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

1、蛛网理论:丰产并不等于丰收

蛛网理论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

2、萨伊定律:惟有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才有出路

惟有当供给具有效用及产品品质的时候,萨伊定律才是有效与言之有物的。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善用递减理论,坚持产品创新。

企业想更好地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减少与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4、替代效应:及时把目光瞄向焦点物品的替代物

在经济学上,替代品与互补品是企业定价的参照法宝。它们是由需求交叉弹性理论引发出来的两类产品,并与需求交叉弹性共同在企业经营策略中有广泛而普遍的应用。

5.价格歧视理论:一样的东西为何有不一样的价格

价格歧视实质上就是一种价格差异,它通常是指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向各种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与质量的商品或者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一样的售价或者收费标准。

6、完全竞争:瓜子市场中的经济学

通常而言,假如市场中的买家与卖家数量规模足够大,每个个人(包括买房与卖方在内)都是价格接受者,而且不能独自影响市场价格的时候,这样的竞争状态就叫完全竞争,这样的市场就叫完全竞争市场。

7、竞争理论:竞争战略就是要创造差异性

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这为人们了解竞争本质提供了广泛的视角。

8、外部性定律:宣传“补钙品”也是在为“骨头汤”做广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活动都兼具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9、灯塔效应:市场失灵后怎么办

假设市场上不存在引起市场失灵四种原因中的任何一种因素,竞争性市场就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0、寡头市场:横行霸道的企业托拉斯

寡头垄断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互相依存。

11、完全垄断:钻石市场中的经济学

形成垄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由于各种“行业壁垒”妨碍了其他厂商进入而造成的。

12、节俭悖论:促进消费才能拉动内需

惟有在大量资源闲臵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非充分就业状态下,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才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

13、棘轮效应: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欲望,我们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必须保持适度的物质消费。

14、消费者剩余:你买的东西是贵还是便宜了

同一件商品,当它的价格愈低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就愈多。

15、消费预期:买涨不买落与持币待购

预期指的是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它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16、炫耀性消费:不怕东西贵,就怕显示不出身份与地位

商品要想起到炫耀作用,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价格极高和数量极少。

17、复利累进效应:坚持长期投资,收获巨额利润

复利力量的源泉来自两个要素,即时间的长短和回收率的高低。这两个因素的不同,给复利带来的价值增值也有很大的不同。

18、最大笨蛋理论:千万别接最后一棒

投机行为的重点在于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那个最大的笨蛋,那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19、奇货可居原则:投资冷门方能获利丰厚

投资冷门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而高收益也往往与高风险相伴。

20、51%原则:多一分胜算就出手

我们在做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原则,也行可以使你获得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的价值。

2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不仅存在于货币与金融领域,还存在于其他领域中,如社会经济、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需要我们时刻提高警惕。

22、酒吧理论:经验有时是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酒吧理论存在于很多方面,比如股票买卖、交通拥挤及足球博彩等,人们也把这类问题称为“少数人博弈”。

23、游戏:双赢与多赢才是正道

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遵循和掌握双赢或多赢法则是至关重要的。

24、斗鸡定律:在骑虎难下时要尽早退出

在日常工作与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懂得何为进退之道,不要等斗得血肉模糊时再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25、纳什均衡:从囚徒困境看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也称非合作均衡。任何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共谋”,他们仅仅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而未考虑社会福利或者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这种策略组合由每个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所构成。

26、位臵博弈:商家在同一时空博弈的受益者是消费者

只要条件允许,商家将基本趋向于相依为邻,这种现象完全可以视为由公正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结果。

27、科斯定理:产权明晰是效率的基础

在产权明晰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臵没有影响。

28、阿罗不可能定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阿罗不可能定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公共选择与民主制度,“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具有一定的限度。

29、帕累托最优:门当户对的经济学原理

门当户对的婚姻模式最易达到的帕累托最优,即在不让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30、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31.二八法则: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社会上大约20%的人占有大约80%的财富,而大约80%的人仅占有大约20%的财富。

32、拉弗曲线:减税才能增税

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时,税收总收入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33、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重要尺度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差距程度的重要标尺。

34、乘数效应:善用乘数理论,有效刺激经济

当经济社会机器无法运转,工人无法就业,产品售不出去的时候,“将钱埋在地下”就会让国民收入扩大数千倍。

35、恩格尔定律:生活水平的最直观反映

在运用恩格尔系数这个标准进行国际与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不可比因素的存在,比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因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

素等。

36、菲尔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宏观体现

菲尔普斯曲线指出通货膨胀不只取决于失业状况,还和通货膨胀预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通货膨胀不会影响远期失业率,它只是由劳动力市场的运转来决定的,而经济稳定政策仅仅能影响失业率东风短期起伏。

37、柠檬原理:逆向选择的奥秘

逆向选择主要是由信息的不完全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它会导致交易市场上出现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商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38、逆向思维:信息太少获得太差

伴随着价格的降低,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产品质量比平均水平高地卖家会退出交易,只有产品质量较低的卖家才会进入到市场中。

39、手表定律:标准的重要性

对同一件工作,不能同时确定两种不同的目标;对同一件事,不能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家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及设臵两个不同的企业目标;对同一个人,不能有两种不同的要求,而且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他。

40、木桶定律:细小的疏忽往往会导致整体上的失败

木桶能装多少水,这与最长的木板或木板的平均长度无关,其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41、4+2法则: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

持续遵守4+2法则的企业,有九成以上的几率会是“成功者”。

42、破窗理论:破坏事件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学家将破窗理论应用于如洪灾、地震以及战争破坏性事件中,指出这些破坏性事件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43、长尾理论:网络时代的新规则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与流通的渠道足够多,那些需求不旺或销量差的产品,其共同占有的市场份额就可以与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即众多的小市场在汇聚以后,能够具备与主流大市场相较量的市场能量。

44、蓝海战略:如何为企业找到新出路

蓝海战略所透露出的核心观点就在于寻找突破点,在看似绝望的“红海”中开辟出一片光明的“蓝海”

45、X效率理论:有效鼓舞士气才能提高效率

在战争中,士兵的士气正是“X效率”理论的具体体现。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某些企业X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46、帕金森定律:7个人做1个人的事效率反而低

1个人的工作如果是由7个人来做那它会比1个人做时还要忙。因为,这7个人之间将形成很多牵制关系,制造出许多新工作。

47、鲶鱼效应: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妙方

适度的压力可以给企业带来活力,这就是“鲶鱼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48、规模经济:企业做大做强的理论支持

规模报酬理论是经济学上一个很实用的理论,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得到最大收益,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就必须尽量在规模报酬理论的框架之内行事。

49、麦穗理论:不求最大的,避免最差的

麦穗理论无法确保你能选出最饱满最美丽的那支麦穗,却一定能够让你选出最大类里较为美丽的一支麦穗。

50、示范效应:一人带头,众人从流

通常而言,只有上层社会人士才能够起到示范效应。

51、锁定效应:从马屁股的宽度到现代铁路

一个不断自我复制繁荣的产业,对所进入的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幸运;一个不断自我复制衰败的产业,对该产业中的企业而言就是一种痛苦。

名词解释及答案(经济法)

名词解释及答案 1)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2)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规范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 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是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4) 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5)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6) 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 7) 公司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既是组织法,也是行为法,但主要是组织法。 8)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9)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投资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10) 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可分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 11)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的,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2) 发起设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之一,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 13) 募集设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之一,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14)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15) 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登记成立的公司。外国公司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6) 母公司(子公司):根据公司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母公司和子公司。实际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是母公司。受其他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是子公司。它们都具有法人资格。 17) 总公司(分公司):根据公司在管辖与被管辖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总公司和分公司。管辖全部公司组织的总机构是总公司。受总公司管辖的分支机构是分公司。前者具有法人资格,后者不具有法人资格。 18)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是指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 19)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是以股票为表现形式的、体现 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公司资本的组成 部分。 20)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 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 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21) 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是 指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 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 的商品经济组织。 22) 厂长负责制: 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 管理工作由厂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 责的一种企业内部领导制度。它是一 种首长负责制。 23) 职工代表大会: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 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4)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以生产资料的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独立 的商品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企业包 括城镇和乡村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制企业。 25)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 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 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私营企业分 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 司三种。 26) 独资企业:是指依照 《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 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 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7) 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 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 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28)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我国法 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 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 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 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中 国投资者包括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 经济组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的企 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29) 外商投资企业法:是调整国家协调经 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外商投资 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0)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 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 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 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 险及亏损的企业。 31) 合营企业的 注册资本:是指为设立合营企业在登 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资本总额,应为合 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 32) 合 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是指按照合营企 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 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 的总和。投资总额包括注册资本和企 业借款。 3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是指中国合作者和外国合作者依照 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举 办的,按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 益或者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 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 合营企业。 34) 外资企业:即外商 来我国举办的独资企业。它是指依照 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 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 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 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 35) 破 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时,依法将其全部财产抵偿所欠的各 种债务,并依法免除其无法偿还的债 务。 36) 破产财产:是指在破产宣 告后,可以依法对债权人的债权进行 清偿的破产企业的财产。 37) 破产 债权:是指在破产宣告前成立的,可 以通过破产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 清偿的债权。 38) 反不正当竞争法: 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39)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 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 济秩序的行为。 40) 商业贿赂:是 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争取 交易机会,特别是为争得相对于竞争 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 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 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 或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 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41) 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 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 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和经营信息。 42) 折扣:亦称让利。 是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经营者在所 成交的价款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的 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 优惠。 43)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 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 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一般包括关于产品质量责任、产 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及处理质量争议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4)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是指国 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由 它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依据 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系列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 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合格,颁发企业质 量体系认证证书,以兹证明的制度。 45)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依据具 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 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 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 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 活动。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 46)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指国家指定的 产品质量专门机构,根据正式产品标 准的规定,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 序,对企业产品质量所进行的监督性 检验。 47) 国家监督:指国家对产 品质量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 查制度,重点检查实行生产许可证管 理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 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 映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 48) 产 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因 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买 主、用户、消费者或其他人人身和财 产的损害而应承担的赔偿义务。 49)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质量法律关 系的主体,必须为一定质量行为或者

国际经济法理论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一)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体系 一、国际经济法的定义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其他国际公法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按照国际经济法的狭义概念,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作为国际公法调整对象的国际公法主体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分;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仅由包括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内的各种国际渊源构成。 按照广义的国际经济法概念,国际经济法并非仅仅是国际公法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法律部门、法律门类或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并非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既包括国际渊源,也包括国内渊源。 “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平等当事人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关系,如国际货物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 ②国家对国际经济交往关系的当事人及其有关活动实施管理或管制关系。在此项关系中,国家与其所管制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不是平等的,其相互之间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 ③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公约或协定确立的国际经济关系,如贸易、投资、税收等方面的关系。 我国有些学者将“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横向经济关系和纵向经济关系分别称为“国际经济流转关系”和“国际经济管制(或统制)关系”。所谓“国际统制(管制)关系”是指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依据国际条约或国内立法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所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流转关系”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经济组织相互之间发生的、超越。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多数学者持广义的国际经济法观点。本课程亦采取广义国际经济法观点。 二、国际经济法特征 (一)主体的普遍性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和自然人。 (二)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国际经济法调整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在国际领域内所结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国家、国际经济组织、自然人、法人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融资、国际税收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管制关系和国际经济流转关系。这两种国际经济关系之所以需要由国际经济法进行调整,其原因在于: 1、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等关系的产生基于合同,并且其基本主体为自然人、法人。 2、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依国内法或国际条约既是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主体,也是国际经济管制关系中的管制主体。 3、国际经济流转关系与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紧密相连。脱离于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经济流转关系是不存在的。当然,独立于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经济管制关系是能够存在的。 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使其与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等相近法律部门形成歧异。 (三)法律规范的多样性 国际经济关系既可通过国内民商法、经济法调整,也可以通过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予以规范。由此,国际经济法法律规范,既包括国内法规范,又包括国际法规范。从这些法律规范性质出发,国际经济法法律规范既包括公法规范,也包括私法规范;同时,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 1、国际经济法法律规范中的实体法规范。此类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调整国际

2021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诉讼时效基本理论

2021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诉讼 时效基本理论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诉讼时效制度 【所属章节】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知识点】诉讼时效基本理论 诉讼时效基本理论

1.诉讼时效的概念 (1)基本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债权请求权不行使达一定期间而失去国家强制力保护的制度。诉讼时效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2)特点 ①诉讼时效届满不消灭实体权利。 ②诉讼时效期间的经过,不影响债权人提起诉讼,即不丧失起诉权。 ③如果债务人主张诉讼时效的抗辩,法院在确认诉讼时效届满的情况下,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提示1】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提示2】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

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提示3】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④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 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诉讼时效的具体内容,如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均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 2.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解释】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续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可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3.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 (1)《民法总则》关于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①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②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③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④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2)司法解释关于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债权请求权的规定: ①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②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③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运输经济学模拟试题

运输工具入机动车辆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轮船制造业则比较接近垄断竞争市场 ∑ ?MSi )100( E 、、科学管理 11. B 指一个项目投资于日常运营支出方面的成本。 A. 运输总成本 B. 运营成本 C. 移动成本 D. 显明成本 12.运输产品具有 A 的特点。 A .即时性 B.实体性 C.不可计量 D.可储存 13.运输需求在时效性上具有 C 。 A.即时性 B.不一致性 C.波动性 D.实体性 14. D 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 A. 收益 B. 平均收益 C. 边际收益 D. 总收益 15. B 运价是指运输提供者根据市场对运输的不同需要层次,制定不同的价格。 A.差别 B. 浮动 C.铁路 D. 公路 16. C 运输具有能耗少的特点。 A.公路 B. 航空 C.铁路 D.各种运输工具 17. D 运输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的特点。 A.航空 B.铁路 C.水运 D.公路 18.运输 D 市场是指与运输基本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不能单独存在的市 场。 A. 直接 B. 间接 C. 基本 D. 相关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更正错误的地方。 1、区位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不同的地理位置。 ( √ ) 2、固定成本永远不变。 ( × ) 固定成本存在于短期范围,长期来看是可变的。 3、运输需求在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下,将引起均衡运价和运量反方向变动。 ( × ) 价格和价值不是一直相等,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一般情况下,货物价值小的运输需求价格弹性大。 ( √ ) 5、生产性旅行需求价格弹性大。 ( × ) 生产性旅行需求价格弹性小。 6、会计成本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基础。 ( √ ) 7、各种运输工具装载率越高,平均运输成本越低。 ( √ ) 8、当运输规模收益率递减,该运输服务生产体系下的平均运输成本递增。 ( √ ) 9、从竞争的角度,竞争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垄断。 ( × ) 从竞争的角度,竞争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10、当平均成本最小的时候,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 ( × ) 当平均成本最小的时候,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11、运输工具入机动车辆市场比较接近垄断竞争市场,轮船制造业则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n 2 i =1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社会关系法律关系 (法律)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等等 各类法律关系(法律) 概念: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当事人根据经济法的规定所形成的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内容: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客体: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主体概念 是指在经济管理和协调过程中,依法独立享有一定经济权利和承担一定经济义务的当事人。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能够以自己名义独立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 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担当者。 能独立的承担经济法律责任。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1、国家机关 ?经济管理主体:例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 ?国家作为整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主体,比如发行国债,国家作为债务人 2、社会组织 ?是指经法定程序设立,实行独立核算或预算,拥有独立的财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3、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 ?包括经济组织的职能机构(科室)和下属单位(车间、班组、商店) 4、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个人。 ?综上所述,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通常被概括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大类。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原因出生的人。 ?组织体: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 (三)法人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是法律拟制的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 (1)依法成立

经济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本科)

经济法本科生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刘文华徐孟洲主编:《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杨紫烜徐杰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刘大洪主编:《经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崇实主编:《经济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吕忠梅陈红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吴志攀主编:《经济法学家(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乃新:《经济法精神之展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玉军:《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顾功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艳芳编:《经济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孟洲著:《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占荣等:《当代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反思整合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哲昕:《系统经济法论——经济法本质及其与WTO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继军:《市场规制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晔主编:《经济全球化下竞争法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晔丘本主编:《经济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世明著:《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肖江平编:《经济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邢会强:《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运输经济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运输经济学 一、填空题: 1.运输经济学是研究运输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运输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理论在领域中的应用。 3.产品是指不参与或未参与的生产的物质。 4.运输需求包括运输需要和两个概念。 5.支付能力即购买能力,指购买者通过自己的获得他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6.商品是指流通的产品。。 7.单位运输是指均每一个单位运输工作量支出的费用。 8.运输需求者是具有运输需求,具有明确行为目的,作出运输的主体。 9.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行时间内平均行驶的速度,它主要受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 10.运输需求弹性是指在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后,运输需求对其反应的程度,以运输需求弹性系数大小来衡量。 11.交通运输枢纽是指运输线路的处,完成客货流的集散、转运作业,由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组成的一个整体。 12.运输市场主体是指运输市场行为的者或单位,即构成运输市场的基本要素。 13.运输主体就是指旅客或货主。 14.运输中介服务主体是介于运输供给主体和运输需求主体之间并为之服务的运输市场组织。 15.运输市场客体是指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关系的,即运输市场交易双方意愿的承担者。 16.运输市场是指与运输基本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不能单独存在的市场。 17.运输市场的理想形态,就是性状态,也即无差别竞争状态。 18.与运输市场的理想形态相对的是垄断市场。 19.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它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 20.收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21.成本就是在指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所要比原先多付出的生产成本。 22.成本是指生产某一产品或投资某一项目所耗费的全部。 23.产品成本是指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表现。 24.运输是指投资运输项目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25.成本是指把某项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由此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26.成本指厂商会计帐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费用。 27.成本指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必须支付的费用。 28.移动设备拥有成本指一个项目于移动设施方面的成本。 29.运营成本指一个项目投资于运营支出方面的成本。 30.铁路运输总成本是指铁路运输期间的运输支出,也就是这个期间的运输总成本。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1.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2.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 3.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包括国家(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4.经济联合关系:是指企业等组织进行合并、兼并(归并)改组经济实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5.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各组织之间进行生产协作,业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7.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8.经济法主体: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9.原生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赖特定义务主体的行为即可行使和实现的权利。 10.取得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必须通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通过特定义务主体为特定行为,才能获得的权利。 11.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性质,故亦称经济权力。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13.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经济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事件是指不依经济法主体意志为转移,与其主观意志、行为无关的那些可以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行为是由组织或个人所为的、受其主观意志支配的那些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14.经济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经济 法律关系产生并依法运行的最主要的 经济行为。 15.经营协调关系:专指经济法所调整 的那部分横向经济关系。 16、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指在企业等 组织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关 系 17、涉外经济关系:是指具有涉外因 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18、中国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 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 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 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总称)。 19、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经济法 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 程,以及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准则。 20、经济法的体系:是指经济法律(法 规)体系,有时也指经济法学体系, 是在经济法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 种经济法规性质的异同、关系的亲疏, 按一定的标准和序列,分层次、分系 统排列组合而成的统一体。 21、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 管理和经营协调过程中,由经济法律、 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 务相统一的关系。 22、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 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经济法律关 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 务的组织和个人。 23、狭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根据 经济法律、法规获得的主体资格和主 体制度。 24、权力机关: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机器常务委员会。 25、管理机关:是指经济管理机关, 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人民政府 等。 26、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独立地位、 实行独立核算或独立预算,从事经营、 管理活动的组织,亦即企业单位、事 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 27、内部组织:是指企业、公司和其 他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 28、工业产权: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 商品生产的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 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 内享有的专利权。 29、财物:是指经济法主体能够控制、 支配的,经济法允许其进入经济法律 关系运行过程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 值的实物形态的物品,以及可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货币和有价证券。 30、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经 济法律关系进行一定的经济活动,以 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 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们用脑力劳动 创造的非物质财富。 32、企业:企业是由一定的生产要素 有机结合而成,依法从事生产、流通 和服务性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经营 性的经济主体。 33、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 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 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的经营实体。 34、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 其他组织依法设立的普通合伙和有限 合伙企业。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为经营宗 旨,以成员的互助合作为要旨,决议 事项时贯彻“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 主原则,限制资金分红,实行按劳动 或按贡献分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 业。 36、国有企业:是指企业的资金全部 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 或间接控制的企业。 37、社会企业:是指通过经营获得盈 余,并将其用于扶助弱势群体或促进 社区发展等公益性企业。 38、全民所有制企业:指由中央或地 方的一个财政主体或一个国有企事业 单位设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财产从 事经营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其相关法规 规制的企业。 39、集体所有制企业:指企业的财产 归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集体所有, 由集体投资或社员入股集资设立的企 业。 40、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指财产属 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 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 会主义经济组织。 41、乡镇企业: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 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 各类企业。 42、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全部或部分 由境外投资者投资,依中国法律在中 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43、企业国有资产:是由国家对企业 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44、关联方:指本企业的董事、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这些 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 45、资产评估:指由经授权的评估机 构按照合法的程序和专业规程,运用 科学的方法对自产某一时点的价值进 行评估和估算。 46、国有资产转让:指依法将国家对 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

经济法基本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法是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经济关系 B.国民经济管理关系 C.经营协调关系 D.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这个概念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A.德萨米 B.摩莱里 C.圣西门 D.傅立叶 3、美国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这被视为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标志。A.《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B.《全国产业复兴法》 C.《农业调整法》 D.《紧急银行法》 4、1919年()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法命名的法《煤炭经济法》。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5、被称为经济法的核心、经济宪法的是()。 A.反垄断法 B.反不正当竞争法 C.税收征收管理法 D.公司法 6、准确了解经济法的概念关键在于明确()。 A.经济法的体系与渊源 B.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 C.经济法的主体 D.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7、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是()。 A.人身关系 B.财产继承关系 C.国家协调国民经济运行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D.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所调整的各种经济关系。 8、国家通过经济法对市场主体干预调控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A.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B.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C.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D.市场监督关系 9、税法属于()。 A.市场主体法 B.市场活动与规范法 C.宏观调控与管理法 D.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10、中国经济法的真正产生和发展是从()开始的。 A.新中国成立后 B.文革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1993年后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 )。

1.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重点

1.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3.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4.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5.经济法主体,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6.工业企业法,是有关确立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由工业企业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企业终止,是指企业因法律上、经济上的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实体的解散和法人资格的消失。 8.乡镇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9.乡镇企业法,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调整关于涉及乡镇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租赁经营,是指在不改变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的条件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授权单位为出租方,将企业有期限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方式。 11.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2.个人独资企业法,确认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个人独资企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14.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5.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16.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 17.固定资产投资法,是确认和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之间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18.固定资产投资协作关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在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19.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20.财政管理体制,指划分中央同地方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财政管理职权、财政收支范围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21.预算关系,是指在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22.国有资产评估制度,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评定估算的一种制度。 2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照税法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24.贷款,是商业银行将货币在一定期限内借出,借以获得利息的业务。 25.票据:是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指定他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按票面所载文义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 26.政府指导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27.会计关系,是指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和会议机构、会议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8.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办理会计手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一种监督。 29.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国家资产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30.能源法,是调整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节约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1.环境保护法,调整在保护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有关确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32.买卖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另一方,另一方受领标的物并支付价款的协议。33.信贷合同,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将金钱出惜给借款人使用,在合同期满后由借款人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34.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力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35.诋毁商誉,经营者针对特定的同业竞争对象,故意捏造和歪曲事实,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散布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36.采取欺骗性标志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经营者采用伪冒或仿冒的或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市场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37.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和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38.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销售者应保证所销售的产品符合约定的质量。 39.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40.房地产法,是指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实施房地产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法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对经济诸环节进行干预之法。 2.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主体在进行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由经济法加以确认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4.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5.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直接引起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与终止的客观情况 6.经济法律责任亦即违反经济法的责任,是指由经济法规定,在经济法主体违反法定经济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判断正误 1.错2.错3.错4.错5.对6.对7.对8.错9.错10.错 三、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A4.D5. A6. D7.C8.B9.B10.C 四、多项选择题 1. A B C2.A C3.B C D4.A B C D 5. A B C D6. A B C D 7.A B D8. A B C D9.A C D10.A B C D 五、填空题 1.民法 2.市场自主国家干预 3.市场监督关系宏观调控关系 4.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5.商品经济关系经济关系 6.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 7.市场中的经济规律法律财政 8.营利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9.占有使用收益排他性绝对性 10.非财产所有者 六、简答题 1.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法制的组成部分,它们都以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从法律发展的历史看,民法出现在前,经济法出现在后。 民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基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商品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基于经济的社会化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前者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后者以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为出发点。 民法与经济法的具体区别在于: (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调整目的不同。经济法对其对象进行调整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民法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利益。 (3)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可以具有不平等性;而民法主体是平等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公民和法人。 (4)调整原则、方法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原则是,既要体现经济法主体平等的一面,这与民法调整原则是一致的,又要服从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体现上下级的服从关系;在调整方法上,民法主要采取民事的方法,而经济法则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刑事的综合方法。 2.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行政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等。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不同,尽管在行政法中也包括经济行政行为,但经济法调整的国民经济管理关系要比行政管理关系广泛、深入得多。至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协调关系,行政法更不能企及。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与经济法的主体不同,前者不包括经济组织内

运输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运输经济学 一、填空题: 1.运输经济学是研究运输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运输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理论在领域中的应用。 3.产品是指不参与或未参与的生产的物质。 4.运输需求包括运输需要和两个概念。 5.支付能力即购买能力,指购买者通过自己的获得他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6.商品是指流通的产品。。 7.单位运输是指均每一个单位运输工作量支出的费用。 8.运输需求者是具有运输需求,具有明确行为目的,作出运输的主体。 9.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行时间内平均行驶的速度,它主要受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 10.运输需求弹性是指在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后,运输需求对其反应的程度,以运输需求弹性系数大小来衡量。 11.交通运输枢纽是指运输线路的处,完成客货流的集散、转运作业,由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组成的一个整体。 12.运输市场主体是指运输市场行为的者或单位,即构成运输市场的基本要素。 13.运输主体就是指旅客或货主。 14.运输中介服务主体是介于运输供给主体和运输需求主体之间并为之服务的运输市场组织。 15.运输市场客体是指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关系的,即运输市场交易双方意愿的承担者。 16.运输市场是指与运输基本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不能单独存在的市场。 17.运输市场的理想形态,就是性状态,也即无差别竞争状态。 18.与运输市场的理想形态相对的是垄断市场。 19.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它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 20.收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21.成本就是在指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所要比原先多付出的生产成本。 22.成本是指生产某一产品或投资某一项目所耗费的全部。 23.产品成本是指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表现。 24.运输是指投资运输项目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25.成本是指把某项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由此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26.成本指厂商会计帐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费用。 27.成本指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必须支付的费用。 28.移动设备拥有成本指一个项目于移动设施方面的成本。 29.运营成本指一个项目投资于运营支出方面的成本。 30.铁路运输总成本是指铁路运输期间的运输支出,也就是这个期间的运输总成本。

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创新.概要

席月民: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创新 2011年3月14日17:37 新闻中心 (阅读:1622次) 目次 上篇:从蓬勃兴起到初步发展 一、部门经济法地位之确立 二、早期经济法诸学说之理论争鸣 三、初步发展时期经济法诸学说之统合 下篇:从走向成熟到理性繁荣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学之重构与反思 二、新时期经济法代表性学说之考辨 三、经济法基础理论共识之析出 作为法学领域里的一个新兴学科,经济法学因应国家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并在与经济立法、经济执法以及经济司法的互动中不断实现理论突破和创新,30多年来的诸多经济法理论命题和制度建构,契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促进了中国法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创新进行研究,科学确定经济法学发展的分期依据至为关键,其价值在于从量变和质变的关

系研究中,认识和把握历史演变的轨迹和规律。有学者提出,分期依据的确定不能忽视下列因素:一是中国1979年以来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二是调整对象学说的重大发展;三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活动。笔者对此观点深表赞同。基于此,笔者把中国经济法学的历史以1992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界,将之前的历史分为1979-1984年的蓬勃兴起阶段和1985-1991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之后的历史分为1992-2001年的走向成熟阶段和2002年至今的理性繁荣阶段。本文分为上、下两篇,通过回顾和分析这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中有关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展示中国经济法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认知状态,剖析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形成及其衍变,以彰显经济法学发展、创新与繁荣的实践价值。 上篇:从蓬勃兴起到初步发展 一、部门经济法地位之确立 对于经济法学而言,虽然“经济法”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被人介绍进国门,当时介绍的内容已涉及经济法在德国形成的原因、德国学者关于经济法概念的不同观点及经济法的性质、范围等,但这些成果并未引起中国法学界的关注。建国后,尽管中国法学研究一边倒地受到前苏联法学影响,但鉴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前苏联经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