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

一、填空题。

1、城市性质的确定,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认识。

2、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通常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

3、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4、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5、容积率是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是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内容(D)

A、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B、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

C、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D、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2、以下哪一项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B)

A、城市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用地规模,因此城市用地选择的首要目标是容纳今后的城市人口

B、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C、城市用地选择的范围不应跨越行政区界限

D、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

3、劳动构成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B)中的比例

A、城市劳动人口

B、城市总人口

C、城市基本人口

D、城市服务人口

4、“S13”代码表示(B)

A、公共设施用地中的第一个中类

B、道路广场用地中第一个中类里的第三个小类

C、居住用地中的第三个中类

D、对外交通用地中的第一个中类里的第三个小类

5、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指(A)几个方面

A、地址、水文、气候、地形

B、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

C、建筑地基、地震和矿藏

D、太阳辐射、风向及温度、湿度

6、城市中有气体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C)

A、最大风向频率的上风位

B、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位

C、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位

D、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位CD

7、铁路客运站的位置在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宜布置在(D)

A、城市边缘

B、距离城市边缘2-3公里处

C、市中心内

D、市中心边缘

8、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称为(B)

A、一类工业用地

B、二类工业用地

C、三类工业用地

D、有污染的工业用地

9、日照间距的确定与太阳高度角和(A)有关

A、日照的标准

B、建筑的方位

C、建筑的间距

D、建筑的朝向

10、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值为(B)

A、住宅容积率

B、住宅建筑净密度

C、住宅平均层数

D、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三、判断改错。

1、公共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下的服务设施用地。(×)改正公共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服务设施用地。

2、城市用地分类中的绿地指公共率地、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游览绿地。(×)

改正城市用地分类中的绿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

3、人口净密度等于居住人口数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4、我国现阶段城市道路系统主要分为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两大类。(×)

改正我国现阶段城市道路系统主要按三级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类。

5、住宅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改正住宅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建筑面积与基底面积的比值。

四、名词解释。

1、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2、基本人口

指在城市主要职能的部门从业人员:如支柱产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3、绿化覆盖率

绿化覆盖率作为反映城市绿化效果的一个标志,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乔木下面覆盖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面积不再重复计算)。

4、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是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以及准备用地在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

5、交通量

道路上某一断面每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数量,称为交通量,单位为:辆/日、辆/时、人/日、人/时等。

五、简答题。

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

答: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为: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③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④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⑤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作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答:①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②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③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④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3、居住用地的组成。

答:居住用地是有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类:

①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地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③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④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4、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特征。

答:①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其特点。

②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虽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规律性。

③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④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⑤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

5、公共设施分布规划应考虑几个方面。

答:①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②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③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④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⑤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⑥要考虑结合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⑦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六、叙述题。

1、城市景观规划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答:①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

城市景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景观布局,进行城市空间的组合、河湖水面及高地山丘的结合、广场建筑群的组合、绿化和风景视线的考虑,以便能全面地实现城市总体景观布局的要求。所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城市景观的考虑是同样内容的前后阶段,互相渗透、充实,达到和谐统一。

②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

城市中的广场、道路、建筑、绿化林木等,均须有一定的空间地域和环境气氛的衬托,没有适合的空间地域的组织,它们的美感便难于展现。实际上,城市的艺术面貌,常是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化而构成。无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或详细规划的布置处理中,都应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考虑。

③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风貌,除了取决于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并在详细规划中逐步实现外,也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

有关系。如城市有“三废”污染排放,河流水体污浊,交通拥塞,照明不够、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等,即使有较好的景观布置,也不能充分展现出来。没有良好的城市管理,也不能很好的提供观赏城市艺术面貌的条件。

2、居住用地的选择要求。

答: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①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②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

③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位,并按环保法等法规规定间隔有必要的防护距离。

④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合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⑤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⑥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

性与效益。

⑦居住区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势与需要,如产业有一定发展潜力与可能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

3、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结。

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对于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如可以采用城市部分交通干道与公路对外交通联结的方式,但要避免与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区干扰,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不易深入市区。在更大规模的城市内,可设有城市环路环绕于城市中心区外围,环路是交通性干道,公路的过境交通可利用它通过诚实,而不必穿越市中心区。也可公路与城市道路各自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公路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联结。

②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或者是通过城市但可不进入市区,或者是上、下少量客货作暂时停留(或过夜)的车辆,一般宜尽量由城市边缘通过,公路以离开城区为宜,其与城镇的联结采用入城道路引入。或将过境交通引至城市外围通过,而将车站设在城市边缘的入口处,使入境的交通不进入市区。

③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多采用环城干道解决,根据城市大小,可设立一条至多两条环线,如以公路组成城市的外环道路,兼作城市近郊工业区之间联系的交通性干道。

采用哪种方式布置,要根据公路的等级、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等因素来决定,也与过境交通或入境交通的流量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卷)

一、填空题。

1、在城市总人口中,将劳动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2、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一般性综合仓库和特种仓库。

3、排水系统分为两种制度,分流制和合流制。

4、居住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等组成。

5、平均建筑层数是总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地总面积的比值。

二、单项选择题。

1、城市规划区是指(D)

A、城市建成区范围

B、城市市区范围

C、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D、城市市区、近郊区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范围。

2、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D)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3、(B)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A、劳动构成

B、年龄构成

C、基本人口

D、服务人口

4、“C64”代码表示(B)

A、公共设施用地中的第六个中类

B、公共设施用地中的第六个中类里的第四个小类

C、居住用地中的第四个中类

D、居住用地中的第六个中类里的第四个小类

5、公共设施用地(C)

A、不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下的

B、包括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

C、不包括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

D、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下的

6、机场的选址应(A)

A、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B、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越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D、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在划分居住区各项用地界限时,当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限时,道路面积应(C)

A、计入居住区道路用地

B、计入城市道路用地

C、按红线宽度的一半计入居住区道路用地

D、按红线宽度的一半计入其他用地

8、居住区中建筑间距、建筑体形和院落的组织均应有利于通风,应和夏季主导风向(C)

A、平行布置

B、垂直布置

C、成一定角度布置

D、成15度角布置

9、计算日照间距的角度应取(B)的高度角

A、全年

B、冬至日

C、夏至日

D、冬至日最小

10、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为(A)

A、建筑面积密度

B、建筑平均层数

C、住宅建筑密度

D、住宅平均层数

三、判断改错。

1、城市中有气体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最大风向频率的上风位,或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位。(×)

改正城市中有气体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位,或最风向频率的上风位。

2、绿地率为各类绿地的总和占规划用地面积的比率。(√)

3、交通量是确定道路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和横断面组成的主要

依据。(√)

4、人口毛密度等于居住人口数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改正人口毛密度等于居住人口数与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5、路幅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改正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四、名词解释。

1、机械增长率

机械增长的速度用机械增长率来表示,即一年内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对年平均人数之千分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2、高速公路

是具有车速高、通过能力大,有4条以上的车道,设中央分隔带,采用立体交叉,全部控制出入等特点的新型公路。

3、生态景观绿地

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直接影响的区域。

4、日照间距

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5、建筑密度

建筑基底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为建筑密度,即:

五、简答题。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②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防卫、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③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④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⑤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答: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分析主导的经济产业部门。定量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分析主要的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

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③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

3、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答:城市用地选择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城市用地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城市的功能组织和城市规划布局形态,同时对建设的工程经济和城市的运营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用地选择需有用地适用性评定的成果为依据,同时还需要按照规划与建设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对用地的实用性作出综合评价。通常涉及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

4、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的一般原则。

答:①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

②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

③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串连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

④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5、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答:居住用地的组织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以及对设施

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的功能与空间的整体构成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居住用地的组织乃是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目标,完善用地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效能的专项性规划类别。城市居住用地由三级构成,即以邻里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单元;由2-4个邻里单位组成居住区,再由几个居住区构成城市的居住地域。

六、论述题。

1、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答:工业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⑴布置在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

由于经济、安全和卫生的要求,有些工业,如放射性、剧毒性以及有爆炸危险的工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有些工业,如有严重污染的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宜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

⑵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

对城市有一定干扰污染、用地大、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厂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如某些机械厂、纺织厂等。这类工厂有着生产、工艺、原料、运输等各方面的联系,宜集中在几个专门地段形成不同性质的工业区。

⑶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工业

基本没有干扰污染、用地小、货运量不太大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这类工业包括小型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小五金、小百货、日用工业品、小型服装、修配厂等等。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⑴使用要求

居民的使用要求是多方面的,例如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以及合理的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和居住区的内外交通等。

⑵卫生要求

为居民创造一格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⑶安全要求

居住区规划出保证居民在正常情况下,同时也要能够适应那些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如火灾、地震和战争空袭等。因此,对建筑的防火、抗震构造、安全距离、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的地下爱构筑物等作必要的安排。

⑷经济要求

为了满足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经济要求,除了用一定的指标数据进行控制外,还必须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手法,为居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

⑸美观要求

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更重要的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居住区面貌,应反映出生动活泼、明朗、优美,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

答: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包含有功能构成、分级构成和形态构成等多方面内容。

⑴绿地系统的功能构成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由多样的功能绿地进行系统的组合,也可以由不同的功能绿地子系统组成总体的功能系统。由于绿地往往能发挥多种功能,所以绿地系统也具有功能的兼容性。不同功能绿地子系统如生态绿地、旅游休闲绿地、娱乐、运动绿地、景观绿地以及防护绿地等。

⑵绿地系统的分级构成

按照城市的用地结构所形成不同规模的服务范围,城市某些功能绿地可以对应的进行分级配置。如在居住区可以有宅旁绿地、住宅组团绿地、居住小区的公园、居住区公园等。

⑶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城市绿地以多种形态要素,结合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呈现多样的形态构成特征。绿地形态要素主要有:

①点状绿地,是指集中成块的绿地,如大小不同规模的公园或块状绿地,或是一个绿化广场、一个儿童游戏场绿地等。

②带状绿地,是城市沿河岸、或街道、或景观通道等的绿色地带,也包括有在城市外缘、或工业地区侧边的防护林带。

③楔形绿地,是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于居民接近自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④黄庄绿地,在城市内部或城市的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岛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等。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交通组织方式的特点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容积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结构?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二、论述题(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

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什么是居住密度?通常用那些指标予以反映?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区域规划中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7. 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原理(1994-2010)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 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 ”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城市规划原理填空题

1、在城市总人口中,将劳动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2、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一般性综合仓库和特种仓库。 3、排水系统分为两种制度,分流制和合流制。 4、居住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等组成。 5、平均建筑层数是总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地总面积的比值。 1、在确定城市性质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另一种是不区分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一一罗列。 2、对城市规模起决定作用的是基本人口,随城市规模大小而变化的是服务人口。 3、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4、公共设施用地是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 5、建筑密度是建筑基地总面积和用地面积的比值。 1、城市性质的确定,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认识。 2、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通常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 3、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4、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5、容积率是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确定城市性质一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用地评定通常是将用地分成三类:一般不须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和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3、城市中有气体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位或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位。 4、城市用地分类中的绿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 5、人口毛密度等于规划总人口和居住用地面积的比值。 16.城市中有气体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位或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位置。 17.人口毛密度等于规划总人口与居住用地面积的比值。 18.城市性质的确定,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认识。 19.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20.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主要有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和轴向布置等方式。 16.水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我国北方和某些沿海城市严重缺水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对水资源实行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政策,既要注意节约用水,又要注意重复利用。 17.古代城市中的城市代表城堡,起到防御的作用,市代表市场,指商品交易场所。 18.城市居住区规模一般以人口规模或人口数量作为主要的标志。 19.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有整体性、生态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地方性、大量性和经济性 20.城市公共空间有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和体育场等要素构成。 21.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它为规划行政中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 依据和法定程序。 11.城市性质的确定,一方面(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去认识,另一方面(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去认识。 12.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13.建筑密度等于(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14.用地评定通常是将用地分成三类,(一类)(二类)(三类)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同济大学03-04城市规划原理1试卷+答案

同济大学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 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日照间距 绿地率 容积率 服务半径 户室比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三、计算题(25分) 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请计算: 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过程。 答案: 一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住宅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平方米/人) 居住区用地 其中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路面不小于2.5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800-1000m 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doc

1、城市进化过程屮,城市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并简述各阶段特 点。 答: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屮”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屮,但开始向郊区扩散 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來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2、城市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屮,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 3、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來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4、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的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答:作用:寻找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是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基础;为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是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 本质:多学科的,要综合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专业)。把不同学科的有用Z处组织在一起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5、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 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图纸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其中,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冃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主要图纸:包括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

同济大学城规原理试题

2008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7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6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简答: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城市土地区位对于土地用途的影响。 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 4、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考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只有1999——2004年的有答案,答案为《城市规划原理》的页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20分) 1、城市规划区 2、邻里单元 3、城市规模 4、土地级差 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30分) 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附简图。(25分) 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5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 1、可持续发展 2、分区规划 3、商务中心 4、货物流通中心 5、城市居住用地 6、邻里单位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 2、中心商务区(CBD) 3、市域规划 4、道路红线 5、曰照间距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 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 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附规划总平面图)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7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 2、城市公共开发 3、城市居住区 4、曰照间距系数 二、简述题 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 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2、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 (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8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1-5题3分,第6题5分) 1、绿地率 2、城市规划区 3、城市公共开发 4、逆城市化 5、配建水平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和答案

作者认为历年来规划原理成绩普遍偏低,答案的“准确”、“精简”性的不足因此对题目做了自己的引经据典解答,希望能弥补上述不足,但由于水平有限,一些题认为没能找到准确答案,便没有作答,还有些可能答的不好,请指正! 参考书目:城规原理第三版(白皮)――三(正文中代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黑皮)――注、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蓝皮)――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紫蓝皮)――赵。 2004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周p197)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周p19)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赵p215)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三p201)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注p23)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14)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三p201)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三p237)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注p46)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周p207)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三p107)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注p79)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注p35)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注p6)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赵p280)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注p22) 8. 城与廓的概念(三p14)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三p491)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三p579)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注p189)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