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绪论

01绪论

1

轮胎
涂料
PVC管
化 纤 面 料
······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
2

高分子化合物
是如何合成以及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3

高分子化学
——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反应 的一门科学。
合成 ?缩聚 ?自由基聚合 ?离子聚合 ?配位聚合 ?开环聚合 化学反应 ?接枝共聚 ?嵌段共聚 ?扩链 ?交联 ?降解和老化
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 结构材料(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功能高分子材料(反应功能高分子、分离功能高分子、膜用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化学
材料
4

高分子化学学时分配
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第五章 聚合方法 第六章 离子聚合 习题 总计 学时 4 6 8 4 4 4 2 32
5

参考书
①张兴英等编,《高分子化学》 ②董炎明等编,《高分子科学教程》 ③梁徽等编,《高分子化学实验》 ④李青山等编,《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
6

第一章 绪论
?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 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聚合反应 ? 分子量及其分布 ? 大分子微结构 ? 线形、支链形和交联形大分子 ? 聚集态和热转变 ? 高分子材料和力学性能 ? 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
7

本章教学目标:
1. 掌握单体、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聚合度、几何形状、聚集态等 基本术语、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聚合物的通俗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3. 了解聚合物的分类方法及合成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4. 掌握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概念,会计算数均分子量和质均分子量。 5. 了解高分子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本章教学重难点:
1. 聚合物的基本概念 2.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8

第一章 绪论
?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 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聚合反应 ? 分子量及其分布 ? 大分子微结构 ? 线形、支链形和交联形大分子 ? 聚集态和热转变 ? 高分子材料和力学性能 ? 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
9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结构单元相同的小分子化 合物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例如,聚氯乙烯的化学结构为:
CH2 CH n Cl
聚氯乙烯
聚合反应
CH2
CH Cl
氯乙烯
它是由小分子氯乙烯通过双键打开连接而成的。这里 小分子氯乙烯称为单体。
10

z方括弧中的化学式——高 分子链中的重复单元,也叫 结构单元、单体单元和链节
H C [
n ] H C l C
n——重复单元的数量, 称为聚合度,用DP表示
11
2

一个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M
聚合反应
H C [
n CH2
CH Cl
n ] H C l C
2
M0 为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600~1600 62.5
M
4万-10万
M = n × M0 =DP× M0
(1—1)
12

H C [
n CH2
CH Cl
聚合反应
n ] H C l C
2
均聚物
n NH2-(CH2)6-NH2
己二胺
+
O O n HO-C(CH2)4COH
己二酸
聚合反应
NH(CH2)6NH
结构单元
· CO(CH2)4CO
结构单元
n
共聚物
重复单元
聚己二酰己二胺(尼龙-66)
13

M = n × M0 =DP× M0
H C [
NH(CH2)6NH
结构单元
· CO(CH2)4CO
结构单元
n ] H C l C
聚合度:DP=n
2
n
重复单元
:2n
:两种结构单元总数=重复单元数的2倍 M1:第一种结构单元的分子量 M2:第二种结构单元的分子量
M =n ×(M1+M2) =2n ×[(M1+M2)/2] = ×[(M1+M2)/2]
14

第一章 绪论
?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 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聚合反应 ? 分子量及其分布 ? 大分子微结构 ? 线形、支链形和交联形大分子 ? 聚集态和热转变 ? 高分子材料和力学性能 ? 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
15

1.2 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分类
来源 (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聚合物进行多种分类) 热行为 热塑性聚合物 热固性聚合物 聚集态 橡胶态 玻璃态 部分结晶态 主链全部由碳元素组成。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 乙烯、聚苯乙烯等。
天然高分子 合成高分子 改性高分子 合成树脂和塑料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碳链聚合物:
用途
根据高分子 主链结构分类
杂链聚合物: 主链上以碳元素为主,但存在其它元素,如O、N、S、 P等杂元素。主链上的苯环一般也看作为杂元素。 元素有机聚合物: 主链上没有碳元素,一般由Si、B、N、P、Ge和O等元 素组成,但侧链上含有有机基团。例如:有机硅聚合物。
无机高分子无论在主链还是侧链上均没有碳元素。例如玻璃、陶瓷等均属此类。 16 不在本课程讨论之列。

重要的碳链聚合物:
17

聚 对 苯 二 甲 酸 乙 二 酯 ( 涤 纶 树 脂 )
聚 己 二 酰 己 二 胺 ( 尼 龙 — 66)
聚 ω — 氨 基 己 酸 酯 ( 尼 龙 — 6)
H O ] 2 H C 2 H C H N O O C O C 4 ) 2 H C ( [ C O O H [ C O O H
n
重要的杂链聚合物:
2 H N n ] 6 ) 2 H C ( 6 ) 2 H C ( n ] H N O C 6 ) 2 H C ( [ N 2 H O O C H N 6 ) 2 H C ( [ N C O
H O O C
H O n ] 4 ) 2 H C (
H O n ] O O C O
3 3 H H C C C
[ O H
聚 碳 酸 酯
聚 氨 酯
18

? 命名
1)习惯命名法(单体来源命名法) 习惯命名法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目前最为通用。 方法为: ? 先对结构单元命名 ? 然后在结构单元名称前加上“聚”字。 如: ? 碳链聚合物 :“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 杂链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己二酰己二胺”; ? 元素有机聚合物“聚二甲基硅氧烷”均按此法命名。
聚乙烯的结构单元应为“CH2”,但由于其实际是从乙烯聚合而来,因此命名时以“CH2CH2 为结构单元。
19

共聚物的命名: 从参与共聚的两种单体名称中间加连接线组成基本名 称,然后在其后面加上“共聚物”三字。 如由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共聚而成的聚合物,称为“氯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由乙烯和丙烯共聚而成的聚合 物,称为“乙烯—丙烯共聚物”等。 也可从参与共聚的两种单体中各取一个典型文字组成 基本名称,然后在其后面加上“树脂”两字。 如由苯酚和甲醛共聚而成的聚合物,称为“酚醛树脂”; 由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而成的聚合物,称为“苯 丙树脂”等。
20
?
?

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绪论 课程目录 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个因素 二、“新”、“旧”劳动经济学 1、新古典学派 2、制度学派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选择理论分析法 2、实证分析法 3、规范分析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 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社会经济问题 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由劳动要素占有 劳动的唯一特性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对于砖的出售者而言,对于出售的砖是被用来建宫殿或是下水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对于劳动的出售者而言,谁从事既定的困难任务是大有关系的。” 某个近期的观察者声称:“劳动市场是一个丰富而繁杂的场所,当一个劳动者接受一项工作时,他希望赚到钱,但也关心工资增长率、福利、风险水平、退休条例、退休金、升迁和解雇的规定、资历权和冤情申诉。接着劳动者必须放弃一些时间,但也要求他提高其技能,训练其他劳动者,提供劳动和主意。在如何支配其时间问题上顺从于授权监督者。”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 西方学者的大体一致看法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虽然有许多非经济性的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因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制度性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这使得市场供求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就业量方面的作用有所缩小。由于不同的市场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使得劳动力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因而缩小了市场供求因素起作用的范围。这些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分别体现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劳工合同以及政府的有关立法等方面。第二,制度性因素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在买卖双方为数众多的古典型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市场组成部分的雇主和劳动者,很难单方面影响现行的工资水平。但是,当大型股份公司、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以及政府诸多的调控法规出现后,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形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制度性因素都能独立影响工资水平,从而限制了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这些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第二,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的决定。这种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在有些条件下,社会性因素是独立于市场供求因素之外来决定工资水平,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它又通过市场性因素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形成了

[整理]01绪论和骨学.

第一章绪论和骨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人体九大系统: A.消化系统 B.脉管系统 C.免疫系统 D.内分泌系统 E.感觉器 2.关于解剖学姿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身体直立 B.两眼平视正前方 C.两上肢下垂 D.手掌贴于躯干两侧 E.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3.关于轴和面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冠状轴自前向后,与地平面平行 B.矢状轴自上而下,与地平面垂直 C.矢状面在前后方向,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 D.冠状面与地平面平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 E.横切面在左右方向,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 4.关于方位术语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人体直立时,近腹者为上 B.近正中矢状面者为近侧 C.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 D.近内腔者为内 E.远头顶者为远侧 5.下列骨中属于长骨的是: A.肋骨B.胸骨C.肩胛骨D.指骨E.下颌骨 6.骨膜: A.覆盖于骨的全部表面 B.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C.不含血管神经 D.仅分布在髓腔内面 E.仅分布在骨松质间隙内 7.具有修复功能的骨结构是:

A.骨密质 B.骨松质 C.红骨髓 D.黄骨髓 E.骨膜 8.有关骨髓腔正确的是: A.位于骨骺内 B.位于长骨的骨干内 C. 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 D.成人骨髓腔内含红骨髓 E.小儿骨髓腔内含黄骨髓 9.黄骨髓可能出现的部位是: A.长骨骨髓腔内 B.椎骨骨松质 C.髂骨骨松质 D.肋骨骨松质 E.胸骨骨松质10.关于骨的理化性质,正确的是: A.无机质形成骨的支架 B.有机质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 C.壮年人骨的有机质约占2/3 D.幼儿骨的无机质大约占2/3 E.老年人骨折多为青枝折 11.构成人体中轴的骨包括: A.椎骨、尾骨、骶骨 B.椎骨、肋骨、胸骨 C.椎骨、胸骨、十二对肋 D.胸骨、肋骨、肩胛骨 E.椎骨、颅骨、胸骨 12.椎骨: A.属于短骨 B.由椎体和椎弓组成C.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 D.椎弓在前,椎体在后E.成年后一般为24块 13.有关各部椎骨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椎体的横断面呈肾形 B.颈椎体的横断面呈心形 C.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D.腰椎体的横断面呈椭圆形 E.胸椎横突有孔 14.有关颈椎叙述正确的是: A.均有椎体及椎弓 B.1~2颈椎无横突孔 C.棘突末端都分叉

第01章绪论

多媒体原理与应用设计 黄东军著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03-01

第一章绪论 欢迎来到“多媒体原理与应用设计”课堂。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数字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多媒体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教程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多媒体技术专业性教程。这一定位使得本教程重点强调技术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它以揭示技术内幕为基本出发点。同时,本教程也十分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引导读者深化对原理与技术的理解,并将它们付诸应用。本章首先介绍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描述其应用场景,分析多媒体技术的系统构成,从而为后续学习与研究提供概念基础。 1.1 基本概念 1.1.1 媒体及其分类 (1)媒体 多媒体领域的第一个概念无疑是媒体。媒体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在当今社会,强大的媒体系统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语义上看,媒体(Media)就是指信息的载体,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人们每天都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获取各种时政消息、财经报道、娱乐新闻等等,因此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是非常典型的媒体。不过,这三类媒体已经伴随人类很长时间了,所以,人们常常把这三种媒体称为传统媒体(如图1-1所示)。 图1-1 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 然而,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PC、移动终端等手段获取信息。基于互联网、PC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被称为新媒体,如图文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智能手机App、移动电视、网络视频等等。

01绪论

1 绪论 ?代谢(metabolism)是维持生命各种活动(如生长、繁殖和运动等)过程中化学变化(包括物质合成、转化和分解)的总称 1.1 植物次生代谢及其产物的概念 ?按性质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按方向分——同化或合成;异化或分解(catabolism) 1.1 植物次生代谢及其产物的概念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初生代谢(primary metabolism),指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如生长、繁殖和运动等)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 ?这些物质称为初生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类、DNA、RNA等 ?几乎在所有的生物体中,这些物质都存在,而且代谢途径都是相同的 ?次生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是相对于初生代谢而言的,这个概念最早是由K?ssel于1891年明确提出的 ?植物次生代谢是指那些由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主要代谢途径(初生代谢)衍生而来,最终合成一些具有种、属特异性的有机化合物的代谢过程。这些化合物称为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界中不是普遍存在的 ?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也称次生产物(secondary products)、次生物质(secondary substances),早期是指植物中一大类对于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进行并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最初发现时甚至认为是“废物” ?次生代谢产物不直接参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特征性地存在于植物界少数类群中,影响植物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天然产物(natural product) 一般是指那些为某一种生物特有或少数几种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所共有的、天然来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指植物包括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少部分是动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植保素(phytoalexin) 一些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后,产生并积累小分子抗生物质,用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这样的次生代谢产物称为植保素。很多萜类、生物碱和异黄酮成分都是植保素。 ?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 ) 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实现与同种或他种植物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化感作用,这些化学物质称化感物质。化感物质都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但并非所有次生代谢产物都是化感物质。很多萜类、酚酸、氰苷都是化感物质。 1.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 ?已知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十万种以上,而且每年至少有4000个新的产物被报道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非常繁多: 酚类、醌类、黄酮类、香豆素、木质素、环氧化物、生物碱、喹啉、糖甙、吲哚、大环内脂、萘、核苷、吩嗪、吡咯、萜类、甾类、皂甙、多肽类、多烯类、多炔类、有机酸等 ?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植保素、激素、维生素、色素、毒素等不同类型?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一般可归为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三大类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萜类或类萜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由异戊二烯组成,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一般不溶于水 ?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酚类化合物(phenol)

01绪论练习答案

绪论 围生医学: 针对妊娠26周(或28周)到产后1个月(或1周)的产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医学; 生物医学模式:在立足于生物科学的基础上,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也能够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的医学模式:。 医学工程技术: 从广义上讲,泛指医学领域中使用的一切仪器设备、人工脏器等的开发、研制技术;狭义上指有关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学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 是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探索生命奥秘,并用于疾病诊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成为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1、临床医学的学科按治疗手段分为:内科学、外科学、理疗学、放射治疗学、核医学、营养治疗学和心理治疗学等。 2、按治疗对象分为: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围生医学、危重病医学、职业病学、男性病学等。 3、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分为:口腔科学、皮肤病学、眼科学、神经病学、耳鼻喉科学、内分泌学等。 4、按病种分为: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等。 5、按诊断手段分为: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目前已提出将影像诊断技术(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等)统一成立医 学影像学,有利于各种诊断技术革新间的协调、补充、融合,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1、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论点? 答:这一模式在立足于生物科学的基础上,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也能够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医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带头学科,已形成一个有五十多个门类数百个分支的庞大学科体系,在阐明疾病机制和创新治疗技术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01绪论

01绪论 第一節、研究动机及意义时至今日,西藏佛教信仰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LJ趋重要,特别是上世纪六时十年代以后,不少僧侣旅居海外,传播藏传佛教教理,信徒LJ多。美国 的佛教学者小罗培兹(Donald S丄opez,Jr)的专著《香格里拉的闪徒:藏传佛教与西方》(/Wsowers 阶对),第7^章就详述了美国藏学研究的情况^他们不单成立佛学中心,还与 各大学合作,培养了不少藏传佛教专家,如美国的就有 J.Hopkins,R/Thurman等人,他们除了薪火相传外,还发表了不少具份量的研究专著,如上举的Hopkins,其博士论文〇? 出版后,几乎是研究生的必读教材[ Donald S丄opez,Jr 办/奶呢^ 价/cWtow a故阶sf Chicago: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98,p. 156-180.] [ Prisoners of Shangri-La p. 165.]。相对于美国的欧洲,早在200 年前就有传教士从西藏、拉达克等地将藏密的研究带到欧洲,如早的乔玛(Alexander Csoma Korosi),上世纪的图齐(Giuseppe Tucci)、内贝斯基(R^ne de Nebesky-Wojkowitz)、托玛斯(F.W.Thomas)等人,均出版了相当的专书,成为欧洲藏学界的重要力量。千禧以后,欧美藏学研究的发展己非常成熟,既有系统的派系教理研究,也有专门讨论;既有文献学研究,也有图像学专著;既有结合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有联

系人类学田野考察成果,北京大学李四龙的《欧美佛教学术史》可说是目前国内对欧美佛学研究情况最全面的著作[李四龙,《欧美佛教学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资料极详细完备,其中第四章藏学传统,涵盖了国外古今藏学研究的脉络,既有详尽的藏学家资料,又有相关机构及出版品[《欧美佛教学术史》,页307-381。]。由此可知国外的藏学研究,可谓活跃纷繁、众声喧哗。至于日本的藏学研究,更是自成体系,著作丰富。由此可见,藏学仍是众多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反观我国藏学研究,起步就较国外为慢,自民国初年,吕澄、法尊法师、孙景风、多杰觉拔等大德译出不少藏密宝典开始,才逐渐开启了研习藏学的风气。五十年代以后,中央民族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等藏学研究基地相继出现,藏学研究慢慢进入轨道。时至今日,国内己有不少藏学专家,他们孜孜不倦,如王尧、陈庆英、黄明信、柳升祺、胡坦等学人,均写了不少掷地有声的著作,启蒙了国内藏学研究的发展。此外,固定的藏学研究期刊如《中国藏学》、《西藏研究》及各大学学报等,使最新的成果有发表的固定平台。然而,相对于国外丰硕的成果,国内的藏学研究,仍是刻不容缓的。就本研究课题而言,大黑天(梵:MahSkSla,藏文mGon-po)是古今藏传佛教各派重视的护法,他被佛教徒看成是众生的怙主,即保护、护法。他与众多藏传佛教万神殿的本尊护法,甚至某

分子生物学-01-2-绪论-引言 简史 内容 2

教学单元教案格式 1 绪论课程教案

第I 部分导论 1 分子生物学简史 2 基因的分子特性 3 基因功能简介 第II 部分分子生物学方法 4 分子克隆方法 5 研究基因及基因活性的分子工具 第III 部分原核生物的转录 6 细菌的转录装置 7 操纵子:细菌转录的精细调控 8 细菌转录机制的主要改变 9 细菌中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第IV 部分真核生物的转录10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启动子 11 真核生物中的通用转录因子 12 真核生物的转录激活因子 13 染色质结构及其对基因转录的影响 第V 部分转录后加工 14 mRNA加工I:剪接 15 mRNA加工II:加冒和多聚腺苷酸化 16 其他RNA的加工过程 第VI 部分翻译 17 蛋白质翻译机制I:起始 18 蛋白质翻译机制II:延伸与终止 19 核糖体和转运RNA 第VII 部分DNA 复制、重组和转座 20 DNA复制I:基本机制与酶学 21 DNA复制II:详细机制 22 同源重组 23 转座 第VIII 部分基因组学 24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A 细胞与大分子 A1 细胞分类 A2 亚细胞器 A3 生物大分子 A4 大分子的组装 B 蛋白质结构 B1 氨基酸 B2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B3 蛋白质分析法 C 核酸的性质 C1 核酸结构 C2 核酸的理化特性 C3 核酸的光谱学和热力学特性 C4 DNA超螺旋 D 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D1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D2 染色质结构 D3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D4 基因组复杂度 D5 遗传信息流 E DNA复制 E1 DNA复制概述 E2 细菌的DNA复制 E3 细胞周期 E4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F DNA损伤、修复与重组 F1 诱变 F2 DNA损伤 F3 DNA修复 F4 重组 G 基因操作 G1 DNA克隆概述 G2 质粒DNA的制备 G3 限制酶与电泳 G4 连接、转化与重组体分析 H 克隆载体 H1 质粒载体的设计 H2 噬菌体载体 H3 黏粒、YAC与BAC H4 真核生物载体 I 基因文库与筛选 I1 基因组文库 I2 cDNA文库 I3 筛选流程 J 克隆DNA的分析与应用 J1 克隆的鉴定 J2 核酸测序 J3 聚合酶链反应 J4 克隆基因的组构 J5 克隆基因的诱变 J6 克隆技术的应用 K 原核生物的转录 K1 转录的基本原则 K2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K3 大肠杆菌σ70启动子 K4 转录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L 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 L1 乳糖操纵子 L2 色氨酸操纵子 L3 不同σ因子对转录的调节 M 真核生物的转录 M1 三种RNA聚合酶:性质与功能 M2 RNA聚合酶Ⅰ基因:核糖体重 复 M3 RNA聚合酶Ⅲ基因:5S基因与 tRNA基因的转录 M4 RNA聚合酶Ⅱ基因:启动子与 增强子 M5 通用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 Ⅱ的起始 N 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 N1 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 N2 转录调控举例 O RNA加工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O1 rRNA加工与核糖体 O2 tRNA的加工、RNA酶P和核 酶 O3 mRNA加工、hnRNP和snRNP O4 可变mRNA加工 P 遗传密码与tRNA P1 遗传密码 P2 tRNA的结构与功能 Q 蛋白质合成 Q1 蛋白质合成概述 Q2 蛋白质合成机制 Q3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Q4 翻译调控与翻译后加工 R 噬菌体与真核生物病毒 R1 病毒简介 R2 噬菌体 R3 DNA病毒 R4 RNA病毒 S 肿瘤病毒与癌基因 S1 肿瘤病毒中的癌基因 S2 癌基因的分类 S3 肿瘤抑制基因 S4 凋亡

01--第一章 绪论(多)

第一章绪论 1、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指标 E、某人职业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是标志表现 2、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是()。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 E、协调职能 3、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出勤人数 D、人口密度 E、合格品率 4、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 A、规模 B、工作总量 C、强度 D、水平 E、密度 5、对某市工业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得到以下资料,其中统计指标是()。 A、该市职工人数为400000人 B、某企业职工人数4000人

C、该市设备台数75000台 D、全市产值40亿元 E、某企业产值20万元 6、统计基本概念中的标志()。 A、都只能用数值表示 B、有一部分可用数值表现 C、都只能用文字表现 D、有一部分可用文字表现 E、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之分 7、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A、全部成年人口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 E、反映每个人特征的职业是数量指标 8、下面研究问题中所确定的总体单位有()。 A、研究某地区国有企业的规模时,总体单位是每个国有企业 B、研究某地区粮食收获率时,总体单位是每一亩播种面积 C、研究某种农产品价格,总体单位可以是每一吨农产品 D、研究货币购买力(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总体单位应是每元货币 E、确定某商店的销售额,总体单位是每一次销售行为。 9、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全国人口总数是统计总数 B、男性是品质标志表现 C、人的年龄是变量 D、每一户是总体单位 E、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10、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机床台数 B、学生人数 C、耕地面积 D、粮食产量 E、汽车产量 11、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也离不开总体而独立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01 绪论

第一章绪论 考查内容: 1. 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知识点1:内环境和稳态 一、体液分布: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又相互沟通 A型题 1.(2000)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 B 细胞内液量在男性约占体重的40%,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 C 血浆约占体重的10% D 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等都属功能性细胞外液 E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一般为260 ~ 280 mmol/L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体液分布 解析: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50%,故A选项错误;血浆约占体重的5%,故C选项错误;消化液不属于细胞外液,故D选项错误;体液的渗透压约为300 mmol/L,故E选项错误。 2.(2010)关于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布在各部分的体液量大体相等 B 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又相互沟通 C 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几乎没有差别 D 各部分体液中最活跃的是细胞内液 答案:B 层次:记忆考点:体液分布 解析: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外液约占20%,细胞内液约占40%,故A 选项错误;细胞内液K+浓度约是细胞外液的30倍,细胞外液的Na+约是细胞内液的14倍,故选项C错误;各部分体液中最活跃的是细胞外液,尤其是血浆,故选项D错误。 二、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A型题

3.(2005)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间液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内环境的概念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故选项C正确。 三、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 临床联系:健康与疾病 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机体内部结构、功能与代谢的高度协调所形成的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这种良好状态的基石。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衰老是机体在增龄过程中由于形态改变、功能减退、代谢失调而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和对外部环境适应力下降的综合状态。康复是指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全面恢复了内环境的稳态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功能代谢恢复正常,受损结构得到修复。 临床联系:细胞凋亡稳态 细胞凋亡不足可引起肿瘤、自身免疫病(发育过程中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无法有效清除)等;细胞凋亡过度参与了退行性病变等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阿尔茨海默氏病:大脑皮层及某些皮层下区域的神经元和神经突触丧失)的发生。 A型题 4.(2016)下列关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指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基本恒定 B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C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D 稳态调节中都有一个调定点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稳态和内环境的概念 解析:稳态的提出最早就是针对内环境的,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