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教育

2、学校教育制度

3、非形式化教育

4、义务教育

5、普通教育

6、终身教育

7、全民教育

8、教育民主化

9、教育现代化

10、教育学

11、教育国家化

12、教育增长

13、教育发展

14、教育改革

15、教育多元化

16、教育学的元研究

17、人力资本

18、教育基本储量

19、科学知识再生产

20、技术

21、文化

22、校园文化

23、个体身心发展25、外铄论

24、内发论

26、发展关键期

27、青少年年龄特征

28、遗传素质

29、成熟

30、环境

31、最近发展区

32、人的价值

33、个性

34、人的潜能

35、教育目的

36、培养目标

37、教学目标

38、人的全面发展

39、全面发展的教育

40、体育

41、智育

42、德育

43、美育

44、劳动技术教育

45、教师

46、师生关系

47、(儿童权利公约》

48、课程-

49、形式教育论50、实质教育论

51、学科中心课程论

52、儿童中心课程论

53、社会中心课程论

54、学科课程

55、活动课程

56、综合课程

57、核心课程

58、 "潜在课程

59、课程计划

60、课程标准

61、教科书

62、教学

63、基础知识

64、基本技能

65、智力

66、体力

67、教学过程

68、教学规律

69、教学的教育性

70、教学结构

71、教学模式

72、教学原则

73、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原则

74、集体教学与因材施

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75、教学策略

76、接受式学习-

77、探究式学习

78、教学方法

79、讲授法

80、谈话法-

81、讨论法

82、读书指导法

83、练习法

84、演示法

85、实验法

86、实习作业法

90、班级授课制

87、探究法

88、教学组织形式

89、个别教学

91、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92、道尔顿制

93、分组教学

94、特朗普制

95、小队教学

96、合作学习

97、课的结构

98、教学评价

99、诊断性评价

100、形成性评价

101、总结性评价

102、相对性评价

103、绝对性评价

104、德育

105、学校德育

106、德育目标

107、德育内容

108、德育过程

109、德育原则

110、德育方法

111、道德认识

112、道德情感

113、道德意志

114、道德行为

115、说理教育法

116、榜样示范法

117、陶冶教育法

118、实际锻炼法

119、品德修养指导法

120、品德评价法

121、前景教育原则

125、道德认知发展阶

段论

122、平行教育原则

123、"合作教育学

124、社会学习论

126、"道德两难法

127、班级

128、日常性班级活动

129、班主任

130、课外活动

1、教育------是培养

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

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

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

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

"教育",是指以影响人

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

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

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

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

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

的方向变化的社会活

动。

2、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它是一个

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系统,决定着各级各类

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

3、非形式化教育

------是指与生活过

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

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

育者和受教育者。形式

化教育是指有相对稳

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教育场所与设备,以

及有相对规范化教育

内容的教育。制度化教

育是指已经形成学校

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制

度、课程设臵、考试制

度等)的教育,学制是

这种教育的典型表征。

4、义务教育------是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

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

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

学校教育。

5、普通教育------是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

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

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

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

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

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

容的教育。

6、终身教育-------

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

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

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

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

养的总和。

7、全民教育-------

即全体国民都要接受

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

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

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

基本的学习需求。

8、教育民主化------

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

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

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

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

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

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

开放、多样的演变过

程。

9、教育现代化------

既在观念、制度、内容、

方法、手段等方面有相

对稳定的指标,它更是

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0、教育学------是一

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

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

育规律的科学。

11、教育国家化------

是教育由单纯私人经

营向教育由政府通过

立法高资助、规划等手

段予以宏观管理和调

控,并部分由公共部门

经营的过程。

12、教育增长-------

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

和规模的扩大口

13、教育发展------

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

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

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

它涵盖数量、质量,以

及效益的上规模、上档

次、上水平。

14、教育改革------

是对落后的教育状况

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

理论进行有计划有目

的的变革,使其获得预

期的进步与发展的过

程。

15、教育多元化

-------是当代社会生

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

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它

要求人们的教育观念、

教育目标、办学模式、

教学内容与形式,以及

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16、教育学的元研究

------是对某类研究

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

问题)的研究,教育学

的元问题是指与教育

学科自身独立v发展

相关的问题。对教育学

元问题的研究就是教

育学的元研究。研究的

目的是反思和指导教

育研究行为,间接影响

教育知识的生产以及

教育实践。最早提出教

育学无问题和元研究

的是德国教育学家布

雷钦卡。

17、人力资本------

指的是人们拥有的诸

多知识、技能及其他类

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

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

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

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

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

为它体现在人体上,属

于人的二部分。

18、教育基本储量

------是指国家在某

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

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

一种投资活动,所以教

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

国民收入有密切的关

系。

19、科学知识再生产

------是将科学生产

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

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

更多的人,使他们能

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

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

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0、技术------是根据

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

原理发展而形成的各

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

能,它还物化在生产

工具、设备中,体现在

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

定上。

21、文化------是一个

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

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

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2、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3、个体身心发展------概括地说,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4、内发论------一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观。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5、外铄论------一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观。外稣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6、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7、青少年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8、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9、成熟------即生理

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

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

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

般年龄阶段所达到的

一般程度。

30、环境------泛指个

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

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

因素。

31、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

茨基提出的一种儿童

发展理论。该理论认

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

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

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

发展的两种水'平,一

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

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

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

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

"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

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

下、在集体活动中,通

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

些任务"。这两种水平

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

发展区"。

32、人的价值------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

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

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

到保证。

33、个性------从广义

上看,个性是由生而具

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

列生理,心理、社会性

诸方面稳定的特点综

合。就狭义来说,是指

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个性是以世界观为

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

征的结合。

34、人的潜能-------

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

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

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

成熟的人、把平凡的

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

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5、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

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国家对受教育者

的总要求,它包括两个

内容,一是教育要为社

会培养具有什么功能

的人;二是受教育者

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

构。教育目的对所有学

校都有指导意义。

36、培养目标------

是根据教育目的的总

要求,并结合各级各类

学校实际而制定的对

教育对象的具体的、

特殊的要求。

37、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学和教

育过程中某一个阶段

(如一节或一个单元或

一个学期)完成工作

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

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结果。

38、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素质

(包括德、智、体、美、

劳)的全面发展,它是

培养人的目标。为了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

须施行全面发展的教

育。

39、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指为了培养

具有全面发展素质的

人而对受教育者进行

德育、智育、体育等

五育方面的教育。全面

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

40、体育------是授予

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

技能,发展他们的体

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

的意识和体质,培养

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的教育。

41、智育------是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

力、提高能力的教育活

动。智育主要通过教学

这一途径来进行。

42、德育------是教育

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

求,有目的、有计划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政治和道德影响,通

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身体力行,

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

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

育活动。

43、美育------是培养

学生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

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

素养的教育。

44、劳动技术教育

------是通过组织学

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

他劳动实践,培养正确

的劳动观念、劳动态

度,并养成良好的劳动

习惯,具有一定的劳动

能力的教育。

45、教师------是根据

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

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

的知识经验,规范他

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

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

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

内化为个体的身心素

质,从而实现个体的社

会化的社会劳动集团。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

职业,教师是专业人

员。

46、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

处的地位、作用与态

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

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

成效的必要保证。

47、(儿童权利公约》

一-1989年11月20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

童权利公约),其核心

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

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

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

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

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

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48、课程------在我

国,广义的"课程"是指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

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

一门学科,如语文课

程、数学课程等。通常

我们所讲的"课程"是

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

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

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

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理解"课程"概念需要

准确地把握其所包含

的三层意思:(1)课程

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

进行的德、智、体、美

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

学科、课内教学,也包

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3)

课程还有计划、途径、

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

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

容及要求,而且规定

了各门学科的程序和

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

学周的安排。

49、形式教育论------

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

可靠,主张教育的任务

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

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

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

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

在课程问题上,形式教

育论强调古典语言、

文字和古代历史、数

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

学,强调形式训练。

50、实质教育论------

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

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

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

累和联系,教育的任务

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非能力。在课程问题

上,实质教育论重视自

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实

质性内容。

51、学科中心课程论

------出发点和中心

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

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

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

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

心的是知识的传授,强

调知识的系统而忽视

儿童身心及社会发展

的要求。

52、儿童中心课程论

------主张按儿童的

需要、兴趣、能力及经

验来设计课程,因此提

倡活动课程、经验课

程口强调课程的主要

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

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因而应根据儿童的心

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

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

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

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

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

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

得知识经验。

53、社会中心课程论

------认为学校课程

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

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

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

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

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

教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应成为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54、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受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支配,学科课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分科设臵";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主要优点:将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逻辑系列,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所授知识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局限: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55、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作为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始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性;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

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56、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

域课程"或"大范围课

程",是一种综合性的

学科课程。其特点是: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

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

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

学科。综合课程的范围

可大可小,可以是相近

学科在基础范围中的

综合,也可以是拓展边

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

其优点是:压缩课时;

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

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

人为地割裂;符合儿童

认识世界的特点。综合

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编写,若不能真

正体现综合,就会变成

"凑合",师资问题,接

受单一学科训练的教

师难以胜任综合课程

教学。

57、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既不主张以

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

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

张围绕人类基本活动

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

中心课程。核心课程力

图兼顾学生发展和社

会的需要,力图把增强

学科间的联系与学生

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

特点结合起来。但是如

何保障学生获得深入、

系统的知识,还有待研

究。

58、"潜在课程

"------又称"隐性课

程",其"课程"并非实

指,而是借用"课程"

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

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

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

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

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

的知识、价值、行为规

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

全部信息的总和,它在

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

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

不可控制性。

59、课程计划------

是对课程设臵的整体

规划。它指的是根据教

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

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

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

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

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

求。它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

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

体规定学校应设臵的

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

及课时分配,并对学

期、学年、假期进行划

分,是组织学校活动的

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60、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

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

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

任务,知识的范围、深

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

及有关教学理念、教学

方法、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与教学评估等基

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

程计划的分学科展

开。

61、教科书------教科

书又称"课本",是依据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编制的、系统的反映学

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

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

标准)的具体化。课程

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

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

科书。

62、教学一是学校进行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

途径,是教师教、学生

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

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

展能力,增强体质,陶

冶性情,形成全面发展

的个性。

63、基础知识------

指的是形成各门科学

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

本概念、原理及其系

统,它是组成一门学

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

示了学科对象的本质

及发生变化的规律,反

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

水平。

64、基本技能------

则是指各门学科最主

要、最常用的技能,如

语文的阅读技能、写作

技能,数学的计算、

绘图技能,理化生的实

验技能等。

65、智力------一般指

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

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

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

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

力、观察力、记忆力、

思维力、想像力,其中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

心。

66、体力------主要指

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

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

动能力。

67、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

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

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

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

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

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的过程。

68、教学规律-一-是指

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

的,具有必然性、稳定

性、普遍性的联系。它

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

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

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形成了

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

系,这些联系正是教学

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69、教学的教育性

------是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率先提出的

观点,反映的是教学过

程中知、情、意统一的

规律。赫尔巴特认为,

理性、情感、意志都是

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

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

的基本途径,不能把教

学的教养作用(知识涵

养)与教学的陶冶品性

的作用分割开来,应该

把知识涵养与人的人

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

程中口单纯传授知识

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

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70、教学结构------

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

阶段。它随着学科性

质、教学目的任务、学

生的年龄阶段的不同,

而呈现出综合多样的

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

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

不同任务,教学过程的

结构一般分为引起学

习动机、领会知识、巩

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

查知识几个阶段。

71、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

指导下,围绕教学移动

的某一主题,形成独立

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

化的教学模型。

72、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

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

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

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73、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原则------要求教师

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

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

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

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

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

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

到学以致用。-

74、集体教学与因材施

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教学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

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

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

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

学生的积极性与特长。

75、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

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

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

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

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

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

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

教学内容、材料、确定

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76、接受式学习------

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

的方式,其基本待点如

下:以掌握科学知识为

基本任务:认识的科学

性与人文性统一;学生

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

控性;对学生自主能力

的关注。

77、探究式学习------

是借助结构化材料,指

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

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其基本特点如下:以增

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

为基本任务;以解决问

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

选择,教学的非主导

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

的关注。

78、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

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

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79、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要求做到: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讲授要注意启发,讲授讲究语言艺术。

80、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81、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82、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指导内容一般包括: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指导选择和

查阅图书,使学生掌握

预习、复习的要求与方

法、编写读书提纲等。

83、练习法------是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

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

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

方法。

84、演示法------是教

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

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

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

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特点在于教

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

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

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

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

来源。

85、实验法------是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

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

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

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

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

技能的方法。

86、实习作业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车

间、农场、学校园地等

场所进行实际操作,将

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87、探究法------即以

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发现学习、探究教

学以及问题教学三种

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

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

方法。研究法的优点在

于通过学生在研究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

得如何独立地获取信

息、获得概念,并逐步

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和形成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基本能

力。

88、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

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

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

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

构。所涉及的问题有:

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

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

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

教学空间等。在教学活

动中,教学任务的完

成、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

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

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

式来落实。

89、个别教学------

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

识,布臵、检查和批改

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

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教

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

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

形式,由一个教师对一

两个或几个学生进行

教学,不定修业年限和

教学时间,不分年级、

学科,年龄和文化程度

参差不齐。

90、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

形式。它将一定数量的

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

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

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

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

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

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

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

必须保持一致,所开设

的各门课程,则由不

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

别担任。

91、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又称为"导生制

",产生于18世纪末

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

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

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

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

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

的教师。贝尔一兰喀斯

特制的具体做法是:教

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

为主,只对导生授课。

他把当天所要传授给

其余学生的东西对导

生讲授,而后由他们中

的佼佼者---"导生"去

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

学生。贝尔一兰喀斯特

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

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

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

向一部分学生------"

导生"。

92、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

的H〃柏克赫斯特在萨

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

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

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

"道尔顿制"。按照道尔

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

学生系统地讲授教

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

定自学参考书、布臵作

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

作业,有疑难时才请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

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

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和接受考查。

93、分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

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

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

的心组进行教学。分

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

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

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

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

成绩。

94、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出现于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

教授劳伊德〃特朗普

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

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

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

究结合在一起,并采

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

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

间,以大约20分钟为

计算课时的单位。

95、小队教学------

又称"协同教学",是对

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

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

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

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

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

的教师合作施教,根

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

组成"互补性"的结构,

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

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

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

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

的教学工作。

96、合作学习------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

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

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

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

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

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

供条件。合作学习理

论认为,在班级教学

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

式有三种,即合作的、

竞争的和不相干的。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指

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

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

织形式的主要特征,

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

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

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

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

益。

97、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

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

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

互关系。一般说来,课

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

教学4检查复习、学习

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布臵课外作业等五个

步骤。

98、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

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

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

评定的过程。教学评

价以参与教学活动的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

内容、方法、教学设备、

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

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

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

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

作的价值判断。主要

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

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

工作的评价。

99、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

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

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

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

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

底考试",以查明学生

已有的知识水平、能

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

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

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

方法,以便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100、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

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

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

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

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

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

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

面测验,使教师和学

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

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

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

量。

101、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102、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臵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103、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104、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10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D

106、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

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

格要求,亦即德育活

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

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

的出发点,它不仅决

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

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

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07、德育内容------

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

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的总和。德育内容总

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

化,因不同国家的社会

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

传统而各显特色。

108、德育过程-一-是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

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

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

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

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发展的过程,是个体

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

体化的统一过程。

109、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

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

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

的基本要求。德育原

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

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

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

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110、德育方法------

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

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的总和。它凭借一定

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

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

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

育者,受教育者借助

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

习、修养、内化德育内

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

的品德。

111、道德认识------

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

以及是非、善恶、美丑

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

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

则的内在依据。

112、道德情感------

一是人们对社会思想

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

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

生发展,并对品德兰人

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

励和调节作用。

113、道德意志------

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

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

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

为的力量,它常常表

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

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

欲望、用果断战胜犹

豫、用坚持战胜动摇,

排除来自主客观的行

为习惯。

114、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

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

反应,是人们内在的道

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

行为的外部表现。它是

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

的。那种已经巩固且自

动化的道德行为就是

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

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

重要标志。

115、说理教育法

------是通过语言说

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

道,分清是非,提高品

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

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

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

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

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116、榜样示范法

------是用榜样人物

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

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的方法。

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

实的思想、政治和法

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

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

影响、感染和激励,教

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

进。

117、陶冶教育法

------是老师利用环

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

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

的方法。

118、实际锻炼法

------即让学生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

中锻炼思想,增长才

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

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

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

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

体科技活动。

119、品德修养指导法

------即教师指导学

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

习、自我品德反省,以

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

控制。这种方法可以增

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

进其自我意识及其自

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调

动他们自觉主动地接

受教育,增强他们抵制

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

免疫能力。

120、品德评价法

------即通过对学生

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

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

抑制,促使其品德的健

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

行评定。

121、前景教育原则

------是前苏联教育

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有

关学校德育的原则。它

是指通过经常在集体

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

美好的"明天的快乐"

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

向前运动、发展,永远

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

的力量。

122、平行教育原则

------是前苏联教育

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德

育原则。平行教育影响

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

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

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

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

123、"合作教育学

"------是前苏联在

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

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

论。它是一批长期从事

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

者提出的。其核心思想

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

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

主化,主张教学、教育

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

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124、社会学习论

------关于道德教育

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

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

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

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

境、社会文化关系、客

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

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

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

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

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

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

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

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

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

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

是实验法。

125、道德认知发展阶

段论------柯尔伯格

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论认为,一切文化中儿

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

国有顺序。①前世俗水

平。包括: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

向阶段;第二阶段,相

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

定向阶段。②世俗水

平。包括:第三阶段,

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

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

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

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

向阶段。③后世俗水

平。包括:第五阶段,

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

德定向阶段;第六阶

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

德定向阶段。

126、"道德两难法

"------是柯尔伯格在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

教育的观点。其基本含

义是,通过道德两难故

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

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

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

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

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127、班级------是学

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

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

基本且最稳定的基层

组织。

班级既是学校教育教

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

层集体,学生的成长离

不开班级组织。

128、日常性班级活动

------就是每天或每

周都要进行的,为维持

班级有机体正常运转

所必需的活动,以及

班级内自发进行的活

动,主要包括以下几

项:班级晨会与班会、

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

舆论宣传活动。

129、班主任------是

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30、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在教育内容及结构方式上区别于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不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不受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有其独特的范围和性质。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 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3.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 14.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6.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 17.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8. 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9.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20. 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1. 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22.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3. 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4. 加权定量评分法---指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25. 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26. 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 27.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28.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9.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0. 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 31. 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中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管理教育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4.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5.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人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

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8.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考试网 9.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0.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1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或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12.道尔顿制: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教育学名词解释(20200524071808)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 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 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 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 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 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综合。 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 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 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 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得教育:就是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等得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就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得一种状况,指个体得生理与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得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得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得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按环境得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20、人得价值: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就是人得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得: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