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面哪个地区 诛

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面哪个地区 诛

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面哪个地区 诛

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面哪个地区诛仙手游文曲初试答案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面哪个地区?这篇诛仙手游文曲星初试问题:“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

面哪个地区?”答案希望可以帮大家。

游戏简介:《诛仙手游》是一款3D全景自由御空,四大门派惊艳亮相,再现诛仙经典。诛仙手游官方唯一正版授权,全平台首测,激活码开启发放,掌上诛仙,情怀依旧。

问题:

大汶口居民发现地在下面哪个地区?

答案:

山东

诛仙青云志电视剧免费全集地址:传送门玩家交流群:136230817

更多精彩攻略访问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5041489.html,1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社会百科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王岭遗址 该遗址为兰陵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位于兰陵县下村乡王岭村东北米,双河水库东岸,东西米,南北米,文化层堆积厚约米,采集标本有石核、刮削器以及动物化石等。 南吴庄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长城镇南吴庄村南约米处。遗址中间高四周低,东西、南北各约米,文化堆积厚约米。地表采集标本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火成岩打制的舌状器,龙山文化的夹砂黑陶罐,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汉代的灰陶罐等。 于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兰陵镇于官庄村北及村内,东西南北各约米,现遗址的三分之二为村落所覆盖。地表采集标本有北辛文化的夹砂红陶鼎足、大汶口文化的夹砂鼎足、龙山鬲足、商周鬲口沿、汉代板瓦片等。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古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为沂沭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两处新石器北辛文化遗存之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总体形状为梯状高台,东西、南北各约米。地表采集有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

鼎足、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等,遗址出土汉代“治河赏”陶罐和铁剑等文物。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湖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南桥镇小湖子村南米处,南距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盆口沿,汉代筒瓦等。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高尧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前高尧村(原名寺前村)北,东靠武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最高点高出地面约米,东西米,南北米,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年,东高尧村张吉祥在此挖地窖时曾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属国家一级文物,为临沂市文物馆镇馆之宝),年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杨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至民国仍有居民居住,被誉为“沂蒙山地区年前的村落”。位于兰陵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米,燕子河东侧,遗址分布呈椭圆形,东西约米,南北宽约米。 年月,为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铜器、铁器等余件文物。陶器除大量陶片外,可辨器物有鼎、盆、罐、甗、碗、豆、鬹、觯形壶、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

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纹饰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对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主要纹饰行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花纹图案的颜色、形状、演变规律着手,研究其纹饰潜藏原始象征意义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为基础,主要分析了涡旋纹、波点纹的装饰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大汶口中期彩陶钵纹饰 大汶口文化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最早发现的,五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已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些彩陶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花纹图案主要以植物纹和几何形纹样为主,未见鱼、蛙等动物以及人物纹样。这些花纹图案,大都有固定的器物组合,结构复杂巧妙,题材丰富多样,多以平行线作为界隔,中间绘三角纹或网纹,其中折线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和勾连回漩纹最具特色。 一、大汶口遗址的钵 1、大汶口文化彩陶的整体特征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显著特征大汉口文化彩陶与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最突出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大坟口文化彩陶绘制图案纹样多用多色彩(或称复彩);二是彩绘纹样图案别出一格,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纹样是鱼、鹿等渔猎动物的变形图案和人形纹样,而大汶口彩陶的纹样题材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各式几何图形为主,创造了许多不同于常见的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等的图形,如八角星纹、花瓣纹、禾束纹、连贝纹、连栅纹等等。 2、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钵 钵,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钵,泥质红陶、敛口、圆纯凸起、宽圆肩,腹壁斜直内收、小平底,肩部施白彩作地,绘深红色和黑色等彩的弧线三角形、直线以及卵点等纹样,组成球形(或呈圆灯笼样)的图案,色泽艳丽,图案醒目。通高12、口径16、肩宽23.6、底径5.6厘米。 二、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的主要装饰纹饰解析 1、纹饰形状分类 ①花瓣纹 花瓣纹主要使用在器型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点的纹饰,形似绽开的花朵。瓣纹一般施在盆、钵、鼓、器座以及个别壶或罐上面,是由花瓣、圆点和线条等组成的花朵连续图案,花瓣相互连接,组合巧妙。多数为红褐或红黑腹彩。 在20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彩陶钵中,有4件的主要装饰图案为花瓣纹样(见图1—图4),其中三件结合运用了波点纹样,整体造型枢密有致,静谧中不失活泼的气质。花瓣纹样这一自然元素的运用,给人带来十分亲切的感觉,提现了新时期时代人们与自然之间紧密和谐的关系。令人欣喜和惊讶的是,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 Vol117 No12 Jun1 1998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 丁 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 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十五万年以来 古气候 研究方法 分类号 P53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旋回及短期波动事件 第四纪古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迁移,出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35)成果 作者简介:丁旋,女,1964年1月生,现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收稿日期:1997209209 编辑:黄秉艳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

大汶口遗址将成展示中国古文明的窗口 大汶口文化博大精深,大汶口文化是黄河流域灿烂的古文明,它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华夏民族文明起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其地位无可替代,在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及民间影响极其深远。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闻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因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开掘,考古学界遂将大汶口遗址及其他相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最优秀的史前文化的代表,它的发现,使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的历史。 大汶口文化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第一次是195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33座;第二、第三次发掘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由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房址。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绝大多数墓中放置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四类。通过考古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史前文

化遗址。大汶口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立碑保护。 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的现状 大汶口文化遗址自发现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累计投入资金280余万元,对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进行了积极的运作,对部分文物古迹景点进行了修复改造。 目前,已建成了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编制了大汶口遗址保护开发规划,启动了山西会馆维修工程。加大了对大汶口文化遗址周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保护工作和景点开发力度:2003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40万元对大汶河上的古石桥进行了整修和维护;积极推荐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升级,2006年12月,云亭山遗址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山西会馆、古石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保护范围、有保护组织、有保护标志碑、有记录档案的“四有”工作;2007年6月,市政府公布了文姜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各文物景点都树立起了保护标志碑;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目前大汶口遗址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项目库;1998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60万元建起了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把大汶口彩陶系列产品包装成岱岳区的重点旅游产品。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 (附答案解析) 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 A. 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 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C. 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 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2.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A. 东北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藏北高原 【答案】1.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

自样品1~样品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读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样品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A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样品1时期的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需要抓住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岩石样品从1号到6号是由老到新;根据图示信息明确从1号到6号植被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气候的变化,根据1号样品所在时期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推断出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分布。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东至灰腾梁,西连乌拉山,东西绵延35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北纬41°―42°间。在大地构造上。属内蒙古地轴中段北缘。太古界、无古界、中生界地层几乎分布于大青山各处,在大青山低洼处新生界地层也有出露。地壳褶皱断裂发育,岩浆侵入活动频繁而剧裂。地层和岩体展布主要受近东西向大断裂带构造控制,而北东和北西两组构造也起着一定控制作用。东西向大断裂带正处于大青山北侧,纵贯大青山区,是大青山的主干大构造,它的发育在远古时期已经形成,后期又多期迭加活动,进入第四纪继承古断裂活动,产生了新的断裂,成为“新构造运动”最为强裂而活跃的时期。因而,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本文依据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大青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变迁作一综述。 一、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时期 根据大青山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元古代末期震旦纪“菌藻类化石”的研究,证实了在距今18亿年至6亿年前,大青山地区曾是深达二百米以上的海洋。 在阴山以北地带发现的古生代中期距今四亿四千万年到三亿五千万年的海洋珊瑚,苔鲜、贝壳等化石,证明此

时大青山区仍为热带海洋。到二亿五千万年的古生代晚期,不仅有海洋动物化石发现,出现了陆生植物化石。在大青山南部发现有鳞木、芦木等高大热带蕨类植物,阴山以北植物化石则发现较少,证明二亿年前大青山北部陆地面积较少,广布海洋,而大青山南部大部地区已隆为陆地。 二、新生代第三纪时期 新生代的开端是第三纪的古新区,距今六千万年。到始新世时期,距今四、五千万年,在大青山北部沙拉木伦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布于浅红色泥质结核层和河湖相间的浅灰色沙岩,泥岩层内。由这些化石表明,远古的大青山地带,森林茂密,广布湖泊,气候温热,是一派热带、亚热带风光。 第三纪渐新老到中新老时期,距今三千五百万年到二千五百万年前,从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表明,大青山区在渐新世后期,气候渐渐变干燥,湖水减少,大型哺乳动物开始灭绝。进入二千万年左右,大青山区又发现了三趾马化石,标志着大青山北麓原始草原的诞生,出现了森林草原景观。此时的大青山区仍然是河湖广布,到处长有高大而茂密的原始热带森林。 第三纪上新世时期,距今一千万到三百万前年,在大青山区发现了分布十分广泛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三趾马化石特别多,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马,标志着阴山北麓乌兰察

古环境恢复

古环境恢复的基础 恢复古环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通过黄土层,深海沉积物和石笋分析的方法,这里我们介绍的是通过煤矸石来分析。 煤矸石由德国地质学家G.Bischof 在对石炭系煤层中粘土岩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从广义上来讲,煤矸石是煤矿生在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包括岩石巷道掘进时产生的掘进矸石,采煤过程中从顶板、底板和夹在煤层中的岩石夹层里采出来的煤矸石,以及在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洗矸石。我们一般把采煤过程和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矸石叫煤矸石。煤矸石是一种以粘土岩为主的致密泥质岩石,是由炭质页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岩等岩石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石英和长石为主。 煤矸石一直被当作煤的“废料”,在地表大量堆积起来,它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对地下水和土壤构成严重污染,同时煤矸石又是一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找一条比较好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矸石层位稳定,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体,是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断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煤矸石和煤具有近缘沉积关系,煤矸石和煤整合接触,具有沉积的连续性和密切相关性,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如沉积环境、古地理、原始质料、堆积方式、覆水程度和介质化学特征等。煤矸石的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的特征对沉积环境(如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沉积相)都具有指示作用。 在地质勘探中,煤矸石可作为不同煤田及不同煤层间地层对比标志层。含煤地层中,尤其是高岭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产出,通常厚仅几cm,它特定的矿物组成、形态、化学成分、有机质组成和产出位置及分布,可作为大范围内煤层对比标志。据国外地质学者研究,煤矸石的产状在水平方向上有较大的延伸,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成煤条件不同,其类型也有较大区别。 煤矸石是含煤岩系中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成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矸石在含煤地层中分布广、层位稳定,它的矿物组合特征与地层沉积单元沉积时的物源、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变迁,所以煤矸石是良好的古环境信息的载体。 在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质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理论基础,并且地球化学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是一定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化学方法是恢复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生物化石、原生沉积构造不太发育或不明显的岩层,地球化学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关键是选择地球化学指标,这些地球化学指标能够灵敏的指示古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物源区及其构造背景性质等。一般是选用性质特殊的元素,即在不同的环境中富集的程度差异较大,或者元素之间紧密共生且不易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分异的元素。选用这些性质特殊的元素能够“放大”沉积环境所蕴涵的地质信息。例如Ba、Ga、Zr、Ti、Th、Zn 等一般为“亲陆性”元素(在陆相环境中含量高),而Sr、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15N 14N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NOAA NASA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Mackenzie et al (2002) Richards (1991), WRI (1990) 14C 13C 12C Goldewijk and Battjes (1997) IPCC FAO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Petit et al. 1999. Nature 399, 429-436

14C 13C 12C z Greenland inland ice sheet 温度(C ) 14C 13C 12C 1000 1500 2000 Mann (1999) 9 14C 13C 12C z 海洋深层水的温度变化: z 显示升温趋势 z 原因是高纬度冬季温度升高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线流量与黑子数的

13 14C 13C 12C z在太阳活动的极大期,太阳风的磁场使宇 宙射线偏离太阳系 z导致放射性核素,如14C、10Be、44Ti,产 率降低 z负相关的最大值有近8个月的滞后期 14C 13C 12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5041489.html,/qil/datasets/ Stuiver et al, The Holocene, 1993 15 14C 13C 12C C数据反演 Solanki et al., 2004. Nature431 1084-10871614C 13C 12C Caballero-Lopez et al.2005 Solanki et al.2004 行星际磁场: 结果一致 近年来的增 强趋势明 显:10Be 14C 13C 12C Eddy, 1976, 197714C 13C 12C 294, 2130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与古气候古环境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与古气候古环境 在地球科學中碳氧同位素广泛应用于成岩成矿作用、古海洋、石油天然气成因研究。而碳氧同位素在反映古气候古环境中尚属比较新颖的应用,文章在阅读相关文章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环境下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反映古气候古环境的机理。 标签: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古环境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相关研究日益增加,因为通过对湖相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的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过去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变化。文章以湖湘碳酸盐岩,石笋中的碳酸盐岩以及黄土中的碳酸盐岩为例,较为具体说明了三种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对应着怎样的环境气候(温度,蒸发降水量,植物种类茂盛程度)变化。 1 湖相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 (1)在湖泊沉积中,碳酸盐岩中δ18OPDB与δ13CPDB间的相关性,反映着湖泊水文条件,若δ18OPDB和δ13CPDB之间是呈正相关关系,则反映为封闭性的湖泊,如果它们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70,则湖泊的封闭性是比较好的。例如由于丹麦Bliden Lake沉积碳酸盐岩中δ18O和δ13C之间相关系数为0.4,因此Olsen等认为丹麦Bliden Lake是开放性的。 (2)湖泊中的碳酸盐岩(或泥灰岩)δ13C含量变化主要与气候,蒸发,湖泊生产力有关。对于封闭性较好的湖泊,湖泊生物生产力以及蒸发作用(通过大气中CO2与湖泊水体间的交换)影响着沉积碳酸盐δ13C值。在开放性湖泊中沉积碳酸盐的δ13C的影响因素较多且较复杂,主要与气候,蒸发,湖泊生产力有关。例如青海湖,由于湖中水量远大于入湖水量,而且湖中DIC含量远大于入湖淡水中的DIC含量,故青海湖可以看做封闭性湖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着δ13CDIC;蒸发作用下,湖泊水体急剧减小,湖泊深层水与表层水将会加速混合而影响δ13CDIC;由于水体中CO2和大气CO2交换导致湖水δ13CDIC的变化,反映着当时蒸发作用强弱(尤其当湖水CO2分压低于大气CO2分压时)。 (3)对于氧同位素组成的受控因素相关讨论比较少。在湖泊泥灰岩中,δ18O 值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蒸发,气候,气温,湿度等因素综合作用。a. 降水蒸发:湖泊降雨量和蒸发量与δ18OPDB的值密切联系,当降水充足时,湖水会增加大量贫δ18O的水体,因此湖水δ18OPDB值就较低;相反,如果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此时湖水的氧同位素会发生分馏,导致湖水δ18OPDB值增加。例如北京石花洞石笋相关研究表明,在分辨率<10a的时间尺度上,石笋中δ18O的记录主要反映了降雨量的变化,降雨量增加,则δ18O值相应偏低。b. 气温的影响:在较

中国古玉器主要文化遗址

中国古玉器主要文化遗址 1、距今6000年前的 2、距今6000-5000年间的 3、距今5000-4000年间的 4、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 1、距今6000年前的文化遗址 ⑴兴隆洼文化: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还分布于辽宁阜新查海等地,公元前6000-5000年。玉器有玉玦、玉环等,工具,玉质为碧玉类。 ⑵新乐文化:发现于沈阳新乐,公元前5000年。玉器有珥珰、玉珠等小型玉器,玉质为青玉、墨玉、碧玉、玛瑙、煤精。 ⑶裴李岗文化:70年代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公元前5700-6000年,玉器主要有绿松石、水晶质珠。 ⑷仰韶文化: 分布于黄河中游,发现于渑池县仰绍村,公元前5000-3000年。玉器有璜、环、珠、坠、管、镯、笄、鱼形饰等饰玉和产、斧刮削器等工具,玉质主要为绿松石、绿色玉。 ⑸大汶口文化: 1959年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代。据碳同位素测定始于公元前4500年。有男女合葬,向父系社会过渡。玉器以玉环、耳坠、指环等饰玉和刀、铲、斧等工具为主;玉质以绿松石、蛇纹石为主。 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位长江下游。公元前4800

年。玉器有玉璧、璜、环、珠、玦、管等饰玉,玉质有莹石、粗玉。 ⑺马家浜--崧泽文化:1959年发现于浙江嘉兴一带,据碳同位素测定为公元前4700-3700年。继承了河姆渡文化特征。玉器有1件铲和玉玦,璜、环、珠、玦、管、镯、坠等饰玉。 以上文化遗址出土玉器150多件,均为小型玉器,以工具和饰玉为主;玉质有绿松石、蛇纹石、碧玉、水晶、莹石。 2、距今6000-5000年的文化遗址 (8)红山文化: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东部的赤峰红山,分布于辽宁、内蒙十几处,属北方文化。玉器以龙和动物题材的玉器群为特征,如龙、龟、鱼、鸟、猪等;有少量饰玉;也有斧、刀、凿、刮削器等工具。没有琮、璋等礼器。玉质主要是岫玉,有绿松石。 (9)青莲岗文化:1951年首次首次发现于江苏淮安县青莲岗,分布于长江、淮河下游,江苏新沂花厅、苏州、常州、吴县等地。江苏新沂花厅出土了150件玉器,吴县张陵山出土57件玉器。主要有琮、璜等礼玉,玦、管、珠、镯、指环等饰玉。玉质除玛瑙、蛇纹石玉外,有白色玉、青色玉。 (10)大溪文化:位于四川东部。玉器以玉玦、环、璜、刀和小型坠饰为主。玉器质地光滑细润,雕刻精美。 (11)凌家滩文化:1985年发现于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据碳同位素测定为距今5560-5290年。大墓内随葬品以玉器为主,陶器较少;中小型墓葬内则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玉器较少。现已发掘出土上千件玉器。主要有石质和玉质工具、饰玉,也有礼仪用玉。其中,玉人、玉龙、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遗址名称:蓝田猿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10-115万年左右。 考古地位:我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遗址名称:仰韶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距今5000-7000年前 考古地位: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中国近代考古学也由此开端。 遗址名称:半坡遗址 距今历史:5600-67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遗址名称: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4600-6100年前后 考古地位: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否定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学术界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二元对立学说,使对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遗址名称:殷墟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前 考古地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素有“中华第一都”之称。 遗址名称:元谋人遗址 距今历史: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在附近出土的东方人距今210万年,蝴蝶腊玛古猿距今400万年。 考古地位: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发现遗址,云南元谋因此享有“人类童年摇篮”之美誉。 遗址名称:河姆渡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遗址名称:三星堆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2800-4800年 考古地位:三星堆文化遗址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出土的大量器物为研究古蜀历史及古代祭祀提供了大量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遗址名称:金沙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 考古地位: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蜀国历史和成都城市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遗址名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20-70万年 考古地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 遗址名称: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18000年 考古地位:是人类发展史上“新人阶段”的代表者,对于研究北京猿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大汶口文化

最新大汶口文化 (一)明石桥 我们现在来到了明石桥,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而得名,它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该桥是一座漫水桥,大水漫桥而流的意思,据老人讲曾有45天不见桥的历史,最近的是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大汶河流域连续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降水,两次水漫石桥,每次均有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当时的水就像一头猛兽一般,滚滚而来,漫过桥面达一米多。从大汶口南门向南望去,一片汪洋,景象非常的壮观。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38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的长度不一致,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为3.8米,短则1余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此桥建成后,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是继“汶河古渡”的一个飞跃,它结束了汶河两岸人民交往仅靠舟楫的历史,并促进了大汶口作为工商小镇的迅速崛起。 古石桥又名“姜公桥”,传说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士绅乡民苦于无资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独当此任,“捐资倡修”。乾隆六年,石桥建成,两岸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为“姜公桥”。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400多年中,无论怎样修复,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大汶河古石桥能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请各位跟我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 米, 宽约七八公分的石缝恰好成为了古代齐国、鲁国的天然分界线.所谓的双脚踏“齐鲁”,就源于此。现在请各位也来感受一下双脚踏齐鲁。

中国历史地理地区文化遗址

文化遗址 豫北 1.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约8000~7000年。 2.磁山文化:1976~1978年发掘,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距今约8000~7000年。 3.仰韶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距今约6000~5400年,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半坡类型距今约7000~6000年,庙底沟类型距今约6000~5400年,西王村类型距今约5400~5000年。 4.大河村文化:1964年发现于河南郑州大河村,或称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后段也有人成为“秦寨类型”,距今约7000~5000年。 后岗——大司空类型:以1931年发掘的和安阳后岗遗址和1958年发掘的安阳大司空遗址,分布于豫北及冀中南地区,后岗类型距今约7000~6000年,大司空村类型距今约5400~5000年。 5.庙底沟二期: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第二期文化,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关中,豫西和晋南。距今约4780±145年,为新石器晚期文化。 6.龙山文化:①王湾类型:我1959年发掘洛阳王湾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伊、洛、颖、汝河流域,距今约4600~4000。②后岗类型:1931年发现于安阳后岗村,也称“后岗二期文化”。分布于豫北、冀南,距今约4600年。③造律台类型:1936年发掘与河南商丘永城造律台,距今约4600~4200年。 山东地区 1.后李文化:发现于山东临淄后李官庄。分布于泰沂山脉以北。重要遗址有章丘县龙山镇西河、小景山等。距今年代约7900~7200年。 2.北辛文化:因1978年发掘的山东藤县北辛遗址而得名,北辛遗址于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重要遗址有山东泰安大汶口。距今约7500~6200年。 3.大汶口文化: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重要遗址有山东诸城呈子、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茌平尚庄。距今约6100~4400年。 4.山东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1928年发现于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重要遗址有山东日照两城镇、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临朐朱村、茌平尚庄、泗水尹家城。距今约4400~4000年。 5.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新闻频道: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5041489.html,/news 发表时间:2013-01-04 墓里出土的陶纺轮。

石棺墓出土的石凿。

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发掘石崮山的石棺墓。 2012年12月28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发掘出旸里店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登市界石镇旸里店村。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界石镇旸里店村的“小北山”上 挖出了一把石斧。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把远古石斧竟然“劈开”了这个山头上埋藏着的4500多年前的古人类历史。 “旸谷”古名由来已久 “小北山”是旸里店村民对坐落在村北侧一座小山的称呼,据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介绍,这座山有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旸谷山”,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站在小北山的山顶上往西望去,可以看到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个窄窄的谷口,当地人称之为“旸里口”。“以前,这里是前往文登城的必经之路,官道就从我们村前经过。”李春松说,沿着村前的道路往东,道路两侧有旸里店村、旸里村、旸里后村3个以“旸里”二字为名的村子,但谈起村名的由来,他却并不知情。 在《文登市志》编纂者、原文登市史志办主任初钊兴看来,界石镇旸谷、旸里的称呼实际上是故老相传,古已有之。《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清雍正

本《文登县志·卷一》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按照今天的理解,旸谷是尧命令羲仲观测日出的地方,用来研究四时变化,制定历法。 “旸谷到底在哪儿?可以确定是在东方,但具体在哪个位置,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结论。”初钊兴表示,在编纂市志时,他曾到旸里村做过调查,得知村内原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1986年,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告诉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北的亲戚往村里写信时,信封的收信人地址一栏都会写上“旸谷山前某某先生收”。在一些当地人看来,“旸谷” 之名是代代相传,这名字由来已久。因此,称旸谷山为“羲仲宾日处”非是无因,而“旸里”之名也是他处地名中所没有的,这些都充分表明,旸里附近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40多年前曾挖出一把远古石斧 谈起在村北小北山上曾经挖出的“石斧”,旸里店村的村民们几乎都能说出一番故事来,但真正见过这把石斧的却寥寥无几。 在李春松的描述中,这把石斧的形状与现在的斧头形状类似,只不过是石头做的。但进一步追问后才知道,他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件古物,他所说的形状是自己推测出来的。 今年56岁的村民徐明是村中仅有的几个见过这把石斧的人。2012年12月28日,在旸里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徐明拿过记者的采访本认真地画了起来。“石斧的形状跟香蕉类似,呈圆柱状,中间有一定的弧度,只不过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他一边画一边讲解着,“粗的那头中间有个孔,细的那头也并没有多少锋利的斧刃。” 旸里店村在小北山下面有一片苹果园,徐明曾是该村果业队的队员。上个世纪70年代末,村果业队里三个看园的老人在山顶上搭棚子的时候,发现地下埋着石板,将石板打开后,三人便挖出了这样一把石斧。因为觉得这是墓里挖出的东西,他们谁也不愿拿回家,就随手扔在半山坡一栋果业队房屋的窗台上。刚刚进入果业队不久的徐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见到了这把石斧。 “1979年的时候,这把石斧还在那栋房屋的窗台上放着。”徐明说,当时村里谁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更不会想到这把石斧的主人可能比尧舜生活的时代还要早。没人重视,也没有人往上面报告。再后来,这个被遗弃在窗台上的远古石斧遗憾地遗失了。 迟到30年的文物保护 小北山上发现石斧的事真正被文物工作者所了解,已经比发现它的时候晚了差不多30年。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后,文登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村庄做调查,村里曾经发现石斧的事情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随后,他们对小北山山顶进行了勘查,找到了发现石斧的石坑,并以“旸谷山遗址”的名称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 2010年夏天,文登市文管所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这里调查时,发现了一个被挖坏的石坑遗迹。2012年7月,他们在山顶上勘探时,又发现了两个类似的石坑遗迹。 鉴于该处可能存在着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对研究当地的古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地由于山体石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墓葬保存环境较差。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2年11月16日开始,威海市文物部门组织全市专业力量对4座石墓及附近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两百万年来古海洋与古气候主要事件

古海洋学 12.740 2004年春季讲义0 两百万年来古海洋与古气候主要事件 尽管有关古气候和环境的证据在陆上地层中也可以发现和论述,但是尺度最大、相对连续的气候变化的直接记录却包含于深海岩芯之中。 虽然冰芯在在记录时间和地理分布方面具有局限性,但是其记录之祥以及其在重建古代大气成分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由于具有在一年尺度以下的生活和生态节律性,海面附近的造礁珊瑚包含了大量有关热带地区古气候的细节信息,这些信息的时间尺度甚至可以延续到百万年级别。 (表层造礁珊瑚以其亚年级的分辨率,详细的记录了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的信息,其时间尺度可从10年基到千年级。) 古海洋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举例来说吧,假设你是一位非常博学的科学家,那么,如果你所处的时代不同,你所具有的古海洋古气候这方面的知识可能具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1850年,你不会相信巨大规模的冰川曾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北半球大陆; 1900年,你不可能知道地球的生命>2千-4千万年; 1950年,你不会认同在距今2百万年里,地球上曾经有过多于四次的巨大规模的冰川向大陆推进以及消退; 1965年,你不可能了解这些冰川的进退原因在于地球轨道的变迁; 等等。 这也说明了古气候,古海洋学科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 大部分的海底地壳的年龄小于两亿年,极少情况下会大于一亿年。这一时间尺度严格的控制了古海洋学的研究范围。当然,海洋的存在时间远大于两亿年,很多陆地上的岩石保留了有关更古老海洋的线索,但那是另一门学科的事情——地质学。无论是从根本上讲,或是研究工具和手段,古海洋学和地质学都是完全不同的。 典型的海洋沉积速率是:0.1~3cm/1000年,所以50万年的沉积历史需要0.5m到15m 的岩芯(用活塞取样法可以取得);1亿年的沉积历史需要100-3000m的岩芯(DSDP采用的液压式活塞取样法可以取得)。顶层3—15cm的生物扰动构造降低了从所得沉积物中获取的时间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减少了这些古代环境遗留物中所包含的时限信息、数据精确程度,以及信息的数量。 古海洋的指示标志 1.古海洋学家想要详细阐述温度、盐度、有机物含量、CO2分压,等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只有间接的借助于对沉积物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特征的分析,才能获得。那么我们该如何重建沉积物的这些特征呢? A.基于物理和化学原理上的物理古海温法(例如氧同位素),。 问题:物理化学方法假设的平衡态可能在较低的温度、和(或)生物存在的情况下等实际的状态下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失效;必须已知的或者假定海水的同位素组成。 B.生物-生态恢复古海温(例如Imbrie-Kipp法),该方法基于现代海洋和海底沉积物中

济宁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36处)国保文物点

济宁市国保单位简介(36处) 古遗址8处 1、曲阜鲁国故城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曲阜市鲁城街道办事处,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周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城址。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至鲁顷公四年(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其间九百余年,是周王朝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刘余封鲁恭王亦居此,直至西汉中期。 曲阜鲁国故城遗存内容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作坊址、居住址、墓地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城址是承载该遗产核心价值的主体遗存。平面略呈长方形,圆角,东西约3.7公里,南北约2.7公里,城门、街道、宫殿、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均已发现。汉代鲁城约为周代鲁城1/3大小,呈扁长方形,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 2、王因遗址 王因遗址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与周边平地高约1米。中心部分面积约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王因遗址分为五层,二至四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第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地层。王因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做好该遗址的保护工作,需进一步进行考古发掘。无保护规划。 3、贾柏遗址 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3公里的东贾柏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地上。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

大汶口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简介2

大汶口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大汶口镇位于泰山南麓,大汶河北岸,距泰安市区25公里,曲阜40公里。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京福高速公路从辖区内通过,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97平方公里,辖5个管区,4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4.3%。镇驻地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2.75万人。 大汶口镇是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它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为华夏民族的文化起源。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大汶口镇南部,保护区域面积八十二万五千平方米,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命名地,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起到重大作用。镇辖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姜城、双龙古石桥、皇营遗址、山西会馆、原泰安八大景之一的汶河古渡及300万年形成的上泉古泉群,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大汶口文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大汶口文化已成为中小学、大学历史的必讲内容。 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堡头村西一带。195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

了首次发掘。揭露面积五千四百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33座),1974年至1978年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房址,证明了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墓葬分为大汶河南北岸边。先人们傍河而居,现存面积八十二万平方米。地势基本属平原区,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适于人类渔猎、居住和农耕。 遗址发掘清理墓葬189座,绝大多数墓中放臵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四类。从随葬品的差异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成员内部,贫富分化已经比较严重。 遗址墓葬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墓:石器种类少,且笨重,渔猎工具为多,陶器以红陶居多,大都是手制,彩陶制作十分精致,种类已较多。 中期墓:分为上下两期。 前期:石器较早期进步,有通体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及骨锥、骨针、匕首、鱼镖等,陶器中,灰黑陶增多,彩陶富有特色,颜色有红、白、黑、赭。 中期的后期:石器造型规整,刃部锋利,灰黑陶比例渐增,快轮技术发明,烧制火候较高。 晚期墓: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石斧、石铲工具较为规整,刃部平直锋利,通体精磨,有管钻的孔。制陶业更是兴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