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

2008年第3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8, №3

总第21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21

俄罗斯文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洛特曼结构符号学

张冰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提要:洛特曼的文化历史符号学作为在苏联崛起的文艺学学派,其理论基础不可能不是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时势,同时也是洛特曼本人自觉的学术追求使然。洛特曼的文化历史符号学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它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立场;二是在文本内外的矛盾斗争中探讨文本的主旨及其演化。因此,对于洛特曼的文化历史符号学而言,历史主义不是敌人而是同志,而其方法论基础是辩证法。

关键词:洛特曼;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1 学术背景

1991年苏联的解体把我们的问题放置在了一个与以前相比截然不同的环境之下。在长达74年的苏联时期,作为苏联意识形态核心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其与洛特曼结构符号学之间几乎不可能不发生关联:一方面,洛特曼结构符号学是在苏联这样一个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内发育和生成的,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当时都不可能脱离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自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拷问之下,当年的俄国形式主义者们便开始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形式主义理论结合,而巴赫金的理论就曾被人当作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较好范例。这些都是早年师从形式主义大师的洛特曼由以出发的起点。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推断:洛特曼的结构符号学似乎可以肯定也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

和当年俄国形式主义运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相仿,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莫斯科学派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们都是在非常相似的社会历史思潮的促动下生成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因而才能成为一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如果说促使俄国形式主义产生的是白银时代文化浪潮的话,那么,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莫斯科学派则与苏联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关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莫斯科学派整个就是解冻思潮在语境置换后的产物。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洛特曼(ЮрийМихайловичЛотман,1922-1993)是20世纪俄罗斯塔尔图-莫斯科学派的领军人物。一生著作等身。他的主要代表作早年是《结构诗学讲义》、《艺术文本的结构》,晚年则有《符号域》(内含《文化与爆炸》)、

《在思维的世界里》等著作。关于洛特曼符号学美学文艺学的崛起,洛特曼传记作者Его

ров(1999: 93)这样写道:"在促使洛特曼转向掌握一门全新的科学领域的过程中,60年代初期他与一些同样也转向混合领域里的莫斯科语言学家的相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没有受到马尔学说(冒充马克思主义)模式影响的本国的语言学家们,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体验到一场真正的信息和创造力的爆炸性冲击。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的解冻把'铁幕'轻轻地撬开了一道缝,人们刚开始有可能与国外建立科研联系,参与国际会议,得到或交换有关科研信息的材料。控制论、信息论、符号学、结构主义、数理语言学的成功已经成为知识界的财富。正如在任何新道路得以展现的紧张激烈的开端时一样,人们对前人的兴趣也空前激增。"

尽管解冻思潮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即已开始渐渐退潮,但由它开启的思想解放大潮却发生了位置的转移,即人文社科理论的中心转移到了爱沙尼亚首府塔尔图。"解冻"后期,赫鲁晓夫已经开始在文化领域实施收缩政策,但在此时,一个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俄罗斯人文社科领域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学流派,开始在主流苏联文化的边缘地带--爱沙尼亚的首府塔尔图--逐渐崛起。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学派从1964到1992年,以塔尔图大学学报为依托,共出版《符号系统论丛》25卷。该派举办了夏季学校(即不拘形式的学术讨论会,1964-1973,共五届),出版《学术报告论题集》及其他论文集七部。该派的参加者几乎囊括当时人文社会学科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汇集了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塔尔图、维尔纽斯等地从事各种专业的学者。该派每个代表人物都著作等身,其中又以洛特曼为最。仅洛特曼个人发表的科研论文就多达1000多篇1,重要论著十多部。圣彼得堡艺术出版社所出版的《洛特曼文集》(已出版八卷,共九卷)还在继续不断编辑和陆续出版中。我国第一届"洛特曼学术讨论会"(2005年,北京)所出论文集《集思文丛:洛特曼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汇集了国内学者学习介绍洛特曼学术思想的初步成果。

和巴赫金不同之处在于:洛特曼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吸纳,完全是自觉、主动和热情的。而什么是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呢?有关这一点,让我们援引Гаспаров的话来做个说明:"苏联文艺学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之上。马克思主义里方法和意识形态共存。马克思主义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公式,而意识则也包括文化的载体--诗人和读者。历史主义意味着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现象的产物。辩证法意味着文化和世上万物一样是在内在矛盾的斗争中发展的。"(Гаспаров1996) 事实上,采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在当时苏联学术界或多或少也是一种无从规避的必然选择。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当时另一位重要的苏联美学家、古希腊罗马美学研究家阿·费·洛谢夫写于1929年的一篇文章中援引一段话加以印证。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洛谢夫是这样写的:"既然辩证法是一种普遍方法,那么,这也就是说,不光逻辑和经济,也不光历史和文化,而且就连野蛮人的巫术也必须服从它,因为它同样也是逻辑、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成分。"(Лосев1991: 11)

那么,在洛特曼的理论著述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究竟是怎么得到具体体现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洛特曼的理论建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 历史主义精神

虽然受到来自西方的影响,但苏联塔尔图-莫斯科学派作为一种苏联本土的产物,当然无法摆脱本土性的根本制约。在苏联语境下任何人文社科研究都不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即便是伪马克思主义的也罢。但在洛特曼那里,把马克思主义与结构符号学相结合,与其说是时势使然,倒不如说是这位理论家自觉的理性追求。

佛克马和易布思在其所著《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针对洛特曼想要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的外部研究结合起来的探索意向评论道:如果这一探索终究得以成功的话,便会弥补在

这两个批评流派之间日趋明显的鸿沟,从而成为一次其意义不亚于"哥白尼式的革命"。(Fokkema, Kunne-Ibsch 1998: 50)而这里所说的两大批评流派,即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流派。众所周知,试图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在俄苏语境下,洛特曼并非首作俑者,在他之前,先有什克洛夫斯基,后有巴赫金,洛特曼作为前者的传人,继承这一既定传统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以研究文本的建构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它的哲学前提是本质主义的和形而上本体论的,洛特曼的结构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自然不可能例外。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苏联结构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是在与西方同类思潮的学术应答中形成的,因而与之有同有异,其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前者以共时态、结构为主,而后者在重视此类因素的同时,还给予历时态及过程以足够的关注。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固然很大程度上是俄罗斯学术传统的特点使然,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征所决定的。如果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乃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灵魂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是在比喻的意义上来理解这句话。Лотман(1998: 575)在《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艺术结构》一文中指出:"对于当代人来说,对待艺术的历史主义方法的意义远比仅仅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的意义要大得多,历史主义方法已经成为审美体验的条件"。在《文化类型学论文集》的导言中,Лотман(1998: 393)进一步指出:"符号学研究并不否定历史主义研究,而是与历史主义研究并肩而行,并以其资料为支撑,而从自己方面说,它也同时为自己开辟着前进的道路"。

从研究范式而论,可以说洛特曼的结构符号学和文化历史符号学是一种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结合的视角,从而把科学主义的求真和历史主义的求善紧密结合起来。和西方同类思潮的发展趋向不同的一点在于:西方由于把文本当作一种纯粹结构范畴,因而似乎注定只能循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路径前行,而俄罗斯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和历史符号学,则由于始终注重把文本的共时结构和历时沿革结合起来,在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应答中走上更加广阔的发展路向。

当年,Якобсон(1987: 478)在讨论结构诗学如何处理共时态和历时态结合的问题时指出:和人们的一般见解相反,共时态研究其实是离不开历时态视角的。常人以为的共时态问题,往往只是某个问题在历史绵延过程中某个时段的特征,在一维的时间链中,它们只是构成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洛特曼不但主张在包括结构诗学在内的文化和历史符号研究中贯彻历史主义原则,而且,他甚至还是历史符号学的倡导者。在晚年著作《符号域》的《历史规律与文本结构》一文中,洛特曼指出:我们有必要像"新历史主义"那样,把"心态"和"心性"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因为"历史就是在思维主体的不断干预下进行的一种过程。在两歧交点之处产生作用的不光有偶然性机制,而且也有自觉选择的机制,后者成为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客观因素。这一观点从新的方面表明历史符号学的必要性,其宗旨是分析面临着选择的个体的人是如何表象这个世界的。"(Лотман2002: 350)文化历史符号学和传统历史研究的显著不同在于:第一,它把以往不被当作历史研究合法对象的东西(如社会心理、语言、心性等)纳为对象,从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第二,它摒除了以往历史研究中的这样一个悖论:即关于究竟是人民还是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的问题,它认为任何人都同时既是历史的客体也是其主体,从而把历史的偶然性和规律性重新纳入理性的轨道。因此,文化历史符号学研究是富有前景的研究路向。

由于对于文本的共时态研究不可能脱离对其历时态的考察,所以,这种立足于共时态的研究范式,实际上并未彻底排除历史视角,相反,了解一个系统的过去状态乃是认识的必要条件。所以,和一般人们的看法相反,"结构主义并不是历史主义的敌人"。(Лотман1997: 759)

读洛特曼给人以最深印象的,是他那种广阔的历史感。这位杰出的研究者并未把自己的

话语锁定在共时结构的神话中把一切问题文本化,而是深入历史的隧道探察历史后面深藏的理性。需要再次强调指出的是,洛特曼的这种研究旨趣不是个人兴趣所使然,而是他属于俄罗斯文化传统的一个最醒目的证明。无论其话语中渗透多少新名词,历史主义都是洛特曼研究中不变的主题和灵魂。这是俄罗斯文化在洛特曼身上打下的烙印,也是洛特曼属于俄罗斯的身份证。

3 辩证法的灵魂

苏联解体以后苏式马克思主义立即变得声名狼藉,直接导致人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怀疑。一个普遍为今人所接受的共识是:苏联时期曾经有过意识形态,但却没有过真正的哲学。所谓苏联哲学其实是其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而意识形态充其量不过是特定政党在特定时期内的战略和策略罢了。所以,实际上人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苏联时期人们所能接受到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其核心的哲学内涵。从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迄今以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灵魂并没有死,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并未过时,这一灵魂、精神和原理不是什么别的,也不是什么现成的结论,而是它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或论断容或过时,但马克思用以观察现实、分析现实、进行社会实践的立场、方法却永远不会过时,相反,在今天反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而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所继承。

把语言和文本当作出发点表明了洛特曼的新实证主义立场(与传统所谓"唯物主义"语义相近),而把辩证法当作自己的核心方法,这表明洛特曼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和巴赫金公然否定辩证法不同,洛特曼从始至终都自觉地以辩证论者自居。这使得他的结构符号学和文化历史符号学既带有现代品性,又具有传统典范。

在文本解析领域,洛特曼观念中的所谓文本的结构,究其实,也是一种辨证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关联状态和紧密联系中的结构。所以,文本分析其实也就是一种辩证法分析。Лотман(1997: 759)指出:"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法。" 在《文艺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中洛特曼更进一步明确指出: "辩证法是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文学作品是一种发挥功能的体系和系统。研究者的任务是寻找到特定结构的结构关联模式。每种文本都有其固有的文本结构方式或原则。这种原则作为主导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种文本的特质。但对于掌握洛特曼文本观的核心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文本观中动态的和有机构成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算真正跨进了洛特曼的堂奥,才算真正领悟了洛特曼结构、文化和历史符号学的精髓。

辩证文本观要求把文本当作是各种要素组成的特定结构,该结构的功能取决于各种要素在这一特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这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意味着组成文本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文本犹如一个话语场,它把各类要素以对话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在动态中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平衡。文本和谐的秘密在于它时时需要不和谐为和谐做铺垫。简言之,正因为文本一般都由两类及两类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所以,要素在文本中往往呈现为二元式对立状态。构成二元对立的要素可谓多多,诸凡语音的、语法的、表达的、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家园与异乡、此岸与彼岸......大千世界、鸟兽虫鱼,都可以成为构成文本的文本要素和超文本要素。

文本使得其各类要素处于动态的、辩证的关系之中。文本类型尽管多样而复杂,但动态和辩证关联是其不变的特征。正因为此,所有相关概念也具有相对性。文本中大多数构成因素都被组合在一种二元对立结构中。文本经由不和谐才能最终达到和谐。所以,文本犹如音乐一样,它运行的动力更多来自自身要素的对立、冲突和斗争。

洛特曼的结构诗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在他那里,一个结构诗学问题往往能很轻易地转化为历史诗学或文化诗学、文化符号学问题:二者之间并没有把它们隔离开来的楚沟汉界。这样一来,洛特曼如何处理文学内外立场转换的问题就成为我们关心

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了。在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具有一种辩证法的精神。李幼蒸先生在针对其所倡导的"历史符号学"方法论问题时指出:历史符号学需要采取多维比较研究,这是这一学科辩证法特征所决定的:"既须依据学科专业(利用其知识经验作为研究材料)又须摆脱其学科运作前提和方法的限制"。(李幼蒸2003:6)

而洛特曼学术遗产对于我国学者的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这位俄国的先行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多学科交叉混融而呈现的宏阔景观。

4 共时与历时

洛特曼的结构诗学以探讨艺术(诗歌)文本的深层结构(структураархитектоника)为主旨,这一点和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符号学的取向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过程中,洛特曼又表现出一些与西方同类思潮截然不同的研究旨趣和意向,从而在许多方面构成了对西方那种纯文本研究指向的一种超越,得以把超文本要素和广阔的历史主义视角纳入研究过程中来,使对文本的解读具有广阔的历史深邃感。按照洛特曼的观点,文本外要素和文本自身要素一样,也是构成文本的合法的分析工具,实际上也参与了文本的构成。洛特曼在正式转向结构主义符号学轨道以前,一直致力于18世纪俄罗斯文化研究,他在这一领域里积淀的深厚学养,是他得以超越纯文本分析的西方式旨趣的一个有力支点。

英美新批评崛起以后使文艺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变化最为显著的一点是:研究重心从作者转移到了文本,因而,对他们而言,文本诞生了,而作者却消亡了。探讨作者的意图被作为不适当的问题(意图谬误)被摒除了,研究者所面对的,除了文本还是文本。一切都归结于文本究竟是否妥当,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事实上文学研究者要想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取得合法地位,要想使文艺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不能把作者的意图作为与文本无关的要素予以摒除的。在探讨历史符号学的《符号域》中,Лотман(2004: 388)针对历史符号学这样写到:历史符号学不把研究者从其论著中排除出去,而是充分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充分意识到他对历史的描写只能带有他本人的个性色彩。

在洛特曼的结构诗学研究中,作者问题是进入文本的一个先决条件。他有关结构诗学的许多文章,都以探讨作者问题为主旨,例如:《谁是"往昔"这首诗的作者?》、《谁是"卡·帕·契尔诺夫之死"一诗的作者?》、《作为诗人的阿·费·梅尔兹里亚科夫》、《勃洛克与城市里的民间文化》、《丘特切夫与但丁·问题的提出》、《莱蒙托夫·"哈姆雷特"中的两个场景》等等。在《论罗蒙诺索夫的"从约伯记选摘的颂歌"》一文中,Лотман(1996:266)在文章开篇便开门见山地指出:对这首诗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但此诗中所署的创作日期不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作家写作这首诗的原因(动机)也不甚了了。因此,作家创作此诗的意图也就无从索解。

艺术文本的创作及其功能的发挥,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对文本的解读,无论是从艺术文本的生产(创作)还是艺术文本的接受(欣赏),都是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的。在这方面,不仅艺术文本的创作受作家特定的创作意图支配,而且,艺术文本的接受也呈现出超越文本自身的语域和语义无穷增值的可能性。后者被洛特曼称之为"意识放大器"现象,即艺术文本的接受意义,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大于甚至超越文本自身内涵的本义。由此可见,洛特曼的结构诗学远不是像西方新批评那样,把研究者的视野牢牢锁定在文本自身那么狭隘。

同样,在艺术(诗歌亦然)文本的内部研究方面,洛特曼同样也不是将自己的分析和解读只锁定在文本内部,做艺术文本的纯语言学解读。按照洛特曼结构诗学的视野,文本外要素通常也会经由某种方式,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来,从而成为文本自身的结构要素之一。艺术(诗歌)文本的建构过程,按照巴赫金的理论,是在一种对话式语境中产生的,因此,文本自身的构建,总是在与他文本等外文本的对话和应答中完成的。这样一来,文本要素和文

本外或非文本要素就是这样,通过一种对话式的生存体验,参与到特定文本的建构和生成中来。因此,文本分析便须像巴赫金的话语分析那样,深入到对构成文本的各类要素的细致考察和"身份鉴别"层面。

和西方同类思潮代表人物(如英伽登等人)一样,文本在结构主义符号学学者洛特曼眼中,也是可以分成各个不同的层次和等级的。在这方面,洛特曼和他们并无二致。但在这个问题上,俄国结构诗学的代表人物与西方同类思潮代表人物相比,有其独特的建树,值得我们予以关注。使俄国结构主义者得以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同类学者更高明的一点,在于关于文本的建构方式的理论学说。众所周知,俄国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先驱是活跃于20年代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初,带有结构主义印记的俄国形式主义者们,便把寻求"散文"(即"小说")的结构原则作为其理论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吸引俄国形式主义者们的一个核心问题,不是构成特定艺术文本的构成要素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而更多的是把这些构成要素统一起来的原则是什么?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在探索之初,之所以会把"散文"(即小说)与诗歌的区分性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当作自己探索的目标,原因即在于此。也就是说,艺术文本或艺术话语,不仅作为特定的艺术文本而存在,召唤着人们去研究和解读,而且,作为艺术文本或艺术话语,它们自身还担负着"元语言"功能,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文本建构的根本方式问题。

"散文"与诗歌的区别,更多地应到支配它们的不同原则中去寻找,也就是说,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元语言"建构和编码而成的。在这个问题上,雅各布逊在《语言的两极》中提出的"聚合轴"和"组合轴"两极学说,无疑给洛特曼以深刻的启发。是他的分析理论由以出发的一个理论原创点。

5 结构诗学

洛特曼结构诗学分析的要旨同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一致之处在于,它们都以解析诗歌文本的潜在深层结构为对象,致力于揭示诗歌文本生产的内外在要素的整合和结构原则。

洛特曼结构符号学的核心要旨是辩证的文本观,也就是说,在洛特曼眼中,文本中的一切要素都时时处于变动不居状态,而且和其他要素无时不处于相互关联之中。Лотман(1997: 758)指出:"结构主义方法来自于另外一些辩证观念:不变与可变是相关的,而且其中任何一种要素脱离另一种也都将不复存在"。他进一步指出,结构主义者在有关艺术的科学中属于'不满足'派:他们深信,人文学科还远未达到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种完善状态。他们因此倾向于不是遵守而是寻找和探索。他们比他们的反对者们都更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探索的不完善性及其初始和试探性,但他们始终不变地坚持一点:科学进展必须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他认为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法,文学作品不是特征的集合,而是一个功能系统,一个结构。

系统功能研究的下一个阶段是对结构系统的共时态描述。这里的困难在于我们必须了解此系统的先前状态,因为这是成功进行模拟化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并不敌对"。(Лотман1997: 759)

任何特定的诗歌文本都是在文学创作的长河的某一个时段产生的,也就是说,诗歌文本的创作是在内外要素的结合域中,通过文学史发展的内外在规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诗歌文本的纵聚合轴和横组合轴,既是诗歌文本内部构造的法则,也是诗歌文本的构造(互文、对话)的外部法则。这一分析原则常常能引导分析者在文本内外自由穿越和出入,从而深化对诗歌文本的解析深度。

为全面深入介绍洛特曼结构诗学诗歌文本分析的主旨,下面,我们以洛特曼的《亚·谢·普希金(诗歌分析)》为个例,对洛特曼的分析步骤作个介绍。

例1:

КЧадаеву

Любви, надежды, тихойславы

Недолгонежилнасобман,

Исчезлиюныезабавы,

Каксон, какутреннийтуман...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平静的荣誉

都曾骗过我们一阵痴情,

去了,去了,啊,青春的欢愉,

象梦,象朝霞似的无影无踪 (2)

文本不是孤立自在的,而是永远都与文学史上既有的文本形成某种潜对话关系。诗歌文本的分析者犹如一个"理想的读者",在对特定诗歌文本的分析中,他文本会以潜在的方式进入读者的意识之中,并与之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话。在这里,洛特曼要我们注意的是славы这个语词。我们都知道,对18世纪俄罗斯文化有精湛研究的洛特曼,在分析18世纪俄国贵族精神价值问题时,对славы作为一种贵族精神向度有过探讨。3

语词(文本的意义)等于语词的用法,这意味着:语词的语义常常不是与其词典意义等同,而是与不同的语境结合而产生新义。语境的制约导致语词的本义发生变异,其极端情形在于它能从根本上扭曲语词的本义,使其具有其原本不具有的意义。

这种观点引导我们关注诗歌文本的"陌生化"问题。所谓"陌生化"就是指语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异问题。以上对слава一词的简析就是一例。但对文本的陌生化问题还可以援引诗歌文本予以论证。

为了充分论证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证明在洛特曼的心目中,陌生化究竟占有一个什么地位。由于艺术大都处于两种语言模式的交接点上,所以,艺术现象常常需要跨界旅行,在两个乃至三重世界里遨游。艺术中之所以会出现伦理评价根源即在于此。Лотман(2004: 129)指出:"艺术正是由于它具有极大的自由而似乎可以置身于伦理学之外。它不仅可以使禁忌成为可能,而且也可以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因此,就其对现实的关系而言,艺术乃是一个自由的领域。但这一自由感本身却意味着这样一个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关注艺术的观察家的存在。所以,艺术领域永远都带有陌生性感觉。"

在《鲍·帕斯捷尔纳克短诗Заместительница("女替身")分析》一文中,洛特曼指出:"这首诗的组合原则是"把不相容的成分组合在一起的原则"。(Лотман2004: 719)这种不相容成分分布在诗体的各个层级--一般文化传统、风格层及语义层等之中。语词的组合惯例构成了读者接受意识中的有序性("常"),但在此诗中,在每一种可能的接续中,作家偏偏选择读者最意想不到的组合接续方式。这就造成读者接收意识中,"常"(某些艺术系统的被读者所意识到的)与这种接受惯例的被诗歌文本所打破("变")的动荡起伏,从而赋予每个语义成分以出乎意料性,从而提高其信息载荷的凝聚度,以期引起关注。帕斯捷尔纳克此诗与浪漫主义传统中海涅和莱蒙托夫的有关作品构成了一种"常"与"变"的互文和互涵关系,意料("常")与意料的被打破("变")的辨正动态关联。

例2:

Мыжд?мстомленьемупованья

Минутывольностисвятой,

Какждетлюбовникмолодой

Минутыверногосвиданья

我们不安地为希望所折磨,

切盼着神圣的自由的来临,

就象是一个年轻的恋人

等待他的真情约会的一刻。

第三诗节中值得注意的是томленьеупованья这一词组。这是一个成语词组,与надежда("希望")同义,但比前者的感情色彩更浓烈。普希金在此的用法似在表明"压迫越重,愿望越强烈"之意。

普希金为什么称вольность("自由")是святой("神圣的")呢?在第一诗节中,诗人把"爱"(любовь)与"希望"(надежда)对举,这是因为,在普希金时代,人们习惯于认为基督教美德包含三个要素,即"信仰"、"希望"和"爱"。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常并称此三者,例如,以此三者命名的姑娘们,常常在旧式俄历的九月十七日同一天同时庆祝生日(即命名日)。普希金列举了其中的两个("爱"和"希望")意在通过ти

хойславы("平静的荣誉")的暗示,使读者能够意会得到第三者--Вера("信仰")在潜文本中的互文式存在。为此,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凝聚了一系列来自"信仰"(ве

ра)的语词--верный和святая("神圣的")。这样一来,свобода("自由")便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从而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道德优先原则。

例3:

Покасвободоюгорим,

Покасердцадлячестиживы,

Мойдруг, отчизнепосвятим

Душипрекрасныепорывы!

朋友啊!趁我们为自由沸腾,

趁这颗正直的心还在蓬勃,

让我们倾注这整个心灵,

以它美丽的火焰献给祖国!

这一诗节中值得注意的是честь"诚实"这一语词。普希金另一首早期诗是这样写的:Другой, рожденныйбытьвельможей,

Нечесть, апочестилюбя,

Уплутазнатноговприхожей

Покорннымплутомзритсебя...

("Товарищам",1817)

另外一个天生的达官显贵,

不喜欢名誉而喜欢虚荣,

他在另一位显赫的骗子门庭,

却煞像个恭顺的仆人。

Честь和почести发音相似,但语义截然不同。

在普希金时代的先进贵族青年中,честь(名誉)感非常强烈,这是一种相信人的尊严,充满自豪的感情。一个有名誉感的人往往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们远远高于法律、国务纪律或长官的要求等。名誉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道德义务或责任。所有撒谎者出尔反尔者和胆怯者,都是丧失名誉者。普希金时代的先进贵族青年大都坚定信仰,把名誉看得胜于生命。一个人如果失去名誉,那他就会失去生存权。在十二月党人社团(幸福同盟)的章程中写道:"第四条。谁若是具有不名誉者的名声而又完全不予辩白,谁就无法被幸福同盟所接纳。"由此引述可知,сердцадлячестиживы这种说法对当时人来说无疑具有政治上的含义。

честь("名誉")почесть("繁文缛节"、"虚礼",引申为"虚荣")发音相近而语义相反(一褒一贬),构成一种对于诗体研究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按照一般诗人的供白,诗在它们心目中最初往往是以音响形式形成的,有时诗人为了使措词适应或符合某种

特定节奏(音律)的需要,而不得不"出其不意",另辟蹊径,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能出奇制胜,使诗境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诗体对于诗人既有束缚的一面,同时也有把诗人逼至绝境,从而绝境逢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一面。诗人甚至能够带着镣铐跳舞。

例4:

Товарищ, верь: взайд?тона,

Звезда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счастья,

Россиявспрянетотосна,

Инаобломкахсамовластья

Напишутнашиимена!

同志啊,相信吧:幸福的星,

就要升起,放射迷人的光芒,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跃起,

而在专制政体的废墟上

我们的名字将被人铭记!"

在普希金时代товарищ和今日学生口头所说的同一个词具有不同的语义色彩,表示的意思与братья("弟兄们")相近,也指思想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之义。上一诗节中称恰达耶夫为"朋友",此节中又称其为"同志",从而加重表示志同道合者的这一语义。此节中值得注意的是самовластье("专制暴政")这个词。它与самодержавие同义,但后者多出现于官方文件中,表示俄国的政治制度(中性),而前者则指一种建立在暴力和无法无天之上的政权制度,因而带有贬义。

(未完待续)

附注

1 据洛特曼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05年)统计资料。

2 译文摘自《普希金抒情诗集》(查良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8-289页。

3 与честь对举,见《米·尤·洛特曼论俄罗斯·文化卷》。

参考文献

[1]Гаспаров М. 1996 Лотман и Марксизм[J]. 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19.

[2]Егоров Б. Ф. 1999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Лотмана[А]//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C].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3]Лосев А.Ф. 1991 Культура XX века [C].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4] Якобсон Р. 1987 Работы по поэтике[M].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5]Лотман Ю. М. 1996 О поэтах и поэзии[M]. СПб: Наука.

[6]Лотман Ю. М. 1997 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M]. СПб: Наука.

[7]Лотман Ю. М. 1998 об искусстве[M]. СПб: Наука.

[8]Лотман Ю. М. 2002 История и типология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M]. СПб: Наука.

[9]Лотман Ю. М. 2004 Семиосфера[M]. СПб: Наука.

[10]Fokkema D. W., Kunne-Ibsch E. 1988 Theories of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Ithaca, New York: D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1]何兆武陈启能(主编)1996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李幼蒸2003 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王治河(主编)2004 后现代主义词典[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7-09-05

作者简介:张冰(1957- ),男,内蒙古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及文艺学。

[责任编辑:刘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窗

13项课题获立项资助:黑龙江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创新高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日前圆满结束,黑龙江省共有28项课题中标,创历史新高。黑龙江大学获准13个立项:一般项目7项(我中心黄忠廉教授的"基于语料库的严复变译思想研究"荣列其中),青年项目5项,特别项目1项(系黑龙江大学首次获得),中标课题占全省中标课题总数的46.42%。这是黑龙江大学继2005年获11项、2006年获9项、2007年获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后,连续四年再创佳绩、新高,充分展示了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

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个学科共受理申报18353项,1588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平均立项率为8.6%。黑龙江省今年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8项,立项中标率为7.61%。黑龙江大学共申报90项,占黑龙江全省申报总数的24.46%,居黑龙江省第一位,立项中标率为14.44%,高于黑龙江省及全国平均中标率。

61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授课老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the developmentcan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food culture.of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一、前言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的文化综合体。而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它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维持生命物质存在的行为,它经由对维持生命物质的存在的意义而衍生出丰富复杂的精神意义,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

影视符号学

《影视符号学》专辑 影视,在现代所指的是电影以及电视,一般形容搬上荧幕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影视领域百花齐放,空前活跃。好莱坞大片营造出视听盛宴,长篇剧集映射出百态生活,综艺节目建构出另类世界,它们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符号学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公分母,文化的所有领域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影视符号学”也因此应运而生。 法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提出“五类意指方式层次”、“八种大组合段型式”,独树一帜地开启了“电影符号学”研究的先河;意大利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建构出“形象记号”说;符号学家翁贝尔托?埃科提出“三类记号学说”;美国电影理论家彼得?沃伦等人对电影符号的理论研究,电影符号学的探索初见端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符号学在国内外学界已算不得陌生,然而具有更广泛向度的影视符号学,尚未得到普遍关注。作为现行影视符号学研究的主流,电影符号学仅是影视符号学的一个分支,而将符号学运用到包括电视在内的整个影视领域,仍大有可为。 影视为符号学提供了时空构成上极为复杂的文化对象,从而刺激了符号学理论思维。然而,影视符号学研究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将影视作为一种特殊符号表意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深入挖掘符号表意过程中那些不在场的意义,由此决定了影视符号学研究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它着眼于影视语言、影视叙事、影视欣赏,影视意识形态和影视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在声音、服饰与色彩等方面进行探索,对视听符号以及影像符号进行全面解读,这便要求此类研究必须达到一定的广度。 本专辑中的论文,从电影和电视两个层面对影视符号学进行了探索。其中,“共时性与历时性”、“组合与聚合”等符号学基本原理被用作论文的切入点;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口号,而在本专辑探讨大众传媒的文章中,一反常态地提出“作者归来”,使人眼前一亮;对电影语言与日常语言、文学语言进行辨析,从而推演至语言系统、双重分节等问题,层层推进;在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电视专题片之剪辑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符号学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空间,在文本中寻觅符号意义,使得电视专题片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符号学在影视批评领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用影视符号学方法分析影视作品,能给影视鉴赏带来更多审美体验,同时也给

走进“符号学”领域

走进“符号学”领域 张智庭 今天,我国读者对于“符号学”这个名词,可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要说对其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也许还未到此程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这套“符号学译丛”,集中地介绍了法国符号学研究成果,为在我国开展符号学研究和于符号学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原始参照。 一 法国的符号学研究,萌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但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以后的时间。它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学科在二十世纪获得的重大进步。 首先,现代语言学是符号学获得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次把对符号的研究当作一门新学科提出的,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1857-1913)。他在其对现代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并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他的继承者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1899-1956)通过其《语言学理论导论》和《语言论集》两本著述,为后来的结构语义学的建立奠定了认识论基础。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1902-1976)有关“陈述活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使得符号学借助于叙述主体的陈述来掌握意义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话语符号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因此也就使符号学更靠近了言语活动的实际情况。 其次,文化人类学为符号学提供了部分研究对象。由于文化人类学与符号学都关心话语中影响个体言语的文化习惯(风俗,习惯,沉淀在集体的言语活动实践中的动因,等),所以它们在这些方面多有交叉。而对于主导话语的跨文化形式即叙事文形式的规律性研究,早在符号学介入之前就由文化人类学家们开始了,当然,这种研究也首先得益于语言学的理论启发。法国社会学家马塞·莫斯(1872-1950)曾系统地论述了价值物品与财富在社会的循环中的相互关系,从此,“社会性变成了一种系统,而在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衔接、等值和蕴涵关系”(列维-斯特劳斯评语)。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也在这方面有非常出色的分析实践。杜梅泽尔(1898-1986)在《神话与史诗》中以相近的术语解释了印欧宗教中众神的“三种等级功能的意识形态”。于是,一种总的结构,在不考虑个别的情况下出现了,而在这种结构中,特殊的问题也在其中找到了它们的准确位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1895-1970)1928年出版的《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于六十年代初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符号学的研究。格雷玛斯(1917-1992)就在其基础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叙事语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于文学叙事文又可用于社会叙事文的符号学理论。 最后,在哲学方面,符号学从现象学研究理论中吸收了其有关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的概念的大部分内容。符号学概念中的“意义显现”表达方式,就源自现象学的启发。这种表达方式,在感觉的范围之内于感觉主体与被感觉对象之间互为基础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浅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从实践出发的,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结构运动的变迁做出了理论概括,进而形成了包含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社会形态历史变迁以及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多方面理论内容的理论构架。文章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和特点,其次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过程,随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引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门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形态”,另一种是“建设维护性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造“苏联模式”,并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很有苏联特色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20世纪欧美社会生活新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对西方社会异化和工业文明病变的辩证分析和理性批判中,建构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学,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 一般地说,社会学是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所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对社会学的两大分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都是适用的。因为西方社会学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产阶级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方法为对象的,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二者都有一个从一般的社会哲学到具体的专门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只有代之而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但又是统一的形态:革命批判性的形态和维护建设性的形态。革命批判性形态只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过渡性的、预备性的形态,维护建设性的形态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甚至可以说是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客家饮食文化研究

农林大学学院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DONGFANG COLLEGE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客家饮食文化研究 专业年级: 09旅游管理 学号:邱素萍 姓名: 0960104010 2011 年 11 月 20 日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兴趣日浓,不少客家传统名菜和创新菜色由于其风味独特、经济实惠而拥有越来越多的食者群数量。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揭示客家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的规律及其原因。客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无数客家人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与中原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而且与其他民族也有渊源关系,也有本质特征。研究它可以节尅客家饮食文化的神秘面纱为研究闽西历史也有十分重要作用。研究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意义就在于进一步了解和揭示客家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的规律及其原因。因此,本文对客家饮食文化,尤以上杭萝卜干为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意义。 关键词:客家菜闽西八大干上杭萝卜干 前言: 在科技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向更健康,更营养的饮食进军。此时,鲜美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美食开始风靡全球。如:肯德基,麦当劳,意大利面,披萨……充斥着全球市场,因此发扬客家菜的行动刻不容缓,也是客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客家菜包括菜、菜和菜。而菜中客家菜又以闽西八大干而闻名中国甚至全世界。闽西八大干包括:上杭萝卜干,长汀豆腐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清流笋干,明溪肉脯干,连城地瓜干。下面,本文首先介绍下客家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蕴含,接着从客家饮食的种类及制作方法分别作具体介绍,最后总结出客家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客家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

文化符号学论文 用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 晚宴 一文

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晚宴》 摘要:这篇文章是放在以“朋友”为主题的单元里的,它反映的是朋友的意义。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友谊的价值和世俗的价值之间的较量。12个人,都是多年的好友(至少在叔父看来是这样),在一颗稀世珍宝面前,友谊这一崇高的精神败给了世俗的贪欲。从两面看的话,要么文章是凸显现代社会友谊的脆弱,要么是强调贪婪的本性,反映了物欲横流的成人世界的复杂和虚伪。 关键词:晚宴, 尼古拉斯?蒙萨拉特, 文化符号学, 最后的晚餐, 反讽 正文: 《晚宴》(The Dinner Party,尼古拉斯·蒙萨拉特(1910-1979)著,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后附英语原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我”回忆讲述了三十年前发生在1925年,他叔父屋大维五十五岁生日晚宴上的故事。时年叙述者只有十五岁,非常荣幸地被允许参加生日晚宴。那时他的叔父正值财大气粗的壮年,他魅力十足,有教养,为人殷勤而厚道。晚宴在他的豪华的海滨别墅举行,参加宴会的都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和有多年交往的政界好友,共十二人:两个“昔日恋人”及各自的丈夫,才华出众的报业业主和他非常漂亮的美国妻子,刚上任的法国总理,一位德国一战后资深的大政治家,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子和王妃。宴会快结束时,仆人送上甜食离开,叔叔突然看到王妃手上戴的非常精美的单粒钻石戒指。据说,戒指是皇太后送的,原属于成吉思汗。经报业业主的请求,稀世戒指便在客人中一个接一个地传看,赞叹它的美丽珍贵。但二十分钟后,当王妃想收回自己的戒指时,戒指却不翼而飞。整个饭厅都翻了个遍也无身影,法国总理建议搜身,但叔叔提出, “在我的房间里绝对不行。你们都是我的朋友。戒指可能丢失了,如果找不到我理所当然该做出赔偿。”戒指真的再也没有出现。之后,叔叔坚守自己的诺言“进行赔偿”。但从此,他再也没有返回那座别墅,隐居了起来,过着相当贫穷的生活,直到几周前去世。 叙事者以反讽的口吻来回叙晚宴。叙述者在文章开头就说“从那时起我便迈入了令人炫目成人世界。”在西方文化中孩子到16岁就算成年了,此时15岁的“我”还是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童,成人世界对他来说还是个未知数,那次事件也算是迎接他的一个成年礼吧。叙述者用“令人炫目的成人的世界”来引出其叔父晚宴所发生的事情,暗示成人世界人与人之间人心叵测,世事难料,不管是情谊深厚的多年老友,昔日的恋人,还是再有身份地位的贵宾。本来能参加有众多有头有脸的上层社会人出席的叔父的宴会,是令叙事者“激动万分”和荣幸之至的,但最后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使得“我”在三十年后还清晰地记得,直到叔父去世后几周,才道出这段伤心的往事。对于参加宴会的十个人,作者反复强调他们都是叔父的珍贵的,熟悉的老朋友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群体里,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没有人离开,没有其他人进来,一颗价值20万英镑稀世钻戒被传看着传看着便不翼而飞了。有人激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高潮期,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众多学者对于宋代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过去学界对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的回顾,能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宋代的饮食文化,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宋代饮食文化 刘朴兵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一文中,从主食、副食、饮料等方面对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的特点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在节日饮食方面北宋相对前代所产生的改变。 康保苓、徐规的《苏轼饮食文化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一文中,对北宋文豪苏轼的饮食进行研究,指出其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苏轼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其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其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其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何立波、宋凤英的《宋代饮食风尚》(《中州今古》200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市民食谱也日益多样化。同时,文中还对宋代的“饼”与现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成荫的硕士学位论文《南宋临安饮食服务业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一文中,对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服务业做了细密的论述。对临安饮食服务业,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其繁荣兴旺的原因。 胡艳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将古典文献学和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对百种宋人笔记中关于饮食文化的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刘朴兵的博士学位论文《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校:青岛超银中学 班级:2012级二班 组长:程谟怡 组员:蒋小倩,程凤,吴相甫, 王阳阳,韩梓浩 指导教师;邵林 目录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目的??????????????????3

三、研究步骤??????????????????4 四、进行调查 问卷??????????????????5 五、得出结果: 1、感受??????????????????7 2、倡议书??????????????????9

研究背景 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 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 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我不禁起了 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 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

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 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 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 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 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 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 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 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 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电影《湄公河行动》

符号学分析电影《湄公河行动》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语言,通过运用具有约定性的一种符号系统,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本文将运用符号学的观点,结合符号的形式、隐喻与转喻等媒介研究理论,对电影《湄公河行动》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其人物塑造、视听语言、国家形象等方面,解析《湄公河行动》是如何成功地展现情节、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关键词:符号学;电影;《湄公河行动》;象征意义;国家形象 一.引言 符号是事物的代表,是指代其他事物的标记。电影符号具有一切符号所具有的作用,比如提示、传达、暗示、隐喻、象征、转折、逻辑转换等。相对于一般符号,电影符号更广,如暗示故事情节发展,帮助推理完成;能够传达情意,隐喻事件的深层含义,丰富电影的内涵。因为电影的符号特性,才让电影从复制现实转型到了反映现实,从杂耍转型到了艺术。帕索里尼曾在《诗的电影》中指出,?电影使用的是一种人人可懂的语言。所以它肯定是建立在一般人都能懂的符号基础上。电影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是一种‘现实符号学’,是可以用符号的方法解读的。? 符号学由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电影作为一门语言,有自己的表意手段,能够独立地传达信息。从表意功能上来看电影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它和人类语言一样可以自如地用以表现和再现。基于电影语言的概念,研究者将电影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从而建立了电影符号学理论。1966年,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诞生。 电影《湄公河行动》是博纳影业集团出品的警匪动作电影,由林超贤编剧并执导,张涵予、彭于晏、冯文娟等主演。该片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企图揪出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故事。这部以真实案件为创作基础,以宣扬正义、弘扬英雄主义、彰显爱国精神为叙事基调,同时利用商业片加主旋律的方式,以打造影视精品为追求目标的影片,成为近些年来少有的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的一部优秀公安影视作品。 影片跳出了以往一些主旋律创作程式化、套路化的窠臼,没有让?为了世间正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特点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