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下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下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下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下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下)

2013年08月21日17:53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7期作者:陈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相同的例子还有,在世界通信事件中,虽然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1999—2001年的审计工作底稿表明,安达信一直将世界通信评估为具有最高等级审计风险的客户,但在2001年世界通信通过转会无线电部门已提取的坏账准备时,虚增4亿美元利润,占当年对外报告利润的26.6%,安达信却视而不见;南方保健公司设与安然和世通造假丑闻曝光后社会公众的反响与压力,对其25亿美元的利润造假黑幕“不打自招”,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可谓具有非常完善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为何会在南方保健马失前蹄?实际上,安永早已通过有效的审计方法发现南方保健可能存在欺诈与舞弊行为,但在报表年度南方保健向安永支付的费用为370万美元,其中报表审计费用却仅为120万美元,答案可谓一目了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技术上应该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发现欺诈舞弊问题,而由于审计人员独立性丧失,不恰当的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和方法,才是导致审计失败的罪魁祸首。我们不应因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导致的审计失败,便否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积极作用,相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以保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评价

归纳起来,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中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前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克服了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的难题。其次,风险导向审计扩大了审计政局的内涵,使审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饥饿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再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的扬弃了作为制度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最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防范风险为中心,把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整个过程,能够通过数量化的测定,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但风险导向审计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审计风险模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期望审计风险值是多少才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这个问题是主观的,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获知难为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审计师很难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估。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第三,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的人才,有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第四,这种审计方法主要以分析性复核为主,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有限,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或测试内部控制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就大大增加。第五,风险导向审计在揭露管理舞弊时,审计资源分配重点偏离高风险审计领域——管理舞弊。这将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有很多优势,但也不应过高估计风险导向审计的功效,因为不管是哪种审计,审计模式毕竟都是工具,关键是要秉持职业谨慎态度、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并且信守独立性的审计人员。如果离开了独立性,一切都毫无意义。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的选择与应用

(一)中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许多领域的竞争已从国内的竞争转向了国际间的竞争,审计服务领域同样也不例外。但根据中国目前职业审计的现状,是无法与国际知名企业相竞争的。因此,加快中国职业审计同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自身实力迫在眉睫。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不失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一个良策。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对中国职业审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审计技术看,风险导向审计与其他审计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审计模式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审计风险理论和整个审计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审计人员能够重视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根据风险制订审计计划,以确定收集证据的决策,使审计过程成为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不仅注重降低审计风险,还注重节约审计成本。它在审计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建立迄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随着社会需要的加强,法律地位的提高,审计风险也不断地从极低向纵深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组步伐的加快,相关法律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公司报表的使用者也扩大到股东、债权人、顾客、一般公众等。相应地,公司的责任从只负责诚实经营和合法使用资金,扩大到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作为公司财务报表鉴证者的注册会计师最终应对公众负责。由于依赖审计提供信息的范围扩大,也就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一旦出现虚假或欺诈行为,就有可能诉诸法律,审计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则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在提高审计业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审计风险,使审计适应了不断变化的执业环境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体制下特有的稳定性、平衡性、耐久性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下的动态性、复杂性、易变形、综合性因素急剧增加,市场竞争体制中企业的建立、发展与倒闭、破产都在瞬息万变之中。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大为增加,经营风险也相应增大。各种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中,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风险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要查明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鉴别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难度加大,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审计界也充满了压力与挑战。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发现企业的高风险领域,从而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风险,成功应对这种挑战。

(二)在中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可行性思考

尽管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趋势,这是由它的优势所决定的,但在现阶段,中国能否立即全面实施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结构性缺陷、对虚假信息需求较高。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追求高审计质量,它将面临两种结果:第一,丢失市场份额。由于制度性原因,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程度不同的出现了利用会计信息来符合上市的标准要求并取得尽可能高的发行收入,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坚持追求高审计质量,它将必然会失去这部分客户。第二,增加审计成本。如果追求高审计质量,必然要加大审计过程的投入,最终都体现为审计成本的上升。给定审计收费不变,审计成本的上升,也就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下降。因此,我们现在急需要做的是,完善国内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从源头上保证虚假、低质量的审计无立足之地。只有市场规范了,风险导向审计才会有一个健康的生长土壤。

2.审计业风险意识滞后于社会的要求。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经营形式上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在性质上属于民间审计,但背后都有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关系,这时的注册会计师与其服务对象之间

的关系复杂化、模糊化、很大程度上单方面保护了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使注册会计师没有承担其与责任相符的风险。这种体制和法律的保护,是现阶段的审计风险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3.审计界从业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的因素。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实质性测试阶段要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在中国,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必然妨碍分析性程序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要手段。

4.审计制度和审计失败司法执法的问题。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检查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这更是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至关重要的方面。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因此,要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制度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国情的分析,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而从国外照搬照抄,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业内、业外的努力和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司法机构的共同作用下,为逐步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全方面的保障,可能是一条稳妥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邢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发展新趋势[J].国际视野,2005,(11).

[2] 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中国审计市场的行为[J].会计研究,2002,(2).

[3] 李传彪.风险导向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探微[J].中国审计,2005,(7).

[4] 黄世忠.安然丑闻及其审计失败的深度剖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5).

[6] 陈志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缺陷[J].审计研究,1998,(5).

[7] 陈志武,杨林.标本安然[J].财经,2002,(1).

[8]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

作者简介:陈梅(1974-),女,江苏扬州人,会计,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论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5052327.html, 论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作者:田洪玲 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8期 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需要面对竞争形势和经营环境日益激烈及复杂的情况,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演进的背景下,如何充分防范审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分析以及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的审查,它同时重视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作为一种新型多维全新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制度基础审计站的更高,对企业了解的更透彻,应该得到普遍的应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审计过程中一直围绕着风险分析和评估为导向,分析企业整体经济业务,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确定相关的审计项目重点,将可能造成重大风险的项目进行顺序排列并按照重大的程度优先实施审计。与此同时,对企业的治理过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三方面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好的帮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的价值。 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不普遍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没有受到普遍推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也没有被高度重视起来。我国大部分企业内审工作工作仍然停留在财务账表上,审计方法也是通过审计人员手工收集资料,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这种审计方式效率低下。如果企业能采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一起,将会很大程度弥补审计过程中容易忽视审计风险的缺点。 企业的内审人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运用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国内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这种情况。这些企业往往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和账项基础审计,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有待普遍。 2.2 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都出现了因企业内部控制不足而产生的诸多公司治理问题,例如:会计信息造假丑闻不断,企业因内部会计控制完善不利倒闭,企业经营者通过虚假会计报告,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为个人谋取私利,内部人鲸吞、蚕食弱势群体权益现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情况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会影响公司的稳定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

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会计审计>> 审计>> 论文正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作者:王秀丽发布时间:2006-12-13 -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内容提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区别,并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适用性分析。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

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识别与对策论文

分类号: F239 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识别与对策 作者姓名:xxxx 学号:xxxx 系(院)、专业: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指导教师姓名:xxx 指导教师职称: xxxx 2015年5月27日

Classification Number:F239 2015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Title: Risk oriented audit audit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Name:xxx Number:xxx Department、specialty:Econom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utor name:xxxx Tutor title:xxxx May27,2015

摘要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落后,弊端层出不穷,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困扰,加大了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它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风险导向审计下出现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发现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进而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等相关概念;分析了审计江铃汽车公司过程中风险识别评估时出现的问题,剖析了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改善对策,以期为行业风险评估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同的的一种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在审计实务中,明确内部审计活动在于评价并帮助机构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竞争加剧,破产企业不断增多,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关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来自日本内部审计学术界及职业界。 任职于日本内部审计协会的霜垣城一郎先生认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会计为中心的侦察型审计;第二阶段是逐渐从财务审计走向内部控制审计再走向积极增进企业利益的业务审计;第三阶段是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的现代内部审计。 美国学者麦克宁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反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风险的大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从而实现防弊或兴利的目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先确认企

业的目标,然后针对目标进行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内部控制能否切实管理由于完成目标而可能产生的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积极地研究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IIA实务公告2110-1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对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 二、国内研究现状 郑小荣(2006)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究》认为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应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从组织目标的角度来评估与改善风险,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从而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时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 詹先壮(2010)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中认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方法,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简要的分为四种模型:以企业治理系统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治理风险导向模型;

毕业论文中英文翻译—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参考文献 英文原文及中文翻译 专业班级:会计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 时间:

Riskoriented audi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audit 1. The essence of the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and characteristics 1. The essence of the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is the essence of internal auditors all the atten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rnal audit risk, and select the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risk degre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as the guidance, the conformit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est, material testing,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S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udit report can be used as a reveal enterprise risk, risk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 of communication, to provide reliable information for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a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judging the enterprise risk.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internal audit in the risk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isk control, so as to gain more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 enterpris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ternal audit,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 according to check the business no longer history records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peration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bu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arket conditions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risk, and expected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Secondly, the risk assessment is not only used to confirm the audit focus of individual audit projects, and USES the risk criteria to determine the audit project. Internal audit is not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the view of business activity, but the whole business process in the risk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guard against potential risks.

风险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取证模式,与原有的三种取证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相比,克服了它们的共同缺陷,即从“部分→整体”收集证据的模式,采用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能较好地保证审计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因此,探讨分析导向审计的取证原理,对于指导我们的审计实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都有固定的取证模式: 1、账目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按照会计处理相同或相反的循序依次审查会计资料,特点是审计直接针对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可靠进行实质性测试,而不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2、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特点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应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下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作为审计重点。 3、风险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在术语上,内部控制制度变为内部控制结构,符合性测试变为控制测试,这一改变,不仅是术语上的改变,而且应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风险基础审计下,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了解及控制测试的目的不再是确定审计重点,而是根据了解、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的高低,据此进一步确定构成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的检查风险的高低,从而确定对该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数量。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归纳出原三种取证模式的共同点是从构成被审计内容的个体出发,根据对个体的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内容的整体表述意见,采取的是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因此,其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审计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成正比,一般来说,审计的个体数量越多,审计结论越可靠。在现代审计中,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审查的个体的增多,为确保审计质量,该模式下审计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审查较少的个体数量,既能减轻审计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又能确保审计质量。在这一需求的带动下,审计取证模式由审查全部个体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查部分个体模式(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在抽查部分个体的情况下,由于只审查了部分业务,虽然减轻了审计工作量,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未查部分是否存在错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使得根据部分业务的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所做出的审计结论产生了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引发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是引发审计诉讼爆炸的技术原因。 (二)与原三种取证模式相比,分析导向审计不具有固定的取证模式,它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1 风险导向审存在的问题 1.1 审计实施主体存在的问题 1.1.1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问题。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工作重心前移,在审计工作的前半部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和关注的程度都较其他模式有所加大,从收集审计证据、分析企业资料本文由收集整理到评估量化风险,都要消耗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这就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时间成本;另外工作量的加大,必然会导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也会使审计成本大幅增加。 1.1.2 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能力问题。注册会计师除了要精通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财税法规外,还需要掌握经济分析、行业分析、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大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不强,许多的注册会计师都不能熟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不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多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1.2 审计实施客体方面的问题 从市场层面来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呈现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小事务所偏多、大事务所偏小,无论从收费水平和利润方面来看都远远低于国际性的大事务所。这就导致众多的事务所陷入一个不注重审计质量,追求短期利益的怪圈。此外,从客户层面看来,我国很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使得风险评估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

1.3 审计手段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便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而受制于开发能力或建立数据库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的要求,导致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数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评估结果不够准确。 1.4 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以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仍然习惯沿用传统的账项审计方法履行程序,风险评估程序基本只存在于形式,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底稿的填制,无法准确鉴别出风险点。相应的,各级复核对于风险评估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风险评估的质量控制缺乏必要的监控,使得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操作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一纸空文。 2 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2.1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2.1.1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在新审计准则的指导下,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强化质量控制制度,从承接业务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同时,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监管也非常重要,在事务所内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三)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三、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审计规范体系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实务的影响讲解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日益复杂,各国公司财务造假及利润操纵行为日益增多,传统审计越来越呈现出与经济环境不相适宜的局限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具体项目审计中进行了求新求变,逐渐形成了以审计风险评估为重点的新审计模式,即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2006年颁布并实施了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进了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必将推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开展。 本文在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审计实务带来的影响,揭示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解决策略,以促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探索和应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特点 (一)历史的沿革过程 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活动的本质及形态也在发生改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为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三种审计模式。 1.账项导向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是以对会计报表、账簿及凭证的详细审计为主,已发现其中的舞弊与错误,该模式下,审计人员重点放在会计报表及会计资料审计上,以凭证审核及会计系统审计来发现问题。账项导向模式局限性在于难以有效查错防弊,日益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被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取代。 2.制度导向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及执行的审查上,以发现其薄弱之处,挖掘问题原因,然后针对内控环节和问题扩大审计范围,以起到缩小审计范围并简化程序的效果。在该模式下,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系统审查基础上的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能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关内控制度的系统性错误,这样审计效率就提高了。 (二)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虽然高效准确,但是也有较大的缺陷。该模式是假设被审计的管理层和审计人员都希望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被建立,相当于把防控舞弊差错的责任交由被审计单位。而且也假设企业管理层在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是诚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 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 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 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 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有的重 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 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实行设计。会计报 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 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 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 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 织结构不恰当或存有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 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 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 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 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 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 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 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 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 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 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当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 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有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 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 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 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

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一) 伴随着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审计失败屡屡爆发。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和发现舞弊的能力,中注协根据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修订了审计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施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地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审计质量,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risk-basedstrategic-systemsauditapproach)。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 20世纪50年代末期,“风险”的概念开始与审计程序的设计联系起来。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使用。该模型所考虑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以制度测试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问题,而且有助于引导审计人员将审计资源投入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地方,以达到审计资源的最优分配。这种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即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由于其在理论和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被称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审计失败和诉讼案件频繁发生,对审计职业形象的损害;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提供的重要启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由于传统审计方法不但在效果上(主要表现在揭露舞弊的能力)有缺陷,在效率上同样存在严重缺陷。对于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难以突出重点,从而造成了审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为缩小审计期望差,也为提高审计的功效,审计实务界(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利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探索新的审计方法。2000年7至8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和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风险分析联合项目组”(JointRiskAssessmentTaskForce),对新的审计方法进行研究,并于2002年底修改了相关审计准则,以适应新的审计方法的需要,从而确立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一个要素,统称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risksofsignificantmisstatementaccountingstatements),简称ROSM,然后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为基础进行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差异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审计程序,何时实施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转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仅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也就是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企业是整个社会经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目前,风险导向工作中得到应用,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探讨。许多人认为在我国开展风险导向本身还存在许多缺陷,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也使风险导向作为一种理念,风险导向模式无疑是更加科学的,但在我国风险导向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认识的阶段,唯有部分会计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时,尝试了风险导向模式。从整个行业的构成及所接业务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社会和内部,仍以账项导向模式和制度导向为主。2缺乏风险导向产生的动因。推动由系统导向向风险导向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风险,特别是诉讼风险的增大。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是整个行业的恢复建立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事务所几乎没有诉讼风险。在90年代,行业的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有关部门也曾对影响社会的几大会计造假案以及涉及的事务所进行过处理,但总体来看,我国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仍然很小,主要表现在,《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规定对人员的工作结果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矛盾;相关法律对责任的认定缺乏专业判断标准,《独立准则》作为规范行为的重要技术标准,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公众投资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这也导致了我国行业的法律风险偏小。由此可见,由于目前我国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导致我国人员的法律风险偏低,人员对风险不够重视,事务所缺乏实

施风险导向的根本动因。3风险导向不能节约成本。降低成本也是风险导向产生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风险导向能够降低成本:通过对被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同时更为关注被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很可能影响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进一步确定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需证据的数量,并把有限的力量在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资源。通过相关成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导向并不能节约成本,主要原因有:(1)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师相当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项目的时间成本。(2)风险导向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作为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模式,风险要求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加的总成本。另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与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工作的资金成本。从风险导向模型: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分析,该模型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的范围、重点,从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方法。从公式可以看出,风险导向的重点是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过程,但是,在实务工作中,风险的正确评估和量化缺乏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