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力学解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力学解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力学解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力学解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高 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知识要点 辩疑解难】

1.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受力作用与运动变化

的关系,以三条线索(包括五条重要规律)

为纽带建立联系,如右表所示:

2.解决动力学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

(1) 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力的观点);

(2)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观点);

(3)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观点). 以上这三种观点称.三条线索(主要是五条重要规律),俗称求解力学问题的三把“金钥匙”

☆3.三把“金钥匙”的合理选取:

①研究某一物体所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或涉及加速度)时,一般用力的观点解决问题;

②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优先选用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③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

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特别是出现相对路程的则优先考虑能

量守恒定律. ④一般来说,用动量观点、能量观点比用力的观点解题简便,因此在解题时优先选用这两种观点;但在涉及加速度问题时就必须用力的观点。有些问题,用到的观点不只一个,特别像高考中的一些综合题,常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联合求解,或用动量观点与力的观点联合求解,有时甚至三种观点都采用才能求解,因此,三种观点不要绝对化.

4.解决力学问题的常用程序是:

⑴.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

⑵.分析物理过程,按特点划分阶段.

⑶.选用相应规律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列出规律性方程.

⑷.找出关键性问题,挖掘隐含条件,根据具体特点,列出辅助性方程. ⑸.检查未知量个数与方程个数是否匹配.

⑹.解方程组.

【例题展示】

1.滑雪运动员到达高为h的斜坡顶端时速度为v1,如图4所示.已知斜坡倾角为θ,滑雪板与斜坡的摩擦因数为μ.求运动员滑到底端的速度.

解析:第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F=ma.

取物体作研究对象.受重力mg竖直向下,斜坡的弹力N垂直斜面向上,斜坡的摩擦力f与运动方向相反.如图5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其中f=μN.

其中s=h/sinθ.

联立以上几式,可得

第二,运用动能定理∑W=△EK.

取物体作研究对象,受力同前.在下滑过程中,重力mg做正功mgh,支持力N始终垂直斜坡不做功,滑动摩擦f=μN=μmgcosθ,与运动

根据动能定理有

从而解得v2.

第三,运用动量定理∑I=△p.

取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同前.设下滑过程所用时间为t,其中考虑到

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冲量为mgt竖直向下,弹力冲量Nt垂直斜坡向上,摩擦力冲量ft 与运动方向相反,合外力冲量为mgsinθt-ft沿斜坡向下,动量由mv1增加到mv2,沿斜坡向下.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有mgsinθt-ft=mv2-mv1.

2.质量为m的物体A,以速度v0从平台上滑到与平台等高、质量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 一.两类问题:(已知运动求力,已知力求运动) 二:3种力 1:重力( 2:弹力:压力和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 拉力沿绳 弹簧的弹力F=kx (x指弹簧的形变量) 3:摩擦力:动摩擦F= 静摩擦与正压力无关,由运动情况决定,存在最大值 三:3种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F恒定,根据F=ma,a也恒定。v与F共线。 例1:火箭内的台秤上放有质量为18kg的测试仪器,火箭从地面起动后,以加速度a=g/2竖直匀加速上升,g=10m/s2试求: (1)火箭刚起动时,测试仪器对台秤的压力是多大? (2)火箭升至地面的高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即h=R/2时,测试仪器对台秤的压力又是多大? 270N,98N 反思: 2: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F恒定,根据F=ma,a也恒定。v与F垂直,定性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是一个同时经历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所以竖直方向上在相等的时间内相邻的位移的高度之比为…,竖直方向上在相等的时间内相邻的位

移之差是一个恒量。 (3) 平抛运动的规律:描绘平抛运动的物理量有、、、、 、、 、,已知这八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可以求出其它六个 方向 方向 方向的 3:圆周运动:(必须要向心力) F 不恒定,根据F=ma ,a 也恒定;F 与v 不共线,定性为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线速度:v= 角速度: 转速n :单位时间里转的圈数。n= 周期T :转一圈所用的时间。 频率f :单位时间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常用关系:n=f=1/T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① 匀速圆周运动:F 合=F 向,F 合垂直于v ,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图像法

高物理解题技巧:图像法1 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函数式表示,还可以用图象描述。图象作为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在进行抽象思维的同时,利用图象视觉感知,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准确把握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深刻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应用图象不仅可以直接求或读某些待求物理量,还可以用探究某些物理规律,测定某些物理量,分析或解决某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图象的物理意义主要通过“点”、“线”、“面”、“形”四个方面体现,应从这四方面入手,予以明确。 1、物理图象“点”的物理意义:“点”是认识图象的基础。物理图象上的“点”代表某一物理状态,它包含着该物理状态的特征和特性。从“点”着手分析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特殊“点”入手分析其物理意义。 (1)截距点。它反映了当一个物理量为零时,另一个物理的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明确表明了研究对象的一个状态。如图1,图象与纵轴的交点反映当I=0时,U=E即电的 电动势;而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反映电的短路电流。这可通过图象的数表达式 得。 (2)交点。即图线与图线相交的点,它反映了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此时有相同的物理量。如图2的P点表示电阻A接在电B两端时的A两端的电压和通过A的电流。

(3)极值点。它可表明该点附近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如图3的D点表明当电流等于时,电有最大的输功率。 (4) 拐 点。通常反映物理过程在该点发生突变,物理量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拐点分明拐点和暗拐点,对明拐点,生能一眼看其物理量发生了突变。如图4的P点反映了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不是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暗拐点,生往往察觉不到物理量的突变。如图5P点看起是一条直线,实际上在该点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加速度没有发生变化。 2、物理图象“线”的物理意义:“线”:主要指图象的直线或曲线的切线,其斜率通常 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物理图象的斜率代表两个物理量增量之比值,其大小往往 代表另一物理量值。如-t图象的斜率为速度,v-t图象的斜率为加速度,Φ-t图象的斜率为感应电动势(n=1的情况下),电U-I图象(如图1)的斜率 为电的内阻(从图象的数表达式也一目了然)等。 3、物理图象“面”的物理意义:“面”:是指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有些物理图象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值常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习图象时,有意识地利用求面积的方法,计算有关问题,可使有些物理问题的解答变得简便,如v-t图象所围面积 代表位移,F-图象所围面积为力做的功,P-V图象所围面积为 气体压强做的功等。 4、物理图象“形”的物理意义:“形”:指图象的形状。由图线的形状结合其斜率找其隐含的物理意义。例如在v-t图象,如果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是一条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是一条曲线,则可根据其斜率变化情况,判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在波的图象,可通过微小的平移能够判断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在研究小电珠两端的电压U与电流I关系时,通过实验测在

2020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5、动力学三大观点综合应用

1 / 5 动力学三大观点综合应用 专题 一、牛顿第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1、如图甲所示,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倾角α=37°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为3.0m.选择斜面底端为参考平面,上升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 随高度h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g 取 10 m/s 2,sin 37°=0.6,cos 37°=0.8.则( ) A.物体的质量m=0.67 kg B.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物体上升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1m/s D.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E=10J 2、倾角为θ的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在斜面体的底端附近固定一挡板,一质量不计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挡板上,其自然伸长时弹簧的上端位于斜面体上的0点.质量分别为4m 、m 的物块甲和乙用一质量不计的细绳连接,且跨过固定在斜面体顶端的光滑定滑轮,连接甲的细绳与斜面平行,如图所示.开始时物块甲位于斜面体上的M 处,且MO=L ,物块乙距离水平面足够高,现将物块甲和乙由静止释放,物块甲沿斜面下滑,当甲将弹簧压缩到N 点时,甲的速度减为零,ON=L/2,已知物块甲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8 3 ,θ=30°,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忽略空气阻力,整个过程细绳始终没有松弛且乙未碰到滑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甲由静止释放到滑至斜面体上N 点的过程,物块甲先匀加速运动紧接着 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减为零 B.物块甲在与弹簧接触前的加速度大小为0.5m/s 2 C.物块甲位于N 点时,弹簧所储存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15mgL/8 D.物块甲位于N 点时,弹簧所储存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3mgL/8 3、如图甲所示,游乐场的过山车可以底朝上在竖直圆轨道上运行,可抽象为图乙的模型。倾角为45°的直轨道AB ,半径R=10m 的光滑竖直圆轨道和倾角为37°的直轨道EF ,分别通过水平光滑衔接轨道 BC 、C'E 平滑连接,另有水平减速直轨道FG 与EF 平滑连接,EG 间的水平距离L=40m 。现有质量m=500kg 的过山车,从高h=40m 处的A 点静止下滑,经 BCDC'EF 最终停在G 点。过山车与轨道 AB 、EF 的 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2,与减速直轨道FG 的动摩擦因数μ2=0.75,过山车可视为质点,运动中不脱离轨道,求: (1)过山车运动至圆轨道最低点C 时的速度大小; (2)过山车运动至圆轨道最高点D 时对轨道的作用力; (3)减速直轨道 FG 的长度 x 。(已知sin 37°=0.6,cos 37°=0.8)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一,考场中心态的保持 心态“安静”:心静自然“凉”,脑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情绪稳定,效率提高。心不静,则心乱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针毡,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实则骗人。 二,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

动力学问题解题方法

动力学问题解题方法 常兴艳 一. 正交分解法 将矢量分解到直角坐标系的两个轴上,再进行合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我们常见 的是力的正交分解,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分解加速度更便于解题。 例1. 如图1—1所示,质量m kg =1的小球穿在斜杆上,斜杆与水平方向成θ=30°角, 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3 ,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F N =20,则小球沿杆上滑的加 速度为多少?(g m s =102/) 图1—1 解析:小球受四个力的作用(如图1—2所示),沿杆的方向和垂直于杆的方向分别为x 、y 轴(如图1—2所示),将各力分解到x 、y 轴上。 图1—2 x 方向:F mg F ma N sin sin θθμ--= y 方向:F mg F N cos cos θθ--=0

解得a F m g m m s = -- = ()(sin cos) ./ θμθ 252 注意:正交分解时,直角坐标系选择哪两个方向,因题而异,但一般应选加速度a所在的直线为一坐标轴方向。 例2. 如图2所示,倾斜索道与水平面夹角为37°,当载人车厢沿钢索匀加速向上运动 时,车厢中的人对厢底的压力为其体重的19 16 倍(车厢底始终保持水平),则车厢对人的摩 擦力是人体重的(sin.cos. 37063708 °;° ==):() A. 1 4 倍; B. 1 3 倍; C. 5 4 倍; D. 4 3 倍 图2 解析:将车厢的加速度a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如图2—1所示,分析人受力如 图2—2所示,重力mg竖直向下,支持力F N 竖直向上,静摩擦力F f 水平向右,由牛顿第 二定律得:

专题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力学三大观点综合应用 高考定位 力学中三大观点是指动力学观点,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动力学观点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动量观点主要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观点包括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此类问题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能较好地考查应用有关规律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考题1 动量和能量观点在力学中的应用 例1 (2014·安徽·24)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凹槽A,中央放一小物块B,物块与左右两边槽壁的距离如图1所示,L为 m,凹槽与物块的质量均为m,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开始时物块静止,凹槽以v0=5 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设物块与凹槽槽壁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且碰撞时间不计,g取10 m/s2.求: 图1 (1)物块与凹槽相对静止时的共同速度; (2)从凹槽开始运动到两者刚相对静止物块与右侧槽壁碰撞的次数; (3)从凹槽开始运动到两者相对静止所经历的时间及该时间内凹槽运动的位移大小. 答案(1) m/s (2)6次(3)5 s m 解析(1)设两者间相对静止时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2mv v= m/s. (2)解得物块与凹槽间的滑动摩擦力 F f=μF N=μmg 设两者相对静止前相对运动的路程为s1,由功能关系得 -F f·s1=1 2 (m+m)v2- 1 2 mv20 解得s1= m 已知L=1 m, 可推知物块与右侧槽壁共发生6次碰撞.(3)设凹槽与物块碰前的速度分别为v1、v2,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v2′.有 mv1+mv2=mv1′+mv2′ 1 2mv21+ 1 2 mv22= 1 2 mv1′2+ 1 2 mv2′2 得v1′=v2,v2′=v1 即每碰撞一次凹槽与物块发生一次速度交换,在同一坐标系上两者的速度图线如图所示,根据碰撞次数可分为13段,凹槽、物块的v—t图象在两条连续的匀变速运动图线间转换,故可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时间.则v=v0+at a=-μg 解得t=5 s 凹槽的v—t图象所包围的阴影部分面积即为凹槽的位移大小s2.(等腰三角形面积共分13份,第一份面积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资料讲解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1.动量定理的公式Ft=p′-p除表明两边大小、方向的关系外,还说明了两边的因果关系,即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 动量定理说明的是合外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累积效果,与物体的初、末动量无必然联系.动量变化的方向与合外力的冲量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方向跟合外力的冲量方向无必然联系. 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当F为变力时,F应是合外力对作用时间的平均值. 2.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或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或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或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守恒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系统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③系统虽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且作用时间极短,如碰撞、爆炸过程. 3.解决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 (1)力的观点: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相结合,常涉及物体的受力、加速度或匀变速运动的问题. (2)动量的观点:主要应用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常涉及物体的受力和时间问题,以及相互作用物体的问题. (3)能量的观点:在涉及单个物体的受力和位移问题时,常用动能定理分析;在涉及系统内能量的转化问题时,常用能量守恒定律.

力学问题解题方法指导

几种常见力学问题及解题思路指导 一.解题思路: ①明确研究对象。(对一个物体还是整体?)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草图),同时还应该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分析图旁边画出来。 ③常见问题及方法选择: 纯运动学问题(只涉及运动不涉及力的问题)用运动学公式即可 静力学问题(平衡问题):三力平衡问题(直接做力的平行四边形,结合三角函数得出结果),三力以上的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列Fx =0,Fy=0两个方程); 动力学问题(既涉及运动又涉及力的问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及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一般情况沿加速度方向取一坐标,如沿x轴方向,则列方程Fx =ma,Fy=0)。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⑤对结果进行检验,是否符合物理事实!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例题解析 例题1.如图所示,1、2两细绳与水平车顶的夹角分别为300和600,物体质量为m。(1)现让小车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车保持相对静止,求:绳1、2中弹力的大小?(2)现让小车以g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车仍保持相对静止,求:绳1、2中弹力 的大小? (3)现让小车以2g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车仍保持相对静止,求:绳1中弹力 的大小?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解法 解: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x:T1cos300-T2cos600=ma y:T1sin300 + T2sin600 =mg 解得: 你认为该同学的解法正确吗? 如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解法. 例题2.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37°,重100N的物块A放在斜面上,若给重物一个沿斜面向下的速度,重物沿斜面匀速下滑。求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 变式1:接上题,如果给物体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使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那么这个力要多大? 变式2:接上题,如果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150牛,那么物体从斜面底部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5S后速度多大?如果5S后撤去拉力,物体沿斜面向上最远能运动多远? 变式3:接上题,如果用250牛的水平推力推物体 那么物体从斜面底部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5S后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高中物理例题解析,原来还有这么巧妙的方法!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例题解析) 方法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 Ω. 【解析】电源的U-I图像是经常碰到的,由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E=1.5 V,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是路端电压为0.80伏特时的电流,(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当作短路电流,而得出r=E/I 短=2.5Ω的错误结论.)故电源的内阻为:r=△U/△I=1.2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解析】依题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分别从A、B站由不同时刻开出的汽车做匀速运动的s一t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1)当B站汽车与A站第一辆汽车同时相向开出时,B站汽车的s一t图线CD与A站汽车的s-t图线有6个交点(不包括在t轴上的交点),这表明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能遇到6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的车最多,它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50 min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6辆车同时开出此时对应B站汽车的s—t图线MN与A 站汽车的s一t图线共有11个交点(不包括t轴上的交点),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最多能遇到1l辆从A站开出的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

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强化练习(九)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九)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满分:64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考点3)(多选)(2018陕西宝鸡一模)光滑水平面上放有质量分别为2m和m的物块A和B,用细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两物块中间加有一压缩的轻质弹簧(弹簧与物块不相连),弹簧的压缩量为x。现将细线剪断,此刻物块A的加速度大小为a,两物块刚要离开弹簧时物块A的速度大小为v,则() A.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B.物块A从开始运动到刚要离开弹簧时位移大小为x C.物块开始运动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mv2 D.物块开始运动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3mv2 A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根据胡克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kx=2ma,当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有kx'=ma,对比可得x'=,即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选项A正确;取水平向左为正方向,根据 系统的动量守恒得2m-m=0,又x A+x B=x,解得A的位移为x A=x,选项B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0=2mv-mv B,得物块B刚要离开弹簧时的速度v B=2v,由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得物块开始运动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2mv2+=3mv2,选项C错误、D正确。 2. (考点2)(多选)(2019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三2月份入学考试)如图所示,长为L、质量为3m的长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铁块A放在长木板右端。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射入木板并留在其中,铁块恰好不滑离木板。子弹射入木板中的时间极短,子弹、铁块均视为质点,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板获得的最大速度为 B.铁块获得的最大速度为 C.铁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D.子弹、木块、铁块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 B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0=4mv1,解得v1=,选项A错误;对木板B和铁块A(包括子弹)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0=5mv2,解得v2=,选项B正确;子弹打入木板后,对木板B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 环再次 A O B P Q

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热点八 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力学中三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和两种重要解题方法的综合应用 命题特点:多物体、多过程——三种重要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圆周、平抛)的组合、两大解题方法(动力学和功能关系)的应用 此专题为力学综合问题,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以论述和定量计算为主,一般作为高考卷的第一个计算题。题目情景设置一般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综合,涉及较多的过程;涉及几乎所有的力学主干知识和主要的解题方法;难度较大,区分度较大,是考卷中的高档题。 例1.如图所示、四分之一圆轨道OA 与水平轨道AB 相切,它们与另一水平轨道CD 在同一竖直面内,圆轨道OA 的半径R=0.45m ,水平轨道AB 长S 1=3m ,OA 与AB 均光滑。一滑块从O 点由静止释放,当滑块经过A 点时,静止在CD 上的小车在F=1.6N 的水平恒力作用下启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 。当小车在CD 上运动了S 2=3.28m 时速度v=2.4m/s ,此时滑块恰好落入小车中。已知小车质量M=0.2kg ,与CD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取g=10m/2s )求 (1)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 (2)AB 与CD 的高度差h 。 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运动的等时性,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题目的设计背景学生较熟悉,入手容易,涉及到了两个物体五个运动过程,比较繁琐。 【解析】(1)设小车在恒力F 作用下的位移为l ,由动能定理得2212 Fl Mgs Mv μ-=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 g M a μ-= 由运动学公式得 212l at = 联立以上三式,带入数据得a = 4m/s 2 , 1t s == (2)滑块由O 滑至A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即212A mgR mv = AB 段运动时间为11A s t s v === 故滑块离开B 后平抛时间与小车撤掉恒力F 后运动时间相同。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 -a′t′ 由平抛规律得212 h gt = 带入数据得h=0.8m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 (1)不能确定两个独立运动的物体的等时关系。 (2)对小车的运动过程分析不清,误认为小车在CD 段上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将v =2.4m/s 看做是小车的最大速度,求出了加速的时间t =0.6s 。 (3)本题第(1)问采用动能定理的方法可简化解题过程,但不少考生选用了运动学方法,导致运算过程复杂,失分较多。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高中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学好高中物理实验的复就至关重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1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控制变量法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实验问题和物理实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累积法

爱高中物理实验中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放大法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2 解题技巧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解题技巧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

物理力学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物理力学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力学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量范围 B.使用前轻轻拉动挂钩来回运动几下 C.使用前应校零 D.使用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拉着 【答案】D 【解析】 A、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由弹簧的弹性限度决定的,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不再成正比,所以是正确的; B、使用前轻轻拉动挂钩是为了防止弹簧、挂钩等与外壳产生摩擦或卡壳,这样会影响正常的测量,所以是正确的; C、使用前应调整指针,使其指在刻度盘的零刻度线上,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正确性,所以是正确的; D、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要竖直拉,测其它力时,则要求拉力方向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弹簧与外壳的摩擦,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D. 2.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 B. 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 C. 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 D. 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答案】 C 【解析】【解答】A、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不发生弹性形变,物体间不存在弹力作用,故A 不符合题意; B、只要两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间就会产生弹力作用,弹力的产生并不只局限于弹簧,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产生弹力的条件可知,要产生弹力,物体间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故C符合题意; D、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受力且发生弹性形变,在恢复原状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3.如图所示,金属块P沿竖直墙壁(墙壁粗糙)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向右的力F1(F1>0)将金属块P压向竖直墙壁,竖直向上的力F2沿着墙壁竖直向上拉动金属块P,金属块P所受重力为G,金属块P对竖直墙壁的压力为F3,竖直墙壁对金属块P的压力为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时间分配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时间分配 (一)选择题 1、分时间以课标卷高考为例,高考物理一共8个选择题,按照高考选择题总时间在35--45 分钟的安排,物理选择题时间安排在15一25 分钟为宜,大约占所有选择题的一半时间(由于生物选择题和化学选择题的计算量不大,很多题目可以直接进行判断,所以物理选择题所占的时间比例应稍大些).在物理的8个选择题中,时间也不能平均分配,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难度会逐渐增加,物理选择题也不会例外,难度大的题目大约需要 3 分钟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而难度较小的选择题一般 1 分钟就能够解决了, 7、8个选择题中,按照 2 : 5 : 1 的关系,一般有 2 个简单题目, 4、5个中档题目和 1 个难度较大的题目(开始时难题较少)。 2 .析本质 选择题一般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很少有较复杂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关键词,例如“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的区别,要讨论多种可能性.不要挑题做,应按题号顺序做,而且开始应适当慢一点,这样刚上场的紧张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做题思维会逐渐活跃,不知不觉中能全身心进入状态.一般地

讲,如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应陈题新解;如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物理情景陌生,应新题常规解,如较长时间分析仍无思路,则应暂时跳过去,先做下边的试题,待全部能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慢慢解决(此时解题的心情已经会相对放松,状态更易发挥).确实做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尤其要注意的是,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立即涂卡. 3 .巧应对 高考物理选择题是所有学科中选择题难度最大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物理木身在各个学科中就属于比较难的学科;二是物理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题目答案个数不确定,造成在选择的时候瞻前顾后,不得要领;三是大部分选择题综合性很高,涉及的知识点比计算题和填空题还要多,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四是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小型的计算题,计算量并不比简单的计算题小. 虽然说高考物理选择题在解决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如果方法选择好,解决起来还是有章可循的,为了能够在处理高考选择题时游刃有余,我们首先要了解选择题一般的特点,把高考选择题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各自的类型研究对策.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1.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受力作用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以三条线索(包括五条重要规律)为纽带建立联系,如右表所示: 2.解决动力学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 (1)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力的观点); (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观点); (3)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观点).以上这三种观点称.三条线索(主要是五条重要规律),俗称求解力学问题的三把“金钥匙” ☆3.三把“金钥匙”的合理选取:

①研究某一物体所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或涉及加速度)时,一般用力的观点解决问题; ②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优先选用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③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特别是出现相对路程的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 ④一般来说,用动量观点、 能量观点比用力的观点解题简便,因此在解题时优先选用这两种观点;但在涉及加速度问题时就必须用力的观点。有些问题,用到的观点不只一个,特别像高考中的一些综合题,常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联合求解,或用动量观点与力的观点联合求解,有时甚至三种观点都采用才能求解,因此,三种观点不要绝对化. 4.解决力学问题的常用程序是: ⑴.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 ⑵.分析物理过程,按特点划分阶段.

⑶.选用相应规律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列出规律性方程. ⑷.找出关键性问题,挖掘隐含条件,根据具体特点,列出辅助性方程. ⑸.检查未知量个数与方程个数是否匹配. ⑹.解方程组. 【例题展示】 1.滑雪运动员到达高为h的斜坡顶端时速度为v1,如图4所示.已知斜坡倾角为θ,滑雪板与斜坡的摩擦因数为μ.求运动员滑到底端的速度.

高中物理总复习 15种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θ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加速度(其它部分都无加速度),所以系统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系统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轻绳对系统的拉力F 与系统的重力(M+m )g 满足关系式:F >(M+m )g ,正确答案为D. 【方法链接】对于超、失重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 物理:其实高中物理不难,它的规律性很强,因此是可以找到通用的解题方法的.首先是力学部分必须学好.每一个物理的计算题其实都可以分解成很多最基本的模型,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基本受力分析,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等.如果你现在不会做题,那么先问问自己那些基本模型掌握了吗.关键是在大题的训练中学会分析物理现象,找到题设中包含的各个基本模型,这要求大家独立地解决一定数量的题,自己要动脑筋思考,多练习自然就有感觉了。 力学学好了,其他部分只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相信用力学已经掌握的思维解题也可以了.其实很多热学、电学的题也是以力学模型为基础的。 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

而后讨论。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X=0,∑FY=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这三个力矢量组成封闭三角形。 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及步骤 明确研究对象 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如果是连结体或重叠体,则用“隔离法” 作图时力较大的力线亦相应长些 每个力标出相应的符号(有力必有名),用英文字母表示 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列动力学方程 受力不平衡时 一些物体的受力特征:轻杆或弹簧对物体可以有压力或者拉力。绳子或橡皮筋可受拉力不能受压力,同一绳放在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上,两侧绳子受力大小相等,当三段以上绳子在交点打结时,各段绳受力大小一般不相等。 受力分析步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