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权利实现的技术动因论出版自由

权利实现的技术动因论出版自由

权利实现的技术动因论出版自由

摘要: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出版自由价值观的确立及个体出版权利的实现与出版技术也紧密相关。机印书时代,出版自由理念得以催生和确立。然而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排除在大规模生产之外的个体表达权利必须通过受到社会复杂系统制约的出版企业来实现。数字印刷出版时代,因突破印刷出版技术层面的制约,出版自由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

关键词:出版技术;出版自由;权利

一、机印书时代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和出版自由价值观的确立

按照西方的主流观点,出版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天赋人权”的延伸,彰显着媒体或个人言论免受政府干涉或控制的独特价值。然而,出版自由的理念并非自古有之,它是在机印技术出现后并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才最终确认的。

出版在印刷文化时期经历了两个阶段:手抄书时代和机印书时代。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把一台酿酒机改造成一台活字印刷机,并印刷了《42行圣经》。自印刷机发明以来的40年间,印刷机进入6个国家的110座城市。50年之后,机印书籍达到八百多万册。①由于机印书时代印刷品生产的成本大幅降低,书籍等印刷品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贵族和僧侣垄断知识的局面开始动摇。《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一书的作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认为,印刷机与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紧密相关。仅以宗教改革为例,印刷机出现后,印数庞大的《圣经》使得民众能够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的文本,摆脱僧侣们有意无意的曲解。机印书时代和手抄书时代出版物在宗教宣传方面的巨大差异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宗教改革。可以说,印刷机宣告了理性时代的来临,打破了神权的统治枷锁,播下了出版自由理念的种子,使西方文化走上了一条充满活力的道路。

印刷机带来知识普及的同时,也让王室看到其日益加剧的统治危机。为了维护现有统治,封建王权采取了一系列扼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杀出版自由的法令和措施。在出版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中,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坚定地发出了争取和捍卫出版自由的呐喊。在欧洲大陆,出版自由的话题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充分讨论,涌现了大量学术论著。从要求取消出版物的

事先审查到提出出版自由的边界及其伴随的义务的讨论过程中,出版自由的本质获得了最充分的阐述。在有关出版自由的理论中,出版自由是“观念市场”得以建立的前提,有益于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在有关出版自由的自我实现论中,出版自由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的表征,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在有关出版自由的民主论中,出版自由是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利于促进政府的善治。

在自由主义理论不断演变及欧美国家政治民主的进程中,出版自由从一种思想理念逐步发展为实实在在的权利。1695年,英国废除了1662年制定的《许可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英国出版自由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出版自由的精神和理念通过源源不断的出版物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开去。在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出版自由得到确定无疑的承认和保护。尤其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正式生效奠定了出版自由的宪政地位。在“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有关法律”的明确条文下,美国出版业成为唯一受该国宪法保护的私营经济形式。其后,美国在有关出版自由的司法实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基本体现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而且,出版自由先后被写进许多国家的宪法性文件。有关出版自由的制度建设和日常实践是属于各个民族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一定会存在差异,然而,出版自由被写进多国家宪法的事实无疑昭示了出版自由的普世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出版技术史上印刷机的出现不仅促成了出版产业的诞生,而且引发了人类对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珍视和追求。出版自由最终被奉为人民的重要基本权利之一和民主政治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

二、机印书时代出版企业对个体出版自由权利实现的制约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与出版产业的成熟和发展密不可分。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建立在印刷技术基础之上、以打造文化产品为主业的出版企业担负了向公众传播思想、知识和信息的文化使命。然而,在以机器印刷为特征的传统印刷时代,基于大规模生产行为的出版活动垄断了整个出版业。被拒绝于大规模生产之外的个体表达无法实现经济可行性,必须通过出版企业这一中间环节。又因为出版企业的运转会受到复杂社会系统的制约,因此个体思想通过出版物自由表达的权利会受到以下不同层面的阻滞。

1.出版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可能会出于经济考量而放弃文化。 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始终贯穿于出版企业的出版活动中。一方面,出版企业的产品是要作用于人的心灵的,因此必须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作为“理性经济人”,出版企业也和所有市场主体一样,受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出版商决定出版图书之前,会综合分析作者名望、图书内容、读者阅读需求等多项指标,从而预计图书的成本和收益。当成本大于收益时,一些出版商就可能选择放弃没有经济收益的出书计划。因此,从经济层面而言,“出版自由仅限制于市场空间内”的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现代出版业中,经济与文化的冲突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实例是,1921年,当代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未成名前写就《逻辑哲学论》一书并准备出版,然而却多次遭到出版商的拒绝。后来,维特根斯坦的老师,已经享有巨大学术声誉的罗素为此书写了一篇长长的导论。这部著作最终在附有罗素导论的前提下以一篇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此书一经出版,即在德国、奥地利、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逻辑哲学论》因为罗素的导论而得以出版,为当代哲学宝库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还有多少类似的作品出于经济因素而被出版业以“不正当”的方式拒绝?

2.出版企业的出版活动会受到强大政治力量的破坏和钳制。

出版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历来都是与政治纠葛在一起的,没有明确的分界。“维持国家靠笔而非刺刀”的现代政府致力于通过国家舆论和国家机器来引导、规范文化的走向。因此,与统治意志相背的思想和观点必然会遭到扼制或扭曲。这在出版自由精神极度贫乏的时代和民族国家表现得尤为显著。1530年,哥白尼写就《天体运行论》。虽然在今人看来,这只是一部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著作,但它却以一种颠覆性的宇宙观对中世纪的封建教会提出了挑战。由于担心自己的发现与教会的宣扬相左,哥白尼迟迟不敢将之出版,只允许其在几个同仁中传阅。最终,他在学生的说服下同意印刷手稿。此书的出版者是教会的人,他不满太阳中心说,因此替换了哥白尼原版的序言,肯定了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哥白尼原著中关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说法只是纯粹为了计算方便而做的假设。③这完全违背了哥白尼的理论。1543年,这部著作终于在哥白尼临死前得以出版。由于作者思想被篡改,《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并没有引起罗马教廷的太多注意,甚至许多天文工作者也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后来布鲁诺和伽利略对日心说的公开宣传,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会被进一步推迟。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更是被扭曲的幻像。1952年,斯大林接见苏联作家团体,有作家问,“现在应该写什么?”斯大林回答说:“写真实!”随后,就有数百名作家因为想“写真实”而被逮捕或被杀害。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新旧作品一律被禁止出版,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不准在苏联发表。虽然他们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

者,但是他们被认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敌人”,因而无法拥有在本国发表作品的权利。当今,政治因素对出版自由的压制呈愈演愈烈之势。英国政治学教授约翰·基恩对出版自由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有其深刻的洞见。他认为,现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政治审查时代”④,“出版自由”理论必定要与国家对公共舆论的种种干涉进行妥协。在政府所圈定的几大限定范围内,出版企业不能也不愿越雷池一步。

3.人类认知的不完善性会导致出版人(或编辑)做出错误的出版取舍。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依靠思想构建了庞大、复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包含了精密的计算和逻辑。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个体认知的不完善性和片面性。此外,对他人文本的理解是以历史为根基的,很难脱离已有的传统和成见。基于以上两点,出版人或编辑对手中稿件的判断不可能正确无误,尤其是对于那些质疑权威和传统的稿件的判断。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的正式发表宣告了信息经济学真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就是这样一篇具有学科开创意义的论文也险些被国际专业权威期刊淘汰。据阿克洛夫本人讲,该文发表前曾经先后被《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评论》等三份期刊拒绝。四年之后,《经济学季刊》才最终接受了这篇论文。阿克洛夫认为期刊编辑们拒绝该文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担心将信息的考虑引入经济学而使经济学丧失其精确性,二是他们不喜欢论文易懂的风格,因为它不像通常的经济学论文那样“一本正经”。⑤

在建立于印刷复制技术基础上的机印书时代,出版业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技术发展水平对个体表达自由的某种限制。即便在出版自由精神和理念深入社会每个细胞的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也存在着个体出版权利无法顺利行使的情况。因为即使排除政治、经济和出版人专业素质等固有阻碍因素,个体作者也存在着向公众正确表达自己的现实困境。根据《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资料,60%的大出版社不给作者最后认可文字编辑工作的权利;在23%的出版社,作者无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名;20%的出版社在设计书籍封面时不征求作者的意见。⑥这一切都源于传统出版企业对出版的技术垄断:繁琐的排版工作或昂贵的排版软件、可观的印刷成本、与个体作者隔绝的发行渠道等都在技术层面上制约着通过出版物表达自我权利的实现。因此,在出版自由度较高的欧美国家,自助出版模式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数字印刷出版时代为个人开辟了更大的表达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出版业经历着出版技术的大洗礼。比出版形式、流程和商业模式重构更为深刻的变革是,新型出版技术的出现为个体提供了更进一步接近出版自由理想的技术支持。肇始于传统印刷的数字印刷技术让按需出版成为可能,自助出版者可以不再受制于代价不菲的初始印数。技术门槛的降低为自助出版提供了发展契机。如今,全球出版业正在迈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出版时代。从技术层面而言,网络空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理想的“观念市场”,因在其中实施的表达活动所受到的限制最小。数字出版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它在技术上打破了传统出版企业对出版形式上或实质上的垄断,为个人拓展出新的表达空间。就出版技术层面而言,传统出版空间不能实现的出版权利能够突破各种羁绊得以顺畅实现。维基百科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直到今天,可能很多传统出版人都拒绝接受维基百科模式,也无法理解其成功之道。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超过一半的谷歌搜索都会把维基百科的相关页面排在第一位。相比之下,《大英百科全书》的搜索结果则差强人意。维基百科的成功就在于它相信人类的理性,并通过有效的机制为那些坚持内容原创和知识共享理念的个人提供了一块自由表达的园地。“自由的百科全书”也只有在数字出版时代才能以维基百科的名义实现。

维基百科的“知识共享”并不意味着数字出版时代版权的终结。相反,数字出版为个体获取经济收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数字出版发展最好的美国,不少名不见经传的作者都体验到了自助出版带来的收益。他们无须得到出版商的首肯,就可以将作品投放到市场,等待读者的评价。在技术实施环节,作者只要掌握了并不复杂的电子书制作软件,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作品发布到数字出版平台上。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的作者,尤其是那些屡被出版商拒绝的作者选择绕开出版商投身自助出版。随着免费电子书制作软件的不断发布,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可以利用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电子书制作软件来完成以前必须由出版商完成的工作。与印刷、发行打交道的工作已经被简单的上传操作取而代之。至此,技术的发展已经将除编辑环节在内的所有出版环节都个人化了。作者在充分表达自己的同时,也收获了市场给予的丰厚回报。相比于出版社支付的10%左右的版税,自助出版平台许诺的自主定价和70%的版税,着实让一些作者赚得盆满钵满。最近的、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无疑是阿曼达·霍金。这个生活拮据的“八零后”女孩曾经多次被传统出版社拒之门外。2010年4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亚马逊和其他电子书网站。6个月后,其定价仅为0.99美元的作品为

她带来了20万美元的可观收入。截止到2012年2月,阿曼达共售出150万本电子书,收入250万美元。⑦阿曼达作为“草根”一族的成功,让“自助出版”这一在美国文坛地位低下的行当变成了一份令人期待的工作。中国的“网络文学”与美国的“自助出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网络作家先在网上免费发布作品的小部分文字,吸引读者后,剩下的大部分内容则须读者付费才能阅读。这种模式已经成就了不少网络作家。他们通过数字出版不仅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也取得了可观的版权收益。

四、结语

在人类持续不断追求出版自由的过程中,出版技术的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随着出版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通过出版物表达自我的自然权利得以最终确认,表达自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限制被不断打破,表达自我的能力也因此逐步提升。

 注释:

①[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

②韩秋红、王艳华、庞立生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从叔本华到罗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3.

③[英]约翰·O·E.克拉克、迈克尔·阿拉比等编蓍.世界科学史[M]. 马小茜、张晓博、张海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23.

④[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5.

⑤陈钊编著.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

⑦孟迷:“自我出版”浪潮席卷美国成功的为何是阿曼达?[N]. 出版日报,2012-02-2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