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10年)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10年)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10年)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10年)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考点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10

年)

1.(2010·新课标文综·T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最新航天科技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本题旨在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①观点是不准确的;实践为探索木星提供了探测器“朱诺”,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②符合题意;实践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③符合题意;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④只是强调了主观条件,具有片面性。

2.(2010·新课标文综·T39(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 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高考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对现象的描述的能力,以及能够综合运用哲学知识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规范解答】首先指出,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结合美日韩的例子得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其次,从规律的含义角度分析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

的。

【标准答案】(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3.(2010·山东文综·T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

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命题立意】本题以漫画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命题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漫画提取信息以及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反映也会有所不同,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主要体现人对画面的反映的不同,不是讲事物自身的运动,故A项不符合题意;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实践决定的,故B项错误;认识活动与能动的实践活动不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

4.(2010·福建文综·T39(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民本思想、“以人为本”为背景材料,说明高考命题要体现国家意志。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规范解答】本题考查哲学模块中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重点回答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注意结合材料一中的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变化来回答。

【标准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5.(2010·广东文综·T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完整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分析现象、判断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A 错;B、C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精神属于意识范畴,D正确且符合题意。“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说明了意识的反作用。6.(2010·广东文综·T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命题立意】注重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批判与包容相统一的精神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学生去探索科学问题,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规范解答】选B。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7.(2010·浙江文综·T28)“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上海世博会主题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有针对性地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①符合题意;世博会主题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体现了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明显错误;

④说法错误,应该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变化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类题拓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高考的常考点,应注意掌握其内容。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8.(2010·浙江文综·T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历史学家可以预测未来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规范解答】选C。本题旨在考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析问题时抓住关键词“客观基础”,要预测未来,必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研究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事物尽管是复杂多变的,但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把握了事物的规律,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端倪,就能很好地预测未来,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过于绝对。

【类题拓展】组合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组合类选择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组合,它的选项是由几个题肢组合而成。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1)排错法。如果你发现有某个题肢的观点与所学原理或现实不符,或与材料的中心意思明显不符,则可以断定该题肢是错的,那么所有含有该题肢的选项都可以排除。

(2)排对法。如果你可以十分地肯定某个题肢的观点与所学原理或现实相符,又与材料的中心意思相符,则可以断定该题肢是对的,那么所有没有该题肢的选项都可以排除。

(3)归类法。在中文中,我们知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在组合类选择题中,也存在此类现象。有时你会发现, 有几个题肢表达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那么这几个题肢就可以归为一类,它们要么就全选,要么就一个都不选。

9.(2010·江苏单科·T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命题立意】本题要求对文言文素材的名人名言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素材不同,分析的难度也不一样,需要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规范解答】选A。孔子这句话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A项符合题意。发展不同于一般的运动变化,B项带有迷惑性,但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

10.(2010·江苏单科·T28)右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作用,考查学生对漫画等特殊素材的分

析与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D。首先要读懂漫画主旨,漫画提醒人们自己可以控制自己

的心境,也就是说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项与题意相符。A、B、C三项表述不正确,可排除。

11.(2010·江苏单科·T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诗文俗语中的哲理,属于高考试题中的常见题型。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为主,同时涉及唯物辩证法的部分内容。

【规范解答】选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这一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要揭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项不选;“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强调获得认识的途径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C项不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项不选。

12.(2010·江苏单科·T35(1))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6分)

【命题立意】背景材料主要阐述党的问题,学生对于材料的主体认识很明确。设问分别从哲学与政治生活两大角度进行,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规范解答】解答时学生要围绕“唯物论”组织答案,难度不大,属于中档偏下题。在复习中若学生能有效复习此内容,则比较简单,反之则比较难。

【标准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类题拓展】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共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生活与哲学知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学科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基础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目分值(看分作答)。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坚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三个方面的统一;(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阅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存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李某驾车外出,路遇浅滩,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C.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 D.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3.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③物质具有可知性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大力发扬“五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条万绪”抓根本),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在2010年央视春晚中,不论是《五十元钱》里的某品牌食用油广告,还是《捐钱》里的网络广告、酒类广告,或者是歌舞表演中的相机广告、魔术表演中的果汁广告都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然而对于春晚中插播广告的现象,社会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据此回答第5~6题。 5.上述材料反映出()。 A.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B.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C.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6.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认识 6.人们之所以会对春晚插播广告一事褒贬不一,是因为()。 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②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③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④正确的认识不是唯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对于一位领导者而言,要想做出一流的业绩,取得非凡的成就,无疑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相比其他各项能力来说,决策力则是重中之重。决策,是团队管理的起始点,也是团队兴衰存亡的支撑点,更是影响领导者业绩和团队命运的关键点。决策者要提高决策力,关键要做到()。 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从人们的愿望和需要出发 C.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10年的经济T作,阐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主动创造性②目的性③计划性④自觉选择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18北京高考真题政治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政治(北京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每年三四月间,居庸关长城附近山花盛放。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于花海中,被称为“开往春大的列车”,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游客的涌入给森林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这一做法() ①履行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 ②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创造条件,将风险点转化为共赢点 ③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④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说明文化的力量来自于经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4分)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3.(4分)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典型高考题

唯物论重要观点和原理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题目中情景一般是处理环境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般用于某种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航天精神) (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从辩证法角度:客观实际是联系、变化发展、具体的,多方面的(全面的),做到具体、历史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物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认识论重要观点和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实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社会实践提高人类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三维教学目标识记: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实践及其特点理解:意识的本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重点难点简单应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综合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法教具教法:知识点的识记与运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特色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解析】1.世界的物质性(识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识记):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简单应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同时人们还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理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简单应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应用):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

(原创精品)2019届高考政治哲学生活必考知识点练习:(5)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 考点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中国产品能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精耕细作、精琢细磨,体现专业、注重品质的精神。 材料强调了意识( ) ①具有主动创造性、直接现实性 ②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③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2、科学家深信人的意识功能与脑波密切相关。一些科学家通过模拟脑波的电信号特征,开发出了可以用脑波控制的轮椅,想去哪里用意念操控就可以办到。 这一科学进展表明( ) ①意识活动是人脑的功能和存在方式 ②意识活动借助物质手段能转化为实践活动 ③科技的发展赋予了意识新的特性 ④科技创新搭建了意识与人脑之间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3、2018年2月,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它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 材料主要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真理具有相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因素。面对生活压力,有人积极倡导这样的励志正能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倡导“正能量”是因为它( ) ①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具有选择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精神 ③具有能动性,能够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并给人以信心 ④具有反作用,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5、2018年1月16日,中石化西北油田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慧眼”对变电站进行巡检。过去人工巡检一次花费5小时,后期极易疲劳,质量明显下降。“慧眼”充满电可连续工作8小时,一天可巡视3次,巡视频率是人工的21倍,一旦发现故障,“慧眼”的后台数据中心将立即报警,使故障发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幅提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机器人的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人类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③机器人能够超越人类思维,在某些方面可以取代人的劳动 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6、知人论世是我们进行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告诉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材料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B.意识是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现存在的反映 答案:D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原理及方法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点知识再现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2018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超强)

2018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 (超强) 一、有关“价格变动与物价稳定”的命题 1.价格变化的原因 设问模式:某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答题模板:价值+供求+纸币发行量+市场的缺陷+国家经济政策 答题要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下降。 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2.稳定物价的措施 设问模式:谈谈政府如何稳定物价。 答题模板: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量+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答题要素: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二、有关“提高消费水平”的命题 1.影响消费的因素 设问模式: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答题模板:根本原因(生产力)+收入(当前、未来和差距)+物价+其他因 素 答题要素: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未来收入预期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③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⑤广告和国家经济政策等。 2.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设问模式:请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考虑,我国应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答题模板: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收入公平、社会保障、开发市场、 市场监管)+企业+个人 答题要素: (1)国家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稳定物价)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公平) 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社会保障)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开发市场)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监管) 企业:诚信经营、生产适销对路、优质的商品、提供就业岗位,承担社会责任,自觉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诚实劳动,积极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 [特别提示](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综合测试题 1.(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浙江省委提出了“腾笼换鸟”思路,即下决心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鸟”。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意识决定事物的发展 B.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物质与意识是一致的 2.探月卫星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即绕月探测;二期工程为“落”,即实现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为“回”,即实现月球样品采样后自动返回。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③④ 3.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 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从 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从唯物论角度讲,体现了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坚持联系的观点 C.坚持发展的观点 D .实践决定认识 5.(2013 ?新课标1卷?21题)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B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7.(2011 ?大纲全国卷)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单元综合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1.物质是具体事物的总和。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 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5.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有可能是对现实客观对象的虚幻、歪曲的反映。 6.判断: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提示: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 7.判断: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意识出发。从意识出发实际上是从主观出发。 8.判断: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静止不变的实际。(×) 提示:一切从实陆出发,就要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示: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是被实践所验证的正确理论,属于认识范畴。 10.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1.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

【范文】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一、@§本单兀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

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意识——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2018年高考政治预测题

2019 年高考政治预测题 2019 年高考政治预测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些人大代表被网民戏称为“四手”代表(走访选民握握手、听听报告拍拍手、选举表决举举手、会议闭幕挥挥手)。为克服上述弊端,2019 年重庆市南岸区开展人大代表“承诺、述职、评议”系列活动,让选民全过程监督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这样做的依据是() ①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人大代表有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受群众监督④各级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正确履行职权的相关知识。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体现了①;开展人大代表“承诺、述职、评议”系列活动。有利于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加强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故③正确;②不符合“依据”这一要求;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④说法错误。

答案:D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值早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生态环境非但没有同步提升,反倒是日趋恶化,对此群众意见很大。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你可以( ) ①行使立法权,制定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②行使任免权,罢免环保工作失职官③行使质询权,就政府环保工作 提出质询④行使提案权,就保护环境提出建议案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权利。立法权和任免权是人 大的权力,故排除①②;质询权和提案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通过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质询和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故③④正确。 答案:B 3.下表是两次全国人大会议部分决议的投票表决情况,其中反对票票数的变化显示( ) 决议内容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 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019年本年度 中央预算的决议23492307393509112127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22912218438605131120 第 2 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

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原理 一、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原理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三)文科综合政治试题-教学文档

12.诗与远方的美好,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还是各种文明之力集中的作用。某地顺势而为,精准发力,以文明合力驱动旅游升级,在2019年元旦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列选项能正确表达这一经济行为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手机、钥匙、钱包是原来人们出门必备的“三大件”,“三大件”在身,出行才有底气。但不过一两年的光景,钱包渐成时代“遗老”,逐步从这份名单里隐去,反倒是移动支付异军突起,在手机上敲一敲,柜台前扫一扫,成为流行的消费姿态。这种支付方式的变化 ①使纸币的供应量逐渐减少 ②使居民消费更加方便快捷 ③会减少信用卡的使用数量 ④改变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据财政部统计,2019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161748亿元,同比增长8.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560亿元,同比增长7.8%,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的支出比重增加。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财政赤字率逐年大幅增长 ②财政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③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实效 ④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向世人昭示,我们不仅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还能带动各国共同发展。回答15~16题。 15.巴西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850多万平方公里。其水电资源集中于西北部,用电则集中在东南部大城市,远距离能源输送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当地时间2019年9月28日,中国国家电网巴西美丽山水电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项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开工仪式,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材料表明 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②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互利共赢 ③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全球化 ④中国利用外资的能力不断提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流动的时间凝固成历史,繁多的故事凝练出主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大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故事是 ①提出“金砖+”理念,倡议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参与 ②英国媒体点赞中国“海绵城市”,绿色发展显成效 ③中国开展“猎狐”行动,追逃追赃成果显著 ④点燃丝路梦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入活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检测

单元综合检测(十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宁德5月适应性练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句句直戳心扉,掀动了多少人的感慨。材料体现了( ) A.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 B.世界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 2.(2015·湖北三校联考)不论家长还是老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说明( ) ①换位思考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②认识和改造世界应遵循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③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A.①②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15·重庆名校联盟三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诗中描写的“愁情”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4.(2015·北京压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表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依赖 B.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D.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5.(2015·顺义二模)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天气可以影响人的心情 B.下雨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 C.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D.人可以主动创造好心情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上课讲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 理

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原理 一、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原理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