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黄斌

(西安财经学院,西安710061)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现实价值。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为当代生态伦理建设确立了基本价值原则,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最终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1--0031-04

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在以往的自然观研究中,人们注重的是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人化特质。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加剧,从历史生存论的视域重新审视和挖掘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为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寻找良策,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深邃的生态自然观在当今时代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

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何在?这是生态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明确的问题。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回答: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嘲’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理性再深邃,精神境界再高尚,能动性再巨大,都不能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制约;另一方面,“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P13"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应该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这就从基源上将自然的权利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将自然的价值建立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之上。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既源于自然的优先地位,也源于自然的价值,即自然对人的有用性。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人类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提供资料。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肯定自然价值。在他们看来,人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创造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嘞’自然界是人类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2](脚’当然,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它是自然财富,它进人人类

[收稿日期]201)9-1卜0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科研项目(09JK087)、西安财经学院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09XCKl9),负责人黄斌。

[作者简介]黄斌(1973-),男,陕西汉E/IA-,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1?

万方数据

社会物质生产的过程,就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是人类劳动藉以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对此,恩格斯指出:“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3)‘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4)(P5’在马克思看来,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并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过程,自然本身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因为,“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5】㈣”’

对自然价值的“追问”,实际上是从经济视域对人类自我实践行为的反思。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们依据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观点,实行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政策和对策,以损害自然价值的形式创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把自然界当作索取原料和能量仓库的同时,把自然界当作随意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而不考虑对自然界的补偿和治理,结果导致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对此,有的经济学者归罪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自然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s】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的浅薄。可以说,确认自然价值,就是要在祛除对自然价值遮蔽的同时,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在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中,自然存在的优先性、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和自然价值的基础性,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二、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当代生态伦理建设确立了基本价值原则

生态伦理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伦理反思、批判和超越的产物。在传统的工业文明伦理中,自然仅仅是具有资源价值的“物”;对于生态伦理来说,自然不仅仅具有资源聚集价值,而且还有生态保障、财富创造等价值。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是处于自然生态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态伦理强调:大自然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家园,地球不属于某个国家或民族,也不仅仅属于当代人类,世世代代的人类群体必须共同承担起维护其生态平衡的?32?任务。为了人类的永续存在和健康发展。生态伦理要求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还要在发展生产、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来看,人作为能动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把自然作为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对象和工具,以主宰者的心态对待自然,征服自然,而应该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关照自然物的自身尺度,把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在实践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树立生态意识,关爱自然,追求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从而使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生与协同进化。

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原则,必须遵循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双重超越的内在逻辑。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自古以来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以主客二分为基础,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其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的,其理论原则是功利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万物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其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的,其理论原则是超功利主义的。马克思则在历史生存论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联系起来,强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8㈣t’在马克思看来,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单纯的人道主义或单纯的自然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都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超越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使人道主义充分发展以至包含了自然主义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为一种自然人道主义;使自然主义充分发展以至包含了人道主义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为一种人道自然主义。只有如此,才能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西方生态伦理学派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难以摆脱反自然的人道主义和非人道的自然主义的窠臼,也就无法承担建立科学生态伦理学的重任。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他们的超越之处,就在于它在

万方数据

三个核心层面把握了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真谛。【7’第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从实践也即从人类能动的本性出发,为人类的实践和生态伦理立法:人类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可能给自然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进化与和谐发展。而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第二,从人的“生存活动”出发,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人类确立了超功利主义的新原则。功利性活动既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但动物的活动仅限于功利性的活动,即满足其自身生命需要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则包括超功利性的活动,即人类能够超脱自身需要的狭隘束缚,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自然万物共存共荣。第三,从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出发,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人类树立了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利益和命运休戚与共。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子孙,生态系统的稳定繁荣,万物繁茂,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三、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旧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与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被简化为二元对立,走了一条片面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这从一方面,推动着人类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生态问题,使“人类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8](H引于是,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观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文明形态的转变影响并推动了社会每个领域的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进入了政治结构、法律体系,生态政治领域,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它要求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改变目前高消费、高收入、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在社会生活领域,它要求改变不平等和充满生存斗争的社会关系,形成理性、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要求改变在人的物质欲望驱使下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适度消费方式和绿色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重塑当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场涉及当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对于这场革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对传统的工业文明伦理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但都因其理论的片面性,无法摆脱传统自然观二律背反的羁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为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图景中,无论是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思想、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思想,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学批判思想和生态问题解决的制度变革思想等,无不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源泉。当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没有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存在生态不和谐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可能从经典作家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反复实践、不断探索。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铭记马克思的教导: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虽是自然界的万物之灵,但自然始终是人类最可亲最可敬的母亲,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而不能无视自然规律,把自然当成可以任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否则,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必然会遭受自然的报复。这也正是当代生态问题给人类社会的警示。

四、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当代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

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显著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

?33?

万方数据

哲学问题《理论探索)2mO年第1期(总第181期)

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即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生产目的、消费方式、技术模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这种制约和影响,特别是没能正确估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远的影响。”…‘嘶’这种忽视,使得生态问题不仅成为一种自然现实,而且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从根本.卜说,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人手,克服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疏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变革的视角提出了“两个和解”命题,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C9](嘲,在他们看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文明,需要进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制度革命,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乃至技术发展模式。这就为人类认识当代生态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已经造成了地力耗损、森林消失、气候改变、江河淤浅等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在促进人类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个和解”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发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存在于物质生产中,存在于包含地理环境的经济关系中。因此,人与人的所有对立都源于人的物质利益,根生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他们认为,要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3】(脯’马克思认为,造成现代社会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真正实现“两个和解”,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系起来的生产者,才能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才能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嗍,于是,人类的生存斗争

?34?停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自然和解了。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两个和解”是指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种关系的理想化,它们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在现阶段,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人类生态问题彻底解决的方式虽然不太现实,但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内在逻辑告诉我们,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彻底解决自然异化和生态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批判资本主义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方式,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现实的社会主义,尽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落后、经济政治体制上的缺陷,仍然存在人口增加、能源紧缺、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气候变暖、水系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而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就是要从根本E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逐步彻底解决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b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余谋昌.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2005,(6).

[7]黄斌.论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J].理论导刊,2009,(11.)

[8][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瑞娟

万方数据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作者:黄斌, Huang Bin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西安,710061

刊名:

理论探索

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2010,""(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00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9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4

6.余谋昌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 2005(6)

7.黄斌论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 2009(11)

8.阿尔温·托夫勒.陈峰第三次浪潮 198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王翠《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及其意义2009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生态环境也随之持续恶化,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环境问题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如何消除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拯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国内外理论界对此都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自然思想的研究而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在他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中都有所体现。《资本论》包含着马克思更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本文以《资本论》为切入点,对《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并把它同马克思前期的生态自然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同时,联系当前实际存在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分析《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该问题的原因、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部分阐述《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把《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自然观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资本论》中生态自然观的进步和完善之处,由此突出《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第四部分把《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同当前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来指导现实,突出《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说明它为正确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启迪。

2.期刊论文白景丽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活力2010,""(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他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指出依靠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学位论文郭晓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评析——一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解读2004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梳理与评析,指出它们共同遵循三个主要原则:主体性原则、生态原则、公平原则,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与重建,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马克思实践论维度的人化自然观,价值论维度的生态自然观,历史论维度的社会自然观暗合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存在着人类价值主体地位的过分绝对化、生态危机原因讨论的过于简单化、公平掩盖下的利己主义倾向等局限性。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它进行再超越。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利性关系出发,承认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的同时也存在内在价值。从人的双重属性出发,指出人类作为自然之子,人地之间存在伦理关系,人类应给予自然界更多的道德关怀;作为社会之子,人类应以“类”哲学观指导实践,实现国际公正。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坚持基本立场不变的前提下,吸取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思想,弱化了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主体地位,强化了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使其理论上更有韧性,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创新之处主要有:

第一,首次比较系统全面地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剖析和研究,并试图重塑科学形态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视角来解读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发现并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暗合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认为从自然的双重价值、人的双重属性、利益的互利关系出发,可以找到人类中心丰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协调两者的冲突。

4.期刊论文于新.Yu Xin马克思价值论视野中的"自然观"-理论月刊2006,""(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论角度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存在着对立和分裂,其中人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价值论维度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自然观",遵循两个尺度统一的原则,人类才能承担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担.

5.期刊论文杨国平.YANG Guo-ping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6)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成分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

中介,人们要学会预见自己活动行为的长远的影响,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自然观结束了以往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状况,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自然--入--社会"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图景,对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学位论文夏欢龙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6

本文从考察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入手,剖析了人类走向生态自然观的必然。以生态自然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自然创造了人,人通过实践再创造整个自然界,自然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得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和谐社会在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协调路径上的一致性。

7.期刊论文毛明自然、人和自然美的疏离与统一-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对自然美的认识是美学界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含有不同层面.从完全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即生态自然观出发理解自然与人,既消解了人的中心地位,又消解了自然的自在状态,而同时又保持了自然的优先地位和人的主导地位,用这种思路指导社会实践,可以消除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美与自然的疏离,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8.期刊论文张忠有.王炳森论价值标准性-学术交流2009,""(11)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和人的价值理论研究有着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的本质论理论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系统和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可以发现自然内在价值的实践依据,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发现价值的整体性、网络性、层次性和流动性等特征,发现更加丰富的人的价值.

9.会议论文张秉民.郭春霞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探索——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4

“可持续发展”这个当前全球性课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问题,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哲学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发展与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而《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深邃博大,不仅包含丰富的经济、政治、哲学、美学思想,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10.期刊论文李昭新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维度-甘肃社会科学2002,""(5)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人类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真正的人的生产有两种尺度,它要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4416649.html,/Periodical_llts201001008.aspx

授权使用: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wflskd),授权号:77598ac8-2181-4c09-bd52-9e2f009f90dd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马克思生态价值观

学号:2014822021 姓名:张夫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生态价值观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基本生存,生存矛盾亟待解决。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按照自身的规律自发地演化,然而人类在自然界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进化,逐渐从自然界中分化了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与自然界脱离了一切关系,人仍然以物质的的生命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受自然的养育和滋补,依赖自然界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 同人类一样,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人类主体在自然客体中进行生产活动来实现,这种生产活动以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取之于自然界,用之于自然界。 马克思生态价值观认为,自然界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并且为人和其他生物的继续生存发展提供养料和栖息场所,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物的存在以及行为活动都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劳动与科技让人类开始改造自然 劳动改变了人类,造成了人同其它生物的本质区别,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来说,它们不会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性的改造活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是无意识地,这种无意识的存在也只能使自然界无意识地发展和自发地改变;人类拥有自由意识,能有目的性的产生利用和改造外部环境的行为,使自然环境变成符合自身利益的状态,人类以劳动的形式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实现自身的进化发展,也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自然规律,一步步意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开始按自然规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以或落后或先进的状态,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以火的使用为标志,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紧接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人类开始慢慢地过上定居的生活;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下,人类进入了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自然生态观

姓名:单佳 学号:20120035 专业:动力工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体系中深入全面阐述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以及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现实且有效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一方面都有自己的各种需要,并总是希望从他人和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存在和创造的一切,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正是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因而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一、人的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通俗的说,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准则,是标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生动的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每做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出发点是什么,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利益出发;落脚点又是什么,是为了钱、权、名、利,还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些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处事标准决定每个人的举止行为。对一个自私的、肤浅的人来说,个人利益、少部分人的利益永远都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实在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行为标准,是他们价值观的全部内容。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无不侵透者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正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等等,对他们来说一钱不值。这些人看似很聪明,活得很风光、很精彩,其实他们是不过是连自己的基本属性都看不到的可怜虫。因为自私,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他们被死死的钉在自我这样一个狭小的圈子内无谓的纠缠、可怜的挣扎,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和时代的局限,直到消失在这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是表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一个概念,是

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价值总是对人而言的,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并取决于满足人需要的程度。在一般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主体是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价值的客体是物,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人的价值”是从物品或商品的价值中引伸出来的,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在同他人、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满足人的需要,人能以自身的存在、劳动或其他行为,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价值,既体现在同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同自身的关系之中。 如果以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体现为人的个人价值。如果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就体现为人的自我价值。可见“人的价值”这一命题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其一,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同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一个人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后者的特定需要。因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就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的社会价值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人在自己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其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但不管那方面的社会价值,总要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譬如,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同学生的关系中,医生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yaqi (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参考书籍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多年探索的结果,其中许多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论述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价值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价值与人的价值、价值与人的主体性、价值与人的需要、价值与规范、价值与价值观等问题。中篇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包括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邓小平的价值观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核心、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功利观、马克思主义效益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等。下篇主要论述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大学文化建设、综合治理等。 2、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内容简介:本书1987年出版后,即被认为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开拓性代表作。价值论是与存在论、意识论并列的哲学基础理论分支。本书从这一高度,就价值的存在论基础,意识形式和现实的实践形态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确立了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框架。本书进一步着眼于建设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学说,运用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方法,经过分析论证,对于价值的本质与特性、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做出了清晰的理论表述。 3、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内容简介:本书研究了价值观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及价值冲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问题和新时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介绍价值观的一般理论。其中包括对对价值观元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基本问题;对价值观的静态分析,论述了价值观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对价值观的动态分析,阐明了价值观变化的基本规律、价值观的发生机制、个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机制。第二编宏观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阐述了价值冲突的功能、特点、内在原因、具体表现、深层意蕴,功能以及消解价值冲突的原则和机制。第三编试图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对新价值体系道德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社会主导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原则、价值理想以及构建途径和检测方法作了分析。第四编分析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特点和价值观教育历史与现状,阐述了要正确处理价值观教育中的若干关系。 4、申永华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西安市:西安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本书从价值的本质、价值分类、价值和真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从马克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的人与自然理论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定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 1萧扬.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59.

谈对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

谈对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几个文字概括,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词了,它涵盖了马克思的最终的价值追求,在当今中国精神信仰如此多元的情况下,我党和政府鼓励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因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正确的方向和高尚的灵魂,是值得信仰的正确的价值观。尊崇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用科学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求我们,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检验它,这样才能使理论符合实际,具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定的“恒久性”,因为人类只能无限接近它,至少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的,这种追求全人类解放的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信仰所 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导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几十年来,它的巨大认识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在当今中国,党和政府倡导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在形成 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主要经典著作,纵览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庞大理论大厦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摆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 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①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③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 ④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⑤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②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 你的启示意义。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 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①确立了生态概念 ?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把一切实在看作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 ?②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自然界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生态系统就是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浅谈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大学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人生观;大学生;当代社会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1】。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指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随着身心的成熟, 社会实践的增多, 视野也日益开阔, 又因为接受了一定的教育, 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 因此人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74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赵松淼 (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 【摘 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如何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反而让人类产生了异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能够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解决人类面对的生态难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被人自然的活动所破坏,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也被学者重新重视起来,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人与自然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生态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重新认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地位,改变过渡夸大人类自然实践能力,或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一部分的观念,将人类的活动约束在与自然统一的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的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主要还是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虽然也需要面对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业生产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人自身和借助于简单的生产工具,人类生产力虽然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原始和奴隶社会,但这时期的生产力还是较低,并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凸显出现,人还是在自然的和谐中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工业革命的出现第一次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人的主体性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主体性的提升,使得人类开始反思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使得各个学科都开始将人作为自然之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机械唯物主义将人作为一个机械存在,自然则是一个更大的机械,自然中各个存在都是自然这个机体的一个零件,自然的各个零件之间是一种单线的、机械化的联系。黑格尔则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进行反思,与机械唯物主义将自然作为一个机械化的存在不同,黑格尔则把自然界定为一个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只是黑格尔所说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马克思生态观意义上的统一,而是一种借助于主体的精神活动的统一。此后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将自然界定为一种不依赖精神的客观存在,马克思生态观自然观在批判机械主义、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的界定了自然和人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自然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在他看来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存在,人类的面对的自然是一个多层次存在的自然,可以分为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三个层次的存在。作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以前的自然和现代人类社会还没有达到的自然,更准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影响到的自然,这种自然是可以说与人的实践活动完全不相关的存在。而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影响到的自然,这个层次的自然已经不是自在自然的状态,被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人的本质力量已经改变了部分自然的存在状态。最后所谓人工自然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结果,这个层次的自然是自然本身不存在的自然,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存在,这种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对人类而言是人本质力量存在的体现,对自在自然而言则是一种“异己”存在,虽然并不意味着与自在自然相冲突,但是自在自然并不存在的对象。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这种对自然的认知,也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基础的。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自在自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 动没有触及到,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也改变不了自在自然的存在,在人化自然的层次,人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在自然上体现出了的人本质的力量,人造自然更加体现了人的本质化力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物,与其它自然不同的是,其它存在没有人类的这种主体性,一方面人通过人实践活动,将人作为与其它存在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在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也通过实践活动,人将自然的存在融入到了自然的存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一种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存在的,现代人类面对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其实:首先人类的本质力量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下展现的,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限定在这种统一关系之下,不能超越自然的范畴。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生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过渡的夸大了人的本质力量,甚至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主人身份而存在,忽视了也是自然存在的事实,过渡的对自然的开发,已经改变了自然本身的存在形式,降低了自然自身系统的调整能力,从而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最终影响到整体自然系统的存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受到这种影响,最终毁灭人类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将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导下需要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人作为自然机体一部分,与其它自然存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人有主体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量对象化,这些都是其它自然存在物所不具备的,但并不意味着在自然之中人的存在是高于其他物的存在。尤其是在道德层次上,人应该对其他自然存在物怀有仁慈之心,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的开发,对自然物大肆的破坏实际上就忽视人对于自然其他存在物的道德责任。在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强化这种道德责任,通过自然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类的开发自然的行为。最后是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存在价值,正如学者所共识的一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恰当利用则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关系统一起来,杜绝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和其负面作用的展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求我国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人类需要负起对于自然的责任,将人的发展限定在自然规律之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才智,2016,(8). [2]朱开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6, (19). [3]刘慧,毕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4]李佩文,王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5). 作者简介:赵松淼(1975—),男,河南新郑人,硕士,中共焦作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