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80例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80例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80例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80例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社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对成都市某社区随机选取的1 22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 227名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影响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缺乏锻炼、口味偏咸。结论成都市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影响人群生活质量[1]。了解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于2011-02/03对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居民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该社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最近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抽样方法该研究在成都市某社区随机抽取了12个居民院落,分别对抽中的居民院落中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单数楼栋,单数门牌号作为调查家庭。5万人口以上的社区抽取1 000户家庭[2],该社区人口数在5万以上,因此该调查总共抽取了1 053个家庭,对抽中的这1 053个家庭中所有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共计调查1 227人。 调查方法与内容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成熟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入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②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医院医生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判断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包括被调查者所患的所有慢性病;③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等情况。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

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开展心理教育引导 工作情况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问题要进行提前干预和有效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一、"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见解。可见,"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如果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未病先防——重视学生心理及行为的预防与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初期。作为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避免学生出现性格过度孤僻、情绪烦躁、抑郁焦虑、消极厌学等问题行为。"未病先防"思想关键就是在"防"字上下功夫,要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 我校一直坚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工作指导,深入贯彻实施《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的试行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1、分工明确,组织得力。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李小龙校长为组长,政教主任刘元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安排。 2、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学校拿出专项资金,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陆续购入大量心理类书籍和专业刊物,配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软件,并不断添置和完善相关设备,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度完善、落实具体。学校将心理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

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中文修订版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王海燕1,王惠连2马新娟3王海英 4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300073;2.天津市南开医院质量控制督导办公室, 天津市300100;3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护理部,天津市300020;4 莱芜市中医医院,莱芜市271100) 摘要目的评价中文修订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arent’s Perception Uncertainty Scale,PPUS)信效度。方法翻译形成中文版PPUS,采用方便抽样抽取202例白血病患儿父母,运用SPSS17.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所有条目及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值为0.382-0.934(P<0.01),经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产生的4个因子共能解释总变异的 60.465%。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1.53、GFI=0.83、AGFI=0.80、TLI=0.88、CFI=0.90、RMSEA=0.06。结论中文版修订版PPUS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作为测量我国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的工具是可信和有效的。 关键词白血病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信度;效度; Key words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leukemia.; PPUS ; reliability; validity; 不确定感,在英文中表达为“uncertainty”。这一概念由Budner于1962年首次提出[1],认为不确定感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或某一情景的人为判断,当一事件或情景因缺乏恰当的信息而无法给予恰当的分类或组织时,不确定感即产生[2]。uzarus和Folkman将不确定感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布局”的含义感到混淆、困惑时的一种状态[3];1988年,Mishel MH在护理杂志《IMAGE》上发表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主要用来解释病人如何处理与疾病相关的刺激和明确相关的含义。根据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以下4方面:不明确疾病的症状;不明确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有关的信息;不可预测疾病的过程和预后。需要指出的是不确定感是疾病体验的一个中性组成部分,其导致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果在于病人怎么去评估这种不确定感[5]。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成人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中文版[6]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中,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中文版也有少量应用[7],但是国内目前尚无对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的专用检测量表,故本研究引进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并选择白血病患儿父母这一群体,分析其在我国临床应用的信效度及其适用性。1 第一作者:王海燕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在读Email:zhimaikaim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5594658.html,; 通讯作者:王惠连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邮编:300100 Email:lt12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5594658.html,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

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全书的始终。其中《金匮要略》把“上工治未病”列为全书之首,开编之纲。《伤寒论》中虽无“治未病”之明文,然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理、法、方、药运用规律处处体现着预防医学精神。 因此“治未病”是仲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治未病”的思想在仲景学术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其中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未变防变,已变防逆,初瘥防复等。 笔者从个人临床医疗实践中感悟仲景“治未病”的涵义,将其分为“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治愈病”四个层面。 第一层涵义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预防原则 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预防,提倡养生。《金匮要略》中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提示注意养生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条件。如何养生?仲景所论颇多,笔者归纳为四个方面。调神养心仲景倡导“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责怪“唯名利是务”,认为必须重视调养心神,方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关键。 “四时”养生仲景重视四时养生,如《伤寒论·伤寒例》曰:“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柔刚也。”主张“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即是说当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健身,方能防患于未然。 择选饮食仲景曰:“不闲调摄,疾疢竞起。”指出饮食养生的重要意义。又明言道:“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强调了饮食合理,是健身防病的关键。故在《金匮要略》开篇即云:“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可见饮食性味,合于形体,相宜与忌,四时皆应,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 房事养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提出“房室勿令竭乏”,此一语道出房事养生的关键重在节制房事,以防损伤元气而致诸病丛生,故房事养慎自古就十分重视。总之,仲景重视养生,预防疾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在无事之前,不求既逝之后,故以未病先防为首。 第二层涵义 “既病早治”是“治欲病”的防患原则 “治未病”的第二层涵义,旨在突出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将疾病消灭在初期阶段。《黄帝内经》言:“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意在强调早治。再如《金匮要略》中指出:“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所以“上工”善于早期治疗,切不可贻误病机,导致传变。 第三层涵义 已病防变是“治已病”的预防原则 六经病证有传有变,内伤杂病亦有传变,故须及时辨证已病,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防止病邪传变,做到辨证论治与辨证先防相结合,此医家必备之法术。 已病防传“传”,指病情顺着一定的趋向发展,一般说,凡病邪侵袭,邪气内传,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故防邪内传,属当务之急,如《伤寒论》第8条曰:“太阳病……若欲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饮食养生歌诀 〔抱朴子养生诀〕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若要不死,肠中无滓。 注:保持胃肠通畅对于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歌〕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情绪管理》考试答案全集

情绪管理答案期末答案 认识情绪(上) 1下面哪种情况下听一个笑话更不觉得好笑?() A 刚刚运动完 B 正在微笑 C 刚刚受惊吓 D 刚刚睡醒 正确答案: D 2对个人内部情感状态的体验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 外部行为 B 主观体验 C 生理唤起 D 认知解释 正确答案: B 3呼吸心跳、血压及大脑皮层激活的变化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 外部行为 B 主观体验 C 生理唤起 D 认知解释 正确答案: C 4 吊桥实验说明了生理唤起是决定人们产生何种情绪的关键。() 正确答案:×

某种情绪体验可能是由人们的错误认知归因导致的。() 正确答案:√ 认识情绪(下) 1人们有时会说没有feel,这里的feel与下列情绪成分关系最小的是()。 A 外部行为 B 主观体验 C 生理唤起 D 认知解释 正确答案: A 2 喝茶对情绪的最基础作用是增强()。 A 外部行为 B 主观体验 C 生理唤起 D 认知解释 正确答案: C 3 述情障碍的人在经历情绪时,特征是()。 A 没有感受 B 不能表达情绪 C 不能生理唤起 D 没有情绪的外部行为 正确答案: B

情绪的不同成分通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并不能分离。() 正确答案:× 5 情侣一起看恐怖片可能由于对生理唤起的错误归因而增加浪漫。() 正确答案:√ 情绪的功能(上) 1 到便所餐厅就餐一看到粪便状的食物马上逃离属于情绪反应的哪个系统?() A 快速反应系统 B 慢速反应系统 C 意识反应系统 D 控制反应系统 正确答案: A 郭倩倩的答案:C 2 下列情绪属于复合情绪的是()。 A 愤怒 B 恐惧 C 厌恶 D 嫉妒 正确答案: D 郭倩倩的答案:C 3

精深中医治未病地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

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 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 and its applied status quo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樊少磊,单 岩 Fan Shaolei,Shan Yan(Nursing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450052China) 摘要:介绍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测量,综述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认为疾病不确定感理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实践,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促进我国护理事业向更加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疾病不确定感;癌症;风湿性疾病;糖尿病;护理实践Abstract It introduced the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 and its measure-ment,and reviewed the applied status quo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 in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And it thought that the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we should grasp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scientificly and reasonably to guideclinical practice so as to provide the better services for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career in China to a more systematic di-rection. Key words uncertainty in illness;cancer;rheumatic diseases;diabetes;nurs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5.05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B-3339-03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是护理学众多理论之一,该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在国内护理领域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影响和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现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的研究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 疾病不确定感最早由美国护理学家Mishel[1]于1988年提出,认为当疾病引起刺激,即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等,个体缺乏足够的信息对刺激的构成和含义进行分类总结,无法建立认知框架时疾病不确定感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是对疾病的一种认知状态,指个体缺乏判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结果[2]。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感,它普遍贯穿疾病的始终。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包括先行事件、疾病不确定感的评价和应对结果。先行事件即产生疾病不确定感的原因,包括刺激框架、认知能力和帮助者。最重要的先行事件是刺激框架,包括症状的形态、事件的熟悉性和事件的一致性[3]。当与疾病有关的事件具备这三个特征时不确定感就会降低。同时,疾病不确定感受认知能力和帮助者的影响。帮助者主要指病人的文化水平、社会支持水平和可信赖的专家。疾病不确定感理论认为,帮助者可以直接降低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4]。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和增加社会支持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疾病不确定感作为疾病体验的中性组成部分,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威胁[5]。当疾病不确定感被评估为机遇时个人就会对未来抱有希望和积极应对,成功适应这种不确定感;当疾病不确定感被评估为威胁时就会出现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加重疾病不确定感。因此,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评估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应对方式和结果。 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即不明确疾病的症状、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不可预测疾病的预后[6]。不同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来源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2 疾病不确定感的测量 Mishel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了多个测量版本,适用于不同研究对象的需求。主要的量表有: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主要用于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社区量表(MUIS-C)主要用于出院或社区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主要用于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主要用于患病儿童的父母。这些量表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 在国内,许淑莲等[7]将MUIS-A翻译为中文版量表,内容效度为0.92,信度系数为0.87。该量表目前应用于国内不同住院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33个条目,4个维度(不明确性、复杂性、不一致性、不可预测性),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提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 3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3.1 在病人中的应用 3.1.1 在癌症病人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较高,一方面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病人治疗方式的选择[8]。建议临床护士正确评估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通过提供医疗信息支持、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干预方法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Lien等[9]对75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病人实施个体化教育和发放自我照顾手册,降低了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水平,提高了自护能力。目前,国内对癌症病人的疾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经分析,公司目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有毒溶剂(甲苯、戊烷、苯乙烯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烧灼伤(眼、皮肤等)。对此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性粉尘 粉尘致病机理: 尘粒在进入呼吸道后,根据其物理性状,在呼吸道各部位通过截留、撞击、沉降、弥散等方式沉积、贮留及最后清除。 由于尘粒在呼吸道沿途沉积阻留机会和沉积后引起机体反应不同,可把粉尘分为非吸入性和可吸入性尘,后者主要指小于5μ的尘粒,小于5μ的尘粒,可以进入肺泡,因此它又可称为呼吸性尘。 人体对粉尘的清除: 沉积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尘主要经两种方式清除: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97-98%的尘粒排出体外。人体虽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任何浓度粉尘,均可有一定量沉积在肺内,产生不良作用,只是粉尘理化性质不同,作用的严重度不同。 粉尘对人体致病作用: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变。 职业性呼吸疾患: 尘肺: 尘肺病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纤维化性全身性疾病。 我国通过近三十年的大量临床观察、X线检查、病理解剖和试验室研究,认为尘肺按其病因可分为五种:①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量较高的粉尘可引起矽肺;②吸入含有胶合二氧化硅(硅酸盐)可引起硅酸盐肺;③吸入煤、石

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可引起炭尘肺;④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可引起混合性尘肺,如电焊工尘肺;⑤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可引起金属尘肺,如铝肺。 粉尘沉着症: 有些金属(铁、钡、锡等)粉尘吸入后,可在肺组织中呈异物反应,并继发轻微纤维性变,但对人体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 呼吸系统肿瘤: 有些粉尘已确诊可致癌,如放射性矿物尘、金属尘(镍、铬、砷)、石棉等。 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粘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保护性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粘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致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此外,经常接触粉尘,可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基本表现为慢性上呼吸道及肺部的炎症症状、慢性肺功能损害症状。因此,接尘工人的受损害程度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定期进行X光摄片等特殊的临床检查。 粉尘的卫生标准: 煤尘TWA6mg/m3,锅炉尘TWA2mg/m3。 粉尘的防护原则: ①加强工艺改革,消除尘源或强化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水平,减少操作工人数量并使操作工人隔离或远离尘源。 ②尽量采用湿式作业,减少扬尘; ③加强岗位局部的密闭、通风、除尘净化措施,尽量使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防止粉尘外逸; ④强化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接尘岗位要佩带防尘口罩,防护工作服,注意及时更换口罩和防护服,避免生产场所积尘的二次污染以及污染工作服对生活区域的污染;

尔雅通识课_《情绪管理》_章节测试题

1 对个人内部情感状态的体验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B 2 呼吸、心跳、血压及大脑皮层激活的变化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C 3吊桥实验说明了生理唤起是决定人们产生何种情绪的关键。() 我的答案:× 4某种情绪体验可能是由人们的错误认知归因导致的。() 我的答案:√ 认识情绪(下) 1人们有时会说没有feel,这里的feel与下列情绪成分关系最小的是()。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A 2喝茶对情绪的最基础作用是增强()。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C 3情绪的不同成分通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并不能分离。() 我的答案:× 4情侣一起看恐怖片可能由于对生理唤起的错误归因而增加浪漫。() 我的答案:√

1到便所餐厅就餐一看到粪便状的食物马上逃离属于情绪反应的哪个系统?() A、快速反应系统 B、慢速反应系统 C、意识反应系统 D、控制反应系统 我的答案:A 2下列情绪属于复合情绪的是()。 A、愤怒 B、恐惧 C、厌恶 D、嫉妒 我的答案:D 3到便所餐厅就餐大快朵颐地咀嚼粪便状的食物属于情绪反应的哪个系统?() A、快速反应系统 B、潜意识反应系统 C、固定反应系统 D、意识反应系统 我的答案:D 4人与人之间的尴尬情绪具有交流的功能。() 我的答案:√ 情绪的功能(下) 1下列对愤怒的处理方法,不恰当的是()。 A、表达愤怒的原因 B、利用我信息 C、发泄 D、数数 我的答案:C 2对于困难的任务,什么样的动机水平效率最高?() A、偏低 B、中等 C、较高 D、没有关系 我的答案:A 3从个体适应的角度,在地铁上对陌生人冷漠能够节约人的能量。() 我的答案:√ 4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擅于理解他人的情绪。()我的答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 2007年,国务院领导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并就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作出了重要指示。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一、工程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具体目标包括: 1、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治未病”工作的运行机制。 2、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示范体系。 3、总结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

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4、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技术方案和服务流程。 5、建立、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体系。 二、组织主体与实施载体 (一)组织主体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 (二)实施载体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2.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以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等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及中医预防保健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演示教学

精品文档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社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对成都市某社区随机选取的 1 22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 227名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30.8%;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高血压(13.1%)、糖尿病(5.4%)、慢性阻塞性肺病(2.4%)、冠心病(1.7%);影响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缺乏锻炼、口味偏咸。结论成都市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影响人群生活质量[1]。了解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于2011-02/03对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居民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该社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最近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1.2 抽样方法该研究在成都市某社区随机抽取了12个居民院落,分别对抽中的居民院落中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单数楼栋,单数门牌号作为调查家庭。5万人口以上的社区抽取1 000户家庭[2],该社区人口数在5万以上,因此该调查总共抽取了1 053个家庭,对抽中的这1 053个家庭中所有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共计调查1 227人。 1.3 调查方法与内容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成熟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入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②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医院医生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判断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包括被调查者所患的所有慢性病;③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等情况。 1.4资料分析处理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 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调查社区居民1 227人,男性470例(38.3%),女性636例(61.7%)。年龄18~95岁,平均(50.01±18.25)岁,其中18~59岁者758例(占61.8%),≥60岁者367例(占38.2%)。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1227名常住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为30.8%,男性31.9%,女性30.1%,性别间患病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x2=0.439,P>0.05)。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96.216,P<0.01),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四位的依次为:高血压(1 3.1%)、糖尿病(5.4%)、COPD (2.4%)、冠心病(1.7%)。 2.3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调查该社区居民的吸烟率为20.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48.1%,高于女性吸烟率 3.7%(x2=253.263,P<0.05)。居民饮酒率为23.7%,其中男性饮酒率为46.4%,高于女性饮酒率9.6%( x2=216.341,P<0.05);体育锻炼方面:有66.7%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其中每天锻炼者占47.1%。在体育锻炼项目中,80.3%的居民选择走、慢跑;体重指数方面:按照中国成年人的标准,在1 034名被调查者中,有2 4.9%的居民体重指数≥24,即超重;有4.6%的居民体重指数≥28,即肥胖;自我保健意识方面:34.6%的居民不主动获取保健知识。 精品文档

尔雅通识课 《情绪管理》 期末考试题

《情绪管理》期末考试一、单选题 1下列身体反应,不属于应激条件下反应的是()。 A、呼吸加快 B、血压上升 C、血管舒张 D、消化功能减弱 我的答案:C 2 压力最不可能产生哪个后果?() A、高产量 B、工作倦怠 C、免疫力下降 D、内在动机 我的答案:D 3 下面有关应激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急性应激比慢性应激对人的危害更大 B、生理应激反应是自动的反应 C、心理应激反应受人们认知的影响 D、应激时免疫力会降低 我的答案:A 4 下列应激源不属于慢性应激源的是()。 A、拥挤 B、污染 C、偏见 D、考试 我的答案:D 5 要想更幸福,哪件事相对而言无关紧要?() A、宗教信仰 B、结婚 C、接受教育 D、良好人际关系 我的答案:C 6 下列压力应对策略效果最差的是()。 A、积极看待压力源 B、放松训练

C、重视压力源 D、延迟具有竞争性的活动 我的答案:C 7 悲观的人认为一件不幸事件的发生是()。 A、暂时的 B、内在因素造成的 C、个别的 D、外在因素造成的 我的答案:B 8 下列关于有目的状态与无目的状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焦虑是有目的的状态 B、兴奋是无目的的状态 C、无目的状态受外在动机驱使 D、面临威胁会使人从兴奋状态转化为焦虑状态 我的答案:C 9 呼吸、心跳、血压及大脑皮层激活的变化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C 10 对于提高情商效果甚微的是()。 A、自我监控提高情绪知觉 B、自我调节管理消极情绪 C、养成独自解决问题的习惯 D、和同伴共同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我的答案:C 11 下列哪一项不能增加人的自信?() A、看到别人的成功 B、外部的奖励 C、有成功的经验 D、言语的激励 我的答案:B 12 按照埃利斯的观点,下列想法属于非理性信念的是()。 A、努力一定会成功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内经》称为“宝命全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