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 6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 6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题目论科技创新精神

学院(部)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卫玉梁

学号152080201045

指导老师饶旭鹏

电话 152********

2015 年10月28日

论科技创新精神

卫玉梁152080201045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什么是科技创新精神,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对科学创新精神进行分析和解释。较为详细的描述科技创新精神的具体要求以及实际意义。其次,讨论了为何作为当今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科技创新,即提高科技创新精神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潮流下,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最后就如何提高当下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分步发表观点。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科技创新; 发展趋势;提高与加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我国当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2]之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方面军,就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一项具有开拓性、群众性和战略性、驱动高职教育赢得新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系统工程。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 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创造性人才的基地。当前 , 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 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 更应突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 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

一、什么是科技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4],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4]。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创新——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正确引导员工创新是新时期下企业化文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4],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创造(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点,采用科学的艺术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塑造学生创造品格的新型教育。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顾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精

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九,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改掉错误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5];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二、加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 ,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 ,科学技术带动、大科学大技术引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6]。江泽民同志指出 :“全党和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目前的经济综合实力在世界上还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要迎头赶上还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 , 必须要建立一支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 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夯实知识基础、具备对大量信息和新知识做出迅速反应并能创造性领悟和运用的能力。因此 ,高等学校在注重对大学生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同时 ,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 , 就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紧密联系 , 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向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模式转变 , 培养具有健全个性、适应性强并勇于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人才。高等学校必须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7],把加强青年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 在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加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优秀大学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将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是青年自身成才成长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成才意识、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自我实现要求高 , 乐于接受新事物 , 渴望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满足自身兴趣 , 提高知识适应能力 ,渴望在更广泛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科技创新精神 ,实现自身价值。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社会需求的客观拉动 ,广大学生越来越迫切要求成为具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人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 ,能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 , 使学生能更加注重各方面素质培养 ,增强自学和自律能力 , 如许多高年级本科生愿意参加到老师的课题中 , 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 希望在各种科技活动中完备素质、增长才干。

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与基本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历教育为终身教育所取代,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学科本位换位为能力本位,知识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升华到创新教育。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提出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指出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必须全面推行以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素质是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培养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化升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与能力[7]。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知识教育可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广大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今天的学生素质,也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和国家素质;今天的学生能力,也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科研能力和战斗能力[8]。一言以蔽之,就是明天国家的综合国力。

1、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

要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与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建立由项目化必修课程、研究性选修课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课题、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及大学生科技设计竞赛五大环节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加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基本保证。

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扎实的动手实践。为此,我们建立设施先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课外全天开放实验室。组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项目教材、综合化教材,推行项目教学、做学教一体化教学。营造开放性科技创新实践环境,选派有丰富科研项目开发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小制作和竞赛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承担多项院级、行业企业以及省部级教科研课题,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课题,主动实践、主动研究、团队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向“创新能力”升华与飞跃。所以,广大高职学生要在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着力培养与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与基本途径[9]。

2、高水平“双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科技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与重要基石

常言说得好:“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胡锦涛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已是众所周知。可见,教师创新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做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工程从业资质、产业背景经验和工程实践技能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高学位,更要有高素质、高技能。要重视教师高尚的师德师表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训练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启发创新思维,鼓励倡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建立相互理解尊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校内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不

仅代表着一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实力,更是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实践活动平台。为此,我院建设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设施先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选派有丰富科研项目开发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了数十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和先进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完善,是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要素与重要基石,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乐观而自信,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喷发出蓬勃的创造力,有力促进了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养成。

3、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办学机制和以工学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理所当然地也应是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结合强调的是将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紧密统一起来,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学生参加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带领下的技术开发实践,把“学”与“干”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生产现场中的技术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产品研发、项目攻关、成果孵化、产品批试制造、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等各种产业实践经历,真正获得打开未来科技创新和自主创造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在加强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我们认为产学研结合办学应该由内、外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校内自身的产学研结合,如校办工业中心、校办研究室或校办研究所以及师生自主申报的纵向课题或横向项目。第二个层面是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如与行业企业、独立的社会研究院所合作开展的活动。这样,通过校内、校外产学研结合实践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凝聚了创新精神,提升了创新能力,进一步地增强了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一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了通过产学研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创业、创新、创优的特色之路。

4、竞赛活动是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力抓手

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应最终落实为具体的创新行动[10]。如果科技创新精神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不能引导学生把创新精神升华到创新能力,即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优与创业能力,那么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就没有完成,这样的所谓创新精神就失去了生命力。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 ,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 , 系统地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向和着力点 ,将开展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将组织参加校院两级基础性的科技活动和重点参加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结合起来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学术科技讲座为主要形式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的平台。通过对低年级学生的科普活动 , 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价值

观 ;通过对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 , 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索 ,培养科技创造力。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生通过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团队 ,参加教师提供的研究项目 , 参与各种各样的竞赛、学术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 ,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目前,在学校中,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竞赛活动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对学校创新精神培养质量与效果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任重而道远。唯有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奋起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走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的道路,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 把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 引导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 ,通过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实际应用锻炼 ,学生在课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外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而第二课堂的实际锻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 ,这样又使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教育的针对性更强 , 有助于增加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内外相互环节的推动循环中 ,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双重提高 , 其科研水平和创造能力也大大增强 ,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1985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爱德华·德·博诺. 《创新思维训练游戏》,中信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

[6]保罗·斯隆. 《创新何来》,企业管理出版社

[7]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李桂花,孙秀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之比较[J].学术论坛,2008(5)

[10]游伯笙.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科技思想发展与创新[J].福州党校学报,2008(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