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

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

(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知识链接】

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1.原因

(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使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2.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3.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最新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 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 (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知识链接】 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1.原因 (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使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2.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3.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唐宋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谢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 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 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 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 《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 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 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 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 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 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 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 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 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

文化初现端倪, 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 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 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 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 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 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 “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 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 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 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 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执教:弘文学校邵琳班级:七(4)班 一、内容主旨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明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是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能通过地图、文献等材料获取所需的历史知识。从《西游记》与真实的玄奘西行故事对比中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证史价值。 感受历史人物的毅力与品质;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中日文化交流 难点:玄奘西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出主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以流行语激发学生兴趣,开门见山。 环节一:多国使者的大聚会——世界汇聚长安城 地图册p10《唐朝中外交流图》 提问: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仅凭地图好像并不能充分证明唐朝一定和这些地区有往来,我们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呢?提问:那么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国家甚至远及非洲欧洲的国家与唐朝有所交流呢?通过材料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广泛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文献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寻找唐朝文化交流昌盛的原因。 环节二:一群人的研学旅行——唐风洋溢“日朝”城 教师讲述遣唐使故事。 提问:同学们的印象中觉得日本有哪些方面是受到唐代文化影响的呢? 简单讲述日本学习唐朝的各方各面:建筑、文字、服饰等。 仿照日本对于唐朝的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唐朝与新罗的关系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日本与新罗对于唐朝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先进文明对于其他文明的深刻影响。 环节三:两个人的佛法无边——佛法无边“日印”行 教师讲授鉴真东渡的故事,了解鉴真对于日本佛教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 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

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1.“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 3(含答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根本原因是() A、对外交通发达 B、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D、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朝鲜 B、日本 C、天竺 D、越南 4、《西游记》中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书的高僧() A、鉴真 B、法显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5、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班超 6、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开凿大运河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7、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鉴真东渡日本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8、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朝鲜 C、唐朝与天竺 D、唐朝与日本 9、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 ( )

部编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1)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3)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4.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1)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2.学生认定目标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5)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3.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04091102 学号04091057 姓名马岩(未在网上选) 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唐宋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而唐初的日本,生产力还较为落后,贵族专权,朝臣倾轧,社会不安定。但日本人很善于学习外来的东西,他们加强与唐王朝的联系,派遣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及经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中日文化交流——文学 中国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在唐代达到高潮,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广泛频繁,中国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开始传到日本,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诗作都为日本人所喜爱,影响最大的当属白居易的诗。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平安时代的诗集与《和汉朝咏集》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白诗不仅在日本宫廷中流传,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赏,宫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长篇小说《源氏

物语》明显地受白诗影响,贵族文人多喜欢白诗,而且白诗也为平民百姓所欢迎,《长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在文艺思想和编选体例上也给日本诗歌总集《万叶集》以影响。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学家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被派遣来中国留学,在唐生活50余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师),游学于唐,归国时携回大量中国书籍,其后撰著《文镜秘府论》(6卷),将中国诗文作品、文学理论介绍给日本人民。 中日文化交流——茶文化 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中日文化交流——教育 中日文化交流为教育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教育交流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由于日本贵族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追求,使重视儒家教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直接影响到日本。6世纪,日本贵族阶级不仅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还涉猎天文、地理和方术等方面的书籍,许多日本贵族青年已经能够用汉字书写和阅读公文,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准则。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影响到日本奈良时期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尤其影响到日本语言文字。文明的兴盛和书写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精品」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拓展练习、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 我说的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展开。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教科书从唐都长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引起共鸣。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 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化抽象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 二、说教材 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 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 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

【同步练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1、唐朝时期,把日本派到中国来学习的使者称为() A. 亲戚 B. 君臣 C. 遣隋使 D. 遣唐使 2、1980年茅盾曾作长诗《欢迎__ __和尚探亲》,其中说:“今日__ __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__ __处填写() A. 李白 B. 杜甫 C. 玄奘 D. 鉴真 3、李白的诗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晁卿”是指 A. 空海 B. 阿倍仲麻吕 C. 吉备真备 D. 安禄山 4、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C.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及地理情况,最适合的参考资料是 A. 《汉书》 B. 《马可·波罗行纪》 C. 《史记》 D. 《大唐西域记》 6、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通过在唐朝的学习,传回日本的有 ①先进的制度②天文历法③文字、典籍④书法艺术⑤建筑技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唐朝之所以强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使国家有机会吸收外来的经验。下列举例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贞观之治 8、唐代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B. 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C. 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D. 对外交往交通便利 9、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有①鉴真东渡②开通大运河③文成公主入藏④《金刚经》的印制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10、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唐宋时期中外交流史论文

浅谈唐宋时期中外交流 要说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史,先说说唐宋的一些基本情况。唐宋时期是从公元7世纪初到13世纪末这么一个跨越550年的一个时间段。主要包括3个阶段,唐朝,五代十国,南北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建都于长安,在今天的西安。唐朝的鼎盛时期是在公元7世纪时,当时的版图也是最大的,中亚的沙漠也都是归唐管理的。我认为唐朝的大变革有两个,一个是在公元690年,出现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她改国号”唐”为”周”,并迁都于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后来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另一个大的变乱就是安史之乱,虽然梁王朱温篡位被剿灭,但是这使得唐朝元气大伤,最后走向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其中包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合称五代。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宋朝分为北、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南宋(1127年—1279年)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下面介绍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史。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一个明显的象征就是----遣唐使。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神探狄仁杰》第四部中就有对遣唐使的描述,讲的是武则天在位时期,日本往中国派的很多遣唐使在中国为官的一些事。还有在赵薇,姜文,中井贵一主演的《天地英雄》中,中井贵一演的就是一个遣唐使,他是在他很小时候就被派到唐朝来学习的。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

2018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课标要求】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目标】 ①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②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③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重点】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绝对不仅局限在佛教界,在精神文明、文化乃至实务的贡献上,空海的地位都相当崇高。 3、含义:日本遣唐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好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人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作用: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风格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鉴真的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应日本留学僧请求,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2、东渡经历: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胜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流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目的地:天竺 2、时间: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 玄奘像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经历 (1)出发: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学习:玄奘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经在佛学最高学院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摘要: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有陆路和海陆两条路,在闭关锁国还是开放的争论下所进行的,但依然没有阻止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人间的一种规律与趋势,任何国家不与他国进行交流都将走向灭亡。今天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意义是以史为鉴。 关键词:陆路、海陆、闭关锁国、自然科学技术的传入、丝绸瓷器的输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现在依然能够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具有兼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能够吸收外国文化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摩擦并交融,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魅力的文化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流传至今。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传到其他国家对它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开放,闭关锁国必将失败,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是的出的结论,然而明清时期可以说闭关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在经历了一个个盛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一个是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了解国家发展的一个历程,而另一个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是以史为鉴,充分了解历史,让今天发展的更好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很严重,但依然无法阻挡文化交流的潮流,因此在这样的角度下浅谈下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沟通道路 中外文化交流必然要有一定的途径,通常是以人为主要的传播主

体,而这样就必须有与外界相沟通的道路,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一下明清朝的对外交通道路。 (一)陆路 陆路主要是沿袭丝绸之路向西发展。据文献记载,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与西方多国沟通,不仅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带到了西方国家,也再一次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带回了中国,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亚及小亚细亚等西方国家的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其规模和历时都远远逊于以前,却也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明朝使者诚了。诚奉明成祖之命于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四年、和永乐十八年等多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据记载诚出使西域的路线是“中原—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伊犁河-伊塞克湖-赛蓝-达失干-河中地区-西亚”。(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249页。途径十几个西域国家,并与暹(xian)合作写成《西域记》二卷,为当时中国人了解西域国家有重要作用。 而另一方面西域各国派遣使者来到明朝中国,例如西域古国帖木儿帝国、别失八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上的多国等皆与明朝建立的联系,并多次派使者互通有无,大多时候是来向明朝天子朝贡。“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的一次就有一千二百多人,一时朝廷为之盈满”②中国史纲要(下)528页除了政治上的中西方沟通外,也有一些民间的交流,比如通过贸易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带到西方而将西方的宝石、骆驼等带到中国,当然除了这些实物的互换之外,也有思想的交流这些容我将在下一部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 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 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

4. 唐招提寺 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 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目标导学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三:玄奘西行 小组合作探究——《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 1.依据《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想一想,他所走过的路线都经过了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提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盛产高品质蜂蜜)——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2.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提示:(1)唐僧一路上有徒弟的陪伴,而玄奘是独身一人去天竺;(2)唐僧拿的经书是用纸做成的,玄奘去天竺时那里用的还是竹简;(3)唐僧由释迦牟尼所教,玄奘由一位90岁高龄的戒贤法师所教;(4)唐僧碰到的阻碍主要是妖怪,玄奘碰到的阻碍主要是路途远、艰辛等。 3.唐僧和玄奘的这些不同,提醒我们学习历史应注意些什么? 提示: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要区分历史和文学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小说当成历史。 4.《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和历史中的玄奘西行有什么相同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两人都去西天取经,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是《西游记》中带有神话色彩的唐僧人物原型,唐僧的一些行为源于玄奘但不完全出自玄奘。这说明历史往往是文学的原型和基础,也说明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