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法”讲座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法”讲座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法”讲座

万州一中刘文东主讲

2005年暑假

自我简介

刘文东,重庆云阳人,万州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合格者,特级教师。

主要成果:《论语文创新素质的培养》等12项教育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市)、国家级奖励;《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等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撰写、参编学术著作8本。

主要社会兼职:重庆三峡学院客座副教授;万州区教科所语文兼职教研员;重庆市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书评委专家组成员;万州区教育系统中级职称评委。

第一讲探求未知世界,开启思维门扉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新学习方式的引导与构建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

生的发展。

(一)体现师生互动,实现有效对话教学

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才能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

1、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衡量标准,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尺度,而是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因素,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师生互动要求师生的平等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引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也就是说,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之所以用“高级”来强调点拨学生,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而又和谐自然地对课堂活动加以调控。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的问题要最终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师生互动对教师的素质及对新教学理念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对话教学的实质,不能简单地认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要充分考虑是否真正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教师要避免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专门提问一些无需调动学生思维的事实性的、记忆性的问题,表面热热闹闹,却达不到体现教学目标、真正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要为问而问,为对话而对话,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真正展开,也就谈不上有实际意义的“对话”。因此,对话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话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运用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没有疑问的地方创设疑问,激化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并能够将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引至对与错、是与非的对立点上。

2、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中心的互动

(1)师生互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这样,学生的主动

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对话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和体现。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师生的沟通,要注意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在上课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做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要宽容引导。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

(3)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全体。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虽然明显渗透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要想什么办法去引导;而是想这样进行下去,课堂会不会太乱,自己会不会驾御不了。教师关注学生应深入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比如,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时,对没有发言的同学老师可以直接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除了鼓励他,还要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如,“有什么不一样?”“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他的方法可以吗?”老师只有真诚地将温情的种子播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才能散发出充满浓浓人情韵味的馨香;才能感知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4)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要注意教学设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但是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一无所有、需要灌输的,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可以根据以往相关的经验,依靠已具备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情,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为此,教师要下大功夫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真正体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3、有效对话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对话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因素:

(1)设置高质量问题实现有效对话教学。教师通过高质量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那么,如何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有较高起点和悬念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涵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问题的设置要视课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它可以设置在导语部分,也可设置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它既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引出重点、难点的“引子”。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即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能够形成新的认识,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它来构建新知。设置深层理解的问题一般是关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所以教师要多设置类似的问题:“你是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说具体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请你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最后,设置的问题必须涵盖整个或部分课堂教学,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其他的问题创设要由此展开。当然,这类高质量的问题,一节课内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就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2)有效的对话教学设计要恰当地体现出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等。一篇文章所包容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信息有策略的取舍。课堂上要传递多少信息给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样的信息传递为主?教师都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了然于心。比如,学习《统筹方法》这篇说明文时,师生交流互动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统筹原理上,而不应过多

地对这篇文章所代表的事理性说明文文体进行分析。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的内容比它所代表的事理性说明文知识更有意义。

(3)有效对话教学的开展要建立在对以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写作规则、语言运用规律与技巧为内容的陈述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效对话不是架空陈述性知识来谈学生发展的。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来凸显,这样构建的知识才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这也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学生不具备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就不能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没有这个转化过程,学生能力的发展只不过是句空话。

(4)有效对话教学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培养能力应具有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为他们灵感的跳动搭建平台并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构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二)以学论教,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适应。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主体性——以学论教。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对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并不排斥关注教师的行为,但是关注者的行为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把关注点转移到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促进与引导上来。比如,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如何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

(三)灵动调整,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线路带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

大都设计了非常详尽的课堂教学方案,如设计出详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作业的布置,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这种像剧本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案无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因为互动对话的教学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互动灵活地做出调整。弹性化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随堂机智,需要教师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如学生在自主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这里只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一谈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策略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具体内容。

1、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新的语文教学,教师不必像以往那样把课文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无数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

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往课堂教学缺乏活力,问题在于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在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过程调控。自主学习中,学生应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2、自主学习教学中小组的构建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往往会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能积极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有利于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情景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而自主学习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地研究各种形式的小组组成对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以便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条件构建最优化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地,分组前,教师要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授课环境等因素科学分组。常见的分组有:固定分组、层次分组、按类分组、自由分组。其中,固定分组最为常用,有一定的稳定性,便于操作,即根据班级授课学生座位较为固定的特点,前后邻座的几位学生为一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座位时,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学习水平层次的搭配。至于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形式,教师必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决定。教师在考虑分组时应着重考虑:

(1)学习小组的规模。自主学习中的分组首先要考虑小组的规模。大多学者认为,学习小组最理想的规模是2~6人。小组组成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适时调整分组。比如,活动时间短,小组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时间长,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学习任务重,困难比较大,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

(2)小组成员的组成。学习小组的成员组成是按同质分组还是按异质分组应是教师着考虑的。一般来说,小组的成员组成最好是组成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知识基础、认知技能、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具有差异性。组间同质即各小组间应大体均衡。组内异

质可以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学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可为各小组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外部条件。这样,不同能力的学生彼此会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可以激发学生深刻的思考,让学生有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应注意的是,异质分组应注重考虑学习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

(3)小组的组成应是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结合。一方面学生在不同科目或不同课型时处于不同的小组之中,可以置身于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另一方面每一个小组最好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

3、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的技能

(1)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情趣,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不要轻易否定,应善于捕捉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要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不同意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乐趣。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要依靠相关资料,自己去寻求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的技能。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搜集的资料给予具体指导和说明。其次,要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给予指导,如可通过报刊、网络、文献、电视、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时间充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此外,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在教学教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问,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组自主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小组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善于提问和质疑,善于思考别人的意见;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要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做出适当的评价;注意倾听,及时做好记录,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并注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

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简洁、有理有据等。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在侧重学法指导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比较和思考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更加深入思考,最终学会学习。

(二)有效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材料的收集,知识的准备与投放,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感受知识,在感受中领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一些互动活动使学生明确:主动提问是积极可取的行为,即使问错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正常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学会获取有效信息。此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排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营造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2、用不同方式促进知识的迁移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有学习的地方都会有迁移,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正面促进影响,即正迁移。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学习自主性也越强。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定势,促进学生迁移。有关研究表明,练习题之间保持同一性将有助于学习者的知识迁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启迪他们改进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会如何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某老师执教《柳叶儿》一课中分析“太阳”与“大樱桃”的相似联想训练时,他补充了“圆”的联想训练;又选取与课文同题材的张洁的《挖荠菜》中的一个片段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同课文中表达“乐”“美”“香”意思相同的句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惟有“柳叶”“荠菜”才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爷爷奶奶辈。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设置挑战性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呈现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提供具体的,经过努力能完成的目标,这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尝试,以行为的成功来强化其学习动

机。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成就动机中的三种因素。教师要积极调动这三种因素,使其共同发挥作用,内外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作用也能大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者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三)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分组的无效性

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自主学习小组构建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也有很多的小组学习是无效的自主学习。有的小组学习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热烈活跃的氛围只是一种表象,实在达不到高效的学习效果。有的老师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与组成,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学习只能是随意性的、无效的。

2、自主不等于自流

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是自主,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主要问题后就不要管了。还有的老师在自主教学中,不知道哪些内容应是让学生自主的,哪些内容应该是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下放那些属于学生的权利,即学生提问的权利、自主探究的权利、合作交流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权利。自主就是在相应环节留给学生相应的时空。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仅靠自主学习不能完成任务时,需要把思维进一步推向深入时,这些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导向作用。

3、问题无效性

在自主学习中,由于问题设计没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致使自主学习无效。有的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是设置的问题没有实际价值,导致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情境,提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分享合作的喜悦——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切实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1、了解合作学习具备的要素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老师在《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中指出,合作学习要具备以下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其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合作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合作,合作本身也是学生间互相交往与学习的过程。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意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2、教师在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中的作用

(1)教师是倾听者、激励者、引导者。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得实效,教师首先应是个倾听者。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当遇到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时,要善于吸取合理正确的内容,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时,不以教师的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使讨论得以有效进行。当个别胆小的学生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敢开口发言时,教师应作为激励者,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个别学生争强好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引导他们意识到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只有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彼此倾听,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最终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思想的共鸣、智能的发展。

(2)教师是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教师要适当、适时地组织合作小组按照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开展学习,关注合作的进程,了解各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及时点拨,适时调控,这也是防止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的重要保证。除了认真组织好小组的合作交流外,教师还必须做好小组合作

的交流的讨论管理工作。如,适时调整小组成员角色,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根据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来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还是指导者,给学生知识和学习上的指导。在知识指导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各位学生自学的情况准确及时地加以调整和指导。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灵活多样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

3、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教师技能

前面已经介绍了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的技能,这些技能同样适用于合作学习。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技能的提升。

(1)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兴趣,学生才有积极参加合作的愿望,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合作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创设合作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共同分享合作的喜悦、体验合作的乐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2)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讨论。首先,要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在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小组里是无法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正和保留意见。要让学生认识到,当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不一致时,对于正确的意见要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意见要敢于纠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也各不相同,暂时无法达成统一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保留意见,或者找机会同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第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每小组反思在小组合作交流方面的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鼓励每个成员还能做点什么以便小组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最后,在讨论时,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有步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做到活而不乱。

(3)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发言,保证他们更好地融入小组的讨论。教师既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

会,又要特别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接受异质的组员,接受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组员在一起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并积极思考;能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建议,能围绕发表意见的同学的思路积极思考;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等。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合作伙伴要友善,学会赞美别人,对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要学会给予鼓励,在互相赞美和鼓励中激发自信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要以朋友式的关爱去帮助他们,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互助、互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这也正是合作学习的本质。

(4)引导学生学习合作技巧。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只有让学生学会合作技巧,才能正常开展好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开展前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交流时倾听技巧、询问不明白的问题的技巧,思考的技巧,自信表达自己观点的技巧等。教师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中渗透合作学习的技巧,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中教学内容的设计

(1)讨论问题的设计。设计讨论问题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讲,教师设计讨论问题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讨论问题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要研究学情,设计问题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的数量、难度要适度,讨论问题的难度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设计;讨论问题要考虑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讨论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性;讨论问题要结合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来进行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设计问题中的作用。

(2)合作学习的时间设计。合作学习的次数要得当,在一节课内分组讨论不宜过多,每次合作讨论的时间要科学控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小组学习的时间做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

(3)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的设计。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情景,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还可以在新课伊始,设疑引入合作学习,思贵有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带着问题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此外,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或者在类比学习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正确处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但合作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是无效的或者是效率不高的。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是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习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能有效与组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强调合作与自主并重,也就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十分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限度地发展。

首先,要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因素。每组最好都安排有活力、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将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关注弱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应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其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最后,合作学习要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时,要把焦点引向弱势群体。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间的比赛,指定一名后进生代表本组发言。这样,小组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小组成员会一起合作指导、帮助他,被帮助的同学也不会有反感。这么一来,小组成员自然而然就把合作重点放在这些学生身上,既增强了组员间的合作,又使每一个学生在合

作中得到提高。

(三)合作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合作

有些合作学习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小组中只听或只看好学生的发言或操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有的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深刻的思维过程;学生间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缺乏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等。这些现象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虽有小组学习之名,却无小组学习之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有些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常常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他们常在小组中领先发言;学习后进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坐在组内充当听众的角色,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为少数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但对多数学生来说,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益较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但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性格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样的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看法。现在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愿主动与他人合作,缺少宽容和理解,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善于倾听、话语霸权、各行其是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重视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却忽略了对个体的关注与评价。合作学习在强调整体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个体的评价。评价整体是为评价个体服务的,是为更好地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可以说,评价整体是手段,是方法,评价个体、促进个体的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四、探求精彩的未知世界——引导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

张宝华老师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问题研究的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所获得的探究的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探究的学习内容。”

1、教师在搭建探究学习平台中的作用

在探究学习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合作学习中应发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何时参与讨论、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理解的程度,并决定何时由教师做补充。同时,教师要能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充分地交流并表达了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教师对讨论内容的补充分析深入的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2、探究学习教学中的教师技能

(1)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上,教师的发言或活动时间,不宜过多,师生活动时间比一般是1:3,甚至也可以是1:6。教师要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探索。

(2)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之一。一般地说。容易探究的问题常常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引导学生的内心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体验的探究往往更容易使学生沉浸其中。此外,学生在已有方案或问题解决办法中激起的新问题新办法以及新颖有趣的问题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

深入探究。

(二)有效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激发探究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情况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教师在创设问题、激发探究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如: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不同,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联想生疑法,在对比异同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寻因生疑法,即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

2、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要教师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

3、预设时间与空间,激励自主探究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探究。强化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感受到驾御文本。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老师就让学生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学生有自主读书、深入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甚至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4、展开想像的羽翅,引发探究

所谓“想像”,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展开想像,引发探究就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拟假设的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皇帝的

新装》探究·练习第三题: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这个阅读写作训练题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创造。

5、纵横结合,深入探究

纵横结合就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纵向探究学习是将知识的学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者的思维围绕知识点进行纵向关系上的探讨,以考察知识点所涉及的知识在不同的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理解。

横向探究学习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学习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入。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的思考探究应该借助于这一个个“点”来进行,这一个个知识点或技能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思维的活跃正在于“点”的基础上的指向。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结时提出横向的探究问题:如何抓住课文突出的一点记住四篇文章各自的特色呢?学生抓住这一点进行顺向发散探究。有的学生从抓景物特征的角度概括四篇课文的特色:《春》的勃发的青草、竞放的春花;《三峡》的峻峭的群山、迅猛的江水;《济南的冬天》里的温晴的冬天;《夏》则展现了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等。有的学生从写法的不同或语言风格的不同概括出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

(三)探究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学生参与性差。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教师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广泛参与合作,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所有问题均由教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没有发现,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探究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多,

学生参与的活动少。

(2)在探究时,教师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不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

(3)在探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于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

(4)教师对学生的探究限制过死。阅读中,都是教师的感受和看法,没有学生自已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中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作文中教师给出的题目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有效探究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

第二讲徜徉文学殿堂,感悟心灵对话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一、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新课程阅读目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个目标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1、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堂上以教师的阅读取代学生的阅读,是以往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

2、阅读教学应重视积累,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应从培养阅读的基本能力开始,让学生具备整体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多读,有助于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数量如此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重视积累应积极扩大课外阅读的数量。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

社会的等各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多方面阅读,加强语感培养,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3、阅读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要使学生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就得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步“内化”,丰富人文底蕴。为此,阅读教学应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扩大阅读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

阅读面扩展,量的递增,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时,学生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与文本对话,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思想方法;品味作品,领略其中的美韵,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阅读教学应体现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个性化阅读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5、阅读教学应注重整合,发挥整体效应

阅读目标的设置强调九年一贯,以获取整体效益。虽然各个学段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学段之间又是内在联系的,有着连接点,点与点之间由低向高逐级上升,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有不少要求与写作目标是相对应的、相互结合的,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性。注重阅读整体性,还体现听说读写整体发展,四者关系不能割裂。

(二)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