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一、什么是社会学

1、(1)社会学和哲学的关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国的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论,社会学受到哲学的指导

(2)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比如说小时候遇到挫折

2、社会学的功能

(1)认识社会的功能

(2)实践、改善社会的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社会进步

二、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研究社会学的几个重要的人

孔德

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把社会学定义成“实证哲学”,把他从哲学剥离出来,力图建设成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涂尔干

《自杀论》,通过实证的数据分析地区、民族、宗教影响当地的自杀率。他将自杀分为利己式、利他式、宿命式和越轨式四类,并认为自杀与群体联系的强弱有关。在具有凝聚力、整合性高的社区或社会中,群体联系更为密切,自杀率会更低;在个体主义占主导的群体内,自杀率最高。

马克思·韦伯

与前两者不一样,前两者是通过实证、案例的实践调研、数据的分析来分析社会现象,找出它的规律。而马克斯韦伯是通过宗教、个人行为现象、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推理来分析。他的代表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形成一个作用,天职观——资本家赚钱是自己的一种天职,天生应该去做这些事情(通过压榨老百姓来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宗教的推理《儒教与道教》。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

定的规律,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存在

解释:通过宗教行为、人的行为背后的解释分析

批判:批判阶级对立、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剥削,通过辩证的批判看社会现象

2、问卷调查

如何提问、设计问卷

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即由各种问题组成的、用来向被调查者提问的卷子,是收集资料的工具。

问卷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所收集的资料能否有效地服务于所研究的问题。

社会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设计通常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所设计的问题带有检验理论假设的目的,能够测量被访问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态度、行为等。

根据问答形式的不同,问卷的问题大致分为:

封闭性:向被访者提供了选择答案的问题(您是否看电视新闻节目?经常看/偶尔看/几乎不看)

开放式:让被访问者自己给出答案的问题(您对目前本地的小学教育有何看法?)

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问题中的问题一般包括三大类:

事实性问题(性别、年龄和家庭成员等)行为性问题(收入以及其他行为经历等)

态度性问题(意识、观念和评价方面)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问卷的信度(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和效度(测量工具是否适合于所要测量的对象)

定稿前进行试调查(用问卷初稿去做访谈,发现问卷中是否还存在不准确、模糊和不切合现实的问题)

四、社会的构成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区分为两种类型(p78-81)

公社社会:主要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上,血缘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前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家庭、宗族、氏族是重要的血缘关系。汉人家族就是以父系直系亲属关系为基础,父系继嗣规则组成父亲亲属集团。血缘关系凝聚力强,牢固和稳定,承担教育、生育等功能。负功能在于人的出身就分了优劣,血统、利用职权为亲属谋私的问题值得研究。地缘关系依靠区位结构和地理位置,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社团社会:由于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分工导致人们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有机联系,职业和业缘关系是主要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关系。特征:1家庭和亲属的关系影响力减弱,家庭生活属于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弱。2人们主要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正式组织的方式进行。3秩序不是依靠习俗和惯例来维持,而是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持。

五、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动物的标志,是人类世代相传整个社会生活的结晶,构成人类行动模式和社会结构。

2、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两者并不相触对抗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的不同类别

民族亚文化: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文化的构成

象征符号: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构建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文字、数字、语言)意义的建构是象征符号的基本特征,从而从他人的经验中学到很多信息,理解现实、交换复杂的信息。符号不仅代表了某种事物,而且同时暗示了对象征物的态度。语言,人们口头、书面言说的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大部分人类的思想将不复存在,全面传递文化。语言在不同文化间、同一文化内的区别,及反映的价值观。

价值观念:社会中人们共同持有关于如何区分对错、好坏的观念和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价值观与社会成员行动的关系:(1)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帕森斯】(2)人们的行动创造和建构了价值观【萨姆纳】(两个极端)

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动的规则系统,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不能杀人、不能抢劫、不能裸奔。规范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关,医生、学生、母亲。社会习俗,存在反对这种行为的规范,但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很大范围可以被轻易突破,餐桌的利益、留长发、身体穿孔、扎辫子。民德,严格执行、被认为是关键的必须严格执行的规范,可以倡议性,可以禁止性的。乱伦禁忌、私闯民宅。法律:正式的规范,民德的一种,国家颁布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约制:强化规范,使人们被迫遵从,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行动,约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分为奖励和惩罚,有正式的(犯罪举报的奖励,公司员工的升职)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穿个拖鞋去参加正式的舞会,五月天苏打绿演唱会的颜色,身边被排斥的现象等。社会学家对非正式的约制研究比较感兴趣,有时候非正式的约制比正式的还要有效,当一个人被表扬的时候和被批评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对规范的态度,社会和文化必须适应环境,允许对现有规范一定的偏离,保持社会的灵活性。

物质文明: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集合体,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机器、书籍、衣服、工具等。技术水平、可开发资源、人类学需求集合体。同一制品在不同的文化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六、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1、什么是社会化(p101、102)

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经历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人的转变,并在这一过程中

形成了个性和自我;内化了社会价值标准;获得了角色、技能,适应了社会生活。

文化的角度,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延续和积累个性发展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是人的个性、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过程即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过程。扮演时一边学习一边承担社会角色,慢慢社会化。

2、社会化的类型

初级社会化:生命早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婴幼儿的社会化,被父母最初怀抱的一刻是社会化的开始,与人类接触是第一步。最初几个月,父母满足婴儿的生物需要和感情需要

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学生将来扮演职员、父母、博士、演员、官员等。在感情上摆脱家庭影响,接受学校和同辈群体影响,新旧两种情况疑惑和混乱,感情开始独立而又要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

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进行学习,是社会变革和变迁过程中发展而导致的。选择职业生涯、中年危机。社会转型加速时期,社会变迁的社会化问题尤为突出

逆向社会化:长辈向晚辈学习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教老年人用电脑,教父母用微信的过程

再社会化:放弃原有的标准和规范,重新学习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改造罪犯、新兵入伍、移民

3、社会化的理论

“镜中我”理论:最早把自我的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互动形成的。自我的意识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面试的例子)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预先设想在面试官面前如何表现,要说哪些话)2、行为实施以后,我们设想和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面试后设想面试官会如何评价自己,这次面试很糟,公司肯定不会要自己)3、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做下一步反应(觉得自己这次面试面砸了,赶紧完善自己的简历,或投下一家公司)——依靠自己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社会化其实是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4、社会角色扮演

社会角色及其类型(p112)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待。(教科书)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群体和组织的基础,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社会互动中,每个社会会提供一个剧本,分配给不同成员不同的角色,角色就是要把握好某种身份的规范,是被期待的。某种身份伴随一系列角色。新的身份和新的角色,以及角色会在不同的社会有变化,如寡妇,退休工人。

角色的类型

先赋与自获、规定性与开放性、功利性与表现性角色

七、社会互动

1、什么是社会互动(p122)

人和人、人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如何与人对话交流,如何向老师问问题,如何表示感谢等。社会交往过程

(1)、两个人以上

(2)、相互依赖性的行为,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互动

(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还有思想、感情。交往双方要相互理解和了解相互的文化价值观,

(4)、面对面、非面对面。微信、电话、邮件、书籍,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二情书

(5)、特定情境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同的意义

(6)、互动的双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作用。夫妻之间互动的好坏影响离婚率、青少年犯罪率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打招呼、道歉

2、社会互动六大理论(p123)

符号互动论

(想要人和人的互动都是通过符号进行的)

米德的主要贡献:他发现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由社会建构并有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同时还与自己交流这些意义,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特别注意符号沟通的问题,符号有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等,人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于符号环境中,只有当互动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互动

基本观点:

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他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发展、修正、变化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布鲁默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1、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2、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3、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例如收银结账时双方对于账单赋予的意义和认同。

按照符号论的观点,我们在行动时,必须调整我们的行为,以便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和思想达成一致。情商低,例如欢乐颂里曲筱绡抓住他父亲和客户的思想,邱莹莹的反例。如何理解他人对于某些符号所赋予的意义,就要通过角色置换,站在互动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面试的时候应该想什么?

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是语言和其他具体符号,而且包括日常社会情境,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定义,“多数”情境定义在无意识中领会。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得以互动的关键

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尽管这些定义在客观上有时并不准确,社会心理学“自我实现的语言”,人们脑中的印象对客观世界的影响。《电影釜山行》,打喷嚏可以传染艾滋病,人们就会回避流感的艾滋病人。Sara时期的口罩、板蓝根、吸烟。巫婆。你如何利用托马斯定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信则有,不信则无。星座。怎么理解

人们有时候对某些社会情境定义并不清楚,就要通过社会互动发现他们所需要的定义。饭局

某些熟悉的习惯发生变动,人们对情境的定义也发生变化。男士为女士开门的行为及变化,反应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批评:他将社会关系简单归结为人际关系,个体互动的方式,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个体无法控制的力量对其行为的塑造);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影响;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布鲁默解释和回应,无论那些强大的社会力量具有何种影响,人们总是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他们。角色理论

(想要人和人的互动都是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

1、日常生活中互动可以有条不紊进行,是因为互动双方遵循一定角色的规范而交往。如果一方失调,就可能互动中断,或改变原来互动的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角色的能力,这一能力使人们能辨别和理解他人使用的交往符号的能力,这一能力使人们能辨别和理解他人使用交往符号的意义,从而预知他人的反应。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没有另一方,角色就失去了依存和条件,无法实现角色行为。参照群体理论

(人和人的互动通常有一个参照群体,源头于哪里,有一个比较的框架)

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人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揭示非面对面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

1、规范作用: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

2、比较作用: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的比较性标准。

参照群体和符号互动论和角色理论的区别: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和其社会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更广更深理解社会互动。符号和角色理论揭示舞台上不同表演者符号沟通和角色扮演的规律,那么参照群体理论表明舞台背景和表演者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台上互动的制约作用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都是演戏)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世界是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别人心目中的印象,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戈夫曼研究人们尝试在别人眼里制造形象的过程。

人类互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推销员,舞会,酒吧。第一印象很重要,小心策划,老师开学第一天要塑造很严厉的印象,表明谁是老板,只有一开始严厉,后面才有逐步放松的可能。如果一开始不严,以后就严厉不起来了。

印象管理的目的:控制别人的行为(诱导)

印象管理艺术

1、误导性表演:首先,表演者要摒弃或隐瞒与社会规范不一致的动机或行为,而表演能体现与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的动机或行为。其次,表演者在表演前就要掩饰或纠正准备工作中所犯下的失误。如,带错讲义进教室的教授;第三,表演者往往隐瞒某项活动成果的复杂、乏味或卑劣的制造过程,而只呈现最后能入大雅之堂的成果。半夜努力看书复习功课,考试成绩优秀。第四,表演者暗地里放弃或牺牲一些易于掩盖的标准;为了买品牌包包吃一个月泡面。最后,在不同的情境或不同的观众面前,表演者经常会诱使观众认为表演者与他的关系是最为密切、最为独特的。

2、神秘化表演:为了防止表演者与观众交往过密,他们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观众无法完全了解表演者而深感神秘,从而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总统、总经理。

3、补救表演:有时因互动双方无意或者有意的行为会造成表演崩溃,即出现事变,它包括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和当众吵闹

社交网络时代对这个理论的影响?

针对陌生人、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做前台行为,关系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的一切。银行里客人办业务,有些手续比较复杂、或者突发情况如车被堵了,客人等不耐烦,要吵架。卖东西遇到退货。老板交代任务。周末婚礼,我去送亲的家里也有台前和台后。

制造印象时失败,出现尴尬的情形,和观众的有意忽视。著名歌手唱歌破音或者唱不上去,观众可能不提这一缺陷。

批评:太过于静态的考察自我;并不总是在操纵社会情境,也有真情的表达。他承认这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

社会交换论

(人和人的互动都是在交换。比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是为了交换一个好成绩;扶老人过马路交换感谢)

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交换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也存在于友谊、爱情之中。我们日常交换什么?

雇主和受雇者,扶老人过马路、送同事小礼物等,

交换的基本原则:互惠。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每次一次让渡都包含关于某种回报的期待。这种回报可能是当场兑现也可能日后再说。

斯金纳同学虐小白鼠的实验——人类学习的秘密,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霍曼斯认同斯金纳,认为,如果某种行为得到正面的强化或奖赏,那么,这类行为将来更有可能重复出现。交换的6个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项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个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放高利贷

3、价值命题:某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可能采取该行动。扶老人过马路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酬赏对他越没有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者得到了未预期的惩罚,他会被激怒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行为获得的酬赏大于预期,或未遭受预料的惩罚,他会高兴,并采取赞同行为,行为的结果变得更有价值。

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

酬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他们的价值依次增高,服从即控制他人权力

这一理论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太过于狭隘

社会生活可以还原为某种酬赏和成本的计算,用于分析婚姻、友谊、做好事等。由于人们发现互动的好处,人际互动的稳定模式菜得以形成并维持。夫妇关系的维持

本土方法论

(互动有一些隐藏的默认规则,脱离规则无法进行)

本土方法使人们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沟通和互动。

加芬克尔对研究陪审团时,对陪审团在一起并不认识,并且对于法律技术和规则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能一起工作而感到奇怪。必然有一套规则指导我们在新情境中行动,这套规则就是本土方法。本土方法使人们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沟通和互动。

又称“民俗方法论”,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认为社会互动是由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如果违背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无背景试验、打破规则试验。

比如你问我考试考什么我装作不知道,不接受背景假定,沟通就出现障碍,他要求学生与家人进行一次一小时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假装对家中的共享假定不熟悉,比如严格遵守理解,称爸爸先生,妈妈夫人。结果沟通中断,家人心烦意乱

揭示互动中隐含规则的重要性。人们对背景假设太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注意他们,但是这些背景假设遭遇挑战的时候,他们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就十分明显,我周目的喜酒,新娘的父亲穿着牛仔裤参加婚礼,所有的朋友对此疑惑不解,劝他换裤子。因为他打破了规则

互动中都有背景知识,隐含规则这些就是共同语言,否则无法沟通

2、社会互动的类型(p133)重要

合作:人与人为达到互动中各方都有好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单方面难以实现这种利益。

功能主义强调,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不存在。

四中主要的合作类型,自发合作、传统合作、指导合作: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管理下进行合作、契约合作: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的职责有清楚的界定

成功的合作:

1,目标一致

2、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取得基本共识,相近的理解。志趣相投,能为对方着想

3、动作配合,行动,合作的本质是行为

4、讲信用

竞争:对共同目标的争夺,遵循某些规则的合作性冲突,为了防止竞争转变为冲突,竞争的双方必须对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1、共同目标;2、机会比较少,比较难得;3、目的主要是获取目标物,而不是反对竞争者。

为防止人们之间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各方必须遵守规则(竞争是一种有规则的冲突,如篮球比赛,两方的分数交互上升,是分数的冲突,但这种运动有他自己的规则)

冲突: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相互斗争,针对珍惜物品或价值的斗争,冲突论的观点,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价值物的有限性。与竞争不同,

1、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互动行为,

2、直接的反对关系,是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

3、可能在同一领域争夺,但目标可能各不相同。

冲突也有正面的效果,团结力量,强迫谈判,社会变迁

强制: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双方力量不平衡,可以有物质的,也可以有精神的

顺从和顺应:顺从指互动的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比顺从更广一下,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相互适应,包括和解、妥协、容忍

3、集体行动p135

(1)什么是集体行动(可以举例敏感事件)

特点:1、人数多(一下子聚集了很多人)2、自发的,无组织;3、行动者相互

依赖(有人开始砸车会受到感染大家都去砸车)

八、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149)

初级群体: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家、亲属)

次级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达到目的而特别设计的群体,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正式组织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次级群体)

2、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54)

1、成员有限

2、经常的直接互动

3、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4、交往富于感情

5、难以替代

6、高整合度(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导致严厉制裁)

7、非正式手段控制(如偷偷上网被父母骂,骂多久取决于父母)

九、社会组织

1、科层制(173):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5)量才用人

2、优点: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缺点: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十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什么是社会分层

分层:对生活中欲求不平等分配的解释(欲求——权利财富声望)

2、社会分层的理论:

(材料分析题,去分析一个社会现象)

(1)PPT上

功能主义:社会不公平不仅是不可以避免的,而且对社会正常运转也是必要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些工作比另外一些工作重要,这些职位有最有资格的人来承担,保障社会的运转,如医生、律师、工程师,如果能力不足,后果是灾难性的。不是说司机、厨师等不重要,只是他们的工作不会因能力不足而造成社会危害。那么如何使最有能力的人从事这些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作出必要的牺牲呢?戴维斯和莫尔认为给占据这些关键职位的人实质性的刺激,财富、权力、声望。

批评:

1、举出教师、护理人员、警察这类工资很低的人,但要求又比较高,而摇滚明星、运

动员对重要社会目标没作出贡献却报酬很高的例子。

2、先赋或继承优势,无能的高干子弟,关系户,性别、种族歧视产生的问题。影响到

保证有能力的人占据重要职位这个结果

3、按照这个逻辑一些人成为了百万富翁,而千百万人贫困得不到发展,如果这些人能

得到培养,也会对社会有贡献

冲突理论:社会地位高的人获得了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并为了自己利益不让这些资源广为扩散,从而获得财富、权力、声望。

用机会平等蒙蔽阶级不平等。不平等不是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它是大群体对小群体的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需求物品的分配主要是以阶级为基础的权力不平等的结果。社会制度对有权有钱的人有利,用机会平等来蒙蔽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不平等。

精英理论:帕雷托的精英循环

精英概念:某一领域具有能力和才干的人,比较突出的

精英理论和阶级理论的不同:

1、阶级是所有制中的地位决定的,精英是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的,

2、阶级是一种稳定性的不平等,个人流动不足以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精英论把

个人能力当做流动的动力,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成暂时的不平等。

3、个人努力可以缩小竞争起点上的差距,打破阶级壁垒。

4、不平等的根源是阶级对立,而精英论则认为是精英循环通道不畅。

为什么分层,为什么差异如此大?

(2)书上(p210)

马克思主义:因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私人占有之后导致占有者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剥削剩余价值,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个社会分层——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冲突。

马克思韦伯(西方社会分层理论):1经济的维度2声望3权力

明星:财富高,声望、权力一般

政治家:财富声望一般,权力大

大学教授:声望高,财富权力等于零

十四、越轨与社会控制

1、什么是越轨

偏离或者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1、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或者不可接受的行为。越轨意味不遵从,有些艺术家的行为,

不遵从;有些规范不被大众所接受,;打破常规的行为,职务上的越轨。莫顿区分了不遵从越轨和反常越轨者

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身体障碍,精神问题的人杀人会被轻判

3、越轨不等于犯罪。打小报告,检举揭发,纹身

4、越轨行为虽不被赞同,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5、越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组织行为

2、什么是社会控制P274

旨在防止越轨并鼓励遵从的努力。

广义:用社会规范对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进行指导;

狭义:对越轨者的惩罚和重新教育

内在控制: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

外在控制:通过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制裁促使人们遵从的压力

内化: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范的认同,持续遵守,不需要监视。作弊,相信作弊是错误的,而不是害怕被抓。内化的社会规范导致自责、负罪感,并导致自尊意识的减弱,从而放弃越

轨行为,是对越轨最有效的控制。

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初级群体。同伴反应,保持亲友的尊重,抑制越轨的冲动。老师发现学生异常行为,而告诉家长。发现同学作弊,没有告诉老师和其他朋友,而是谴责他,告密者反而成社会异己。

正式社会控制机制:专门的组织和职位,警官、法官、监狱看守、律师等,教师、社工、立法人员、医生也是一部分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教材p17)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在人们以外,但是却对人们施以控制。社会事实应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涂尔干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例如,法律可以说仅仅是一些词句,但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法律是可以感知的、是真实的。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如果要理解社会法律的含义及其发展,就必须考察社会的宗教。) (2)芝加哥学派:(教材p18)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芝加哥大学居于社会学研究与训练之中心地位持续了多年。这一时期,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们被统称为“芝加哥学派”。 (3)中层理论:(教材p19) “中层理论”居于狭隘的“专门理论”和广泛的“总体理论”之间,前者关注于社会生活的单一方面,后者则试图无所不包地解释广泛的社会因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罗伯特·莫顿的“中层理论”比较容易用实验证明。 (4)社会学想象力:(教材p32) (5)自变量/因变量概念:(教材p39) 某些可能性原因或者解释性变量被称为自变量,其结果是因变量。 (或者:因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其可能的解释。) (6)虚假相关:(教材p40) 不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相关被认为是虚假相关。(即:某些相关性是有效的,但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例如,在医院比在家中有较高的死亡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会导致死亡。) 一、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的六个阶段(教材p43) a、第一阶段:仔细地陈述要研究地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 b、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c、第三阶段: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d、第四阶段:依据假设分析资料 e、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f、第六阶段:公开发表调查结果 二、论述题 (1)试述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三种主义的观点,并用三种观点分析具体问题。 三种主义的观点: a、功能主义:(教材p21/121) b、冲突论: c、互动论: (2)涂尔干、韦伯的基本思想。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 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 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 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

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 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 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产生的时间 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 2、科层制(官僚制) 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3、社会学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外显功能(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和潜在功能(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4、互动论 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第二章文化 1、文化堕距 威廉·奥格本(美)指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变迁速度快,有的变迁速度慢,由此造成了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晚辈向长辈之间传递属于逆向社会化 (5)文化的变迁性。 3、规范包括哪几种情况 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4、文化的分析 (1)功能主义的视角 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2)冲突论的视角 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 (3)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 5、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击)指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当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 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限制个人的自由。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