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一篇纲领性文献。
一、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对于学术界倡导优良学风,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客观认识世界,从而确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基于此,也都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多样性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曾饱受外来侵略。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先贤曾经探索实行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但是,都行不通。而我国现在的制度和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确立的,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结果。期望将没有历史积淀和历史包袱的某些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移花接木到经历了曲折历史发展进程的我国,结果一定是“南橘北枳”。西方国家近年在伊拉克、阿富汗、埃及等国推行其价值观、制度与文化,皆遭遇失败。这就是明证。
就经济发展而言,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所形成的发展模式自然也会有区别。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于国情,我国一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新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口多而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等突出矛盾仍然存在。这些矛盾不是每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即使遇到,情形也未必相同,因此,中国必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现在我们选择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如果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是亦步亦趋步人后尘,中国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必须清醒认识多样性给各种文化带来的挑战,并认真应对挑战。几十年前,鲁迅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便是怎样的爱国者,恐怕也大概不能不承认是有些落后。新的事物,都是从外国侵入的。新的势力来到了,大多数的人们还是莫名其妙。”现在可不能再那样,我们应当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和自觉性。中华民族在5000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重要精神支撑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我们现有的学科研究中,有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方法都是引进的,很多时候似乎是用外国人的眼光看中国,对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和过程往往关注不够、解读不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以理论总结和概括也做得不够。为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追求真理、正义和幸福的能力,对中华文化要弃其糟粕,吸取精华,开创并丰富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滋养着整个民族。实事求是地对待传统文化,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我们就能在充满多样性的世界中站到先进之列。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我们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和自身传统文化,应该在原有起点上,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中外文化,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世界文明、文化中先进的东西相结合。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仍然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需要张开眼睛认识世界。为此,要下大力气研究相关的知识,惟其如此,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二、防止西方话语忽悠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以今天这样的规模崛起,人民生活水平以这样的速度提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话语建设仍然落后于中国崛起的事实。一个民族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就难以真正确立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而缺乏这种自信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前功尽弃,使民族复兴中国梦化为泡影。中国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令整个世界震撼的发展奇迹,但我们有些人还是处处以西方话语为马首是瞻,认为只要我们的做法与西方不一样,就是我们错,甚至认为我们做的一切无非是过渡性的安排,最终只能与西方制度全面接轨。在西方经济和政治制度全面走下坡路的今天

,仍然有人心甘情愿被西方话语忽悠,着实令人诧异。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中,被西方话语彻底忽悠的最著名人物当属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其结果是苏联国家解体、经济崩溃,俄罗斯人称之为一场浩劫。戈尔巴乔夫本人曾参加1996年俄罗斯的总统竞选,但他的得票率未超过1%,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把他否定了。我去过解体前的苏联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解体过程大致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步是知识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第二步是政治精英,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被西方话语忽悠,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经济走向崩溃,整个国家走向解体。
西方话语对中国的忽悠,主要表现为政治浪漫主义(或者叫民主原教旨主义)和经济浪漫主义(或者叫市场原教旨主义)。西方势力全力向中国乃至全世界推销这两个东西,忽悠了很多国家,但效果却一个比一个差,颜色革命已基本褪色完毕,“阿拉伯之春”已演变成“阿拉伯之冬”。大概是忽悠别人的事做得太多了,西方自己也真信这些东西了,结果很多西方国家连自己也被一并忽悠了。看一看今天的西方,冰岛、希腊、爱尔兰等国先后破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处在破产边缘,美国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过去10年里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下降了,国家更是债台高筑。
为了更为有效地防止西方的话语忽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建设。我们要构建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所谓“全面的”就是指我们的话语要能够解释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所谓“透彻的”,就是要把大家关心的各种问题讲清楚、讲明白,使我们的普通百姓也能听懂;所谓“强势的”,就是要强势回应西方话语的挑战。西方指责中国的话语属于强势话语,国内某些人士谩骂自己的国家和制度也采用西方强势但又浅薄的话语,我们有必要强势地予以回击。
我们的执政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许多话语,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这些话语体系,对于凝聚全党共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话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构建包括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和国际化话语在内的大话语体系,构建接地气的、有学术含量的、能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更大规模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

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此,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僵化的西方话语中解放出来。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早已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这种实践呼唤中国自己的话语构建。我们应该借鉴世界一切有益经验和知识,但一定不要失去自我。做西方话语的“传声筒”和“打工仔”是没有出息的。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她是延续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的重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大部分时间内都领先西方,中国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情。今天,中国崛起只是重回自己在世界上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5000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其他文明的各种长处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这样的国家当然要产生与其伟大传统和实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给整个世界带来中华民族的贡献。
三、阐释好“中国特色”进一步增强“三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用“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笔者认为,这“四个讲清楚”十分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究竟如何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特别是对于其中的“中国特色”如何正确认识,有时候仍然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和疑问。一些国际学者和机构常常提出,他们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就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不清楚“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含义。显然,最容易引起争论、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的理论界定和理解如何把握。根据笔者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至少从如下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的丰富含

义:
一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发展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发展战略和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中国国情。国情因素是决定一国发展道路的基本因素,任何脱离国情的发展模式注定是不现实的,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是不可能最终成功的。二是中华文化决定的“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资源,“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必然并且一定要充分尊重中华文化传统,充分反映中华文化的精神因素和内在气质。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最大软实力和精神力量,也是“中国特色”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因素的充分体现。三是中国历史决定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能割裂历史传统。任何发展道路和模式都离不开传统的“路径依赖”。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历史,都对中国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要体现中国的传统和历史经验,这也是“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充分体现。四是中国现实决定的“中国特色”。中国正在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化和全球化,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是我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现实选择。“中国特色”必须反映中国当下的最大现实和需要,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重要含义。五是中国经验决定的“中国特色”。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创造了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过去历史上一切好的成功经验,其中最为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都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养分,构成“中国特色”的宝贵资源和丰富经验。六是中国问题决定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正在进行当中,成就辉煌与问题矛盾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面临许多中国特色的“现实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从中国现实出发,正视中国问题,以中国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这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含义。“中国特色”不回避问

题和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我们深信,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中国问题,一定会通过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加以解决。
因此,阐明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就是要阐明清楚中国国情、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等因素决定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特征和本质,正是这些内在特征和本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和发展道路。认识到中国特色所包含的上述丰富的若干方面,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对此,关键是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然,强调“中国特色”的中国含义,绝对不等于盲目排外,而恰恰是“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要认真学习和吸收,“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特色”是开放的,是包容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四、党性和人民性不可分离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决定着党的属性、党的力量直至党的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从诸方面体现出来,而它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先进政党的称号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可以脱离社会实践的检验而确立的,归根结底的检验标准就在于代表人民利益、获得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断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完成任何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无论是制度确立还是政策制定,中国共产党都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在艰难坎坷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战胜重重困难,能够推翻旧世界,开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外,还有什么更值得一提的奥妙呢?毛泽东同志曾经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阐述共产党人的本领所在。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推翻的,但只要感动了人民,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就能推翻。
共产党的力量蕴藏在人民性之中。希腊神话中英雄安泰的故事,可以用来比喻党和人民的关系。安泰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往母亲——大地身上一靠便能获得了新的力量,因此总是战无不胜。但当敌人获知了这一秘密后,便设法把

他举到空中扼死。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以安泰为鉴,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始终战无不胜。遗憾的是,苏共最终还是脱离了人民。苏联解体时的一项民意调查很有警示意义:只有7%的群众认为苏共代表人民群众,4%认为苏共代表工人,11%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与人民的关联性清楚地体现了党的生命力。苏(俄)共在20万党员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却在有将近2000万党员时崩溃和丢掉政权。党什么时候最有力量,从哪里获得了力量?应该比较清楚了。
中国共产党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认识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群众路线的思想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一个伟大成果,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体现了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历史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往往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不同的挑战。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的的确确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脱离人民群众、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的倾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在行为层面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割裂;而那种出自我们某些党员干部之口的“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之类的雷人话语,则是从思想层面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割裂。
这种割裂不是小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党的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只能站在人民的立场,只能捍卫人民的利益。它关联着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力量:与人民的割裂就是与先进性的割裂,丢失人民就是丢失力量。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讲,这种割裂无疑是数典忘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一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也是对殷鉴不远的苏联亡党亡国教训的总结,对我们党内一些不良倾向的警醒。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同志有一段话,揭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过程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

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这就是党性和人民性在改造社会实践中的高度统一。
五、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已经深入人心的共识,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物质保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增强物质力量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增强精神力量,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关系。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分别落实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形态,物质文明建设的高度发达在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我们始终注重意识形态的工作。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我们就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不注重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就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两个基础缺一不可。
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的思想基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一切都要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奋斗目标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就不能得到切身物质利益,我们党的理想、目标都将成为空谈,也无法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竞争中,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方面还处于优势的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在经济上迅速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差距,有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就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最终会失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必须在整个社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而坚定这一信念和自信的前提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的发展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人民群众中就没有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就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今天的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想从经济上搞垮我们,事实证明并不具有现实性,要想从军事上打垮我们,事实同样证明也没有什么可能性。因此,从思想上、意识形态上瓦解我们,是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主要战略,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在宣传思想领域掌握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好主动仗,就会严重削弱国家的软实力,就会因没有在全社会形成思想政治上的共识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呈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的竞争趋势:一是硬实力的竞争,即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持续性的竞争;二是软实力的竞争,即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竞争。在硬实力方面,我国目前虽然还不能说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并且,硬实力的发展令世界瞩目、惊讶,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已是客观事实。但是,在软实力方面,我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强国还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切实做好党的意识形态这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都取得优异成绩,并形成我国强有力的综合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两个巩固”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和意义作了精要概括,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深刻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共识的关系。
人口庞大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人是宝贵的资源,是社会的主体,人多力量大,人多总是与势众相联系的。但人多也容易离心涣散,缺乏社会共识的整合和凝聚,人多不仅不能显示势众的优势,反而会形成力量抵消的负能量。
历史上的中国吃过离心涣散的苦头。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却成为被列强蚕食的对象,鸦片战争后的中华民族受尽耻辱。这当然是落后挨打的必然结果,但与国人离心涣散的状况不无关系。近代中国一些先辈如孙中山等志士仁人曾深感民族不团结的缺憾,力求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革

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就是将四亿中国人民凝聚成一股力量,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国家统一和自主为核心的社会共识下,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夙愿,将中国引上民族复兴新的历程。
当代中国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合力。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中人们民主的意识、自我的个性、参与的愿望、表达的诉求以及选择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再加上改革开放环境下,各种思潮五花八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认识分歧、思想分化不可避免。如果缺乏社会共识,削弱宣传思想工作,必然产生社会碎片化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成就,是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干出来的。数量庞大的人群各想各的、各行其是,没有共同目标的引领,没有主流思想的认同,没有核心价值的约定,没有道德准则的规范,国家不可能稳定,社会不可能和谐,民族不可能团结。13亿人的中国,缺少社会共识难以立国。
音乐艺术中,独唱和合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能达到各自效果,演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以此作比喻,国家和社会所能采取的只有合唱一种形式,独唱决不可能演出好乐曲。合唱是多声部的组合,要合成美妙动听的乐曲,必须做到各种音调的协调相配。唱好和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
唱好和声需要具备两个要素。首先是有一个指挥,其次是有主导声部。宣传思想工作中,党的领导就是指挥,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主导声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决定了舆论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创造了舆论生成和社会影响的新环境,各种声音都有发出来的机会和平台。而缤纷多彩的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深刻变动的社会,又造成人们判断同一个事情的千差万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不占据中心地位,舆论舞台就会无序而失控。政治思想的舆论阵地永远不会是真空的舞台,要么是这种声音唱主导,要么是那种声音演主角,主流意识形态不占据主流,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意识形态就必然抢占中心。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的规律。在多元发展的社会里,存在一些杂音和噪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流声音的缺失。如果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失掉主导权,不尽管理责任,减弱话语能力,后果不亚于经济发展不上去的危险。
宣传思想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民族团结就是好故事,社会和谐就是好声音。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

用主流声音占领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以群众欢迎和爱听的和声,演出主次协调、声调相配、音律齐整的合唱,达到清新舆论舞台的效果。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宣传思想工作之所以放松不得,是因为它具有凝聚民族的功能。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削弱宣传思想工作,将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意识形态涉及人的思想,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作为群体存在和个体发展的人,需要思想的纽带才能组成社会整体。要不要意识形态,做不做宣传思想工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种“去意识形态化”的观点和否定宣传思想工作必要性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表明,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需要宣传思想工作发挥作用,蓄意造成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也往往通过宣传思想工作的渠道。宣传思想工作中正能量与负能量之间的博弈,关系民族的聚散合离。
意识形态决不是虚空的东西,引导社会共识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13亿人凝聚起来才是中国力量。宣传思想工作凝聚民族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社会共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共识的引导集中体现在两项任务上。第一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完成这两项任务,首先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但意识形态工作丝毫不容懈怠。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有助于通过引导社会共识凝聚起全体人民的力量,而且也有助于以社会共识求同存异,正确认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合力排除前进中的障碍,有效解决圆梦中的矛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圆中国梦,在圆中国梦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是执政党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大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