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我为您整理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感言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钻研和实践探究,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钻研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

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量与节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累积经验,构建自己的熟悉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的确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

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兴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洁,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的确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召唤,召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召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干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干注重到每位学生的艰难并及时赋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新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

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钻研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明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量……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操纵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重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操纵。”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

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假如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究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明,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钻研,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明,有所专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

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品读教育家李希贵江西专场报告会 周明学 2006、10、31 一、会议 ◆主办: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省教育厅发文 ◆地点:江西艺术剧院 ◆特点:会场“五热”——人气热、掌声热、售书热、签名热、拍摄热 ◆感言:思想的盛宴、精神的大餐 二、人物 借用冯恩洪校长的观点,人以群分,三大板块,第一层面叫人手,肢体健康缺乏智慧;第二个叫人才,人才可以培训,人才可以招聘,第三个做人物,人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物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 ◆李希贵: 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国家督学。从做班主任做起,当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做到高密四中、高密一中校长,再成为高密市教育局长,直到成为现在的潍坊市教育局长。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教育专著有《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试验研究》、《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

一个集思想者和开拓者于一体的领导者。 李希贵的三个三: 三个角色——教师、校长、局长 三个关键词——读书、思考、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李希贵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让李希贵懂得了管理的真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三个教育追求——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 教师主体性的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 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让学校“自由呼吸”。 ◆冯恩洪: 冯恩洪,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总校长。教育界有“北魏南冯”之说。 三、李希贵教育思想——“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引言:金字塔的故事 ◆为什么说金字塔不是奴隶建造的? 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游历了埃及的金字塔后就作出了一个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一批欢快自由的人。我们来看看布克的理由。布克原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后因反对罗马教廷刻板的教规而被捕入狱。因他是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无论狱方采取什么的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十分之一秒

《学习的本质》读书感悟

《学习的本质》 最近根据集团要求统一阅读了《学习的本质》,读的比较慢,边读边结合教学来思考,原来我们271集团研究的好多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和学习的本质有关,让我找到了继续追随271教育的理论依据。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花点时间吸取营养。我是在幼儿教育的文章里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翻开看才知道是一本教育学的著作。 文字比较晦涩,可能是翻译的问题,除了英文以外,我们对其他文字的翻译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特别是专业领域的翻译。 书的结构很清晰,分三个大的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批判了现有教学模式和理论基础,从学出发,对如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第二部分,作者针对学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几种使用的学习模式;第三部分,作者对教育者如何指导学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点在于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建议方案,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 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教育的读书心得(9篇)

教育的读书心得(9篇) 教育的读书心得第一篇: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

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名校长经费预算

贵州省省级名校长 谢大海工作室经费预算 根据《贵州省中小学名校(园)长工作室建设标准(试行)》,结合经费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将启动并全面开展贵州省省级名校长谢大海工作室第一阶段建设工作,现将本工作室第一阶段建设专项经费预算汇报如下: 一、专项经费概况 本工作室专项经费只用于谢大海名校长工作室专项经费开支,用于办公及资料费、差旅费、主持人、成员及专家课时费、专家助理费(工作室助理)辅导课时费、在线答疑课时费等,将严格按相关标准执行。(学员交通、食宿、生活补助按规定标准内实际费用结算,不在预算中列出。) 二、专项经费预算使用范围和原则 1.工作室办公设备添置与维护。 2.工作室图书资料购置与报刊杂志的订阅。 3.工作室成员集中研讨与交流。 4.聘请专家费用。 5.工作室主持人外出指导和考察参观。 6.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7.工作室各种培训资料及期满考核成果展资料的印制、包装等。 工作室专项经费的使用坚持“统筹安排、专款专用、跟踪问效”的原则。 三、经费预算:共计50000元 1.办公设备:办公桌两张,约3000元。电脑两台,约8000元。笔记本电脑一台5000元。摄像机一台,约3000元,移动硬盘一个,约500元。合计19500元。 2.购置书籍: 《20位美国优秀校长如何创建好学校》/(美)乔·布拉泽、约瑟夫·布拉泽、丹娜·菲利普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修炼校长力》/汤勇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当代校长读本》/ 陈永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魏志春、高耀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艺术随想录——学校管理工作手记》/李希贵著,知识出版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华东师大出版社 《走在行知路上》/杨瑞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校管理的艺术》/祁团、丁莉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 以上书籍预购四十本,约1600元。 3.聘请专家:工作室建设期间,计划聘请专家来指导1-2次,共计约3000元。 4.集中培训:工作室建设初期,成员在培训基地集中培训,每月1-2次,共约12次,(接待、餐饮费)每次约400元,共计约4800元。 5.资料:部分培训资料、证明、奖状、等资料需要到文印店彩印、包装,共计约4000元。 6.网络工作坊建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网络工作坊,约1000元,维护约1000元,合计2000元。 7. 主持人、成员及专家课时费、专家助理费(工作室助理)辅导课时费、在线答疑课时费,约合计18700元。 8.其他费用:邮件资料、设备维护维修等费用,约1200元。

聚焦课堂教学读书体会感想修订稿

聚焦课堂教学读书体会 感想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聚焦课堂教学读书体会感想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学习《聚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是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

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是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 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 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 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 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

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

教育专著读书感悟

教育专著读书感悟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专著读书感悟篇一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_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是尊重,也是成全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

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

新教育读书心得(10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10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第一篇: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

《随想录》艺术初探

《随想录》艺术初探 巴金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自此,历时八年,完成这部散文巨著。对于巴金而言,《随想录》是一部真诚自审的忏悔录,是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巴金在《随想录》第一集的《后记》中写道:“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讲真话。《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巴金的《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在对文革作出反思,同时号召其他人一起说出真话,这种完全的自我剖析,表现出一位老作家坦率真诚的崇高人格。 (一)真实性艺术特色的表现 巴金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了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 在《怀念老舍同志》中,巴金反复强调着老舍《茶馆》中常四爷的那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由此可以看出,巴金对老舍不明不白地死去怀着多么强烈的痛惜、痛恨之情。他在文中回顾了老舍在世的时候,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同老舍夫妇到东安市场的小馆子里吃饭闲谈的愉快时光。他与老舍不仅是文学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心心相印的知己。老舍死了,它强烈地冲击着巴金那颗带血的心。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在历史的反思中,道出了真话。《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西特勒。他们煽动年轻学生上街‘大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东西,都在‘大破’之列。”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林彪和“四人帮”禁、毁了成千上万的书,害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作者默默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毫不留情地把林彪和“四人帮”牢牢地钉在了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 巴金直面“文革”,正视个人在历史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无情地解剖自己。他那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那满腔的真诚,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心。 他忏悔自己在林彪和“四人帮”的强压下做出了种种荒谬可笑的事情。在《“豪言壮语”》中,作者说:“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作者紧接着又谈到在《爝火集》中编选的三十年散文,发现前半部分大都是“歌德”的文章。 他忏悔自己明哲保身地跟在别人后面向同志丢石块的做法。《“遵命文学”》写自己不敢向“长官意志”挑战,违心地遵宣传部长张春桥之命写文章批判柯灵的《不夜城》,后来《不夜城》被定为“大毒草”。《纪念雪峰》写了自己上台和靳以联合发言跟在别人后面丢石块的不可饶诉的罪行。“ 散文应力求做到生活与思想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散文的生命。在《随想录》中,真实性的艺术特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巴金有感而发,所写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都是他朴实、真挚的思想与情感的流露。 (二)真实性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文学的作用》中,作者说他的爱憎和感情都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来。“生活的确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唯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④对生活的认真与严肃,而作者又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和思想积淀,这是形成《随想录》的真实性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在《把心交给读者》中,作者是这样写他的社会责任心的:“如果不是想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如果不是想对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示一点友好的感情,如果不是想尽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我的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

新教育读书心得感想范文5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感想范文5篇新教育读书心得感想一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

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初拿到这本书,随意翻阅一下,第一感觉是厚重,这是一本跨越2019教育对话,对往事的梳理,加之以今日的反思,使得该书是多么的珍贵,用“思想成长史”来概括此书,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该书讲述的是一位老校长在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与总结,他的那份初心不改与对教育的坚持精神,真的令人非常震撼。今天,我也非常有幸能够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这本教育艺术随想录。 该书分为8个专辑,共142个教育案例。在每一个教育案例的背后都会附有相应的教育反思。于我看来,他所列的每一个案例都使走近了我的心里,并引起我深深的共鸣。而其后的反思,又从更高的精神思想层角度给我正面的鞭策。 书中写到这样一句话,我把它摘录下来,并想跟老师们一起分享:如果你的学生讨厌你,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里的地位就有多重。我也时常在自己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结合这句话进行自我激励与反思。 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往往是繁琐的,和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不少的摩擦,尤其是年轻好动的学生们由于违纪或者因为老师掌握的事实不全面、批评不恰当而产生对立的情绪,处理不好的话就会使老师对学生产生意见,而学生也会受到压抑处于顶牛的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此书中有这样一章:化干戈为玉帛。学校将每周五定为道歉日,师生可以就一周来的过失进行反省,通过书写致歉信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感想,化消极情

绪为积极情感。人有一时过错,马也有失蹄之时,学生犯错误也是难免的。通过道歉日、致歉卡,等到双方事后冷静时再处理,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少指责对方,从而为调解矛盾制造了和谐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但是文章中也特别的指出:道歉必须先从教师做起,从而影响学生。 俗话说:用心灵沟通心灵的教育才是最高级的教育,在李校长的书里,心灵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成人仪式前的十件实事,毕业典礼的那一天,饮水思源尊师日,十节日方案等等。这些都是我需要时日好好学习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智慧需要我,慢慢学习的。

《教育其实很简单》第一二章读书感悟

《教育其实很简单》第一二章读书感悟 第一章人性是教育的基础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人为什么读书的。“爸爸,为什么要上学呢?” 儿子上学不久问爸爸。 爸爸说:“儿子,你知道吧?” 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 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如果上6六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爸爸说:“知道了吗?” 儿子:“知道了。” 爸爸说:“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 儿子:“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 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儿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读书。” 这个故事,是我在看到第一章是想到的。赵校长说,现在的教育都在高喊“教育为人”,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孩子脑袋里整天思考的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汲取的仅仅是眼前的名利。看到这里,我又忽然想起我的童年。 小时候,父亲很重视对我的教育。家庭教育教的都是如何做个好人,方法一般是言传身教。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我效仿,我学习。我们都知道,在自己意识还没觉醒之前,父亲总是自己心里最最伟大的人,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而我的父亲最大的优点是比较全能,他画在纸上的马栩栩如生;他唱的歌娓娓动听;他写得一手好字,能帮村里很多人写各种类型的申请;他会吹单簧管,会拉二胡,会吹笛子......只要是落在他手里的乐器,不出两天,他就可以驾驭的轻车熟路。因此,从小父亲就是我的骄傲,是我心中的神!当然,他说的话我也如数吸收。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已经尘封在我心里很多年了,今天读赵校长的书,又让我想起了父亲曾经对我的教育。小时候成绩还行,父亲不想我作弊,他经常对我说:考试的时候不要给别人抄你的,不然别人都超过你了。所以,我一直的认知就是:成绩就是很重要,不能给别人抄,不然别人就超过你了。直到来到“271”,我才明白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性,是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了好的人格,好的学习方法,好的行为习惯,成绩还遥远吗?我的老师,我的父亲都是以成绩为目的来培养我,庆幸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