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科学实验题

教科版科学实验题

教科版科学实验题
教科版科学实验题

科学实验题复习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3分)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6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0分)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3分)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6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10分)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2分)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2分)

3、用嘴巴尝(无味道)。(2分)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3分)

5、整理器材。(1分)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10分)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1分)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3分)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3分)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1分)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1分)

6、整理器材。(1分)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1分)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2分)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2分)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2分)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2分)

6、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10分)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1分)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1分)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3分)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3分)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1分)

6、整理实验材料。(1分)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0分)

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鼓或锣、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

实验步骤:

1、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观察现象: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1分)

2、拨动橡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现象:橡皮筋振动并发出声音。(1分)

3、轻轻击打鼓或锣,让其发出声音。观察现象:鼓面振动并发出声音。(1分)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现象:音叉的振动导致水面产生波纹。(4分)

5、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分)

6、整理实验材料。(1分)

五年级实验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0分)

实验材料:激光笔(或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1分)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3分)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3分)

4、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分)

5、整理实验材料。(1分)

实验二:冷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绒线手套、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正确使用酒精灯给小的岩石加热。(4分)

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放入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砸坏烧杯底部)。(3分)

3、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说出结论。(2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测力计,小重物(钩码或者文具盒等)。

实验步骤:

1、使用前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的要调零。(2分)

2、用手轻拉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大小(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用力要轻)。(3分)

3、用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物体,读出重力大小(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4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0分)

实验材料:钩码、小盒子、测力计、线、粗砂纸、细砂纸等。

实验步骤:

1、预测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分)

2、不改变物体重量,只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3分)

3、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1分)

4、改变物体重量,不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3分)

5、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运动时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1分)

6、整理实验材料。(1分)

六年级实验

实验一:杠杆的秘密

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步骤:

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1分)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6分)

3、实验结论:(2分)

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

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轮轴的作用(10分)

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

实验步骤:

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2分)

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3分)

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3分)

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1分)

5、整理实验材料。(1分)

实验三:斜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

实验步骤:

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1分)

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6分)

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2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0分)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3分)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3分)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2分)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1分)

5、整理实验材料。(1分)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

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3分)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2分)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2分)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2分)

5、整理实验材料。(1分)(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三年级上册

实验名称:造一张纸

材料:透明杯子、水、筷子、棉布、放大镜。

步骤:

1、把一小块废纸撕碎,放在杯子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在棉布下面和毛巾上面添加报纸吸水效果更好)

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

结论:认识一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之间有许多工作空隙,所以,容易吸水,渗透水。)

实验名称: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材料:2个塑料杯、1片玻璃、2支筷子、2支试管、2根长木条、1个水槽、2支滴管、1张报纸片。步骤:(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用眼比较水和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

2、用鼻子比较它们的气味;

3、倾斜杯子比较它们的流动情况、在杯壁的残留度;

4、用木条搅拌比较它们的流动速度;

5、比较木条上两种液体下滴的状况。

结论: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水透明,食用油不透明。水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水渗透性较弱,食用油渗透性强。

(二)液滴比较

1、用试管将水的食用油分别滴到玻璃上(或蜡光纸);

2、观察记录比较液滴形状;

3、将两种液体滴在报纸上,观察。

结论:一滴油比一滴水要瘪一些,因为它张力小一点。水要圆一些,张力大一点。而且是它们的大小不同;水的浸润速度和面积大小要超过油滴。

实验名称: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将油和水混在一起,观察混合物的分层情况;

2、将同一木条放入装有两种液体的试管中,观察木条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状况。

结论:同样多的油比同样多的水要轻。

实验名称:比较空气和水材料:吸管1根、2个透明塑料袋、1个水槽、2个玻璃杯。

步骤:

1、准备1杯水,1个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直接观察比较空气和水的特征。

2、在水槽里盛大半多的水,将吸管伸入槽底,向槽内吹气;

3、在透明塑料袋装满空气,装袋口系紧,放入水中。

4、观察生活中风流动的现象

结论;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都是一种物质。

不同点:水看得见,空气直接看不见;水重,空气轻;水可以摸到,空气摸不到。

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吗

材料:1个矿泉水瓶子、3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

步骤:实验一:

1、将瓶子装满水,向瓶子里插入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堵住瓶口;

2、通过吸管向瓶内吹气。

(可插入一根吸管,双方握住瓶子,将水挤出)

实验二:

1、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玻璃杯子的杯底;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

3、观察纸巾是否会被水浸湿。

(注意在杯子倒扣水中时不要倾斜,纸巾要塞放杯底,并放牢。)

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材料:2支注射器、纯净水

步骤:

1、用一支注射器抽进20ml的空气;

2、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

3、用同样大小的力拉活塞;

4、用另一支注射器,抽进与空气同样多(20ml)的水;

5、用手堵住管口,用与前试验时同样大小的力压、拉塞。

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空间,而液体一般情况下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

实验名称:空气的重量

材料:1根长细木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2个气球、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实验一:

1、在一根细木条上用尺子确定一个中心点,系上一根细绳。

2、再在细木条两端固定点上拴上细线;

3、在木条的两端分别系上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

4、调整木条,使木条达到平衡。(可以在木条的两端加橡皮筋泥调整平衡,或调整木条中心的细线。)

5、将木条一端的气球充气后再系回细线,另一端的气球不充气;

6、观察现象。

步骤

1、称量未充气的皮球的重量;

2、称量充气后的皮球的重量;

3、比较皮球充气前后的重量差;

(注:称量时注意托盘天平的“左物右码”的原则。)

结论:

1、空气里有一定的重量。

2、空气的重量很轻

三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0分)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1分)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4分)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4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10分)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

实验步骤:

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磁铁吸引。(3分)

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6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10分)

实验器材: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

实验步骤:

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2分)

2、用有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磁铁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5分)

3、辨别出无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2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材料: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烫水)、4支温度计(-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教材中)。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二)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一:

1、准备四杯分别有冷、温、热、烫的水;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四杯水的温度、记录结果;

3、比较测量结果。

结论:冷、温、热、烫的水的温度不一样。

实验二:

1、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连续测量10 分钟(或更长)

3、比较探研结果。

结论: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度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实验名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材料:1支试管、纯净水、1只保温杯(普通塑料杯则需要毛巾)、盐、1支温度计。碎冰一袋。

步骤:

1、在试管(选用的试管要细而短,有利于热传递,加快水结成冰的速度)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加食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实验名称:观察冰的融化

材料:1只烧杯、冰块、2支温度计、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表、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2)步骤: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同时测量离烧杯较远的空气的温度并记录;

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同时记录离烧杯近、远的空气的温度;

4、比较记录结果。

结论: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温度会常时间保持在0℃,直至冰完全融化成水。

实验名称: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材料:

冰块装入一只杯子,一只杯子装入部分自来水,第三只杯子里什么也不装;

隔几分钟后观察三只玻璃的外壁,说现象。

结论:玻璃杯外壁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

四年级上册

实验名称:沙、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的溶解及过滤

实验器材: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9个)、过滤纸(4张)、剪刀、明矾、钥匙(2把)、食盐、沙、面粉、水槽(装水)、标签(8张:1-8号各2张)。

实验过程:

一、溶解:

1、在8个烧杯上分别贴上标签。

2、用烧杯向其中标有1、2、

3、4号的四个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再将适量沙、食盐、面粉、高锰酸钾(几粒)分别放入4杯清水中,观察现象(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溶解还是不溶解?轻轻搅拌再观察。(面粉、沙进入水中,颗粒无变化,在水中分布不均匀,有沉淀,不能溶解,能过滤)。(食盐、高锰酸钾遇水即溶,颗粒逐渐变小并下沉,向四周不均匀扩散,但轻轻搅拌后,颗粒(沉淀)消失,均匀分布,完全溶解于水)。

二、过滤:1、制作过滤纸:

(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按1、3层打开)。

(2)将过滤纸浸湿,放入漏斗中,再向漏斗中倒入清水。

(3)如有气泡,用手轻轻挤压空气排除。

2、组装器材:将放有过虑纸的漏斗固定在铁架上,漏斗下端靠烧杯壁。

3、用玻璃棒分别将沙、食盐、面粉、高锰酸钾混合物引入漏斗中(做到一低二靠三紧贴:液面低于过滤纸;烧杯口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滤纸紧贴漏斗、漏斗紧贴烧杯壁、引流棒紧贴烧杯口。)。

4、观察比较。

5、收拾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面粉、沙不溶于水,可有过虑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食盐、高锰酸钾能充分溶解于水,不能通过的过度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实验名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

实验器材: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烧杯(2个)、试管3支、钥匙2把、3支滴管、5张标签、试管刷、烧杯刷、清水(2杯)

实验过程:

1、在2个烧杯中加入两半杯水,分别取2毫升胶水和洗发液倒入杯中,观察现象,轻轻搅拌,继续观察。

(胶水和洗发液都有是慢慢进入水中并下沉,并向四周不均匀扩散、溶解,轻轻搅拌后,溶解加速,最终完全溶解)。

2、在3支试管中加入10-15毫升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2毫升醋、酒精、食用油,观察现象,振荡后再观察。

(醋、酒精是缓慢进入水中,在水中不均匀扩散、溶解,速度较快,振荡后充分溶解,分布均匀:油不能进入水中,漂浮于水面,不能溶解于水)

3、收拾整理器材(器材的清洗、收拾、整理)

实验结论:胶水、洗发液都是慢慢进入水中并下沉,溶解速度慢,分布不均,必须通过不断搅拌才能充分溶解于水。

醋、酒精遇水即溶,扩散、溶解速度较快,只需轻轻振汇就能均匀、充分溶于水中。

食用油不能进入水中,只能漂浮于水面,不能溶解于水。

实验名称:溶解的快与慢(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4个)、搅拌棒、冷、热水(60℃)、钥匙、纸、4份食盐(各约10克)、标签(4张)

实验过程:

1、将4个烧杯贴上标签。

2、在两个烧杯中盛入大半杯水,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观察现象。

(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3、将其中的一杯水换成热水(约60℃),再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放入杯中,观察现象。(热水比冷水溶解速度快)

实验结论:搅拌、升高温度(把颗粒研细)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器材;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搅拌棒、塑料钥匙、放大镜、火柴、纸(2张)、烧杯、清水、滴管1支

实验过程:1、取一只盛水的烧杯,慢慢将食盐加入水中搅拌,直到饱和(杯底出现食盐颗粒)。

2、在蒸发皿中滴入约5-10毫升饱和浓盐水。放在三角架上,并用酒精灯中热。

3、停止加热(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用余热加热)。

4、用小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转移到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并与实验食盐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食盐能够溶解于水中,也能通过蒸发从水中分离出来。

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过程: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论: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了解当地的气温。

实验名称:制作乐器(比较声音高低变化)

实验器材:水槽、8个杯子I(同样的)、标签、竹筷、清水

实验过程:

1、分别将七个杯子贴上标签,用杯子分别向1-7号杯中加入不等量的水。

2、用竹筷敲打杯壁,判别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结论:在杯子中加入的水量不同,其声音高低也不同,水量越多,声音越小,水量越少,声音越高。

实验名称:人呼出气体的收集及检测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导气管

实验过程:

1、将集气集满水,用玻璃片盖好,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

2、用导气管向集气瓶里吹气,利用排水法将集气瓶里的水全部排出。正立于桌面。

3、用火柴检测。

实验结论:人体吸进去的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四年级上册实验

1、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第一种)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

(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二种)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种)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1、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子

实验过程: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到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3、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铅笔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1、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滴管

实验过程:

(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

(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

1、实验名称: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杯、水、纸团、

实验过程: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过一会儿观察,纸团没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2、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

(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验名称:空气受热会上升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

(2)把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那里。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四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一:连接一个简单电路(10分)

实验材料: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

实验步骤:

1、组装电路: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③将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中。④打开开关。⑤用导线将灯座和开关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5分)

2、接通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变化。(2分)

3、拆分器材:断开开关,使小灯泡熄灭。(2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1分)

2、检查电路检测器。(1分)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6分)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1分)

5、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选择两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10分)

实验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

实验步骤:

1、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①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②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③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④……

(每种连接方式4分,做出两种即得满分8分)

2、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1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10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4分)

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2、辨别淀粉:(4分)

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碘酒,观察现象。

②将碘酒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整理实验材料。(2分)

实验名称:静电现象

实验器材:木尺、碎纸屑、毛皮、3充气气球、线、铁架台

实验过程:

1、用毛皮摩擦充气气球,靠近碎纸屑。(气球能吸引轻小碎纸屑)

2、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木尺上,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毛皮摩擦其中一个充气气球,观察现象。(相互吸引)

4、摩擦2个充气气球,观察现象(相互排斥)

实验结论:物体受到摩擦时,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从而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验名称:制作电路检测器

实验器材:静电实验盒、电池、纸、笔

实验过程:

1、打开实验盒、将电池、导线、灯泡组装好。

2、检测灯泡、导线。

3、画图(简单电路:1节干电池、一个灯带灯泡的灯座、3根导线)。

实验结论:

利用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出电路中出现的故障。

注意事项:

此电路检测器不能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实验名称: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两节电池的不同连接)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匣、导线、带灯泡的灯座、开关、纸、笔

实验过程:

1、检测小灯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或利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2、组装串联电池电路。(将两节电池串联起来,再与带有灯泡的灯座连接起来)

3、组装并联电池电路。(将两节电池并联起来,再与带有灯泡的灯座连接起来)

4、观察比较

5、画电路图

实验结论:

1节电池的的电压是1.5伏,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伏,所以小灯泡就比较亮;两节电池并联在一起电压还是1.5伏,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的电路连接(两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匣、导线、开关、纸、笔

实验过程:

1、检测小灯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或利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2、组装串联灯泡电路。(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再与开关、装好电池的电池盒连接起来)

3、组装并联灯泡电路。(将两个灯泡并联起来,再与开关、装好电池盒连接起来)

3、观察比较

4、画出简单电路图

实验结论:两个小灯泡串联时,1节电池的电压平均分配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1节电池电压的一半,所以小灯泡比较暗;两个小灯泡并联时,两个小灯光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池的电压相同,所以比较亮。

实验名称:检验淀粉及唾液让淀粉变糖

实验器材:滴管、碘酒、标签、3支小试管、烧杯、试管架、搅拌棒、钥匙、淀粉

实验过程:

1、将3支试管贴上标签,其中一支收集唾液,并放置在试管架上。

2、制作淀粉糊(取半杯温水,用钥匙将淀粉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倒入另2支试管)。

3、检验淀粉糊(在装好淀粉糊的一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酒,振荡、观察现象),(淀粉糊变蓝)

4、将唾液倒入淀粉糊中,振荡、观察现象(淀粉糊变清、变糖)

5、比较

实验结论:碘酒能使淀粉变蓝色,唾液能使淀粉变成糖。

五年级上册

名称: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材料: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

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结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名称:蚯蚓的选择

材料:长方形盒子、吸水纸、干纸巾

步骤:

1、将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

2、桌面上放好吸水纸和干纸巾

3、将盒子罩在上面

结论:蚯蚓的生存环境阴暗、潮湿。

名称:光和影子

材料:手电筒1支,长方体木块3块

步骤:

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不同位置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打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结论: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平行形不变,倾斜形改变。)

实验名称: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变化

材料:手电筒、木棒、木板、橡皮泥

步骤:

1、用橡皮泥将木棒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2、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光)从左、左上、上、右上、右各个方位照木棒

结论:影子的长度短和方向都在变化。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路线

材料: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

步骤: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结论: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能力

材料: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

步骤: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结论: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

材料:长方形盒子一个,镜子两块,剪刀、胶布

步骤:

1、用剪刀将长方形盒子相对的两面各剪一个方孔(一面左端,另一面右端)

2、将两面镜子分别从方孔放入盒内,沿45度角斜放,镜面平行朝上,用胶布固定。

结论:可以看到不在眼睛正前方位置的情况。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

材料: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结论:一次反射的温度比多次反射光的温度底。

实验名称:阳光直射、斜射与吸收

材料:金属筒3个,温度计3支,三角架,黑色油漆1瓶,胶布1个,瓶塞3个

步骤:

1、用黑色油漆将金属筒的外壁涂黑,待油漆干后,往筒内装一部分水。

2、把3支温度计分别放入3个金属筒中,不要与筒壁、筒底接触,用胶布固定好。

3、将3个金属筒分别平放、垂直放、斜放(用三角架来固定,呈45度角),放在阳光下照射。结论:温度高低不同,斜放的温度最高。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材料:各种颜色的纸各一张,温度计

步骤:

1、将每一张纸卷成圆柱形,并压平

2、将温度计一同放在阳光下照射

3、将纸和温度计一同放在阳光下照晒

结论:温度升高不同,深色的温度升高得最快,浅色纸温度深得慢。

实验名称:土壤的成分

材料:放大镜、透明瓶子、酒精灯、三角架、金属片、镊子

步骤:

1、将土壤晾干,用放大镜观察。

2、取晾干土壤一部分放入瓶子中,并装上水,迅速地振荡,再静置一会儿。

3、将晾干土壤一部分放入金属片上,用酒精灯给加热。

结论:土壤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实验名称: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材料:塑料盒、空瓶

步骤:

1、在塑料盒内用沙、石堆成一座斜坡地形,并拍紧,盒的一角孔一个洞。

2、在空瓶盖上扎一些小孔,装满水,将盖拧紧。

3、用力挤压瓶子,让水喷洒到斜坡。

结论: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

实验名称:探索土壤侵蚀的实验

材料:塑料盒子2个,木块2块,空瓶2个,水桶2只,草皮和沙

步骤:

1、在每个塑料盒子内放一块木板,一木板上放沙压紧,另一木板上放草皮

2、将空瓶装满水,并在瓶盖上扎一些小孔,将瓶盖倒放.

3、分别用装有水的瓶子对着两木板挤压

4、用空桶接住“径流”,观察接住的水。

结论:有植被的土不易被侵蚀

实验名称: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材料:小车、线、小塑料袋、玻璃珠、秒表1只

步骤:

1、将小车安放在桌子上,用线的一端栓住小车,另一端拴上一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悬空.

2、将玻璃珠逐颗放入袋中

3、记下每次起止距离的时间

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实验名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

材料:橡皮筋、小车

步骤:

1、将橡皮筋拴在小车的前后两端。

2、将橡皮筋绕在小车的前轴上。

结论: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实验名称:气球能驱动小车

材料:气球、小车、线、木棒、透明胶带

1、将气球吹气,并用木棒塞住气球口

2、将吹鼓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

3、将木棒取下

结论:小车朝气球口相反的方向行驶

名称: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材料:测力计、塑料袋

步骤:

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物体放入袋中

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结论: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实验名称:决定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材料:长方形盒子、测力计、砝码、线、毛巾

步骤:

1、将长方形盒子的一端用线拴好,栓在测力计的挂钩上

2、将砝码4个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和毛巾上拉一拉,比一比

3、将砝码6个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拉一拉,与在桌面上拉4个砝码进行对比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关

实验名称:滑动与滚动

材料:测力计2支,长方形盒子2个,砝码、玻璃棒、线2段

步骤:

1、分别在盒中都装5个砝码

2、将测力计用线栓在盒子一端的中点

3、在一个盒子的底部放4根玻璃棒

4、拉动测力计

结论:滚动比滑动省力

五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一: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0ML水、记录表。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泥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

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

①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②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③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④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⑤……。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增大了。

4、整理器材。

实验二:验证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锥形瓶、气球。

实验步骤:

1、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

2、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气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

3、实验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三: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小棒或火柴棍。

实验步骤:

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金属棒支好。

2、把塑料小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金属棒上。

3、用蜡烛给金属棒加热。从离蜡烛最近的一端塑料小棒依次落下。

4、实验结论: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5、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四: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秒表、相同轻重的摆锤3个、摆绳、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摆绳一端固定在支架上,摆锤与摆绳另一端连接,。

2、摆绳长短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

3、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的长度,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

4、汇报结果:摆的快慢跟摆锤的重量无关,跟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5、整理器材。

实验名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橡皮、萝卜、小刀、水槽

步骤:

1、将橡皮一块、萝卜一个放入水中

2、用小刀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7/4、1/8更小再入入水中。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无关,只与密度有关。

实验名称:小瓶子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空瓶、色素、量杯、瓶盖

步骤:

1、将一空瓶盖上盖,放入水中。

2、在空瓶中注入四分之一有色水,放入水中。

3、在空瓶中注入二分之一有色水,放入水中。

结论:注入的水越多,瓶子越往下沉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橡皮泥、量杯

步骤:

1、将橡皮泥做成实心形体放入水中

2、将实心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体放入水中。

3、比较它们的排水量。

结论:空心时的排水量大于实心时的排水量,橡皮泥上浮。物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实验名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材料:塑料泡沫、定滑轮、线、测力计、水槽。

步骤:

1、将线的一端栓在泡沫塑料上,另一端栓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并绕在定滑轮上。

2、拉动测力计。

结论:浮力=重力+拉力

实验名称: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

材料: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定滑轮、线、测力计、水槽

步骤:

1、将定滑轮固定在水槽底部

2、将线的一端拴在泡沫塑料上,另一端拴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并绕在定滑轮上。

3、拉动测力计。

结论:泡沫塑料的体积大,浮力就大。

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材料:橡皮泥、细线、测力计、水槽

步骤:

1、用测力测出橡皮泥在空气中的重力

2、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小部分和侵入水中)

3、将橡皮泥大部分浸入水中。

4、将橡皮泥全部浸入水中

结论:橡皮泥受到水的浮力会随浸入的多少而变化。

实验名称: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马铃薯、食盐、烧杯、铁片、酒精灯、夹子、胶头滴管

步骤:

1、将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杯中的马铃薯沉,另一杯浮

2、用胶头滴管取两杯液体少许,滴在铁片上(用夹子夹住)。

3、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马铃薯沉的液体没有晶体析出,另一杯有。结论:两杯液体不同。

实验名称;调制不同的液体使马铃薯浮起来。

材料:马铃薯,、食盐、烧杯、玻璃棒。

步骤:

1、往烧杯中分别倒入100毫升清水。

2、往烧杯中分别入入5克、10克、20元、30无、40克的食盐。

3、将马铃薯依次放入烧杯中。

结论:马铃薯的沉浮与食盐水的浓度有关。

实验名称:沉浮子

材料:笔帽、橡皮泥、空瓶(有盖)

步骤:1、在笔帽的下端粘一团橡皮泥

2、将它放入装有大半瓶水的瓶子中,用盖盖好

3、用力挤压瓶子

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大小成正比。

实验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实验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4、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实验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拉起越高,摆幅大,摆速快

2、摆绳的长度一定,拉起的高度一定,重物重的摆幅大,摆速快

3、重物一定,拉起的高度一定,摆绳长的摆幅大,摆速慢。

六年级上册

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性

实验目的:导线、大铁钉、电池、指南针、大头针

实验过程:

1、电磁铁的制作与磁性检验:将导线缠绕在大铁钉上,用电池组装电路。手持大铁钉的一头,用另一头去吸大头针(可交换去试吸)

2、检验南北极:将大铁钉的一头靠近指南针,观察哪一端是南极?观察哪一端是北极?

3、电磁铁两极变化:(1)绕线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向;(2)改变绕线方向,电流方向不变。

4、电磁铁磁力大小:(1)绕线长度不变,电流增强;(2)绕线增长,电流强弱不变;(3)绕线长度增长,电流强度增强。

5、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2、电磁铁有南北极之分。

3、电磁铁两极是可以变化的,绕线方向或电流方向改变了,它的两极都会变化。

4、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绕线长度、电流强度有关。

实验名称:杠杆

实验目的:

(1)正确指出杠杆尺上的支点、力点、重点

(2)利用杠杆结构,改变力点或重点的距离,让学生探究杠杆的省力或省距离的秘密。

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箱、钩码

实验过程:

1、组装一个杠杆,挂上钩码,确定支点、力点、重点。

2、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比较物重和拉力大小;

3、支点到力点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比较物重和拉力大小。

4、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比较物重和拉力大小。

5、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杠杆都有支点、力店、重点。

2、支点到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支点到力店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名称:滑轮组

实验目的:

(1)正确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让学生探究滑轮的秘密。

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箱、钩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

1、组装一个定滑轮、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2、组装一个动滑轮,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3、组装一个滑轮组,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4、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方向。

实验名称:轮轴

实验目的:

(1)正确组装轮轴。

(2)知道轮轴的作用,让学生探究轮轴的秘密

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箱、钩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

1、组装一个轮轴,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2、比较前一个轮轴,换一个大轮,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3、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

1、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2、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名称:斜面

实验目的:

(1)正确组装斜面模型

(2)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让学生探究斜面的秘密。

实验仪器:木板长、短各一块,圆磙、平板测力计

实验过程:

1、用平板测力计将圆磙提起

2、用平板测力计将圆磙沿斜面往上拉,测出拉力

3、换长木板仍然搭在原来的木块上,交圆磙沿斜面往上拉,测出拉力

4、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六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0分)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1分)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1分)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2分)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2分)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3分)

6、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20分)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细木条、火柴。

实验步骤:

1、说出小苏打和白醋的使用比例约为1:3。(2分)

2、把小苏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白醋沿着杯壁缓慢地倒入杯中(顺序可互换)。(4分)

3、马上用毛玻璃片盖上玻璃杯。(2分)

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有很多气泡冒出,杯壁变凉等等。(4分)

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熄灭。(4分)

6、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2分)

7、整理器材。(2分)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制作方法

(2)观察细胞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结构的秘密

实验仪器:洋葱、小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碘酒、吸水纸、9滴管、培养皿

实验过程:

1、用小刀将洋葱表皮剥下一薄层,用显微镜观察。

2、制作洋葱切片:先取下一小片,用镊子取下,轻放在滴了碘酒的载玻片上,用盖玻片从右向左滑动放在切片上,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

3、将制作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调好焦距观察

4、观察时用左眼观察显微镜,右眼看图,右手画出细胞形状图

5、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的。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就是在它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

实验目的:

1、了解地球的日月食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实验仪器:三球仪、(或皮球、电灯、人头)

实验过程:

1、转动三球仪,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当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月球的影子投到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是什么现象?

2、转动三球仪,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当月球转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时,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就被地球挡住了,这是什么现象?

实验结论:

1、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的影子投到地球上,这是日食。

2、当月球转到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射月球的光被挡住了,这就是月食。实验名称: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

目的:了解化学变化可能出现的变化

材料:烧杯、硫酸铜溶液、铁钉。

步骤:

1、先观察铁钉的颜色。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

3、取出铁钉,再观察铁钉颜色的变化。

结论:铁钉颜色变红,说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此处不是铁钉生锈,铁钉上的红色是置换出的铜)

实验名称:月相的成因

实验目的: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实验仪器:三球仪、电灯(强光源)、皮球

实验过程:

1、把皮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在“月球”上,此时看到月球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2、使“月球”围绕“地球”地转一周,观察“月球”明亮部分的变化。

3、填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国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常规实验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小孔成像)

实验目的:

(1)正确组装小孔成像模型

(2)知道光的传播路线,让学生探究小孔成像的秘密

实验仪器:细直筒、电灯、大小刚好能套在一起的两个纸盒

实验过程:

1、光的传播路线:用纸卷一个细直简,通过直筒看电灯光;把细直筒弯折,通过直筒还能看见电灯光吗?

2、小孔成像:

(1)将大纸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纸盒的底,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将大小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2)点燃蜡烛,将盒子的小孔对着蜡烛,推(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素是什么样的?

3、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倒立的实像

实验名称:光的折射

实验目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仪器:烧杯、一半黑一半白的(且刚好能烧杯外壁上)纸、电筒

实验过程:

1、把纸贴在烧杯外壁上,将涂黑部分竖立刻一条直缝。

2、让电筒光通过直缝射入杯内,从缝对面观察,作好光线射入的位置记号

3、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实验名称:凸透镜

实验目的:

1、了解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仪器:凸透镜及底座、蜡烛及底座、火柴

实验过程:

1、成像作用:把纸屏对着窗户,凸透镜放在纸屏和窗户之间;向左(右)移动凸透镜,观察纸屏上出现什么?

2、成像规律:(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立在桌子上,使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致相同。(2)适当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像是什么样的?

3、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实像)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及其性质检验。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实验仪器:导管、稀盐酸、药匙、集气瓶、火柴、高低架、蜡烛、镊子、小石子、澄清的石灰水、水槽

实验过程

1、检验气密性:把试管、组装好,导管的一头放入水槽中,用双手握住试管,另一端有气泡冒出来即可。

2、抽取二氧化碳;把适量小石子装入试管,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迅速装好导管,另一端放入依据瓶中;把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中检验,若熄灭,表明集气瓶已装满,取出导管,盖上玻盖。用同样的办法收集两瓶;待用。

3、性质检验;(1)将高低架上的两支蜡烛点燃,放入二氧化碳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氧化碳瓶中,轻轻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稀盐酸遇到小石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不能帮助燃烧,并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氧气的的制取过程及性质

材料:试管、导气管、棉花、高锰酸钾、酒精灯、铁架台、药匙、广口瓶、火柴、细铁丝、木炭、镊子、燃烧匙、水槽。

实验步骤:

1、组装试管、导气管。

2、检查气密性。将导气管放入水槽,用双手握住试管,水槽里有气泡冒出即可。

3、制取氧气:把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用松软的棉花塞住试管口。装上导气管,将试管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管口低于管底。加热制取氧气,用排水吸气法收集氧气。

4、制完氧气后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5、检验氧气的性质:

(1)将燃烧着的木炭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木炭剧烈燃烧。

(2)将烧红的铁丝放入集气瓶中,立即火星四射。

结论:

1、高锰酸钾加热可以制取氧气。

2、氧气能支持燃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体温计是根据__水银热胀冷缩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大)35℃时水银体积(小)。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微粒运动)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辐射)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对流)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泄水)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受水)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样)。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四季更替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9、根据单摆的(等时性)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4℃)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三、选择题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b)A沉B浮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a) A冷水重B热水重C无法判断 (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a) A铁杯B塑料杯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b) A乌鲁木齐B北京C无法判断 (5)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b)A后10毫升滴的快B前10毫升滴的快C滴的速度一样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姓名:班级: 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A处),用力点(B处),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说说用力情况。 标杆尺 阻力点用力点 用力情况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 1 2 3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我发现的规律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斜面省力的实验(一)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的木板1块,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实验记录: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高度2cm 高度3cm 高度4cm 使用力的大小 5 N 5.6 N 7.3N 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三、斜面省力的实验(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长度不同的的木板3块,小木块3个(高低相同)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木板长度20cm 木板长度30cm 木板长度40cm 使用力的大小12 N 7.6 N 6.5N 1、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相同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四、滑轮

(1)(2)(3) 图1是滑轮,作用是。 图2是滑轮,作用是。 图3是滑轮,作用是。 1、研究问题: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2、我的推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3、实验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 纸梁厚度1倍厚度3倍厚度6倍厚度 垫圈数量2个5个11个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我们还可能通过改变和增加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六、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图1 图2 1、如图1,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的实验,在静止的指南针上方拉一根与指南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小磁针立刻发生,切断电流后,小磁针。这个现象早在1820年,由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偶然实验中首先发现的。 2、图2与图1比较,在通电后的小磁针偏转角度大一些,这个现象说明了 。 3、通电的线圈还能作为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是否存在。 七、电磁铁(一)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3至4单元实验题

五年级科学三四单元实验题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的实验计划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实验计划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页 实验目的: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 实验步骤: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 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页 实验目的: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页 实验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 实验步骤: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实验名称:认识时差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页 实验目的:1、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实验器材:世界时区图 实验步骤:1、观看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2、教师介绍时区的知识: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4、看时区图,计算北京和乌鲁木齐、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结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时差是2小时,北京和巴黎时差是7小时、北京和纽约的时差是13小时。 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教科版)小学3-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实验二:砖和陶瓷 (4) 实验三:谁流的更快些 (5) 实验四:空气占据空间吗 (6) 实验五:空气有重量吗? (7) 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结冰了 (8) 实验二:冰融化了 (9) 实验三:磁铁有磁性 (10) 实验四:磁铁的两极 (11) 实验五:磁极的相互作用 (12) 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3) 实验二:溶解的快和慢 (14) 实验三:100毫升谁能溶解多少食盐 (15) 实验四: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6) 实验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7) 实验六:声音是怎样传播 (18) 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 (19) 实验二:导体和绝缘体 (20) 实验三:比较两种电路连接 (21) 实验四:食物中的营养 (22) 实验五:面包发霉了 (23) 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 (24) 实验二:光与热 (25) 实验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6) 实验四:我们的小车 (27) 实验五:用橡皮筋作动力 (28) 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9) 实验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0) 实验三:浮力 (31) 实验四:液体的热胀冷缩 (32) 实验五:空气的热胀冷缩 (33) 实验六:金属的热胀冷缩 (34) 实验七:摆的研究 (35) 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杠杆的科学 (36) 实验二:轮轴的秘密 (37) 实验三:动滑轮和定滑轮 (38) 实验四:斜面的作用 (39) 实验五:抵抗弯曲 (40) 实验六: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41) 实验七: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2)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色生命世界(一) (43)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44)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单元 (一)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二)实验(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载物台、目镜、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 (2)、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目镜(填物镜或目镜)。 (3)、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向左下方移动。 (三)、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1)、先用(小刀)把洋葱切开。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个#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 (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在图(3)空格处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放大倍数小,视野宽阔)显微镜。 3、下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步骤是 2、1、 4、3、5 。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盖好盖玻片④ 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⑤染色 4、请在图(4)中,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并注出细胞核。(见14页) (六)研究题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 方法和步骤:1、取一些池塘里的水 2、用滴管吸取一些池塘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4、把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现象:水中有微生物在迅速运动 结论:水中含有微生物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5分)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单元 实验一: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系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实验题 (一)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实验猜想: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测力计测得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细绳穿过定滑轮吊住勾码,用测力计测得细绳上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二)探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材料:动滑轮、细绳、勾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1、固定细绳的一头,中间穿过挂了勾码的滑轮,另一头用测力计勾住,测得力为0.5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垂直测的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仪器:支架,平衡尺,勾码 实验过程: (1)某同学在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的右端翘起,他可以调节右端的螺母,使它向右移动,或者调节左端的螺母,使它右移动(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2)操作时,左10厘米的地方勾上10克的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需要勾上20克的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3实验结论: 力臂越长,需要的力越小,也就越省力。力臂越短,需要的力量就越大,越费力。 (四)实验名称: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器材准备: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等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进行猜想: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设计实验; (1)保持不变的小车的重力、斜面的粗糙程度 (2)改变的量有:斜面的坡度 4.进行实验: (1)第一次斜面下垫3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第二次斜面下垫上6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

科学实验题 第二单元 1白糖加热变化实验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会听到(嗤 嗤的响声),看到(冒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 (2)、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壁外壁,感觉(有点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一一二氧化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3、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 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 一种新物质------------ 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5、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 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 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6、硫酸铜溶液也铁钉的反应 (1)、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 (铜)。 (2)、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 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题目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课题和页码:《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试题(提纲)

2012年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试题(提纲) 此套试题兼容了不同教材版本实验,主要涉及一些基本操作 一、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材料:1个矿泉水瓶子、3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杯子、纸若干。 实验步骤:实验一: 1、将瓶子装满水,向瓶子里插入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堵住瓶口; 2、通过吸管向瓶内吹气。 (可插入一根吸管,双手握住瓶子,将水挤出) 实验二: 1、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玻璃杯子的杯底;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 3、观察纸巾是否会被水浸湿。 (注意在杯子倒扣水中时不要倾斜,纸巾要塞放杯底,并放牢。) 实验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整理器材:污物等放入污物瓶,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二、实验名称:给试管里的水加热 实验材料:试管架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试剂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向试管倾倒水;(倾倒方法正确;液体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用试管夹正确夹好试管; (试管夹的夹法、夹试管的部位、手握法) 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点燃方法、先预热、外焰加热、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也 不要朝向有人的方向。) 4、加热至沸腾后将水倒入污物瓶,将试管(带夹)放石棉网上冷却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三、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4、现在测得的温度是:() 整理器材:污物等放入污物瓶,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及评分表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班别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烧瓶(10分)②水槽(或烧杯)(5分)③气球(5分) 2、气球受热的变化(40分) ①在烧瓶口上套一个小气球(20分) 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20分) 3、气球受冷的变化(30分) ①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15分) ②解释气球大小变化的原因(15分) 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能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气球大小变化证明: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班别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条形磁铁(10分) ②指出一块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涂色的条形磁铁)(10分)2.观察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35分) ①将两块涂色的条形磁铁两极相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20分) ②判断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填写实验记录(15分) 3、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35分) ①将涂色条形磁铁与未涂色条形磁铁靠近(10分) ②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用S和N标上记号(15分)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极相互,异极相互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技能操作测试试题班别座号成绩 实验目的: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铁架台、测力计、杠杆尺、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3、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朝不同的方向用力。 实验现象 1、用测力计竖直提起50克的钩码,用力_____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所用的拉力____牛。

2017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一)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实验猜想: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测力计测得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细绳穿过定滑轮吊住勾码,用测力计测得细绳上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二)探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材料:动滑轮、细绳、勾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1、固定细绳的一头,中间穿过挂了勾码的滑轮,另一头用测力计勾住,测得力为0.5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垂直测的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仪器:支架,平衡尺,勾码 实验过程: (1)某同学在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 的右端翘起,他可以调节右端的螺母,使它向右 移动,或者调节左端的螺母,使它右移动(选填 “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2)操作时,左10厘米的地方勾上10克的钩码, 右边5厘米的地方需要勾上20克的钩码才能保持平 衡。 3实验结论: 力臂越长,需要的力越小,也就越省力。力臂越短,需要的力量就越大,越费力。 (四)实验名称: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器材准备: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等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进行猜想: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设计实验;(1)保持不变的小车的重力、斜面的粗糙程度 (2)改变的量有:斜面的坡度 4.进行实验: (1)第一次斜面下垫3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第二次斜面下垫上6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五)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材料:轮轴,测力计,勾码 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垂直测得两个勾码的力为1N; (2)用测力计钩住轮拉动勾码,测得力为0.5N。 实验结论:轮轴能省一半的力 (六)动手制作搭建“瓜皮桥”。 制作材料:西瓜皮、刀子、纸巾、重物、 制作步骤: (1)把西瓜(或其他瓜)纵向切成两半,再横向切开。 ( 2)把瓜瓤吃掉,留下瓜皮(拱形),每块按4~5厘米宽切下。 (3)在每两个小块之间夹一片纸巾,然后摆成拱形。 (4)在“瓜皮桥”上加重物,试一试它的承受能力。 结论:经过切割、重新组装的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力。 (七)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问题:把纸折成不同边的桶形,竖直放,比较它们的承受力会怎样? 猜想假设:圆筒形的承受力最强。 实验控制量 保持不变的量:纸的规格、每一个重物的大小 改变的量:纸折成的形状 实验材料:A4纸、胶棒、书本。 实验过程:(1)把不同的A4纸卷成不同的形状,有圆筒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粘住的边是一样宽的。(2)在纸筒上大同样的书本,看看哪种纸筒的承重力最强。 实验结论:圆筒状的纸承受力最强。 (八)、小亮家里有些品种极好的胡萝卜,他想大量繁殖这种胡萝卜,可是找不到好的办法。请帮他设计实验,实现他的想法。 实验名称:用植物的根繁殖后代。 实验材料:胡萝卜、小刀、盘子、水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实验1 影子的观察 (考试时间:10分钟) 学校姓名考号 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实验目的: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实验用品:手电筒、长方体木快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用品,选用材料正确。(1分) 2.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稍高于木块的不同角度方向照射物体(1分)。我们看到影子的形状(填“相同”或“不同”)(2分)。 3.用手电筒从木块的相同角度方向,并不断升高高度照射物体(1分)。我们看到影子的长短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填“变长”或“变短”)(2分)。 4.思考: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侧面对着阳光和正面对着阳光,影子的 不同;上午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比中午在阳光下的影子。(填“长”或“短”)(2分) 5.收拾整理器材。(1分)

实验2 照亮目标 (考试时间:10分钟) 学校姓名考号 实验名称:照亮目标 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 实验用品:手电筒、课本、镜子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1分) 2.照图一那样,将课本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上往下照射课本。画出手电筒光的传播的路线。(2分)。 3.照图二那样,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课本立起来,这时,怎样放置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课本。画出手电筒光的传播的路线。(4分)。 4.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课本后的小球。(2分) 5.收拾整理器材。(1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实验3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考试时间:10分钟) 学校姓名考号 实验名称: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的: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用品:手电筒(光源)、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孔的直径约1厘米)、3个夹子、空心弯管和直管。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用品,选用材料正确。(1分) 2.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2分) 3.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并在(图一)中画出光前进的路线。(2分) (图一) 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并在(图二)中画出光前进的路线。(2分) (图二) 5.用手电筒分别从直管、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观察管的另一端有无光射出。(1分) 6.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1分) 7.收拾整理器材。(1分)

六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1

实验名称:加热白糖(40分) 实验目标: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白糖、蜡烛、长柄金属匙1把。 实验过程: 一、学生能写出所有器材名称。领取齐全、拿取正确。实验材料选择齐全(5分) 二、加热白糖 1、观察白糖。(5分) 2、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1g左右),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同时观察记录。(5分) 3、白糖刚好熔化没有变色时移开火焰观察这时的变化。(5分) 4、继续加热,至刚变色时观察白糖的变化。(5分) 5、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5分) 6、比较观察加热后的白糖与加热前的白糖。(5分) 实验结论: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大小等,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5分) 实验名称: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60分) 实验要求:认识显微镜主要结构,能正确使用显微镜。 实验用品:显微镜,纱布,双子叶植物茎永久横切片(或自制的洋葱表皮装片)。 1、清点材料与用具。按材料清单清点材料用品是否齐全。(3分) 2、取放显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身体左前,距桌边7—15cm。要轻放、放稳。(5分) 3、任意抽测显微镜结构中的2个结构。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目镜、物镜、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反光镜。(每个结构5分)共10分) 4、调光。 A、调高镜筒,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手推物镜旋转不得分)。选合适的光圈。(5分) B、左眼视镜同时右眼睁开。用手捏反光镜边缘(不得触及镜片)调反光镜。视野亮度适宜。(5分) 5、安放装片观察。 A、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5分) B、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将要观察的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央。(5分) C、头偏向一侧注视物镜,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盖玻片。(5分) D、左眼视镜同时右眼睁开,用粗准焦螺旋找到要观察的标本移至视野中央。用细准焦螺旋调出清晰物像。(10分) 6, 将显微镜复原装箱放回原处。擦桌子。 A、用纱布擦拭干净显微镜的机械部分。(2分) B、把物镜偏转到通光孔的两侧,把镜筒降至最低。转动反光镜呈竖直方向。(3分) C、轻轻的将显微镜底座的前脚着地放入箱中,放回原处。擦拭桌面。(2分)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自己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 1、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橡皮、萝卜、小刀、水槽 步骤:将橡皮一块,萝卜一块放入水中 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1/4,1/8,放入水中 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 画出小铁块、小木块在水中的受力图示。 3、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材料:泡沫塑料块、定滑轮、线、测力计、水槽 步骤:测出泡沫塑料块自身的重力。 将定滑轮固定在水槽底部,将线的一端栓在泡沫塑料块上,另一端栓在测力计的挂钩上,绕过定滑轮 垂直往上拉测力计,使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测出它受到的拉力 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自身重力+拉力 4、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的这一假设。 研究的问题: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水槽、水 实验步聚: ①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量,做好数据记录。 ②把钩码全部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量,做好数据记录。 ③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 实验现象:①钩码全部浸入水中后,测力计测量到的重量比在空气中测量到的重量大。 ②钩码所受水的浮力=钩码在空气中重量-浸入水中的重量 实验结论: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5、验证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实验步骤: 6、验证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常温水、冰水、热水、锥形瓶、气球、烧杯 实验步骤: 7、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器材:一个铜球和一个铜球刚好能通过的铜环。烧杯、酒精灯、火柴、水。 操作步骤: ①铜环固定好,使铜球放在铜环上时,铜球能顺利穿过铜环。 ②移除铜球,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2-3分钟,再让铜球去穿过铜环。发现铜球不能穿过铜环。 ③将铜环用冷水冷却后,再通过铜环。发现铜球能顺利穿过铜环。 实验说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中应注意事项:①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②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8、物体传热 实验器材:铁架台、铁棒、酒精灯(或蜡烛)、火柴、凡士林(蜡烛)、小木棍 实验步骤: ①把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把小木棍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铁棒下。 (注意:凡士林用量要相同,小木棍粗细要相同) ②点燃酒精灯,对铁棒的一端加热。 ③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小木棍会按照距酒精灯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脱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9、请你设计一个保温杯。(写出材料、制作方法,并画出草图) 实验材料:保温杯1个,泡沫塑料1块(比保温杯体积大),刻刀1个,酒精灯1盏。 制作方法: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用力点,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斜面省力的实验(六上第一单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斜面1个,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我的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的磁性 试题三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原因

试题四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原因 2.下面是6、1班的同学在研究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 六、观察与思考(18分) 9分) ①说说它们的用力方向有什么不同。 ②说说它们的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 七、实践与探究题(共23分) 1、写出下列装置的名称和它们所起的作用

(1)(2)(3) 图1是作用是。 图2是作用是。 图3是作用是。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主要与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的圈数、线圈中电流强度的大小有关。根据你的实验: (1)请写出你是怎样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关系的。 我的猜想: 实验方法:我应改变因素,使、等因素不发生改变。 (2)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中电流强度的关系时,小明通过改变线圈中电流强度这一因素, 是:。 八、实行 1.在下图中画线,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 2.在图中,用标记标出磁铁的磁极。 实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三上第四单元)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水,纸巾 实验要求:将纸巾放入水中而不打湿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和简答题总结 (1)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题及简答题归纳总结 实验操作题 1、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转动装置:(1)转一圈脚踏板,看看后轮转几圈。(2)量一量自行车车轮 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2、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用大小不同的纸做成不同的纸筒,粘好后竖直放,用书本 做重物,比较它们的承受力。注意: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开手。 3、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一座既高又稳、承受力大的高塔:(1)画出设计草图;(2)选择制作材料 和连接物,确定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3)测量塔的高度和它的稳定性。 4、小组合作,共同制造一座“瓜皮桥”:(1)把西瓜(或其他瓜)纵向切成两半,再横向切开。 (2)把瓜瓤吃掉,留下瓜皮(拱形),每块按4—5厘米宽切下。(3)在每个两小块之间夹一片纸巾,然后摆成拱形。(4)在“瓜皮桥”上加重物,试一试它的承受力。 5、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当的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房子:(1)大家商量,提出设计意见,最好 画出图纸;(2)对照设计图,计算所需要的材料,组内分工合作;(3)房子要结识、美观、成本低。 6、用植物的根、茎、叶繁殖后代。(1)用菊花或其他植物的茎繁殖:从一棵健康的菊花的主茎上 剪下一根枝条,将它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并及时浇水。(2)用宝石花肉质叶来繁殖:从宝石花上摘下一片叶,插入土中。(3)用红薯的根来繁殖:把红薯的头部切下一小段,侵在盘子里的水中;当长出小芽后,用下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 7、观察岩石标本,用放大镜观察、放进水里、敲击、滴稀盐酸。 8、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1)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堆在 一起。(2)把橡皮泥放在两块塑料垫板之间,不断加压。(3)观察不同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9、记忆力测试:(1)将七八个小物品在桌子上摆成一行,请小组内的一位同学观察20秒后闭上 眼睛。(2)将两个物品的位置交换一下,请闭眼的同学睁开眼睛,说出是哪两个物品交换了位置。(3)由一个同学打乱物品的顺序,请小组其他同学观察20秒后,不看东西说出物品的顺序。 10、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把眼睛闭起来,让同学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你身体的 不同部位。体验哪个部位可以感到两个笔尖,哪个部位感觉只有一个笔尖。 11、研究嗅觉和味觉的产生:甲同学蒙其眼睛,乙同学先给甲同学尝一尝各种液体,让后让 甲同学捏住鼻子再尝一尝。看看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能判断出几种液体。 简答题 1、什么叫做机械? 答: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作装置,都可以称作机械。 2、什么叫做机器? 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的较复杂的机械叫做机器。 3、要是没有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人们工作时将会很费力或加大工作的难度。 4、古代我们的祖先利用那些机械? 答:箭、骨针、石镰、石锯、石斧、独木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