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图推断

意图推断

意图推断
意图推断

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这种题型在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从2003年引入这种题型以来,题量和分值比例逐年递增,考查能力和考查题型逐渐稳定并趋于成熟。虽然从题型角度讲,片段阅读信息量相对较少,难度并不大,但是从考查内容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题型背后隐含的知识点相当丰富,类型也比较复杂,出题时容易设置思维陷阱误导考生错选和浪费时间。因此从考试的效度上能测查出应试者相应的水平与能力,比较适合出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环节并成为主流题型。

仔细分析历年考题后,我们可以得到命题人命题的一些规律及特点:

1.片段阅读的篇幅逐渐加长。对于阅读类题目来说,篇幅越长需要把握的内容越多,考生解答的难度也越大。

2.主旨类的题目是考核的重点。从历年考题来看,中心、主旨类的题目都是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的重点和难点,这种命题规律和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3.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成为试题材料。片段阅读所选取的材料多来自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都是能在平时看电视读报纸过程中接触到的,其中有很多材料背景是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

第一节判断文段的主旨

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主题”、“中心”、“概括”等提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对这段文字复述最准确的一项是”等。

对于主旨概括题,考生的解题思路既要从宏观把握,也要从细节入手。但不管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关键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到重点的核心语句,即能够承载文段主要内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主题句。然后在备选项中选出与主题句意思最大程度上匹配的一项,就是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

那么,怎么才能快速地找到关键句(主题句)呢?

从宏观角度看,要想快速找到主题句,就是要从行文脉络上切入。所谓行文脉络指的就是文章的结构,作者写作的思路。把握了一个文段的行文脉络,也就把握了这个文段的灵魂。因此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着重培养把握行文脉络的能力,在泛读的同时也要选一些文段进行精读,通过二者结合的方式让自己能够达到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行文脉络,明确作者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是解题的制胜法宝。

1.总一分一总式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

提出观点一解释说明一重申观点

该类题目中首尾两句相互照应,共同完成对一个观点的阐述说明,因此对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取一个综合首尾句的选项。

2.分一总式

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分一总式行文脉络的关键在于,前部分的存在都是为了引出后面的陈述,因此看到这类行文脉络时考生需要着重寻找段中靠后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3.总一分式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行文脉络的文段均是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接下来的陈述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或是解释说明,从各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如原因、方式、结果等;或是举例论证,通过实例对观点进行论据上的补充说明,从而支持并加强观点的正确性。然而无论是解释说明,还是举例论证,所要表达的原理是一样的,即首句提出观点部分为整个文段的主题句。

【例题】(2005年国考)近日,有能源专家指出,目前全国不少城市搞“光彩工程”,在当前国内普遍缺电的形势下这是不适宜的。按照上海电力部门的测算,上海的灯光工程全部开启后,耗电量将达到20万千瓦时,占整个城市总发电量的2%,相当于三峡电厂目前对上海的供电容量。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搞光彩工程对国家和人民无益

B.现在不宜在各地推广光彩工程

C.上海整个城市的总发电量不高

D.上海的灯光工程耗电量惊人

[答疑编号1110104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根据阅读可知整个文段为

典型的总一分式行文脉络。有些考生可能会选择A项,但是仔细观察

会发现A项的表述“对……无益”这层意思在原文中根本没有体现,

其表述属于无中生有,应该予以排除。而C项、D项均属于对举例内

容进行表述,只谈到了表面现象,也应该予以排除。选择项的内容如

果只是涉及到举例的内容,事实是以偏概全。类似的选择根本不用看。

事实类似的举例在文段中也不用细看,因为它只是补充说明。也就是

说,在“总”的部分,它就是主题句或说是与主题句靠近。首句开宗

明义地提出在现有情况下搞“光彩工程”不适宜,接下来的上海电力

部门的测算和数据等均属对首句观点的补充说明,是典型的数据举例。

因此文段的首句应该是主题句,同义替换的为B项,因此本题的正确

答案为B。

从微观角度看,要想快速找到主题句,一方面要从联结片段各个分句之间的关联词语上切入,确定分句之间到底是属于何种关系,从而确定整个文段强调的内容所在,从而寻找到它所在的主题句。另一方面要注意那些关键词语的暗示,一般情况下,抓住这些关键词引领的句子,便抓住了文段的主旨。

并列关系:不是A,而是B;是B,不是A。重点强调B。

顺承关系:首先(起先)A,然后(后来)B;接着;跟着;继而;终于等等。此类关联词强调的是A和B之间的先后次序及前后相接的顺承关系。表示严格的先后次序。

递进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在意义上有进一层的关系,例如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等关系。一般重点突出后面的成分。

选择关系:表示二者选一,强调两者不能共存。

转折关系:如,虽然(虽是、虽说、虽则、虽、尽管)A,但是(可是、然而、但、却、还、也、而)B;但是;然而;可是;而;却;只是;不过;倒,等等。运用此类关联词时

多强调后面的即B。

条件关系:

表示充分或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如:只要(只需、一旦)A,就(都、便、总)B;只有(唯有、除非)A,才(否则、不)B;才;否则,等等。强调的是前面的条件,即A。

例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词,如: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等等。强调的是后面的结果,即B。

例如:无论输赢,都要担当。强调的是无条件的“担当”。

假设关系:表让步的关联词做最大限度的让步后,得到的结果仍然是B,强调的是B。

因果关系:强调的是原因。

举相关的例子:

1. 转折后的主题句

主题句容易出现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这些表示强转折意思的词语后面;以及“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等这些表示弱转折意思的词语后面。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是讲求策略的,通过转折这一方式引起对方注意恰好符合这种语言策略。因此考生需要在浏览文段的过程中迅速寻找到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进而找到主题句才能准确作答。

【例题】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答疑编号1110104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技巧点拨]注意表转折的“但”和表疑问的“为什么”。

材料中先是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对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作了一

个描述,然后作者简单地评论,“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

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作者接着以一个“但”字为转折

提出自己的疑问: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虽是疑问语,却

向读者暗示了自己的观点,即:使美国社会产生这么多穷人的原因是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根源。联系四个选项,可知答案选A。

【例题】近年来,全球纸价持续上涨。据分析,纸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出于环保的原因,全球纸浆生产能力却在减弱。油价的上涨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而据预测,这一上涨趋势并不会短期内逆转。当纸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反映到书价上。即使不考虑买书人会因为额外支出而减少购买,增加的占用资金也会令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说明书价必然上涨的诸多原因

B.分析未来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C.揭示能源问题与图书行业的关系

D.预测图书零售业将面临经营困境

[答疑编号1110104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技巧点拨]注意末句的关联词语“即使……也……”,

让步假设句,它强调的是“也”后面的内容,即对未来图书零售业的

预测——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将面临经营困境。

解析:分析文段可以得出,文段首句列举出了一个现象:“纸价

持续上涨”。第二三句是分析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纸浆生产能力

低,油价上涨”。第四句话指出这样一个现象会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

“书价”上涨。最后一句话为“即使……也”的假设句,重点在“也”

后面,即“会令书商的经营风险增加“。可见短文是一个层层推进的

结构,最终要得出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句。故本题答案为D。

注意技巧:

言语技法之——同义替换法:注意选择项中与主题句意义表达事实雷同的内容。

言语技法之三:反证推断法

反面论证的作用何在?实际上在论证一个问题时一般先提出正面的观点进行阐述。如果有需要再用反面论证补充论证前文提出的正面论点。由此可知反面论证的作用就是为了说明之前出现正面观点的权威性、正确性,所以考生可以根据反面论证出现的位置来判断之前的语句就是文段的主题句。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反面论证本身并不重要,因此可以快速浏览,以提高阅读速度。综上所述,对反面论证加以总结,即: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补充论证前文观点,可以由其往前寻找主题句。反面论证本身并不是重点,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例题】(2007年国考)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是()。

A.政府有责任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每个公民都应当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答疑编号1110104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通过审题可知要求考生对文中主要观点进行把握,即寻

找主题句。由题干可知第一句主要讲的是集体行为是个人意愿与选择

的综合表现;第二句讲的是个人在推动政府制定环保政策中的作用;

第三句讲的是个人对于发挥法规的实际效果所起的作用。主题句在转

折词“但”之后,即强调公民个人要有环保意识,环保法规才能取得

效果,故D项是原文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A项强调政府的作用,

与原文题意不符。B项强调法规制定的重要性,也与题意不符。C项侧

重法规的制定应体现公民意愿,也与题干不符。“除非我们每一个人

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一句相当于“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

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际上是一个必要条件句,引出了解

决问题的对策,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会重点介绍,与由“但”引导的“如

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

果”一句在内容上互相照应,可以综合理解从而更为深入地掌握主题

句的意思。尾句出现了由“否则”引导一句话,进行反面论证,阐明

其危害。这一结构值得我们思考。

2.带有结论性的关键词

主题句常常出现在表示结论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见”、“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等。通常一段话结束后都要用结论性的语句总结归纳,从而达到重申重点的目的。而考生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结论型的表述语句,往往就是该文段的主题句。

【例题】(2007年国考)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答疑编号1110104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该题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原文首句使用了让步关

系的复句提出存在着收入差距;接着用因果复句提出存在收入差距的

原因,接下来用“所以”这一结论性引导词引出该文的主题句,即“所

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

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来强调如何解

决收入差距的问题,即“再分配过程”。因此本文就是在强调“再分

配过程必不可少”。B项为原文主题句的同义替换。而“否则”之后,

只是提出反面论证,加强前面论述。文段的整体思路值得考生思考:

首句:提出问题——存在收入差距;

第二句:分析问题——为何存在收入差距;

第三句:解决问题——引入再分配过程来缩小收入差距;

尾句:反面论证——不解决而引发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与主旨类相关的误区:

一、丢芝麻,捡西瓜

与复述类题目不同的是,强调类题目不要求点的全面,而是通过文段,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例题】现在的学生将高考当成了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而学校和家长也是对此趋之若鹜。因为高考不考动手能力,自然将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当作副科。结果造成许多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现状。这看似一个小问题,其实却与中国人才培养的结构具有重要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A.高考是当今学生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B.高考是造成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直接原因

C.学生高分低能与人才培养的结构具有重要关联

D.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知识,更要培养技能

[答疑编号111010406: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短文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高考成了当今学生最重

要的人生目标;第二层:高考造成了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第三

层:学生高分低能与人才培养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关联。从转折的“其

实”一词来看,作者的重点在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前面两层意思都

属于次要,第三层意思才是考生要捡的“西瓜”。故本题答案为C。

二、注意高度

技巧——学习如何从词语中寻找突破口

注意高频词语

【例题】美元的贬值只是个相对概念:美元的贬值,就是其他的货币升值,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未来即使美元出现贬值,但对人民币资产却不会出现缩水。相反,中国的外汇储备、基础货币、银行流动性可能以超过人们的想象而增加,并重复2002-2007年的结果,当然,“中国制造”也将把日本和德国的一些高端制造彻底拿下,就像2002年以来,“中国制造”在全球扩张一样。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

A.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影响

B.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的影响

C.“中国制造”的前景

D.人民币资产的前景

[答疑编号111010407: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解析』

[技巧点拨]注意短文中“贬值”一词。

文段中反复提到“贬值”一词,可见“贬值”极有可能是文段主要强调的对象,可确定答案为A。

三、注意表强调的副词

【例题】能源价格高并非全是坏事,因为价格杠杆会调节石油的流向,确保人类以剩下的石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而不是全用到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变凉爽的能源需求上。实际上,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至无需教育消费者,人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些价格杠杆不起作用的地方,多是机制本身有问题的地方,改进机制,才能使价格杠杆更有效。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

A.改革体制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前提

B.能源的无谓浪费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C.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合理利用与节约能源

D.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

[答疑编号111010408: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技巧点拨]注意“实际上”这个词语所引领的句子。

短文讲的主要是能源价格和能源流向的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重点的引导词,通过“实际上”引导了主题句“如果我们遵循价格

杠杆,甚至无需教育消费者,人人都会做理智的选择”强调“价格杠

杆对于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例题】每天面对繁忙的交通,我们总觉得它是无序的。一旦拨云见日,会发现在这“混乱”之下依然存在着群体协作:每一辆车都有其目标,每一个驾驶员都努力避免交通事故,这是个体行为;在路上行驶时,汽车首尾相接,车距狭小但并不碰撞,车距加大时就加速,车距小时就减速,这就是群体协作。如果拒绝协作,马路将会成为废铜烂铁的堆积地。有趣的是,这主要并不是交警指挥的结果,而是每一位驾驶员追求自身目标后的无意结果。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个体行为是群体协作的基础

B.个体行为与群体协作并不矛盾

C.群体协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D.群体协作是个体实现目标时自然体现的结果

[答疑编号111010409: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解析』

[技巧点拨]注意关联词“不是……而是”。

短文共出现了两组关联词,第一组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

果……”、第二组为含转折意味的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

是”,考生做题时为节省时间,可以直接关注“而是”后面的内容,

四个选项中与“而是”后面的内容相对应的只有D,故可直接选出D。

第二节态度观点题

片段阅读中有一种题型称为态度观点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性或者对某事的评价。这种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把握说话人态度、倾向性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与主旨概括、意图推断题的考查要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考生对于文段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推理、揣摩。

【例题】(2005年国考)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言下之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笔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它给美既赋予善的品格,又赋予真的品格,而且真的品格大大高于善的品格。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在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

A.正确而不流行

B.流行而不正确

C.新颖而不流行

D.流行而不新颖

[答疑编号111010410: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提问方式为“作者的观点”。

文中首先援引了“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不重视美

与真的统一”。接着用“笔者认为”明确引出作者不同的观点,即认

为“中国古典美学看重美与真的统一”。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既然不

同于流行的观点,必然是不流行的,至此就可以除B、D两项。而文段

的表述中只是列举了援引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第三方对二者

进行评价孰对孰错,因此我们无从得知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只能从

“不流行”这个角度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必定不为大众所熟知,比较新

颖。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言语技法之——援引观点法

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有些文段作者的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十分确定,而是流露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态度上的一种倾向性,此时考试就要明确援引目的何在,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种。

一、正向援引

作者观点与援引观点基本吻合。在正向援引中,通常是通过引用某人的话作为例证,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词,援引之后都会由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二、反向援引

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假想敌,一般用“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以为”等字样作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例题】(2006年江苏)有些日本人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过去的鸡毛蒜皮的陈年旧账,要放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这个所谓的新思维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起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答疑编号11101041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题目难度不高。只要根据首句

“有些日本人认为”即可判断为反向援引,从而推知得出作者对其态

度必然为否定的,此外文中用引号引出的“杰出的”表示的是反语之

意,以及尾句中“这个所谓的新思维”中的“所谓”二字也都具有反

讽意味,再一次印证作者对其态度的否定性。

第三节意图推断题

意图推断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意在”、“想要”、“推出”等提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阐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的是”、“本文作者通过这段话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观念是”、“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段话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告诉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等。对于意图推断题,考生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提问的要点,既然是“意在”、“想要”、“推出”等提法,意味着在原文的表述中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将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表明,而需要考生阅读时结合文段去把握作者说话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即通过文段字面语句的表达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重点注意:

主旨概括题:寻找文中的主题句,在选项中寻找同义替换的答案。

意图推断题:不选原文字面含义的表述,把握作者说话的意图、目的所在即为答案。

【例题】(2009年国考)一种经济理论或者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现象的某些方面的描述,它要比其描述的现实简单。理论要舍弃不重要的东西。至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取决于经济学家的假设,假设不同,提出的理论也不一样。经济学家们对同一现象往往有很多的理论解释,主要就是因为强调的东西常常不一样。因此,理论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争辩,可以错,也可以被推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如何发展经济理论

B.经济理论的内在本质

C.经济理论的主要功能

D.如何看待经济理论

[答疑编号11101041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意图判断题。文中前几句在表述一个问

题,即阐述对于多种理论解释共存的原因,最后一句通过结论性引导

词“因此”引出论点即“理论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争辨,可以错,

也可以被推翻”一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表达如何看待经济理

论的这一观点。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

【例题】(2008年山东)泰坦尼克号沉入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生还。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集会一次。聚会时,里德帕恩回忆起她的丈夫,当时他送她上救生艇时,她不愿一人独活,抱着丈夫不放,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史密斯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声,一位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很快,船便沉没了。

这段话所要告诉我们的不是()。

A.洛桑集会

B.为他人舍却生命

C.最壮美的人性光辉

D.为陌生人献身,令人肃然起敬

[答疑编号11101041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讲述了泰坦尼克号沉入冰海

之前的感人事迹,其中的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为他人

舍却生命,所体现的是最壮美的人性光辉”。如果说,为所爱的人去

死,留下的是一份无法忘怀的真情,那么,为素不相识的人去死,则

更动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由此可知BCD三项均为文段所要告诉读

者的人生哲理,仅由A项不是。所以选择A为正确答案。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目在设置选项时必然会出现原文中的字面表述,对于这类选项一定不要受其干扰,而要迅速排除。

言语技法之——相对绝对法

通常过于绝对化的选项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等;而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等。

【例题】(2006年国考)无论懒惰者还是勤勉者,养金鱼都不成问题。勤勉者可以每天换一次水,懒惰者尽可以一月一换。只是如果突然改变换水的习惯,变一天为一月,或变一月为一天,金鱼都可能莫名其妙地暴亡。勤勉者据此得出结论:金鱼必须一天一换水;懒惰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金鱼只能一月一换水。

本文作者通过这段话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观念是()。

A.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更新观念

B.勤勉者和懒惰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C.要想养好金鱼,必须了解和熟悉金鱼的习性

D.生活必须流变和传承,固守与撕裂同样是危险的

[答疑编号11101041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意图推断题,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意图

所在。文段讲了养金鱼的两种不同方式,即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通

过两种养金鱼的态度和方式说明生活中不能随意固守或撕裂,应该以

不同的角度进行流变与传承,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A项的表述

过于绝对,另外“更新观念”并非原文想要说明的道理。B项表述过

于绝对,均属表面现象表述,予以排除。C项也是非常典型的字面表

述,并非作者想要传达的观念。

2010年国家公务员行测备考之分析推断题解析作者:不详发布时间:2009-08-11 09:32:51来源:网络文章正文网校课程资料下载公考圈论坛

分析推断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说话的意图目的和初衷。这类题目在近几年的国考中一直占比较大的比例。纵观近几年国考,可以发现判断分析类片段阅读题的考查量没有太大起伏,依旧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练习。

【考查题量】这种题曾经在2006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9道题目,站语言部分总题量的30%,达到了考察的高峰。在2007年、2008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也以每年20%的比例为考核重点。在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也达到了7道之多,是考生应该注意的题型。

【提问方式】这种题型常用的方式有:“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旨在阐明”、“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的根本原因是”、“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告诉我们”、“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等等。

【解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一般不会直接出现在文章的文字里面,需要考生从字里行间去推断作者的意图。对这段材料的隐含信息有准确的把握。做这类题的关键是围绕全文,做出符合逻辑的推理、判断、总结,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下面是联创世华专家组为各位考生精解的3道例题,请大家认真学习:

【例题1】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癌细胞的存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称作PIM-2的关键酶。这项即将刊登在《基因和发育》杂志上的发现意味着研究人员对于理解癌细胞在形成肿瘤以前为什么能在人体内存活(对抗体内自然的免疫系统)取得重要进展,在许多肿瘤中,这种酶的浓度都非常高。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

A发现了一种被称作PIM-2的关键酶

B这项发现即将刊登在《基因和发育》杂志上

C在许多肿瘤中,这种酶的浓度都非常高

DPIM-2对癌细胞的存活起着关键的作用

【答案】D。

【解析】pim-2的关键酶在1984年以被发现,此处说明的是发现她与癌细胞的关系,故排除A。B、C选项排除,因为题干问的是“推出”,答案不可能在原文中找到。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这从文中“可以归结为”、“取得主要进展”、“浓度都非常高”等语句中可以推出。

【例题2】舆论认为,目前由美国牵头的反恐是“越反越恐”。因此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的途径就是通过全球合作,促进不同宗教文化的和平共处、逐步消灭贫困、以多边主义彻底取代单边主义、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合反恐措施。事实证明,只有合作,才可能真正促进国际社会的民主和安全。

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国际反恐新途径的根本原因是

A .目前由美国牵头的反恐是“越反越恐”

B .国际反恐活动没有采用和平共处政策

C .国际反恐活动没有采取联合反恐措施

D .单边主义致使国际反恐斗争陷入泥潭

【答案】D。

【解析】片段中第二句“因此马德里……以多边主义彻底取代单边主义、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合反恐措施。”说明马德里反恐国际峰会探索国际反恐途径的根本原因是“单边主义”的存在。这也是美国反恐“越反越恐”的根本原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A选项迷惑性答案,由美国牵头的反恐“越反越恐”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根本要求是根本原因。

【例题3】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从本质上讲,不仅仅取决于硬环境的好坏一一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强弱、产业结构的优劣、自然环境是否友好等,还取决于软环境的优劣.这个软环境是由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精神文明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而这一切主要取决于市民的整体素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人文元素组成了城市竟争力的软环境

B .软环境取决于市民的整体索质的高低

C .城市竞争力由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决定

D .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城市竟争力

【答案】C。

【解析】提炼句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城市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软环境”,与此可以得出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只说了一各方面的内容,故不选。

下面是联创世华专家组为大家精选十道有关的概括主旨类片段阅读习题。希望大家认真做题,掌握方法。

1、许多国家的首脑在就职前并不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一个人,只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准确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果断的勇气,就能很快地学会如何做出成功的外交决策。对于一个缺少以上三种素养的外交决策者来说,丰富的外交经验并没有什么价值。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外交经验无助于做出正确的外交决策

B.外交经验来自于经年累月的外交实践

C.成功的外交决策因人而效果有所不同

D.外交决策者的素质比外交经验更重要

2、关于台风预报的准确率,尽管我国这几年在探测设备方面投入较大,数值预报也开始起步,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这两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不过,由于国外的预报员经常换岗,而我国拥有一支认真负责、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预报员队伍,弥补了探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方面的不足。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

A.国外的预报员不如我国的预报员工作认真

B.探测设备和数值预报决定了台风预报的准确率

C.台风预报的准确率也受预报员本身情况的影响

D.我国的台风预报准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须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4、李广是西汉名将,号称飞将军。关于他射石一事见于《史记》'现抄录如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石矣。”虽然都是全方面为结果却大不一样,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李广开始误把石头当成老虎,由于关系到生死'体内的潜能全部被激发出来,所以他能把箭射人石头中,待到他弄清那只是一块石头而不是老虎后'心态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不管他再如何用力,但射出的箭“终不能复人石矣”。

这段话告诉我们( )。

A.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B.李广把箭射人石头是侥幸

C.只要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

D.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5、这是最好的城际竞技场。每一次申办承办,都是一次巧妙的城市公关。对于新生显贵而言,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登堂人室的绝好台阶。国际奥委会员们在每一张选票上'并不是单纯的打勾划叉,他们亦在谱绘世界风云榜上城际问的升跌走势图。

这段话意在表明( )。

A.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票决定承办奥运会的城市

B.公关工作是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成功的关键所在

C.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世界城市之间互相较量实力的体现

D.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新兴城市进入国际舞台的绝好契机

答案:1-5、DCBDC

1、【解答】D。一道典型的意图推断题,重点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和初衷。首句以许多国家元首为例指出成功的外交决策与丰富的外交经验无直接联系;第二句是讲成功的外交决策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第三句是讲丰富的外交经验对于缺乏外交素养的外交决策者没有价值。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外交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妥,文中只说外交经验对于缺乏外交素养的决策者没有作用,并没有全盘否定外交经验的作用。而B项、C项在文中并没有涉及,也并非作者意图的表达,因此排除。

2、【解答】C。根据提问的方式“可以知道’,能够判断出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首先提出了我国与国外差距的现状,接着用转折词“不过”引出文段的重点,即强调预报员队伍的价值,可以弥补以上的差距和不足,因此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强调预报员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A项表述无从得出,予以排除。B项表述错误:“探测设备和数值预报”并非“台风预报的准确率”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影响其准确率的因素之一。D项属于原文的字面表述,也并非作者的意图所在。

3、【解答】B。一道典型的意图推断题,提问方式为“想要表达的是”。整段文字都是围绕如何选择书籍展开的。“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一句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即不建议多读没有价值的书,言外之意即在选择书籍时要慎重仔细a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A项会对学生造成干扰,然而实际上原文中一直在强调读书要“精”,即读好书。但是并没有强调读书要“少”,而是强调“要少读没有价值的书”。因此A项并未准确揭示了作者的意图,应该排除。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并非多读书就是无益处,而是不加选择的多读书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D项表述错误,并非常常得不偿失,而是在不加选择的情况下多读书,往往会得不偿失。

4、【解答】D。通过提问方式“告诉我们”可以判断该题为意图推断题。文段读来很有趣,通过引用一个李广射石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意在强调潜能对于成事的重要性,换言之这个文段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由于潜能重要,因此激发潜能将有利于取得成功,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所在。有些考生会受到A项的干扰,然而A项的表述过于宽泛,只是单纯提到了潜能无穷,并没有提及如何应用潜能,如何成事,因此与原文的关系没有D项紧密,并不是该文段作者最想表达的,应该排除。

5、【解答】C。一道典型的意图推断题,提问方式为“意在表明”。首句提出“城市竞技场”的概念,接下来进行解释说明奥运会对于城市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再重申上文的观点,即“城际间的升跌走势”就通过申奥和承奥这种方式来体现,即间接表达出“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世界城市之间互相较量实力的体现”的意思,也是作者说话的目的所在。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A项表述过于表面化,并非该文段想表达的目的;B项强调公关工作的作用,在文段中并没有展开论述,因此也不正确;D项里“新兴城市”缩小了范围,文段最后说的是“城际间”即所有的城市。

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ML访问控制与推理控制

M L访问控制与推理控 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XML访问控制与推理控制 由于提供了一种标准且可扩展的方式来描述半结构化数据文档,XML已经成为Web应用中数据存储和交换的基本手段。作为未来关系型数据库的潜在替代者,XML除了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规范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存储于其中的数据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存放有机密信息的XML数据库。 早期的XML安全研究侧重于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并不能满足以查询为目的的XML数据库的安全要求。通过基于授权的访问控制可以使用户只能访问其获得许可的XML文档片断,但这只控制了直接的信息泄露,还存在由数据之间语义关系引发的间接泄露。如通过授权可以禁止用户访问XML文档中患者A的疾患信息。然而,基于病房决定疾患这一简单常识,用户查询同病房患者B的疾患信息就可以实现对A的推理。这种推理行为,仅仅依靠访问控制模型是无法限制的,需要研究推理控制技术。 本文将介绍以RXACL为基础的一种推理控制技术。RXACL是在传统基于列表的访问控制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统一资源描述框架RDF来描述安全对象并刻画安全策略,通过对安全对象描述范围的扩展,使XML访问控制模型能够支持更加灵活的安全粒度需求。本文进一步将RDF用于对象之间语义关系的刻画,修改访问控制体系结构和控制策略,将推理控制与访问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XML数据库的安全性。 1、基本概念 XML是描述半结构化数据的一种标记语言,XML文档由一系列嵌套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由一对表示开始和结束的标记界定,标记可以任意。用(V, E, root)表示的XML文档的有向树型结构,其中V为结点集合,E为有向边集合,root表示文档树的唯一根结点。文档树中的结点分为元素结点和值结点,分别对应于文档中的元素和值。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我们只考虑元素结点。 RDF是一个W3C标准,它提供的信息表达通用框架用于描述Web中可以被URI标识的各种资源及其相互关系,进而为元数据提供一个非形式化的基础数据模型,实现信息交换中的语义无损性。通过RDF陈述实现资源及其关系的刻画。RDF陈述是由主体、谓词和客体构成的三元组。主体用于资源的识别;谓词用于区分资源的不同属性;客体为属性的值,可以是一个常量,也可以是另一个资源。RDF提供了称为RDF/XML的一种XML语法形式来实现RDF陈述的描述和交换。 2、XML-RDF对象关系模型 XML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只刻画了结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无法描述实际存在的丰富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这些正是XML推理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实现完善的推理控制必须首先能够如实的描述这些信息,而RDF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利用其可以将文档中的结点封装成对象,进而以对象关系来刻画结点间的复杂关系。 RDF对象是经RDF陈述唯一封装的、由路径表达式确定的XML文档树结点,用对象唯一性标识OID区分。多个RDF对象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新的组合对象。结点、对象和组合对象三者之间形成层次关系:对象可以看作是结点的集合,组合对象则是对象的集合;每个结点只能封装在一个对象之中,而一个对象可以包含于不同的组合对象。任何复杂的组合对象最终都可以分解为单个对象。 将结点对象化之后,通过RDF就可以方便的描述结点之间各种复杂关系。图1给出的是结点之间常见的依赖关系的RDF表示,图2则描述了依赖关系类型中与推理有关的部分陈述,如属性from表示推理前提,而infertype表示精确推理或是模糊推理。 将对象的映射文件中主健字段元素的内置生成器指定为sequence,并与达梦数据库重的内置序列(sequence)关联,最后指定CLOB类型的属性为"string"类型,BLOB类型的属性为"binary"类型。 3、XML-RDF授权策略模型 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聚合敏感问题,即聚合体作为整体是敏感的,而各组成部分是非敏感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可用性,授权策略模型需要支持这类整体与个体的分离授权,而通常面向结点的授权模型却无法实现。在结点被封装为RDF对象后,将结点的授权转换成对象的授权可以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不失一般性,本模型只考虑构成授权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授权主体、客体和授权类型。更加复杂的授权模型通过简单的扩展同样可以刻画。 RDF授权是对XML授权中授权主体、授权类型以及授权对象的RDF陈述。其中授权类型分为正授权(+)和反授权(-),分别表示允许访问和拒绝访问。授权以对象为基本单位,对象与其组成间的授权关系满足约定:(1)简单对象封装的所有结点具有和对象自身相同的授权;(2)正授权组合对象的子对象同样具备正授权;(3)反授权组合对象的子对象可以有不同于整体的授权。

医学笔记-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26分) 绪论 1.预防医学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3.个体预防变为群体预防是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 4.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人群-健康-环境模式。 5.三级预防策略: 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避免致病因素)。是一种根本性预防。主要预防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 ②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预防肿瘤; ③三级预防: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伤残,促进康复。主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5分) 一、基本原则: 群体原则、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三、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2.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 ①发病率:新发生(老病人不算)的病例; ②患病率:目前所有(新病人+老病人)的得病人数。一般用于统计慢性病; ③罹患率:局部范围、短时间、传染病的发病率; ④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总人数; ⑤病死率:得病而死的人数。 3.疾病的流行强度: ①散发:发病率与历年水平相似; ②流行:发病率超过散发水平3~10倍(至少3倍); ③大流行:疾病迅速发展,短时间跨省、跨国; ④暴发:短时间、小范围、突发、大量病例。 四、流行病研究方法: 包括:现况研究(不分组)、病例对照研究(患病组、未患病组)、队列研究(有暴露组、未暴露组)、临床试验(给药试验) 1.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用于不明原因得病后的研究。包括: ①普查:查的是患病率; ②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最基本)、系统抽样调查(先编号再抽样)、分层抽样(先分类再抽样)。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分组:患病组、未患病组;

预防医学笔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 第一节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 值0--1, 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 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1.96--+1.96,95%;-2.58--+2.58,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 0(或μ 1 ≠μ 2 ) 单倾μ>μ 0 (或μ 1 >μ 2 )或μ<μ (或μ 1 <μ 2 )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 第一节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 值0--1, 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 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1.96--+1.96,95%;-2.58--+2.58,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0(或μ1≠μ2) 单倾μ>μ0 (或μ1>μ2)或μ<μ0 (或μ1<μ2)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4、u检验和t检验:u检验---大样本,t检验---小样本,正太分布 四、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率: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2.构成比:某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讲解学习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 学总结

绪论 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流病

(一)名解 1、混杂(不确定后面有没有偏倚) 2、OR与RR 3、生态学研究 4、人群归因危险度 5、内对照 (二)问答题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哪几类? 2、抽样调查优缺点各是什么? 3、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病例组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4、疾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流行病 (一)名解 1、混杂偏倚 2、长期变异 3、同病率 4、自然疫源性疾病 5、随机对照试验(RCT) (二) 问答题 1、在病因研究中,如何进行因果推断? 2、简述病例对照研究是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及成组资料的分析方法 3、简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B 两因素均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因素,A 的RR 为5, B 的RR 为3,A 的人群暴露率为10%,B 的人群暴露率为30%,试从公共卫生 角度分析哪个因素更重要 (二)名解 1、疾病的长期趋势 2、疾病筛检 3、个体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三)填空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_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2、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时,对在相似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性状的差别可认 为与_有关 3、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措施称为_,一般分为_和_ 4、临床上为了确定诊断时应选用_高的试验,为了鉴别诊断时则选用_高的试验。 5、确定型Reed-Frost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_ 6、近年来,WHO 提倡用_来监测医院感染状况 (一)名解 1、疾病地方性 2、病因 3、混杂因子 4、预防接种 5、疾病监测 (二)问答题 1、病例对照研究中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只能计算OR 而不能计算RR?用OR 估计 RR 的条件是什么

偏倚及其控制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3、无应答偏倚和志愿者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and volunteer bias)无应答者指调查对象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答调查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的人。一项研究工作的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有所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比例,就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即无应答偏倚。 4、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 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担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 5、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 bias)有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观察人群或对照人群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 6、排除偏倚(exclusive bias)在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中,没有按照对等的原则或标准,而自观察组或对照组中排除某些研究对象,这样导致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错误估计,称为排除偏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一百一十五)

四、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1.流行病学研究的偏倚 1)偏倚的概念偏倚(bias)是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偏倚属于系统误差,可以由研究设计的失误、资料获取的失真、或分析推断不当所引起,从而错误地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易出现且对观察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偏倚可以分为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三类。 2)选择性偏倚是指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使得从样本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系统的偏离。常见的选择性偏倚有:①入院率偏倚;②检出症候偏倚;③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Neymanbias);④无应答偏倚;⑤易感性偏倚;⑥时间效应偏倚;⑦领先时间偏倚。 3)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测量偏倚,是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测量方法的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资料的缺失遗漏等都是信息偏倚的来源。常见的信息偏倚有:①诊断怀疑偏倚;②暴露怀疑偏倚;③回忆偏倚;④报告偏倚;⑤测量偏倚;⑥错误分类偏倚。 4)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间真实联系的现象。引起混杂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混杂因子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它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②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③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对混杂偏倚的识别可以根据混杂偏倚产生的机制,结合专业知识,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 5)偏倚的控制方法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偏倚可以发生在研究设计、实施阶段,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 (1)研究设计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通过周密、严谨的科研设计,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同时要严格掌握好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于实验研究,要严格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倚降低到最低限度。选择偏倚只有在设计阶段才能控制,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消除,因此设计阶段应当充分收集资料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倚的来源,并加以避免。 设计阶段信息偏倚主要来自于制定调查表时,因此在研究设计阶段应对各种暴露因素做出严格、客观、可操作的定义,并力求指标的定量化。对于疾病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对各种检测仪器和试剂要有统一的标准。在研究设计时,为了控制潜在的混杂偏倚,可以通过限制、配比、随机化、分成抽样等方法来选择研究对象。 (2)研究实施阶段的偏倚控制方法:研究实施阶段发生的偏倚主要是信息偏倚。由于信息偏倚的来源渠道很多,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如向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对收集资料的人员统一培训和考核;定期检查资料的质量,并设立资料质量控制程序等。 (3)资料分析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在资料分析阶段主要是控制混杂,可采用分层分析、标化、多因素分析方法等。 2.病因及其推断 1)病因的概念一个疾病的病因是指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事件、条件、特征或者是这些要素的综合。疾病是由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来自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性质与任务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以个体和(或)确定的群体为对象,以预防为主思想,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及卫生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查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这些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环境因素与健康,疾病的分布和流行规律,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理论,职业环境与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对策及卫生保健。全书分为4篇,其中第二篇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放在《医学统计学》中讲,其余3篇在本课程中讲。第四章行为与健康、第五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第六章卫生服务与健康、第二十七章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第二十八章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在《社会医学》课中有,本门课不再讲,学生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学习。第二十五章临床经济学评价,第二十六章循正医学不要求掌握。 二、学时分配 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18学时 学时分配表

三、教材 教材:《预防医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傅华主编 四、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 2、掌握健康的概念和健康决定因素; 3、重点掌握三级预防 4、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工作成就。 5、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生命全程健康观、三级预防与公共卫生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预防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重点阐述】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阐述】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四、【重点阐述】健康决定因素: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卫生服务。 五、【一般了解】生命全程健康观与预防的价值。 六、【详细讲解】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七、【一般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工作成就 八、【一般了解】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 [目的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健康问题、疾病、疾病自然史、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谱、冰山现象、疾病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地方性、自然疫源性、统计地方性、自然地方性、输入性疾病、带入性疾病、散发、流行、爆发、伤害。 2、重点掌握疾病的分布、测量指标及流行强度。 3、了解我国主要健康问题 4、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和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教学内容] 一、疾病与健康 1.【重点阐述】基本概念,疾病的个体特点,疾病自然史和健康疾病连续带 的意义。 2.【一般了解】疾病谱与疾病的”冰山现象”,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二、健康问题的分布。 1, 【重点阐述】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 2, 【详细讲解】疾病分布的形式。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年龄分布的目的及分析方法、时间分布的主要内容、疾病流行呈现周期性的原因、疾病地方性的种类及判断地方性的依据、移民流行病学进行病因探索的主要依据、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主要原因。

病因推断练习题

问题1:如果目前还没有有关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证据,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获取证据?请说明理由。 答:临床医师的怀疑为病因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作为流行病学家应先进行描述性研究:收集已有资料或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肺癌的三间分布,提出因果假设(肺癌患者吸烟率高,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高);再进行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进一步验证因果假设:由于医学伦理等原因,不能进行人群实验,但可收集自然实验的资料,作为判断因果关系的强有力的证据。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病因判定标准作出综合评价。 问题2:请在上述材料中找到能获取初步证据的结果,说明这类结果的研究方法及该类证据的应用价值。 答:资料2提供了初步的研究线索。资料2首先提出了肺癌死亡率的三间分布信息,可以代表肺癌发生率的三间分布特征;其次还运用了生态学趋势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疾病的时间趋势和烟草消费量的共变趋势,说明烟草消费增加可能是本世纪肺癌发生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提示应进行下一步确证研究,即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存在生态学谬误,即以群体为研究单位时,不能控制混杂偏倚,不能将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结论推论到个体水平上,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难以确定。因此生态学研究的结论知识知识性的,而不能作为病因推断的确证证据。 问题3:答:研究者希望获得的证据包括: 1、男性和女性人群的病例组吸烟暴露率高于对照组。 2、男性和女性暴露与疾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病例每日吸烟支数多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日吸烟量越大,病例的期望死亡率越高。 3、现有的资料尚不能对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作出结论。资料1的研究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该方法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部分论证病因假设,但是由于该方法设计上是回顾性研究,暴露因素的测量通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可能存在回忆偏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并且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真实性可能受到选择、信息和混杂偏倚的影响,因此论证病因的能力不如队列研究强。但该方法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在节约研究资源的角度上看,适用于病因关系的初步验证。 问题4:请评价资料3在本次病因研究中的作用?能否就本课题进行人群试验研究?为什么? 答:资料3是动物学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提供可解释的生物学合理性。从试验结果看,烟草中的确存在可致肿瘤发生的化学物质3,4-苯并芘(a),并在小鼠中用烟草的烟雾浓缩物成功诱发癌。在病因推断上起到说明吸烟与肺癌的关联具有生物学和理性,但这样的试验证据在推论到人群中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动物试验是严格的控制试验,人为给予暴露的情况和人群的暴露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2、动物和人的种系不同,对物质的敏感性也不相同。因此,这类结果在病因推断中的作用有限,不能作为主要的证据。在人群中开展试验研究需考虑到伦理学的问题,干预措施应遵循对研究对象有益无害的原则。因此不能开展吸烟为干预措施的人群试验研究,但可以开展控烟为干预措施的试验。通过比较吸烟组和控烟组的肺癌发生率来反证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问题5:答:资料1为病例对照研究的证据,资料2为生态学研究的结论,资料4是队列研究的证据。病因推断中最重要的两条标准为“关联的强度”和“关联的时间顺序”。(1)关联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关联得到准确性,生态学研究由于属于描述性研究,由于存在生态学谬误,关联的准确性不强;病例对照研究由于设立了对照,能控制出了暴露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比生态学研究的证据准确性强,但由于存在回忆偏倚,因此关联的准确性仍不足够;队列研究是设立了对照的研究方法,且能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暴露因素的变化情况,因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