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第七编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总:明戏曲=杂剧+传奇前比不上后明初禁令题材狭宫廷明嘉靖革新丛丛灌木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3 刘东生《娇红记》

二、明中后期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有连贯发展的历史(2 创作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篇褊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不在少数(3演唱体制:嘉靖后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纯北杂剧体式总体终结(4艺术成就:明中后期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影响深远

2 王九思:《杜甫游春》《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体制

康海:《中山狼》——引发中山狼题材创作热

3徐复祚《一文钱》——讽刺杂剧吝啬鬼卢员外(《看钱奴》贾仁)

王衡《郁轮袍》文痞王推《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

4爱国主题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

爱情题材冯惟敏《僧尼共犯》《桃花满面》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 “狂人”徐渭诗文书画戏

2《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对黑暗政权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意戏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女性的赞歌人才易没的哀叹惋惜

《歌代啸》市井讽刺剧一本四出四出独立

3影响

【一、传奇正名

“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

·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将元杂剧成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书)自从宋元南戏再明代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三个阶段

(一)明代前期(1368——1520)——第七编第六章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p-91)

1.明初传奇的道学化和八股化: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

代表作是邱浚的《五伦全备记》、邵璨的《香囊记》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子贞娘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开辟了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八股化的源头

·较少受八股和道学气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在昆曲、京剧和许多地方戏舞台上广为流传。

(二)、明代中叶(约1521——1572)——第一章第二节明中叶四大传奇(P-93)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明代传奇在嘉靖时期盛行起来,成为剧坛的主流。嘉靖、隆庆剧坛出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剧52出,由《水浒》林冲故事改成。突出了林、高斗争是忠奸斗争。林冲形象也一改被动反抗而为主动出击。更加突出他嫉恶如仇、正直不阿的人格精神。这与作者当时深受奸相严嵩倾轧而罢职闲居有关。

【《宝剑记》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糊,语言偏于文雕琢】

2、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明初—嘉靖(2世纪)四大声腔: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嘉靖魏良辅改革推进昆山腔,—>融合其他三腔北曲音乐—>新昆腔—>体制完备,受推崇雄踞300年权威楷模地位

3、梁辰鱼(魏良辅学生)《浣纱记》—第一部咏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演出的传奇剧本

也叫《吴越春秋》,45出,剧以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爱情悲剧&政治剧

《浣》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无名氏《鸣凤记》(传王士祯及其门人作)

《鸣》41出。写嘉靖时当朝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内任党羽,外用军财,致使倭寇侵界,河套失陷,朝政日非。以夏言,杨继遗盛为首的忠直朝臣前仆后继与之斗争,犹如“朝阳丹凤一齐鸣”——政治悲剧现实化较早较完整

《鸣》人物众,头绪多,情节紧。忠奸斗争,一线贯穿。一方是“谏臣”,一方是大奸臣。剧中人物、事件大都真空,是著名时事剧,演出时“令人有手刃嵩之意”(吕天成《曲品》),打破生旦团圆旧套。但情节不够紧凑,人物性格也较浮泛。

(三)明后期传奇的繁荣(1573-1644,万历至崇祯年间)——第六章第三节(p-96)

1、剧坛概况

·万历后传奇极盛,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出现,沈璟作为“吴江派”领袖,在理论和创作上与“临川派”争胜,促进了传奇发展。

·从声腔发展看,传奇多用典雅的昆腔,具较高的文学品位,民间弋阳腔与各地方戏结合,也有不少精彩题目。

·从剧作精神看,明后期传奇张扬个性解放,批判封建礼教,常以婚恋自由具体演绎,于是有不朽作品《牡丹亭》、《娇红记》等问世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统治者寄予厚望

题材另有爱国剧:冯梦龙《精忠旗》等道德说教剧宗教演示剧《忠孝记》等

喜剧色彩作品《红梨记》

高濂爱情喜剧《玉簪记》潘必正陈妙常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恋爱故事。本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正视青年男女感情要求,乃至肯定情欲的健康态度;二是剧情单纯,写人细腻,曲词朴素而优美,至今仍盛演不衰。

喜剧作家孙钟龄(仁孺)《白雪楼二种曲》(《东郭记》—讽刺明末吏治官场黑暗&《醉乡记》爱情悲剧周朝俊《红梅记》李慧娘由两条爱情线索交织而成:一条是李慧娘对裴舜卿的生死之爱,另一条是裴舜卿与卢昭容的婚恋经历。剧作将爱情故事》注入了政治内容,有力揭露了权奸贾似道的荒淫本性和残暴罪行。京剧《李慧娘》据此改编。

&孟称舜《娇红记》:据宋梅洞同名小说、刘东生同名杂剧改编。剧写小姐王娇娘、书生申纯的恋爱悲剧。全称是《节义鸳鸯塚娇红记》。

《娇红记》生动塑造一对青年男女倾心相爱,誓同生死的感人形象,肯定他们无视门第、不畏压力,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和抗争精神。

艺术上,男女合塚同葬的情节安排,坟墓鸳鸯成对的浪漫奇想,无疑寄托着美好愿望,大有《同窗记》梁祝化蝶的场面和情味。语言雅丽,风格婉约,色彩缤纷,美不胜收。

第四节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p-100)

1、沈璟的昆腔创作

沈璟,改编、创作17本昆剧,合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

沈璟传奇:多从传统道德出发,抨击世风堕落。名作有《义侠记》《博笑记》“命意皆主风世”

(吕天成《义侠记序》)

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全面构建以昆腔为主体的传奇格律体系,是曲家的填谱法则。

2、吴江、临川派和“沈汤之争”

吴江派: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员有余姚吕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卜世臣,吴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这些人多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以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怀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①“沈汤之争”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沈璟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汤显祖

②沈、汤合之则美:

五骥德《曲律》:“松凌(沈)据词法而让词致,临川(汤)妙词情而越词检”

3、吴江派曲学家群体:沈璟吴天成叶宪祖《金锁记》等冯梦龙《西楼记》

4、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临川派又称玉茗堂派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西园记》张继王玉赵玉英《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

阮大铖“石巢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和》

孟称舜《娇红记》等

5、戏曲书籍大量印行。

如臧懋循的《元曲选》(又称《元人百种曲》)、毛晋的《六十种曲》、沈秦的《盛明杂剧》等。第七章汤显祖——(p-108)

一、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50-1583)为读书应举阶段,受业于罗汝芳,拒绝张居正的廷揽以致科考坎坷。第二阶段(1584-1597)为入仕做官阶段。上《论辅臣科臣疏》被贬。五年遂昌知县生涯政绩显赫。

第三阶段(1598-1616)为辞官归隐,从事文学创作阶段。】

1、坎坷的仕途:明中晚期屡考屡败张居正贬颠簸15年辞官

临川四梦—至情论—儒释道个性解放至情误人救世仙道隐居

:汤显祖思想儒、释、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秦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3、人生的至情论表现/内容: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间之事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2从理性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就是“至情”的演绎。题词呼唤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表达汤以情施政

4、创作

传奇五种:

《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

《紫钗记》作者《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衫客能做无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

《南柯记》淳于棼顿悟:“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

《邯郸记》卢生大悟:“糊涂帐,六十年光景,熟不得半箸黄粱!”

“临川四梦”的比较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序》)四梦各有千秋翘楚《牡丹》

1、“四梦”相同处:

一是均系改编前人旧作而赋予新的内容;

二是均以“梦”为关键情节而表现浪漫特色。

2、“四梦”不同处:

(1从题材内容看,前两剧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后两剧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2从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扬体现真善美;政治戏基点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展现官僚假恶丑。

(3从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

晚明王思任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汤显祖:“词家四种,里巷儿童之枝,人知其乐,不知其悲!”

(4从曲词风格看,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

二《牡丹亭》讲析

(一)《牡丹亭》题材和故事情节

1、题材来源真实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2、剧情梗概:

第一出《汉宫春》词:

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二)至情论的演绎——《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1、《牡丹亭》题辞: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2、情与理的冲突

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爱情的萌芽—>爱情的毁灭—>爱情的新生—>爱情的胜利

3、杜丽娘叛逆形象的意义

4、《牡丹亭》特殊的文化意义:(1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抚慰被迫害的弱女性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美好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中能够在星期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清初传奇创作

以康熙末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1、清初至康熙末年繁盛期

(1)专业作家异军突起,如苏州剧派;

(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如李渔《闲情偶寄》;

(3)南洪北孔誉满文坛。

2、雍正至嘉庆年间衰落期

(1)体制宫廷化;

(2)内容日益伦理化;

(3)艺术风格诗文化。

补充:

昆曲:

1、昆曲的唱腔:

魏良辅认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也就是:字面清楚,腔调纯正,节奏准确。

更重要是以【曲情】来统驭和激发演唱技巧。

1、昆曲的伴奏:

最早以笛、管、笙、琵按节而歌。

单皮鼓与拍板(又称檀板)称(鼓板)

强拍时击板,谓之(板):次强拍和弱拍处击鼓,谓之(眼)。合称(板眼)。故有(一板一眼)的说法,就是现在常说的二拍子。目前伴奏多为乐团编制。

唱腔之美:清丽悠远,细腻缠绵

·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明代金石家顾起元《客座赘语》)

·昆山腔的语音基础:吴侬软语

·昆曲主要伴奏乐器:昆笛

·声乐美学: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生:大官生——多扮演身份高贵,风流倜傥的中青年男子,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

小官生——扮演当官的年轻男子,例如《金雀记》中的潘狱。

翎子生——扮演会武功的青年男子,如《连环记》中的吕布。

巾生——扮演年轻俊朗的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即为巾生。

·巾生表演时嗓音甜润优美,姿态蕴藉风流。

·其唱腔真假嗓结合而以假嗓为主。

旦:女性角色总称。又为正旦、老旦、四旦、五旦、六旦。

正旦主要扮演已婚的中青年妇女。多带有悲剧性。表演时重唱工、声音激越宏亮、动作端庄凝重。

五旦,又称闺门旦。主要扮演美丽端庄的妙龄女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即属五旦。表

演时嗓音甜美圆润、身段自然大方,充满青春气息和动人的魅力。还有《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然是歌妓,但因为文化素养高,也为五旦扮演。

六旦——扮演活泼勇敢,但位比五旦低微的少女,例如《牡丹亭》吕的春香。

老旦——扮演中老年妇女角色,例如《牡丹亭》中的杜老夫人。

丑行——扮演插科打诨的幽默角色,如《长生殿》中的高力士。

末行——又称老外——扮演中老年男子角色,例如《牡丹亭》中的陈最良。《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太守杜宝,由末行扮演。

正净,又称大面——扮演豪迈直爽的正面人物,例如《单刀会》中的关羽。

副净,分为“白面”——扮演大反派,例如《长生殿》里的杨国忠,“邋遢白面”——扮演一些小人物,不是大恶人,却也不是什么好人,例如《长征殿》中的安禄山。

2、昆曲表演艺术(写意之美)

(1)昆曲的表演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规范。以之刻画人物,交代情节,传达感情,渲染氛围等。所有表演程式高度合谐,统一在歌舞的节奏下。

(2)昆曲表演【唱念音乐化、做打舞蹈化】可谓【有声皆歌,无动不舞】。昆曲的特性主要是歌、舞、剧、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昆曲一上台就得连唱带做,载歌载舞。

第八编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清初戏曲

1、吴伟业和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吴伟业《临春阁》《通天台》《秣陵春》—借历史人物抒己郁闷牢骚情怀

尤侗:《桃花源》等

2、李玉等苏州剧作家的新编历史剧:李玉《清忠谱》朱素臣朱佐朝叶雉斐毕魏丘园—风格类似

3、李渔的风情喜剧《笠翁十种曲》婚恋题材

第二节洪昇与《长生殿》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二、《长生殿》的故事来源

三、《长生殿》剧情

四、作品的思想意蕴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洪昇:世宦家庭。今尚存(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就是在戏曲方面。洪昇的剧作,今存《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据洪昇朋友徐材说,他“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天籁集·跋》)

叠遭“家难”

国子监生:

传奇创作::《沉香亭》(演李白事)

《舞霓裳》(删去有关李白的情节,加入李泌辅肃中兴事,侧重写政治。)

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即主要写李、杨爱情故事)徐麟:“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长生殿》)

《长生殿》之祸

凄凉晚景:六月初一,泊舟乌镇,酒醉失足,落水身亡。

二、《长生殿》的故事来源

唐·白居易《长恨歌》

元·白朴《梧桐雨》

洪昇对故事题材的选择与改造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

《长生殿例言》:“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而中间点深处,多采《天宝遗事》《杨妃全传》若,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览者有以知予之志也。”

三、剧情

·李、杨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作者在第一出《传概》中给全剧定下基调。·全剧从第二出《定情》开始用大量的篇幅生动细腻地描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发展过程。《献发》《夜怨》等出展示了二人的感情挫折。

·第二十二出《密誓》是他们爱情的高潮,二人共同许下诺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永不相离。”

·接下来,他们的爱情生活因安禄山叛乱发生转折,马嵬坡前,六军不发,“宛转娥眉马前死。”

·之后,在《闻铃》《情悔》《哭像》《雨梦》中,作品着力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最后,唐明皇对爱情的赤忱感动了天帝,李、杨二人同登仙界,实现了当初的誓言。四、思想意蕴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弃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富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劣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海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关《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剧中其他人物

·该剧联系安史之乱同时还塑造了其他许多人物形象

·安禄山依仗武力,起兵叛乱,杨国忠穷奢极欲,纳贿弄权,是剧中的反面形象

·郭子仪忠心为国,得到作者热情赞美,特别是普通乐工雷海清,他在安禄山的宴会上敢于痛斥安禄山“称兵作乱,秽污神京”是“兽心假人面”羞辱那些投降的官员是“贪生怕死,背义负恩”最后以琵琶挚击安禄山,悲壮而死。

五艺术特色

(一)结构:全剧结构细密场次安排颇具匠心。主线:李杨爱情故事辅线:朝政军国之事李、杨爱情故事与朝政军国之事依次登台,除了突出对比效果外,在舞台表演外,避免了演员劳逸不均的麻烦。

·全剧以李、杨爱情发展为主线,这条主线又以金钗钿盒为道具贯穿始终。

李、杨二人以金钗钿为定情信物,经过一番波折,至密誓,形成一个高潮。

紧接着安史之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藏品。

之后,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重申前盟。(二)曲词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该剧曲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

如著名的《闻铃》一出中,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借风声雨声,衬托出唐明皇心中的凄切缠绵之情。

《闻铃》是《长生殿》中的第二十九出,写杨贵妃在马嵬坡被众军逼迫自缢后,唐明皇行至剑阁道上,适值风雨交加,乃进入剑阁避雨,闻檐前铃声淅淅零零随风而响,引起国破妃亡的凄然之情。

2、该剧还能根据人物身份,具体情境设计不同风格的曲调。

如乐工李龟年《弹词》一出中【南吕一枝花】唱出了乱世悲哀,苍凉悲怆。

3,《长生殿》曲词多有点化前人作品之处。

试问:《长生殿》与《牡丹亭》的异同之处?

(三)《长生殿》与《牡丹亭》的异同:

《长生殿》与《牡丹亭》一样,是一曲情的颂歌,它是晚明尚情思想的延续和弘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前人认为“《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上半部以写实为主,既如实描写了李杨二人的情感历程又揭示了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政治因素使全局在内容上更加厚实。该剧下半部重在写幻,以幻想的方式将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发挥到极致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宗旨,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第三节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孔子第64代孙

石门隐居: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

出石异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第二次南巡,返程祭孔,孔尚任祭孔后讲经,当即被破格任国子监博士。写《出山异教记》以述不世之遇。

“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渚没齿。”

创作十年:

·隐居石门山时酝酿草稿,淮扬三载搜集资料,任户部时,开始写作《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康熙三十六年八月,《桃花扇》定稿,次年春,《桃花扇》上演,朝野轰动。

作品:

戏剧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著的《小忽雷传奇》。作文集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

《桃花扇》讲析

二、剧情梗概

·明代末年南京,复社成员和魏党余孽阮大铖作斗争,其中复社中坚候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并订定婚约。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为开脱罪名,想讨好侯方域,乘他们结婚之机送上厚礼,李香君不齿其为人,将礼物退还,阮恼羞成怒,造谣陷害侯方域,侯避祸逃走。

·南明政权成立,阮大权在握,逼李香君改嫁。李欲以死明志,将头撞破,把侯方域送她的定情诗扇染上了斑斑血迹。杨友龙将扇上血迹点画成桃花,遂成一柄桃花扇,该剧由此得名。清兵南下,南明政权垮台,侯、李二人分别避难于深山,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相遇,但国已破,家何在?两人双双入道。

三、思想内涵

1、创作意图,反思历史的现实态度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弘光朝灭亡的原因

(1)皇帝昏庸

(2)权奸专政

(3)武讧于外,史可法,江北四镇,左良玉,许写国。

(4)文争于内:魏阉魏忠贤余党与复社文人势不两立。

·清流文人以风流自许,饮酒看灯,欣赏戏曲,寻佳丽,出于门户之见揭发阀党馀孽。左良玉东下,移兵堵江,江北一空,国家覆亡。让张瑶星道士喝斥侯、李,侯、李双双入道,展示出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张瑶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2、难以解脱的兴亡之感

“借男女之情,写兴亡之感。”

(2)《哀江南》渔樵对话——时代哀者《余韵》

时间:弘光政权灭亡后

地点:南京郊外山中

人物:净扮樵子苏昆生;丑扮渔翁柳敬亭;副末扮老赞礼

·《余韵》为全剧最后一出,作者借三位明遗民之口抒发了历史感慨,尤其是借苏昆生演唱的《哀江南》套曲,表达了浓厚的故国之思。

四、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精妙结合。

1、线索的设置,结局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与一代王朝的兴废历史紧密结合起来。

相逢:在党派斗争激烈的政治背景下

结合:卷入了政治斗争

分离:局势日益紧张,权奸逐渐得势,各自遭遇,两条线索。

重逢:在祭奠忠魂的道坛上。

分襟入道:以爱情殉故国。

侯:串起武讧于外,文争于内

李:串起昏主当朝,权奸专政

2、一柄桃花扇绾结全剧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者也、、、、、、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美,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诗字,碎着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者;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传者也。”《桃花扇小识》

“南朝兴亡,遂系之于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

题赠——血溅——远寄——撕毁

·忠贞品格的体现

·亡国痛思的寄托

·情节发生关联的凭借

五、《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2、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1】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治乱系焉

体例结构:全本四十出

2】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画扇,溅扇,寄扇,撕扇等

3】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

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

一边是侯、李爱情

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4】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折,最直截。

3、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1】总体设置:左部,右部,奇部,偶部,总部五组人物。

左部和右部用来写男女离合之情,分别以侯方域、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

奇部和偶部写南朝灭亡,人物包括弘光帝用其文臣武将。

总部以明亡后隐居的张瑶星,老赞礼为经纬,总结全剧的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

2】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

同是权奸,马士英鄙俗,无谋略,而阮大铖却奸诈、狡猾。

同为恃武逞强的江北四镇,高杰无能,二刘(刘良佐、刘泽清)卑鄙无耻,降清,高得功却死不降清。

同为江湖艺人的柳敬亭和苏昆生,柳狷介豪旷,又诙谐幽默,苏则敦厚老诚,温文仔细。3】多侧面多角度地,如实写出人物我性格面貌

侯方域风流倜傥,关心国事,注重名节,但也写出了他的纨绔习气,书生意气和软弱、动摇。左良玉对大明忠心耿耿,但又骄横跋扈,缺少谋略,轻率挥兵东下。

黄得功争位内讧,但又死不降清。

鸨母李贞丽平庸贪财,但关键时刻又能为他人做出牺牲(代香君嫁为妾)

又如杨龙友“作好作恶者”

4、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1】“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2】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八曲为限适合舞台演唱。但:典雅有余当行不足严谨有余生动不足

第八编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正确答案:综合艺术 2、《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正确答案:王国维 3、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正确答案:时间艺术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正确答案: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5、越剧是哪个省份的地方戏? A:浙江 B: 山东 C:江苏 D:广东 正确答案:浙江 第二章 1、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正确答案:大官生 2、《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A:老生 B: 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正确答案:巾生 3、《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正确答案:小旦 4、戏曲行当中扮演奸臣形象者,称为。 A:正净 B:副净 C:白净 D:毛净 正确答案:白净 5、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正确答案:丑 第三章 1、中国戏曲中,生旦化妆的主要目的是。 A:夸张

B:美悦 C:虚拟 D:象征 正确答案:B 2、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正确答案:C 3、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正确答案:D 4、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A:铠 B:甲 C:靠 D:盔 正确答案:C

中国古代戏曲史模拟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戏曲史模拟题(共100分) 一、简述题:(共40分) 1、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10分 就戏曲艺术来说,给艺术形式设立一定的标准,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实际上,不独戏曲,中国传统的文艺形式都存在程式这一问题,如律诗、绝句、词、等对平仄、韵角、字数的严格要求,骈文的上四下六,书法、绘画的点线组合都有一定的标准,只不过戏曲在程式化的运用上更广、频率更高,所以我们称之为程式化。戏曲的程式化包括剧本创作的程式化、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 剧本创作的程式化表现在: 第一,故事情节的雷同化。 第二,人物性格的类型化。 第三,结构形态的定型化。 舞台演出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动作的规范化. 脸谱的模式化。 服装的同一化。 出现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极度稳定和社会生活的缓慢发展是戏曲程式化产生的外部原因。 中国戏曲虚拟化的艺术原则是程式化产生的内部原因。 2、论述元明水浒戏主旨上的差异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15分 水浒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颗奇葩。由于元明两代社会意识形态和文人政治地位的不同,导致元明水浒戏主旨上的巨大差异和不同追求,即元代水浒戏对义的实践与明代水浒戏对忠的努力。 元代水浒戏:义的实践。 作品中梁山好汉行义的出发点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朋友间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第二种类型是为了报恩而行义。第三种类型便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义。作为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了集团利益而舍生忘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表现在元代水浒戏中,他们反对的都是作恶多段的衙内、恶棍,但三者之间却又品格的高低之分。最后一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他抛开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害得失,偏重于行为真正的正义性,甚至为了大义而灭小义。 惩善扬恶、行侠仗义是元代水浒戏中梁山英雄形象最突出的特征。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展开、戏剧主题的完成都是借助于他们的义举才赖以进行下去的,而这种义,在元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极其现实的进步性。 明代水浒戏:忠的努力。 明代的水浒戏既写出了梁山好汉的义,更写出了他们对朝廷的忠,行义只是尽忠的铺垫和手段,是达到忠的途径和阶梯;它们也有对伦理道德的维护,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义军与官军的对立,通过对官府中人的争取,从而实现与封建国家、与皇帝政治上的一致。 按照作品中人物极其行动划分,梁山好汉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除《水浒记》(许自昌)中宋江是作为受害者而被逼上梁山,戏剧动作多一些之外,其余的作品都是将其作为发号施令的山寨之主来塑造的。作为义军的首领,宋江虽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这是因为,第一,出于水浒英雄以义相聚和山寨的纪律严明他对其他人有绝对的支配力量,这就使得宋江的意志能够毫不费力地转化为这一武装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剧目是《东海黄公》,据张衡《西京赋》云:“东海黄公,赤刀奥祝,翼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到唐代(中后期),到宋代,继而到成熟期的元代和处于繁荣起的明清时候。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大面》、《兰陵王》《拨头》《苏莫遮》等都是当时当时流行的的汉代歌舞戏。中唐以后,是戏曲的成熟期,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代,是到了戏曲的成熟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

第五章 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

第五章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 第一节《唱论》、《中原音韵》、《录鬼簿》、《青楼集》 一、《唱论》 (一)定义 《唱论》是元人燕南芝庵的一篇论述北曲声乐的论文。最初附于元至正年间出版的杨朝英所编散曲集《阳春白雪》卷首。全文仅两千字,内容侧重于散曲的歌唱技巧,对剧曲也基本适用,其中提出的有关北曲歌唱的一些问题极为重要 (二)具体内容 1、强调声乐胜过器乐,突出歌唱的重要地位。主张“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由此要求伴奏要随声伴调,给歌唱以发挥的机会 2、提出好的歌唱标准应该把字句唱得真切,意思表达清楚,声调又要圆熟准确。即要做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而且“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3、论述了歌唱的格调、声韵、节奏、运气等方面的技巧 4、提出了歌唱上的一些通病,如:“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腔”;“字样讹,文理差”;“嗓拗、落架、漏气”等 (三)总结 《唱论》言简意赅,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戏曲演唱实践的理论总结。从元、明两代的许多曲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影响颇为深远 二、《中原音韵》 (一)定义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元代前期的词曲家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人,生平事迹不详。他根据元曲作品以北方话语音进行写作和演唱的实际,对元曲所用声韵进行总结和规范,写出了这部著名的韵书。此书在音韵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价值,被语言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二)具体内容

周氏的音韵之说,成为后世曲学遵循的典范 1、周德清的北曲创作理论,集中反映在《中原音韵》后一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中。所谓“作词十法”就是:一、知韵;二、造成韵;三、用事;四、用字;五、入声作平声;六、阴阳;七、务头;八、对偶;九、末句;十、定格。用他在自序中所概括的话来讲,即“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从音韵、曲律、造语各方面概括了北曲曲调的写作方法及要求 2、其最为突出的是将字韵分成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等十九个音部;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三声,其中平声字又分阴平、阳平,取消入声字,将其分别派于平、上、去三声,形成阴、阳、上、去四声、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唱廓清了语音上的障碍 三、《录鬼簿》 (一)定义 《录鬼簿》是元代戏曲家钟嗣成于至顺元年撰写的一部有关元代作家作品的专著。此书记载了152名元曲作家的生平简历和457种元杂剧剧本名目,初步将作家按时代、地位、作品体裁进行分类排比。对于当代作家采取“前辈已死”、“方今已亡”、“方今健在”三个历史时期作分别记述 (二)写作目的 按钟嗣成自序中所说,戏曲作家虽“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但“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与“著在方册”的圣贤君臣、忠孝士子同属“不死之鬼”。所以他要为戏曲作家立传 (三)特点 1、给关汉卿、高文秀等勇于揭露现实的作家以显要的地位 2、给艺人作家以应有的地位 如“教坊色长”赵文殷、“教坊勾管”张国宾、艺人“红字李二”等人都在前辈名公才人之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民主意识 (四)具体内容 1、由于《录鬼簿》重点记述的是剧作家,因而对这些作家的戏剧活动事迹尤为关注 如记郑光祖时云:“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 2、在给作家的小传和吊词中,钟嗣成还评论了一些作家的创作风格 如吊宫天挺云:“豁然胸次扫尘埃,久矣声名播省台,先生志在乾坤外。敢嫌天地窄,

2019年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尔雅课后章节测试上

第一章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二章中国戏曲的脚色体制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____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三章中国戏曲的化妆与服饰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____ 。 ?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____ 。 ?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____ 。 ?A、铠 ?B、甲 ?C、靠 ?D、盔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____ 。 ?A、厚底靴 ?B、福字履 ?C、薄底靴 ?D、登云履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分析

元部分 话本小说: 特点:1、目的满足市民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2、内容题材与人物形象也以城市下层生活为主3、语言为白话,通俗性强4、故事性强,故事完整,生动曲折4、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为入话穿插诗词,白话固定套语。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靖康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 拟话本: 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位有诗,中间以诗歌为点缀,词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 杂剧: 剧种:曲词、宾白、科(介)结构形式:旦本戏末本戏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 戏剧的源流与演变: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题材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居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是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成为文坛的主干。 《西厢记》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例如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情感心理的着力刻画主要是描写无法排遣的相思。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是男女一见钟情,2是小人拨乱离散,3是才子及第团圆。才子佳人的搭配附和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特点,是理想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主要有三种:文人得官后的团圆、私定终身后团圆、金榜题名大团圆。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有两点:1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2是与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及文人地位相关。 元杂剧其他: 白朴《墙头马上》,女主人公李千金,男主人公裴少俊,它描绘了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马致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七兄弟”以下三曲,一向为人们所击节赞叹,颇能代表马致远曲的艺术风格。在这三部曲中,分别用了顶真、映刻、对比、虚写的描写手法。 马致远与多人合作的《黄粱梦》,含义比较深刻,在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剧中的主人公为吕洞宾。 纪君详《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杨显之《潇湘雨》,是一部男子负心题材的作品,负心汉崔通,受害女张翠鸾。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承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它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面性,对商人经营的艰辛表示同情。 神仙道话剧的基本特点: 它与盛行于元代的全真教有着密切关系,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提倡“外则应缘,

明清戏曲与女性意识_张冬梅

明清戏曲与女性意识 张冬梅 (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封建伦理道德使古代妇女在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得不到肯定而备受摧残和压抑。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许多戏剧作家开始关注并已清醒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身心戕害,他们从千千万万的妇女身上看到了女性坚强 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并赋予其剧作中的女性以反抗封建礼教、 追求爱情自由的品格以及独立的意志和爱国精神,塑造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伦理;明清戏曲;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7)03-0041-03 作者简介:张冬梅(1978———),女,甘肃金昌人,河西学院助教,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 学。 收稿日期:2007—11—12 2007年第3期(总第97期) No.3,2007General.No.97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中国是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延续着对妇女残忍的,缺乏人性的压迫。在封建伦理关系之中妇女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为男权社会男性的附庸。刘熙《释名?释长幼》中说:“女者,如也,妇人成如人也。故字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又“女子主内”、“妇人无外事”等等。女子从出生到死亡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少时听从父亲的教诲,婚后听从丈夫的指使,老了听从子女的安排,一生辛劳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从而也注定了她们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一代一代,周而复始,这种状况无法改变。尤其封建社会发展到明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朱元璋一当皇帝就命儒臣修《女戒》,规定妇女不得干政;朱棣即位后,又派人编《古今烈女传》,严格规范妇女的行为。不仅如此,明清时期统治者还对文艺的表现内容进行了规定。《大明律》中明文规定:“凡乐人扮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但“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正是在官方意识和文艺政策的推动下,生活在明初的作者在描写妇女形象时,以表彰贞烈为宗旨,否定妇女对正常的感情生活的追求,甚至宣扬了“女人非人”、“女人祸水”的观点。 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这一时期 文化政策对文人地位的肯定,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多了,所反映的社会、人物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许多有志之士,开始关注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他们从千千万万的普通妇女身上看到了她们坚强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于是涌现出了一批能够鲜明反映明中后期社会时代特征的作品,其中有许多从正面或侧面描写女性形象,作者赋予她们一定的叛逆反抗精神并对她们的叛逆反抗加以肯定甚至赞扬。正是他们笔下创造出的这些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进步的女性意识。 一、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观念的冲击贞节观念是封建道德对妇女的禁锢之一。传统礼法规定了一整套女子从小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古代三大礼书《周礼》、《礼记》、《仪礼》中几乎随处可以找到。《礼记?内则》有一段这样写道:“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纫组纫,学女事,以共衣服。……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指父母丧亡之类),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女孩从小就被限制在家庭的小天地里,不得与外界接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她们与男性接触而萌发感情。她们的思想已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控制,失节之女不仅被社会所唾弃,也被妇女自己所厌弃。 然而,明代戏剧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却打破了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塑41——

中国古代戏曲史 题库

填空题 1.戏曲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2.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歌舞性。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 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5.世界上民族戏剧的源流归结主要有三大源流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6.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它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普 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 7.印度戏剧家首陀罗迦的代表作是《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跋娑的 代表作是《惊梦记》。 8.优孟衣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9.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11.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12.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13.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14.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 成的。 1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16.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7.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 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8.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 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19.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20.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 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1.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22.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 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 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23.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 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24.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是中国戏 曲形成的标志。 2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 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26.南戏的表演是由歌唱、念白、科介、舞蹈等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戏剧表演形态。 27.南戏在化妆上继承了宋杂剧的艺术传统,采用了“洁面”和“花面”化妆两种基本形式。 28.南戏的角色行当共有七种:生、旦、净、丑、外、贴、末。 29.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 兔记》、《杀狗记》、《拜月亭》。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 元代 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 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 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 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 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 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 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 正式形成。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 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 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产生于北宋末 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因南 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 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与 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 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 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 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答案:综合艺术 2、《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答案:王国维 3、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答案:时间艺术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答案: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5、越剧是哪个省份的地方戏? 答案:浙江 第2章单元测试 1、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

2、《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答案:巾生 3、《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答案:小旦 4、戏曲行当中扮演奸臣形象者,称为。 答案:白净 5、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答案:丑 第3章单元测试 1、中国戏曲中,生旦化妆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美悦 2、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 答案:红色 3、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

4、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 答案:红色 5、中国戏曲中,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 ____ 。 答案:厚底靴 第4章单元测试 1、明代前期的“四大声腔”指的是。 答案: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2、“四大声腔”中,哪一种成为明清最盛行的声腔? 答案:D 3、改良昆山腔的曲师是。 答案:D 4、以下几点钟,不属于南曲特点的是。 答案:字多腔少 5、昆曲的主奏乐器是。

答案:A 第5章单元测试 1、魏良辅云“曲有三绝”,以下不属于“三绝”的是哪一个?答案:启口轻圆 2、老生演唱时,使用的是。 答案:A 3、在演唱时,“收音”称为一个字的。 答案:字尾 4、以下不属于“五法”的是。 答案:建筑 5、站立步式属于“五法”中的。 答案:步 第6章单元测试 1、下图属于哪种舞台样式? 答案:芍药

古代历代戏曲发展演变

历代戏曲演变 整体概述: 原始乐舞(巫岘祭祀)→古优讽谏(优孟衣冠)→汉代白戏、角抵戏→ 六朝优戏(钵头代面)→唐代踏摇娘、参军戏→ 北方乐曲: 辽金院本杂剧→元杂剧→明清杂剧→花部(地方戏) 南方戏曲: 两宋官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雅部(昆曲)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与杂剧合称元曲。杂剧是戏剧,散曲则是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接近于合乐的诗歌。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 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 2 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需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新诗体。 元代散曲创作特点 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曲风较为质朴,没有专门的散曲作家;后期曲风则趋于雅丽清婉,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注重字句锤炼、对仗工整和典故运用,有诗词化和格律化倾向,使散曲创作趋于规范和繁盛,作品数量较前期多,社会反映面也比较广。 前期【剧作家及书会才人(白关马)、宦达文士(刘秉中、姚燧、卢挚)】 剧作家及书会才人 风格多样,挥洒自如,曲尽其妙,既保留了民间文艺浅俗活泼的自然本色,又不乏文采情韵。 白朴颇多“看破”世情的感慨。 关汉卿直白真率,尽显本色。 马致远:元代前期散曲大家 【越调·天净沙】《秋思》 ①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 ②提高散曲艺术境界,扩大散曲表现领域。马致远的散曲市井气减少,文人品味增加。雅俗兼备而具有文采。如《秋思》小令,用 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景中含情,蕴藉隽永,被誉为“秋思之祖”。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晚期。商业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空前便利发展的条件。 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布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力的势头向内地和西南发展,及至明万历年间,已经成为广布全国的戏曲腔调,其中的昆曲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垂青而流传更广。杂剧的势力虽然逐渐消减,但在北方民间仍然长期盛而不衰。明代中期以后,北方各地又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起的戏曲声腔—弦索和梆子,它们的兴起影响了清代全国戏曲的面貌。清代以后,这些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到处流播繁衍,随处形成新的地方剧种,衍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壮观。 明清戏曲的兴盛与士大夫阶层对之推波助澜有密切关系。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放诞佻,狂荡不羁,纵情享乐,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戏曲。明末东南著名文人张岱自称一生“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发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明清文人还串戏风行,例如屠隆“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技”(沈德符《顾曲杂言·昙花记》),汤显祖“自掐檀槽教小伶”(《醉答东群二首》之一),甚至一些文人轻贱科举,把身躬排扬作为自己的乐趣。明·陈琬《矿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明清文人很多都养有自己的家庭戏班,著名者如李开先,屠隆,张岱,阮大铖,冒辟疆,查继佐,李渔,尤侗等等。有时官府里也养戏子,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一再发布禁令。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有皇帝谕旨日:“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之事……俱不许自养戏班。”(清·明亮等编《中枢政考》卷十三“禁令”条) 上述这种风气造成文人空前地投入到戏曲创作和戏曲活动中来。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戏曲作家,创作出数量浩翰的作品,繁荣了戏曲的生命。明清文人从事戏曲创作的动机和目的都与元人不同,如果说元杂剧作家更多为了口腹之虞而投入戏曲创作的话,那么明清传奇作者则主要是出于游戏辞藻,播玩音律,兴之所至,吟咏歌唱,把戏曲作为寄情寓意的工具。 由于戏曲与民众生活的紧密结合,造就戏曲得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例如它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戏曲对于下层民众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的教科书和启蒙物。因此,戏曲受到普通民众的普遍欢迎。清·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卷二说:“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歌唱看戏者。”欣赏戏曲对于文化水平的的要求不高,甚至略有修养就可以模仿,清·聂敦观《呵呵道人诗草·观剧》日:“就中闺门初识字,听词能诵《鸾凤记》。”就描写了这种情况,因此,看戏成为明清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项最流行和风靡的事。清·焦循《花部农谭》自序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戏曲的影响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的骨髓,对社会风气和文化的传播方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时风日下的今天,似乎没有多少人能面耐得住寂寞去看戏曲了,我们的京剧,我们的昆剧,我们的黄梅戏等等,都像在波涛中的一叶小船,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文化遗产,或许不用多少年,我们只能在电影或老一辈人的口述中知道我们的文化中还有戏曲这一国粹。愿戏曲在中国越走越远,永世长存!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 [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正确答案:综合艺术 2、《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正确答案:王国维 3、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正确答案:时间艺术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正确答案: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5、越剧是哪个省份的地方戏? A:浙江 B: 山东 C:江苏 D:广东 正确答案:浙江 第二章 1、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正确答案:大官生 2、《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老生 B: 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正确答案:巾生 3、《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正确答案:小旦 4、戏曲行当中扮演奸臣形象者,称为。 A:正净 B:副净 C:白净 D:毛净 正确答案:白净 5、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正确答案:丑 第三章

1、中国戏曲中,生旦化妆的主要目的是。 A:夸张 B:美悦 C:虚拟 D:象征 正确答案:B 2、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 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正确答案:C 3、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 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正确答案:D 4、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 A:铠 B:甲 C:靠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3、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5、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7、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10、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1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1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1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1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赵旭0325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

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 摘要:唐宋传奇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着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相当多的戏曲都是由唐传奇改编而来的,尤其是元明清的戏曲,与唐传奇在故事题材方面有着紧密的沿袭关系。本文主要阐述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做出一些比较,通过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创作手法的异同。关键词:元明清戏曲,唐宋传奇,创作手法的异同 在文学创作中,相同或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思想的作家笔下,可以写出意义截然不同的作品。元明清时期的戏曲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借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原作主题作了较大改动,重新创作为新的文学作品,通过技巧和手法上的改变,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流传于世。 一、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主题的继承。 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变,基本上沿袭了原小说的思想内容。例如,唐李复言《定婚店》与明刘兑杂剧《月下老定世间配偶》,唐薛用弱《集异记》中《王涣之》与清张龙文杂剧《旗亭讌》,五代孙光宪《荆十三娘》与清叶承宗杂剧《十三娘》等等。这些改变的戏剧表明,无论它们是否参考过其他的故事材料,但是唐宋小说对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主题思想上看,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并无太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类: 其一,对侠义精神的传承。唐宋传奇中有许多侠客的形象,宋初李昉的《太平广记》中,“豪侠”类小说专列25篇中有24篇为唐及五代传奇小说,描写了一批极具个性、重义轻利的侠客形象,如昆仑奴、聂隐娘、虬髯客、十三娘等。元杂剧虽然没有改变唐文言小说的侠客故事,但在明清戏曲中出现了这些侠客的身影,继承了他们仗义行侠、惩恶扬善的品质。尽管这些作品人物性格在戏曲中有一些改变,比如但他们原小说人物的主要个性特征都得到了继承。 其二,爱情主题的传承。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唐宋小说中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很多,很多都是经典之作。比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张实的《刘红记》,白行简的《李娃传》等,在后世戏曲中都被多次改编。 其三,对宗教思想的传承。唐代因为统治者的提倡,佛教盛行,佛教思想在小说中也占有优势,如唐临的《幂报记》,释道世的《法苑珠林》,宋代最著名的因果报应传奇小说《王魁传》,讲的是王魁因辜负妓女而被厉鬼索命而亡。而南戏《王魁》、《赵贞女》就是继承了唐宋传奇故事而产生的同样内容的戏曲。此外,唐传奇中对“梦”的记载也流传甚广,《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高唐赋》等都反映了“人生如梦”的宗教思想。明马致远据《枕中记》改编的《黄粱梦》,范康据《陈季卿》改编的《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都是对仙界的肯定,劝人看破红尘,求仙悟道。明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他的《邯郸记》就取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借梦境揭露社会的弊端官场的腐败,对原小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二、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人物的继承 1、元明清戏曲重塑小说人物形象。杂剧的创作,需要考虑时代的背景,市民的情趣。因为杂剧作者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杂剧作家应站在平民的立场,传达出平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