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

赵凌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员)

摘要:当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类似于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危险。要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至关重要的是端正思想方法。在理论与实际出现差距时,既不能放弃理论,也不能固守和诡辩,而必须根据实践修正理论;在修正理论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提问方式,不能采取纯粹经济学和“工具主义”的视角,而必要从深层次对理论本身进行提问;在坚持和发展理论方面,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采取笼统坚持或否定的态度,而必须采取在区分理论本身的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的基础上予以辨证扬弃的态度。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提问方式;不变性;可变性

要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至关重要的是思想方法问题:即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方面,是理论屈从现实,放弃理论,还是理论忽视现实,固守理论;在提问的方式方面,是从纯技术和工具角度提问,还是从理论功能的深层次提问;在对待经典理论的态度方面,是采取笼统坚持或否定的态度,还是在区分理论本身的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的基础上采取辨证扬弃的态度。

一,历史的训诫:从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破产的教训看劳动价值论发展与创新的方法

在讨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之前,重温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解体的历史教训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因为古典学派特别是其中的李嘉图学派解体是劳动价值理论史上和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古典学派特别是李嘉图学派科学成分上生长起来的,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渊源的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学说的破产,无疑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源头。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与庸俗二元并存的矛盾体系。这种二元性直接地是由于他没有正确地处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斯密认为,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在资本主义阶段,则是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因此,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商品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互换。交换对于交换的任何一方来说,都不可能产生更多的价值。这样,一旦斯密将视野转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他就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既然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交换是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新增加的价值,那么,资本家的利润从何而来?

斯密面临的矛盾是劳动创造价值与利润来源的矛盾,实际上是抽象化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具体的方法,一是放弃理论的一体性,或让理论屈从现实;一是坚持理论的一体性,通过完善理论以及理论与现实的中介环节,达到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目的。

斯密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本来,正确的学理路线是探究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交换与一般商品交换有什么区别,从而寻找劳动价值论与资本家利润来源的统一。因为,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错,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也是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在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交换的内容的特殊性上寻找。但是,由于他把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独立劳动生产者和雇佣劳动者、劳动和劳动力混淆起来,他无法察觉到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交换内容的特殊性,因此无法解释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的利润从何而来,无法实现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的对接。

这样,斯密采用理论屈从现实的方法来解决矛盾。他断言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只适合于“初期蒙昧社会”,而不适应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以后的“进步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在他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产生以后,购买到的劳动量大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因此,商品的价值不再由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由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购买到的劳动量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斯密本来想用劳动价值论说明现实,实际上是使劳动价值论屈从现实;本来想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却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本来想通过对现实的说明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实际上却走向了非科学的价值理论。

李嘉图汲取了斯密的教训,坚持一元化的劳动价值论。但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现象日益复杂,斯密没有解决的等价交换与利润来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因此,相对于斯密来说,李嘉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现实。具体来说,李嘉图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即必须解释的现实有两个:一是斯密所没有科学解决的老问题,即等价交换与利润存在的矛盾;一个是新问题,即劳动价值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

李嘉图比斯密的可贵之处是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试图运用劳动价值论来解决这些矛盾。但是,如果说斯密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是放弃劳动价值论,那么,李嘉图的方式则是自相矛盾的辩解。这样,斯密撕开的劳动价值论的缺口在李嘉图这里反而越来越大,李嘉图留给劳动价值论反对者攻击的理论逻辑缺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李嘉图面临着两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是无法解释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该是等价交换,而等价的依据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如果价值规律适用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那么,就没有利润存在,否则等价交换引出了不等价的结果。而如果等价交换不引出利润,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等价交换与利润成为一对矛盾。二是无法解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如果按照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在生产中耗费或使用了等量劳动,就应该获得等量价值,也应该获得等量利润。但是,在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一般来说,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是与劳动成比例,而是与资本数量成比例。这一现实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李嘉图的反对者抓住这一矛盾进行攻击,试图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说明力与科学性。

在这种情况下,李嘉图的追随者力图维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但是,他们不是从现实经济生活出发,基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去构建这一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的中介环节,而是采用了诡辩的方式。李

嘉图在世的时候,麦克库洛赫试图反驳论敌的进攻,但是没有力量。1821年缪勒出版《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力求通俗解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但开始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庸俗化,成为李嘉图劳动价值论走向破产的标志。李嘉图去世后,麦克库洛赫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则彻底败坏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和整个李嘉图学派的声誉,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彻底瓦解了。

当前,经典形态的劳动价值论也出现了难以直接解释社会主义的现实经济生活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与李嘉图学派解体前面临的情况类似。因此,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瓦解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深刻的。

首先,在理论与实践出现矛盾的时候,一味地掩饰和回避矛盾是不行的,对这种矛盾进行自相矛盾的辩解也是不行的。李嘉图本人在矛盾面前,主要采取掩饰和回避的方法,而不是去探索如何去完善。实际上,这不是李嘉图个人品质的原因,而是阶级立场以及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因为,解决问题的要害是区分劳动与劳动力,特别是认识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以及这种商品的特征。而要看到这一点,需要有历史的眼光,而李嘉图作为一个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学者,是不会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的。

其次,面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能采取放弃理论或曲解理论的方法,而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李嘉图的追随者表面上是维护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却是利用李嘉图本人理论中的矛盾,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庸俗化的曲解。例如,麦克库洛赫一方面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认为劳动包括直接的劳动和积蓄的劳动即资本等生产要素。这样,实际上否定了李嘉图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的内核。

第三,当一个被历史和逻辑证明是科学的理论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重要的方法是完善理论和寻找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马克思坚持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内核,而且通过劳动二重性的原理的创立,将新价值创造与旧价值转移统一于一个劳动过程;通过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创立,解决了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产生过程,从而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一个矛盾。通过对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的分析,解释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象,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二个矛盾。可见,通过理论的完善与同现实之间中介环节的构建,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理论。

二,在“新情况”下应该如何提问?

在中国现阶段,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造成了一种类似于李嘉图学派解体前夕的景象。一方面,经典形态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已经难以用来直接分析和解释现实的变化;另一方面,学术界出现了全盘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的适应性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是充分地、准确地认识实践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这些新情况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认识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更为重要,因为,新情况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技术层面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对它的理论功能、价值概念的内涵从而劳动价值论的形态本身提出了转换的要求。

在当代中国,到底出现了哪些与马克思所处时代不同的情况呢,从而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和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一)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变化与价值理论功能的定位

新情况之一是价值理论所应用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了,提出的新问题之一是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功能,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时候相比有哪些不同。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以及价值理论在这一理论中的地位,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首先,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规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达到这一理论目的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生产关系属性,实现了这一理论功能。其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规律的研究是以对商品经济的研究为基础的,因此,商品经济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第二个层次的研究对象,与此相应,揭示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个层次的研究目的。劳动价值论第二个层次的理论功能是,它构成揭示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由什么构成,如何创造,从而实现了这一理论功能。第三,马克思研究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运行体制,也即市场经济。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第三个层次的研究对象,揭示市场机制及其运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第三个层次的目的。与此相应,劳动价值论第三个层次的理论功能是,它构成揭示市场机制及其运作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格机制这一基础性的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律,即价值规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理论的理论功能依然体现为上述三个层次,即要为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动规律提供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相对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来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都发生了变化,价值理论实现其理论功能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现实就提出几个新的问题。首先,马克思基于截止19世纪中后期的人类劳动发展史抽象出来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直接地用来说明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创新性地发展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在经典形态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现实的理论拓展,构建社会主义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其次,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抽象出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完全适用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如何站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高度,对价值范畴的内涵进行新的抽象。第三,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实际概括的劳动价值论的有关观点,特别是有关价格这一价值表现形式的具体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际,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如何予以丰富和完善。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

马克思没有给价值下一个本体性的定义。但是,马克思分析的价值包含市场上价格的基础、商品之所值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等三层内涵。这样,他实际上给出了价值的三个层面的定义,即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内容和实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构成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其中,第三重定义是根本性的,也就是说,从生产关系角度,即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形式的角度给出的定义是占主导的。

这三层定义仍然不是从本体性角度确定的,而是从功能的角度确定的。但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给出的定义中概括出价值的本体性定义,即价值是商品交换上的有用性,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着人的劳动支配人本身的关系。具体来说,商品具有两种有用性,使用上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交换上的有用性,即价值;使用价值的实体是其物质质料和自然属性,价值的实体是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己创造的物质之间的关系,价值体现人与自己创造的占主导的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因此,归根结底,价值就是创造商品交换上有用性的劳动,如果作进一步的简约,价值就是劳动。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价值是构成资本的元素,而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因此,价值是这种财富的终极形式,价值具有“终极价值”的性质,追求价值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目的。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这种价值定义与内涵是基于资本主义以及以前的基于私有制的商品经济实际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是,商品交换上的有用性是这些社会占主导的社会财富的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定义和内涵是否继续适用?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这是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交换上的有用性还是否是社会财富的主导形式?交换上的有用性作为价值的根本性内涵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已经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它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即作为主体的劳动者的需要,而不是满足资本,即作为劳动者创造的客体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实践也表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相对于这种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价值的上述定义和内涵是否适用,在何种程度上适用?

我们认为,价值的上述定义和内涵仍然是适用的,但是,仅仅是在一定层面上是适用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依然是市场经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价值依然是商品的交换上的有用性,依然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依然是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不再是具有终极目标意义的价值,因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不再是生产以价值为元素形式的财富,而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价值为元素的社会财富只是满足这种目的的手段之一。这样,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只是具有部分工具性的价值意义。

价值概念“价值意义”的这种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概念内涵的扩张。既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与这种生产目的在逻辑上相一致,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终极意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的根本内涵,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有用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概念内涵的这种扩张和变化,发展了马克思的原有的价值概念。首先,价值以及由价值构成的社会财富,诸如资本、商品等,不再是社会主义条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在社会主义条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一切手段。其次,价值的基本内涵,不再是交换上的有用性,而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有用性。第三,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意义,不再具有“终极价值”意义。

上述价值概念和内涵的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来深化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的“终极意义”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创造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有用性客体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因为这种客体是社会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的“工具价值”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条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一切创造交换上的有用性的客体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两个层次的分析必须区分开来,同时又要统一起来。

当代中国学术界在讨论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问题时出现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具体的分析方法和观点,而在于提出问题的方法,即没有基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理论价值的变化以及价值概念意义的变化来提出问题。这样,学术界在讨论中虽然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诸多问题,例如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商品的活劳动减少以后价值实体的确认问题,产业结构变化条件下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等等。但是,由于提问方式的偏颇,有些问题成为“伪问题”,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理论视角上的偏颇,认识程度上的肤浅以及观点上的混乱。

三,关键是弄清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近年来在有关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出现了否定、取消和推翻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了,“过时”了。这种观点在学理上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可变性与不变性。

中国当前学术界否认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在思想方法上受到了西方流行的科学哲学中的

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影响。这两种观点认为,科学史或人类认识发展史只是以前的理论被以后的理论不断取代的历史,而不是科学知识的变化、积累、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的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他的主要依据是证伪主义。在他看来,一种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真。科学史上的许多理论,在出现了相反的事实根据后就被推翻,即被证伪了;有许多理论,尽管有一定的事

实根据,但并不能被证真,因为事实根据是部分的、特殊的,而理论是普遍的、整体的。因此,未被证伪的理论只是暂时未被证伪,它迟早是要被证伪的。

这种观点是科学史上的虚无主义观点。实际上,科学史表明,在理论史上出现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错误的,它可能会流行一时,但迟早会被推翻。一类是科学的,由于实践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变化,它可能会被发展和修正,但不会被推翻。其中的真理成分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方面则会被剔除。前者如地心说、燃素说、以太说,随着科学的发展,他们都被推翻了,分别被日心说、氧化说、场论所取代。后者如牛顿经典力学。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即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构成的力学演绎体系,后来经过科学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经典力学中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如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绝对的,质量是守恒的、能量是守恒的,能量与质量是不能互相转化的,等等。那么,是不是经典力学被推翻了和过时了?显然不是。经典力学并没有被推翻,只是被限制了。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证明经典力学对高速和微观的领域是不适用的,而在低速和宏观的领域是适用的,在这些领域,它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三定律、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

可见,真正科学的理论并非一切原理和论断都永恒适用的理论,而是既具有不变性成分,又具有可变性成分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正是这样的理论。由于它具有巨大的历史张力和理论张力,它同历史上的各种科学理论一样,是不会被推翻的,它的基本理论是不会过时的。但是,由于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构建的理论,许多方面又是可变的。挖掘和辨析这些不变性和可变性,既是深化认识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也是这种深化认识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不变性成分和可变性成分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意识的一致性是不变的,但是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对象和条件是可变的,应用的目的是可变的,因此,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具体形式是可变的。

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利益与意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一种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点之所以具有不变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将继续保持其先进性。工人阶级最终的阶级利益体现在它的奋斗目标上,即实现共产主义,也即实现劳动的终极价值,使劳动最终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手段。

但是,与马克思所处时代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应用目的是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主要体现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则主要体现为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在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复兴的民族利益是一致的。

其次,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是不变的。但是,有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具体结论是可变的。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但是,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是不会变的。

但是,马克思基于当时所处时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判断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预测则是可变的。例如,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以及资本积累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出现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趋势,这一趋势依然存在,但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则出现了新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伴随资本集中的推进,大型企业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形式,实际上,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中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优势。马克思判断资本主义将出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出现大量中产阶级。至于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实行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等预测,则被实践证明是可变的。

第三,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原理的核心层次是不变的,是具有绝对真理性的思想“颗粒”,但是其外围层次的观点和论断则只是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是可变的。

其一,马克思关于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即新增加价值,任何形式的死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不变的,而创造价值的活劳动的范围是可变的。价值即交换上的有用性,商品之所值,商品价格之基础。因此,价值及其实体是客观的,这就从价值实体中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同时,这种有用性是人们根据他人的需求和自己的交换目的,有目的地创造的,即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创造的,这就从价值实体中排除了一切非劳动要素,而且,从创造和新增价值的因素中排除了资本、生产资料等死劳动因素。但是,至于什么样的活劳动创造和新增价值,马克思给出的规定是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对于什么是生产性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则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因此是可变的。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性劳动主要表现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在具体形态上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生产物质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方式上主要表现为是体力性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发生变化。从内涵上看,生产性劳动表现为生产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手段的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上看,伴随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间接参与物质产品和使用价值创造的劳动的范围扩大,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从劳动的方式看,生产性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而且包括日益增多的精神劳动。

其二,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论断是不变的,而现实价值量的大小以及价值量的计量方式与衡量方式是可变的。

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活劳动是创造和增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逻辑推论是,决定价值量大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逻辑上必然要承认,单位商品或某种特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或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马克思是以简化的方式论述这一原理的。一方面,他抽象了

生产商品或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复杂度,因此,在现实中,存在着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确定简单劳动的基点,从而确定各类复杂劳动以多大的倍数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以及劳动者素质的不同,简单劳动的内涵和基点是可变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抽象了现实中价值量的计量与衡量问题。在现实中,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统计方式来测度和计量社会价值量的大小。但是,价值的创造过程是看不见的过程,价值量大小的决定也是“在生产者背后的过程”,也是潜在的。价值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价值量的大小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以测度和衡量,因此,价值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种测度和计量价值量的方法只能是近似地表征价值量的大小。

其三,马克思关于价值是价格的核心,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论断是不变的,而价格的具体决定因素以及价格的决定过程则是可变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点已经被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所证明。因此,马克思关于价值是价格的核心,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论断具有绝对真理性。但是,现实中价格的运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关于价格决定因素与决定过程的理论是可变的。这些因素即包括客观的因素,如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价值,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也包括主观的因素,如消费者的主观需求与对商品的主观评价。而且,伴随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商品价格决定因素中,非价值因素的作用会逐渐增强;在商品价格的决定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会逐渐增强。

此外,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成分,例如,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实质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论断是不变的,而这种关系的存在条件和这种关系的具体内涵是可变的,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12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谈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流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量。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对奴役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解放思想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只是掌握了职业技术就能够满足。社会主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与国民素质是难以分开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其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能发挥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状况的培养。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优秀指导理念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高校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一代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应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联系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近几年来说,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而引起的不少负面事件,已经使社会各界纷纷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理念运用仍然较少,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心理因素,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出现。例如,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来作指导,缺乏正确的观念来建设自己的人格。还有 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也一直表现优异。甚至律师辩护时还说是一起“激情杀人”事件,但这仍旧能够证明如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作为建设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以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各高校也应该建设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体系,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种做法往往可以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在冲动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做出难以挽回的错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践方法论 纵观哲学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都涉及到方法论研究,而马克思一生则鲜有此类著作,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粗略陈述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究其原因,一些人认为,“说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方法论著作是错误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生吞活剥的方法论巨作,是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统一,是一部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这个说法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却有两点不足:一是犯了范畴错误,即无论《资本论》包含多少方法论思想,都不能算是一部科学方法论著作。二是“科学方法论”并不就是最好的方法论。它具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不仅会经常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现象主义、反人道主义错误,也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内容。再者,马克思也从未褒奖过科学方法。他只是将科学看作一种“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1]后人给马克思的哲学冠以“科学方法论”并不是褒奖。因为他更注重的是社会实践和能动的辩证法。这才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展示其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一)拯救人类的社会实践重于一般方法研究 在德国,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既是黑格尔哲学占优势的时代,也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开始觉醒和对古典哲学产生巨大厌恶的时代。特别在一些科学家眼里:它充满空话和幻想,缺乏真正的知识和切实可靠的研究;它只能形成一连串粗鲁的经验错误,毫无价值的批判或不加任何评判的引文堆积;“即使您看一看现代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以及他们的同谋者,您也会由于他们的规定而毛发悚然。”[2]这种把哲学当作远离社会现实的玄学,像康德那样一辈子没有离开哥尼斯堡也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快就被他所唾弃。特别是1848年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扫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借助新生阶级充满朝气的活力,推动德国的科学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投身社会,改造社会,试图改变德国的落后状态之后,这种气势磅礴的革命热情也就激励着哲学家从天上回到人间,从虚幻回到现实,不再企盼用高谈阔论和思辨的方法来解救一切。 由此,尽管马克思早年是一位忠诚的、习惯于沉思冥想的黑格尔信徒,然而,随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了悟,对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的明察洞鉴,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自1841年之后在他的学位论文及笔记中就开始怀疑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那只是彼岸世界而非此岸世界的真理;那只是对天国而非对尘世的批判。在1843年发表的《黑格尔的“权利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存在的缺陷,认为他的哲学是绝对的抽象,是纯粹的方法论概念。在1844年完成的《巴黎手稿》中,又继续对黑格尔进行了系统批判,并将其延伸到更广泛和更有争论性的青年黑格尔派(如《神圣家族》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普鲁东的著作中(如《哲学贫困》),明确认定:人生目的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幸福,而不是仅使自己获得安逸;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斗争,将是每个人最崇高的责任。关于从抽象的哲学研究回到对社会现实的虔心关注,他在给李斯基的一封信中给予了真切、清楚的表述:“对我来说,推动这种确有裨益的发展,呈递一部驳斥迄今为止的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主义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为公众准备我的‘经济学’观点是必要的。我的经济学立场本身就处在以前的德国科学的对立面。”[3]面对这个把普通劳动者变成魔鬼,剥夺其一切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4259588.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学生姓名:苏丹 学号:2014002019 班级:MSW2014(2) 学部:MSW教育发展中心 学年学期:2014-2015-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其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总体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下面分别介绍这四个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理论根源于实际,没有实际,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是实际的反映,正确与否需要和实际相比照;理论反作用于实际。实际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必然要求。理论无实际则空,实际无理论则盲。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的认识方式。在认识活动的思维进程中,只有理论而无实际,或只有实际而无理论,都是不科学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理论和实际同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这四对矛盾或范畴构成了认识论结构的四个层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前提,它规定着认识论展开的基本方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认识和实践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辩证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看问题要辩证的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懂得找出矛盾,并分清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切不可因小失大;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善于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联系,既要正确利用其肯定的一面,同时对其否定的一面也要予以重视,不可以偏概全,错失良机。 关键字:辩证法三大规律矛盾联系发展否定之否定肯定楚人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显然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不因有矛盾退缩,认真的分析,带着积极地心态去迎接,进而研究出事物的发展之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正是爱迪生的不畏矛盾,积极探索,才解决了灯芯的材质与温度的矛盾,进而有了电灯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矛盾,就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就网络而言,本身网络是无害的,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受益无穷的,网络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让我们卸下伪装,真诚的面对他人、适度的游戏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让我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在另外的世界里找回平稳的心态,但由于某些人的私心,使得网络变得凶险万分,网络诈骗经常在午夜惊醒熟睡的人们、网络色情毒害着茁壮成长的祖国的未来、沉迷网络游戏使得懵懂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却不自知……正是这种矛盾,促进了网络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的同时,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管理,譬如当你玩游戏时间过长时就会有温馨提示告知你该休息休息了、当你可能误入不良网站时会有弹框提示、当可能有诈骗时会提醒你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举措在矛盾中被实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 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 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特点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证: 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 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 的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体化为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布局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话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是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和理性发现合理性;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2)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坚持是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3)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摘要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建立和创新,学者们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国随着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管理科学也有了明显的发展。通过对管理科学方法论发展历程及趋势进行回顾,不仅能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结合具体情况指导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是管理科学研究方创新的根本任务。因此,本文通过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管理方法的特点,来具体说明管理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方法 目录

1管理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2) 1.1古典管理阶段 (2) 1.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 1.3‘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 (3) 1.4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4) 2当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 (5)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7) 3.1跨学科融合不断发展 (7) 3.2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不断融合 (7) 3.3注重跨文化分析 (7) 3.4与哲学的结盟将更加深化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1管理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在这一著作中他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或的经济利益。这一著作的发表对管理研究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而开始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则有力的推动了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者们需要探索出正式的管理理论以指导管理者运行组织。自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以来,管理科学学派纷纷创建,管理理论不断创新。管理科学的发展可以按时间顺序划分成如下几个阶段[1]: 1.1古典管理阶段 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有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他们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分析找到从事工作的‘最佳方式’。科学管理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和手段改进工作或生产效率,科学管理的思想在当今的管理中仍然适用。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主要的贡献者是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法约尔根据他的亲身经验将管理实践描述为有别于其他经营职能的一种活动,他认为管理这种活动普遍存在与所有人类的努力中,进而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他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并使用了归纳等方法。 韦伯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官僚行政组织。这种组织的特征主要是依据劳动分工原则,具有清楚定义的层次、详细的规划和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关系。虽然这种理想的组织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韦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理论研究的基础,说明了在一个大型的群体中工作应该怎样进行,也反映了许多当代组织的特征。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对现在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法约尔的贡献是管理职能理论,韦伯的理论对实际公司运营中的组织设计有重要贡献。在这一阶段管理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 1.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则是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对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管理实验,得出结论,社会规范或小组的标准是个人工作行为表现的关键的决定因素。虽然霍桑实验的研究程序和对研究发现的分析及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它强化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多少都知道一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至少承认其对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其根本立场、基本原理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实就是其思想体系和思想路线。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就其内部的理解而言,在整体认识上主要有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如同自然科学般精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定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第二国际的“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是此种偏向的代表。另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顺势应变的方法,没有确定的思想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变动和开放,但忽略了其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确定、公开及不可违背,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偏离。第二国际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方法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其基本原理的表达;它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因此,从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然而正是在这些众所周知的重大命题上,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一、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44页)邓小平甚至把这一命题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等同于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