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大魔咒之高处不胜寒

——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世界的不可思议在于,那些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有时候竟会成为颠覆这个理所当然的元素。

——题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既然能凭借这本《创新者的窘境》,确立他在创新技术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那么这本书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否则这本书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

克里斯坦森认为,“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那些以管理卓越著称的企业未能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这个论断,成功地颠覆了我的观念,我想,这应该也颠覆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思维。他的意思是,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大企业、优秀企业之所以总是难逃失败的厄运,是因为他们的管理太完善,太优秀了,比如曾经的西尔斯,曾经的IBM公司。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这样的推论无论如何我都是想不到的。而克里斯坦森不仅“敢为天下先”地下了结论,还通过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

在书中,克里斯坦森将创新技术分为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所谓延续性技术通俗地说,就是那些会推动产品性能改善的新技术,他们都根据产品的主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的需求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而破坏性技术,我们来望文生义一下,“破坏”在常理中本就是一个贬义词,既然给这种技术加上了“破坏性”的定语,想必,这样的技术是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的。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的“谬论”。但是,克里斯坦森阐述了一个近似于真理的论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总是在发生技术变革的时候遭遇失败。就像一个魔咒,一种宿命,一个无法避免的既定结果。而书中所研究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破坏性技术导致了领先企业的失败。

在我看来,企业要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抢占现有顾客,保持已有市场份额;二是开辟空白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前者,需要延续性技术,后者,则需要破坏性技术。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守业更比创业难”,若企业仅仅依靠延续性技术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来留住已有顾客,是很难的。因为不是每一个顾客都保持着极高的忠诚度,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让原有的顾客改变初衷,在不经意间溜走转而成为其他竞争者的顾客。而破坏性技术,会改变市场的价值主张,尽管它的产品性能可能比原有产品更低,也不够成熟,但并不妨碍它打开新市场,即使市场初期的规模不大,与现有市场并不重合,只是迎合了部分边缘消费者,利润也不高。这让企业必须做出取舍的抉择。

在应对破坏性技术管理时,所谓的创新者的窘境就出现了,一方面,企业自身内部并未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往往被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牵着鼻子走。大师是这么说的:“面对破坏性创新的竞争对手,那些大公司注定要失败,因为它们不得不取悦于最有价值的客户,而且别无选择——它们受到重力一样的力量牵引走向末路。”在窘境面前,企业的良好的管理就体现出来了: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同时,在开发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以获取更高的售价和更大的利润率的过程中,企业通常“过度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导致消费者并不需要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这往往是不利的。这种受制于客户的“需求决定供给”模式,事实上导致企业的资源和资金流向为外部条件所控制。企业遵循了游戏的规则,却也被这种规则所束缚,这也就导致了在破坏性技术面前,企业表现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法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然而,在窘境面前,大多数的管理者所忽略的是,破坏性技术的劣势也是它的优势,它所开辟的小市场,最终往往会发展成为主流市场而取代企业原来所掌控的市场。说管理者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吗?也不尽然。太多的管理者只是害怕失去现有顾客,而希望集中资源来开展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活动,以此来保持现有竞争力,以期获取更高的利润。只是,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不可思议吧?

良好的管理,理所当然得被世人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事实的确如此。

然而,我们所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理所当然的优势竟然也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里斯坦森罗列了4大破坏性技术原则,即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管理者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通常会犯的错误就是试图违背或者忽视这些原则,而继续用应对延续性技术变革的传统管理方法来处理破坏性技术变革,这就为企业最终的失败埋下了种子。作者认为,管理者只有努力去理解适用于破坏性技术的自然法则,并利用这些法则来创造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才能走向成功,他也给企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在消费者具有相关需求的机构内设立项目来开发和推广破坏性技术,利用主流机构的一些资源来应对破坏性技术变革等等。

书中列举了许多不同类型企业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案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惠普公司“自杀以求生存”的做法。当喷墨打印技术出现后,惠普公司成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喷墨打印业务,同时又继续保留了激光喷射打印业务,使两者形成竞争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一项业务挤垮另一项业务,但是同时,这种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方法也使得惠普在退出高端市场的时候还大赚了一笔。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浴火重生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变相成功的手段。

领头羊所要承受的压力,或许比那些努力想要赶超它的企业大得多。对于后者,没有得到就无所谓失去;而对于前者,已经得到,反而更加害怕被人抢走。

人性的弱点,莫过于此。

于是,大魔咒一直在延续,悲剧一次次重演。

高处不胜寒。

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新颠覆式创新--读书笔记资料

作者上来就提到了哥德尔第一定律:任何一个系统凡是自治的必是不完全的,意识说凡是内部逻辑完全自治的系统,一定存在自身的边界,一旦越过边界,这套体系就失效了。所以说,我们要敢于对现有的体系提出质疑,没有任何一个体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于这个理论的证明,作者举了哥白尼推翻“地心说”的例子,然后得出一句话:原有体系内的叫常识,体系边界之外式见识,见识比常识更重要。 同样对于工商业管理时代来说,它也有边界,边界可能是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文明,而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并突破其边界。具体方法有两种:第一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第二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作者又给了一个隐喻,关于打补丁和换操作系统,国美、苏宁之争是打补丁,而国美、苏宁与京东、淘宝之争是换操作系统。而研习社本身的目的是如何让大家进入到互联网的操作系统之中。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主题:颠覆式创新—大公司的窘境(一个工具)+互联网思维—工商管理的窘境(一种思维)。 第一部分:颠覆式创新 1)任何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 作者通过计算机的发展史:大型计算机(IBM)-小型计算机(DEC)-台式电脑(HP)-笔记本(联想)-手持设备(苹果),以及计算机的各个发展阶段所对应的主流公司都在不停变化者,发现一些惊人相似且不停上演的规律:企业把别人颠覆,结果却又被别人颠覆。作者结合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两个现象:第一,在某个逻辑体系之内,领先企业总是能赢。第二,在这个逻辑体系之外,或者在另外一个逻辑体系里边,新兴的企业机会更大。这些现象和规律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价值网的概念来自于创新者的窘境,指的是一种大环境,企业正式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求,并对此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其实有的时候表面看是企业是企业的竞争,其实是不同价值网的竞争,比如诺基亚和苹果、淘宝和国美等。价值网本身是逻辑自治的,在价值网之外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窘境》是乔布斯最喜欢的书,其中有这两两句话“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仍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无瑕的管理”。也就是说,在新的价值网里,如果按照旧的价值逻辑来做,即使每件事情都对,仍可能失败。 场。第四象限是大公司边界之外的地方,是上帝恩赐的唯一机会。 持续性技术有两个特征:第一,持续性改善原有产品性能。第二,技术进步的速度一定超过市场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当原有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超出用户的需求,从而失去了改善的意义。 破坏性创新业有两个特性:第一,一方面降低原有的性能指标,不求改善、提高原有的主流性能特征。第二,进入到新的改善曲线,这个新的性能改善通常更方便、更简单、更便宜、更小、更容易操作,作为破坏性创新的通路。 注:颠覆式创新等于破坏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也不能与突破性技术 3)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

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 唐跃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通过分析硬盘、摩托车、挖掘机、钢铁等行业的案例,提出了管理良好的优秀企业往往会会错过破坏性技术发展的浪潮,从而丢失了持续领先的地位。 为了论证他的观点,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首先将技术分成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延续性技术的特点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要客户看重的性能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破坏性技术的特点是改变了市场的价值主张,刚开始出现时几乎总是提供更低的产品性能和更小的市场,但拥有某些边缘客户所看重的其他属性,利润更低。管理良好的企业因为四个主要原因使得他们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四个主要原因是1、听取客户意见。2、大力投资客户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3、争取更大利润。4、争取更大市场。 其次,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构建一个包含四项破坏性技术原则。1、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2、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3、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4、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所以,管理者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通常会犯一个大错误就是—试图违背或忽视破坏性技术原则。在面对破坏性技术创新时,采用成功应对延续性技术变革的传统管理方法,这将导致企业遭遇失败。通往成功的有效途径通常是去理解适用于破坏性技术的自然法则,并利用这些法则来创造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只有了解并遵守破坏性技术的发展规律,管理人员才能成功抓住破坏性技术带来的机遇。 最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给面临破坏性技术的管理人员四

点建议。1、将发展破坏性技术的职责交给确实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以便确保资源能够流向这些机构。2、设立一个能够欣然接受较小收益的独立的小型机构。3、为失败做好准备。不要在第一次就用尽所有的资源,因为你不可能在第一次尝试中就抓住正确的市场方向。在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时,将最初的种种努力看作是学习机会,在获得相关数据后做出调整。4、不要寄希望于技术突破。尽早开始行动,为破坏性技术的当前属性寻找市场,你将在当前主流市场以外的地方找到它的市场。 感想1 破坏性创新是压垮成熟期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熟期的企业不但抓不住破坏性技术的机遇,同时转型也相当困难,究其原因无非是成熟期的企业有一整套内部的价值、流程从而最终决定了资源分配和工作重点。成熟期企业的价值、流程是企业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也是这些企业在面对破坏性技术和企业转型时的重要枷锁和绊脚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我们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有思维固化和僵化。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柯达的衰败和诺基亚的倒塌无不是在照相和手机行业给本书做了另外的注解。曾经的柯达和诺基亚也研发出了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破坏性技术产品,但他们还是栽在这两种破坏性技术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微软在面对Google发展Android系统时更多是观望和嘲笑,而今的微软尽管拥有几百亿美元的现金但转型十分困难。 特斯拉开辟的高速电动汽车行业是成功运用破坏性技术的典范。没有成功进入电动汽车市场也是目前主流汽车制造商的窘境之一。在轮胎行业,现在还有百年老店光鲜的活着,只能说明轮胎行业没有破坏性技术的产品出现,目前的技术不过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延续性创新。

推荐下载 心得体会-《自我发现与重塑》读后感2000字-最新

《自我发现与重塑》读后感2000字 《自我发现与重塑》读后感2000字 情云飞歌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1909年—2019年,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与"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 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近30篇文章,本书收录的《自我管理你的职场上限究竟在哪里》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哈佛商学院教授,"颠覆性创新"理念的首创者。 代表作为《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 罗伯特?奎恩,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组织与管理学教授。 罗伯特?卡普兰,哈佛商学院管理学实践教授。 丹尼尔?戈尔曼,领导力情商大师,著有《情商》。 斯图尔特?弗里德曼,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实践教授。 舒曼特拉?高沙尔,英国高级管理研究院研究员,伦敦商学院战略学与国际管理学教授。 海克?布鲁赫,瑞士圣加仑大学领导艺术教授。 内容感悟 全书于2019年推出,共分为11部分,每个部分的文章都精选自《哈佛商业评论》,虽然有些故事发生在过去,但他所阐述的道理却和今日世界密切相关,通过阅读和深思,让我们从传统的思维中探索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让我们知道大多数行业已经不能再简单依靠粗放的方式发展。 对每位希望提升的管理者来说,更高层次的管理挑战就在眼前。 谁能虚心好学,了解更丰富的管理智慧和商业思想,谁就更有可能在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一、商业智慧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本章通过设立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来让你清醒的认识到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我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续幸福的源泉?我如

《变革的基因》读书报告

——《变革的基因》读书报告 1.成功离不开战略,而战略的落地和推进,更需要过硬的组织能力,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新一代的组织能力,即能变革的基因。《变革的基因》从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模型出发,从战略、组织和人才管理、激发机制等多个角度,结合研究调研、企业实践给出了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获得成功的战略与路径。 通过阅读《变革的基因》一书,结合实际,谈谈从本部门的员工治理、员工能力、员工思维等角度打造自身部门的组织能力,以提高变革领导力,确保企业与时俱进的竞争力? 组织能力指的是“团队整体发挥的战斗力”。组织能力指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不管是10人、100人,或是100万人)整体所能发挥的战斗力,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竞争力的基因,也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真正的组织能力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深植于组织内部而非个人,有可持续性 第二,给客户带来价值 第三,明显超越竞争对手 对于本部门实际: 深植团队意识:床芯车间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团队(以为床垫厂优质足量的床芯),以整体床芯车间财务考核为整体目标,从创新(寻求效益的提升之道)、敏捷(紧跟公司规划“智能工厂”推进和及时供应床芯)。树立团队以外部床芯供应商的意识与服务来进行自制床芯的生产与供应。 组织能力落地的三个支柱 明确了组织能力的重点后,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系统打造支持战略的组织能力呢?杨三角理论认为,组织能力落地必须有三个支柱的支撑。 员工能力:会不会? 盐工是否具备组织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员工视为:愿不愿意? 员工是否展现与组织能力匹配的价值观、行为和投入度?

破坏性创新读后感

破坏性创新读后感 “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于1997年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让大家觉得错愕的答案:让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进行颠覆性创新。而这些新技术最终使公司的业务遭到淘汰。他认为,讨好既有客户的路数,只是些“维持性创新”,这使得公司的成长性有限,唯有颠覆目前的主流科技,在现有的顾客之外制造新的市场,进行“破坏性创新”,才能有机会重新席卷市场。他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这种矛盾,命名为“管理者的窘境”。 这个观念一经提出,立即轰动企业界,他的书《创新者的窘境》推出当年,便被《金融时报》评为当年的最佳商业图书,后来,还被《福布斯》选入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名单。也因此,克里斯坦森被誉为“创新之父”。 克里斯坦森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但他并非只是一个待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他于1979年在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MBA学位后,便在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和项目经理;1984年,他与几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共同创办了CPS,这是一家高科技制造公司,克里斯坦森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达8年之久,1992年,他觉得更喜欢学术研究,于是重返哈佛商学院,在获得DBA学位之后,留校担任教

职。他教过的课程包括科技与运营管理、工商管理学及运营策略等,其中,创新管理这门学科是由他首创的。 因为克里斯坦森曾经从事过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因此,他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与创新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笔下,科技创新不再像过去那些讨论管理的人们笔下的点缀,而是变成了生存的必需。很多新崛起的公司,都是靠创新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例如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但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 克里斯坦森的观点无疑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乔布斯的极力推崇,这本书不仅对乔布斯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了苹果的文化。在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出版十年之后,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iPhone就是典型的颠覆性(破坏性)创新,它不仅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概念,甚至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iPhone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一大批维持性创新优秀手机企业的陨落,如诺基亚、黑莓等等。这些曾经非常优秀的手机品牌,在iPhone推出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便陆续被市场淘汰,非常残酷。 iPhone式的创新,或者说苹果式(iPod、iPad、iTunes等)的创新,是在原有的市场之外,颠覆性(破坏性)地创造出了前所未有

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

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成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然而想要真正做到别具一格,遥遥领先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了《创新者的窘境》,跟随着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去深入了解创新的窘境及奥秘。 本书讲述的是在面对某些类型的市场和技术变化时,公司无法保持其在各自行业中领先地位的原因。这里所讲的并不是任何一般的公司,而是那些以精于管理著称的公司。它们是大多数经理们羡慕并尽力效仿的公司,是以很强的创新和执行能力闻名的公司。这些公司无法回避困境,但也可能走出困境。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智能触屏手机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手机消费市场,其屏幕宽大清晰,上网购物等功能一应俱全,再也不局限于通话了。老式按键手机渐渐退出了手机消费市场,曾经在手机品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诺基亚也逐渐销声匿迹了。那些在诺基亚工作的塞班大师们,当年也都是各大著名高校的精英,随着塞班系统的没落,诺基亚内部很多人并没有补充其它新技能,没有自我突破,应运而生的苹果、三星等品牌代替了其地位,使之曾经的辉煌将成为历史。从而可见创新对于某些企业来说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 但是想要想要创新,突破自我,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如书中所提企业创新的分类:延续性创新与持续性创新。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消费者所认可的方式提高产品的性能。这是因为,它们的管理方式都基于以下几点:1:听取消费者的意见。2:大力投资消费者表示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3:争取更高的利润。4:以更大的的市场,而不是更小的市场为目标。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破坏性技术改变了市场的价值主张。就主流消费者所关心的产品属性来说,当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几乎总是提供更低的产品性能。但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属性。因此,破坏性技术打开了新市场。此外,由于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得到了足够的投资,破坏性技术的开发者总是能够提高其产品的性能,并最终能够占领原来的市场。这是因为它们不但能够

李善友:华为正身陷“创新者的窘境”

1李善友:华为正身陷“创新者的窘境” 2014年01月15日 09:31 福布斯中文网我有话说(25人参与)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2014年1月5日演讲内容的完整版本。 作者:李善友,酷6(3.14,0.03,0.96%)创始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兼职教授 2013年12月31号,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大公司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华为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第一它有核心技术,第二它的管理是中国企业中最好的,第三它的国际化进展顺利,2/3的收入来自于海外。任总也是我极为崇拜的教父级企业家,之前他的很多文章给我启发。但是这次读完他的新作,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任总老矣,华为危矣!任总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却处处透露出华为正浑然不觉地走向“必然死亡”。 作为晚辈和华为的粉丝,也许我不该“危言耸听”,但想起任总文中所说,“号召大家‘炮轰华为’”,我权且不顾礼节,斗胆发声。不为别的,只希望任总和华为的朋友们能够不同的声音,也许不无裨益。 一、何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吗?跟随战略适用于颠覆性创新吗? 这篇新年讲话,任总的核心问题是: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来?我认为任总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企业家的了不起绝不在于他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在于他能够发现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和境界。 任总意识到华为已是一家大公司,是“一个‘宝马’”,正在迎接特斯拉 (161.27,21.93, 15.74%)的挑战。他说: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段时间是我们公司内部争辩的一个问题。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性创新会超越宝马,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 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档、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当然,特斯拉也可以从市场买来后两项,我也没说宝马必须自创前两项呀,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任总认为宝马经过技术上的学习是可以摆脱特斯拉对它的颠覆的,这也支持了他文章的立论:大公司不是会必然死亡,不一定会惰怠保守的。否则不需要努力成为大公司。 换言之,任总的观点是只要你能成为大公司,你就不一定会死掉。因为任总相信大公司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惰怠保守”。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任总对于特斯拉的理解是肤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但是《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先生在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准则中提出的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的观点较为偏激,有局限之处。先生判断虚文的标准是物质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这样的标准较为主观,完全为作者激励青年摆脱旧文化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单纯信奉实用主义。举例来说,文学、音乐、绘画等知识与经济、贸易、化工等知识相比实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新高考生物2月创新卷五含解析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新高考生物2月创新卷(五)(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一定不含磷元素的是 A. 酶 B. 纤维素 C. ATP D. 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大多数属于蛋白质少数属于RNA,纤维素是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 【详解】A、少数酶属于RNA,组成元素C、H、O、N、P,A项不符合题意; B、纤维素属于糖类,组成元素是 C、H、O,不含磷元素,B项符合题意; C、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C项不符合题意; D、脂质中的磷脂含有C、H、O、N、P,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构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牢记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解题的关键。 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 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 麦芽糖的水解 C.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消化液、泪液、汗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A错误; B、麦芽糖的水解在消化道,为外环境,B错误; C、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属于人体的内环境,C正确; D、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 3.下列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不是由单层膜的细胞器完成的是() A. 合成磷脂 B. 对蛋白质进行分拣 C. 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D. 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详解】A、光面内质网中合成磷脂,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分拣,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 C、中心体无膜结构,能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内的多种细胞器,意在考查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 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B. 葛莱弗德氏综合征可以通过其染色体核型进行诊断 C. 通过检查发现胎儿有缺陷,可诊断该胎儿患有遗传病 D. 羊膜腔穿刺技术可确诊神经管缺陷、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①一般来说,染色体异常的胎儿50%以上会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是机遇还是挑战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报告 一、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企业为什么失败”。作者深入分析,得出一个结果就是,管理的更好、工作更努力、决策更可靠,却有可能导致企业衰落。这一部分也解释了本书的名字,创新者正面对一个两难困境,管理层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强有力的决策,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也正是这些决策可能会成为他们失去领先地位的原因。第二部分为“管理破坏性技术变革”。作者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管理人员应该协调好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一方面是要保证企业近期内的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还要动员足够多的资源,关注那些突破性的技术进展。 简单来说,优秀大企业会受到主流消费者抵制、投资者抗拒、企业价值链制约和组织结构限制等原因,难以进行破坏性创新,只能选择延续性创新。而小型企业不受这些因素限制,没有顾虑地大胆进行破坏性的技术创新后,从小众市场逐渐步入高端市场,并颠覆传统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这个论断是作者多年前提出来的,那时候创新创业还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概念,但克里斯坦森就有了这样的眼光,并且还非常系统的树立了一个体系,能够将许多企业带入来证明。 “手机巨头”诺基亚的轰然倒塌、“胶卷霸主”柯达的黯然倒闭、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的破产保护等,无不印证着书中所述这条诡异的“魔咒”。另外本文还举了几个正面的案例,如本田的“超级幼兽”摩托车、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水力开凿机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在他们各自的领域,改变了市场的价值主张,重新定义了竞争的前景。 二、如何看待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的创新是有风险的,它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正确的、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比如摩托罗拉公司推行的“铱星计划”,给这家科技巨头公司带来了不可承受的财务负担。正是这种不可预期性,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或政府部门都十分慎重,为求保险而踟蹰不前。但破坏性技术的劣势也是它的优势,它

2020社群经济读后感【精品】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捆绑在一起,虚拟与真实,冷漠与温情,皆在键盘与屏幕之间。无论是主动进击,或被动参与,我们无疑已经进入了互联时代,或多或少加入了各种络群组,互推,钱情交易,成为了社群经济中的一份子。没有络,全世界便仿佛与屏幕一同熄灭了。 然而,虽然身处时代漩涡之中,对于“互联 +”与社群经济,却并没有足够清晰深刻的概念。继年初干活科普书《风口上的猪》问世,号称一书读懂互联经济,提纲挈领,理性而简洁,只在概念上浅尝辄止。作为悟性不够的非专业人士,仍处于云里雾里状态。而当阅读完《社群经济》,心中的困惑有所减少,对于息息相关的互联经济现状,终于有了一次感性多方面的认识。 《社群经济》从更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短篇论文集,书中辑选了聚力集团创始人陶闯、逻辑思维首席执行官李天田等新兴企业高层与部分高校专家教授、新闻记者对于社群经济与互联时代经济格局的主题书写。这些共同的特色是篇幅精短,基本控制在十页以内,可以一口气轻松读完;此外,这些绝不是干巴巴的理论,或是空对空的高谈阔论,相反以例证贯穿,大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企业作为鲜活案例,感性呈现、理性解读目前的经济局势与时代变革。 通过阅读《社群经济》,首先可以厘清一些相关的概念,为我们理解经济理念提供了基础思路。比如移动互联的核心,被陶闯概括为:“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群链,其人群关系组织特征体现为社交、本地、移动、个性。”寥寥数语,互联经济与社群经济的概念皆得到了解释。而对于成功社群的特征,在李春光这里得到了精彩的三点总结:“它本质上是聚焦于某个心灵次元的意识群体;它在现实物质效应上会表现出一种“非线性成长”的方式;它必然具有高概念与高感性的文艺模块。”由此可见,社群经济不仅聚焦于产品与服务,更依赖于情感体验,在交易中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由于《社群经济》不同于大部分经济著作引进于国外,因此在例证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更为亲切接地气。书中所举例子集中于小米、逻辑思维、360、阿里巴巴等耳熟能详的国内企业,讲解了这些已经融入我们生活中的互联经济运作模式,更直观易于理解。同时,这些作者大多擅长讲故事,跨界举例,连《哈利波特》和豆瓣小组都露了脸,让此书在生动性上颇有特色,而他们本身的专业性保障了内容的到位深度与可读。本身十分符合互联思维:无界、精益、媒体化。合上书本,我仍记得李天田分享的故事,他把企业竞争比作机场安检排队,当队伍过长,互联社群模式就像队伍旁边新开的窗口。当窗口打开,原来队伍末位的人了无牵挂地跑了过去,排头兵按兵不动,而位列中间的企业受到了改革的最大阵痛。这个故事触动了我,它简洁却深刻,形象地勾勒出了企业的状况。这样的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着实值得细品。 读完《社群经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属于互联与社群经济的时代,互联代表着未来与高科技的前进,同时也意味着同时发生的“返祖”。由于互联社群社交模式的开启,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重回部落、重回口语的个人时代,过去的经验被新的变革冲散,时间感、距离感、位置感均被改变,而前方的路仍充满了未知。 许多年前,Google,Twitter和Facebook还能够在大陆见面,那时候的我对互联的理解几乎没有,觉得那不过是一个有着游戏,有着美女照片的集中营,觉得接触了互联的孩子

5个技能教你创意创新——《创新者的基因》

5个技能教你创意创新——《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的动机:满足自身的欲望。这是由人贪婪的天性造就的。 创新者的关键特征:主动寻找差异化利益。通常,在已有规则的情况下,创新者的表现更出色;倘若现有环境影响了发挥,他们会通过悄悄或者寻求支持公开改变等方法尽力改变现状;再次,倘若环境发生变化,创新者会及时捕捉机会应对威胁。 推荐的书籍《创新者的基因》里介绍了创新者的五项发现技能和四项实行技能,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不是作为一个个人特质而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项发现技能: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实验。四项实现技能是分析,计划,细节化实验,纪律化管理。 我想从发现技能里选几点具体展开谈谈看法。 关于联系,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新者发现了别人难以发现的两个事物之间不可思议的联系。可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如果大家都能看到的就不能称之为创新了。书里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训练自己联系技能的方法:强加联系。生活中我们认为,给事物强加联系是不合理的,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个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思考事物之间可能有的联系,通过逼迫我们将无关的事物强行联系起来并用一些方法来使其能够得出合理的解释,对一些平时会忽略的东西产生新的、不同的看法。久而久之,我们会养成看到不同事物就会想要将其联系起来的习惯,成为我们的思考方式,非常有利于我们在今后产生新奇的点子。 发问的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很多灵感都是从发问中产生的。爱因斯坦说过,形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问也需要技巧。首先我们要弄清现状,于是就要问,这个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这些是发问是为了取得对事物的了解。其次,了解之后要敢于挑战现状,这时要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如果…会怎样?不这样可不可以?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认为地设限,迫使人们在限制的边缘思考,进而激发出出人意料的想法。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问题风暴,围绕难题提出问题。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对挑战产生新的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第二,我们可以培养问题思维,要求自己用问题代替陈述句;同时注意记录自己在讨论时的提问和回答的比例。最后用笔记本记录下问题。我们知道,有一个创新方法是要求我们不论何时都带着一个本子和笔在身上,以便有新点子能及时记录下来。此法类似。问题记录得多了,不仅能培养提问题的思维模式,同时还能帮助思维条理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是一种赌博,是一种突破 创新就像一种赌博,当比例为1赔10的时候,是手里有1万元的人,还是手里只有10元钱的人,更会去赌呢?这个比喻揭示了为什么小公司会比大公司更加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创新就是一种对原有物质世界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是从持续性创新的量变到颠覆性的破坏性创新的质变。为什么看起来威风凛凛的市场领先者,总是没法掉头,没法占据下一代技术的市场。在读了本书之后,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我们思考问题的思维范式,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作者以硬盘市场为例来说明具有破坏性的边缘市场如何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市场的。比如当14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nimi computer市场的8寸硬盘;8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PC 市场的5寸硬盘;5寸硬盘成主流时服务于笔记本市场的3.5寸硬盘;以及3.5寸硬盘占主流时服务于ipod的1.8寸硬盘。 在IT行业,小企业取代大企业市场地位的例子数不胜数。似乎,小公司只要凭借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就能在三两年内迅速崛起,迅速占据大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面对后起之秀的威胁,先行者似乎只能坐以待毙,永远也摆脱不掉那个该死的技术诅咒。为什么大公司就不能在突破性技术面前处于领先地位,那些领先者能在永久的保持自己技术和营运模式上的领先地位么? 领先企业太注重现有客户和市场,是他们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时失去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大公司之所以与这些“破坏性的创造”失之交臂,既不是因为大公司没有能力进行技术突破,也不是因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原有技术的路径依赖,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太过顺风顺水。 《创新者的窘境》把技术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前者可以称为“量变”,指使目前产品性能不断提高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出现的,因而能够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利润。而破坏性创新则可以称得上是“质变”,或“革命性变化”,这种创新对原有技术起到破坏作用,也超越了现阶段用户的需求,因而市场前景不甚分明。 在《创新者的窘境》第四页中写到:盲目地遵循“好的管理者应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的箴言有时可能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越是管理成熟的大公司,在倾听消费者需求,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方面越是兢兢业业,在评估新项目前景时,通过决策、获得投资的往往都是持久性创新,因为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更高的利润率。而破坏性创新在权衡利弊后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邹学敏 管理学院06级工商管理1班 学号2006041041 《创新者的窘境》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它的作者是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他是哈佛商学院的企业管理学系教授,亦任职于同校“科技与作业管理”及“一般管理”学系。他的研究与教学重心放在科技创新、组织能力开发,及为新科技寻找新市场上面。在进入哈佛之前,他曾任CPS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 “即使是经营最好的公司,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并不断投资开发新技术,但都可能被市场或技术上的新变化所影响而失败。”本书旨在告诉经营者,为什么有些公司无法回避这样的困境,而有些可以走出困境。从对创新问题的最早的研究开始,学者、顾问和经理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大公司在面对技术变化时经常遭受挫折。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克里斯坦森对磁盘驱动器行业的研究后发现,该行业的领先者率先引进了每一种持久性技术,包括那些与以前能力毫不相干、使在技术和资产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的总体结构和组成部件上的创新。然而,正是这些公司却往往在技术上简单直接但是具有突破性的变化——如8英寸驱动器——面前受挫。公司创新成功与否与创新本身所涉及的技术的性质(组成部件与总体结构)、风险的大小和需要冒险的时间限度,与所研究的领先地位和追随地位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如果他们的用户需要一种创新,领先的公司就会以某种方式聚集所需的资源,开发和采用这种创新。反过来,如果它们的用户并不想要或不需要某种创新,公司就会发现,它们根本无法将哪怕在技术上很简单的创新商业化。于是,克里斯坦森在研究了磁盘驱动器工业的基础上,又深入研究了美国的挖掘机行业、零售行业等其他行业,以此为基础,解释了领先公司在面对技术变化时为什么会失败,也就是为什么大公司不善于进行突破性创新的问题。 克里斯坦森先定义了持久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持久性技术是指此类技术使产品按照主要市场中大多数用户历来重视的那些方面来改进已有性能。某一行业中的大多数技术进步都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从技术本身来说,一些持久性技术可以具有非连续或突变性的特点。但是,持久性技术提供的技术改进的轨道依然是没有脱离原有的技术轨道,产品的竞争基础并没有改变。Christensen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即使是极为困难的持久性技术也极少引起领先公司的突然失败,领先公司能够很好的进行基于持久性技术的创新。突破性技术是那些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用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技术。突破性技术给市场带来的价值,截然不同于以前。一般来说,突破性技术比主流市场上已定型的产品要差(性价比差),但是它们具有少数激进的(一般是新的)用户比较喜欢的其他特性,比如突破性技术的产品一般比较便宜、简单,比较小,而且通常更便于使用。比如,VCD机对于录像来说是突破性技术,晶体管收音机与真空管收音机相比,也是突破性技术。 总之,突破性技术是指那些暂时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的技术。而持久性技术是指主要满足主流用户需要的技术。从技术改进的轨道上来说,持久性技术依然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前进,而突破性技术的技术改进轨道已经(暂时)偏离了现在主流用户的技术改进轨道。在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图书基本信息: 创新者的窘境 中信出版社 【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读书笔记正文: 从一个问题出发:为什么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 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 正是良好的管理导致领先企业马失前蹄的主因。准确的说,因为这些企业倾听了客户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的研发,以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因为他们认真研究了市 场趋势,并将投资资本系统地分配给了能够带来最佳收益率的创新领域,最终,他们都丧 失了其市场的领先地位。 那么什么是延续性技术(创新)和破坏性技术(创新)? 所有的延续性技术所具有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一直以来所看 重的性能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 对于破坏性技术来说,首先其在主流市场几乎没有价值的属性,通常成为它们在新兴市场 最大的卖点;其次,相比成熟产品,破坏性产品一般更简单、更便宜,也更可靠,更便捷。 破坏性性创新有五大原则: 一、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 二、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三、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破坏性技术的最终用户或应用领域是无法预知的。

因此需要在学习中前进、在摸索中前进。 四、机构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局限性;机构的能力独立于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能力而存在。一个机构的能力体现在起流程和价值观中。 五、技术供应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导致破坏性技术在成熟市场不具有吸引力的特性,往往就是构成破坏性技术在新兴市场上的最大价值特性。 那么如何根据五大原则来建立它们的竞争优势呢? 1.将发展破坏性技术的职责交给确实存在的客户需求的机构,以便确保资源能够流向这 些机构; 2.在小型机构内设立项目来开发破坏性技术; 3.在为破坏性技术寻找市场过程中,为失败做好准备,节省成本、保留资源,以便有能 力不断尝试、学习、再尝试; 4.不要寄希望与技术突破。尽早开始行动,为破坏性技术的当前属性寻找市场。破坏性 技术的市场不同于延续性技术,其具有先发优势,越早进入越好。 几个概念: ●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即一种大环境,企业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 求,并对此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产品竞争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推动从一个阶段 向另一个阶段转变的因素,就是性能的过度供给。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这本书不仅是创新者的窘境~是所有想要取得不断进步和成功人都要去审视的问题~我们是否真的意识到我们能力的局限性~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去在不确定当中采取相当的方法去应对~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编辑的创新者的窘境个人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当前~颠覆性技术一词非常地火爆~随时随地都可能从身边人的嘴里冒出来。实际上~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一词早在20年前就出现了~以前经常翻译成破坏性技术~最早出现在1995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的一篇论文中~论文的题目叫《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tching the wave》~作者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瑟夫?鲍尔和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此后~克里斯坦森先后写了《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等“创新者”系列著作~确立了他在创新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 《创新者的窘境》讲的是~企业在遭遇颠覆性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的领先地位~而且越是管理良好~越是以客户为中心认真倾听客户意见~按照客户需求持续创新的企业越容易忽视颠覆性技术~从而丧失领导地位~而导 1 / 21 致企业失败的决策~恰好是在其被广泛赞誉时作出的。书中分析了IBM、DEC、施乐、西尔斯等很多著名企业失败的例子。 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失败?作者研究后有3个发现:第一~技术有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之分~延续性技术都是围绕主流客户的需求~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即便一些延续性技术具有突破性~也还是围绕主流客户的需求~不具有破坏性。而破坏性技术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它们拥有一些边缘客户所看重的其它特性。第二~目前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可能低于用户的需求~但日后可能会发展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doc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中文版进入中国时,恰与国内创业创新的浪潮合拍,简直成了创业者的《圣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中文版进入中国时,恰与国内创业创新的浪潮合拍,简直成了创业者的《圣经》。动不动就有创业者捧着这本书,高呼要颠覆式创新,破坏式创新。总之就是某人一创业,想出一个新点子,某个行业就准备全体关张大吉。然而,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号称要被颠覆的企业活的好好的,反而是创业公司起来的有多快,死的就有多快。这本书被这些失败案例拖累的,也不那么流行了。 参加了一个锻炼思维的群,要求群友共读《创新者的窘境》,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经过时间的检验,此书已经成为创新领域的经典。也许经还是真经,问题出在怎么读。 本书定义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提升原有产品的性能,同时收取更高的价格。目标用户是更关心产品性能,而不是产品价格的用户。 破坏性创新,是偶然环境下,出现了一种比原有产品更简单,更便利,更廉价的产品。目标用户是买不起现有产品的用户。 在作者的描述中,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出现时,拥有延续性创新的领先企业对此是漠不关心的。随着破坏性创新的拥有者找到用户,破坏性创新产品也开始延续性创新,最终击败之前的领先企业。 但现实中,几乎找不到新企业采用破坏性创新战胜老企业的例子。二十年前,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赞扬的创新企业,在我读这本书时,差不多都消失了。即使个别还存在,所在的行业处于整体的没落中,已经没有什么进展值得在互联网上发消息了,说白了就是苟活中。没有成功案例,那这本书说的对不对?小胖纠结了,或者说绕进去了。

功能基因研究

吉基 吉凯基因 2014 让我们用心,换取您的放心!

常见问题 ◆创新性不够。 ◆立题依据不充分。 ◆实验设计不合理。 ◆如何做好预实验。 ◆如何获得一个好基因。 让我们用心,换取您的放心!

典型基金精要 A基因通过调控B信号通路影响C肿瘤的D功能

A基因通过调控B信号通路影响C肿瘤的D功能 1. 相关性研究: A--C 组织水平:肿瘤组织样本基因的表达情况 临床水平:基因表达水平与各种临床特点(恶性程度,转移与否,耐药性,生存率等)的相关性 2.功能研究: A--D 细胞水平:生长,凋亡,转移,侵润,血管新生,耐药 细胞水平:生长凋亡转移侵润血管新生耐药 动物水平:成瘤,转移,药物敏感 3. 机制研究: A--B 3机制研究:A B 分子水平:相互结合,表达调控,翻译后修饰前,降解调控,剪切调控,胞内定位,激酶信号传导等 3

肿瘤基因功能研究流程推进 第一步:由特定肿瘤找出相关基因 肿瘤 表达检测 基因常规方法:表达芯片,等 目的:通过筛选,找出在肿瘤组织中有表达,和肿瘤的 目的通过筛选找出在肿瘤组织中有表达和肿瘤的 临床特征有相关性的基因 功能意义:研究的应用性以及临床相关性 意义研究的应用性以及临床相关性 机制 让我们用心,换取您的放心!

肿瘤基因功能研究流程推进 第二步确定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肿瘤第二步:确定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本逻辑:改变基因状态后检测细胞模型、动物模型 的表型变化 基因基因操作基因操作常规方法:过表达,RNAi 功能检测功能检测方向:增殖凋亡,转移,血管新生等 功能目标确定候选肿瘤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机制 目标:确定候选肿瘤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意义: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用心,换取您的放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