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Modern Marketing 现代市场营销, 2014, 4, 67-7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journal/m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10.12677/mom.2014.44011

The Impact of Store Image on Consumer

Behavior: A Review

Mengxia W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Email: wang_mengx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

Received: Nov. 3rd, 2014; revised: Nov. 18th, 2014; accepted: Nov. 26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tore imag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over the last 50 years in western academics. However, it seems a little bit hysteretic in Chinese academic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de-scribe the definition of store image, illustrate the dimensions of store image and provide an over-view of how store image influence consumer patronage behavior. Combining with Chinese cir-cumstance, we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tore Image, Consumer Patronage Behavior, Store Image Attributes

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的

研究评述及展望

王蒙霞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Email: wang_mengx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3日;修回日期:2014年11月18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26日

摘要

在西方,商店形象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而在中国,针对商店形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本文从商店形象概念的梳理,商店形象的属性维度构成,综述商店形象如何影响消费者惠顾行为,并提出在中国环境下,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这一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商店形象,惠顾行为,商店形象属性

1. 引言

商店形象作为零售企业在高度竞争的零售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战略工具,是零售商最有价值的资产。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使零售商面临着不断改进当前商店形象,从而发展改善顾客惠顾行为,进而提高商店竞争力的挑战。因此,识别和改进商店形象已经成为当今零售行业中的关键管理技巧,塑造合适的商店形象成为了重要的竞争工具。本文将从商店形象角度切入,综述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并提出此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2. 商店形象概念

自Martineau (1958) [1]提出商店形象的概念以来,学界对于商店形象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学界对于商店形象的定义主要可以分成三种流派,即基于属性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基于总体印象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同时基于属性和总体印象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

2.1. 基于属性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

Martineau是第一位提出商店形象概念的学者。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商店形象或者商店个性应该是:“很明显除了地点,价格,商品这些功能性因素以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决定了商店的顾客群。我认为这些因素就是商店形象或个性——即顾客脑海中对商店的印象,它功能性属性和心理性属性共同组成”[1]。

Lindquist (1974)[2]提出商店形象是顾客在零售商店现场感知到的有形/功能因素和无形/心理因素的组合。Doyle, Fenwick (1974)[3]提出商店形象并非一个非理性的结构,而应该是顾客个人对于商店各重要的方面感知权衡后的评价。而这一定义与James等(1976)[4]相一致,他们认为商店形象是顾客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属性评估后形成的一系列态度。在利用多属性态度模型来研究商店形象后,他们证实了商店形象是个形象属性的函数。Cradozo (1974/1975) [5]在研究商店形象是否会由于产品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时,认为商店形象应定义为:1) 顾客对于出售同一类别商品的不同商店感知到的区别因素;2) 顾客用于比较不同商店的维度;3) 商店VS 竞争者(对于同一商品类别)的相对定位。而他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客并非从整体感知商店形象,而是通过拥有共同形象属性各个部分来感知。

基于商店属性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得到了多数学者的关注,可被理解为顾客所感知到的不同商店属性的总和(Bloemer, Ruyter, 1998) [6]。

2.2. 基于总体印象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

总体形象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强调商店形象不是商店属性的总和,而是商店在顾客脑海中的总体印象(Dicher,1985) [7]。

从Arons (1961) [8]开始,就不断有学者以顾客感知的商店总体印象来定义商店形象。商店形象分别被认为是“顾客用于识别商店的一系列定义和关系的综合”Arons (1961)[8],“总体的概念化或者期待的强化元素”(Kunkel, Berry, 1968) [9],一种“总体或整体形象”(Dicher, 1985) [7],一种“联合或者综合”(Oxenfeldt, 1974/1975) [10],一个“综合的概念”(Bearden, 1977) [11]以及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Mazursky and Jacoby, 1986) [12]。正如Oxenfeldt (1974) [10]所描述的,商店形象是:“…它是超越部分之和的总体印象…体现了商店特征间的交互作用,它被外在要素强烈影响,它也有一些情感的内容。不是个人对商店特征的简单的客观观察。…是事实和情感物质的综合。”

Dicher (1985) [7]在强调了商店形象是全面的,整体的印象后,描述了哪些是商店形象而哪些不是商店形象。他提到:“形象”并非描述单个特质或特性,而是一个个体在他人脑海中所形成的全面,整体印象…它并非只基于客观数据和细节。它应该是整个范围内所有物体的综合。

2.3. 基于属性视角和总体印象视角的商店形象概念

Zimmer and Golden (1988) [13]对商店形象进行广泛的内容分析,说明商店形象是同时由独特的属性和总体印象组成,但是其总体印象作用大于各属性之和。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顾客同时通过各个商店属性(如价格,服务,陈列等),和全面或总体印象(如喜欢,很好,不好,俗气的,高档的)来形成商店形象。Marks (1976) [14]在定义商店形象时提到:“因为商店形象的各部分在顾客脑海中会产生交互作用,所以其总体形象大于各部分之和,”Koo (2003) [15]认为折扣店形象是由顾客对于商店属性,效益值以及商店总体态度的感知组成的。也就是说顾客对于一家商店的印象是由具体属性,效益值以及对这家商店的整体态度构成,并且具体的属性和效益值会对整体态度,满意度及忠诚度产生影响。

Haiyan Hu (2011) [16]在其研究中国消费者商店形象构成维度及对消费行为影响的文章中,也证实了中国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一样,对于商店形象的感知也是同时从具体商店属性和总体商店印象两个角度感知的。

3. 商店形象维度及属性

消费者在许多维度上感知商店,通常被称为元素或属性,它们决定了商店形象的形成以及消费者对各种零售商店的态度。学者对于商店属性的划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而商店形象的属性的确切数目亦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研究者的分类方式。但是多数研究表明,商店形象属性一般由功能属性和心理属性组成。

Kunkel, Berry (1968) [9]在他们的研究中总结出12个商店形象维度: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商品种类,商品时尚性,销售人员,位置便利性,其他便利因素,服务,促销,广告,商店氛围,口碑。而Berry 在1969年又提出12个维度中最重要的4个维度是:1) 商品质量,2) 商品种类,3) 销售人员,4) 商店氛围。

Lindquist (1974) [2]通过回顾商店形象文献,总结了26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9类商店形象属性维度及要素,基本维度由商品、服务、顾客、商店设施、便利性、广告与促销、商店氛围、组织因素、购后满意组成。他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构即这9个要素中,商品,服务,和位置要素是最为普遍被学者提到的,其中商品要素(商品选择/种类,质量,价格以及款式/时尚性)又是最为显著的。这一研究极大地扩充了商店形象的属性范围,以至于被后来许多研究者作为商店形象属性研究的基础。

Doyle, Fenwick (1974)[3]在对英国连锁超市形象进行多维度分析后,得出顾客感知连锁超市形象的三个维度:1) 质量,2) 种类,3) 价格。Marks (1976) [14]提出服装专卖店形象的相关维度包括:时尚性,销售人员,外部吸引力以及广告。随后,Hansen and Deutscher (1977/1978) [17]提出了一个包含形象维度,

成分,属性的三级分类法来测量形象。

Mazursky and Jacoby (1986) [12]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得出商店形象具有核心维度(如价格,商品信息)和外围维度(如政策和服务)。Ghosh (1990) [18]从营销视角将商店形象界定为零售营销组合,并认为商店形象由八个零售营销组合元素构成,具体包括位置、商品、商店氛围、顾客服务、价格、广告、人员推销和销售刺激活动。

Hopkins and Alford (2001) [19]的研究中认为商店形象由情感性维度和功能性维度共同构成,其情感性维度包括氛围,便利性,自我/商店形象一致性,而功能性维度包括价格,商品,销售人员及服务Koo (2003) [15]在研究韩国折扣店商店形象,总体商店态度,顾客满意以及顾客忠诚的关系时,得出商店形象由以下7个维度构成:商店氛围,位置,便利设施,价值,人员服务,商品,以及售后服务。Katerattanakul and Siau (2003) [20]对网店的店铺形象进行研究时,发现网店形象主要由6个维度构成:网站及系统设施,商品及促销信息,交易服务及满意,便利性,外观及一致性,组织因素。

杨宜苗(2010) [2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店铺形象结构包括商品形象,服务形象,价格形象,便利形象,促销形象,气氛形象,设施形象和声誉形象等8个因素。而其侧重点则因零售业态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百货商店来说,可以侧重于便利形象、商店形象、服务形象或气氛形象;对于超级市场来说,可以侧重于服务形象、便利形象、商品形象和设施形象;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可以侧重于便利形象、促销形象、价格形象和服务形象。Louis and Lombart (2011) [22]在研究商店形象和商店个性的区别时,得出商店形象应由以下维度构成:氛围,商品价格,顾客,销售人员,商品质量,布局。Haiyan Hu (2011) [16]在研究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商店形象的构成维度,得出它由5个维度:商品管理,商店氛围,销售人员质量,一致性,广告影响。

4. 惠顾行为

商店形象究竟对顾客惠顾行为是否产生影响?若存在影响作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普遍认为,商店形象越受欢迎,顾客越倾向惠顾该商店(Mcdougall, Fry, 1974/1975) [23]。很多早期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证实了商店形象,与顾客商店选择及惠顾行为之间存在联系(Seock, 2009) [24]。

4.1. 惠顾行为概念

Osman (1993) [25]在研究惠顾行为时,提出了一个较为精简的惠顾行为的定义:顾客在同一个商店的重复购买行为(无论是否购买同类商品)。在研究服装店惠顾行为时,Shim and Kotsiopulos (1992) [26]提出惠顾行为是代表顾客偏好在某一特定商店购买商品的商店选择行为。Pan and Zinkhan (2006) [27]认为惠顾行为有两个维度:1) 商店选择(顾客选择惠顾某一特定商店),2) 惠顾频率(顾客多久惠顾一次该商店)。

4.2. 商店形象与惠顾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

Kunkel & Berry (1968) [9]的建立一个行为研究模型来研究商店形象与顾客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在特定商店范围内的激励结果能够提升商店形象,从而形成顾客忠诚。而负面结果则会降低商店形象,从而导致顾客回避。Lessig (1973)[28]提出顾客对于A商店的行为很大程度受到备用商店B商店形象的影响。Mazursky and Jacoby (1986) [12]的实验表明商店形象属性确实对顾客惠顾倾向产生影响。该结果与Joyce, Lambert (1996) [29]的结论相一致,他们也发现商店形象是商店惠顾和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Darley and Lim (1999) [30]提出顾客对于商店形成印象,而这种印象对于顾客惠顾及惠顾频率产生显著影响。他们研究了二手店商店形象以顾客整体态度对顾客购物频率及购物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二手店商店形象越受欢迎,顾客购物频率越高,而且愿意从更远的距离来购买。Champion等(2010)[31]研究商店形象对

顾客感知商品质量以及购买意愿的关系时,发现商店形象确实会影响商品质量评估从而影响购买意愿。如果商店形象很好,顾客对于商品质量的感知就会很正面,最终提高顾客购买意愿。

很多学者把商店形象加入到Huff的概率模型中,作为自变量,来研究其是否对顾客选择产生影响。Stanley and Sewall (1976) [32]通过把形象加入到Huff的概率模型中,研究其是否会提高购物中心的吸引力。而他们研究结果表明商店惠顾行为的增加与购物中心形象的提高存在相关关系。他们提出当商店大小相同时,商店形象越受欢迎,就能吸引越远距离的顾客前来惠顾。Nevin and Houston (1980) [33]则在把商店形象加入到概率模型后。其研究结果表明商店形象与顾客选择没有显著关系。但是他们认为创造或者提高商店形象是顾客改变现有购物行为的先决条件。

学者们不仅把商店形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很多学者对商店形象各属性与顾客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Fisk (1961/1962)[34]就提出了6维度商店形象—地点便利性,商品适用性,性价比,促销,商店一致性以及售后服务——与顾客惠顾行为相关。Bearden (1977) [11]在研究四个百货商店的顾客选择行为时,发现商店氛围,位置,停车,销售人员友好性是影响顾客惠顾行为的关键因素。

Finn and Louviere (1996) [35]在进行购物中心形象和惠顾行为关系研究中,证实了购物中心形象,尤其是服务好,商品种类多,价格低三个属性,显著解释了顾客惠顾行为。Singson (1975) [36]发现价格/质量维度,商品多样性是影响顾客惠顾偏好的重要维度。Gautschi (1981) [37]通过把商店形象维度加入到概率模型中,得出形象维度对顾客购物地点选择起到很很重要的作用。Leon G. Schiffman等(1977) [38]实证检验了五个商店形象特征对商店选择(专卖店或百货店)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销售人员的专长、商店位置便利性、担保政策、和商品多样性四个商品形象特征多商店选择有显著影响。Malhotra (1983) [39]基于偏好阈值概念提出商店选择随机模型。偏好阈值概念是指除非对于某家商店的偏好超过这一阈值,否则不会改变商店选择。他们通过这个模型来检验大学生商店形象特征与商店选择的关系。商店形象特征有:商品多样性,人员和服务,可接受的价格,位置便利性及物理设施。其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模型能有有效的预测总体顾客偏好及消费金额。

Pan and Zinkhan (2006) [27]把商店属性分为商品相关属性和市场相关属性,商品相关属性包括商品多样性,质量,价格,市场相关属性包括顾客服务,商店氛围,地点便利性,购物时间便利性,停车实施便利性,销售人员及结账快速。他们的研究表明商品相关属性和市场相关属性都是商店选择和购物频率的主要解释变量。Yun and Good (2007)[40]在研究网络商店形象时,发现网络商店形象由商品,服务及商店氛围构成,同时三个形象维度都与顾客惠顾意图存在正相关关系,最终形成顾客忠诚。Seock (2009) [24]针对西班牙消费者,研究不同类型商店的商店形象属性及统计因素(即年龄及定居美国的时间)与惠顾行为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商店形象属性——便利性,物理氛围及顾客服务——与顾客惠顾行为确实存在关系。Haiyan Hu (2011) [13]的在中国百货商店的研究商店形象,其实证研究发现一致性能够吸引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惠顾次数,但是并不能增加消费者的单次惠顾金额。她的研究表明当商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商品种类,或者商品充分展示时,中国消费者的单次消费金额更高。此外,当他们觉得销售人员很友好,专业时,消费者也会花得更多。

5. 未来研究及建议

5.1. 针对中国环境下的商店形象与惠顾行为关系研究

关于商店形象对消费者惠顾行为影响在不同的零售情境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多数是基于发达国家的零售市场环境,这些结论是否适应于我国不同的零售业态还需要加以进一步证实验证。有关商店

形象影响的研究需要结合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中的零售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探讨各类商店形象属性对惠顾行为的影响。

与此同时,形成商店形象的维度特征会随着市场不同而有所不同(Hirschman等,1978) [41]。一个市场的商店形象维度模型并不能应用到另一个市场上。我国经济区域差别大,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城市与城镇,一线大都市与二三线小城市,其经济发展均有较大区别。学者可以对经济发展差异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其消费者对商店形象感知及其产生的影响。

5.2. 针对购物中心的形象与惠顾行为的影响研究

根据美国购物中心协会的定义[42],购物中心是指由开发商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的商业设施,有大型的主力店、多元化商品街和宽广的停车场,能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与日常活动的商业聚集场所。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消费力的不断提升,购物中心这种零售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的市区和城郊。研究中国购物中心形象的构成为维度,以及其对惠顾行为的影响,能够为中国购物中心的设计和运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5.3. 针对商店形象与惠顾行为关系中间变量的研究

在商店形象与消费者惠顾行为之间是否还存在其他重要中间变量发挥重要影响作用,也值得学者们的关注。商店形象越受欢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大(Stanley and Sewall, 1976) [32]。因此,未来的研究特别要考虑其他的变量如顾客满意在商店形象与惠顾行为关系间的角色和地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rtieau, P. (1958) The personality of the retail sto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7-55.

[2]Lindquist, J.D. (1974-1975) Meaning of 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50, 29-38.

[3]Doyle, P. and Fenwick, I. (1974-1975) How store image affects shopping habits in grocery chains. Journal of Retailing,

50, 39-52.

[4]James, D.L., Durand, R.M. and Dreves, R.A. (1976) The use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 in a store image study.

Journal of Retailing, 52, 23-32.

[5]Cradozo, R.N. (1974-1975) How images vary by products. Journal of Retailing, 50, 85-97.

[6]Bloemer, J. and de Ruyter, K. (198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e image, store satisfaction and store loyalty. Eu-

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2, 499-513.

[7]Dicher, E. (1985) What’s in an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 75-81.

[8]Arons, L. (1961) Does TV viewing influence store image and shopping frequency? Journal of Retailing, 37, 1.

[9]Kunkel, J.H. and Berry, L.L. (1968) A behavioral conception of retail image. Journal of Marketing, 32, 21-27.

[10]Oxenfeldt, A.R. (1974-1975) Developing a favorable price-quality 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50, 8-14.

[11]Bearden, W.O. (1977) Determinant attributes of store patronage: Downtown versus outlying shopping centers. Journal

of Retailing, 53, 15-22.

[12]Mazursky, D. and Jacoby, J. (1986)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ore images. Journal of Retailing, 62, 145-165.

[13]Zimmer, M.R. and Golden, L.L. (1988) Impressions of retail stores: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nsumer images. Journal of

Retailing, 64, 265-293.

[14]Marks, R.B. (1976)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store 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52, 37-46.

[15]Koo, D.M. (2003)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images, store satisfaction, and store loyalty among Korea discount

retail patron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15, 42-71.

[16]Hu, H.Y. (2011) Chinese consumers’ store image formation and its impact on patronage behavior. Academy of Mar-

keting Studies Journal, 15, 83-102.

[17]Hansen, R.A. and Deutscher, T. (1977-197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ttribute importance in retail store selection.

Journal of Retailing, 53, 59-72.

[18]Ghosh, A. (1990) Retail management. 2nd Edition, The Dryden Press, Chicago.

[19]Hopkins, C.D. and Alford, B.L. (2001) A new seven-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the retail image construct.

Academy of Marketing Studies Journal, 5, 105-115.

[20]Katerattanakul, P. and Siau, K. (2003) Creating a virtual store imag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6, 226-232.

[21]杨宜苗(2010) 零售店铺形象的量表设计.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22-26.

[22]Louis, D. and Lombart, C. (2011) Image and personality: Two complementary tools to position and differentiate retail-

er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7, 66-73.

[23]Mcdougall, G.H.G. and Fry, J.N. (1974-1975) Combining two methods of image measure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50, 53-61.

[24]Seock, Y.K. (2009) Influence of retail store environmental cues on consumer patronage behavior across different retail

store forma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 Hispanic consumers.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16, 329-339.

[25]Osman, M.Z. (1993) A conceptual model of retail image influence on loyalty patronag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3, 133-148.

[26]Shim, S. and Kotsiopulos, A. (1992) Patronage behavior of clothing shopping. Part I: Shopping orientations, store

attributes,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10, 48-57. [27]Pan, Y. and Zinkhan, G.M. (2006) Determinants of retail patronage: A meta-analy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tail-

ing, 82, 229-243.

[28]Lessig, V.P. (1973) Consumer store images and store loyalt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37, 72-74.

[29]Joyce, M.L. and Lambert, D.R. (1996) Memories of the way stores were and retail store im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4, 24-33.

[30]Darley, W.K. and Lim, J.S. (1999) Effects of store image and attitude toward secondhand stores on shopping frequency

and distance travel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7, 311-318.

[31]Champion, J.C., Hunt, J.B. and Hunt, T.G. (2010) The effect of retail store image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merchan-

dise quality and willingness to buy. 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 17-32.

[32]Stanley, T.J. and Sewall, M.A. (1976) Image Inputs to a probabilistic model: Predicting retail potential. Journal of

Marketing, 40, 48-53.

[33]Nevin, J.R. and Houston, M.J. (1980) Image as a component of attraction to intraurban shopping areas. Journal of Re-

tailing, 56, 77-93.

[34]Fisk, G. (1961-1962) A conceptual model for studying customer 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37, 1-8, 54.

[35]Finn, A. and Louviere, J.J. (1996) Shopping center image, consideration, and choice: Anchor store contribution. Jour-

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5, 241-251.

[36]Singson, R.L. (1975)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of store image and shop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Retailing, 51,

38-52.

[37]Gautschi, D.A. (1981) Specification of patronage models for retail center cho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162-174.

[38]Schiffman, L.G., Dash, J.F. and Dillon, W.R. (1977) The contribution of store-image characteristics to store-type

choice. Journal of Retailing, 53, 3-14.

[39]Malhotra, N.K. (1983) A threshold model of store choice. Journal of Retailing, 59, 3-21.

[40]Yun, Z.S. and Good, L.K. (2007) Developing customer loyalty from e-tail store image attributes.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7, 4-22.

[41]Hirschman, E.C., Greenberg, B. and Robertson, D.H. (1978) The intermarket reliability of retail image research: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Retailing, 54, 3-12.

[42]Institute for Marketing Information in China (1997) IMI consumer behaviour and life patterns yearbook: 1997-1998.

China Price Publisher, China.

数据挖掘技术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作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作用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藏的预测性信息的技术。将其应用到商品销售领域的主要作用是对商业数据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品销售决策的关键性数据。为科学的商业决策提供帮助。 数据挖掘技术在商品销售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品销售者不仅明白搜集顾客数据的重要性,而且意识到真正的目的在于能够针对顾客提出科学的、前瞻性的商品销售方案。数据挖掘技术能有效地帮助商品销售工作者透过表面上无关联的顾客层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不仅能对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反应,还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 消费,通常指满足需要的行为,是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料、动力、机器、设备的消费,消费的结果是生产出新产品。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物质和精神产品,或者耗费劳动服务的行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指那些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现实或潜在需求的个人或团体。在本研究中,消费专指个人生活消费,即,最终消费。消费者指所有从事物质产品和劳务等消费活动的个人。 消费者行为则指消费者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对商品、服务等消费对象加以选择、评价、购买和使用的一系列行为活动。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消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具有多角度规定性的范畴。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是跨学科的,它由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组成,这些研究者对人与市场如何相互作用有着共同的兴趣。西方早期的研究者都致力于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综合性理论模型的研究,其隐含的假设就是消费者行为能够用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模型加以描述和解释。然而,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意识到消费者行为非常复杂,不可能完全包含于某一个理论模型之中,因为,毕竟消费心理涉及人类心理的大多数要素。传统的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对消费者行为的定量研究主要是消费总量研究。 消费者行为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体现为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的函数关系,它表述了个人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及个人消费行为方式。自从凯恩斯首创消费函数理论以来,消费函数就成为经济学家们持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也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计量经济模型具有检验与发展理论的功能。在某一种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用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检验模型,从而推断这种理论假说在多大程度上正确或不正确;对于未能通过检验的理论,则要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催生新的理论。消费函数理论,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一种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人们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和反映。消费心理规定着消费者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决策与消费者态度的表现。一个完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过程包括从唤起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到消费态度形成与改变直至购买行为,是要经过一个由心理到行为的转换过程。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讲就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在营销者眼里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指消费者在广告认知、信息沟通、购买决策等方面表现出的消费行为。 在信息时代,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企业数据量非常大,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很少。因此从大量的数据中经过深层分析,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竞争力的信息,就像从矿石中淘金一样,数据挖掘也因此而得名。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数据挖掘主要具有数

现代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消费者行为研究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概述 1.消费者和消费者行为 狭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的个人与住户(Household)。广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要紧从狭义的消费者角度讨论消费者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消费品或服务的购买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比如,大多数成人个人用品,专门可能是由使用者自己决策和购买的,而大多数儿童用品的使用者、购买者与决策者则专门有可能是分离的。消费决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购买参与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假如把产品的购买决策、实际购买和使用视为一个统一的过程,那么,出于这一过程任一时期的人,都可称为消费者。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猎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研究消费者行为是着眼于与消费者建立和进展长

期的交换关系。为此,不仅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猎取产品与服务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处置旧产品的方式和感受均会阻碍消费者的下一轮购买,也确实是讲,会对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交换关系产生直接的作用。传统上,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产品、服务的猎取上,关于产品的消费与处置方面的研究则相对地被忽视。随着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猎取或者购买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时期。因此,研究消费者行为,既应调查、了解消费者在猎取产品、服务之前的评价与选择活动,也应重视在产品猎取后对产品的使用、处置等活动。只有如此,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才会趋于完整。 阻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是:需要与动机;知觉;学习与经历;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不仅阻碍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阻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 阻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要紧有: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等。

大数据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 大数据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影响 作者:陈燕萍 来源:《商情》2015年第51期 【摘要】社会的所有行为都能够通过网络数据来表现,那么,数据已经成为了与劳动力、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也预示着新一轮生产率的增长。未来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费用分配,可以在大数据的指引下,找到目标消费群分布的地方,然后用有创意的投放形式让其成为企业的粉丝并形成销售。这是本文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大数据;消费者行为;消费者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将有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加充分,对商品的了解将更加透彻,自主权将进一步增大,对传统的消费行为将形成冲击,新的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正逐步形成。 通过大数据,一方面,在消费领域,人们能借助数以百万计的网络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搜索到关于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大量数据,而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中生成的未经编辑的,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式增长。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身份也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买家,转变为集买家卖家于一身的双重身份,致使来自消费者和被消费者的信息更为复杂多样。 大数据记录的是消费者的客观行为,透过数据来分析消费者行为和态度。透过大数据能更透彻了解企业的消费群分布、潜在用户分布,以及他们对于品牌和企业的看法、评价。未来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费用分配,可以在大数据的指引下,找到目标消费群分布的地方,然后用有创意的投放形式让其成为企业的粉丝并形成销售。这是本文研究大数据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影响意义所在。 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行为趋势 (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主动、理性消费行为在增加,盲目购物几乎不再出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消费者由单一的买家身份转变为集买家卖家双重身份于一身,双向接收并发出消费信息。这使得消费者在比较产品信息时,能够从多维的角度分析并做出最终决策。 (二)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容易受购买评价的影响。相对传统消费模式,消费者更多的是依靠感觉器官评价产品,如产品外观,短时间的用户体验,广告宣传等。而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依靠文字描述、网络图片、视频资料来接触产品,除此之外,既有消费者的购买评价是帮助

广告与品牌形象塑造 (一)

精心整理广告与品牌形象塑造(一) 一、广告在品牌塑造中的正面作用 ??? 广告在品牌塑造中有四大基础功能: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它们共同构成品牌资产、品牌价值。 ??? 第一:广告在建立品牌忠诚中扮演重要角色。 ??? 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二成功广告的效果是增加品牌忠诚。 ??? 忠诚的顾客的特点是: ??? (1)经常性重复购买 ??? (2)惠顾公司提供的各种产品或服务系列; ??? (3)建立口碑; ??? (4)对其他竞争者的促销活动有免疫力。 ??? 个没有价值的平面构成仅供识别的符号罢了。 ??? 70% ??? ??? ??? ??? ??? (1) ??? 有证据表明,品牌忠诚度提高一点点,都会导致该品牌利润的大幅度增长。某个品牌吸引一个新消费者的费用是保持一个已有消费者的4—6倍。保持一个消费者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的费用的四分之一。Desatulock 和Detzel在其《努力保持消费者》一书中谈到“在汽车行业中,一个终生消费者可以平均为其所忠诚的品牌带来14000美元的收入在应用制造业,一个终生忠诚的消费者价值超过2800美元;地方超级市场每年可以从忠诚的消费者那里获得4400美元左右”。 ??? (2)带动、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代表着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活的广告。对于潜在的购买者和高关心度的商品品牌忠诚可以使一个顾客成为一个品牌倡导者,以优秀的广告和美好的使用经验形成口碑,口耳相传,创造新的使用者。 ??? (3)使企业面对竞争有较大的弹性。既有的忠诚的使用者会对产品产生依赖感,他们重复购买、重复使用,而对别的品牌的类似产品表现出一定的不自觉的抵抗力。这样企业在品牌竞争中就有了更丰富、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回旋余地。以加固、维持现有的忠诚者回击竞争者。在美国,有高达七成的青少年的梦想便是拥有一双耐克鞋,他们都

试述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教案资料

试述消费者行为研究 的意义

1、试述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助于消费者自身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提供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知识和信息。 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和心理因素有哪些? 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知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3、例举并描述两次主要是由于环境压力而做出的购买? 如果身体不好的人,会更注重保健药品的购买。收入低的人会挑选相对廉价的物品购买。 4、分别列举扩展性决策、有限性决策和名义型决策的例子各两个? 扩展型:如果消费者对电脑不太了解,那么就要从各方面搜集信息,了解市场上各品牌的差异,从而选择合适自己的。在出外旅游时,也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选择旅游地点。有限型:在购买咖啡时,消费者会较少的进行比较。在和朋友吃饭时,对吃什么,喝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发展起特殊的习惯,而是根据对他人的观察或服务员的推荐决定。名义型:在选择牙膏时,用中华后觉得不错,此后就会一再选择购买。再去饭店吃饭时,觉得饭店菜很好,环境也好,消费者就可能总来这饭店吃饭。 5、影响消费者对问题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环境的改变,产品获取,产品消费,个体差异。 6、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记忆来源,个人来源,大众来源,商业来源,经验来源。

7、描述最近发生的两次购买活动,一次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搜集,另一次则作了 非常有限的信息搜集。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别? 8、为什么消费者在评价或判断产品品质时常使用替代指示器? 对于较为复杂的评价标准,一般消费者是很难就其绩效水平作出直接判断的,比如,对于汽车的质量、耐用性等难以直接观察的属性,普通消费者在进行比较、选择时,可能并不具备判断、评价的技能和知识。此时,消费者可能会借助制造商的声望、价格、汽车坐垫的舒适程度等一类替代性指示来作出推断。这些可被消费者察觉且能用来指示或判断另一类不易察觉属性的属性,被称为替代指示器。常用来判断产品质量的替代指示器有价格、品牌、原产地和保证。另外,包装、色彩、样式也会影响消费者对质量的知觉。两种属性如价格和质量水平通常是关联或匹配的。 9、分别举出两种你偏爱采用非店铺方式购买和不喜欢采用非店铺方式购买的产 品,并说明 理由? 买鞋和家电就不喜欢非店铺购买,因为可以亲生尝试,体验,有时候号码不合适要自己试试才行。还可以了解新的潮流,也是打发时间了。买衣服和摆设就爱非店铺购买,既节省时间,而且东西新颖,好看。 10店形象由哪些方面构成。 商品:品质、选择范围、式样、价格;服务:分期付款计划、销售人员、退货、信用、送货;主顾:顾客类型;硬件设施:洁净、商店布局、购 物便利、吸引力;方便性:店铺位置、停车条件;促销:广告;店堂

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品牌忠诚问题研究论文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4-2015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4.9) 《消费者行为学》 主讲教师:李国林 学习中心:广东深圳宝安奥鹏学习中心[21] 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何晓为学号:12093552790015 成绩: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中国网络购物者购买行为特征分析————以某某商品为例 2、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 3、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口碑营销策略研究 4、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者特征研究 5、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6、中国城市青年女性消费特征研究——以某某城市为例 7、中国大学生校园消费问题研究 8、消费者品牌忠诚问题研究 9、消费者信息收集方式的比较研究 10、基于动机冲突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写作要经过资料收集,编写提纲,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占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最终提交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2、正文:正文是论文主体,应占主要篇幅。论文字数一般在2500-3000字。论文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有独立见解。要理论联系实际。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论文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1)①。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3、参考文献,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附录(不少于3个),参考文献要注明书名作者、(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称)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参考文献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

《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设计与标准

《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设计与标准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定位 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国家职业考试助理营销经理、市场营销师资格证等证书考试的内容之一。该课程主要学习消费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中的应用。 1.2课程作用 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实践的重要基础。有效的营销,离不开精准的消费者洞察。消费者行为分析被称为市场营销之母,是一切营销策略的源泉。同时,它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中国营销学界比较薄弱的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心理活动现象及行为规律,使学生掌握从事营销或销售岗位工作的职业技能。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本框架: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包括消费者对问题的认识、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和购后行为);影响和决定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与心理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态度、需要与动机、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和情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消费者行为表现和企业营销活动进行阐述、解释、分析和评价,使学生

充分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牢牢掌握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深刻理解消费者行为决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市场营销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养成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先修课程:管理基础、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 后续课程:公共关系策划、营销策划管理、服务营销、卖场促销策划等 1.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设计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内容设计密切贴近企业营销实践,以企业营销活动对消费者行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基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营销技能。 本课程按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及其内外影响因素这一主线展开,将介绍个人或群体选择、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以满足自身愿望与需要的过程,包括微观层面(个人消费者)和宏观层面(作为群体或社会成员的消费者)的分析,涉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类型及过程、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消费者的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消费者的知觉、情感、态度与学习,文化、亚文化与社会阶层,家庭、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行为等主要内容。 为保证教学内容组合合理、针对性强,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全部内容划定为五个模块,包含九个单元及五个实训项目组成。 模块1认识消费者行为分析 单元一消费者行为与市场营销

关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分析

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市场调研中最普通、最经常实施的一项研究。是指对消费者为获 取、使用、处理 消费物品所采用的各种行动以及事先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的定量研究和 定性研究。该项研究除了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 还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 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或消费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 因此,它是营销决策的基础,与企 业市场的营销活动密不可分, 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于提高营销决策水平, 增强营销策略的 有效性方面有着很重要意义。 消喪者行为瞬 一AIDA 輕亜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 使用、处理消费物品所采用的各种行动以及事先决定这些行 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研究除了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 还可以了解消 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或消费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 知晓(Ar 帕rEKEw&J 产品/品牌知畧屢 1 ■ --------------- 兴趣(1 r^teresti ng ) 产品 /品牌偏堀 1 -------------- r 期 S(D^ire) 对产晶和服务的 需求和预期 1 r 行动(Action) 品牌忠诚 度 消養跖FL ⑴信息耒腺 U 促甜活动 嫌 卉狂融 消费习惯 〔柑使用习惯 呐买习慣 环境因叢 消费轟

消费者购买仃为研究模舉 二M 樫因第 =阶段園素 O 内因 ;O 外因J 消费者行为研究一般需要了解的信息有: WHAT 消费者购买或使用什么产品或品牌? WHY 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或使用? WHO 购买和使用产品/品牌的消费者是谁? WHEN 在什么时候购买和使用? WHERE 在什么地方购买和使用? HOW MUCH 购买和使用的数量是多少? HO W 如何购买和使用的? WHERE 从哪里获得产品/品牌的信息? 结合消费心理及消费观念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对消费者的各种行为进行全面分析。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具体指标 1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认知状况研究 2、 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态度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3、 消费者购买行为与态度研究 4、 消费者使用行为与态度研究 5、 产品/品牌促销活动的认知及接受研究 6、 产品/品牌相关信息来源研究 7、 消费者个人资料信息的研究 三、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分析方法 1聚类分析: 根据研究对象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对市场进行分层,寻找竞争对手。 2、 回归分析: 詁戍卜咨人经切及丈化修界 I 经鲨I __ 购买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消费者行为(Consumer's Purchase Behavior),又称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和生活或生产需求要,购买自己需要或爱好的产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消费者行为是国际企业营销管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过程、需求、动机、习惯和消费趋向,有助于企业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进而选择目标市场提供依据,对企业确定市场营销目标也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消费行为的实际意义是多方面的。市场是商家必争之地。商场如战场,硝烟弥漫,胜者生存。欲征服竞争对手,先得征服消费者;欲先征服消费者,先得征服消费者的心;欲先征服消费者的心,先得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我们每个人作出的消费行为决策会影响到国家众多的行业,如运输业、原材料制造业和市场的调配,更直接地影响着一些产业的发展和另一些产业的衰落。因而,消费行为是整个商业兴衰的一个综合因素。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意义可分下述几个方面。 一、研究消费行为可以指导设计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任何科学的企业管理,在开发新产品或在生产周期的起始阶段,务必明确该产品将服务于什么对象,即满足哪些消费者的哪些方面的需求。不能盲目地开发新产品和调整长产周期。 二、研究消费行为可以有效地制定市场策略,有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增强市场竞争力。包括市场细分、广告、包装、商标、价格、零售渠道等。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了解消费者行为的知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科学的进行个人消费决策,改善消费行为,识别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实现文明消费,避免进入消费误区。 四、为政府部门制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政策和法律提供科学资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五、有助于促进对外贸易服务,推动我国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出口产品只有体现上述特性才可望占领国际市场。 总之,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开展市场活动的基础和经营活动的前提。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构成营销决策的基础,它与企业市场的营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于提高营销决策水平,增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方面有着很重要意义。它可以为以下各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1、品牌形象及品牌管理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在了解各品牌的知名度、购买/使用率、忠诚度、转换率、美誉度等各项指标,了解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的形象、地位及评价,以及产品类别形象和品牌使用者形象等的基础上,制定出品牌的发展策略。2、产品定位只有了解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了解其产品是否被消费者所接受,才能发展有效的营销策略。3、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制定大多数营销策略的基础。企业细分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合适自己进入的目标市场,并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

国家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以韩国品牌的路径分析为重点 朱京哲 嘉兴学院,嘉兴(314001) E-mail(jingzhe_zhu@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3246797.html,) 摘要:消费者们在进行购买行为时面对的是多元化,国际化的产品情报。在众多的产品情报里代表产品技术形象及产品象征形象的品牌行象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的现实生活当中,除了产品的技能形象,产品的象征形象,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成为人们在判断产品及进行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本研究的购买行为模型,以韩国手机为例,探索国家和品牌形象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统计软件为SPSS12.0,AMOS5.0。 关键词:国际形象,品牌形象,路经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68 1.引言 国际化的市场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的技能价值。有诸多的因素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国家形象,产品的象征形象,消费者态度等很多的变量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全世界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最有魅力的市场,加快了对中国的投资。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已经在中国先后投资办厂。在这种国际化趋势下消费者的购买环境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导致消费者的情报来源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化。 本研究为了促进对中国内需市场的了解,树立成功的营销战略,针对国际化趋势下的中国消费者的情报来源及消费模式进行探讨,寻找影响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各种变量及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渠道。 2.理论考察 2.1国家形象 形象是作为人或事物形态的再生产或模仿,将没有具体表现的一般事物的精神现象,通过传播媒介形成对人,机关,国家及其它事物的一般性概念。形象也被认为是一种含有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见。其实形象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一般性观念(閻城元,2003)。 所以,国家形象是将形象的概念投射到国家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人们对一个国家和该国家的国民形成的含有普遍性的观念。国家形象是联想到一个国家时的记忆属性的集合,是综合一个国家的各种密切相连的形象所产生的总体形象。国际政治学里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关于涉及国家的性格或特定行为的信任。 Schooler(1965)最初开始了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在40余年的时间里被广泛应用。在国际经营,国际营销及消费者行动论里国家形象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国家形象是消费者对

消费者行为研究

现代消费者研究(市场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流,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源于自然科学,包括实验、调查、观察法,其结果是对比较大的总体进行描述、检查和推理,收集的数据是量化的实际数据,并利用计算对它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是探寻消费者行为规律、消费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是毫无目的的收集消费行为方面的事实和信息,也不是不加解释地拼凑和记录消费行为的事实和信息而我们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目的是去发现,去系统的收集数据资料、并系统的收集解释数据资料。 我们如何设计研究方法要定义所需要的信息有哪些,进而思考和说明测量工具的设计程序;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表、或者其它数据资料收集表格,并进行预测调查;最后我们要制定数据分析计划。数据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消费者研究方法分析 1、聚类分析:根据研究对象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对市场进行分层,寻找竞争对手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采用k-均值、k-中心点等算法的聚类分析工具已被加入到许多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中,如SPSS、SAS等。聚类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算法(如分类和定性归纳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2、回归分析:寻找某些事物的影响因素及其描述其影响程度。还可用于对某些事物的预测。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4、差异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和检验不同类别或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 6、对应分析:用于探索和研究各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应用在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地质研究以及计算机工程等领域中。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它能够将几组看不出任何联系的数据,通过视觉上可以接受的定位图展现出来。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应分析法整个处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表格和关联图。对应分析法中的表格是一个二维的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事物的一个属性,依次排开。列则代表不同的事

广告与品牌形象塑造

广告与品牌形象塑造(一) 一、广告在品牌塑造中的正面作用 广告在品牌塑造中有四大基础功能: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它们共同构成品牌资产、品牌价值。 第一:广告在建立品牌忠诚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二成功广告的效果是增加品牌忠诚。 忠诚的顾客的特点是: (1)经常性重复购买 (2)惠顾公司提供的各种产品或服务系列; (3)建立口碑; (4)对其他竞争者的促销活动有免疫力。 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缘由说明了为什么顾客的忠诚与公司的营运利润会有这么紧密的关联性。上述的每一种行为,不论是直接或间接,都会促进销售额的增长。消费者持续购买同一个品牌,即使是面对更好的产品特点、更多的方便、更低的价钱也会如此。品牌忠诚其实是品牌资产中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没有忠诚的品牌消费者,品牌不过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平面构成仅供识别的符号罢了。 广告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国内外营销学者的研究很多,结论也基本上差不多,即广告不但能产生试用,而且会强化品牌忠诚。对成功的品牌来说,由较高的广告量引起的销售量的增加中,只有30%来自于新的消费者。剩下的70%的销售量是来自于现有的消费者,这是由于广告使他们对品牌变得更忠诚。因此,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广告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值得的目标是加强已经存在的消费者与品牌的联想,并使他们变得更加忠诚。对已经存在的品牌来说,大部分广告的目的是使已经存在的消费者更加忠诚,而不是说服非消费者从其他品牌转移过来。 广告对品牌忠诚的形成的作用过程模式如下: 认知—试用—态度—强化—信任—强化—忠诚,就是说,由广告认知产生试用期望,导致试用行为。试用经验形成决定性的态度。这种态度经企业的广告所强化,被强化的态度如果总是肯定的,就会增加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如果继续强化,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就会转化为对品牌的信任和形成品牌忠诚。 消费心理学家认为,消费者的态度更多的是在试用之后形成的,而不是在试用之前形成。广告中有一种形象是:旅游广告的最热心的读者是刚从所广告的目的地回来的旅游者 。从理论上来讲,广告肯定并强化了消费者使用经验的感觉,增加了其对品牌的忠诚。 品牌忠诚使用者的价值在于: (1)忠诚使用者在营销成本上最低廉而为企业赢来的利润最丰厚。 有证据表明,品牌忠诚度提高一点点,都会导致该品牌利润的大幅度增长。某个品牌吸引一个新消费者的费用是保持一个已有消费者的4—6倍。保持一个消费者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的费用的四分之一。Desatulock和Detzel在其《努力保持消费者》一书中谈到“在汽车行业中,一个终生消费者可以平均为其所忠诚的品牌带来14000美元的收入在应用制造业,一个终生忠诚的消费者价值超过2800美元;地方超级市场每年可以从忠诚的消费者那里获得4400美元左右”。 (2)带动、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代表着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活的广告。对于潜在的购买者和高关心度的商品品牌忠诚可以使一个顾客成为一个品牌倡导者,以优秀的广告和美好的使用经验形成口碑,口耳相传,创造新的使用者。 (3)使企业面对竞争有较大的弹性。既有的忠诚的使用者会对产品产生依赖感,他们重复购买、

简述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透射法调查法实验法 2.消费者行为学学科性质的特征综合性经济性发展性应用性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1)自然 环境因素如:地理区域、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理化环境等(2)社会环境因素如:人口环境因素、社会群体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科技及文化环境因素等。 4.举例说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哪些(1)生理因 素a.生理需要b.生理特征(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c.健康状况 d.生理机能的健全程度(2)心理因素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 5.简述影响消费者注意的因素:刺激物因素(大小与强度、色 彩与运动、位置与隔离、对比与新颖性、展示方式与信息量); 个体因素(需要与动机、态度、适应性水平);情境因素(如拥挤忙碌或不安与不快的环境) 6.简述学习过程基本要素:动机、暗示、反应、强化、重复 7.简述知觉的特点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防御性 8.运用注意理论谈谈在营销中如何抵制广告充斥?(1)购买媒 体的大块面积和时间来控制消费者的注意力。(2)采用“书夹广告”(3)广告做在非传统的地方。 9.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商业因素(2)购物环静 的因素(3)服务的因素(4)消费者的心理准备状态。 简述记忆过程的各阶段内容及相互关系:消费者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经历一定过程的,这一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识。相互关系:四个环节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识的基础;回忆和再识既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巩固和强化识记与保持的催化剂。 10.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主 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纳所倡导。该理论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条件的作用。班图纳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简述消费者减少知觉风险有哪些方式?(1)主动收集信息(2)保持品牌忠诚(3)依据品牌与商店形象(选择名牌,依赖信誉较高的商店)。(4)购买高价产品(5)寻求商家保证(有三包保证的产品)(6)从众购买。即便这种决策不是最好的,也不至于是最糟糕的。 11.简述消费者知觉风险类型。(1)功能风险(2)物质风险(3)

关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分析

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市场调研中最普通、最经常实施的一项研究。是指对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理消费物品所采用的各种行动以及事先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该项研究除了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还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或消费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因此,它是营销决策的基础,与企业市场的营销活动密不可分,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于提高营销决策水平,增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方面有着很重要意义。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理消费物品所采用的各种行动以及事先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研究除了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还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或消费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

消费者行为研究一般需要了解的信息有: WHAT:消费者购买或使用什么产品或品牌? WHY: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或使用? WHO:购买和使用产品/品牌的消费者是谁? WHEN:在什么时候购买和使用? WHERE:在什么地方购买和使用? HOW MUCH:购买和使用的数量是多少? HOW:如何购买和使用的? WHERE:从哪里获得产品/品牌的信息? 结合消费心理及消费观念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对消费者的各种行为进行全面分析。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具体指标 1、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认知状况研究 2、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态度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3、消费者购买行为与态度研究 4、消费者使用行为与态度研究 5、产品/品牌促销活动的认知及接受研究 6、产品/品牌相关信息来源研究 7、消费者个人资料信息的研究 三、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分析方法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以手机为例对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消费者行为和品牌营销概述;影响手机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析;品牌营销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营销策略。 关键词:消费者;品牌营销;策略 如今的手机市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国外的品牌、国内的品牌在手机行业展开白热化的竞争,如何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竞争优势是每一个手机品牌的战略重点和中心。本文试图以手机行业为例进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 一、消费者行为及品牌营销概述 (一)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研究消费者行为是着眼于与消费者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交换关系。为此,不仅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及产品在用完之后是如何处置的。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处置旧产品的方式和感受均会影响消费者的下一轮购买,会对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交换关系产生直接的作用。 (二)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企业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构建高品位的营销理念。最高级

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使消费者选择消费时认可这个产品,投资商选择合作伙伴时认可这个企业。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翁向东曾说过:“品牌营销的关键点在于为品牌找到一个具有差异化个性、能够深刻感染消费者内心的品牌核心价值,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 二、影响手机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阶层和文化因素及相关群体对手机购买行为 的影响。例如,消费者购买行为会受群体参照度的影响,家人和朋友的建议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很重要,另外一些偶像剧中出现的手机也成为一部分粉丝追捧的对象。 (二)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个性、收入等因素。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收入并不高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面子或个人喜好等因素背离其自身的经济能力从而做出高出消费水平的购买决策。 (三)心理因素 从购买动机上来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于手机购买者行为的动机分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的动机有求实、求名、求美、求新、从众、攀比等。 (四)市场因素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一、判断对错题 1、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最大化其收入和财富的理论。() 2、理解消费者行为必须了解消费者偏好及其在消费决策时的预算约束。() 3、消费者在选择购买能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时需考虑其偏好和收入。() 4、完备性、传递性和越多越好假定是基于事实而对消费者偏好的规律性总结。() 5、无差异曲线代表了所有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市场篮子的组合。() 6、如果边际效用递减,则总效用也必然减少。() 7、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在某商品的边际效用开始递减时停止购买该种商品。() 8、预算线总能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并在切点上达到消费者均衡。() 9、在画某一条特定的消费预算线时,假定货币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既定。()*10、货币收入不变,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且另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将使新的预算线与原来的预算线相交。() 11、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越靠左上方的点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12、在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代表不同消费者偏好的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13、理性的消费者会尽可能达到其收入水平所允许的最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14、边际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都与需求规律一致。()*1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其预算线的斜率越大。()*16、总效用决定商品的价格,而边际效用决定了消费的数量。()*17、如果在新的消费者均衡状态下,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低于原均衡状态,则意味着消费者的总效用增加了。()*1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递减。()*19、在均衡点处,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20、如果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那么消费者把他的收入的一半花在X上。() 21、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所得到的效用是相同的。() 22、在无差异曲线图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是因为消费者的收入有时高有时低。()*23、在一个坐标系里,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且平行。()24、当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时,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25、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函数都是用来刻画消费者偏好的。() 26、预算线的移动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 27、在同一条预算线上,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不变的。() 28、价格变化一定会引起预算线斜率的变化。()*29、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横轴商品的相对价格。()30、显示偏好分析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来确定其偏好。() 二、单项选择题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的是:()

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者行为研究

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者行为研究 [摘要]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家庭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及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市场营销领域,家庭生命周期作为细分家庭的主要变量得以应用,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研究为视角。系统地回顾家庭生命周期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应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家庭生命周期;产品消费;理论综述;研究展望 一、引言 家庭是大多数产品的基本消费单位,如住房、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产品,大部分是为家庭所购买和消费的。因此,营销学者将家庭视为消费者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单位。家庭是个动态的消费单位。在有关家庭的研究中,学者们用“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这一概念来描述特殊家庭事件(如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最后一个孩子从家中离去、婚姻的解体、配偶的死亡、主要赚钱者的退休等)所引起的家庭转变。家庭从产生开始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因为这些特殊事件的发生而从一种状态变换成为另外一种状态,具有发展性。大都经历新婚期、满巢I期、满巢Ⅱ期、满巢Ⅲ期、空巢期和鳏寡期等阶段而形成一个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已被社会学家、消费者研究人员和市场研究人员认作是研究家庭的一种有效方法,对这3类研究人员而言,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以管理为导向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中对家庭生命周期概念非常重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在生命周期中是发生变化的,因此产品消费量的模式是发生变化的;第二,家庭中的决策形式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是变化的。 与家庭生命周期相关的购买和消费模式的研究始于Barton(1955)。Lansing 和Morgan(1955)以及Lansing和Kish(1952)的努力。在此之后,关于消费者行为和生命周期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产品消费量模式的评估和识别,以及特别产品和服务更精确的关系,如住房、燃料消费、电话使用、与商店购物模式的关系、金融服务、休闲服务、城市与郊区的选择等。虽然,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对家庭生命周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然有很多重要的课题没有完成。本文在系统回顾这一领域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二、作为独立变量的早期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