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 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历年真题及其答案解析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 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历年真题及其答案解析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国际政治)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2. 海伍德《政治学》

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

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

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

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

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

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

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6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1.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2.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战后部分

3.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

4.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

5.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6. 北大期刊《国际政治研究》

7. 《世界知识》期刊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历年真题及其答案解析

一、2006年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

1.舒曼计划

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兴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2.卡特主义

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项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军队于1979年12月侵入阿富汗,卡特在这份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

卡特主义内容:1.重视国家安全2.维持世界和平3.加强美国意识形态对世界的影响 4.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中的政治存在。卡特主义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将美国最关心的三个安全地区:中东、欧洲和远东联系在一起。卡特大力扩充军备,发展核力量,在波斯湾和海湾地区大力增强海军力量部署,准备在这一地区乃至

全世界与苏联展开激烈对抗,卡特还调整了与中国的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卡特主义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卡特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又回到了进攻路线,由战略收缩转入进攻。1991年1月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

3.朝鲜停战协议

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是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定的。从1951年10月25日起,停战谈判便在板门店举行,使板门店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联系现今朝鲜核危机来分析该协议的意义。

4.代顿协议

波黑内战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在近4年的战乱中,有200万人死于非命,20万人流离失所。1995年,前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协议,结束了波黑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的波黑人民终于摆脱了战争阻霾,迎来和平的曙光。1995年11月的代顿协议,使波黑各族居民在长期流血冲突后开始和平生活。代顿协议的核心在于取消导致民族矛盾的全民公决。按照协议,波黑将成为穆一克联邦和塞族实体分治的统一国家,萨拉热窝成为统一的波黑共和国首都。

该协议规定,波黑由穆克联邦(占领土的51%)和塞族共和国(占领土的49%)两个政治实体构成,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邦一级由三大主体民族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三人轮流坐庄的主席团,下设部长会议(政府)和议会。为监督协议的执行,国际社会还向波黑派驻了拥有广泛权力的高级代表和以北约为首的驻波黑多国稳定部队。代顿协议》为波黑重新带来和平。在过去十年,有一百多万难民重返家园,因民族仇恨引发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几乎绝迹,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已经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在战后十年增长了两倍。中央银行、新的统一的海关和税收等系统也已建立。

5.乒乓外交

1970年2月25日,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指出:美国将“准备与北京对话”,声称“美国准备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大家庭中起建设性的作用”。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

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的道路。

6.中东和平路线图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此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Roadmap Peace Plan),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但由于以色列的阻挠,美国没有及时公布方案的具体内容。2003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并组成新内阁。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尽管以色列此后根据自行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于2005年8月开始从加沙地带撤离,但单边行动计划与“路线图”计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

8.非传统安全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国际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类的关注。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更广泛和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危机、资源短缺、疾病蔓延、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非法移民、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海盗、洗钱等方面。非传统安全问题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严重威胁社会安定和国家间关系。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减少或消除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危害,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二、简答

1.中日三个政治文件及中日政治关系四原则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一步从法律上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1998年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提出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为新世纪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日政治关系四原则:1982年5月31日,赵紫阳总理访日,提出“中日关系三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1983年11月23日,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

2.万隆精神及在今天的意义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得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人们把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及影响统称为“万隆精神”。50年后的今天,亚非国家的领导人即将再度聚首万隆,重温万隆精神,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亚非团结与合作的道路。这无疑又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将给亚非国家今后的深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给亚非两大洲的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福音。这个世界需要和平的声音,需要合作的诚意,需要各国的决策者像当年参加万隆会议的先哲们那样,在困难面前显示勇气,在分歧面前拿出智慧,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大力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这既是万隆精神历久而弥新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寄厚望于即将召开的亚非领导人会议暨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的原因所在。3.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并在次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六国元首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同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晤。六国总理在会晤中一致决定启动六国多边经贸合作进程,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亚五国中除了土库曼斯坦外,均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近3018.9万平方公里,占亚欧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1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4.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作用和原因

朝鲜寻求的是国家安全,而战争与有核化都不会给它带来真正的安全;美国虽拥有超强军事实力,且正加紧推行霸权战略,但目前的战略重心在中东,它虽然不愿看到朝鲜拥有核武器,但也不想陷入同朝鲜的战争。但是,朝美之间芥蒂之深使得双方很难直接沟通和协商。特别是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从本集团利益出发,试图使美国政府采用强硬政策来解决危机,从而使朝美双方更加缺少互信。此时非常需要一个“调停者”,劝说双方先将挥舞着的拳头放下。而中国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美国是中国的“建设性合作”者,

中国有资格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调停朝美冲突。

虽然美国将伊拉克和朝鲜都定为“邪恶轴心”,但对两者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伊拉克和朝鲜面对美国的压力,也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即,自称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的伊拉克遭到了美国的军事打击,公开宣称自己已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却受到美国的“特殊关照”。

这其中自然有美国全球战略考量的因素,也有美国顾及盟友特别是韩国态度的原因,但是,中国的作用显然是有目共睹。作为亚太地区大国,中国的立场和利益绝对不容忽视。中国坚持和平解决危机的立场,无疑有助于软化冲突双方的强硬态度,对冲突之车滑向战争的边缘起到了抑制作用。

各方都主张半岛无核化,主张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各方在会谈中同意不采取任何使局势恶化的行动,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

三、论述

1.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演变及原因

首先,介绍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演变;

其次,分析演变过程的原因;

最后,总结。

2.分析及建交后和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异同

首先,分析中美关系的建交过程及发展;

其次,分析冷战后中美关系;

最后,相互比较,分析异同。

(来源:育明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5265678.html,)

二、2007年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5ⅹ8=40)

1 大西洋关系宣言

背景:

二战初期,在德军进攻波兰的同时,苏联火中取栗,先是挑起苏芬战争,成功地改变了列宁格勒的战略态势;接着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利用德军东进之际,进军西部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反将祸水引向西方;但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未参战的美国,以总统罗斯福为首,于8月初在大西洋纽芬兰海面的一艘军舰上,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两国要员参加了会晤,并经过三天协商,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宣言》。

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共同宣言,宣布反对扩张和使用武力,主张政治、贸易、经济、公海自由。这个宣言在主要方面奠定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内容:宣言承诺: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将保护各民族国家的领土完整,并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己的政权和政府。在经济往来和贸易上,各国无论大小,都将享有平等的权利,美英等爱好和平的国家将致力于摧毁纳粹政权,解除侵略他国的好战国家的武装,重建世界和平等等。

影响:

苏联声明基本上同意大西洋宪章各项基本原则;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这场战争;这个宣言无疑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主张民族平等团结的,公平贸易往来的文件,是一份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宣言。它倡导和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之后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首先,(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著名的观点)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如果发生核冲突中,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但世界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摧毁。生命将从地球上消失。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其次,“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本质上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的安全和繁荣构成基本威胁。而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并未像过去预料的那样走向死亡,因此,应该抛弃过去所宣讲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矛盾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他主张把对话作为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第三,“新思维”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观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传统的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均衡是安全的必要条件。戈氏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苏联不需要部署大量武器和维持400万军队来保护自己。传统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目的是打败苏联的敌人。戈氏认为军队的目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防止冲突和战争。也就是说他把军事力量置于防御的基础之上。还有新思维非常重视对外关系与国内政策之间的联系,认为外交实践的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3 雁行模式

1956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他在考察日本出口产品发展的生命周期时发现,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状态”,既表现为出口产品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国产品逐渐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然后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日本在创造出新产品竞争优势的过程。1984年,另一位日本经济学者阿部用雁型模式解释亚太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赶超的过程。一些学者将东南亚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所形成的阶梯型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概括为“东亚模式”。

4 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消除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达到的一种经济状态。本质体现在“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之中。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本要素。如果经济没有发展,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内外威胁的能力就会降低。经

济的稳定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经济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的能力。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

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如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因此,经济安全实质上是国家利益、国防能力、政策目标等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这样一种经济和政权机构状态。评估标准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资源潜力及其发展能力;资源、劳动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完整性;社会稳定和防止、化解社会冲突能力等。具体指标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预算赤字、国债、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黄金和外汇储备的状况等。确保经济安全是“新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5 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是政治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在1960年代的美国开始出现,并于1970年代成型,在己故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及乔治·沃克·布什执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之所以称之为“新”,是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当时提出这种主义的具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背景者,不少均首度接触保守主义;第二,新保守主义较为曲解现时的保守社会政治思维,这种主义是从不少二战后的知识根源中导出,包括文艺批判及社会科学。

6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7 非政府间组织(NGO)

NGO,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

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非政府组织。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O),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的。这种制度的来源,与美国建国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传统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比如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美国的各种NGO。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部分可以抵税的制度,以鼓励捐赠。

8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Colour 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活动,背后一般都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经过社会动员,往往导致持久的社会对立和动荡,给执政者形成强大压力。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目前颜色革命已经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取得成功。因为没有采用军事手段,所以没有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但在军队与民众发生冲突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简答题(10ⅹ4=40)

1 东亚首脑峰会机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的有关立场

东亚峰会的概念最早是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于2000年提出的,而东盟也早在1995年就决定在举办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时,欢迎其它亚洲国家的首脑参加。1997年年底,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3”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01年,参加“10+3”会议的东亚13国26位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报告,为东亚地区合作提出了发展蓝图。2004年,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10+3”领导人会议决定,2005年在吉隆坡召开首届东亚峰会。在东盟的推动下,首届东亚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

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6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与会领导人提出了17项具体领域合作倡议,签署了《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第二届峰会于2007年1月在菲律宾宿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第三届峰会于同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东亚峰会作为东亚地区一个新的合作形式,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为年度领导人会议机制,由当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有16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6”峰会。目前,峰会已初步形成经贸、能源、环境部长的定期会晤机制,但仍主要通过外长工作午餐会或非正式磋商以及高官特别磋商,就峰会后续行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交换意见。

2 日本的“非核三原则”

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

3 简述中非合作的成就与意义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非双边关系本身,而是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意义。(1)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争取公平和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方

面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2)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有着重要意义。(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非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

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三论述题(35ⅹ2=70)

1 为什么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比其他区域性合作组织快?

首先,简析欧盟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其次,分析欧盟一体化顺利进行的原因。

最后,总结出区域一体化能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2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首先,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其次,介绍建构主义。

最后,通过建构主义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并列举实例说明。

(来源:育明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5265678.html,)

三、2008年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5*8)

1.集体安全

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集体安全理论的代表人物I.克劳德认为,集体安全有两层涵义:①建立稳定有效的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以集体的优势实力制止战争和侵略行为;②不仅保障大国的利益,而且确保弱小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这是集体安全能否实现的关键。集体安全体系一向被看作是全球性的,其成员具有世界性(universality)和全球责任感(global obligation)。20世纪前,在国际关系中主要实行单独安全保障体系,即各国依靠自身力量或与别国结盟以保障安全。这种体制是以大国军事集团的对抗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结果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集体安全主张是在预防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产生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建立,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所作的实现集体安全体系的两次重大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为实现“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率先倡导集体安全。他以筹建全球性的集体安全保障体系──国际联盟为中心,力主航海与贸易自由、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缔结和约、实现裁军等,并将这些作为“永远结束战争”,缔结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1920年国联成立后,美国却拒绝参加,苏联和战败国德国又被排除在外,它一开始就丧失了全球的普遍性。国联盟约规定,一个会员国违反集体安全而诉诸战争,各国可予以制裁直至使用武力。但判定一国是否有侵略行为,以及采取何种制裁手段,由国联按照全体一致原则决定。国

联的决议只具有劝告和建议性质,对成员国不具有约束力。30

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苏联曾以集体安全为对外政策,参加了国联,并倡议建立地区性的欧洲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签订有关国家间互助防御条约,但均未能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联解体,因此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主张,被西方学术界视为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联合国组织是第二个全球性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以禁止战争为宗旨。《联合国宪章》还规定,普遍禁止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唯一例外是在遭到“武力进攻”时,并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采取措施之前,可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权。至于侵略或威胁是否存在,以及采取何种制裁措施,则由安理会作出判断。与国际联盟比较,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保障制度更为有力,因为安理会的决议具有约束力,采取的制裁措施也包括强制性措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美、苏冷战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格局并导致尖锐的利益冲突,安理会常常难以作出一致决议,致使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保障功能几近丧失。7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增强和美、苏两国关系缓和,在解决某些地区性国际争端方面,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做出了某些一致和多数一致的决议。如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中东地区、南部非洲、两伊战争等国际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表明联合国在集体安全保障方面,朝着采取不同于强制性措施的临时预防性措施的方向发展,对促进地区争端的解决日益显示出积极的作用。

2.拉哈尔宣言

1999年2月21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通过"巴士外交",签署了拉哈尔宣言,使两国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但是,缓和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即4月11日,印度人民党政府又试射了射程为2500公里中程弹道导弹,名为"烈火-II"。三天以后,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它也试射了一种据说性能更好的中程导弹,名为"高里-II"。因此,又引发了南亚次大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拉哈尔宣言》重申了《塔什干宣言》和《西拉姆协定》中指导双边关系发展的原则,即用和平方式与双边努力解决印巴之间包括克什米尔争端在内的所有问题。

3.东南亚友好条约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76年2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订立的,东盟当时所有成员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均签署并批准了该条约。此后,为使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加入条约,东盟先后于1987年12月15日和1998年7月25日对条约进行了修改,分别形成了第一修改议定书和第二修改议定书。截至目前,又有东南亚的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该地区以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相继加入了该条约。

4.泛突厥主义

泛突厥主义,又称大突厥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潮。它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有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统治的大突厥帝国。

5.铁克里提事件

应该是铁列克提事件,1969年6月后,苏军频频在这一带挑起冲突。一开始只有步兵,后来逐渐出现出现了坦克和装甲车,甚至还有直升机。当时前线部队将情况上报,但当时新疆军区司令员龙金书认为,苏军的主要目的在于恐吓,因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前沿人员提出的暂时停止巡逻的建议也未予采纳,这直接造成了事件的加速发展。8月13日上午8时,我军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队厉行出发,其后,按照正式说法:苏联边防军出动直升机2架,坦克装甲车数十辆步兵300余人,悍然入侵铁列克提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在连长范进忠指导员扬政林的率领下,奋起还击,经过4小时激烈战斗,连续打退苏军3次进攻。终因战前准备不周,兵力火力对比悬殊,巡逻队38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二.简答(5*4)

1.结合北爱尔兰情况分析宗教与民族关系

这题问的虽为北爱尔兰,但是可以直接把其阐述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只不过在阐述的时候要考虑到爱尔兰的特点。

2.东南亚联盟共同体的内容和意义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ASEAN)的成立。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内容和意义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一年举行一次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4.美在中东推行西方民主制的因素

可以从中东地区的宗教、战略地位及资源来答

三.论述(35*2)

1.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关系

这题需要把朝核问题的历史阐述清楚,同时还要阐述围绕着朝核问题的解决,各国所作的努力,而这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为是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

2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平崛起关系

跟上题差不多,也是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让你分析其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

(来源:育明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5265678.html,)

四、2009年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一、名解(10选8)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政策、行为动机和做法以及美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建议,为美国“已经采用的‘强硬’政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

逻辑依据”。

2.中日友好条约

1978年10月23日上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虽然全文不足1000字,但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3.里根主义

里根主义(Reagen Doctrine ),R.W.里根于1986年3月14日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首次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认为苏联在70年代势力伸展过长,内外交困,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进展。美国应准备以“低烈度战争”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把它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

定局势。美国1986年上半年向安哥拉的安盟和阿富汗抗苏力量首次提供几百枚美制先进武器——毒刺式导弹,先后两次动用美国军事力量打击在利比亚的目标,是里根主义的最初实施。

4.1978戴维营协议

1978年9月6日,应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美国、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会议持续了12天。正在签订戴维营协议终于在9月17日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5.布雷迪计划

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这一计划改变了美国过去坚持逼债的僵硬立场,意味着美国的债务政策出现了一个重

大转折,严峻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开始承认减免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必由之路。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6.银河号事件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美国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银河号”货轮被迫在达曼港接受检查。

7.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15日下午,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目的在于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

8.新大西洋主义

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新秩序的构想。1989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已经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提出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

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新大西洋表明了美国90年代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二、简答

1.简述在打击东突反动势力时,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结合东突势力的跨国性来答,

2.为什么伊朗伊斯兰革命没有在中东掀起扩散效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