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的“仁”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孔子的“仁”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2016年第13期(总第217期)

德育教育

孔子的“仁”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甘肃省文县第二中学 林 勇

【摘 要】孔子的“仁爱”哲学理论思想,核心就是“爱”,在社会道德观念上体现为“仁”礼”“义”,这些思想无处不在,它渗透于每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学的教育,德育是首位,我们的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根本教育目标。

【关键词】仁爱 中学政治教学 渗透

仁爱道德教育体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层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诠释。中学教育,德育为首,我们实施的全新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学生成为仁爱之人。“仁”是孔子所弘扬的“人道”,是孔子“仁爱”哲学理论思想的内涵。《说文解字》中说,仁,亲爱,是“人、二”会意,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即仁爱。所以,“仁”就是以“爱”为核心教育理念。“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说的就是“仁”的内涵。“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说的是“仁”的精神实质。“仁”的价值就是产生社会关系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从古至今我们人与人交际的根本与基础伦理底线,是众多关系得以维系并能有序生存的道德的概括,是生产力的发展催生的道德框架和行为准绳。我认为有必要在中学政治教育中要大力推行“仁”学教育。

一、扭转现状,提高认识

目前的学校品德德育教育已经处于弱势边缘,许多学校由于功利作怪,往往忽视了品德教育。“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基本的伦理观没有得到体现,在现实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而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人和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仁爱、谦让,更谈不上“复礼”这一儒家的社会观。我们的教育要以将培养以德行事、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根本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机构要清醒认识现实现状,规范教育办学,从做人的基础教育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必须以品德教育为教育导航,重建中学道德教育体系,把品德教育纳入常规制度中,抵制、摒弃功利性追求。每一级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德育教育评价标准,教育职能部门要有明确态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育实施者也要以德育为首。因为,学校教育最终是提高全社会所有人的素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和谐与发展,它是社会范畴的基础伦理,是我们人类社会顺利发展的保障。

二、仁爱的精髓

(一)仁义至尽,“仁”在众多品德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儒家的“仁”“人”“文”就是“礼”。《礼记》中说:“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在西方文明中,无论生活学习还是生产经商,无论《圣经》还是《荷马史诗》,都体现有“仁”与“爱”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一定的道德基础。不管是《圣经》,还是法律条文,都是规则,是人们共同承诺和遵守的规则,它们都体现着以“仁”为基础理念的思想,具有平等性和普遍主义。西方文明总的来看,也是一种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在中国道德观念中的“仁”“礼”“义”,这些思想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每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仁爱”文化

《诗经·国风·邶风》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诗中为我们道出一个感人的故事,饱含着对慈母的无限敬爱、歉疚之情。《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偷。”告诉我们和善的兄弟和睦相处,不和的兄弟相互对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出一个治国之策,天时、地利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以上作品中所体现的都是仁爱的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主流文化。

三、仁爱走进课堂

(一)“仁”学指导思想

实施“仁爱”教育,让学生悟仁爱之道,行仁爱之举,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善良心。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仁爱思想也是现代社会道德理论的基础,是儒家核心思想,所以我们要用以指导我们的中学政治教学。

(二)“仁”学教育目标

激励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助人为乐,宽以待人。“仁德”观念的出现始于西周,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孔子则把这种礼仪加以巩固,并在礼学中加以推行。这种礼学思想一直被各个时代接受,无论是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还是太平盛世时期,“仁”一直是维系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本准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换言之,“仁”就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在如今的政治教学中,我们要把这种“仁”学思想发扬光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实施仁爱教学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要先推行“仁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如课堂、教育基地、影视、社会机构等等,开展仁爱教学,多形式地开展尊老爱幼、和睦互敬、学会感恩和孝敬父母长辈等活动,使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要在政治课堂上实行,更要将“仁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

健康快乐成长,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四达.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兼论孔子的“一贯之道”[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49-5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