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穆天子传》卷二所载穆王西征之路线梳理

《穆天子传》卷二所载穆王西征之路线梳理

《穆天子传》卷二所载穆王西征之路线梳理
《穆天子传》卷二所载穆王西征之路线梳理

《穆天子传》卷二所载穆王西征之路线梳理(1)

蔺长旺

自《卷一》文尾干支纪日“四月二十八丙寅天子属官效器”,到《卷二》开篇之干支纪日“丁巳天子西南升殷之所主居”,前后共相距五十一日。对其间天子穆王的行踪,有学者称:盖自河宗至昆仑、赤水须经西夏、珠余、河首、襄山诸地,五十一日行四千里恰合。对此推论,笔者尚不敢苟同,一是平均日行八十里的算法未必准确;二是推断所经之地的地理位置之所在亦尚需推敲;三是从《卷一》可知,主要是记载穆王北征犬戎之事件,也可能当时穆王已从积石而返回宗周。

通过对《卷二》的通篇梳理可知,其行进路线从“殷之所主居”始先后经过赤水(昆仑之阿)—行程4日—鸟之山(昆仑之丘、三日舍于<垔鸟>)—行程1日—昆仑之丘(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行程4日—舂山(帝之平圃、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行程3日—赤乌(昆仑山出美玉石处、天子五日休于岐山之下)—行程2日—洋水—行程3日—黑水(水出昆仑山西北、降雨七日未行)—行程3日—群玉之山(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行程1日—羽陵—行程4日—铁山(剞闾氏、天子登于铁山祀于郊门)—行程4日—鄄韩氏(平衍之中、大朝三日)—行程1日—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行程4日—苦山—行程3日—黄鼠之山—行程4日—西王母之邦。

由上述梳理可见,《卷二》主要记载了穆王在昆仑之丘祭祀黄帝、观于帝之平圃的重要活动和继而前往西王母之邦的行程。其干支纪日的记载看来也较为可信,笔者逐日推算并未发现有错误之处。

从丁巳日“天子西南升殷之所主居”到癸亥日“至于西王母之邦”,虽前后历时长达67天,但途中就有30天时间用于休整和活动而未行进。如此算来,用于前行的时间最多也只有37天,假设日行6小时,时速12里,总行程约2664里左右。况且,若从穆王离开昆仑之丘自黑水前往西王母之邦算起,则行程只有24天,约为1728里。换言之,也就是说从昆仑丘的黑水一带至西王母之邦的距离大约有1700里。这个推算数据兴许对进一步探讨西王母之邦的地望所在有所帮助。

由《卷二》可知,穆王西征至于西王母之邦的行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乃是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的活动。那么,昆仑丘位于何处呢?据伏元杰文(《山海经》中的河源考):《山海经》有“河出昆仑”的记载,古代昆仑山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就是河源。因此,只要找到了河源就找到了昆仑山。伏先生用大量的证据揭示了今浍河即古代的河源,古代的“河水”是由今浍河、汾河下游、黄河中下游构成,并由此而揭开了上古昆仑山的位置之谜:上古时代的昆仑山并不在大漠的西北和青藏高原,而就在中原,中原的中条山就是古代的昆仑山。

笔者赞成伏先生的观点,亦即曲沃县曲村镇和桥山都属于昆仑丘,且黄帝之宫当在曲沃县桥山下遗址群中。因周穆王姬姓,名满,是黄帝同姓子孙,所以周穆王西巡途中“饮河水之阿”、“登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后,在癸亥日,“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昆仑之丘。”即周穆王在昆仑墟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其祭坛当在桥山下黄帝之宫的黄帝明堂里举行。“封隆之葬”的“封”是指黄帝墓葬土堆,“隆”就是培土。“封隆之葬”就是周穆王给年久失修的黄帝墓培土,使黄帝墓重新丰满高大。

日前,笔者曾与曲沃县同仁陪同伏元杰先生到桥山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桥山之上有唐宋年间碑文记载的黄帝上庙建筑遗存,山下亦有专业考古见证的下庙遗址。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庙遗址之东,上庙遗址东南处,确有规模浩大、气势轩昂的类似墓葬的封土存在。笔者在上庙遗址还看到一小块无年代记载的残碑上竟有“炎帝侵诸侯”和“尧舜做贡时”的残缺碑文。想必这也很可能是关于昔日尧舜也曾在此祭祀黄帝的相关记载。

在天子于桥山祭祀黄帝之后的季夏丁卯日,天子又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春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淮南子》曰实为帝之平圃也〕。那么,“平圃”何在?

《山海经〈西山经〉》中又云:“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实惟帝之平

圃,……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从《山海经》的记述来看,泑水与“平圃”相邻,又在昆仑之北,而且向北流,还与泑泽、泑山相邻。伏先生在《蜀史考》一书第九章《昆仑山考》中已经考证:“平圃”即中条山顶峰历山上的舜王坪,在翼城县最南端处。

据上述分析笔者推断,此次天子西征自丁巳日穆王”西南升殷之所主居”始,亦即柏夭所说是指周封殷人(膜昼)于河水之阳的地方,可能在今河南孟津一带北行,沿着昆仑之阿(即从阳城西部由临涧向东而流)的赤水西行,在鸟之山(今翼城县与沁水县接壤处)歇脚3日,经1日行程便到达昆仑之丘(今曲沃桥山一带)的黄帝之宫。前后用了五天时间,行程约有360里左右。经笔者在百度地图上实际测量,其数据非常吻合。

而穆王在桥山祭祀黄帝之后,用了四天的时间到达舂山之上帝之平圃(舜王坪)。看来,其行程所用时间也较为合理。因为无论是从地图上测量,还是今人从桥山前往实际行走的路程,都在350里左右,况且山道相对难行。因此,笔者认为《卷二》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自天子五日观于舂山帝之平圃之后,经3天行程约200里到达赤乌(昆仑山出美玉石处、天子五日休于岐山之下),之后天子行程2日约150里,便到达洋水(据伏元杰考:晋

东南的阳城北面的芦苇河),又行程3日约200里到达黑水(据伏元杰考:发源于沁水县与翼城县交界之东邬岭,水出昆仑山西北。天子因降雨七日未行)。

由此行程可知,这段行程主要活动在今翼城县、阳城县和沁水县一带,亦即曲沃桥山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但在此之后,天子穆王的活动路线发生了变化。“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也就是说穆王由东向西沿黑水东还而行,又行程3日约200里到达了群玉之山,之后经21日约1400里之行程到达了西王母之邦。至于群玉之山和西王母之邦的地望所在,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讨论,但大致估计西王母之邦据黑水约1600里的距离,向西有可能到可达青海地区。(待续)

附:【卷二】干支纪日与行进路线梳理记录

丁巳【1】,天子西南升殷之所主居

戊午【2】,(赤水)之人居虑,献酒百(斛)于天子。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

己未【3】

庚申【4】天子三日舍于<垔鸟>鸟之山。

辛酉【5】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壬戌【6】

癸亥【7】,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祭)昆仑之丘〔蠲者,洁也。齐祭神曰禋。《书》“天子禋于六宗”。蠲,音圭〕。

甲子【8】,天子北征,舍于珠泽。天子升昆仑〔此以上似说封人于昆仑山旁〕,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天子又与之黄牛二六以三十余人于昆仑丘。150

乙丑【9】

丙寅【10】

季夏丁卯【11】,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春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淮南子》曰实为帝

之平圃也〕。

戊辰【12】己巳【13】庚午【14】辛未【15】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

壬申【16】,天子西征。

癸酉【17】

甲戌【18】,至于赤乌。赤乌之人其献酒千斛于天子。〔昆仑山出美玉石处,故以语之〕,以为周室主。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严注:《竹书》认为是穆王十九年)。

乙亥【19】丙子【20】丁丑【21】戊寅【22】曰:天子五日休于岐山之下。乃奏广乐,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所以结恩好也〕,女听、女列,以为嬖人〔一名听名失一女名下文〕。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珤玉之所在也。

已卯【23】,天子北征,赵行数舍〔赵,犹超腾。舍,三十里〕。

庚辰【24】,济于洋水〔洋水出昆仑山西北禺而东流。洋,音详〕。150

辛巳【25】,入于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

壬午【26】,天子北征,东还〔从东头而旋归〕。

癸未【27】

甲申【28】,至于黑水〔水亦出昆仑山西北隔而东南流〕,西膜之所谓鸿鹭,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胥六师之属〔穆王马骏而御良,故行辄出从众前〕。

乙酉【29】丙戌【30】丁亥【31】戊子【32】己丑【33】庚寅【34】

辛卯【35】,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

壬辰【36】

癸已【37】,至于群玉之山〔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者〕,容成氏之所守。

甲午【38】乙未【39】丙申【40】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待留之也。邢,今广平襄邑县〕。

孟秋丁酉【41】,天子北征,邢之人潜时,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

戊戌【42】,天子西征。

己亥【43】

庚子【44】

辛丑【45】,至于剞闾氏〔音倚〕。天子乃命剞闾氏供食六师之人〔子六天军。《诗》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于铁山之下。

壬寅【46】,天子登于铁山,祀于郊门。乃彻祭器于剞闾之人〔以祭馀胙赐之〕。温归乃膜拜而受〔温归,名也〕。天子已祭而行,乃遂西征。

癸卯【47】甲辰【48】乙巳【49】

丙午【50】,至于鄄韩氏。爰有乐野温和,穄麦之所草〔此字作草下早,疑古茂字〕,犬马牛羊之所昌〔昌犹盛也〕,珤玉之所(盛)。

丁未【51】,天子大朝平衍之中〔衍坟之下者,见《周礼》〕,乃命六师之属休。

戊申【52】

已酉【53】,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吏七萃之士于平衍之中。

庚戌【54】,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天子乃树之竹〔种竹池边〕,是曰竹林〔竹本盛者为林〕。辛亥【55】壬子【56】

癸丑【57】,天子乃遂西征。

甲寅【58】乙卯【59】

丙辰【60】,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谓茂苑。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苦,草名可食〕。丁巳【61】,天子西征。

戊午【62】

巳未【63】,宿于黄鼠之山,西休,乃遂西征。

庚申【64】辛酉【65】壬戌【66】

癸亥【67】,至于西王母之邦。

2014.7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翻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读山海经·其一》注释 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

英语常用翻译十二式

英语常用翻译十二式 英语翻译十二式(一) 同义反译法 例子: 1. Only three customers remained in the bar. 酒吧间只有三个顾客还没有走。(不译:「还留着」或「还呆在那里」) 2. I'll be here for good this time. 这一次我再也不走了。(不译:「永远在此呆下去」) 3. Please keep the fire burning when I'm out. 我不在家的时候,请别让炉子灭了。(不译:「我外出时,请让炉子继续烧着」) 4. "Wait, he is serious." 「等等,他不是说着玩儿的。」(不译:「等等,他是认真的。」) 5. "Now, Clara, be firm with the boy!" 「听我说,克拉拉,对这孩子可不能心软。」(不译:「……对这孩子要坚定」) (二) 删减解释词 例子: The traveller in the south must often have remarked that peculiar air of refinement, that softness of voice and manner, which seems in many cases to be a particular gift to the quotation and mulatto women. 到南方去的人看见那些黑白混血的女郎,准定会注意到她们十之八九都赋有那种独特的优雅风度、那种柔和的声调和文静的举止。 (三) 短句拆译 例子: "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 ..." 「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 (四) 译词推陈出新 例子:

历史的反思悲壮的红四方面军西征 作者刘清源

历史的反思悲壮的红四方面军西征作者刘清源 一、将帅失和是西路军失败的前提 在兰州游历了几天,我就踏上了北去靖远的列车。从兰州到靖远的列车一天就一趟。早六点发车,十一点到。选这趟车的好处是列车人不多,坐着舒服。票价也不贵,才十元钱,就是城里一个出租车的价钱吗。缺点是太慢了,好在车上遇到一位西安翻译学院旅游系的女同学,还有一位东北锦州的老乡,是负责西北区域的推销员。我们在列车上天文地理的一顿海侃,时间过得还真快。 靖远火车站不大,满街的建筑物都披挂着西北特有的黄尘,就好像一百年也没有冲刷过一次似的。 我这次来的目的地是靖远县的虎豹口渡口,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就在此渡过黄河,开始走向悲壮的死亡之路。渡口离县城八公里,公共汽车就别想了。在车站我谈妥一辆出租车,三十元来回,贵了些,但出门在交通上不能太计较了,有时你一个外地人,当地人会起哄,少一分钱,就都靠着,你拖不起时间。老区吗,就当扶贫了,起车吧!

虎豹口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隘口,因其水势凶猛,如同虎豹,才得其名,但现已废弃。此地空无一人,荒草遍地,甚是荒凉。出租车司机讲就是县城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但也有来的,他讲去年就拉过两个浙江人,也是专程来到此地瞻仰的。 渡口现有一座雕像,正面有李先念的题词,他是当年西路军组成三个军中的三十军政委,强渡虎豹口战役也是李先念部队打的。 虎豹口为什么能成为渡口呢?或者说红军为什么选择 此处渡河呢? 此地地势两岸突兀,黄河到此处形成一个V字形,渡口就在V字的底端。两侧黄河江面宽阔,此地由于急转弯,江面突然变得狭窄,水流较急。江面狭窄是此地设立渡口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河水从V字形顶端冲下来,到V字的底端,也就是渡口的地方,湍急的江水又返冲回V字另一端,这就使在渡口的船只很容易顺着水流被冲到对岸,这就是在此设立渡口的奥秘。 风寒草衰,天低江混,徘徊在此,无限惆怅。据史载从

_穆天子传_小说性质辨析_阳清

《穆天子传》小说性质辨析 阳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迄今为止,《穆天子传》的撰者、成书年代、文本性质等,均可谓学术疑案。从叙事动机出发,依据战国初期前后相关文献的巨大差异,可以认同此书源出赵国后嗣对祖先的追崇。《穆天子传》体式近似起居注,风格却呈现恍惚无征之态,它既非信史著作,亦非上古神话抑或次神话之类。基于社会风尚和读学心理来审视,穆王故实在虚实相生中形成的小说境界,曾一度受到战国末期神仙思维、汉晋时世造仙运动先后影响,最终在历史误读中造就了后人所谓的神话品格。 关键词:《穆天子传》;叙事动机;起居注;小说;神话品格;误读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172?05 一、叙事动机与学术界说 探究《穆天子传》的神话品格,着实需要一种相对客观的文本界说。毕竟千百年来,无论是从撰写人和创作年代出发,还是围绕着原书的性质、价值、流播等,有关《穆传》的学术命题,总是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之中让读者无所适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先秦时代记载简略、《汉书?艺文志》亦不曾载录的先秦典籍,在西晋武帝时代被偶然发现,作为流传至今的汲冢竹书,其书名和现存书稿,曾一度出现好几百年的时间真空。 那么,如何在多种可能性当中,选择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笔者以为,以叙事动机为着眼点,藉此解决《穆传》的种种学术疑案,不失为科学而合理的方法。 所谓叙事动机,通俗地讲,亦即由特定需要所引起的叙事激励机制抑或叙述意愿。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穆传》所载是真实的,抑或是虚假的?今检读原书,《穆传》叙述周穆王“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骊,左骖騄耳,造父为御,犇戎为右,万里长骛,以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东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庐,南轹鼋鼍之梁,北蹑积羽之衢。穷欢极娱,然后旋归”[1](479),真可谓威风八面,举世惊骇。但令人费解的是,如此重大的历史行为,西周甲骨文、青 铜铭文、《诗经》、《尚书》、《易经》等早期文献,均无 相关记录。而较为晚出的文献,譬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2](1341)又如《国语?周语》记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王不听, 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3](1?9) 又如《逸周书?祭公解》载有祭公劝诫穆王偃武修德的长篇大论[4](986?1094)。说法如斯,大多与穆王西征的惊世之举差异甚大。如此可以断定:其一,史上周穆王确有抑文崇武之风,《穆传》叙述周穆王游行之事,自非空穴来风之谈;其二,《穆传》亦绝非真实可靠的信史记录,而是撰者据《左传》、《国语》、《逸周书》等文献资料增饰而成。换句话说,《穆传》实际上产生于真假和虚实之间,可谓目的性颇强的故事新编。 关于《穆传》撰写时代,学界有西周说、春秋末战国初说、战国说、汉以后伪作说等多种观点,其中持战国说论者,有卫聚贤、顾颉刚、靳生禾、杨义等诸位先生。[5](47?49)综合前贤各种界说,笔者倾向于顾 氏观点,认为此书源出赵国后嗣对祖先的追崇。 [6](1?21) 《穆传》“战国说”可从多方面寻找根由,其中最为重要的证据,在于有关穆王西征的文献资料,于战国初期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分界线。事实是:在战国初期及其之前,西征记载多与《穆传》龃龉难通,在战国中后期的文化典籍中,相关叙述往往符合《穆传》的情节内容。譬如《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北征,行 收稿日期:2013?01?04;修回日期:2013?03?25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宗教造神运动与先唐叙事文学的嬗变”(09YJC751077);201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课题“八代叙事习尚研究”(QN201124) 作者简介:阳清(1979?),男,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早期叙事 .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一、红一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

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历史沿革】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举行南昌起义。后失败,部队向广东东江地区转移。一部经潮汕抵达海陆丰;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经大埔,沿粤闽、粤赣边界,于1928年1月抵达湘南宜章地区,并与当地农军发动湘南起义。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领导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10月抵达井冈山,开创根据地。

昆仑之谜——华夏史上大的谜团

昆仑之谜——华夏史上最大的谜团 张望/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赫赫我祖,源自昆仑;巍巍昆仑,万山之祖!道家的神山,中华的圣山!千古以来,无数英雄心驰神往,多少豪杰怆然慨叹! 然而昆仑究竟何在?炎黄子孙苦苦求索了几千年,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昆仑就是现在新疆的喀喇昆仑;有人说,古昆仑是今祁连山;有人说,昆仑在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南;也有人说,昆仑根本不在现在的中国,而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还有人说,昆仑就是圣经里的阿拉拉特山,就在土耳其境内;更有人说,昆仑根本就不存在,它泛指一切高山;甚至有一些人说,昆仑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且十分肯定的说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关于昆仑的文献记载非常之多,流传下来的最早记载的当属《山海经》。《山海经》之《西山经——西次三经》曰:“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在《山海经》中《山经》专门记载山脉走向、大河源流和动植物、药材、矿产资源的分布;《大荒经》专门记载人、神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海内经》记载混乱,怪异陆离,怀疑是后人根据《山海图》所绘的内容进行描述。这三部经中的“西”经都写到了昆仑。一些时代的伟人由此入手,往西探寻,对“昆仑之丘”所在进行了深入考察。 一、六众之师的浩荡征途——穆天子西巡 关于古人对“昆仑之丘”进行的考察,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探险者是周穆王。据山西汲县战国墓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于穆王13年-17年驾八骏之乘,率六众之师,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1000年前后,距今已有约3000年,是一个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各类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穆天子传》里十分明确地说,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昆仑之丘,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穆天子传》可信,那么他就是到过古昆仑帝都唯一的史书记载人物,因为在3000多年以前,当时的昆仑之丘上还有黄帝的帝宫存在。这反过来证明,昆仑之丘是存在的,关于黄帝的神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红军血染湘江 老百姓誓言10年不饮湘江水

红军血染湘江老百姓誓言10年不饮湘江水 核心提示:那是一场影响了当时,乃至未来中国时局的战争,76年后,湘江战役的硝烟已然离今天远去,而在湘江源头“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的传说,似乎也只有八九旬的老人,才知道传说后面所承载的血泪历史。那究竟是一场怎样惨烈的战争,为什么会有许多年轻的后人一无所知,却又有太多的老人提起湘江战役,便满是扼腕之情。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追溯,就从1934年的10月开始。 凤凰卫视5月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中央军不断地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带一步步压缩,10号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他们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八万六千人的部队分成两个军委纵队和五个作战的主力军团,携带着这个国家大大小小几乎全部的家当开始了震撼世界的迁移。 对外号称十万的这支大军,一个月内冲破了国军三道封锁线向西突围,而就在这一个月内,国民党军先后占领江西宁都、瑞金、于都和会昌。中央苏区陷入火海一片,中国工农红军彻底没了退路。 陈晓楠:1934年的10月,江西传出红军主力撤出瑞金的消息,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无疑是全线获胜的信号,信心满满的蒋介石于是携夫人宋美龄到西北和华北地区,开始了行程上万公里的视察。当时的蒋介石坚定地认为江西大局已定,他可以踌躇满志地去关心一下军事以外的问题了。 一个月之后,1934年的11月20日,蒋介石从南昌飞南京,座机只要稍微地向西偏一点,蒋介石就能看见一个让他难以想像的场景,在已经收割完毕的稻田边,浩浩荡荡地走着一支极尽庞大的红军队伍。 就在十天前,蒋介石部署了五路大军对这支队伍进行围追堵截,他要让湘江成为红军最后的绝境,然而仅仅十天之后,历史给蒋介石留下了一生的遗恨,也给中央红军造成了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悲怆。 解说:初冬的道县橙香四溢,金橘出营道者,为天下冠的美称由来已久。整整76年前,中央红军在30万国军的围追堵截下,险占道县,就是在这样一个柑橙飘香的季节。1934年11月19日傍晚时分,暴雨刚刚停歇,做为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官兵踩着泥泞的道路到达了道县的城下。 道县古称道州,紧邻潇水西岸,是湖南西南部最大的县城,也是潇水河上著名的渡口,就在红军先头部队兵临道县城下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军也在“务必占领道县”的军令下向道县逼近。 蒋元神(湖南道县原党史办副主任):国民党抢先占领道州的话,它就很可能利用这个潇水把红军阻击在潇水以东地区。 解说:这是1934年末,蒋介石对红军发起的一场绝杀。11月22日红军主力部队抢先国军开进了道县,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们已经进入了蒋介石布下的口袋阵,未来的几天里,他们当中过半的战友弟兄都将魂断湘江。 整整75年后的2009年岁末,我们在广州见到了98岁高龄的裴周玉将军,当年红军从瑞金出发时,裴周玉还是个23岁的小伙子,是刚刚成立的中央教导师特派员。在接到撤离苏区的命令时,他并不知道队伍到底要去向哪里。 裴周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不知道啊,就是感觉这个做法不对了,当时不是行军打仗的形式,是搬家的形式。 陈宇(长征史研究专家):只有我们中央的少数领导同志知道。 王树增(作家):这在世界军事史上讲,也是很罕见的一个时刻,主力在行动,高级指挥官居然不知道往哪里去行动。 解说:红军突围后应该去向何方,在当时连师级干部都不知情,而蒋介石却在短暂的模糊分析后,很快做出的明确的判断,红军的流动并非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

翻译课12组翻译译文

翻译课12组翻译译文 分类:资料下载2007-09-17 10:45 Group One:Clause 1.商业人士认为,更加难以证实的是他们主持着的生产力革命是否真实存在。 2.审计员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有明确目标而且知道如何实习那目标的科学家没有必要分心走神:一边关注点钞机,一边还要关注显微镜。 3.我发现,放弃“忙碌应对生活”的信念而选择“低调生活”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回报要比经济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大;凯尔西长期经受巨大的压力,因而辞去了《她》杂志主编的职务——这一举动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她终将发现这一点。 4.这种着眼于顾客的方法就是人们所知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其简单之意就是:制造商和经销商并不是试图出售最容易生产或转售的产品,而是首先尽力发现顾客想购买的商品,然后着手生产这些商品以便顾客购买。 5.一名包装学专家解释说,他可以通过把粗糖装进漂亮的罐中,或是使一个装五盎司的瓶子看上去可以装八盎司的东西,就可以使粗糖的价格涨二点五倍,即从一美元涨到二点五美元时,他实际上是在告诉公众,包装可能是一种非常费钱的奢侈品。 6.还有解释说,正是由于我们本能地对人类十分了解,所以没有科学地研究这些直觉的动力:对于一些明显的事,人们为什么要建立一种理论,再进行系统地观察或是作一些预言呢?7.“苹果是落到地面而不是落向树上”这一事实回答了他过去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有关天空中那些更大的果实(月亮和行星)的问题。 8.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红色行星上曾经含有大量稳定的液态水,由于人们对细菌化石是火星上的一块陨石带到地球上的这种观念争议不休,因此,有关该行星上是否曾经存在生命以及生命是否持续到今天的争论更加激烈。 9.生产商通过改变包装大小以减少罐头所装产品的数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单价,这样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其产品装入盒子、袋子和罐头中,这些盒子、袋子和罐头可以装四盎司、八盎司、一磅以及两磅质量的早餐食品、混合好了的蛋糕等。 10.并且用于培训工人的有限投资也只是片面地用于培训做下一项工作所需的特殊技能, 而不是用于培训能够吸收新技术的基本技能。 11.我们将面临这样的情况:这些词典的许多使用者至少会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见解,而且 很可能会有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世界观。 12.但是,我现在所担心的更少的是基本文化教育这个压倒性问题,而更多的是中级读者 阅读能力下降这个更突出的问题,是这类读者不愿意腾出宁静的空间、不愿意浪费家庭生活、时间以及精力,所有这些都充满传统阅读的行为映像。 13.比如,如果美国的工人在学习如何操作新式、灵活的制造设备(正如他们所做的一样)时比德国的工人花的时间长得多,那么,这些新制造设备的利用成本在德国就比在美国要低。14.有多少历史学家就几乎有多少有关对历史学的定义,但是现代史学家的实践最趋向于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10-12 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一直被称为艰苦卓绝的代名词。红军长征时脱离了原有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区域或无人区,衣、食、住、行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 衣──历尽风雨尽褴褛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多已磨损。占领遵义后,中央红军休整近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部队持续行军九个月,无法统一补充服装,到达陕北时多数已衣衫褴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前,在荒凉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多少能够御寒的棉衣,只好找来少量白酒和大量辣椒让指战员取暖。当时部队还穿着单衣,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高昂的口号声中开始爬山。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病症的第一个症状。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 红二、六军团过雪山时也是夏天,指战员们也都身着单衣,同样也靠身披被子毯子和不断运动取暖,在山上停顿就有严重危险。据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亡近百。”

红军过草地时,衣物缺乏也是造成大量减员的重要原因。当地中午温度可达40度,却经常会突然出现雷电交加,夜晚气温又降至零度左右,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往往只能供伤员或体弱者使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宁时,一方面军买下了往来新疆的商旅运送的7万套冬衣,这才使全军在严寒来到时顺利补充了服装问题。 食──沿途征集常断粮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通过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群众逃跑不在家时,买其粮食就要找邻近群众留信给逃跑群众,并将钱付给邻近群众代转。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粮食供应最为艰难的日子,都是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区域之后。进入雪山草地附近地区后,因人烟稀少且百姓多已逃避,部队为生存只好收割藏民接近成熟的青稞,从而产生了非常时期的特殊征粮方式──“留条(牌)筹粮”。收割完后,指战员们都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由于许多群众躲避未回,红军起初还留下部分银元,后因钱物不足而改留欠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接受斯诺采访,曾说过这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应向藏民做补偿。第一次过草地时行军七天,指战员们体力消耗大,多数人走了一半路程便将炒面吃光,断粮时只好长足发展所有能充饥之物——皮包革履、死牛烂马、树皮草根、“神仙土”、粪便中残留的粮粒等,甚至一根牛皮带分几次熬汤供数人

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

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时间:2011-10-21 来源:凤凰网分享到: 何亮亮:1934年4月27日,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结束,中共丢失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之战成为红军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场阵地消耗战。据官方统计,在这场战役中红军伤亡达到了5000余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广昌易手,中共控制地区的中心地带瑞金、宁都等地是危在旦夕,大退却已经在所难免。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1934年10月是中共长征开始的时间点。其实早在8月12日,萧克、王震统帅的湘赣红军,由红16、17、18师组建的红二军团,就已经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当时萧克等人并不知道要长征,他们接到的命令是组成先遣队,前往湘鄂西,与贺龙、关向应的红六军团汇合,为中央红军“西征”做准备。 尽管假扮成湘军,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军团,还是很快引来了湖南国民党军队的截击,由于出发并未接到明确的命令,因此红军出发时携带了过多的辎重,让西征之路变成了死亡之旅。到了10月,中央苏区再也难以为继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不得不发出指令实施转移。 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统帅着8万多人踏上了征途,不过一直到此时,中共行文中仍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是“长征”而且称为“突围”、“反攻”、“西进”。一直到了这一年的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的时候,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出的“长征”概念。尽管长征在今日被公认为是革命壮举,但是在当时却被国民政府称为是“流窜”。 长征整个过程艰苦卓绝,中共率领的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地、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各个主力部队从由出发时的合计约30万人,锐减到了25000人,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呢,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的会宁会师。 历史学家唐德刚则从另一个侧面阐述了长征的意义,他指出,蒋介石利用中共长征,借机“削藩裁军”因为当时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都是地方军阀割据,湖南也不是嫡系,蒋借追剿红军,把中央军的势力深入到了地方,红军北上之后,中央的势力进入西南,是蒋介石的一大收获。

中国工农红军西征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西征 1934年末,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压迫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红军被迫离开苦心经营的苏区根据地,相继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全国红军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从江西苏区西征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一路是从湘赣苏区北上的红二方面军;一路是从鄂豫皖苏区北上的红四方面军;还有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25军,作为偏师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单独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时间里,各路长征红军穿梭强敌,倦旅奔袭,披荆浴血,无日不战,其间几度分合,兄弟阋墙,二涉雪山,三过草地,万里征尘,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艰难困苦,其所为之英勇豪迈,均可至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之峰巅。 1935年9月,红25军首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1个月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第二个结束长征。又过了1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辗转万里,也到达了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3大方面军胜利会师,全国规模的红军长征终于结束。[然而,此时的形势依然十分危急。蒋介石见全国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立即调集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入陕,配合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发起“通渭会战”,乘红军立足未稳,一举将共产党和红军围歼在陕北狭小的地域里。当时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都很同情红军,但又不能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尽量拖延时间,一面速通情报给中共中央,要红军速做定夺。为了求生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意红军向黄河以西的宁夏和甘肃方向发展,力争打通与当时被苏联所控制的新疆之间的“国际交通线”,得到苏联援助的大批武器弹药,再杀回河东。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决定由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部组成西征部队,在10月下旬执行打过河西的作战计划。 1936年10月21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各路国民党军队向红军发起攻击,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督战。当时红四方面军第30军已控制了黄河岸边的靖远渡口,正在抓紧时间造船准备抢渡。国民党中央军集中了3个军的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由南向北推进,与红四方面军的后卫部队4军、5军和31军发生激战。国民党军在火力上占有很大优势,而战场上又到处是光秃秃的黄土坡,无险可守。红四方面军部队长征方息,弹药缺乏,武器也很差,虽拼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但仍然抵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被迫步步后退。 危急关头,10月24日夜,李先念率红30军由靖远偷渡黄河成功,经过战斗,打垮了对岸的国民党军,占领了渡河桥头堡。红军立即在河上架设了浮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及前敌指挥部于27日渡过黄河,后续的红9军也于28日渡河成功。按照原定计划,红四方面军的4军、5军和31军应相继在靖远渡河,而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一部在打退南线国民党军的进攻后,应于中卫渡口西渡黄河。然而国民党军的推进速度太快,29日就追至靖远渡口。看守渡口的红5军抵挡不住,只好仓促渡河。国民党军的飞机迅即炸断了渡河浮桥,渡口亦被占领。未来得及渡河的红4军和31军独对强敌,只好退向打拉池一带,与彭德怀的红一方面军会合。 此时,红军如要继续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只有击退国民党军队,重新控制黄河渡口,打通与河西部队的联系。可这时彭德怀却不能统一指挥部队,原因是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想保存实力,不想让红4军和31军与强大的国民党军拼消耗。彭德怀既指挥不动红四方面军,而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又太单薄,阻挡不住国民党军的进攻。结果国民党军快速推进,相继占领靖远、打拉池和中卫等黄河渡口,截断了宁夏通道,过河的红四方面军主力与河东红军的联系也被隔断。至此,“宁夏战役计划”已无法实行。 11月8日,毛泽东及中央军委电令彭德怀、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退回

王家台《归藏》与《穆天子传》

王家台《归藏》与《穆天子传》 朱渊清 《文物》在1995年第1期发表了荆州地区博物馆撰写的《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最早介绍王家台发现“易占”简的消息,并公布了其中三卦的内容。其后读到连劭名[1]、李家浩[2]、李零[3]、王明钦[4]、王宁[5]、邢文[6]诸先生大作。2000年8月,有幸在北京达园“新出简帛国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听到并拜读了王明钦先生大作《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会上会后又陆续读到王葆玹[7]、廖名春[8]、林忠君[9]、连劭名[10]诸先生大作。各位先生都明确认为王家台易占即是《归藏》。《归藏》的重新发现可以说是新出土文献的最重要收获之一。 据介绍[11],王家台秦简《归藏》编号者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总字数约4千余字。由于残缺过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简,顺序也难以排定。在这批竹简中,共有70组卦画,其中16组相同。除去相同数,不同的卦画有54种。卦画皆以—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卦名有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实际卦名53个,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竹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而另一种窄而厚。因此,我们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秦简《归藏》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这批《归藏》简实际是有两个本子。但因为并没有更详细资料的说明,所以我们讨论问题暂时还只能不考虑这个因素。 王家台《归藏》有《师》卦:“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殳占囗囗囗囗囗439囗龙降于天而囗囗囗远飞而中天苍囗。”[12] “殳占”,当作“攴占”,“攴”即“枚”字省写,文献中有“枚占”、“枚筮”。李家浩[13]、连劭名[14]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穆王天子”,李家浩怀疑是“穆天子”先误作的“穆王子”,因文义欠妥,后人在“王”字后又妄增“天”字[15]。 此条内容亦见于《太平御览》卷85引:“昔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不吉。曰:‘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这点许多先生也已经指出。李家浩还将《庄子·大宗师》陆德明《释文》所引的“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一句与此条相连缀,以为“原文似应当作‘昔穆天子筮出于西征,而枚占于禺强。禺强占之曰:不吉。龙降于天……’”[16]。 穆天子西征故事见于《穆天子传》。《穆天子传》5篇,是关于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的故事。周穆王好巡守,得盗骊、绿耳这样的好马,命造父为御手,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穆天子传》系西晋初汲冢所出书,时人郭璞为这部书做注。对于《穆天子传》的性质后来颇多争论,或以为是实录起居注类,或以为是小说类。笔者数年前曾作集释[17],以为《穆天子传》虽非信史,却有本事(尤其是卷1、卷2,多可征信),实是战国初魏方士敷衍周穆王故事而成。 穆天子西征卜而曰“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云云,与《穆天子传》所记诗歌颇类。如卷2西王母为穆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修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道里修远”与“道里悠远”,用字都几无区别。因此怀疑《归藏》成书与《穆天子传》有关。细绎已获披露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原文,确如所疑。今举二例证明。

翻译(12)

Eg 3:It was a curious exchange, less a debate than a quarrel between two aggressive men, each of them determined to impress the audience as more peaceful than the other. 这是一次奇妙的交谈,与其说是两个好斗的人之间的一场辩论,还不如说是一次吵嘴,双方都竭力想使听众觉得自己比对方更爱和平。 Eg 4: However, this is not so much a weakness in his work as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cholars’ neglect of this period. 然而,这与其说是他作品中的弱点,倒不如说是学者们忽略对这个时期的研究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2)no more … than, not any more than Eg 1: The heart is no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 stomach, for they are both controlled by the brain. 心脏和胃一样无智力可言,因为它们都是由大脑控制的。 Eg 2: No one can hold back the tide of revolution any more than a man with a broom can hold a flood that has burst the dam.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革命洪流,正如一个人不能拿着扫帚挡住决堤的洪水一样。 Eg 3:The archaeologists’ efforts are not directed at proving the correctness of the Bible any more than belief in God can be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d. 考古学家的努力并不是要“验证”圣经的正确性,正如信仰上帝不能从科学上证明一样。 (3)rather than

红军长征在贵州基本史实

红军长征在贵州基本史实: (一)红六军团西征(1934年8月至10月) 1934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令红六军团撤出湘赣根据地西征。此举带有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的性质。8月7日,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江西遂川开始西征。潭溪战斗:1934年9月20日,红六军团从湖南靖县新厂、平茶一带分两路向黎平进军,在潭溪与敌遭遇,发生激战,击伤敌副营长卢彬,歼敌7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1934年9月下旬,红六军团在清水江流域击溃黔军周芳仁旅,并在当地苗族、侗族群众的帮助下,用木船、木排、门板搭成浮桥,从剑河南加里格渡口、锦屏河口渡口,顺利渡过清水江。 大广坳战斗:1934年9月26日,红六军团在剑河大广地区遭桂敌覃联芳师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军团主力冲出重围,得以安全转移,虽给桂军以重大打击,但付出了巨大代价。其中五十四团损失最重,团长赵雄和两个营长壮烈牺牲,全团阵亡150余人。 甘溪、困牛山战斗:1934年10月7日,由于敌情不明,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陷入湘、桂、黔敌24个团的包围之中。红军与桂军廖磊第十九师发生遭遇战,经过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红十七师五十一团、四十九团两个团部及机枪连等400余人冲出敌人包围圈,军团主力在任弼时、王震的率领下向石阡、镇远边境转移。在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接应下,红六军团主力突出重围,胜利与红三军会师,但遭受重大损失。五十团、五十二团先后与主力失去联系,五十二团在后来的转移途中又陷入敌军包围,全部壮烈牺牲(1934年10月16 日,为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转移,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的带领下,在石阡困牛山与敌激战三昼夜,多次打退敌进攻,最后弹尽粮绝,后路被敌截断,与主力失去联系,红十八师师长龙云率领200余人突出重围,团长田海清阵亡,其余100多名红军战士,临危不惧,集体跳下悬崖,壮烈牺牲),红十八师师长龙云被俘,后在长沙英勇就义。 木黄会师:1934年10月24日,突出重围的红六军团主力在印江木黄与前来接应的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10月26日,两军在四川酉阳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 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两军团都直属中革军委领导。 两个军团的负责人:贺龙(1896—1969),红三军军长,木黄会师后任红二军团军团长;任弼时(1904—1950),红六军团中央代表,木黄会师后任红二军团政治委员;萧克(1908—),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1908—1993),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28日,红二、红六军团撤离黔东,向湘西转移。11月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红六军团西征的胜利,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为此后形成红军新的战略力量创造了条件。 (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湘江战役(1934年10月27日—12月1日)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福建长汀、宁化开始长征。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 (作者:木然千山) 第一篇时间密码 解读《穆天子传》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要断定穆天子出行的期间,这个期间不仅包括穆天子出行总共花的时间,也包括每个小事件花的时间,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间隔。有了这样一个时间尺度,我们就可丈量穆天子西行的起居作息,对推定《穆天子传》的路线、地点、季节等信息有很重要的意义。 【1】干支记日 在《穆天子传》中,以干支记录的日期贯穿通篇,几乎每个事件都有日期的记载,如戊寅日去了哪里,庚辰日发生了什么,癸未日天气怎么样,都记述的非常明确。如《卷一》开篇: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卷一) 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钘山之下。(卷一)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卷一)我们知道,“戊寅、庚辰、癸未”等都是记录日期的干支,干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排列组合生成,从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计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日一循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穆天子传》中的这些“戊寅、庚辰、癸未”等表示日期的干支,告诉了我们穆天子活动的期间,如戊寅这天开始北征,癸未这天在钘山西狩猎,从戊寅到癸未,共经历了5天的期间。但由于这些日期干支是周而复始的,没有特定的月份或季节指向,所以你也可以说是戊寅这天开始北征,在下一个癸未这天在钘山西狩猎,从戊寅到下一个癸未,共经历了65天的期间。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意,推断穆天子经历了5天的期间,从而排除65天的期间。但是,有很多段落无法通过上下文意来确定期间,比如: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丁未,天子饮于温山□考鸟。巳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乃发宪命,诏六师之人□其羽。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硕鸟解羽。六师之人毕至于旷原。曰: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勤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乃奏广乐。□。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得获无疆,鸟兽绝群。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乃驻于羽陵之□,收皮效物,债债车受载。天子于是载羽百车。巳亥,天子东归,六师□起。 庚子,至于□之山,而休以待六师之人。 以上,可简要描述为:甲子这天,穆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这天,穆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丁未这天,穆天子“饮于温山□考鸟”;巳酉这天,穆天子“饮于溽水”;巳亥这天,穆天子“东归”;庚子这天,穆天子“至于□之山”。 甲子、乙丑这两天事件的时间很连贯,好分析,应是两天的期间。但乙丑到丁未,事件的连贯性中断了,是间隔了42天,还是102天,或是更久?同样,巳酉到巳亥,是间隔了

翻译实训十二

翻译实训十二 第二节句群的翻译 通过以上各讲的学习,我们对英汉语言在句子层次上的差异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但是真正的翻译实践的基本着眼点却不应该是句子,而应该是语篇。所谓语篇,指的是按照一定交际目的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句子或者句群。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把包含一个以上句子的句群作为语篇翻译的对象。 句群也叫语段,是在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法上有紧密联系、在结构上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由于在这个层次内各句子之间有以上紧密的关系,所以割裂地翻译单个句子而不考虑句群将可能导致行文不畅甚至错误的翻译。5.2.1 句群的理解 要正确理解一个句群的意义,尤其需要注意事件的逻辑和时间关系。请看下面例子: "It's a gloomy thing, however, 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 with the day breaking. Turn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把我转到别的方向"是什么意思?真让人不知所云。实际上如果联系上文,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它的真正意思是"谈点别的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脱离开句子的单个词没有意义,脱离开句群的单个句子的意义也是不容易确定的。所以在翻译中,必须注意上下文对意义的互相制约。 5.2.2 句群的翻译 在正确理解句群的基础上,译者还要注意译文通顺的问题。和第三讲"句子的翻译"中所提到的一样,要保证句群翻译的通顺,需要注意译文的衔接手段的应用。衔接手段主要包括重复、替代、省略等。其中重复是英译汉中最常用的一个语篇衔接手段。英语语篇中的省略、替代等衔接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都要转变为汉语的重复衔接。例如下面几个例子: By now, a rocket will have set off on its 35 million mile trip to Mars and scientists must be waiting anxiously for the results. The rocket will be travelling for six months before it reaches the planet. 现在,很可能有一枚火箭已经启程登上了飞往火星的3500万英里的航程,科学家们一定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火箭要飞行6个月才能到达火星。 The underground water is very likely to have dissolved in it materials that help it dissolve certain rock materials. The water dissolved the limestone that was once here and carried most of it away. 地下水很可能含有某些溶解了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帮助地下水来溶解某些岩石的物质。因此,地下水溶解了一度曾在这里的石灰石,并将大部分石灰石带走。 在这两个例子中,原文使用了上义词替代的方法,在翻译的时候却根据汉语的习惯进行了还原。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Daydreaming, science has discovered, is an effective relaxation technique. But its beneficial effects go beyond this. Experiments show that daydreaming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intellectual growth, powers o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