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能否站到历史的前沿

中国能否站到历史的前沿

中国能否站到历史的前沿主讲人:禇浩全

评议人:盛洪王焱张祥平

盛洪:这次是天则所第348次双周学术论坛,我们坚持了很多年才达到这个数字。没两个礼拜来一次,就能听到一个精彩的演讲。每次演讲的录音都几乎被全文整理、放在网上,阅读的人次在一千人以上。这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场所变得很小。但是,我们的实际的场所很大。

非常感谢禇博士这次来到天则。禇博士原来学的是管理,毕业于复旦大学。后来,他又在获得了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通用工作。现在,他创建了宇智研究所。他的眼光绝不仅限于管理学和经济学,而是放眼宇宙。天则所的论坛特别喜欢有创造性的、甚至是没有边界的想法。这是在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禇博士来讲,题目很有挑战性——中国能否站到历史前沿。下面有请禇博士。

禇浩全:非常感谢盛洪老师,非常感谢老师、同学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个演讲会。在讲之前,先做两个说明:一是我今天所讲内容不代表通用汽车公司,而是代表宇智研究所。二是如盛老师讲,我的学业和工作都是关于经济的,我今天却不讲经济。经济学家也不一定要讲经济的,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学的鼻祖。但是大家也知道,他不仅是经济学家,也是伦理哲学家。所以,经济学家的眼光不单单要研究人的激励和动力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的激励和动力的来源以及让其改变的途径。我今天讲的题目《中国能否站在历史的前沿》是我正在撰写的一本书的纲要。我非常欢迎大家的评论和建议。在我讲的时候,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请随时提出。

我的演讲的主要论点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在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培养一种怎样的大国气概。我觉得中国的眼光应该放在要使自己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中国的强大。因为一国的强大不一定等于它已经占到了历史发展的前沿。一国如果只是追求强国,在历史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强大服务的是自己,前沿贡献的是整体。强大威胁的是别国, 前沿取悦的是上苍。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我喜欢举当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的例子——比尔?盖茨和沃沦?巴菲特。这两个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并不是因为热爱财富,而是因为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事业上获得了成功,财富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蒙古帝国的覆盖面是最广的,很多人认为蒙古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国内前几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需要进一步强大需要克服中华民族的怯弱、学习狼的精神。尽管蒙古的强大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蒙古帝国对于它曾经一度控制的欧亚大陆并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罗马的强大就不一样。它把处在欧洲边缘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小地方的主要思想带到了欧洲,并使之融合。罗马帝国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看看今天,日本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日元疲软、日本经济不景气、日本的物价处于紧缩状态,对此大家都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今天的日本缺什么?它不缺和谐的环境和社会秩序,不缺良好的教育,不缺外部交流,不缺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不缺钱。日本人更是不缺创造性。日本人缺少的是向上的精神。日本在二战以后出于一种危机感创造了经济奇迹。它觉得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失去了独立性,它觉得自己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所以它必须依靠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进口才能活下去。这样一种谋求生存的动力刺激了它的战后经济的起飞。

到了今天,这个动力消失了。现在的日本社会没有向上的动力。这是上个月《纽约时报》上关于日本创造力的一篇文章中的插图,非常有趣地描述了今天的日本。这张图里似乎看不到日本,原来日本人躲在了这个架子底下。那篇文章里讲的是今天日本人胆小怕事。现在歹徒抢劫时有发生。他们做了一个小东西可以随身携带,碰到抢劫的时候可以撑开。这个东西撑开了以后像一个卖货柜,所以你看不见日本人,但是在柜子下面可以看见两只脚。今天的日本人的形象显然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这里列出的是曾经的关于日本的畅销书。第一本《Japan As No.1》写于1979年,那时的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八十各种不同的书都纷纷加入讨论,它们也都认为日本已经站到了发展前沿。日本的经济机制、企业管理体制、文化等等都已经超出了美国。所以,美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应该学习日本。到了1991,对日本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越来越少的人认为日本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日本经济依然强大,所以那时的说法是日本也可以和世界大国平起平坐(《The Japan That Can Say No》)。据说,日本的技术被用于美国和苏联的导弹以及核弹制造中。如果日本把这些技术拿走,苏联和美国将难以应对这一局面。市场泡沫破灭以后,

日本的经济一直处于濒于崩溃的边缘,但是它熬过来了。到了2002年有一本畅销书——《Japanese Phoenix》。这本书的观点是:日落也会日升,今后的日本一定会重新升起。

今天的日本的现实是:日本没有象预测的那样被五千亿美元的银行坏帐压垮,但是日本也没能以它的高科技出口和巨额外汇储备来控制美国。日本也不太可能恢复它战后的活力。日本正进入一种成熟的平淡, 既不会烟消云散, 也不会光辉灿烂。日本的年轻人越来越国际化了。日本在亚洲的最大经济国的地位也由于中国的崛起而开始动摇,这可能给日本复燃的民族主义浇油。怀旧的思潮非常流行,有人认为西方文明并不合适,应该回到武士道时代去。有人下结论:日本可能会成为亚洲的瑞士。

瑞士有什么不好?引用电影《第三者》里面的话:“在意大利, 保尔基亚斯统治的30年, 他们有战乱,恐怖,谋杀,流血——这产生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他们有兄弟般的博爱,500年的民主与和平——那产生了什么?杜鹃时钟。”

回过头来看中国,这里是《清明上河图》。当时的中国的经济、文化、市场、艺术非常发达和繁荣。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但是今天再想想,中国在那时已经没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中国将来的命运就无法被自己掌控,这是时日可待的事情。

我讲这些话并不是想贬低日本、瑞士或者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要学习别人、赶上或者成为先进国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一点日本做到了。但是以另一种眼光看:日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里有一副汽车销量图,从1970开始,日本战后的汽车销量急剧增长,后来又慢慢下降。德国与之相似。美国则是稳步增长。我们估计,美国的汽车销量在今后十年也会稳步上升。另外的俄国、巴西、印度也是上升,但是相对较慢。看看中国,它的汽车销量的增长就像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入世以后,中国的汽车销量非常轻松地超过了德国。两年以后又超出了日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大约860万辆/年)。我们的预测是以后的中国汽车销量会直逼美国。

今天的中国的国际形象有点像七十年代的日本。当初有日本神话,今天也有中国神话。引用现在的一本热销书中的话:“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浮现将是二十一世纪最重大, 也是最有挑战性的发展之一。”大家觉得以后中国可能会成为超级强国,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这个看法与2001年的一本畅销书中的看法完全不同,那本书声称中国即将崩溃。

中国今后二三十年的走势是否会像很多专家预测的那样?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国目前想要的正是日本已经有的。中国想要先进的技术、世界闻名的品牌、搞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清洁的环境、高度发达的公共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相对均等的收入分配、稳定的政局、低犯罪率、优良的普及教育、优秀的高等教育、独特的文化艺术、人民的健康长寿。我相信中国的经济在今后二三十年会持续高速发展。盛老师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著作。我甚至认为中国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日本,因为中国有一些日本无法具备的内在优势。从另外一方面讲,如果中国今天想要的正是日本已经有的,中国会成另外一个日本吗?将中国与其同印度横比, 不如将之与日本纵比。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的人口可能急剧老化,但是中国的心态的老化可能会更快。在重复了西方经济的成功之路之后,中国可能无法开拓出新的天地。今天的美国仍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美国在中国的挑战面前可能再一次自我更新,再一次站在发展的前沿。中国今天对美国的挑战有些像苏联在五十年前发射人造卫星、日本二三十年前经济崛起在当时对美国形成的挑战。

有些人担心美国现在可能处在罗马帝国的晚期,我觉得这样的预言为时过早。谁站在前沿相对的。如果不是中国站在前沿,美国可能会继续站在前沿。美国内部的活力没有死。中国将来可能会融入世界主流,同时也会与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不相关。尽管人们将来仍旧会喜欢中国创造的雕虫小技(像杜鹃时钟那样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说的,照抄别人很不容易,开创新局则更加稀奇。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光明的未来,但是绝少人会关心自己在光明了以后需要照亮什么。换句话说,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往内看,但是绝少有人往外看。

在美国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会用这样的语气:基督会说什么。借用这样的套路,孔子会说什么呢?中国现在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相信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自我探索,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如果要问二十一世纪是否属于亚洲、是否属于中国。东方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用孔子的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近忧,但是我们没有远虑。远虑是什么?美国有一个学

者Charles Murray花了好几年研究历史上的世界前沿发展。他得到了让人吃惊的统计结果:不管是重要人物还是重要事件,97%的科学成就都在欧洲和北美。当然,这些成就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均匀的。他画的一个图表显示:从公元前800年到文艺复兴时期,成就都是很少的。之后,这些成就和创造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地域上,也不是所有的欧洲和北美国家对世界的前沿都做出了等同的贡献。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发生的地方非常集中。我自己画了一个金三角,就是包括意大利、荷兰、英国、德国,别的地方几乎没有。从五四运动喊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开始, 中国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认识的深度上, 我们还是没有超出当初“德赛”的框架。西方(欧洲文明) 之所以能在过去500年间对人类文明作出举世无双的贡献不仅仅是科学和社会体制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人生自我的超脱精神。这种精神不等同于宗教, 但它有一种宗教的精髓。中国能否站到发展的前沿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眼界能有多高。换句话说,它取决于我们是想为人类造福还是要替天行道。这二者中后者包含前者,前者不一定是后者。Charles Murray举了一个例子。巴黎圣母院的教堂上面为了实现排水功能有一些小的石雕。很多石雕放在教堂的很高的地方。教堂一旦建成,人在下面看不见这些石雕。但就是对于这些很小的石雕,那些石匠们却花了很多的精力将其雕得生动形象。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祖看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眼光不单单是在人。Charles Murray本身不信教。但是,在做了调查和研究以后,他认为基督教是人类历史上最能鼓舞人、激励人的哲学(或者是宗教)。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的宗教能够像基督教那样鼓励人努力向前。他不是说不信教就没有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他是说没有超脱自我的精神的时候,人们当中具备这种精神的就会相对较少。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道理:给人鱼吃不如给他渔网,给人渔网不如教他织网。对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法制和文化。但是重要的是再往前走一步,学习他们的原动力。这不是在学习西方。因为向上的精神不是西方专有的,而是人类的共性。而且向上的精神不是人类大脑的独创,而是天地本来就有的潜能。从轴心时代(B.C.800-B.C.200)开始,世界上所有的哲学流派同时涌出。那那时起,人就在问:人和别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回答是:人能够往上看,人能够往内看,人能够问为什么?也就是说,人能够反思。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了自己人和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动物是不会反思的,动物也是不会问他为什么要活着的。人会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生活如果没有意义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人和其它动物的不同。

给大家举个例子。人就像汽车引擎内的一粒热气体。人生下来、和各种人接触、不断成长,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方向的。他明白自己的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争取什么。这样的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了社会。把眼光放大,热气体只是在汽车引擎里面的。热气体互相冲撞,这些个体的目的和整个引擎的目的是不一样

的。个人的目的是往前走,引擎是想借助个体的集合的力量不停地往上、往下进行循环。再把眼光放远,从汽车的角度看,这个运动就不是周期性的结果了。汽车是按线形行走的。继续把眼光扩展,又可能看到一个周期性的现象。虽然汽车按线形行走,但是拉长时间就能看到汽车不外乎是上班下班、来回行使。汽车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是从出厂到使用再到报废这样的循环。

对世界的眼光的不同会导致对世界的看法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的不同又会导致生活动力的不同。在座很多都是学经济学的,市场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很多层次来研究市场。第一是知觉上的,我们跑到市场上,看到了怎样的市场。第二,我们可以看市场的过程。然后,我们可以研究市场的内在规律。第四层,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大,研究市场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认识研究市场的抽象本质。比如,我们可以把市场定义为人为的类似生态系统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网络。这就是纯粹地从抽象的角度来看了。像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什么是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不就是在圣诞节给孩子送礼物,平时住在北极的老人吗?如果你是孩子,你就会觉得圣诞老人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是大人,你就可以超越个人的眼光去思考。你会认为圣诞老人是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分享。美国有一部电影中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否想像一下圣诞节没有礼物会是怎样的?没有礼物的这样的节日还能否被称为圣诞节。如果以个人眼光看,这是不行的。但是拥有了超越的眼光,你就会认为是可以的。抽象的成立可以离开具体的实在。什么是美国?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分析。眼光有大小,眼光有不同。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眼光越大越有

力量。因为大的眼光可以包含小的眼光,同时还具备小的眼光没有的东西。所以,眼光越大越好,这是无法争辩的。

最大的眼光是什么?最大的眼光是人能够问为什么。为什么人会存在,人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世界会存在?这是最大、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人的最大的、最根本的愿望是什么?既不是母爱,也不是情爱,也不是对大自然的博爱,而是所谓人与天地的合一。这个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在轴心时代它就诞生了。今天和轴心时代有什么区别?人的脑子和轴心时代的脑子是一样的,我们的眼光并不比轴心时代大。今天的区别是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生命与世界同一。这不仅仅是一个梦,而是由于科学技术变成了可能。这个可能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实现。

人类的智慧也是在轴心时代诞生的,西方产生了两大智慧——超脱的信仰和理性的科学。东方社会也有两个根本的智慧——世界的一统和对人类本身的现实的认识。这四个智慧是以人的本身的存在为基础。每个人不用思考就具有了动物本性和动力,不用思考我们也可以具备道德的本能。比如小孩一生出来就具有人和人是平等的这样的价值观,人医生出来就具有语言本能。还有,人可以反思,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问过一些哲学问题。基于人的共性和人的智慧,我们就可能达到最大的眼光,实现人类和整个世界共同存在的可能。最大的眼光的发展不能离开东方的智慧,也不能离开西方的智慧。换句话说:今后谁能站在世界的前沿?这个“谁”必须具有两种智慧。东方世俗化社会的问题是它无法理解西方的超脱精神的智慧。如果没有很好的信仰,很难有崇高的目标。这就像汽车缺了一个超速档,驾驶者就很难去超车。这样就会导致一个没有英雄的世界,人们做事总是遵循不出事就好的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西方不一定能很快地掌握东方的智慧,西方本来的精神智慧(超脱精神)也受到了威胁。

Charles Murray举了一个例子,看看今天西方文学艺术创造,能够想像现在任何一出剧在200年后还会被人记得吗?他很怀疑,因为今天的西方已经受到了世俗化的影响。除此,今天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包括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基督教霸权的挑战、新兴发展中国家对集团政治的经济成功和民主和平的挑战、基督徒的原教旨主义对进化论本身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对于绝对真理的挑战以及最近的无神论者对美国宗教的公开的挑战等等。在西方的多元化世界里,我们无法知道什么会成为今后的主导。或者说,我们无法知道西方世界会不会比东方世界对黄金时代(或者说是世外桃源)更加眷念不舍。不管是基因进化、文化进化或者技术进化,往前走的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往后走的。对于黄金时代(世外桃源)的眷念的论点也很充足:现代化使人类异化,现代化已经使人类的整个生活环境偏离了人性适应的环境。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物质财富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应有的幸福,反倒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往回走,回到淳朴的自然(世外桃源)。另外,超脱精神的很难普及也反应在基督神学对“恶”的理解。如果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尽善尽美的,为什么“恶”会存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往前走,就必然只能主张“不出错最好”的原则。今年是人造卫星升空五十周年。在当时造人造卫星的时候,我们觉得人的眼界好像一下子打开了、人的眼光一下子扩大到了整个宇宙。我们今天看到并不是这样的,其实人在走出去的时候更乐意往回看。

现代社会对哲学和世界发展的根本看法,并不是文明与文明之间冲突,也并不是民主制度和集权制度的冲突。最根本的冲突在于对整个宇宙的看法。一种看法把宇宙看成漏斗形。人们可以看到大爆炸的时候的宇宙的全体。然后,人们的眼光慢慢缩小,看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然后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文明。看任何一部世界通史,其叙述方式一定是这样从大到小。受到物理限制,我们不可能知道现在时间点上、离我们一百光年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那里发生的事情,我们只有一百年以后才能知道。这必然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持着这样的漏斗形的宇宙观,我们能够看到的以后还是停留在人类社会。如果站在宇宙发展的前沿,我们的看法就应该比漏斗形的宇宙观更加乐观。我将之称为沙漏形的看法,它是一个从大到小、再从人类这样关键的转折点再变大的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比人类更厉害的生命和智慧慢慢扩展出去,拥抱整个宇宙。然后我们人为创造做一点贡献。不管你认为创造是一个人性化的动物还是自然的动物,整个创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人类要站在前沿,必然要走向更加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是使得人类社会变得非常强大。眼光大了以后,强大就自然形成了。

这里举一个犹太人智商的例子来看看后人类时代的潜力。犹太人的平均智商大概是110,大约处于75%的

美国人的智商之下。1870年以前,犹太人受到排挤。1879-1950年,犹太人在文学领域出人才的比率是西方人的4倍;音乐是5倍;视觉艺术是5倍;生物学是8倍;化学是6倍;物理是9倍;数学是12倍;哲学是14倍。越顶尖,越突出:犹太人在20世纪下半叶获得了29%的文学、化学、物理、医学诺贝尔奖;21世纪至今,获奖比例是32%。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2%左右,所以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是世界其他人口的150倍。想象一下中国人的智商达到犹太人两倍,中国会是何等强大?当然,智商高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打篮球必须个子高,但是个子高不一定打得好。成功除了需要聪明,还需要想象力、进取心、毅力、好奇心等等。可惜对其他要素尚缺足够的科学研究。但从零星的科学研究来看,基因条件对人的成功的作用不容置疑。在一个实验中,一群三岁的小孩被找来放在一个房间里。每个小孩得到一颗糖,并被告之:如果现在不吃糖,把糖给工作人员,两小时以后他们将得到两颗糖。愿意给糖的孩子(也就是愿意等待的、有毅力的小孩)比等不及的小孩在后来的事业上的成就要高很多。也就是说,基因的因素很大。中国目前在追赶西方的文化和机制。等到文化和机制和西方持平的时候,竞争力就取决于人才。我们在企业里工作的人也有感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机制和人才。

犹太人的高智商如何得来的?这是一个精彩研究领域。总的来说有自然压力和人为选择两个因素。这包括人为选择配偶、人为选择职业、人为选择自己是否属于犹太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快,就是近几百年。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允许这样的残酷的自然进化的过程。这是个坏消息,但也有好消息。科学技术这样的意识进化比那种自然的锻炼出高智商的犹太种族的进化更加容易、迅速、有效。有意识的进化是我们以后要走的道路。这个变化和自然进化有很多不同,但是进化机制没有变。

就像过去一样,将来也会有黑暗的时代。这样的黑暗的时代是对我们的信心和毅力的考验。在前进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挫折,甚至是让人几乎丧失希望。宇宙进展中有一个黑暗时代,欧洲文明中也有一段很长的黑暗时代,比尔?盖茨的公司在成长也有几段黑暗时代。谁能够走在世界前沿,这就要看谁有面对黑暗时代、跨过黑暗时代的勇气。这样的人是绝少的。我们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比如伦理、风险、制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系统工程学等等。我们要学习最好的东西,由此来指引我们前进。

最后,中国要追求站在世界前沿,落到实处应该做些什么?我给大家列举几点。第一,我觉得中国不应该搞载人航天,应该把钱花在人工智能上。为什么?我们可以改进打算盘的速度,而不是改变算盘本身。有了计算机我们就不用算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像今天的算盘。第二,中国应该加大力度研究生命科学,争取在今后人口急剧老化的情况下能够征服死亡。我们对人的看法不应该像西方保守的原教旨神学那样,认为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和房子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房子的顶漏了我们知道怎样修补,人患了肝癌我们不知道怎样治愈。征服死亡其实是不违反任何科学规则的,缺的只是技术。第三,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征服疾病、延长寿命,更要着重研究如何增强生命的活力。不断地改变人,最后人不就没有了?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就不会把人类看作固定的,就会放眼看人类之后的宇宙发展的前景。我觉得我们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方面不应该有禁区。我们应该让实践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在做这个方面的时候,中国可能会引起国内国外的很多反对的声音。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让结果来说服别人。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可以由最后的结果来说明,在历史发展史上的无数开拓前沿的例子都是这样的。

另外,发明了新的东西、引进的新的物种必然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其它各种问题。我们不应该往回走,而是应该发明更好的技术来应对。举个例子,现在汽车的发明带来的废气污染的问题。既然废气污染非常严重,有的人就认为我们不要用车了,人的交通工具应该倒退。不用车之后倒退到哪里呢?有的人说倒退到马车时代。马车时代也有问题。十九世纪初,纽约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马粪的污染以及如何处理马的尸体。作为交通工具,马可能只能服务几年就死掉了。马在死掉之后的尸体如何处理?马粪很臭,到处都是。这些问题现在都不存在了。我们有的汽车以后已经不存在这些问题了。现在的汽车废气带来很多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如何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是不是又要回到今天的时代呢?不是,我们会接着往前走。

上面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的。在概念层面上,中国应该不断提升中国人以及中华民族的身份和含义。现在关于中国(或者中国人)有疆域、血缘以及制度的定义。但是在中国不断采用新的技术以后,关于中国的概念会慢慢扩大。中国最后需要有一个根本的理念支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疆域或者血缘。这就像圣诞老人不是必须的,如果要贯彻无私的爱和分享精神,圣诞老人或者非圣诞老人都是可以的。最后,随着新人种的出现,我们必须不停地更新法制。这是一个循环过程:有了新技术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问题需要从技术层面、理想层面和法制层面去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又会得到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只有这样的循环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站在前沿。最后,我的结论是:人的历史已经结束,但是宇宙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作为中国人,你是愿意做顶着雨雪风霜、向着太阳的新枝还是愿意做宁静安逸、悄悄飘零的落叶?谢谢大家。

盛洪:谢谢禇博士的演讲。他用科学、哲学、宗教等知识来讲述中国需要走在历史的前沿。无论是从空间还是时间上,演讲都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能会有不同角度的评论。今天到场的王焱教授来自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张祥平教授来自农学院。

张祥平:像禇浩全先生这么大的题目比较少见。我做了一张表,列出了十六种复杂现象。首先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和动物的区别早就有了,猿人(黑猩猩+)的特点是自造工具、用后不弃,黑猩猩造了工具以后就扔掉了。现在没有研究清楚的是到底是语言中枢出现在前,还是自造工具、用后不弃出现在前。从目前显示的证据看,可能语言中枢还在前面。作为人的标志,只能是自造工具、用后不弃。这是人和动物的第一区别。下面还有文明人(猿人+),文明人具有了阅读中枢。刚才禇浩全先生可能指的是文明人。文明人守规竞争,违规受惩。

从非平衡态秩序到动态核心,再通过输入、输出到平衡态意义的大量微观粒子或个体。物理学是认识简单现象的基础知识,中医学是认识复杂现象的基础知识.二者都基于大量的观察识别,都建立了相对普适的数量模型,都接受了大量的实践检验。温差液化实验和变色反应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回到禇浩全先生的另外一个问题:世界是不动的、循环的、还是不断前进的?世界是从简单到复杂。刚才禇浩全先生提到了宇宙大爆炸,大爆炸中各星系相互远离是简单现象,中间涉及到牛顿三定律。到了温差液化,就成了复杂现象。也就是目前高教物理学都要讲的非线性力学(非线性物理)。这就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大约到了寒武纪,可能就出现了温差液化。之后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我们目前处在新生代第四纪。所以可以看出,世界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关于您说的教堂石匠的向上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的向上的精神表现于何处呢?表现于天。我们在春秋时期就看到了北辰。我们在尧舜时期发明了玄机仪,这是和西方的望远镜对等的仪器。这个玄机仪帮助我们在夜里定位出天球北极。北辰就是指尧舜时期的北极星。尧舜时期的北极星和天球北极是重合为一的。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人向上的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方人。

另外,您说97%的科学、艺术、哲学成就都产生在西方。这些是西方人统计的,这是由于他们的科学史上缺了一大段。从温差液化这个角度出现的复杂科学史他们不知道。我们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把简单科学提升为了复杂科学,发现了与牛顿三定律完全对应的复杂三规律。这复杂三规律被记录在《周易》等著作中。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成就是中国人创造的。绝不是说97%都是西方人的,他们不知道这些科学史。

这些科学对人类做出怎样的巨大贡献。第一,他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在较大的地域上、较长的时期中,维护了相对公正、人道的秩序。这个世界从内部免除了战争。未来的人类想要避免集体自

杀,就必须用中国人两千年以来发明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复杂科学和简单科学的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他们用的是不变式还原法,也就是对事实分割解剖、进行隔断,用基本因子或孤立事实反构布局、不留余地。这样的方法到了复杂现象肯定没用。在温差液化这部分,人们现在还在一直探索其中的动态核心。

我简单讲一下温差液化这个实验。一些液体放在一个容器里,下面加热、上面散热。加热是输入,散热是输出。这些液体在刚开始加热的时候都是紊乱地流动,也就是平衡态意义的大量微观粒子或个体。当温差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出现了有秩序的花纹,也就是非平衡态秩序。从平衡态意义的大量微观粒子或个体到非平衡态秩序之间,科学家认为其中肯定有动态核心。这个动态核心是目前科学家所不知道的。而禇浩全先生讲到的征服死亡和这个所隔的层次就太多了。从温差液化到地球大气再到变色反应再到生物细胞,科学家对于生物细胞的生命力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一个细胞在死亡的过程中到底丢失了什么还是获得了什么,无人知晓。目前,科学家根本不可能让一个死亡了的细胞马上复活。所以,我认为征服死亡是带有科学幻想的性质了。下面每一个层次都出现更多的复杂性。生物细胞下面出现被子植物,然后是森林群落、黑猩猩,都是人所远未探索清楚的。

我觉得禇浩全先生可能没有注意哈耶克的思想。他曾谈到致命的自负。简单科学的推论可能过于自负。一旦我们要处理复杂现象,这些简单科学的方法就不行了,必须依靠整合模型。我们的北辰模型就是最大的整合模型。

您刚才提到了进化机制不变。什么是进化机制?进化机制是环境与人的互动。环境与人的互动造就了制度与文化。如果出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进化就不必要了。不是说人想创造一个新人种就可以创造的,其中还有很多复杂的阶段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目前的结论只能是:如果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星球可供人类移居,美国人的活力还能往下延伸。因为他们可以跑到另外一个地球去,将之开发出来,再带给这个地球上的人一些好处。如果发现不了这样的可供人类移居的星球,他们现在面临的危机是无法解决的。一旦停止了扩张,他们的法制钱选制度带来的所有问题就会向内转嫁。包括安然危机、次贷风险等出现都涉及了社会根本的信用问题。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社会信用在社会总资产中至少占到一半以上。也就是孔子说的“无信不立”。一旦社会危机涉及到了社会信用的层面,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当然,现在的中国也面临了这个问题。中国现在处于五千年以来的社会信用最低点。不过,我们处在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在学习西方的时候扔掉了自己的东西。只要把自己的东西捡回来,我们就能跨过这个最低点。但是美国人却不可能跨过去,因为他们的社会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信用低落的问题。

中国能否占到历史前沿?我认为,只要我们不能发现一个可供移居的新地球,中国肯定站在历史的前沿。必须有中国人,地球才能保得住。我这里只是针对禇浩全先生的论点谈了谈,这个观点的详细论证过程可以今后再说。

盛洪:祥平有自己的一套关于科学、复杂科学、哲学、宗教的理论,可以和禇浩全先生对上话。下面请王焱发言。

王焱:褚先生讲的这些例证可以对年轻人起到励志作用。从理论上说,这个演讲散得太开,不好评论。其中很多问题褚先生一句话就带过了,但是在学术领域中却是争议很大的。比如褚先生讲到技术发展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应该由实践决定,其实这是很复杂的。实践本身无善无恶,无法做出判断。褚先生的这些观点从现代的哲学观点看,可能有点玄学或者形而上学的味道。比如,你说世界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这就要看怎么说了。人类的历史十分有限,人类出现以前宇宙非常庞大。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说的。再比如,你说不要去研究延长人类的寿命,应该研究增强人类的活力。这也是很难说的。在中国,国家可能是推动科学

技术发展的动力。在西方,这种动力可能是私有资本。研究延长寿命可能和个体有关系,但是研究增强人的活力对于个体都是虚幻的。比如一个人得了癌症,那么发现了致癌的药物还能延续他的生命。但是如果不是研究这个而是研究增强人的活力,那么可能人就死了。死亡对于人是一个虚无的深渊。至于你提出什么样的目的论的模式,对于个体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信仰层面上的东西都是很难说的。

至于日本和中国、美国的比较,也都讲得太简单、太宽泛,我们无法判断这些事例。我去过日本多次。虽然日本离中国很近,但是我觉得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是很少的。很多人还有那种老的中华自大心态。日本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等和中国是很不一样的。以前的周作人是日本文学的权威。有人问为什么日本的古典文学著作为没有在中国出版。周作人说没人能译,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对中国人都是很困难的。至今也没见有什么进展。那些反应日本文化的经典核心著作在中国都没有译本。所以,中国对日本了解多少是很难说的。反之,日本却非常了解中国。中国很多学术领域中(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以及当代的学术领域)都吸取了日本的学术成果。

最近十几年,我走了很多国家。我觉得中国对很多国家都很缺乏认识。比如,对于印度,很多中国人也大发议论。一个美国人在印度住了很多年,写了一本关于印度的书。他说谁要是在印度住了两三年就向世界大谈印度,那肯定是靠不住的。因为两三年根本弄不懂印度。印度种族特别多,宗教、语言非常复杂,很难在短时间为人弄清。

我觉得现代的哲学要靠学术共同体来组织,让其变成一种有条理的知识。如果离开了这个,哲学只能变成个人的随想或者偏好,很难加以评论。因为问题太大、太散,如果不是按照学术共同体的规则来阐述,则很难加以评论。比如,有的人说现在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很可能亿万年前的被冰封的病毒会重新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社会是不是能发明可以抵抗那些病毒的药剂?这很难说。也可能就把人类毁灭了,这个前景谁也不知道。对于很多东西,仅仅强调要靠更高的视角或者靠技术来解决,这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对这种信仰,我们很难找到理性的根据。我觉得褚先生的说法更多地具有一种励志的作用。告诉我们需要去赶超他国,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这种命题本身是不好讨论的。

张祥平:我还举个例子。英国的剑桥是中国清代派去的一批工程师修建的。刚建成的时候,一颗钉子也没有,但是桥完全可以使用。英国的工程师认为,这个东西他们也能盖。他们认为拆下来以后,照着原来的结构重装回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经过批准以后,他们把桥拆了,然后完全按照原样复制。这一点英国人做得绝对精确。拆完以后,他们就研究为什么不加一颗钉子也能造出这座桥。研究完以后,桥被按原样重新装好。装好以后,桥还是能立住。但是一加压,桥就会垮。最后没办法,只好用钉子把住。我们现在去剑桥,看到上面都是有钉子把住的。我们中国工程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用了我刚才提到的复杂三规律和构造性整合法。构造型整合法就是对事实求同存异、进行整合,从整体到局部适度留余。这些工程师留出的余地是什么?他们考虑到了桥的整体结构,事先掌握了木料的干湿程度。桥建好并干燥以后,其结构是非常牢固的。要想干燥以后拆散重装是无法还原先前的牢固程度的。我也认识一些木材加工的朋友,他们告诉我木材在干燥过程中会发生收胀。一座桥有那么多零件,每一个都胀一胀就会把桥绑得死死的,再拆下来是不行的。

盛洪:这个题目的讨论范畴跨越了很多维度。从科学到哲学又到宗教,这给我们的讨论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王焱也说,要是讨论宗教,其中没有严格的学术论证。但是,这也带给了我们很好的思维方式。我们有时是不是需要把科学、哲学、宗教放到一块儿讨论。这个世界只讲科学是不够的,科学只是经验范围内的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经验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哲学在经验之外,但是它又有一些模糊经验知识并且通过理性进行讨论。宗教几乎没有任何经验支持,其中可以有理性的讨论也可以有非理性的顿悟和想象。人类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知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才算全面。

禇博士的一些讨论可能还有待商榷。比如对于西方的向上精神,我们可以认为站到历史前沿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但是也可能不是如此。人可以有邪恶的动机,但是却得到了好的结果。比如说到罗马帝国,它肯定比蒙古帝国要文明。因为蒙古帝国要么是屠城,要么是进行暴力统治。当初蒙古帝国还把蒙古人分到汉人家里,让他们白吃白住。这个做法的最后的结果是汉人抓住时期、用月饼进行串联,每家拿菜刀把自家的蒙古人杀了。总而言之,蒙古帝国的文明是相对野蛮的,但是罗马帝国也有其野蛮的一面。罗马帝国基本上是靠军事扩张来维持运转。它把扩张获得的土地分给军团的士兵,以此来激励他们。罗马帝国所谓的财富积累是靠对别国的侵夺来支撑的。

再说到基督教,基督教有它的教义以及它对宇宙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非善的因素。为什么?任何宗教的创始人的动机都是非常伟大的,但是一个宗教创立以后就会有自己的利益。有形的宗教集团会形成,他们靠宗教维系自己的利益。比如要有更多的信众,这样就有更多的信众捐款。对于这些现实的利益,我们很难说清楚是它为宗教服务还是宗教为它服务。在后来,宗教竞争中就出现了暴力手段,比如十字军东征、对异教徒施以火刑以及罗马教廷的赎罪卷等等。所以,邪恶的动机也可能表现出进取的一面。这样的动力带来的结果可能是部分国家或者人民的福祉,而不是全人类的福祉。

在基督教世界,近代以来的很多进展(尤其是科学上的)也可能带有这样的性质。它不见得是带着造福全人类的目的,而是一种邪恶的目的。但是邪恶的目的也是可以产生动力的。比如基督教世界的科学发展是和战争相关的(至少是部分相关)。他们要赢得战争、改进武器,就需要在技术和科学上有所发展。大量的文献在讨论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可以看得很明显。美国是为了军事目的推进计算机的发明和英特网的出现。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些技术进步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对其它文明和民族的武力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不能大加肯定的。

另外,你的演讲的最后落脚点是中国,但是把中国换成另外一个国家也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你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独特的分析。换成美国、日本也一样,为什么要选中国?只是因为你是中国人吗?这是需要考虑。当然,我也赞成中国人应该爱中国。我赞成你的结论,但是我也觉得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才赞成你的结论。要做出这个结论需要读更多的中国文献,对中国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我想说的是,西方近代的崛起有其成功之处,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灾难。西方的崛起有科学与民主,也有血与火、也有掠夺、贩毒以及贩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崛起之后不能只是新的美国。如果那样是很可悲的,今天的美国还犯了很多错误。包括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就是一个错误。如果我们像美国那样,每年的军费开支比其它所有国家的军费开支总和还多。这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古代都比这样成功。中国古代这样的大的后帝国,当时的政治成就、经济成就都堪比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那会儿的军费开支可不像现在的美国。这是最大的区别。中国走在前沿不是要替代美国,而是要走出和美国不一样的道路。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挖掘到很多思想,我在这方面也写了一些东西。虽然国家强大,但是它不是靠掠夺、扩张、殖民来维系繁荣。这是过去的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区别。所以看看历史,就可以知道走在前沿的国家不是能够随便替代的。

你的观点中还有唯理主义之嫌、唯科学主义之嫌。你的思路中,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展技术。我觉得这是问题。这是近代西方的思想方法。但是世界历史可以证明:想用技术解决一切人类问题,这样的想法是错的。技术也许可以解决你现在看到的可能发生的灾难,但是它会带来资源耗竭、环境退化等问题。因为在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只是简单地思考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但是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是人类的有限理性无法完全看到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技术,我们需要借助哲学、宗教以及类宗教的文化(比如儒学就是类宗教的文化)。人类除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还有对上帝的敬畏。这种

精神防止人犯错误,这是宗教的另外一种精神。宗教的一种精神给人动力,另外一种精神让人类不要狂妄自大。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仁慈的,但是现实世界中没有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假定上帝的存在,于是我们就假定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在各个宗教中都是有的。所以不能把基督教看成一种动力来源,还要看到它是一种约束人、提醒人不要狂妄自大的精神资源。包括其它的宗教和文化(比如儒学)也是这样的。这一点需要注意,唯理主义、唯科学主义可能会有某些偏颇。

禇浩全:非常谢谢大家提出的建议。写这个稿子是为了得出我的研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今天,用一个小时没法讲全我的研究。但是今天得到大家的评论和提问我觉得非常高兴。

首先,我想回应张祥平教授提出的建议。第一,张教授说宇宙进化的方向是由简到繁。对此,按照目前的科学理论几乎没有人能够否认。问题在于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观,但是我们无法将这个宇宙观应用到我们的实际行动中、指引我们的行动、确定我们的理想。我说这个是因为半分钟以后,张教授就说我们应该崇尚赞美中华的文化。张教授说我们应该赞美中华在几千年里保持了稳定和安宁并且留存到现在。这其实只是人类的眼光,和宇宙的眼光完全不一样。从宇宙的眼光看,如果把整个宇宙的存在作为一天,人类是在晚上十二点差几分的时候才出现的。人类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还要把人类作为永恒的价值呢?其中就有一个冲突。我们知道了宇宙,但是考虑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却突然去用小的眼光看问题。

另外张教授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向上的精神不是西方共有的精神。我在书里写过很多东西,我把人类的智慧分成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这个划分是很模糊的,西方的思想东方有,东方的思想西方也有。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出划分。百家争鸣,最后只剩下儒家。基督教是西方的代表思想,在基督教前后出现了各种异教。这些教中有的和儒教相近,有的和佛教相近。但是这些思想最后都没有成为我们今天认识到的西方思想。所以我完全赞同张教授的说法,东方人也有向上的精神。但问题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这种向上的精神没有在东方人中成为主导。

张教授又讲到我提出的看法是致命的自负,盛洪老师也有同样的质疑。我觉得你们这是对的。提出要站在发展的前沿,而且这个前沿不仅仅是人类发展的前沿还是宇宙发展的前沿,这是非常狂妄的命题。能不能实现这个命题?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在讨论中将这个事情定下来。在讨论中把这个事情定下来等于就是在这个主意没有付诸实践之前就将它杀掉了。我们不应该这样做,我们应该在实践中看看它是不是可以实现。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理性的、有规则的。如果想法确实是狂妄的,你就必然会失败。计划经济在三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个在理论上看起来非常优越的经济。很多人都去推广这个东西。今天通过南韩、北韩、西德、东德的实践,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试试这个狂妄的想法。一个国家的主要精力放在固步自封,另一个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狂妄地发展。看哪一个国家以后能够占据世界。谁能占据世界,谁就是对的。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对的,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善的。

接下来,我对王焱先生的评论谈一些看法。总的来说,您觉得我讲得太大、太泛、不够严谨。这个批评我虚心接受。别人也是这么跟我说的,说我讲的范围太广。这也是我从前没有选择学术道路的重要原因。学术道路现在是越走越窄。我不愿意越走越窄,我觉得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大。眼光放大的情况下就必然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于别人,不是由于个人局限就自己限制自己的眼光。大的眼光必然有大的好处。我们既要承认自己的局限,又要想尽办法克服自己的局限。

刚才有位同学问到我怎么定义前沿。我对前沿确实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我们不能知道未来。进化的道理是让变化从四周每一个方向散发,散发以后我们看哪个方向能够繁衍。哪个方向能够繁衍,这个方向就是前沿。这是比较抽象空洞的讲法,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1930-1950年,法国有一个神学家、考古学家,他

提出一个结论: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从α到ω。也就是说,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从简到繁。最繁的地方是人的思想笼罩整个地球(Noosphere)。以前人的精神(思维)都是分散的,你在你的脑子里,我在我的脑子里。今后,人的思想会在地球上不断扩展。不断扩展以后,整个地球都被人的思维覆盖。当时,大家都觉得他的讲法一点也没有科学根据。所以他的著作被教会禁止出版,很多人都认为那是瞎说。但是到了今天,这个法国神学家的著作又被重新提起.因为我们知道了,Internet就是他想像的Noosphere。当然,他想象不到自己的理想是如何被实现的。他不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是考古学家、神学家。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当时他指出人类发展会形成一个Internet,这就是前沿。我们现在知道了这就是当时的前沿,我想对此应该没有人否认。

关于超越的概念,凭什么说西方人有超越,凭什么说超越对人的动力有帮助?对基督教有很多理解,我在美国住了二十年,才刚刚开始觉得自己对美国以及基督教有了一些理解。基督教最高层次的概念是我们相信的不单单是这个世界,我们相信的是这个世界以外的创造者——上帝。上帝和人有什么关系?上帝和人是互约的关系。一方面,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在世界里创造了这个环境,然后又创造了人。人是上帝选中的有灵魂的动物。另一方面,人对上帝也有义务。人跟上帝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的关系。人对上帝的义务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基督的解释是你在左脸被人打了一巴掌以后,要把右脸伸过去给人打。他的意识是要与人为善。以牙还牙是人的本能。我们要有善的概念,要克服人的本能。后来,基督教的教义不断进步。基督教的教义的最高的概念的是我们对上帝有责任。也就是说,上帝创造了我们,我们不能坐享其成,我们要为上帝做一些事情。要为上帝做些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超越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一般人没有的。一般人会为自己的金钱、地位去争夺,这是基于本能的。只有基督教能够最好地刺激人的超越的动力。

我刚刚还提到了漏斗形的宇宙和沙漏形的宇宙,沙漏形的宇宙是怎样建立的?沙漏形的宇宙的建立在于我们现在不能知道一光年以外的宇宙其它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假想一光年以外的星云、行星等天体或者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是不规则的。我们知道,地球是宇宙中最规则的星体。我们该怎样扩展出去?必然是生命智慧在宇宙中的扩张,拥抱整个宇宙,甚至是超出宇宙。第一法则是遵循自然规则,第二法则是创造自然规则,第三法则是创造存在。后面几个层次,我们今天不能看到。按照已知的自然规律,一个火柴头上的智慧可以相当于一亿个人大脑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我们知道自己可以创造出这个东西,而且不违反任何法则。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任何技术来造。所以有人提出,我们要扩展地球的生命应该找一个和地球一样的环境把人类移出去。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完全没有效率。最有效率的是我们在地球上造一个适应宇宙的、适应上帝的创造的东西,然后将其发散出去。不是我们将自己本身散出去。因为我们本身是一个过渡性的东西,我们对存在有一个责任。我们应该做对存在能够做的事情。

最后,我想回答一下盛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我想一一回答。第一,你说邪恶的东西有时也能造成好的结果,宗教就是人打着上帝的旗号做一些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事情。我有一本要出版的书,名字是《在漏斗形宇宙中的莲花》。我不把人看成神,神其实是很肮脏的。经济学中有一个词Emergence(浮现),意思是很肮脏的动机在通过一个适当的机制以后产生了一个高尚的结果。这就是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不单单是市场机制,而且可怀疑是生物进化的机制、金融体系的机制。比如每个人都在炒股票、想赚钱,造成的结果是股价被很多人,这样的定价比任何人独立地设出来的更加合理。我去炒股票不是为了给股票一个合适的定价,我是为了赚钱。低层次的目的能够达到高层次的结果,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人的本能和欲望是很肮脏的,但是如何实现好的结果?必须通过像莲花那样的机制。对于肮脏的东西,通过人工的宇宙达到超脱的目标。

第二,盛老师说如果把中国二字拿掉,这个报告可以去任何国家讲。比如说印度应该站在世界发展前沿、巴西应该站在世界发展前沿。我觉得盛老师说得太妙了,点到了实处。我做的研究并不是为中国做的,而

是为整个世界做的。所以我做的研究可以拿到每一个国家去讲。为什么要讲中国?第一个原因是我是中国人。另外,从刚才给大家看的汽车销售图中可以知道,中国今天的发展如日中天,世界都说中国是将来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国家。这样的炒作现在非常多。我要是讲越南是世界发展的前沿,没有太多人,也没有太多人理解。我觉得中国是将来的希望。中国能不能成为将来的希望?这是我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去实现的事情。刚才张教授讲了一些中国的文明智慧。中国的文明智慧西方能不能掌握?反过来,东方能不能掌握西方的文明智慧?谁能拿下来谁就有四根柱子。没有四根柱子,后人类时代是不能发展的。哪个国家有了四根柱子,哪个国家就能站在前面。中国能不能站在前面?我觉得完全有可能。这也回应盛老师的另外一个评论,他希望中国不要成为又一个美国。我对此表示100%的赞同,我觉得中国应该把西方的智慧拿过来,和东方的智慧放在一起,这样中国就有了四根柱子。我这里讲得非常简单,希望大家以后买我的书来读。

第三,盛老师觉得我的看法有一些唯科学主义,盛老师觉得不能将技术的发展作为所有解决方法。我承认这是我的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站得住脚?技术对于人是技术,但是对于宇宙就不是技术。对于宇宙,从简到繁的过程就是潜能在不断被实现的过程。潜能被不断实现的过程在人诞生以前不是技术,而是基因的变异、动物行为的变异、动物群体的变异。在动物前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制,张老师那个表画得很好。到了现代,技术一定是发展宇宙潜能的最好的机制。因为到了今天,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选择犹太人那样地选择人了,我们不能说你这个人很笨就把你杀了。但是选择的机制的仍然存在。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的高新企业,但是85%的高新企业在三年之内就死掉了。这些企业或者是破产,或者是被别的公司吞并。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前是在基因的变异中,不好基因被淘汰了。现在,在组织机构和技术的变异中,不好的就被淘汰了。比如i-pod在开始有很多竞争者,但是那些东西后来都被淘汰了。技术不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技术的优先是一个方法。

最后,盛老师说宗教不但对我们有超越的鼓舞,宗教也让我们有一种对上帝的敬畏。这也就是说我们做人不能狂妄自大,不能做上帝不让我们做的事情。我觉得您讲得很好。对于新技术的风险、新技术带给伦理道德的刺激、新技术带给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我写了很多东西。希望将来出书以后能够和大家共享,或者一起讨论。用一句话总结:人如果真的是狂妄自大,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对于这个信仰,我们一定要明确。人如果真的狂妄自大,一定是会失败的。世界是非常残酷的,但这也是好事。因为人们在狂妄自大以后,很快就会知道自己错了。我就讲这些。

盛洪:谢谢禇博士。天则所的双周学术论坛的一般风格是在学术规范之内讨论问题。今天,禇博士突破了这个规范。我觉得这很好,我们的论坛应该是没有禁区的。我们可以有时候讨论比较收敛和严谨的话题,有时讨论一些没有禁区、没有边界、尽量发挥想象力的问题。所以今天非常感谢禇博士,他给我们的论坛带来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也引发的大家的非常激烈的反馈。感谢禇博士,感谢祥平和王焱两位评议人,感谢各位参加论坛的人。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项目管理前沿修订版

项目管理前沿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第11章项目管理前沿 学习目标: 熟悉计算机辅助的建设项目管理和网络平台上的建设项目管理。 重点难点: 1、Internet在建筑业中的应用 2、工作流管理功能 3、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ortal) 课程内容: 信息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把信息视为重要战略资源,把信息化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也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并将国家信息化建设作为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信息化的背景和含义、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等内容。 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平台,是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构建的信息沟通平台;网络平台上的活动主体是用户,是构成了一个虚拟的项目管理组织的用户群体;而网络平台上项目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包括了项目信息的创建、集中管理和共享等几个方面。

11.1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人类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城镇化和工业化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化产生的背景――数字鸿沟、信息化的含义以及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11.1.1 信息化产生的背景――数字鸿沟 信息化的出现给人类带来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以创造型信息劳动者为主体,以电子计算机等新型工具体系为基本劳动手段,以再生性信息为主要劳动对象,以高技术型企业为骨干,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一代信息生产力。在以质能转换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主要对象为土地、矿产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争夺的重点,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内容。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产生了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1)“数字鸿沟”的含义 关于数字鸿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美国商务部把数字鸿沟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

企业管理创新思路

企业管理创新思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创新,而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处理石油企业内部管理创新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企业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管理已由单纯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被推入市场,正在向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转变,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切都已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加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发育不断完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摆脱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勇于创新,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 2、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因此,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必须以知识型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点,以创新为基础内容,把企业建成一个信息密集、人才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综合体。 3、管理创新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传递速度的明显加快,一些

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会由某国经济的汇率、利率变动而受到影响。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近年来,随着外商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主体跨国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多样化,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复杂态势。这些都要求企业相应地改革那些传统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从近些年来企业管理变革的历程中不难看出,未来企业管理创新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1、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的利润最大化,它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甚至促使企业倒闭,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2、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虚拟企业、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仅仅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技术专长与核心能力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3、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知识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被认为是和资金、人力等并列的资源。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需要更多地通过加强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课程作业

浅议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摘要:历时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关键字:历时地理学学科属性交叉学科 历史学和地理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学科,一个是空间维度的学科。历史学贯通古今中外,需要从区域的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而地理学兼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在探究某一地理现象时往往也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学和地理学可以相互交融,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各自的研究,两者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这就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直接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沿革地理体系。此后沿革地理在中国地理学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延续发展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地理学的观念、研究方法与

范围等内容而在半个世纪期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古代沿革地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今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确实已大大超越沿革地理的旧有框架,呈现出全新的学科面貌。这种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差异,首先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研究者着力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整个学术体系当中的归属问题,并引起了学科内部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与说法,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种说法。 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发展来看,历史地理学仍然是一门依托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时空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汉书·地理志》,即所谓沿革地理。沿革地理长期以来是被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学一直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人类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地理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正是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产生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历时地理学产生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管理前沿:大型国有企业“管理提升”四大思路解读

管理前沿:大型国有企业“管理提升”四大思路解读 3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央企业面向"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利用两年时间,进行管理提升工作,并重点在投资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法律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管理信息化、社会责任管理、党建管理和反腐倡廉等十三个专项上进行提升。 会议后,中央企业纷纷迅速响应,召开集团内的管理提升工作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本公司的管理提升思路和计划。但央企的管理提升也面临一些难题和调整。比如,管理提升如何更紧密地结合行业和公司的发展要求?管理提升如何形成一个整体思路和整体抓手,而不是就事论事,做成单点局部提升?管理提升如何实现全面提升与专项提升的结合?管理提升如何真正能解决公司发展中的突出管理问题,如在多元化、国际化、多层集团架构下发展的管理问题?管理提升如何真正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精细化运作能力?等等。 xx结合多年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服务经验和配合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提升的相关工作成果,提出在当前背景下,中央企业的管理提升,一般可以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通过深度的调研诊断,在四大备选模式--集团管控驱动模式、战略引领模式、绩效导向模式和全面风险覆盖模式中,选择最合适的提升模式,形成整体思路,明确提升重点,扎实推动。 xx建议,中央企业要做好管理提升工作,如王勇主任所要求,要花半年时间做一个深度的调研和内部诊断,诊断的结论将是选择管理提升模式和重点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对于做好管理提升工作的诊断工作,xx有如下建议。 1、本次管理提升的专项诊断,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提升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成熟度模型,对集团整体和各子集团、孙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分级评定。xx目前结合在集团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优势和积累,正在配合中央企业大力推进该项工作。 2、本次管理提升的诊断工作,中央企业可以通过要组建多元诊断团队,进一步提高诊断质量。诊断团队建议由集团分管高层亲自挂帅,主要相关部门负责人,国资委相关领导和专家,外部管理专家和管理提升咨询专家等组成,形成多元组合,建立最广泛的诊断视角和意见基础。第二,本次诊断必须对标国际标杆企业管理水准,提升本次诊断的价值。第三,本次诊断必须对集团总部、子集团和孙公司全方位诊断,突出重点,不留死角。 3、本次管理提升要有机结合整体诊断和专项诊断,即梳理集团管理提升面临的系统问题,又要着力分析、诊断管理现状中的薄弱环节。 基于管理提升系统诊断,中央企业就可以结合主要诊断结论,选择最合适的模式。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第一部分介绍国外研究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学科发展和最新研究情况,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对财务管理研究加以展望。 (一)国外研究 1. 发展历史 一般认为,美国著名财务学者Greene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是公司财务管理学科诞生的标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财务管理著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金融市场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财务管理学的第一次发展——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筹措大量资金,缺乏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心为筹集资金。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全球经济的大萧条,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快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工具的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必须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为企业筹集资金,因此促进了企业筹资职能的发展。这期间财务管理的代表著作有:1910年美国学者Meade的《公司财务》,1934年Graham和Dodd的《证券分析》等。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相关文献很少,且研究比较分散而独立,因此很难形成理论主流。 财务管理学的第二次发展——20世纪50年代 全球经济危机后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买方市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成为关键问题,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为此,很多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机制,实行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意识等。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将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技术用于财务问题研究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在《投资组合选择》中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后,Sharpe,Lintner和Mossin共同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58年,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为企业资本结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学的第三次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同时,金融市场繁荣使得市场环境越发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和避免投资风险,60年代中期以后公司理财的重点转向投资管理。1967年Farrar和Seluyn发表了《税收、公司融资政策和投资回报》,1972年Stapleton发表了《税收、资本成本和投资理论》。1973年,Black和Scholes借助于套利的推理方法,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这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Fama和Miller出版的《财务管理》一书标志着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已经发展成熟,目前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内容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分配等在此时已基本成型。 财务管理学的第四次发展——20世纪80年代

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动态一: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纵观管理理论发展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管理理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管理史上通常把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传统管理,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强制性,家长式,无标准,凭经验。 18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实践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西方管理思想,促成了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思想酝酿诞生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这些人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生产管理、人事、工资、成本管理方面。此外这一阶段还有詹姆斯·小瓦特和马修·博尔顿、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安德鲁·尤尔等人。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克里德·泰罗、“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泰罗的追随者们有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和亨利·福特分别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与美国的卢瑟·古利克。此外还有亨利·路易斯、勒·夏特里尔、詹姆斯·道奇、约瑟夫·刘易斯、汉斯·雷诺、哈林顿·埃默森、安德烈·米什林等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经济责任制,统一指挥,标准化,科学学习,优质生产。它不仅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而且还确认了管理的领域,职能和原则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为管理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的工作,为管理理论发展打下了实践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在于:(1)“经济人”观点。把人当作机器附属物,忽视了人性的一面。(2)封闭性。只着眼于企业内部工作效率,不能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它只适合于当时比较简单的企业组织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对宏观经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古代史的学术前沿问题

一、中华民族复兴 1.中国古代的强盛 (1)疆域特别辽阔。唐朝强盛时期的版图达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疆域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康熙年间的疆域为1300多万平方公里,并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版图。 (2)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与发现大约有300项,近60%来自中国;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制瓷等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民族的复兴 (1)中国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方面,中国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另一方面,坚决捍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切实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让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像当代发达国家那样,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更大的贡献率,至少要与我国人口所占的比率大体相当。 二、古代禅让 1.尧舜禅让 据《尚书》记载:尧邀请部落首领来讨论接班人的问题,众首领推举了品德高尚的舜,尧对舜进行了品德与工作能力考察后,举行仪式把帝位传给舜。但韩非子认为,所谓的“禅让”,并不是政权的和平交接,而是暴力夺权行动。 韩非子、《尚书》对“尧舜禅让”的不同看法,与当时思想界出现的百家争鸣密切相关。孔子、孟子主张仁与义,在他们看来,尧舜是大公无私的圣人,肯定会光明磊落地让位于贤能;韩非讲究势与利,在他看来,出于对权势、地位、待遇的迷恋和追求,暴力篡位是很正常的事情。 史学家钱穆认为,“尧舜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但是在后人的传播中,逐渐被理想化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尧舜禅让”是墨家学派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而编造出来的。史学家白寿彝则认为,“尧舜禅让”的传说,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内部的民主选举制。 西北大学钱耀鹏教授根据考古学成果研究认为:尧舜禹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尽管这三大集团都生活在黄河流域,但最初的活动区域并不在一起;后来,气候变化、黄河泛滥,打破了这三大集团的活动空间;为了解决水患,三大集团最终选择了联合,而且轮流执政。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的几个前沿理论 摘要:20世纪末,国外战略管理学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因而对国外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作综述,讨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指出我国在战略管理前沿问题上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对其 进行更为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顾客价值 “战略”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证明:许多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制定了适合 企业发展的战略.所以企业管理界将战略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使其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1] 涉 及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主要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等,其发展趋势为:战略重点 —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到企业内部能力的关注;战略目标——追求短期利益到寻求长期优势.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学者哈默尔与普哈拉在1990 年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成功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原因,也指明一条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企业核心竞 争力(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有的、支撑企业 保持持续核心竞争力的能力.[2]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并得以发展就 必须培育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

理论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沃纳菲尔特,1984)和“企业能力基础论”(提斯·匹斯安欧和舒 恩,1990; 兰格路易斯,1992) 这两大分支.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是:更加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 资源基础理论 该理论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地建立在彭罗丝(E.Penrose) 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的基础上,接受彭罗丝的 “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的认识.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资源被划分为三类: 有形资源(如厂房、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商标)和知识资源(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器或其他 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尽管资源 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核心 竞争力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 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 1.2 企业能力基础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竞争力”才是

中国历史文化前沿问题

从缠足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 摘要:缠足是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习俗,被当时人们视 为“三寸金莲”之美。缠足起源众说纷纭,缠足习俗经久不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根本废除。本文就缠足的起源、发展及废除来分析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女性自我意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缠足,裹脚布,女性地位,女性自我意识 缠足是封建社会少女正值四五岁,便要用布将脚包裹住,使其脚掌不能长大,以满足古代男性的审美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裹脚布变得越来越紧,极为痛苦,若干年后,脚掌就会变成三角形,因此她们也会逐渐失去行走能力,更别说劳动了,成为真正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典型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女子形象。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是说明了缠足给当时社会的女子所带来的痛苦之大和摧残之深,压制了女性的地位。 1、缠足习俗从何而起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古老习俗,其起源说法各异。有的说法是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说始于五代,还有人说起于隋唐。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说神话起源,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精变的,她用布把脚裹了起来,来掩饰没变好的脚。妲己受宠,于是宫中女子都学她把脚裹起来争宠。当然,这只是人们构想出来的神话传说,缺乏真实可靠性。 二说民间起源,隋炀帝东游江都时,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为其拉纤。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脚印印出莲花。隋炀帝见她的小脚十分喜欢,召见她,她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被隋炀帝闪过。行刺不成她便投河自尽。民间女子纷纷裹脚纪念月娘。该说法也比较牵强,因为从历史事实上看,裹脚并非是女性自愿的,而是封建社会对对女性的一种压迫。 三说宫廷起源,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此说法尚待考究。 缠足裹脚的习俗是一种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并为人所遵从的习俗,根植于封建社会,并非某个朝代一时创造出来的。但可以肯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我国企业管理的前沿问题探析

我国企业管理的前沿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17-01-18T16:18:02.5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2期作者:石龙飞[导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组织体系的完善,人们在逐步意识到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管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新问题,管理科学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出新的可能。 诺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维持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管理及其相关科学;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给管理科学提供了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可能。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组织体系的完善,人们在逐步意识到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管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新问题,管理科学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出新的可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需 求。所以对于管理学学者来说,思考管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发展趋势 1 管理与管理科学概念以及对科学管理的分析 管理:管理有两个层次;第一是战略决策,它包括宏观战略决策,微观战略决策。第二层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的作用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或者说一种好的氛围,使之能激活组织中成员的智力,而使组织跳跃式发展;或者说管理的作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或者说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产生新的增长。管理的实质是创新的行为,是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定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管理科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可以说: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的艺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管理科学与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管理是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好,这就要靠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作指导。而管理科学的研究,提出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均来自于管理的实践,是管理科学家深入实践,观察、分析,进行案例研究,总结、提炼管理的实践经验的结果。正因为管理的实践,才丰富了管理科学。 2 21世纪的管理变革 无论从管理思想理论层面,还是操作技术层面,21世纪的管理都面临并正在经历着许多变革。在管理思想观念上,集中在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战略竞争、定量的管理方法等现行理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正在接受学习型组织和复杂科学管理及模糊化、柔性化思想的挑战。传统的资本观、资源观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更受重视。而新的资源观认为,不仅自然资源是资源,社会资源(网络)、文化资源(文化、科技)、体制资源(制度、机制)、人力资源(劳力、智力)、购买力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资源。在管理理念上,从一味的竞争走向竞合;从只强调为顾客服务,走向引领顾客创新,形成顾客资本。在管理模式上,从只注重生产制造和人、财、物管理,不注重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橄榄型模式转向注重研发和市场营销、注重知识管理、促成知识资本创新增量的哑铃型模式。在组织结构上,从纵向的、实体性组织向扁平化和虚构型组织转变,组织形式更多的不是工厂,而是虚拟化企业和科技园区。在管理变革的形势下,许多操作层面上的管理新概念悄然而至。 2.1 精益生产:指企业不断迅速地开发设计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投入市场,注重技术、管理和人力集成和有效使用,并改变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一种全新生产方式。管理界认为这将“成为21世纪的标准生产制度”。作业管理。其含义是指以深化工艺、净化工序为主导思想,以作业为企业的起点和核心,运用计算机软件缩短加工路线和生产周期,取消非增值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全程无浪费管理。 2.2 定制市场营销:作为现代企业营销的最新领域,其核心就是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各个顾客的不同要求结合起来,使差别化营销走向极限,尽一切可能去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3 团队:指采用团队组织及工作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树立“共荣、忠诚、奉献”的团队精神,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形象战略。它要求企业从深层的灵魂塑造、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到企业外在形象的整合等全方位的变革,以在市场竞争中,依靠企业形象力赢得竞争优势。 3 企业管理的前沿性课题 当前企业管理前沿性课题林林种种,琳琅满目。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3.1 企业再造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头改变,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3.2 战略竞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竞争的五模型论,即分析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力量、供应商的议价力量、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提出了低成本战略、聚集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三大战略。 3.3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共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修炼”。 3.4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应注重从学习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4 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的实质是在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下,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而激活人的智力和能力,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资源从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产生新的增长。因此,现代管理的实质是创新。把握管理前沿问题,首先要认清现代管理的创新走向和发展趋势: 4.1 管理行为人性化。成功的管理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力,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理念基础上,强调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实现的统一。 4.2 管理资源资本化。货币资本、信息资本在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现在人力资本特别是人的能力尤其被管理者重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组织发展的动力源。

实用类文本历史地理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空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