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

1.心理学【含义】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P2

2.人的心理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P2

3.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从动~稳态维度)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P2

4.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体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P4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

5.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P9

6.反射【含义】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也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P13 反射活动依靠反射弧实现,过程分为三个主要环节:(1)开始环节(2)中枢环节: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整合的神经过程,心理现象产生于中间环节。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产生的标志。

7.人的心理反应具有什么特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表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点。①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②心理现象的观念性;③心理活动的主观性;④心理反映的能动性;⑤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P15

8.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自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因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特点:*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得到定音定果的结论;*情景的人为性。9.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第二章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2.感觉和知觉的对比:

区别A.【含义】对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感觉就是信息向人脑的传递或人脑接收信息的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B.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联系A.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B.感觉产生后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3.观察【含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特久的知觉。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P43

4. ⑴感受性(心理量)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度量。感觉阈限(物理量)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②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感觉

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规律性现象(4种.理解)

⑵感觉的适应(选择题)

“暗适应”、“明适应”、“嗅觉适应现象”、“味觉适应现象”……P45

⑶感觉对比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P46

⑷感觉的相互作用

⑸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色觉引起温度感觉:红色温暖

5.知觉的特征: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P48

6.记忆【含义】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P50

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极短,大约为0.25~2秒钟;短时记忆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储存特点有二:一是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二是编码方式以听觉为主,也有视觉的和语义的编码。P51

8.记忆表象【含义】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P52

9.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③识记的方法。P53

10.遗忘【含义】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地再现,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保持是对识记的内容进行积累、加工和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看,保持是人脑对信息的储存过程。P54

11.艾宾浩斯遗忘过程的规律: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在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P55

12.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复习,科学的复习方法是:①及时复习;②分配复习;③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P56

13.思维【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思维是对信息的深入加工改造并使信息重新改组和建构的过程。作为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P60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的作用、个性差异。【含义】P65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或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时的趋向。

功能固着指熟悉事物的通常用途占据了思维的核心位置,一时难以想到它的其他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心理现象。迁移的作用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迁移(促进),负迁移(阻碍)

个性差异: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尤其是性格特点有关。

16.创造性思维【含义】是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是首创性和新颖性。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P68

17.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P69

1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②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③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④培养优良的个性。P69

19.想象【含义】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71

20.根据想想有无预定的目的,是否经过意志努力,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P72

21.情绪与情感【含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P73

2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内隐性。

③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高等动物共有;情感发生晚,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具有社会性。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表现。②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情感的影响。P74

23.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即情绪和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在显露,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24.情绪按存在状态分3种①心境(具弥漫性特点;主导性心境构成个人个性特点的主要成分,如某人是乐观的人)②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③应激(急速而高度紧张,个体身体机能得到极大的激发)。

情感按内容分3种: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25.挫折感【含义】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P80

26.挫折后的表现形式【理解】:积极(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攻击、固执、退化、白日梦、逆反行为)和妥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推诿)。P80

27.意志【含义】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P85

28.意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P86

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双趋斗争: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

产生的心理矛盾。eg: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都相避开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里矛盾。

eg:怕坦白被批评丢脸,怕不坦白被揭发处分。

趋避斗争: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的心理矛盾。eg:即害怕又想要

2、目的的确定

3、选择行动的方法

第三章心理状态

1.心理状态【含义】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按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水平分为①睡眠状态②觉醒状态③注意状态④应激状态

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程度分为①有意识状态: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②无意识状态。①②可以相互转化

2.注意【含义】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从信息加工观点看注意就是一种信息的内部选择机制。特征:选择性、集中性、。所谓选择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所谓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倾注于被选择的对象的稳定性和深入程度。P93

3.注意产生的条件:P94

【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目的性和不同的意志努力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Ⅰ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A客观方面的因素: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刺激物的新异性。

B主观方面的因素指人本身的主观状态,包括:人的个性倾向性;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等。Ⅱ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培养间接兴趣;第三,合理地组织活动;第四,排除外界干扰;第五,以坚强的意志同干扰作斗争。

Ⅲ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产生与形成的根本条件在于练习与熟练。

4.注意的特征(4种品质):P96

注意的广度: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制约、知觉者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的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人的主体状态密切相关。相反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配:条件限制A同时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生疏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B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之间已经建立起联系C注意分配还存在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注意的转移:影响快慢难易的因素A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B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特点C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

5.注意与学习的联系:第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第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第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P100

第四章个性心理

1.个性【含义】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P103

2.个性的特征:①独特性vs‘共同性’②稳定性vs‘可变性’③整体性④社会性vs‘生物性’

3.个性的心理结构:(1)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智力、能力与人格,其中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两部分。

4.需要【含义】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P108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早晚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有所谓的需要层次。

◇5个等级构成人的需要(见↑)P109

◇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与行为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更晚。B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对立,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Eg:不受嗟来之食。

9.动机【含义】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P110

10.动机产生:总体上动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但具体情境中个体具有的各种需要未必都能引起相应的动机。内驱力: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动机。

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客体情景和条件。动机是内驱力和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动机的种类:P112

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③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主要有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含义】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接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成就动机【含义】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为求达到完善地步的内在推动力量。

12.能力【含义】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P119

13.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的,故称为“二因素说”。

14.我国心理学家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一般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P122

15.气质【含义】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16.气质的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P128

17.气质与神经类型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

18.气质与教育活动(如何利用气质规律进行教育活动?主观题):

第一,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第二,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学生气质差异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第三,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

19.性格【含义】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指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P131

拓展: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个性中起核心作用,反应人的个性的本质。

20.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

起源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区别:

可塑性:气质的变化缓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无好坏善恶之分。

评价标准:性格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速度。

联系:*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色彩。

*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含义】是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教育领域研究的心理发展(狭义),特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之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因此,这里的心理发展(广义)主要指个体心理的积极、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连续、有规律的变化过程。P141

2. ①连续性&阶段性。连续性: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统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

特征及表现②稳定性&可变性。稳定性: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表现

相似心理特点并且心理发展顺序不可颠倒,具相对稳定性。

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

优势领域等方面是有差别的。

3.心理年龄特征:【含义】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

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特征】①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不存在一个古今中外的、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的;

②是在每一个年龄阶段中占主导位置的本质特征;

③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

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

4.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一是生物方面的因素,指那些与遗传、生理成熟相联系的生物体内在因素;二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环境因素又可分两方面:一是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营养、气候等,二是人类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P145

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环境的作用: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

制约因素A.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的关系:环境则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B.遗传和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

的心理机能方面都是不同的。

5.青少年在认知(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自我意识方面等有了显著的发展。

1)注意的发展:A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B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以及注意转移的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注意的范围与注意分配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C注意的外部表现不够明显

2)感知的发展:A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明显的发展 B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3)记忆的发展:A有意识记逐渐占重要地位 B意义识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C抽象记忆能力明显提高

4)思维的发展:A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B思维独立性&批判性逐渐发展C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

1.群体【含义】是指人们基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P223

2. (1)按学生群体的实际规模大小和人数多少:大型学生群体(40人以上)&小型学生群体(3~40)学生群体(2)按学生群体各成员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发展水平:松散学生群体&联合性学生群体

的类型:(3)按学生群体建立的不同方式划分:正式学生群体&非正式学生群体

(4)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划分:假设学生群体&实际学生群体、

(5)按学生群体成员间的联系方式划分:面对面学生群体&虚拟学生群体

3.从众

象。(记课本的例子)P237

4.从众产生的原因:第一,群体得到内聚力程度;第二,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第三,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第四,群体的规模;第五,刺激物的性质。

当然,从众行为的产生还有其他原因,如社会风气、对个人利益的考虑、班集体的心理氛围等。P239

5.服从【含义】是按组织要求、群体规范或其他人意志行事的社会心理现象。

6.服从产生的原因:一是合法权利,二是责任推移。P239

学生群 7.社会促进作用是指有他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从事同样活动时,可以提高个人(工作、学习)体对学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

生个体 8.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有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完成某任务,不如一个人单独从事某项活动的的影响的效果好,即出现减量或减质的现象。如“三个和尚没水喝”、“鸭多不生蛋”

9.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影响因素:(1)群体目标的正确性(2)来自班级外部的压力(3)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5)群体内冲突的解决状况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 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 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 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 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 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顺序效应:由顺序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称作“顺序效应”,即,当信息以a-b的顺序展示, 和以b-a的顺序展示,人们会有不同观点的效应。顺序效应(Sequence Effects)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8.ROC曲线:ROC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分界值或决定阈),以真阳 性率(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传统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ROC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中间状态,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 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A.本我B.自我C.超我D. 三者都是答案:A 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A. 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 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 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 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 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 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 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 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 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 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 蔽答案:A 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 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 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 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 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 答案:D 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 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 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 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 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 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 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 案:C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 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 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A.不 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都不是答案:A 15.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 做的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验C.表象运动实验D.心理旋 转实验答案:D 16.情绪的()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A. 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过激反应答案:A 17.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B.空 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D.对比度分辨能 力的指标答案:A 18.经典的“视觉悬崖”测查的是()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答案:D 19.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A. 扩大B.缩小C.膨胀D.消失答案:B 2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A.内脏B. 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答案:D 21.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本性B.客观事物 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答案:D 22.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A.感觉对 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答案:D 2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求B.动机C.兴趣D.理 想答案:C 24.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 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 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答案:C 25.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A.瞬时B.短时C.形象 D.动作答案:B 2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答案:B 2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 龄?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答案:B 28.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需要D.动 机答案:C 29.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答案:A 30.情绪情感的()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 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 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 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 时血管容积缩小等。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 过激反应答案:C 31.“忧者见之则忧之,喜者见之则喜之”,这是受一个人的 ()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 B 3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A.再造想 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答案:D 3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 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答案:C 34.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A.系列位置效应B.正 迁移C.负迁移D.技能学习答案:B 3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 称之为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答案:A 36.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 指向与集中B.思考与斟酌C.观察与打量D.分析与综合答案:A 3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答案:B 38.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都属于()社会知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 (二)思考题: 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 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 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 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 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 (二)思考题: 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P29-30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 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P33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P48(考过) 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 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 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 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 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P42-43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普通心理学8~14章复习重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是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者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后者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前者决定句子的形式,后者决定句子的意义。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EG:想表达“老师批评了我”也可以说“我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批评我了”。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 乔姆斯基美国语言学家,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主张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应从语言转成语法,研究范围从语言使用转为语言能力,研究目标从观察现象转为描写和解释现象。他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的作用。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不直接与人交际,却是人们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人们在计划外部语言的时候,内部语言有重要作用,因此,1.没有外部语言就没有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语言的发展。2.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的进行外部语言的活动。 内部语言的特点是隐蔽性和简略性。 语言的发生机制由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组成。 呼吸器官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肺。作用在于肺部的扩张和收缩,气流从外界经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