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已经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教学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例如,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资格标准等等。对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而言,出版社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计教材,达到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出版社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操作程序是:根据国家标准确立教材的预期目标;确定教师和学生实施教材后要达到结果的评价标准;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现状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设计课程教材的结构主线;形成完整的教材方案。课程教材标准化的优点是对全体学生有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高质量的教学要求,保证教材开发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课程教材制度。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及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包括教育目标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课程与教学模式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师培训信息化,教研科研信息化等方面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着重谈谈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个问题。二、对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做法所谓课程的整合,一般是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设计,课程评价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具体理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实现整合,现在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当今,学科课程整舍己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热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努力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一)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前瞻性。各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与创建教育强区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从2000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在2005年前,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都能上网,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推进多媒体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发展网络教育。其次,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挥后发优势,瞄准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目标,“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全面推进,注重实效”,努力实现全区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

如校园网的建设,即“路”;二是教学应用平台和管理应用平台,即“车”;三是教学资源,即“货”;四是“驾驶员”,也就是人(含教师和学生)。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培训教师是关键。(二)学校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根据建网、建学、建队伍并重的原则,抓紧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教师的培训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进行先进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科素质和科研素质;(2)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3)教学设计方法培训;(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之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阶段,首先要用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此,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试验,促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改革,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基于网络多媒体、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实验。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开发、研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等等。四、注意“整合”的误区1、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倾向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相比之下,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表现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讨论等。2、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沦十分强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整合”时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但是,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意义,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情境创设的技巧,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在导课阶段习惯于用CAI课件播放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千篇一律,形式呆板,甚至出现“博士卖驴,三百字未见驴字”的现象,偏离教学目标。3、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准确体现教学重点,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大力气设汁的活动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效果。4、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过度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育,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在教学设计时,整合的目标不仅要包括知识,更要包括能力、素质等方面。敏锐的思维、坚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

态度同渊博的知识一样是现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理应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总之,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广大一线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领会课程整合的实质与精髓,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五、网络学习资源标准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正受到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和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针对高等教育,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降低课程制作难度、减少课程制作成本SCORM标准倡导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分离的思想,为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由于课程制作和学习平台开发的分工,网络课程设计人员不必再为复杂的学习平台而苦恼,只需按照制作步骤组织好各种简单的学习资源,并将教学策略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之中即可,而学习交互、协作学习、学习监控等功能都可以交给学习平台来实现。在以后的使用中,可以任意重新组合,不需修改原来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重复使用。从内容的角度讲,为开发者降低制作成本和难度,缩短开发时间,避免资源的重复制作,保证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资源能在任何符合标准的学习平台上互通和使用。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按照学习系统给出的提示选择学习内容和制定学习顺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符合SCORM标准的网络课程的编序和导航都是由imsminifest内容清单文件所控制,因此开发者只需修改此文件,便可轻易地调整课程的架构和呈现顺序。从平台的角度讲,它鼓励各种学习平台的开发,保证符合标准的课程导入和使用。只要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平台都支持符合SCORM标准课程的导入,提高了教材使用的广泛性和重用性。2、实现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导航方式的个性化从课程设计角度讲,通过编序和导航规则的设定,能实现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的多样化,如课程目录是否隐藏,学习者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内容;从系统平台角度讲,可以记录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所用的时间、测试的成绩,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讨论和答疑。通过SN规则的设定,使网络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适应性学习。不同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和顺序也不尽相同。3、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适应性适应性网络课程就是在适应性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实现学习者适应性学习的一种网络学习资源。适应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习者通过与学习资源进行交互,来实现学习者对资源的适应,而教师通过设计学习资源的呈现内容和呈现顺序,来实现资源对学习者的适应。可见,学习资源对于实现适应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课程,应充分应用适应性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开发,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单元,便于进行重新组合,设计相应的触发条件和学习顺序,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由于SCORM标准具有可适应性的特点,因此按照SCORM标准开发网络课程,可以实现课程的

适应性导学、课程内容顺序的适应性调整等功能。本研究中,主要通过网络课程中编序规则的设定,来实现特定的学习功能。教师在开发网络课程时,可以将教学策略运用到课程的导航和学习顺序的设计中,通过设定前测和后测的通过值,实现网络课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来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学习者可以按照学习建议中的学习顺序进行学习,达到网络课程适应性提示和适应性导学的目的。在网络课程具体的设计中,应参照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框架设计、内容表现形式设计、学习顺序设计,并将设计开发出的网络课程导入到符合标准的网络学习平台中进行应用。以SCORM标准为代表的网络学习资源标准,为当前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途径,必将促进网络课程制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通用化。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1、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我国分类为10项技能,训练技能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在新的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认为这10项技能仍然是适用的,但是需要加入新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以适应教学改革思想的要求,同时开发出了学习指导技能。微格教学是一种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目的的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实际应用了镜像反馈的原理。2、教师教学媒体技能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技术引入到课堂,掌握教育技术是当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实践领域之一,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与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密切相关。但是对研究者来讲,往往把二者孤立起来。教学媒体引入到教学中促使教学方法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学校的各项工作,想把技术整合到教学、学校信息化建设等都需要教师。这些都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媒体技能。当然,这种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在网络课程具体的设计中,应参照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框架设计、内容表现形式设计、学习顺序设计,并将设计开发出的网络课程导入到符合标准的网络学习平台中进行应用。以SCORM标准为代表的网络学习资源标准,为当前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途径,必将促进网络课程制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通用化。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用药咨询智能系统的思考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我国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占领()高地的一个重要举措。 ? A.未来技术 ? B.医学技术 ? C.药学技术 ? D.专业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人工智能会带着()等等走向各个领域。 ? A.大数据 ? B.物联网 ? C.云计算 ? D.以上都包括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人工智能最关的技术是() ? A.未来技术 ? B.深度学习 ? C.互联网技术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人工智能计算器的俗称是 ? A.采矿 ? B.矿机 ? C.服务器 ? D.系统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关于机器学习的正确说法是用机器来() ? A.模拟人类的神经元网络 ? B.模仿的越多功能越强大 ? C.最大发展是深度学习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目前深度学习最多可以模拟人类神经元网络带到()。 ? A.10多层 ? B.50多层 ? C.100层 ? D.300多层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关于物联网正确的描述是: ? A.应用NB-LOT技术 ? B.给物体安装智能卡 ? C.连到互联网上 ?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LOLA技术就是() ? A.局域网技术 ? B.深度学习技术 ? C.咨询技术 ? D.自动化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用药智能服务系统基本构架应包括数据库,Web端,还应包括()2 ? A.人工处理平台

2012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2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 说明:试卷号:2083 课程代码:01689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选题 1.关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作用的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 A.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虚拟现实的教学条件 B.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和非线性组织结构的信息空间 C.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自然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交互活动 D.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比其他教学方式更经济的教学活动、需要更少的投入 2.关于音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方法的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 A.数字信号的压缩只能采用不可逆编码方法,即无损压缩,解码之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完全一致 B.基本方法是把连续的音频或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量化形成离散的数字化的音频或视频信号C.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最低的采样频率应该是信号频率带宽中最高频率的两倍以上,以保证信号的正确还原 D.为了保证图像信号的信噪比,视频信号的量化等级至少要达到256级(256=28,故称8比特量化 3.学习风格的构成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其中,心理性层面有可以分为3种成分(A)。 A.生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B.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C.社会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 D.社会成分、生理成分、情感成分 4.下述关于S-P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通常情况下,S曲线与P曲线总是相交,而P线的左端总在S线的下方,P曲线的右端总在S曲线的上方 B.S曲线左边的面积或P曲线上边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等于所有学生对全部问题的回答的正确率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是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9-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水准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很多,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水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所以,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事实不可否认

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风口发展迅猛。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主动融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 我国历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培养出拥有信息技术的优秀职业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社会整体重视程度低,生源质量不佳。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档次较低,能上大学绝不去职业院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通过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学生入学职业院校,但从整体上来看生源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扭转。 2.从就业情况来看,技能人才成为就业热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很多高学历人才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与之相反的是,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职业教育人才就业市场持续火爆,实用的技能人才就业率持续走高,职业院校学生收入满意率也逐年见涨。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如下图: 就业率和收入满意度说明了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经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革新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1.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逐步与传统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融合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作为与实际生产生活关系最直接、与科学知识转化联系最密切、对刺激就业造福民生作用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必须充分吸收利用信息技术,真正让职业教育信息化,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才能让职业学院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自己所学本领,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办学授课模式。过去,职业教育由于其重视实践的特殊原因,只能在学校统一学习培训。近年来,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 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 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陆宏冯学斌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电大作业)1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作业参考答 案 授课教师:唐艳 作 业 1 第一章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P6) 答:⑴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⑵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⑶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P9)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P14) 答:⑴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⑵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⑶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⑷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⑸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P16—17) 答:⑴信息流;⑵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⑶记忆取决与信息骗码;⑷会议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P18) 答:⑴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⑵学习是自我发起的;⑶学习是渗透性的;⑷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具有哪6个特点?(P19—20)

答:⑴积极的学习;⑵建构性的学习;⑶雷击性的学习;⑷目标指引的学习;⑸诊断性的学习;⑹反思性的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P21) 答: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描述传播行为的便利方法—回答5个问题:1)谁(who)? 2)说了什么(say what)? 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4)对谁(to whom)? 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五个问题被称为“拉斯韦尔五W公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模式。 8.简述施拉姆交互模式的内容.(P22) 答:施拉姆交互模式的内容是传播的循环模式,不仅强调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应具有的双向性.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P29) 答:考夫曼(Kaufman,R.A.)在1972年出版的《教育系统计划》(Educational System Pllanning)一书中,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按照该模式教育系统方法可以分成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确定问题,要逐步进行有关的分析:使命分析、职能分析、任务分析、方法和手段分析。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P32) 答: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有4个组成要素:⑴提供“小步子”进行学习的条件,学习单元选得越具体越好,线性排列学习内容;⑵呈现明显的反应,学生的反应要能被检验和观察,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菱角乡中心学校2007年12月我校申报了云南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得到立项批准,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执行情况 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菱角乡中心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在人员、资金和研究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并加大了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为课题研究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乡各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建设多媒体教育室,接入互联网等,现全乡13所小学已有12所接入互联网,收集资料、传递信息迅速、方便,处理信息容易。中心学校还投入4万余元,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及菱角教育网站,为开展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提供了场所,搭建了交流平台。先进的设备和水平,以及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财、技术、设备的保证。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中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本课题研究分设计申报、实施阶段、中期论证、结题鉴定四个步骤进行,现课题研究已进入了中期论证阶段,将进行检查、总结和调整、改进,完成中期评估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收中期评估。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

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分支也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未来将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 预计本世纪应用电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术和生物芯片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将要问世,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用于传感认识和思维加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内可以产生存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而功耗仅仅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千万分之一的生物芯片。 二、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也催生了信息技术的成长,一方面,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量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衍生于信息技术的行各行各业也竞相发展。 三、信息技术将会促使遥感技术的蓬勃发展 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将紧密集合,这将是信息技术的作用面和影响面更为宽广。

总结:从以上各个方面综合来看,信息技术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高速大容量。速度和容量是紧密联系的,随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是必然趋势。因此从器件到系统,从处理、存储到传递,从传输到交换无不向高速大容量的要求发展。 (2)综合集成。社会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要求信息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采集、处理、存储与传递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各种业务的综合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要求。 (3)网络化。通信本身就是网络,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网络化。各个使用终端或使用者都被组织到统一的网络中,国际电联的口号“一个世界,一个网络”。虽然绝对了一些,但其方向是正确的。 而在这种共同趋势下信息技术所面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技术人员的培养速度远远比不上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增长速度。 总之,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市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成为大势。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 考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11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17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编码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20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见容。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 11.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二.论述题 11.试述美国教育部教研室突出的建构主义在学校的教与学中的9个应用要点. 答:1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2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3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以来于情景,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很少有独自于任何具体情景的意义. 4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工友的理解来自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 5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

信息技术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仅仅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以它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科技发展史上业绩最辉煌、发展最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在这里还是再解释一下信息技术的定义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例如通信、商务、农业、教育………,具体到我们生活中美一个细节都会有关联,所以信息技术的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有一些影响是持久而深远,它还会在我们未来的一段时间有着一定影响。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前沿,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信息资源成为继物质,能源之后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如今人们能够及时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减少地域差别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差异,这样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还使文化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

信息技术与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②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一体化方案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学一体化方案 辅导教师:郑大庆 一、课程概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中央电大高等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2009年秋季开课,定为两学期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的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主体)、教育技术意义的认识,树立起信息科学、计算机文化的意识,增强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观念。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

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理解课程的理论、方法,认真做好相关的实验,并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者需求分析 1.教学大纲的特点 中央电大下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从电大办学的经验和实际出发,针对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采取的“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的总体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具有本专业本学科的许多鲜明特点。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特别强调本课程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的教学,其重点是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要求具有理论性、简明性方法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把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方法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按照“开放试点”的学习方式,强调多种媒体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辅助活动均应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中,明确提出对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技能等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对有关程序内容、操

未来信息技术的展望

未来信息技术的展望 就像其他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由教育和学习发展的内部需求所驱动的,并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理论导引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方式。而信息技术领域的每一项重大革新又会刺激教育系统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微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应用作为两个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试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开发应用期,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揭开了网络时代信技术应用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简史 (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驱动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9年,美国纽约城市小学利用IBM650计算机帮助小学习者学习二进制算法被认为是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序教育运动。 (二)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1968年,第一台专门用于教育的计算机系统“IBM 1500辅助教育系统”在斯坦福大学研制成功,使用“课程开发器”编制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课件或教育软件,课件和教育软件的概念即起源

于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PDP-1(1960年研制成功)被应用于教育中,标志着小型机在教育中的首次应用。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素帕斯教授对IBM 1500和PDP-1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被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鼻祖之一。 (三)“柏拉图系统”(PLATO)——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方式结合的最初尝试 196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唐贝泽和查莫斯谢文合作研制出第一代柏拉图系统(PLATO I)。 (四)微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以及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推动 1977年,第一台微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计算机开始从大型机转向桌面 办公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大量生产和提供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出现了教育软件出版的高-潮。 (五)LOGO及问题解决运动 1968年,西蒙派珀特发明了LOGO编程语言,LOGO和问题解决运动开始。他陆续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建构主义观——“在制作中学习” (六)20世纪80-90年代的整合学习系统 20世纪80-90年代,在应用计算机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认识到在提供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联网系统比单机效益更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08.11.22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P.50 1)、学生泊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 4)、学生的学习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8个内部阶段。 P.53/54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特征的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贮存、长时记忆贮存、提取、反应组织、作业反馈、强化。 3.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S→R,而是S→AT→R。试述S→AT→R 的含义。 P.55 AT是主动同化刺激S于结构T的结果,A是大于1的系数,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才能成为AT,才能引起一定的反应R。 4.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比低级机能在结构上多一个中介(或中间环节)X,即A→X→B。试述A→X→B的含义。P.55/56 5.简述学习风格构成的3个层面。 P.61 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 6.谈谈教学活动过程有哪几个要素?P.65 并简述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P.65-67 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要素,教学就失去了目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离开这个要素,就不能引成教学的双边关系。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要素,“学与教”就失去了基础的前提。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7.试分析三种教学结构各自的优缺点。 P.71/72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难以全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搜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结构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提高教 学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 所谓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悄悄地对人类的社会进行着一次技术改革,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中正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入。而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功能特点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要

在未来的世纪获得成功,条件之一是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因此,20世纪后10年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巨大变革就是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的不断开展。 为了更好地面对新的世纪的发展,各国都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行动纲领指出:到XX 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我国目前也正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决定: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从XX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城市初级中学从XX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 所谓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