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21 滨州职业学院建设工作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10-21 滨州职业学院建设工作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滨州职业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自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第一批建设单位以来,全院上下以教育部27文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文件精神实质,将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与骨干校建设要求,贯彻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并根据文件要求,边整边建,先行先试,启动了学院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了学院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一、贯彻落实教育部27号文,以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修改为基础,积极推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一)动员调度,边整边建

2010年12月6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文,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单位,滨州职业学院为首批建设单位。

2010年12月7日,滨州职业学院迅速召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暨“建设国家骨干院我们应该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凝聚全校力量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动员会后对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进行了集中修订,2010年12月21日参加山东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论证会,通过了专家论证,并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了再修改,于12月30日上报教育部。

材料上报教育部后,按照“边申报边建设”的原则,先后召开8

次调度会安排骨干校建设任务,按照2011年度建设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梳理分析了先行建设内容,开始按月下达2011年度任务书。

2011年3月19日到24日,根据教育部通知及专家反馈意见,对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进行了深入反思,再行论证,细致修改。

(二)争取支持,健全组织

2010年12月13日至14日,市长张光峰、副市长崔娅妮等领导专项调度该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

2011年3月16日,滨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成立滨州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滨政办字…2011?25号),正式公布滨州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崔娅妮,我院党委书记崔其忠、院长石忠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院,石忠兼任办公室主任。

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学院及时健全了组织,成立了骨干校建设办公室与建设监控小组,配备人员及设备,开始正常远行。

(三)分解任务,确保落实

根据修订后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采取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组织人员进行了WBS任务分解,确定了工作包,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件件工作有落实;为便于调度和监控,在WBS表格基础上,将任务采取一定形式明确呈现,按照年、月、周进行了按时间的任务分解,倒排工期,积极协调调度,强化组织落实。

监控组制订了详细监控指标,明确措施,实施全面、全程质量监控。

建立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简报,定期通报国家政策、建设进度、建设经验等,有效促进了骨干校建设。

建设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题网站,发布建设任务、进展、典型案例、建设简报等,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四)全面推进四项改革

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学院全面启动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考核考评”四项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评价等系列改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切实得到提高;深化科研改革,教师承担企业科研项目能力明显增强,成果转化收益和技术服务收入明显提高;深化管理服务改革,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深化考核评价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各建设任务有序展开

1.体制机制方面。各建设专业已经完成董事会或理事会章程的起草,拿出了成立方案,并主动联系企业确定办学的多元主体;适应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分头制订,滨州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社会服务管理办法、项目化管理办法等已经基本完成;制订了适应校企合作“弹性、灵活”的教学管理系列制度修改方案,现正在组织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全面启动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兼职教

师队伍聘任(用)人数达到了507人,兼课人员57人,兼职教师授课达到8702学时,加上顶岗实习部分,可以达到35%的预定目标。

3.社会服务方面。起草了技术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向部分教职工和二级的部门负责人征求了意见;启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申报了国家教育规划课题3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6项、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9项;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了的清大粉体研究中心,并申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确立横向课题5项(科研处1、示范中心1、化工学院2、机械学院1);申报国家专利7项,其中已授权1项。

社会培训方面,各院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与市农业局联合举办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班、滨州市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辅导班等三项计划已经实施,培训813人,其他培训正陆续展开。

技术服务方面,技术服务工作调度会及科研改革座谈会,听取各单位分管科研工作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对技术服务工作进行调度,并实行技术服务工作月报制度。已经与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在棉花育种方面达到了合作初步意向,以惠民农兴种业公司为服务对接企业,开展了良种繁育技术指导。

4.二级学院逐步开展各项建设。各二级学院深入企业、人才市场及其他高职院校,就人才需求规格、岗位能力要求、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了专业调研,进行了专业论证,并相继举行了专业岗位分析会,建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形成了专业调研报告。如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

邀请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企业老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专业优秀毕业生等,对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教师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围绕各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建筑类专业适应建筑施工要求,实行课程分段式教学,根据技能要求,安排学生整天或整周到建筑企业实习实训,解决了实训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全院各专业适应兼职教师工作要求(除个别兼职教师特殊要求外),实行了整天或分段上课,如生物类专业与绿都生物合作,引进十余名兼职教师,根据能力要求,将部分课程内容分解为诸多模块,实行了分段上课,满足了企业生产及学生技能实训的要求。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专业实行全天到4S店实习,晚上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和企业生产不能有效参与的问题。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根据专业调研报告,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调研的所得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实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根据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企业专家召开了论证会,基本形成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贯彻落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建设培训班指导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学院特色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培训班指导精神,学院召开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题会议,石忠院长传达了会议精神,学习了葛道凯司长重要讲话、李进校长《领导能力领先: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和马树超所长《全面提高质量:从示范计划到骨干计划》两个报告,研究了兄弟高职院校的建设和改革经验。会议要求全院进一步提高对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认识,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做好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修改,不断推动学院的特色发展。

会议结束后,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建设培训班指导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文件,完善材料,制定学院特色发展的措施,全面推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1.进一步增强了骨干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院认识到,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骨干校建设的责任。建设骨干校,要从承担责任、需求创新、挖掘潜力来把握任务目标。要承担新时期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要在学习、继承100所示范校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改革和创新,凸显特色;要挖掘自身潜力,真抓实干,解决困难,做出成绩。根据葛司长要求,做到身到、心到、嘴到、眼到,神到“五到”,全面投入到骨干校建设中去。骨干校建设是一条创新之路,目标和任务要求也更高,面临的困难将前所未有,更需要学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发展。

2.坚持以骨干校建设推动学院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是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必须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特色发展,以重点领域改革带动学院综合改革,以骨干校建设项目带动学院整体提升,实现学院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二)把握要求,完善材料

1.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定位和目标。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路,学院进一步分析了“黄蓝”经济产业布局和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区域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发展定位、区域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确定了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建设任务。

2.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修改中,对于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制度建设项目,规定了董事会的形式,明确责权利,制(修)定系列保障制度、确定了与企业合作的内容和指标等。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领导能力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采用了定量的方法,对无法采用定量的项目,规定了内涵指标和质量要求。

3.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炼。针对部分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和梳理不够的问题,学院组织高职专家、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确定了模式的形式和内涵,对模式的表述重新进行了提炼,相比较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如现

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校企互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厂校共育、分段实施”等,均进行了完善和提高。

4.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标准。根据专家建议,进一步了提高技术服务到款额的额度,增加了社会培训的覆盖面,增强了对中西部院校的对口支援的力度,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特别是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特别的要求。

5.对材料可能存在的“硬伤”进行了逐一梳理和检查。根据专家所提意见,改正了个别专业中领导能力提升采用央财的问题,以及兼职教师地方投资未达标的问题;并逐一梳理了中央投入比例,解决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不一致的问题,避免了材料的“硬伤”。

(三)提高质量,打造特色

根据葛司长的重要讲话,以及李进校长和马树超所长的两个报告,学院认识到了提高质量、打造特色的重要性,进一步制定了特色发展的规划和措施。

1.进一步建立“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体制和“矩阵组织、项目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根据“创新伴随体制机制”的要求,学院根据黄蓝经济区发展,结合自身与区域企业合作的现状,确定突破现有办学模式,大力发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在二级学院引入社会投资,建立董事会或独立实体,实现体制突破。而且,在骨干校建设的基础上,要求重点建设专业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网络矩阵,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扁平化和团队化管理,提高组织效率。

2.进一步明确与“黄蓝”经济产业协调一致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通过分析黄蓝经济布局,特别是服务滨州“中国家纺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各专业与区域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突出纺织产品质量控制方向,深化“校企互动、产学结合”模式改革;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突出发酵和植物组培方向,深化“学做循环,能力提升”模式改革等。

3.进一步要求“校企协同、产学互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校企共同设计、实施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确定了“市场需求与人才规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双证制度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的“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原则。各专业并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进一步嵌入了企业的技术标准、培训课程等,特别是确保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4.进一步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学院计划投入近9000余元,吸引企业投入3000余万元,购买、引进设备和技术,建成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等于一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建设“校中厂”;并依托专业带头人等智力优势,吸引企业在学院设立研发中心。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向企业注入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在企业建立工作站,实现实习岗位跟进、指导教师跟进、教学管理跟进、课程任务跟进、过程评价跟进等“五个跟进”,形成“厂中校”。

5.进一步制定“双师”队伍建设规划。确定实施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制定《专业教师服务企业管理办法》,开展教师不低于半年的企业锻炼,并纳入职称量化赋分指标体系,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和兼职教师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提高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吸引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校企人才互通机制。

6.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制订并实施《滨州职业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办法》,面向“黄蓝经济区”发展,“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建立校企合作的立项、研发、应用、推广一体化的成果开发模式,提高教师技术研发能力,逐步提高技术服务到款额;实施“滨州职业学院金钥匙社会培训工程服务滨州行动计划”,开展项目化、实用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

7.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作用和责任。坚持“有为有位”的工作理念,以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能力为切入点,提升学院吸引力,赢得政府支持。推动市政府将项目建设纳入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规划,成立滨州市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和落实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确保市财政生均经费稳步递增,达到或超过省内本科标准;增设校企合作专项补贴;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滨州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