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腺癌不治疗能活多久

乳腺癌不治疗能活多久

乳腺癌不治疗能活多久
乳腺癌不治疗能活多久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由于很多人对于乳腺癌并不是太了解,导致病情发展到晚期,或是出现转移,治疗起来相对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现乳腺癌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也有患者有疑问乳腺癌不治疗能活多久?下面就这个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

乳腺癌不治疗能活多久?这主要和患者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关,患者也不要再想不治疗能活多久,积极的治疗才是关键,现在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治疗乳腺癌的方法还是非常多的,极大的提高了乳腺癌的治愈率。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

手术治疗主要早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早期癌细胞没有扩散的患者来说采用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期也是非常长的,癌细胞已经出现转移采用手术治疗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稳定,即使手术切除,后期也要配合中医治疗和放化疗来辅助治疗,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对于中晚期的患者而言,常用中医治疗和放化疗,放化疗能在短时间内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但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常会出现恶心、呕吐、掉头发等症状,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对于放化疗不能过度使用。放化疗后也常用中医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临床上对于晚期体质很差或者是年龄大而不能进行放化疗的患者而言,单独使用中医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中医治疗是一种温和保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并没有任何的伤害,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并不会觉得痛苦,再者中药是安全没有副作用的,治疗的根本在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中医治疗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中医不讲求一下子就将肿块拿掉,其目的就是要病人无痛苦存活,尽最大努力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治疗乳腺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三联平衡疗法是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疗法。三联平衡疗法治疗肿瘤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所以,无论是早、中、晚期和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均可使用。术后身体极虚,病重元气大亏的危重病人,也同样能应用,即使被判死刑而不治的患者也能达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之效果。

三联平衡疗法治疗乳腺癌的真实案例

陈林凤,女,洛阳市人,2008年7月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先后化疗,放疗8次,全身乏力,不能走路,病人思想压力增大,病情也不断恶化,后经别人介绍,在2009年找到袁希福服用中药治疗,病情好转,能走路,精神状态佳,2012年9月17日她再次找袁希福巩固治疗,袁大夫告诉他再过明年再服两个月的药就算彻底康复了,病人十分高兴。2014年4月12日在袁希福抗癌明星康复大会上再次讲述了自己的康复历程!在2014年4月12号的袁希福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上侃侃而谈!2015年9月,患者再次来到郑州希福

中医肿瘤医院,表达对袁希福教授的感激,6年过去了,患者身体正常,身体无不适。

袁希福教授行医30多年,医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其中各种肿瘤病人数以万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诊治病人态度极为严谨负责,每一病例必详细记录病情及治疗经过,留下完整的医案。在袁教授医治的患者中,大多数属中晚期,经中药长期调治,有不少患者存活至今已10余年,甚至20年以上,临床上也有很多带瘤生存的患者。

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 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 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 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65.7%)波及全乳。 2.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 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 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小心炎性乳腺癌悄悄来袭

小心炎性乳腺癌悄悄来袭 *导读:近日,一位产后罹患炎性乳腺癌的患者,在网上叙 写了自己被误诊为乳腺炎的经历。其真诚的文字,动人的表述,以及其与恶疾顽强拼搏的故事,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对患者的同情之外,更多的网民则在评论中流露出对于此病的恐惧。难道这个看似来无影的炎性乳腺癌,真的就没有一点早期症状吗?…… 近日,一位产后罹患炎性乳腺癌的患者,在网上叙写了自己被误诊为乳腺炎的经历。其真诚的文字,动人的表述,以及其与恶疾顽强拼搏的故事,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对患者的同情之外,更多的网民则在评论中流露出对于此病的恐惧。难道这个看似来无影的炎性乳腺癌,真的就没有一点早期症状吗? 怀孕前后的妇女易患病 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是乳腺癌最为常见的症状。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乳腺癌都会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病情发展极快的炎性乳腺癌症状更是不典型。 炎性乳腺癌继发炎性病变是由于癌细胞浸润到皮肤淋巴管,引发淋巴管阻塞而继发炎性改变的。其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1%~2%,属于发病率较低的一种乳腺癌,但恶性程度很高。由于患者皮下脉管存在很多癌栓,即便接受了手术治疗,也容易局部复发。总体而言,其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发生远处转移。

一般而言,炎性乳腺癌好发于怀孕前后的妇女。究其原因,诱因颇多,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等;更重要的原因是,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 用抗生素无效者要去看肿瘤专科 炎性乳腺癌较其他种类的乳癌,其早期症状更容易被误诊为急性乳腺炎,主要临床症状可有乳房肿块、乳房皮肤改变、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有些炎性乳腺癌患者的肿块可占据大半个乳房,多呈弥漫性浸润,边界常不清、质韧;有些患者触不到明显的肿块,但乳房整体变韧。还有一些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乳房皮肤可出现充血、肿胀、皮温增高等变化,以及出现橘皮样外观和破溃现象。 临床发现,炎性乳腺癌患者常常因误诊为乳腺炎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这两种疾病在诊断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急性乳腺炎时病变可能较为局限,亦可较为广泛,病变部位颜色呈鲜红,有凹陷性水肿;而炎性乳腺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外观。其次,急性乳腺炎病程偏短,可出现化脓症状,经抗炎治疗后能好转;而炎性乳腺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因此,如果乳房出现红肿热痛表现,使用抗生素无效,即便在哺乳期也要及时到医院找肿瘤专科医生就诊,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炎性乳腺癌因其症状隐匿极易被忽视和误诊,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发展的中晚期。此时,患者已经错过了接受

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什么和乳腺癌难以区分

查出得了“乳腺炎”,为什么她却说“太好了”? 安陵今年42岁,是一位10岁孩子的母亲。 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右侧乳晕出现蚕豆大小的肿块是在一年前。当时肿块不疼不痒,以为是乳腺增生引起的,也未留意。 两周后,安陵发现情况有些糟糕,原来的肿块突然长到鸡蛋那么大,而且乳房周围的皮肤发红,还出现了橘子皮颜色的“小坑”,而且右侧腋下出现了小肿块,按压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看到这些症状,安陵觉得这一切似乎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了。于是她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从“绝望”到“欢喜”,虚惊一场 医生对安陵的乳房肿块进行检查之后,认为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加之她的腋下淋巴节肿大,病情可能比较严重,可能要住院进行根治手术。不过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听到这些,安陵如遭雷击,她想若是得了乳腺癌,相依为命的女儿由谁来照顾呢?这个世界上,女儿只有自己这一个亲人了,她该怎么办呢?绝望开始在她心底滋生。 在等待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的时间里,她神情恍惚,女儿似乎也察觉了她的异常,多次询问母亲究竟怎么了。可是安陵都以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搪塞过去了。 三天后,拿到病理检查报告,她颤颤巍巍地打开报告,上面写着: “发现患者右乳头凹陷,乳头孔内有少量粉渣样分泌物,右乳内侧肿块约4厘米×5厘米,质地硬,表面不光整,边界欠清,上有一破溃口,有脓血水流出,皮肤色暗红,呈橘皮样改变。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初步判定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看到“浆细胞性乳腺炎”这个结果,她喜极而泣,太好了,太好了,她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原来是虚惊一场,她患得并不是乳腺癌。 反复发作,转院治疗,柳暗花明 随后,安陵便住院接受治疗,肿块逐渐减小,红肿症状有所缓解,她终于松了口气。 但是没过多久,她的乳腺炎出现复发。本已缩小的肿块又逐渐增大,还出现破溃出脓的症状。由于当地的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她不得不转

乳腺癌治疗基本原则和临床选择_尉承泽

讲座 文章编号:1005-2208(2009)09-0774-03 乳腺癌治疗基本原则和临床选择 尉承泽,江泽飞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 Keywords breast carcinoma;radiotherapy;chemotherapy;endocrine therapy 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使病人获得最合适的,即效果好,副反应小的治疗,是肿瘤医生追求的目标。 1局部治疗 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与全身治疗同样重要。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外科治疗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在不降低治疗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功能保留及外形的美观。2008年NCCN指南,继续提倡早期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增加了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原则。 乳房重建包括即刻重建和延迟重建,可利用自身皮瓣或乳房假体,也可二者联合。乳房重建选择需要包括乳腺外科、乳腺内科、整形科、辅助诊断科等多学科合作,在充分评估病人病情危险程度,明确肿瘤治疗方案后,结合病人自身的需求,充分讨论后决定。延迟重建时机应该根据术后辅助治疗的情况来确定。指南还特别提出病人吸烟是乳房重建的相对禁忌证,因为吸烟可能导致乳房重建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关于不同病人的放疗选择。腋淋巴结转移(LNM)≥4个的病人,应进行同侧胸壁区和锁上区的放疗;对于LNM 在1~3个的病人,因为已有研究显示这样的放疗能够增加局部控制率,NCCN指南建议给予同侧胸壁区和锁上区的放疗。由于乳区放疗的证据为3级证据,专家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腋淋巴结阴性病人,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5cm、切缘阳性或切缘与肿瘤近<1mm,这样的病人应考虑给予胸壁放疗。 对于导管原位癌局部治疗进一步细化。研究证实,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接受全乳放疗,可使局部复发率下降大约50%。NCCN指南对导管原位癌治疗提出3条可供选择的方案:(1)保乳术联合全乳放疗,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2)乳房根治术考虑乳房重建,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3)仅行保乳术,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和保乳放疗。临床实践中应该提倡争取保乳术联合全乳放疗,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不适合保乳者可考虑切除后的乳房重建,提高生活质量[1]。 2术后辅助化疗 乳腺癌化疗药物,从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脲嘧啶,发展到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再到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加用蒽环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疗效,而且常规剂量并不增加心脏毒性。蒽环类基础上加紫杉类药物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2-3]。 St.Gallen共识关于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选择的基本原则,提出首先要考虑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性,分为内分泌治疗有反应、内分泌治疗无反应、内分泌治疗反应不确定[4];同时按照其他肿瘤生物学指标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 低度危险的定义:腋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备以下所有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ER 或PR阳性、HER?2(-)、年龄≥35岁。St.Gallen专家共识定义此类病人可以不化疗,而仅选择内分泌治疗。NCCN指南推荐可以用Oncotype Dx评分决定是否化疗。 中度危险的定义:(1)腋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2)LNM1~3和HER-2(-)。高度危险的定义:(1)LNM1~3和HER-2(+)。(2)腋LNM>3。部分激素反应性中危病人(如绝经后、仅有一个危险因素的中危),也可以不化疗,而仅选择内分泌治疗。 近几年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多个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对于术后需要辅助化疗的病人,NCCN指南列举了以下方案供临床医生选择:AC(多柔比星或环磷酰胺)、CE(表柔比星或环磷酰胺)、TC(多西紫杉醇或环磷酰胺)、FAC(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北京100071通讯作者:尉承泽,E-mail:yuchengze@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2911856.html,

炎性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炎性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炎性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炎性乳腺癌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15例中均有乳腺疼痛,8例有肿块,均为轮廓不规则,界限不清的低回声或偏强回声,13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误诊2例。CDFI:共12例检出血流信号,检出率80%(12/15),血供多为Ⅱ、Ⅲ级,血流参数多为高速高阻。结论:综合分析炎性乳腺癌二维及彩色血流特征,可提高炎性乳腺癌的诊断率,是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炎性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 炎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急,预后差,对我院近2年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的15例炎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声像图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4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肿瘤外科住院治疗的炎性乳腺癌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就诊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大部分患者伴有硬块来诊。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乳腺彩超常规检查(包括乳腺及腋下淋巴结)。1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38岁。病程18天~10个月。15例患者均出现患侧乳腺疼痛。2例出现丹毒样红肿,局部皮温增高,1例为橘皮样增厚,3例乳头凹陷,临床扪及边界不清肿块并压痛,13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发生在哺乳期,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采用PHILIPS卓越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DFI),应用实时线阵试高频探头,频率7.5 MHz,患者常规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直接扫查法对双侧乳房进行纵、横及斜切扫查,注意皮肤、皮下组织及腺体回声。如有肿块应仔细观察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液化或钙化,并测量肿块大小。多切面、多角度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作出血流参数的测量,对侧腋窝进行仔细扫查,看是否有肿大淋巴结。 2 结果

炎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

炎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 关键词炎性;乳腺癌;钼靶X线;诊断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ncer,I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急,预后差,对我院近3年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的17例炎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钼靶x线特征,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5月经我院诊治的炎性乳腺癌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就诊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大部分患者伴有硬块来诊。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17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38岁。病程10天~12个月。17例患者均出现患侧乳腺疼痛,4例出现丹毒样红肿,局部皮温增高,7例为橘皮样外观,4例乳头凹陷,临床扪及边界不清肿块并压痛,10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发生在哺乳期,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检查仪器为意大利吉特Giotto乳腺钼靶x线机,所有患者均常规摄取双乳轴位、斜位钼靶x线片,必要时加拍特殊体位。 2 结果 钼靶x线所见:乳腺内见肿块11例,其中边界模糊9例,伴有钙化4例,均为少量微小钙化点;乳腺密度增高、紊乱15例;17例乳房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呈索条状或细网状致密影;乳头内陷4例;腋窝淋巴结肿大10例。 3 讨论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只占乳腺癌的1%~6%,但病程进展更快,预后差。本病例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为28~60岁,中位年龄为40岁,本组为38岁。其中1/3为绝经前病人,约1%发生在妊娠哺乳期。本组有2例为哺乳期发病。炎性乳腺癌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者为炎性表现与肿瘤同时发生,继发者是在长期存在肿瘤之后或肿瘤切除之后发生炎症表现。本组病例均为原发性。炎性乳腺癌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和病理结果,约61%的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本组资料与文献表明炎性乳腺癌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红肿超过整个乳腺的1/3,外观呈橘皮样改变,伴有皮温升高,乳腺肿块多呈弥漫性浸润占据全乳,触不到肿块,深部触诊有全乳受累的感觉。乳头可伴有有内陷。腋窝可触及淋巴结。本组17例病人临床症状典型者7例。x线表现:典型炎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为毛刺或分叶状肿块伴有或不伴有恶性钙化;乳腺密度增高,腺体紊乱,皮肤增厚以下部皮肤为明显且皮下脂肪层混浊、呈索条状或细网状致密影;腋窝淋巴结肿大。本组病例均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呈索条状或细网状致密影,其中11例见明显肿块影。由于炎性乳腺癌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极易与急性乳腺炎

乳腺癌

乳腺癌的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与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高龄初产、未经产、闭经晚、电离辐射、乳腺囊性增生病、避孕药使用、营养状态等相关。趋势,可能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干预、乳腺照片的普查推广及乳腺癌治疗的进步相关。 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伴有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者,可增加乳癌发病的危险,后者的危险度比正常人群增加 4.3倍,且与乳癌家庭史有协同关系。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未生育者与生育妇女的相对危险度高。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饮酒:营养过剩和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热量饮食将增加乳癌发病的危险性。 10.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1.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2.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症状 乳腺癌的症状 早期症状: 多无自觉症状,最早的症状是洗澡、换衣服的时候,患者自己发现一边的乳房有一个不痛,会慢慢变大的硬硬的肿块。肿块最多是在外上象限(靠近胳膊窝),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靠近胸口)。 晚期症状: 1、酒窝征:乳房皮肤出现像酒窝一样的凹陷的坑; 2、橘皮样改变:皮肤失去光滑,皱皱的像橘子皮; 3、皮肤癌性溃疡:有很难愈合的溃疡伤口; 4、皮肤卫星结节:大肿块的四周围绕着散发的硬性结节; 5、乳头回缩:乳头凹进去乳房里面; 6、乳头溢液。 检查 乳腺癌的检查 1、X线检查: 乳腺X线摄片主要适用于有临床症状的3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主要特征:肿块或结节病变,簇状钙化.乳导管造影中导管不规则及充盈缺损。

炎性乳腺癌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 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波及全乳。 2.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三)临床表现 症状:1.绝大多数乳腺癌病人是以无痛性乳房肿物就诊,而IBC多以红、肿、热、痛、压痛的乳房皮肤症状就诊,仅有50%左右伴有肿块。IBC往往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紫。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IBC少见的症状包括: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个月。 Taylor和Meltzer将IB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IBC是在原健康乳房上同时发生肿瘤和炎症;继发性IBC的炎症改变是继发于原有肿瘤部位,手术瘢痕或放射区域内的乳腺。继发性IBC的概念忽略了局部晚期乳腺癌与IBC在临床与预后上的区别,不宜应用。 2.体征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结痂和内陷。一般认为乳房皮肤改变达乳房 1/3或以上时方可诊断为炎性乳腺癌。 由于炎症性乳腺癌的特殊临床表现常常与一些乳腺炎症相混淆,故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局部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炎性乳腺癌教学内容

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 I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 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 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 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 于1887 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 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 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 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 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 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 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 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 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 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 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 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65.7%)波及全乳。 2. 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 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 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

炎性乳腺癌(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炎性乳腺癌(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肿瘤特点酷似急性炎症改变,乳腺弥漫性增大,乳腺皮肤红、肿、热、痛,易误诊为急性乳腺炎。约50%的炎性乳腺癌摸不到肿块,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就发现腋窝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炎性乳腺癌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癌的2.0%,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2岁,病程进展快、预后差,转移发生率高达30%~40%,5年生存率仅为25%~48%。 二病因炎性乳腺癌是病程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一种乳腺癌,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免疫水平低下有关。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中国妇女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按年龄分组显示: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饮酒;以及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三临床表现炎性乳腺癌发病急剧,病程进展快。由于癌细胞播散到皮下淋巴管网,形成癌栓,使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受阻扩张而大量充血。乳腺皮肤红肿、增厚、变硬,出现橘皮样外观,逐渐变成似瘀血的紫红色,局部皮肤可出现丹毒样改变或斑纹状色素沉着。病变皮肤温度升高。随着乳腺迅速增大、红肿、疼痛和病变范围的扩展,使本病与急性乳腺炎极为相似。触之韧感、坚实,伴触痛,肿瘤的边界多不清楚。有患者乳头出现干裂、结痂、回缩、抬高。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四检查1.血常规检查(与乳腺炎鉴别)。 2.乳腺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彩超及磁共振检查。对疑似患者还应进行胸、腹部CT及全身骨扫描,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3.由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从乳腺或有代表性的硬化、水肿或变红的皮肤处穿刺取材,多可确定诊断。而外科手术切取活检,可获得适当的肿瘤组织及受累的皮肤、皮下淋巴管组织,经病理学检查为确诊手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