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辩

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大多数人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书画同源” 。正因为影响深远,所以启功先生在《谈诗书画的关系》一文中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一个“大马蜂窝”,不可随便乱捅。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论者津津乐道于“书画同源”,以为只此四字便可道尽书画关系的精髓。可是,书画真的同源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盛行于古代而且流行于当前?等等。为回答这诸多问题,不妨先追溯一下“书画同源”说的历史。

研究中国书画理论的人,都认为“书画同源”说的创始人是唐代张彦远。其实,真是冤枉了古人。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两处提到书画关系。一为:“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先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1)另一则是说:“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做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2)(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两则丝毫不谈同源。前一则中,图识和象形,确实是对具体物象的高度概括。可“六书”中还有指事、会意,尤其是指事字,与绘画无关。颜光禄以八卦、文字、绘画皆出于“图载”,尤如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范围过大。又言“异名同体”,体与名相对,源与流相应,张彦远称异名同体,而不言异流同源,是从哲学的高度谈书法与绘画在本质上的相同。这不仅是治学严谨的表现,也明示张彦远并没有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观点。其二仅言“用笔同法”。己是具体分析书法和绘画的相近性。在书法、绘画艺术中,相同的用笔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法”与“源”,字既不同,意思也不相同。虽然如此,张彦远把书法和绘画放在一起从哲学的高度上做深入的比较,己为后来书画同源论者开了一个头。

宋代时,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同源”的赞成者多了起来,郑樵在《通志》中说:“书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3)已经有了同源的意思。经过元代赵孟頫以及元四家文人画的实践,明人何良浚在其《四友斋画论》中明确提出:“夫书画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4)可见“书画同源”说己广为书画所接受。

通过简短的回顾,可知书画同源于象形和书画用笔同法是两个重要观点。用笔同法属技法层面,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那么,书画是不是都起源于象形呢?马克思说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劳动,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在劳动中,却创造了丰富的艺术门类。这就要求考察单个艺术门类的起源。讨论书法艺术的起源,如果从书法艺术开始自觉时算起,则书法艺术起源于实用的文字书写,是书写的副产品。如果从其自发时期算起,则必须追溯到文字的起源。《周易?系辞》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5)。庖牺氏之前,结绳纪事,大事大结,小事小结,社会发展而事务渐多,绳不能一一明纪,于是有了“书契”。书契即是六书中“指事”字的前身。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通纹,象形之谓也。上述是古人在文字起源方面的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即是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中所说的:“(早期殷代文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刻画系统(六书中的指事),另一个是图形系统(六书中的象形)。刻画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6)。那么,“指事”是什么呢?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7)。在属仰韶文化的甘肃马家窑遗址和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距今六七千年的陶器口沿上就有这种原本“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刻画符号。考古界认为这些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指事字还提供了汉字的方块构形原则,使中国汉字没有象古埃及文字,古巴比伦文字一样消亡。同时方块的构造,已经孕育着原始的书法基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

指事字与绘画无关,那么象形字与绘画的关系又如何呢?文字出现时,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和阴山岩画已存在几万年了。即使阴山岩画中有些符号和后来象形文字多么相似,也不能说明象形字和岩画符号同出一源。因为“现代考古学证明: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在磨光的鹿角和兽角上刻有疏疏密密的线痕,虽然简单而不能算作纹样,但已经具有装饰意味。……新石器时代的几何纹样……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几何形、植物、动物和人物纹样四类。”(8)在艺术发展初期,最抽象的绘画或装饰纹样和汉字的形状尽管很相似,但两者的意义决不相同。“一幅画在作者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9)闻一多先生认为:由于实用立场的不同,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自然也不相同。而书法艺术,是从汉字书写中发展而来,自然与绘画不能同“源”了。

书法与绘画虽不同源,但相对诗歌、音乐、建筑、舞蹈等其它艺术门类来说,书法与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一个民族,由于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审美观念。在这个民族之内,所有艺术的“源”是相同的,都产生于这个民族对美的事物的独特认识。工具材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是区分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依据。书法和绘画,都是用毛笔、墨在宣纸上进行创作,二者在工具和技法上的相近使它们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不论古代,还是当代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仍然津津乐道

于“书画同源”呢?我以为:一种理论不管正确与否,如果能长期被艺术家主动接受,必然有其深刻的艺术背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那么这个“合理性”在那儿呢?在古代,倡导“书画同源”者大致为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当代,则多为书法家。例子不须多举,但凡当今讲书法的著作,无论保守还是前卫,无不要讲到“书画同源”,有意思的是反对“书画同源”说的意见却多来自绘画界。

在中国的古代,文人士大夫一直认为书法是技之末者。唐太宗《论书》中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旦。”(10)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述学第二十三》的最后也说:“夫书小艺耳,本不足述,亦见凡有所学,非深造力追,未易有得,况大道邪?”(11)还有,郑板桥也说:“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岂能游戏于笔墨。”(12)在特别喜欢书法投入精力“日日临池把墨研”的同时,又认为书法是小道。这些话并不是说书法艺术地位如何低,正反映了书法地位之高。首先,书法艺术的创作者是文人士大夫。文人士大夫最大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书法艺术在实用之余,同时也是文人们“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的主要手段。其次,从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来说,文字是圣人所造,是天人沟通的工具,老百姓也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唐朝人以书法高低作为取士的四项标准之一。却不容忽视。绘画从来是工匠所为。所以阎立本官工部尚书,在皇帝大宴群臣时,不能入席,而是伏地作画,深以为恨。谢安要王献之给新建的殿堂题字,献之竟然不允,当谢安以韦诞题凌云殿故事相征引时,得到的回答是:是知魏祚之不长!书画两者的地位孰高孰低由此可见。在古代画家说书画同源,自然可以提高绘画的地位。

当文人诗兴起时,由于文人画家缺乏系统的绘画基本功训练,造型能力先天不足。这种不足单纯从绘画的角度看,便是“薄”。又由于文人画家在书法上的优势,便很自然的从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箍,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13)唐寅也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运笔之不滞也。”(14)至于柯九思所说的:“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本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意。”(15)则有点过于机械了。总的来说,文人画向书法艺术的借鉴促进了中国绘画水墨技法的发展和画中意境的表达,也增加了绘画的内涵。

与古代相反,当代信奉“书画同源”的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

新文化运动以来,先进的艺术家普遍把目光转移到了西方,希望通过向西方的学习,来实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振兴。绘画、音乐、雕塑、戏剧等等都找到了相应的参照体系,并借鉴西方艺术理论观念进行对传统艺术的改造。书法却找不到相对应的参照物。于是书法是不是艺术便成了问题。又由于毛笔从实用领域中的逐渐退出和白话文运动,使书法艺术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反思中,有远见的书法家认识到书法艺术如果要生存发展,先要使书法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书法艺术学科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只好从古人的理论中寻找根据。绘画自然是首选,“书画同源”早已提出,正好拿来再用。于是就出现了1985年的现代书法展,对象形字的绘画性处理。无论是“现代派”的借鉴西方当代抽象艺术,还是“学院派”的主题先行,形式至上,都有“书画同源”的深深烙印,甚至占主流地位的书法创作,从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到创作观念,及至创作过程,无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接受着“书画同源”说的影响。只不过这个“画”己不只是中国文人画,也包括西方当代绘画。这种“书画同源”说的当前依赖,在丰富书法技法,开拓书法艺术创新思维的同时,又是长期以来书法艺术缺乏纯粹意义上的自觉,在没有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学科建构的情况下,理论研究和创作上都处于难堪境地的反映。

故而,当前要繁荣书法艺术的根本性工作,便是完成科学的书法艺术学科构建,建立起来完整的包括美学、史学、创作、批评等等在内的独立的艺术学科体系,大力培养具有书法艺术所需知识结构的书法艺术新人。陈振濂主编的《书法学》在理论上已做了深入探讨,各大艺术院校也开设了书法专业。这些工作可以使书法家能够充分的把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创作风格与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完美的结合起来,为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引用文献】

(1)《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1版。(2)、(3)、(4)同上。

(5)《四书五经》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第2版。

(6)《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编,1979年第1版。

(7)《考古》考古杂志社出版,1978年第3期。

(8) 同(6)。

(9)《笔墨氤氲----书法的文化视野》胡传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0)《字与画》闻一多佚文。载于《20世纪书法研究从书?品鉴评论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1)、(12)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1979年第1版。

(13)《郑板桥文集》。

(14)、(15)同(1)。

第二课 书画同源——汉字演变,教案

第二课:书画同源——汉字演变 一、【趣味园】 仔细观察图片,下面每幅图画都可以看到哪些字? 二、【知识屋】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产生前,中国先民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是,语言不能传到外地,也无法留存后世。于是,先民们想出了多种记事方法。 八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由符号"-"和"- -"组成的八种图形,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 结绳: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记录不同的事情。今天,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就是 从上古的结绳演变而来。 (图)古人结绳记事图画: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 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至于中国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为谁所创造,学界多有争论,今人多以神话视之,半

真半昧。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 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 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二)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 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图)甲骨文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有的呈团块状。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楷书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他们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

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

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 一、汉字与绘画的同源关系 书写文字与绘画,在性质上本是两件不同的事物,但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却产生了同源或同流的观念与现象,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中国历代的艺术家在论及书画的关系时,无不谈及“书画同源”理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也证明了,凡善画者工于书,善书者多善画。正如明代才子唐寅在《画史会要》中所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 ③这些理论的提出和经验总结,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和证明:一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在绘画与文字的起源以及它们在源流的起因与相互的关系中,找到这种同源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从艺术本体研究的角度,对中国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观照方式上,以及审美和精神性的追求上发现它们所具有的同一性。时至今日,虽然对“书画同源”理论还不断有新的认识与争论,但大体都还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书与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这种同源现象的缘起与成因。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和提出“书画同源”主张的可能算是唐代画家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之《叙画之源流》中对这一学说的论述,也成为后代讨论书画同源问题时,被反复引用的主要理论佐证,现截选摘录如下:“庖栖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④这些理论概括出了汉字与书画的渊源关系,并根据汉字体系的发生和演变得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异名而同体”的结论。这种建立在汉字学基础上的结论本身是正确的,也为我们了解书画同源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个结论中的“书”指的是汉字而非书法,是对汉字与绘画关系的判断,而非书法与绘画关系的判断。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个结论当做解释书法与绘画同源关系的理论依据,而只能是作为研究的前提。由于汉字是从原始的图形符号演化而来,并逐渐发展成为象形、象意和形声文字系统,这使汉字从一开始就是和图画分不开的。著名文字学家沈兼士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字起源于“纪事之绘画”的见解,并将上古早期的原始象形符号称为“文字画”,他认为这种介乎于图画和符号的“文字画”就是中国古代文献《说文》中所说的“象形指事”之字的祖先。⑤而后他的学生唐兰先生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上古象形的图画文字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工匠精神]为什么说“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工匠精神]为什么说“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第86期原标题:文房四宝之湖笔文|雷虎蒙恬发明毛笔后,湖州,就成为了中国书画上的印章。在中国书画界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为什么半部书画史,不源自才子佳人辈出的苏州、扬州;也不发生在王孙贵族成群的西安、北京。而是花落湖州?皆因湖笔。中国书画,是一门在毛笔笔尖上流动的艺术。而湖州,自宋元时湖笔取代宣笔成为了中国毛笔的代表后,就一直与中国书画同呼吸。看了几场书画展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决定去湖州刨根究底。“这里都是善琏湖笔厂啊”下了火车,钻进雾霾里。眼前的湖州,和雾霾笼罩的南京没什么两样,和湖笔也没半毛钱关系。湖笔虽以湖州命名,却产自湖州东南四十公里处的善琏古镇。出租车迂回行进了一个小时后,司机才松了一口气,“以前,从湖州城过来,只能走水路,一路要在船上折腾好几天。”车走进善琏镇后,司机在鳞次栉比的湖笔招牌中迷失了方向。不断停车问路。“湖笔厂?这里到处都是湖笔厂!”“善琏湖笔厂?这里都是善琏湖笔厂啊!”直到在迷雾中看到写着“善琏湖笔厂—沙孟海”的牌坊后,我终于找到了目的地。“以前这门前 不是有条河么?河边还有个码头,有好多人往船上装毛笔的啊?”司机在迷雾中彻底迷失了。牌坊后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四合院中心是一个十平米见方的花坛。花坛中间立着一块巨

石,刻着字迹硬朗的碑文《蒙公祭》。从碑文中,我知道了湖笔厂的历史—原来,庙桥弄6号,也就是现在的善琏湖笔厂,前身就是毛笔业始祖蒙恬祠。善琏的蒙公祠始建于元代,那正是湖笔取代宣笔,夺得中国毛笔帅印的时期。以往,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蒙恬生日,或者农历九月十六日笔祖娘娘生日时,笔工们就从各地赶来蒙公祠祭祀笔祖。这个传统随着湖笔的兴盛而慢慢融入了每个善琏人的血液,成为了善琏镇的民间习俗。祭祀蒙公的日子,笔工、笔商云集,也就成为了湖州制笔业的“年会”。文人手持笔杆平天下纷争,但有讽刺意味的是,给他们制笔者蒙公的祠堂,却在一次次的纷争中被毁。1959年,在原蒙公祠废墟上建立了善琏湖笔厂。从此,善琏只见笔工,不祭蒙公。正当我看着碑文神游时,一位魁梧的中年人把我拉回了人间。接过他递过来的名片,我才知道他就是善琏湖笔厂的副厂长。“庙桥弄6号!庙桥?”看着名片上的地址,我想起了刚才司机的话。“这庙桥,是延续以前的老地名。直到前几年,我们湖笔厂前都是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名为庙桥,所以这一带就称为庙桥弄了。无论是蒙公祠时期,蒙公祭时各地赶来的笔工,还是改湖笔厂后,南来北往的笔贩,都是坐船而来,在庙桥上岸的!”院子四周修建有平房一栋,小楼二三。“湖笔厂兴盛时期,这里曾经有七百多号人。现在厂里七十人不到,一栋楼就够用了。”站在蒙公石前,老厂长指着空荡荡的厂房感慨万千。自从上

在书画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书画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Speech document at the unveiling ceremony of the paint ing and calligraphy Museum 编订:JinTai College

在书画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值此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季节,经过两个多月紧锣密鼓的酝酿筹备,由xx政协书画联谊会主办的寿州书画网、寿州书画馆,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天正式揭牌开通、成立了!这是x县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喜事,也是寿县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项丰硕成果。寿州书画网、寿州书画馆的问世,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她是今天政通人和、欣欣向荣局面的体现,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在此,我代表寿县人民政府,对寿州书画网、寿州书画馆的开通和成立表示热

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还向给予寿州书画网、寿州书画馆的 开通和成立大力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众所周知,x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蔡国、楚国、西汉淮南王、东汉袁术的建都地、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这里诞生了宏篇巨著《淮南子》,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历史典故和优美传说。这里还孕育了一代名相孙叔敖、南宋大诗人吕本中、一代帝师孙家鼐、清末民初书法大家“铁笔”张树侯、民国英杰柏文蔚、爱国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今天,寿县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特别是以朱宝善、胡安品、陈玉宝、谷朝光先生为代表的书画界同仁处太平之盛世,沐时代之祥风,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创作出一大批讴歌改革开放之成就、抒发胸中之豪情的美文佳品,使中国书画艺术这块瑰宝在楚都大地上大放异彩,并在全省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全国也已经暂露头角。 为了弘扬x县文化,展示名城风采,加强对外交流,促 进全县社会事业发展,今天,寿州书画网、寿州书画馆正式正式揭牌开通、成立了,希望大家不孚众望,担当起联合、团结全县广大书画工作者和书画爱好者的重任,为繁荣我县的文化

中国书画的学理内核: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魂,从远古一路走来。“书画同源”作为中国书画传统理论的学理内核,代代相袭,世世相传,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关于对它的理解,其最有嚼头处,在于“源”的诠释。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仓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书画同源说的文献资料。张彦远认为,远古时代,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又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庖牺氏(伏羲氏)依此(河图洛书)创制八卦,著成《周易》。而八卦之卦象,即是书画最早的雏形。仓颉根据天地之自然物象,建创了文字。“由于没有什么能够传达人的意思,所以有…书?;没有什么可以见其形状,所以有…画?。”“那个时候…书?和…画?同为一体,没有什么区别。”显然,张彦远是依典传之说来推断书画建创之初的状态的。其神化的色彩,当不足取。但他关于书画在原初同为一体的判断,当是予以肯定的。笔者近期带研究生赴豫、鲁两地考察,有幸于鲁南莒县博物馆拜观了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长形陶缸。其上所刻之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图案,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图画记事符号”。这类实物,足资证明书(文字)画在建创原初“是可谓混合时代”(郑午昌语)。此为狭义之“源”,说明书画在滥觞时期互为你我,未有分明(至少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人能够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的陶器刻画符号中分便出哪是绘画符号,哪是文字符号?)。而书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共生共存,向前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源”的诠释,注入了各自时代的人文精神、艺术观念与审美信息,不断地丰富了“源”的内涵。因此,今天人们对于书画艺术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已不仅仅止于其“原初”之说了。 夫书画本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 画者,六书象形之一。(明·陈继儒《妮古录》) 六书象形为首,乃绘画之滥觞。(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 以上诸说谓中国画乃书法之一体也。姑且不论其立论科学与否,但其“画由书出”之理念,便足以让人产生更多的关乎书画法理衍生嬗变的联想。 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元·杨维桢《图绘宝鉴·序》) 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来书画兼善者,有若米襄阳、有若倪云林、有若赵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书其画类能运用一心,贯穿道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非若后人之拘形迹以求书,守格辙以求画也。(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黄宾虹《古画微》) 中国画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书画同源。写不好字,就谈不到中国画。中国画必须是以书法、以中国特有的笔法来表现的。……中国画以书法作为它的基础,就决定了笔墨问题,决定了章法问题,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结构----也就是造型,都要随之而变异。这是一个规律,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石鲁《谈中国画问题》) 以上涉及书画艺术本体之技术层面,强调“画法即书法所在”,且贵在笔墨。因此,古来工画者必先工书。有了书法这个基础,其技术层面的其他问题(章法、造型等)自然迎刃而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赖以续延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是诸如米芾、倪瓒、赵孟頫、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历朝名家用其毕生之艺术劳动所共同筑就的成功之道。“书法即画法”,可谓“书画同源”之正解,是中国传统画学理论学理的内核之内核。忽视了这一点,无异忽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 子云以字为心画,非穷理者,其语不能至是。画之为说,亦心画也。上古莫非一世之英,乃悉为此,岂市井庸工所能晓?(宋·米友仁《题新昌戏笔图》) 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轻以此为酬酢也。(清·王时敏《送厉南湖画册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王韶华 [摘要] 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是宋代绘画思想的一个焦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的本质论呈现出由以“理”为本到以“意”、“趣”为本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是绘画向诗歌靠拢的表现。 [关键词] 理,意,趣 自有绘画史料记载以来,古人便一直关注于绘画的本质。尽管早在陆机就提出“存形莫善于画”,似乎认识到了绘画的存形本质,但又将绘画与《诗经》的雅颂部分相提并论,最终使绘画成为颂美功业的工具。事实正是,宋代以前,对绘画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含道应物、劝戒教化。绘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画面的形象,而是寄托于画面形象的天道和人礼。这无疑淹没了绘画作为一种观照客体物象的艺术所具有的价值,也忽略了绘画作为一种由主体画家参与的艺术活动所蕴涵的个性。宋代以降,这一状况被新的绘画本质论打破了。绘画理论家开始纷纷站在画面形象和画家情思的角度认识绘画的本质。理本论、意本论成为主要观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理本论和意本论虽不时地相伴并存,相交互生,但总体上呈现了由理本论向意本论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绘画由关注绘画客体向关注绘画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这正是绘画在本质上走近诗歌的表现。 一、以“理”为本 “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i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先生此论虽然道出了宋代绘画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理为本,并得到了今人普遍的认同,但事实上这一特点并不能含盖宋代三百年间人们对绘画本质的全部认识。以一“理”字为主,确切地说是北宋大多数画论家对绘画本质的共同认识。 宋画之“理”指符合自然事物规律、社会人事法则的图画中客体的真形、真神、真态等。因此在宋人画论、画评中常以“真”代“理”。绘画之理离不开客体之形,它与客体之形往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宋代画论家正是在对形与理的关系认识

书画艺术类网站策划方案及运营思路

书画艺术类网站策划方案及运营思路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明传承的宝贵财富。在社会商业化、全球经济化的大环境下,书画艺术行业面临着传统艺术在融入信息社会并进行继承创新、繁荣与发展的挑战。 一、方案概述《书画艺术网站解决方案》主要通过实现传播书画知识,展示书画作品,突出书画交流,并构建规范化的网络书画交易平台等诸多实际功能运用,从而把传统书画艺术的特点通过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淋漓尽致的体现。 解决方案的实现目标: 1、传递书画资讯,普及书画知识,加深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中的普及和应用,扩大书画艺术的影响范围。 2、展示书画作品,加强书画交流,为艺术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强大的交流支持平台。 3、构建规范化的网络书画交易平台,活跃书画艺术品市场,促进书画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方案架构 方案完全采用通科科技网站引擎构建。它拥有先进的系统架构和强大灵活的功能体系,在针对各个行业的建站运用、解决信息化实施、实现电子化商务网站运营等方面具有独道而全面的实际运用意义。 三、主要构成 了解更多书画艺术类网站运营思路,投资合作运营等项目。 画艺术网站解决方案主要构成 书画名家频道 每个书画家都可拥有独立的子网站或频道专栏,以详细介绍书画家资料、展示书画作品; 任意创建开通频道,并可自定义分类布局和频道层次结构; 每个频道的界面风格都可以与网站整体风格或其他频道相区别; 所有频道完全享有网站其他栏目资源,即时使用,无需重复建设; 各网站频道的管理权限可实现任意分配,既可统一管理,也可独立管理。 书画商城系统 在线销售书画家的书法、绘画等作品,同时也能实现网友原创书画作品的出售功能; 强大的书画分类、批量管理功能,从而实现系统的轻松管理; 书画分类可灵活定义针对开放的用户群,全面人性化设置功能; 网友申请加入商城,具备完整的审核机制,充分避免恶意行为; 支持作品内容的图文和影音展示形式; 全程透明、互动式交易模式,具备安全可靠的交易机制; 提供多种网络支付或传统支付方式功能选择。 书画展示系统 广泛适用于名画欣赏、书画展示、古玩收藏、摄影艺术、个人书画作品等栏目的构建需要; 能够完全定义界面风格,或与网站主体风格统一,或依据作品内容自由创意; 具备缩略图浏览和智能化图片防盗功能,并有完善的后台批量管理模式。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苏东坡提出“书画本一律”,即书法和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同质异体。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写道:“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从书画共性的角度深刻阐明了中国书画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的特性。 书画同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 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①书画同“起”源 图画与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拥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别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必也应有相同的起源。对此,早在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为我们做出了精辟的概括:“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偭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栗;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一段是讲黄帝时史官仓颜造字的故事。仓颉生有四只眼睛,经常抬头观察天上的气象星辰变化。根据乌龟背上的纹路,确定了文字的形状。造字成功后,天地造化再不能隐藏其奥妙,所以白日竟然下粟如雨;鬼怪精灵们不能在隐遁他们的形迹,所以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 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 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②书画同“形”源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放知书画用笔同法。”此可谓关于书画表现形式同源的最早论述了。而书画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更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被得以充分发掘。明代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论述,“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无疑是对以书法之笔墨入画的一个精辟的概括。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 其艺术成就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在唐、五代基础上发展到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城市繁荣及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大批职业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士大夫收藏、鉴赏以至亲笔作画成为风气,形成具有影响的士大夫绘画潮流。宫廷绘画也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很高成就,不同风格流派纷呈异彩。绘画创作的兴盛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有关画史画论的着述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大大超过前代。五代十国分裂,绘画活动中心除中原外特别向比较安定的西蜀、南唐统治区转移,五代及北宋初年记述地区性绘画发展面貌的着述应运而生。理学影响宋代绘画的图式语汇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结合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理论主要从形式角度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主要从绘画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的优点来发掘理学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即主要透视绘画伦理观念对绘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等影响。这也是对宋代画论、画品强化理学伦理观念的实践检验。反映中原地区绘画面貌的着述有胡峤《广梁朝画目》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录四川地区绘画资料的则有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以及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录江南地区绘画的有无名氏《江南画录》及徐铉《江南画录拾遗》。宋王朝建立后相继平定割据政权,各地区名画家多聚集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原地区绘画又展现出繁盛局面。宋代前期的画家活动史料被刘道醇收入《圣朝名 画评》一书中。 宋代画论着述以山水画论最为突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美学高度多方面的论述了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韩拙《山水纯全集》细致具体地阐述了山水画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反映了宋代绘画对格法的严格要求。苏轼、米芾等人在许多零散的言论中,从士大夫审美要求对绘画标准提出看法。《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等书或通过叙论或单立章节,也都明确阐发各自对绘画创作的见解,这些都 是宋代画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等节

浅谈书画的收藏、鉴定与评估

浅谈书画的收藏、鉴定与评估(中华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收藏网总裁龚经强) 摘要 收藏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收藏行为具有精神、物质两方面含义:一是收藏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其内涵是永恒的;二是收藏品作为商品是投资对象,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因此收藏活动也可被视为商业行为。但不管是精神载体还是投资对象,收藏都离不开大众的鉴定与评估。论文将着重讨论书画的收藏、鉴定与评估。首先从书画作品分类切入介绍书画收藏,其次概述目前书画作伪方式和如何鉴定,再次谈谈如何对书画价值进行评估以及我国评估机构的现状,最后将列举两个书画鉴定的案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书画;收藏;鉴定;评估

目录 一、书画的收藏 (1) (一)书画作品的三大种类 (1) 1.资源稀缺的古代书画 (1) 2.群星璀璨的近现代书画 (1) 3.良莠不齐的当代书画 (1) (二)收藏的注意事项 (2) 1.鉴定证书不可全信 (2) 2.出版物不是“保险柜” (2) 3.作品价格不代表作品水平 (2) 4.收藏精品而不贪图大幅作品 (2) 二、书画的鉴定 (2) (一)造假方式 (2) 1.完全作伪 (3) 2.改头换面 (3) 3.偷梁换柱 (3) 4.新画做旧 (3) 5.投影作伪 (3) 6.印刷作伪 (3) (二)鉴定方式 (3) 三、书画的评估 (4) (一)评估方法 (4) 1.按质地论价 (4)

2.按内容论价 (5) 3.按作品的尺幅论价 (5) 4.按款识论价 (5) (二)我国评估机构现状 (5) 1.书画鉴定评估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 (5) 2.书画鉴定评估缺乏统一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 (5) 3.书画鉴定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5) 四、书画鉴定与评估案例 (6) (一)张宏《华子冈图》 (6) (二)赵少昂花鸟画作 (7) 五、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9)

"岁月如歌"网络书画展征稿启事

"岁月如歌"网络书画展征稿启事 导读:2015年已行至十月,时间就像一首谱不尽的歌曲,任谁都追赶不上。年关将至,甘肃书画网将联合甘肃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举办首届“岁月如歌”网络书画展。此次举办“岁月如歌”网络书画展旨在推进甘肃各地书画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为甘肃书画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特邀请广大书画名家参与创作,丰富展览。 “岁月如歌”网络书画展将打破传统的展览形式,充分利用“甘肃书画网”这一平台,为大家提供一次线上观展览体验。届时,只要您点一点鼠标,就能欣赏来自各地的书画家们的优秀作品。 书画作品征集要求: 征集时间:2015.10.28-2015.11.30 书画题材:以“时间”为主题,风格、大小不限 征集形式:要求原稿(邮寄另附艺术家简历一份) 奖励政策: 征集作品将分为画作和书法作品两类在甘肃书画网微信公众平 台进行大众投票评选,根据投票结果,甘肃书画网将对优胜者给予不同的奖励。 一等奖两名: 1.获得由深旅国际旅行社提供的“深港澳5天4夜畅享双人游”套票一张。 2.颁发获奖奖牌,同时特聘为“甘肃书画网艺术顾问”并颁发证

书。 3.获得本次参展作品集一本。 4.录入甘肃书画网书画名家一栏。 二等奖四名: 1.获得由深旅国际旅行社提供的“云南6天5晚双人游”套票一张。 2.颁发获奖奖牌,同时特聘为“甘肃书画网艺术顾问”并颁发证书。 3.获得本次参展作品集一本。 4.录入甘肃书画网书画名家一栏。 三等奖六名: 1.获得由深旅国际旅行社提供的“海南5天4夜品质双人游”优惠券一张。 2.颁发获奖奖牌。 3.获得本次参展作品集一本。 4.录入甘肃书画网书画名家一栏。 优秀奖十名: 1.颁发获奖奖牌。 2.获得本次参展作品集一本。 3.录入甘肃书画网书画名家一栏。 注:此次网络投票结束后,获奖作品将合订为作品集,免费邮寄

“书画同源”阅读理解答案

“书画同源”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

浅析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一、笔墨在山水画中的意义 要画好一幅山水画,画家需要做到以意用笔,笔落而成形,从而表现物象的神韵,同时还要讲究用墨。山水画以笔写形、以墨写色,具有会意、传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骨法用笔和墨韵生动这两点。积墨法也是众多山水画家常用的方法,如龚贤、黄宾虹等。 每位山水画家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所绘制的山水画会带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倪瓒、沈周等画家注重用笔,吴镇、龚贤注重对墨色的运用。黄宾虹认为,山水画之所以美,是因为在笔和墨的搭配上特别合理,形成一种构成的美感。“笔精妙墨”是山水画家追求的最好表达方式。 二、山水画的运笔 笔是形,墨是色。变化多样的墨色也是由笔表现出来的。要想画好山水画,就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做到有笔有墨和骨法用笔。晚唐时期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阐述了山水画立意和笔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墨应该从笔表现出来,同时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这一主张流传至今,仍被现代画家奉为经典。 在山水画上,山水画家借助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画面较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山水画的创作以笔为主导,评价山水画首先是看它的用笔。线条是墨的依托,而墨法是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二者形成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想要画一颗柳树,并表达出一种精神愉快的状态,可以通过干涩的用笔皴擦出斑驳的树干,再用润泽的用笔画出随风摇摆的柳枝,用潇洒、轻盈的用笔画出在风中飘动的叶片。这样,就能够轻松地表现出柳树的姿态和人的情感。在表现富有气势的山石时,也可以大胆地选用斧劈皴的手法。斧劈皴是用侧锋用笔的,可以沾一点浓墨,也可以沾点淡墨;可以大胆地用笔,也可以用小笔皴山石。但是要注意笔触之间不要重复,而要一次性地完成。再用淡墨沾水渲染,以表现石头的质感。 三、山水画的用墨 山水画不光要有笔,还要有墨,即要使墨韵生动。山水画是用笔表现形,用墨表现颜色的。绝妙的墨色是通过用笔表现的,精妙的用笔是通过墨色表达的。在山水画创作中,往往采用墨色的不同颜色表现景色的颜色,这体现了高度的概括性与较强的艺术趣味。水墨山水画在宋元时代发展至高峰。这个阶段以黑色的墨色为主,用写意方式,非常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墨色的运用变化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出墨韵的特色,使画面形成一种节奏感。针对墨色的变化,应做到有虚有实,通过虚实交替、近实远虚,体现墨韵的变化。如,在画山石时,在墨的浓淡上需要有变化,在运笔的过程中也要有轻重的变化,可以用较淡的墨色渲染山石,同时笔的水分要多一些。在渲染时,一般选用大笔,用侧锋从上到下进行渲染,开始的时候用淡墨,然后一点点加深墨色,等到前一层墨色干后再一遍遍染,也可以加皴加染。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积墨法。 四、笔墨与自然生活 笔墨与自然的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大自然的景色充满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为画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形式感。这能够激起画家的创作热情,从而发明出不同的创作笔墨技法。董其昌画树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自然界中树的观察、写生、研究得到的。他每画一笔,都会对照真实树木的变化。因此,董其昌画的树在细节处真实、生动。自然景物的形态、轮廓、起伏、背光、受光等,都直接影响画家在创作时对笔墨的选择和处理。如:云雾用淡墨渲染;苍松、巨大的石头用焦墨勾勒;远山用淡墨勾勒轮廓,有杂草时就有浓淡墨的变化;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用笔、用墨的法则,充分体现出山水画家用笔墨表现感情的创作意图。 结语 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应该努力学习前人总结的笔墨技巧,以对客观形象的再现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画家应该在学习前人和当今名家在山水画创作上的优点,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进而创造新的笔墨技法。成熟的笔墨技法和高度完善的程式为后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学习资料,但是只满足于对前人的学习、模仿,不注重其精神内涵,笔墨就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笔墨也应该紧随时代、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编辑缪健 浅析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王天翼 摘要:笔墨的运用是山水画的基本技巧。画家通过笔墨,能够再现山水景象。在山水画创作中,笔是造型,墨是色彩,画家通过笔墨以形写神,在画面中形成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的统一,描绘大自然,表现出自然景象的生命力。该文作者研究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以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好地运用笔墨,使其表达更加生动。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运笔 21

浅谈“书画同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2634632.html, 浅谈“书画同源” 作者:杨芳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 摘要:不论语言,绘画,文字都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反映,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对自然界的形象反映,即图经也,书,纬线也,古之学者左图右书,未尝偏废,这就是‘书画同源’入木三分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语言;书画同源 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通常简称为“中国画”,它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被誉之为东方艺术的典范。因此,对中国画艺术形式和规律的研究至为必要,意义深远。为此,本文仅以个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对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课题作此初探,以望和同仁们交流。 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在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低下以及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无法长期保留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所以辅之以刻划符号或结绳来帮助记忆。这种符号便是最早的图画和文字。从图画和文字的起源考察,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纪录人类思维的符号。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绘画和文字间渊源关系更有着典型的意义,因此探讨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的特点不能不以此为线索。 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书画同源”说。这里的“书”包含着“文字”和“书法”两层意思,其实文字和书法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书画同源”的问题、历来学者观点不一。在此,我们不去纠缠各家学派对这一理论的纷纭争论,单就从绘画和文字起源的这一点讲,我认为它们是同源的,实际这是反映了事物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揭示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特点的一把钥匙。 不论语言、绘画、文字,都不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反映。语言虽然在交流思想方面比较方便,但对所讲述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如果配以图形符号,则能使语言具体形象化,又是纪录语言的符号。在起初,由于人们对宇宙认识能力的限度和幼稚,纪录语言符号的能力也是幼稚和简单的。随着我们先民对自然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丰富后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语言的形象符号功能开始向不同作用方面发展。一种趋于抽象,这就是文字;一种趋于具象,这就是绘画。当然这种提法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文字中也有象形的成份,而在绘画中也有抽象的因素。在绘画和文字分道扬镳之后,虽然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但就社会功能来讲,以致谁也不能代替谁的作用。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前人已经有了合乎科学的认识。大家都知道西晋时陆机就说,“宣物莫大于言,传形莫善于画”。到了唐代张彦远,对书画起源和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书画同体而末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历代名画记》)。宋代韩拙又把他们的意思作了阐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宋代的画院制度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 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鲁、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

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乱山藏古寺”。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看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家在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以表现其中有酒家。 以上四个例子都说明绘画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再现,画家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体性。后两个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