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游记》宗教思想微探 1稿

《西游记》宗教思想微探 1稿

《西游记》宗教思想微探 1稿
《西游记》宗教思想微探 1稿

《西游记》宗教思想微探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佛教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但整部作品却不是在弘扬佛教、道教或儒家思想,而是融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既抑道扬佛,又反佛讽佛,既宣儒尊儒又嘲讽儒,既赞同法家思想中的法、术、势,又批判法家的阴狠毒辣。这使《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具有丰富性、复杂性、世俗性。

关键词:《西游记》、宗教思想、儒道佛法、丰富性、复杂性、世俗性

引言

吴承恩①根据《大唐西域记》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各种戏剧艺术、民间传说,编著了伟大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自出书以来,就引起了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以作者、主题思想、版本、宗教意义、人物形象、哲学思想等角度来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西游记》的宗教思想探究,目前尚不够深刻、全面,多数局限于人物形象、性格与某一具体的宗教思想的研究领域。而国外的研究状况更不容乐观。因此,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研究《西游记》宗教思想中的儒、道、佛、法,并进一步探讨其所体现出来的丰富性、复杂性、世俗性。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西游记》问世以来,人们就纷纷地对其作者、版本、成书过程以及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结构、宗教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硕果累累。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学术研究历史。继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胡适之《<西游记>考证》后,目前又有孟湘女士的《西游记>宗教超越主题之透析》、周秋良的《<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陈玄章的《<西游记>作者笔下唐僧形象新论》、李洪武的《唐僧三个徒弟名字的佛学含义》、蔡相宗的《从佛教唯识宗谈<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等等;在国外,一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刊刻本《西游记》和不同的研究认识,并在英、德、俄、日、韩等国,以动画、电影、游戏等形式存在,对唐僧取经的神奇性和宗教意识、人物形象满怀兴趣和研究热情。美国阿瑟?韦理的《猴》、猪吴庄八的《西游记和三藏法师》、内田道夫的《西游记的语言》、吴益泰的《中国神话》等等。

(二)对上述的评论

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研究潮流的兴起,许多学者专家们沿着理性、严谨、思考、创新的方向,对《西游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但无论在国内外,对于《西游记》宗教思想的研究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认识。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历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对于它的主题认识,一开始只作为宗教宣传的读本,并一度成为主流思潮;建国初期,人们过多地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研究和认识《西游记》,彻底批评和否定其宗教思想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

许多学者专家们沿着理性、严谨、思考、创新的方向,对《西游记》的宗教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文中将采用文本阅读和文本研读法、对比法、分析总结概括法、以及社会历史批评法对《西游记》的宗教思想中的儒、道、佛、法进行分析讨论,并进一部阐述其所体现出来的丰富性、复杂性、世俗性等特征。

讨论与分析

一、《西游记》宗教思想的复杂性、丰富性

﹙一﹚既抑道扬佛,又反佛讽佛

《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但整部作品却不是简单的弘扬儒、道、佛、法的宗教思想,而是融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西游记》宗教思想体现出丰富性、复杂性、世俗性等特征。在作者的笔下却明显的显示出对宗教的批判态度。

《西游记》本身写的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它属于宗教题材。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整部小说的倾向似乎是宣传佛教教义,劝人向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求生死循环,因果报应,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实的:

①《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求取真经,小说中的所有故事情节都是由此引发展开的。

②取经人最终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取得真经,并得佛祖的封赐,成为佛界中的重要一员。

③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兄弟经过取经过程的艰苦考验,清算了过去所犯下的深重罪孽,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代表。

④他们三兄弟都是由恣意妄为的妖道而皈依佛门的,明确的表明了作者宗教思想中的抑道扬佛倾向。

⑤从师徒四人的姓名中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崇佛态度。唐僧又名唐三藏,僧乃和尚,属佛门弟子。三藏其实就是法藏、论藏、经藏,是三种如来佛祖欲让东土的三藏佛经的符号化,这就意味着他所负的取经使命和其姓名相一致。因此,他成为取经队伍中的首脑人物。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悟”字,具有深刻的佛学含义:悟“空”、悟“能”、悟“净”,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佛教禅宗中“悟”的过程,点出了只有“空”才可“能”,只有“能”才可“净”。抛弃一切世俗欲念返入心相俱空,身心皆净的真如之境。他们三人皈依佛门,当然是对原有信仰的放弃,让他们臣服于唐僧门下,暗示的是佛法无边能善渡众生,让佛门教义深入人心,也正是《西游记》宗教思想的一种命意。

《西游记》作者抑道扬佛是有现实针对性的,暗含了作者对当朝佞道弄奸的道士与昏庸皇帝的尖锐批判。正是出于对佛教的信仰,道教在整部小说里便成了作者揶揄嘲弄的重要对象。这固然是对明朝统治者的重道教误过害民的批判,但也是作者崇拜的必然选择。因为集儒家思想和佛界使命的唐僧本身,也就是太宗皇帝的权利象征。所以,小说中道士几乎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要么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要么为虎作伥,狼狈为奸;要么贪得无厌,祸害天下;要么占人

为妻,草菅人命,可谓坏事做绝。如乌鸡国的假国王,车迟国的国师们,比丘国的国丈,他们以妖术惑君而取信君王,然后暗移权柄。在作者看来,他们都只是些懂得妖术的假道士,就连太上李老君也只是个圆滑事故的无能之辈,只会炼丹取悦玉帝。而其他就只能是些妖魔鬼怪,面目狰狞,罪恶滔天,但他们都始终尽量使自己成为道貌岸然的高道。如第十七回②,中黑风山三个妖怪,他们在一起就高谈阔论,讲的都是些安炉立鼎转沙炼丹之事,只是谈及到“吃了能千年不死的唐僧肉”时露出那吃人的本相。第七十三回中,盘丝洞的女妖与黄花观炼药的道士蜈蚣精相互勾结,共同谋划着吃唐僧肉。“那些所有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的妖怪,其理论根据大体都可以从道教追求不死的教义寻到”③。

由于作者对道教的批判具有现实针对性,反映出作者对特定时期病态道教的不满,因此,在形象中对那些道教祖师爷也是极为部恭敬的。迪十四回,孙悟空师兄弟三人一起来到三清观,将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三位道教祖师的金身推倒在地,并且分别变化为几位道长祖师的模样,后来担心观中道士发现被推倒在地的塑像,悟空便出主意江几位金身送到“五谷轮回之所”。八戒边扔边说道:

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座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茅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静道士,今日里不免享坐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一方面是抑道扬佛,一方面又无情地在具体人物情节上对佛进行无情的嘲讽和批判,特别是以唐僧为首的取经队伍在社会世俗权利现实面前和如来观音言行,把个高高在上的“佛”又拉到社会人间,与道其实有并无多少本质的差异。作者正是在各故事的关键处来个插诨打科,揭穿了佛门虚伪、世俗的内幕,从而更突出的表现在对佛门教义和清规戒律的否定。

何锡章先生认为,唐僧虽是正宗的佛门信徒,但在小说中他除了佛门信徒的一些主要优点外,也还有许多佛教信徒不应有的种种杂念,归结为一就是自私自利,显然与佛教徒的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我精神刚好相反。处处怕悟空惹出祸事来会连累自己,只要有重大祸事,就是孙悟空故意犯的错,可能会使自己的取经大业功亏一篑,不能报效唐王的知遇之恩。最明显的就是孙悟空为保护师傅而三打白骨精(第二十七回),唐僧的肉眼俗胎不如悟空的火眼金睛,他哪里知道是白骨精为了吃自己的肉以求长生而故意使的技术,因此,并不分青红皂白地念起紧箍咒。他不仅丝毫没有怜惜徒儿的疼痛,反而下了逐客令要孙悟空马上离开。

“你在这荒郊野岭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俏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货叫我怎的脱身?你回去吧!”④

再如那五十六回,唐僧因骑马走前而被贼人抓住,搜身半天却毫无盘缠欲举棍就打,唐僧为了保全自身性命而编造谎言说:“二位大王且莫动手,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不久悟空赶来杀了贼人解救了师傅,没想到唐僧却反过来怪他狠心杀人,怕贼人的怨魂到地府状告自己。于是他让八戒埋了贼人之尸首后,他自己在坟前念了一大段为自己开脱的祷告词:

“拜惟好汉,听祷告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这就是唐僧的自私,他既不讲师徒情分,野不顾他人生死,一切事情的是

非评判标准都只是影响到他的取经大业。吴承恩在唐僧身上注入了贪生怕死的自私品性,从根本上讲是对佛教徒那虚伪自私的灵魂进行无情的抨击。

其次,就连那些菩萨也只是表明上的庄严妙相,口喊慈悲为怀,善渡众生,其实质上也有着相当残忍的性格和伪善狭窄的心胸。佛门对一切恶都应以感化的方式来劝其弃恶从善,但小说中的菩萨们在劝善往往不起作用的时候,真正其作用的就是使用暴力,从而维持他们认为应该如此的秩序。如第七回中,如来施以骗术将孙悟空狠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圣婴大王被观音故意抛下的天罡刀所化的莲台折磨的血肉模糊,再如观音收服黑熊怪也是如此。

报复打击心胸狭隘窄的也是《西游记》中菩萨们常见的形态。如乌鸡国国王在井中被浸泡三年便是一例。乌鸡国国王本好善斋僧,如来派文殊菩萨渡他归西,文殊变成了凡僧,以言语激怒了国王,国王就用绳子将文殊捆了丢在御水河中泡了三天三夜。如来知道后,就令文殊的坐骑青毛狮子变成全真道士来哄骗国王,将国王推入井中泡了整整三年,以报文殊“三日水灾之恨”。又如朱紫国国王因狩猎而误伤了两个雀雏,西方佛母大怒,于是就有了观音的金毛吼下界为怪,使法掳走并强占了皇后,使国王经历了相思成疾之苦,换上了“双鸟失群”之病。而最直接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唐僧师徒到了灵山之后,因吴金银财宝打点索要人事的管经人阿傩、伽叶,结果得到的使无字之经。吼经燃灯古佛点破,回众并到如来处诉苦,没想到如来不仅没有惩治索贿不成而舞弊报复的门徒,反而做了如下妙论: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事,我已知之矣。但只是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天字真经,到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遇迷不误,只可以此传之耳。”

结果是唐僧师徒无奈,只得将紫金钵盂双手奉上之后,才终于得到了原说三藏经中的“每部各捡几卷”,四众还要虽气愤野只得千恩万谢。在这里,作者将佛门那冠冕堂皇的外衣当众撕破,连佛祖也只是个面带微笑的功利财宦的追逐者。

上述所涉及的佛门教徒以及佛祖、观音的种种行径,正好是当时封建社会统治者中丑恶嘴脸的真实写照。一方面肯定了佛教教义中的全人向上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野看到了佛教理想在现实社会生活河虚伪功利的佛教徒身上使根本无法实现的。作者既希望以佛教来抵制甚至清除病态的道教,但有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佛教本身的虚伪性,表现出既抑道扬佛,又反佛讽佛的矛盾性、复杂性、丰富性。

(二)既尊儒崇法,又贬儒斥法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从根本意义上讲,《西游记》只不过是借用了佛教中的概念、佛门中的取经故事,吸收了一些佛教教义和思想,二真正表述的则是以儒家为基础的人生理想,所传递的不过是改良主义的儒家药方:君:励精图治;臣:忠孝仁义。忠孝观念是儒家的主要人生价值内容。修身齐家的核心便是尽忠尽孝。第十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当唐太宗见了观音“颂子”就立即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的时候,唐僧主动请旨,表示愿效犬马之劳。因此,无论取经路上有何艰险,都始终不忘保全性命,从而到西方求取真经,以实现“皇土永固”的根本目的。这当然与他自身探求佛理的意志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欲报答唐王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的士大夫文化心理。唐僧忠既知识份士大夫对君主的尽职尽责,也是宗教为政治服务的典型代表,他本身身为佛门很

有影响的人物,却始终不忘思君报国,甘心为皇权奔走效劳。所以,唐太宗励精图治,唐僧尽忠尽孝,正式作者在《西游记》忠所倡导的儒家人生理想,齐实质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观念。

2.唐僧在取经险途中的言行举止,本身又是对儒的无情嘲笑和批判。

他手无缚鸡之力,迂腐麻木,却立誓:纵然粉身碎骨也要求得真经,以保唐王“黄图永固”,建立起理想中的儒家正统秩序。他不分青红皂白,刚愎自用,根本不顾悟空在取经途中与妖魔打斗时的安危,而是毫不讲师徒情分的只根据自身取经大业为准,死报佛门教条,对悟空屡屡念咒。可以说,作者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求取真经的重大使命置于唐僧身上,本身就是儒门中的一个笑话。

3.崇法斥法

纵观整部《西游记》中人物命运的安排,作者既想让下层受苦受难的人们通过自身绝对实力和强制手段来改变处境,同时也揭露统治者为了权力而无情的使用暴力,显得极其残忍和心胸狭窄。如前几回中,天生石猴孙悟空通过神通手段,一路直杀到凌霄宝殿,使整个天庭为此而坐卧不安,迫使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而当其知道自己只是有名无实的空衔时,欲想“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却让个佛祖如来施以小计而惨压五指山下五百年。不仅如此,悟空即使是诚心归佛愿往西天取经,佛祖也是不放心儿特质了一个“紧箍”,让唐僧因为有了“紧箍咒”而能绝对制服和支配孙悟空,动辄就让他生不如死。又如观音收的圣婴大王,降服黑熊怪,无不凭借手中的法宝并施以骗术而取得胜利。

因此,作者既充分肯定如孙悟空类的人,敢于为追求人身权利的无畏精神,强调法家思想中绝对的“势”,同时也看到这些人在统治者阴险手段下的悲惨命运,孙悟空最后只能落得个毫无意义的“斗战胜佛”。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不再是简单的宣扬或是贬斥儒、道、佛、法中的某一种思想,而是深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作者是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认识其他的思想,以儒为纲,佛、道、法兼之,而且全都被特定时代的统治者不同程度的儒化猴为政治所用。小说中的太宗如此,历史上的明世宗更是推崇道,寄希望于长生不老。作者正是这样,把几种宗教教义思想和现实人间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只是一个佛门取经的宗教话题,却包含更深刻更丰富的社会东西,因此,《西游记》宗教思想就明显的表现更为丰富、复杂,不能简单的就以哪一种宗教思想来解读整部《西游记》。

吴光正同志从修性欲修命的角度认为《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彰显了“三教合一”的理论诉求。⑤孙悟空的道教师傅就是一个三教合一的形象,他一讲道时便“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金……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第二回)他在传道时也居然讲究禅宗的机锋妙语,以禅宗手段将4门无法达到长生的修炼方法比喻为“壁里安柱,窑头途抷,水中捞月”,“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悟空识得个中暗语,认为“打他三下者,叫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入秘处传他道也。”又如孙悟空在车迟国灭了三大妖怪后训诫国王时指出:“今日灭了夭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还有第七十八回中,唐僧和国丈在此比丘国国王面前论道,其实质就是佛道两家的俢性欲修命之争,国丈引援《尊道赋》来反对唐僧只修性不修命自然合情合理,但唐僧竟然有引用道教俢性理论来表明自己

心性维持的正确性,则表明在俢性这一点上,与到家的修命已经不存在多大的差别了。李棘则从孙悟空的经历看《西游记》中佛与道德辩证关系。认为佛道兼修方能养育人才。其理是:

①道生孙悟空并教其本领。

孙悟空乃天生地母横空出世的一石猴,吸收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体现了道家天地合而万物生的思想。而以庄子为代表的到家对个体生命则希望“久注天人之内”,“不老长生”。因此,孙悟空不惜千辛万苦的漂洋过海,在菩提祖师处学习了七十二变化,腾云驾雾之术,能自由的上天入地。并且在误打误撞中得食仙丹、蟠桃、人生果而得以延年益寿。孙悟空之所以能在空间上达到自由,时间上得到极大延续,主要是因为能将心门与包括兵器(如意金箍棒)在内的万物合而为一,具有了强大的天生神力。

②佛从本心中指引了孙悟空。

张中行先生认为:“佛家所谓苦,还不只是眼所见,因为还有设想的轮回。说全了是六道轮回,就是人的灵魂不灭……”⑥佛对长生不老有自己的看法和实现方式,佛教要通过六道轮回来实现“由今生只固修来生之果”。孙悟空凭借着自己的不凡本领和手段想达到生命的极致自由时,却违背了社会生存法则,打破了本来应有的社会秩序。因此,在佛强有力的手段之下跟随唐僧取经,走进了六道轮回的因果关系中。

③道是孙悟空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佛让他见心明性,最终之所以能成为“斗战胜佛”,是因为他佛道双修,性命齐行。

二、《西游记》宗教思想的世俗性

(一)三权合一的唐僧

与历史上的陈玄奘相比,《西游记》中的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其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发生了巨大改变。历史人物和《大唐西域记》中陈玄奘法师,是一个为了探求佛法而不畏艰难险阻,只身前往,为求得心目中那治世良方而奋斗的平民英雄;是一位为了深究佛理佛学而呕心沥血的佛门学者;是传播中华文化和输入外来文化的光辉使者,在中印度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然而《西游记》中的玄奘的身份和使命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都是到西天拜佛求经,但其内涵有很大的不同。陈玄奘在历史上私自外出越境以求得更神妙的佛学理论,主要是个体行为,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非受外在客体的支配;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则基本丧失了上述意义,除了求取佛经的故事情节一致外,已经有纯粹的个体行为发展到宗教行为和国家行为,个人身分上升为国家与神的人间使者;研究学理探求佛法以救人救世的美好理想,演变成了为唐王朝取回统治人心改变人心的法宝,并使皇图永固,为神传播佛教并扩大其影响。因此,他是王权与神权的代表和象征;加之他是取经队伍中其他三人的师父,是一个潜心向佛的文化大儒,具有了儒家传统思想种父权的意义。于是,一个本来记述全心探佛的宗教故事,则演变成具有强烈世俗、现实、功利色彩的小说《西游记》,使神秘莫测的宗教在取经途中变得世俗不堪。

唐僧取经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两个:一个是以如来为代表的想要宣扬和扩大佛教影响力的佛门领袖,一个是唐王朝的统治者,欲用法力无边的佛来教育百姓,以求皇图永固,江山不移。先来看如来某日讲经后的一段对话: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

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有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却各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接如来刚落的话音,观音请命愿到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于是就有了后来劝诫沙僧

八戒、悟空等候选取经人的事,也才有了观音显象化金禅的生动情节。由此可知,佛祖如来的意思是要劝善东土众生,以推广和传播佛法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净化心性。从而彻底改变东土贪生贪杀的愚蠢现状。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泾河老龙王一案而魂游地府,幸得魏征的好友崔判官的帮助而延寿二十年。为了摆脱孤魂野鬼的纠缠,李世民在阴世借人金银一库,散发给孤魂野鬼;并且许诺回到阳间之后要做一场“水陆大会”来超度他们。张贴皇榜之后并派刘权到地府进瓜,动用国库偿还在阴府所欠债务。在水陆大会上,唐僧正在全心会神地对众讲经,观音恰逢其会,并显像点化了凡身的金蝉:“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以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观音还对李世民讲到:“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这些好处刚好对了李世民的一门心思,他正需要一种精神思想来保身和维持正统的封建秩序,江山不移。

唐僧其实是非常了解唐王李世民的心思的,“保我王江山永固”一语道破了取经的真实目的,而唐僧又欣然前往,于是受命于王权的身份也正式确立。太宗语:“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一旦兄弟关系得确立,唐僧就得对身为兄长的李世民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因此当下立了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坠沉沦地衣”。这样,使得探求佛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的人生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把佛门取经的宗教故事也染上了现实的功利色彩;也表明,在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任何宗教思想都只能屈服于政治,为统治者服务。

西方的佛教教义理论只要被中国典型的文化儒吸纳并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就摆脱不了人世社会的政治思想、现实功利性、世俗性。因为儒家思想自从问世以来,就要求知识份子积极出仕,要学有所用。唐僧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熏陶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人,经世致用的现世观念已根深蒂固地植入脑海,佛教经他的手传入中国,就不可能避免一些世俗的成分。

儒,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解释为:“柔也,术士之称”(注释),即“儒”是人类社会中圆滑的处世之术。在儒的集大成者孔子所编修的《大学》里有“治国必先齐其家者”的记载,南宋朱熹对此解释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注释),即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尊重贤人、养育人才,来表彰有德之人,强调让贤人有才能的人积极参与政治,辅助君王。自从建制化(注释)在统一的封建帝国盛行以来,孔子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文化,也逐渐演变成以仁、义、礼、孝为主题的封建礼教和儒教。儒学对传统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从个人和家庭的伦理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儒家思想原则的支配,“儒、道、法,以儒为纲”,(注释)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社会秩序的灵丹妙药。因此,国君不仅仅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驾临天下,同时还扮演着君父的角色,将天下的黎民百姓和旷野之地纳为己有,确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父权至上的礼教社会。唐僧是以掌握着父权的师父角色出现在取经队伍中的,他决定着徒弟们的生死前途,徒弟们只有心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地跟随,才能取得真经而后修成正果;他担负着教育徒弟们的责任,总是用《诗》、《书》、《礼》、《乐》中的内容来教条式地教化徒弟,使他们成为统治者所需要的忠孝仁义皆全德顺民。正因为有着集王权、神权、父权于一体的唐僧形象,才使得取经事业从一开始就有了现实功利性、世俗性。

(二)道士与国王

道教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满载着积淀深厚文明的土地上几乎所有生民仰仗着的行当门类和文化科学的方面,其真正形成是在两千多年的汉代以前,而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自然崇拜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是集神仙方术、鬼神祭祀、风俗习惯、传说为一体,杂糅进儒、墨、军事、阴阳五行、丹鼎养生等方面的修炼理论和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成分,在劝度世人的宗旨下,梦寐着逍遥自由、长生成仙的结果,其本质是以所谓的天形之“道”为信仰核心,保罗万象,天人合一。

道教在隋唐时期被国教化,成为封建王朝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崇信的过程中更增添了几分敬畏感。特别是经五代十国以及辽宋元明清的革新之后,道教门派林立,内丹学派大兴,南宗、北宗鲜明分开,全真教等摇旗呐喊,教旨也更趋于老庄之学,但布道传教的形成却越来越显得世俗化,特别是明世宗皇帝时期,道士们更是把修仙了道之“术”与封建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纯粹世俗的东西。

对于佛教来说,作者在小说《西游记》中对道教的谴责更显得多一些,人间的国王往往因为过分崇信道教重用道士而遭受重大灾难。在第三十七至三十九回里,唐僧师徒路过乌鸡国,冤死的国王便道唐僧梦里诉冤,原来在三年前,乌鸡国惨遭特大旱灾,河枯井涸,名不聊生。正当危机之时来了个钟南山道士,顷刻间施法呼风唤雨,化解了顷整个乌鸡国之力都无法想象的问题,国王见他如此神通便与之结为八拜之交,谁知这个道士却暗藏狼子野心。一次与国王出游御花园,设法把国王骗到金光闪闪的枯井边,将国王推下井后用石板盖住井口,拥上泥土,移一株芭蕉栽在上面,道士变作国王窃取宝位达三年之久。泡尸三年的国王虽因唐僧师徒的搭救而重见天日,但这个文殊坐骑幻化的道士却是个贪恋世间权位利益的形象。

第四十四回,师徒在路经车赤国之时发现该国的和尚都受了牢狱之灾。原因是二十年前,三个道士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鹿力大仙能呼风唤雨而解救了大旱之中的黎民百姓,但念经释禅打坐的和尚们却无半点能力,于是被国王认为无用而被关押起来,灭了佛门并让他们做了苦力。三位道士自然被国王看重而被封为国师,权倾朝野,钩心斗角,他们促使国王斩杀了大部分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可见道士的阴险毒辣和丑恶行径。

第七十八回,比丘国国王因宠信道士并封其为国丈,道士一味的进献美女和丹药,弄得国王羸弱不堪,并且更令人感到惊叹的是,他拿出的延年益寿,成仙了道的妙方竟是食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子与汤药,而互用无能的国王信以为真地让多少可怜的小儿白白惨死。一个并无什么本事,仅仅只是因为会进献美女而获得权位的道士,竟能想出如此的妙方来残害无辜的生命,其人性的凶残和世俗性表露无余。

人间国度的道士是如此的卑劣、残忍,贪恋人世权位和女人,而成仙了道之后作了天宫重要官员的太上老君,也只是因为能炼制让昏庸无能的玉帝延年益寿而深得宠信。当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他便向玉帝献出招安妙策,既减少玉帝老儿的担忧又增添了信誉度;到下界招安悟空时又花言巧语,在悟空面前装作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博取悟空的理解与信任。足见其圆滑世故、左右逢迎的丑恶嘴脸。在第三十九回中,悟空因欲救乌鸡国国王而上离恨天找老君求仙丹时,老君以他曾经是个偷丹的贼而再三拒绝,但有怕悟空使手段偷了所有仙丹,于是在悟空要离开的时候,才拿出了一小粒九转还魂丹给悟空救活了人。事实上,当加入取经队伍之后,悟空就不再做那行单,因此老君的忧虑全是多余的,显得狡猾和虚伪。

天上人间的道士都不是真正的精神自由者,只是些在金丹大道上懂得一点道术而一味追求功名权位的无能之辈,行为显得非常的无耻下流、卑鄙肮脏。国王则多为昏庸无能、佞道信谗、荒淫无度的小人,却因为固有的某种资格而久坐王位,政治上却碌碌无为。

(三)《西游记》中神佛的世俗性

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佛、应该是远离人世红尘的至高无上者,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超能力,是人类所羡慕和期盼的对象但是《西游记》中所描述的神佛却与世间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具有明显的世俗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切向“钱”看“钱”,在小说《西游记》中可以理解为“金钱”、“好处”、“人事”、“利益”等。悟空自从唐僧揭去金子压贴进了取经队伍之后,救有了明确的现实利益考虑。他深信观音讲的“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也听取东海龙王的劝诫:“你若不保唐僧,……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并且他清醒地认识到,一路上降妖出魔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强大的后台力量。他也看穿了佛界的污浊、佛理的虚妄、神界的荒淫,但他只能以执着的取经这件本事和修成正果的好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更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就在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时,所求取的乃是无子之经的白本,原因是“阿傩、迦叶啃财不遂,通同作弊”,佛祖如来却只做了如下一番解释:“……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空取……只讨得他三斗三升黄金米粒回来。我还说他们弍卖賎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可见,“佛家保佑生者,超度亡灵只不过是一种买卖关系而已;如来在指斥东土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时,他所治的那个世界照样有贪诳、欺诈。”(注释)

第二、“攀亲结派拉关系”取经路上降妖除魔是那样的艰难,除了妖魔自身的非凡本领外,他们大多还与神佛有着亲缘关系,有强大的后台力量,最终也只能由相关的诸神佛来收伏,师徒四人还要千恩万谢。在吴承恩笔下,妖魔与神佛拉上关系,映射出现实生活中官官相护、拉帮结派的复杂现象。妖魔能肆意妄为、荼毒生灵,多数与神佛的纵容、指使有关,因为他们多是神佛的家属、部下、门徒。

第三、做事从来不光明磊落,暗出黑手,威逼利诱。孙悟空大闹天宫,众神都手足无措。就在玉帝的外甥杨戬与悟空打得难舍难分时,首先想下黑手的观音欲将玉净瓶砸向悟空,后担心摔坏了宝物污染了环境,并由太上老君用金钢镯砸晕了悟空。就在悟空被擒之后,天宫还派人烧了它的老家花果山。如来佛祖受邀欲制伏悟空,便以赌输赢的方式骗悟空跳入其手掌之内,然后施法把神猴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被压期间,观音赴命到东土寻找一位取经人,特地赶去以“功成后自有好处”利诱悟空,悟空想要获得自由而完全答应了菩萨的条件,还把观音作为自己的一位知己。加入取经队伍之后,如来又特地为悟空准备了金箍,施计让悟空戴在头上就生了根,让唐僧用“紧箍咒”绝对地支配悟空。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以神佛为代表的佛家思想沾染上了社会功利色彩,具有鲜明的世俗性。

三、《西游记》中的法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他综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提出“法术势”并举,要求君主“抱法任术处势”,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地位得以巩固,国家富强,臣民等不敢犯上作乱。法的本质终究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剥削阶级意志,其主要内容包括:“明法”、“任法”、“重刑”三个部分;术亦称“南面之术”,是统治者的驭人之术,包括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势是指地主阶级专政的君主政权和威势,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至上的一家一人之私利的统治权。因为“法不上大夫”,小说《西游记》中的法实际上也是屈服于王权的形式,强调重刑。如车迟国的和尚们因为没有能呼风唤雨而受到了牢苦只灾,大多数人甚至惨遭杀害。“南面之术”在《西游记》被表现得最为直接和明白,统治者的驭人之术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如“观音显像化金蝉”一节,唐王李世明欲派人往西天求取真经,便在殿堂之上问谁愿前往,唐僧站了出来,表示能求得真经,保唐王江山永固;唐王立即说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

兄弟。”如此,就将个唐僧的心牢牢地收用了,让他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取得真经回来。又如悟空大闹天宫一节,整个天庭的上层统治者并无政治能力,但是他们却是在权位上使用手段的高手。先是招安悟空,让他做个御马监的弼马温;接着再次招安,让猴头做个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而后是如来施以骗术将其压在五指山下;最终是让他在金箍和紧箍咒的威慑力之下自觉地学乖,做个神佛世界的顺民。在如观音对于孙悟空,首先是暗抄黑手,想用玉净瓶砸他;后来是因为到东土寻找取经人而以“功成后自有好处”来利诱和利用他。观音对于圣婴大王是先下手为强,将其在莲花台上尽受血腥之苦,然后再施法将其双掌永远合一于胸口施不了法术,强制性的使妖王做了身边佛门弟子。对于神佛而言,他们先是以表面的微笑仁慈讲些打道理,如果微言大义达不到劝人弃恶从善的目的话,就会使用暴力来制伏对手,手段有时极其残忍。势,在小说《西游记》中有个人的绝对实力和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力两个层面,尤其强调后者,从而使得法治变为人治。

与我们今天的法相较,中国封建传统下的法有以下缺陷:

1.他论述的法的本质终究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与人民的利益根本对立的。而法不阿贵也仅指在法律面前全体臣民平等,绝非人人平等,君主则更不受法之约束。并主张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的残酷镇压,这是由其剥削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2.他所论述的“术”理论,除工作方法之外,则集中概括和反映了剥削阶级本质的东西甚至被后来的阴谋家发展为谋国、篡权、杀人、害命的权术,则万万不可取。

3.他所论述的“势”,是指地主阶级专政的君主政权和威势,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至上的一家一人之私利的统治权。并认为权势万能,则是大错特错的。

总之,韩非“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主的法治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必须客观地分析,具体地对待。有针对地利用,汲取其精华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服务,摒弃糟粕,以净化我们的精神园地。把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吸收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西游记》禅宗思想“明心见性”说2009年安徽学报第五期

2、《西游记》宗教超越主题之透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孟湘河北唐山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

3、浅析《西游记》中神佛的世俗性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

4、《西游记》中的观音形像及其民间性中南大学学报复总第70期周秋良

5、从孙悟空的经历看《西游记》中佛与道的关系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李僰辽宁黑山人

6、宗教情怀的形象倾诉———《西游记》作者笔下的唐僧形象新论龙岩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陈玄章

7、唐僧三个徒弟名字的佛学含义运城学院学报第26卷第3期李宏武

8、吴承恩.西游记(上、下)[M] .太白文艺出版社

9、何锡章.幻想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M] .云南人民出版社

乐云,陈文新.彻悟人生《西游记》[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0、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11、吴光正.试论《西游记》的宗教特质及其理论分野[J] .淮海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2、张中行.禅外说禅[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名著《西游记》主要内容及主要小故事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唐僧等人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走过十万八千里,前后十四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的故事,其中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偷吃人参果等精彩的故事。二、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是: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故事 1、《智取红孩儿》 红孩儿用计骗了唐僧后,又用狂风卷走了他。孙悟空找到红孩儿与之展开大战。红孩儿口吐三味真火,悟空无法取胜,便去求四海龙王施雨灭火,可是无济于事;又让八戒去向观音求救,结果半路上八戒被红孩儿假扮的观音擒了去;悟空变作牛魔王去救,也没有成功;悟空只好亲自到南海向观音求救。观音到了洞前,红孩儿几次问她话她都不应答,留下莲台便走了。红孩儿不知就里,坐上莲台结果被擒,但他死性不改,观音又让他戴上金箍儿,最终成了观音座前的善财童子。 2、.《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撵走。悟空恐小猴们嘲笑,便去观音那了。却说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沙僧去求观音菩萨,于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谁知真假悟空实在难辨:他们同到观音处,无结果;到玉帝那,照妖镜也不起作用;返回地面,师父难见分晓;到森罗殿,地藏怕惹是非;直到雷音寺如来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悟空气愤不过,将其打死。悟空也回到唐僧身边 3、《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由于山上一片火海,他们无法通过。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灭火焰山的火,悟空就亲自前往借扇。铁扇公主误以为是悟空害死了她的儿子红孩儿,死活不愿借扇给悟空。无计可施后,悟空变小,让铁扇公主喝进肚子,逼铁扇公主交出扇子。悟空拿着铁扇公主给的芭蕉扇回火焰山,可是火越扇越大,悟空才知道被铁扇公主骗了。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再次找铁扇公主要扇子,结果被揭穿。幸好观音让红孩儿回家解释事情原委,铁扇公主才肯将芭蕉扇借给悟空。于是师徒四人顺利过了火焰山,继续向下一站进发。 4、《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而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请孙悟空。孙悟空立即赶往波月洞。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装成其模样来到洞内,并诱使白骨精说出骗人伎俩,然后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5、《如意金箍棒》 悟空被菩阳祖师赶回花果山后,打败了混世魔王,又到傲来国拿了些兵器武装猴兵。但他对自己手中的破大刀很不满意,后经通臂老猿指点,迳到东海龙宫“借”兵器。虾兵蟹将扛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解读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讽刺,语言运用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塑造三性合一的人物形象;运用尖锐的矛盾与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大量使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四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特色;浪漫主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主要描写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苦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画,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 (一)塑造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因此赋予了整部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孙悟空,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它通过大自然独特的孕育,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本领,具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变化无穷。还有他的奇宝金箍棒,在他手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变化自如。孙悟空靠这根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打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为取到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有他身上的根根毫毛,也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辩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些都是作者赋予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它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结果错投到了猪圈里,变成了一副猪的模样。而且他的毛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西游记》滑稽诙谐艺术风格的主要体现 (2) (一)故事情节 (2) (二)小说的语言 (4) (三)作品的艺术形象 (5) 1、孙悟空的形象 (6) 2、唐僧和猪八戒的形象 (7) 二、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9) (一)形象塑造 (10) (二)情节安排 (10) (三)艺术构思 (12)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摘要:名列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我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是吴承恩用他手下那支生花妙笔,倾心撰就的一部堂皇巨著。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诙谐意味的作品并不少见,但诙谐性表现得最深重、最突出,风趣笔墨运用得最集中、最成功的当推《西游记》。在这里,笔者就试述一下《西游记》滑稽诙谐的体现及其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风格诙谐 多少年来,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可谓详尽矣!从小说来源及作者的考证、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题,到小说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再到小说的神魔结构、世俗化、幻想艺术、宗教色彩等,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但作品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并想提出来分析的,却是小说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多人对小说中体现出的“亦谐亦谑,寓嘲寓讽”的风格并不大重视,例如胡适。他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全文以诙谐滑稽为宗旨”。这种看法诚然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却有失偏颇。在今天看来,玩世主义并不一定是《西游记》诙谐滑稽的准确概括。因为,玩世主义是以消极的态度轻蔑世事、游戏人生的,而《西游记》的社会态度和人生哲学却是积极向上的。它不只是对社会

浅谈“西游记”真实内涵

浅谈“西游记”真实内涵 石猴出生在东胜神州,东方暗喻春,春乃万物生发之季节。 石猴随群类聚: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暗喻众生平等。 天气炎热在山涧中洗澡,闲来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源头、本源);源头是水帘洞,乃神仙洞府,主人本是神仙,即众生本源。(皆可成仙做佛) 为了脱生死出海寻仙访道。 第一站是南瞻部洲,南暗喻南方属火,在五脏是心,暗喻修行从心上下手;上岸后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做鬼脸),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暗喻修仙先学做人。 第二站是西牛贺州,西暗喻西方属金(金丹大道),佛教由西方(印度)传入中土。预一樵夫与神仙是邻居,因家中老母需奉养不能修仙;暗喻孝道。 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暗指“心”),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字谜还是“心”),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暗喻:指明修心路径;菩提:修行种子也。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名师指路,修持在自身。没那个能替代的。) 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自家“心”中走出的童子) 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说个出处。问自己,为何要修行?) 祖师问起来历,石猴“无性”无名,祖师赐“姓”赐名(悟空),猴王大叫:“今日方知姓也。”正是开篇题

浅谈西游记中的目标管理

浅谈《西游记》中的目标管理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叙说唐三藏发愿赴西天取经,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护送陪同下,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圆满完成取经任务返回中土的故事。 或许吴承恩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不曾料想它终有一日会成为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但是他更不会料到在400多年之后,《西游记》会变成我们研究目标管理的一个经典的案例。这是巧合吗?笔者认为,非也!正是由于吴承恩对封建现实生活的不满,他才试图在小说中建立一个君贤神明的国度,遂将他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融入到了小说的故事中。 在写这篇感想之前,我也拜读了网上不少同学对《西游记》管理模式的看法。基本都是肯定唐僧的管理以及如何识人、用人。但是,我倒不完全赞同。因为我觉得如果把他们师徒看作是企业为了某个项目组建的团队的话,其成功固然有成员高效执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的精明决策。 我们知道,经典管理理论对目标管理的定义可以解释为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下面,我将以此三点来

浅谈一下我对这“取经项目团队”案例的看法: 一、“取经项目团队”目标清晰 在这个“取经项目”招标时,董事长唐王就已经将此团队的目标规划好了——“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很显然,这个团队的目标非常的清晰——至西天拜佛求经。 这个目标基本符合了我们管理中对“目标”的要求:一是目标尽可能少,不要多。仅是去西方走走求点佛经回来。二是目标要大,不要是琐碎的小事。拜佛求经可不是什么小事,它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保唐朝江山永固,社会安定啊!这个项目放到今天也是个大case。所以,清晰的目标亦为这个项目组后面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个“英明”的旨意,就是这个企业董事长唐王以及上级董事会的决策。 二、“取经项目团队”成员选择得当 (一)项目经理人的选定。立项完成之后,接下去就要招兵买马了。董事会其实早就拟定陈玄奘为项目经理人。因为他勤敏好学,悟性极高(智商高)、精通佛教经典(专业强)、有很坚韧的品性和极高的原则性(品格高)、佛祖二徒弟金蝉子转世,现世中外公是丞相,父亲是状元(根正苗红)。要让这样的人对自己死心塌地,就很显示董事长唐王的管理能力了。唐王在唐僧表示愿往西天取经后,做了三件事:第一,跟他在佛前四拜,结交为兄弟。第二给他赐号三藏,指

浅析《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视觉艺术特色

浅析《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视觉艺术特色 摘要:师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白骨精为夺唐僧而巧设圈套,被孙悟空识破,屡次受挫。唐僧却误会孙悟空滥杀无辜,将其逐出师门。白骨精趁虚而入,掳走唐僧。悟空闻讯前往营救,彻底击溃白骨精。师徒冰释前嫌,重新上路。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唐僧白骨精颠覆3D(IMAX) 一、引言 吴承恩当年写《西游记》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有多少影视从业者靠他而活。《西游记》可以说是我们是我们最熟悉的影视题材,每一年我们几乎总要与无所不能的美猴王见上一见。86版《西游记》就不说了,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从《大闹天宫》(64版动画)到《大圣归来》,都各有千秋,套句老话可以说是:年年岁岁猴相似,岁岁年年意不同。而作为猴年的2016年,今年的“猴戏”则格外精彩。 二、电影《三打》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在故事的丰富度与格局上进行了升级,兼顾娱乐性与商业性,每一次交锋都有不同的涵义,为观众展现一个更完整更震撼的崭新西游世界。三打在故事上是一步步升级的:一打打的是暴力武力;二打打的是智斗;更具东方玄幻色彩,巩俐饰演的白骨精舍弃了原著中山村小妖的设定,转身成为智勇兼备的“妖皇”,片中她除了用障眼法欺骗四师徒之外,还与孙悟空上演了一场更为险象环生的“智斗”;影片的第三打,也是最重要的一打作为悬念留给了观众。巩俐饰演的白骨精将第三打都形容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郑宝瑞也表示,,如果一打和二打用来满足观众对于西游记的期待,那么第三打就负责超越观众的期待。电影《三打》对于原著的颠覆不可谓不大,其中二师兄猪八戒、三师弟沙悟净与白骨精的颠覆最大。 2.1二师兄,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不是,是菩萨请来的逗比!猪八戒都减肥成功了!我们还在胖着,啊多么痛的领悟! 不要跑,我和圈养的不一样,我是宠物!——猪八戒 小沈阳这次大胆的尝试打破猪八戒留给观众的既定印象,塑造了一头“帅比吃重要”、色胆包天的猪。小沈阳的脸已经自带“笑果”,新年合家欢怎能不乐。但猪八戒依然色胆包天,敢对“妖皇”白骨精暗送秋波。谈及对猪八戒这个角色的理解,小沈阳表示:“我设计的这个猪八戒,心里就没拿自己当猪。”除了面对美女耍帅,就连对着沙师弟他都要问一句“被我帅到没有”。对此导演郑宝瑞笑言:“小沈阳这次演的猪八戒根本就是当成一个偶像来演,还是具有韩范儿的偶像,只要有机会,他就把自己变成一个帅哥”。猪八戒形象的颠覆给观众的视觉上带来冲击,给观众一种另类与新奇的感觉。影片中对于猪八戒的设定就是搞笑、色胆包天、耍帅,奠定了喜剧的基调。 2.2沙僧还是认准蓝色牌“史上最抢戏男四号”罗仲谦饰演的沙僧,浑身蓝色被网友大呼颠覆!其实,沙僧的造型不是颠覆,而是严谨的还原了原著中沙僧的形象!由于先前技术上达不到给大家带来的误区!记住了、沙僧就是蓝色的!不是阅兵蓝也不是柴静蓝,是沙僧蓝! 当看到沙僧时的第一印象就是编剧搞错了,但谁也不会想到原来沙僧本身就是蓝色的。这并不完全算是颠覆而是还原。《三打》中所呈现的已经不是西游记中的老实、任劳任怨的沙僧了,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蓝巨人。视觉上对于沙僧这一形象会在观众的印象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感,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2.3从未见过如此身材玲珑,风情不羁的白骨精。这么美的白骨夫人,夫复何求!白骨精变身老妪、村姑、孩儿娘...这个白骨精堪称百变女王!巩俐版的白骨精就是霸气,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毛骨悚然。智斗武斗,这样的妖精打三遍真的就够了吗? 而我们的印象里的,不管是86版电视西游里的白骨,还是大话西游里的白晶晶,白骨

浅论《西游记》的诙谐艺术

福建师范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 浅论《西游记》的诙谐艺术 学习中心: 长沙竞男女子学校 专 业: 汉语言 学 号: 031f3h1016 学生姓名: 董 强 导师姓名: 蒋松源 2005年 12 月 11 日 装 订 线

摘要 《西游记》的诙谐艺术,不仅大大的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而且有效地丰富了《西游记》的审美价值。《西游记》诙谐艺术的特色:首先是体现在人物形象上,二是渗透和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三是渗透和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中。《西游记》诙谐艺术特色为我们提供的创作经验是谐和庄的统一,作品诙谐风趣的艺术与思想内容的严肃性和谐统一,它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西游记诙谐艺术诙谐风格诙谐色彩交融契合互为表里游戏笔墨

浅论《西游记》的诙谐艺术 当你欣赏着《西游记》这部神奇的作品,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时;当你沉浸在作品涉笔成趣的妙境, 以至于常常哑然失笑时;当你回味着小说优美蕴蓄的情趣,情不自禁地被其吸引时;你不能不佩服作家那支生花妙笔,给小说所凝聚的诙谐意味是多么的浓郁和丰富! 所谓诙谐性,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它是小说艺术中一种创造性特色, 即通过情节内容的叙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得到完整的和谐的鲜明的体现。《西游记》的诙谐艺术, 就是作者那富有个性的游戏笔墨的艺术结面, 它的形成, 不仅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而且有效地丰富了《西游记》的审美价值。 通观《西游记》全书其诙谐情境娇饶多姿,色调斑斓, 体现了吴承恩高超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独特的审美方式。《西游记》作者的这种诙谐笔墨, 全面地深入地体现在全书的内容、形式中和渗透在作品的形象描绘中。 一、诙谐艺术体现在人物形象上 人物形象的诙谐艺术首先体现在人物性格上。而在猪八戒身上表现得最集中最突出。猪八戒的诙谐意味是那样浓烈, 就与他的性格刻画中浓重的游戏笔墨分不开,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充满谐趣的。他有农民式的憨厚朴实, 却又自私懒惰、贪吃好色, 取经没有

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二0一2届) 题目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学院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函授 学号201042513002 学生姓名张娟红 指导教师范道济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

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而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幽默的语言描写、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都深深地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广大读者。可以说它是一部“奇书”,因为它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奇思遐想,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妙书”,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妙到极点:顽皮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又憨厚的猪八戒,执著坚定的唐僧,忠心老实的沙和尚,法力无边的如来,统管三界的玉帝,温柔多情的女儿国国王,阴险凶狠的白骨精等等。人物大致可分为神、人、魔三类,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 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唐僧师徒四人,塑造了他们独具风貌的形象。 【关键词】浪漫主义神,人,魔巧妙讽刺 一、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西游记》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其主要特点为成功运用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大胆地张开艺术幻想的翅膀,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完整生动的神话世界,构思了数量众多、引人入胜的奇闻异事,塑造了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斗争情景,表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 小说中的情节似乎都是荒诞不经的,可又是在必然存在着的。这里的神话世界都被高度理想化和浪漫主义化,作品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特点,那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众多“奇人”中的最突出的一个。他的出生与众不同。他并非父母的精血孕育而成,而是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经过“天地真秀,日月精华”的孕育,破石而出,是个“天产石猴”,会蹦会跳。接着作者又幻想出现了个水帘洞,石猴领着群候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般的生活。再写石候求师学艺,受菩提祖师赐名孙悟空,学来一身奇功,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他的武器也是奇而又奇,是东海的“定海神针铁”,让他在超越自然规律的局限中达到了“绝对的自由”。 二、个性化的描写 《西游记》作者善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独特风貌。 第一是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描写。作者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不管是以孙悟空、猪八戒为首的妖,还是以如来佛、观世音为代表的佛,作者都给予了极致描写,把他们的外貌、服饰描写得一清二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描写孙悟空“身穿金甲亮堂堂,头

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图文稿

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毕业论文 (二0一2届) 题目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学院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函授 学号 学生姓名张娟红 指导教师范道济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 浅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而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幽默的语言描写、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都深深地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广大读者。可以说它是一部“奇书”,因为它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奇思遐想,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妙书”,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妙到极点:顽皮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又憨厚的猪八戒,执着坚定的唐僧,忠心老实的沙和尚,法力无边的如来,统管三界的玉帝,温柔多情的女儿国国王,阴险凶狠的白骨精等等。人物大致可分为神、人、魔三类,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 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唐僧师徒四人,塑造了他们独具风貌的形象。

【关键词】浪漫主义神,人,魔巧妙讽刺 一、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西游记》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其主要特点为成功运用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大胆地张开艺术幻想的翅膀,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完整生动的神话世界,构思了数量众多、引人入胜的奇闻异事,塑造了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斗争情景,表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 小说中的情节似乎都是荒诞不经的,可又是在必然存在着的。这里的神话世界都被高度理想化和浪漫主义化,作品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特点,那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众多“奇人”中的最突出的一个。他的出生与众不同。他并非父母的精血孕育而成,而是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经过“天地真秀,日月精华”的孕育,破石而出,是个“天产石猴”,会蹦会跳。接着作者又幻想出现了个水帘洞,石猴领着群候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般的生活。再写石候求师学艺,受菩提祖师赐名孙悟空,学来一身奇功,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他的武器也是奇而又奇,是东海的“定海神针铁”,让他在超越自然规律的局限中达到了“绝对的自由”。 二、个性化的描写

《西游记》导读完美版

《西游记》导读 教学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都安排了名著导读,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西游记>》 教学理念: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读了也不觉其“名”在何处。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了名著导读课,导好了,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名著宝藏的大门;导不好,让学生对名著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应该在“导”上下功夫,在“导”上作文章,这就要求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快乐地阅读,获得知识情感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名著,终生受益。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试图从学生熟悉的、有感染力的歌曲引入,按“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凝思《西游记》”的思路,从“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明主题、析写法、做练习”的过程安排了“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三个活动。采用读写听说相结合,思记同步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熏陶情感、鼓舞精神的作用。 学生分析: 《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神话小说,很多小孩就是听着《西游记》的故事,看着《西游记》的动画、影片长大的。因此,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西游记》应该是非常熟悉。可是他们大多只是对人物本领的了解,故事情节的熟悉,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并解读主要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3.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热身: 1.教师方面:重读《西游记》,收集评论《西游记》人物形象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远望《西游记》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古代小说选讲 课程 论文题目: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学生姓名:谢思玥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41316047 指导教师:李栋辉 成绩: 2015 年 1 月

摘要 《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对三大宗教文化进行了描写,即佛、道、儒。宗教思想体现在整个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密不可分。而吴承恩本人也并非一个宗教推崇者,在小说中他对佛教既褒亦贬,对道教的态度可以说是戏谑嘲讽的,这也反映了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态度。 【关键词】宗教文化;三教合一

目录 一、导论 (1)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1) (一)佛教文化 (1) 1.佛教文化体现 (1) 2.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2) (二)道教文化 (4) 1.道教文化体现 (4) 2.作者对道教的态度 (5) (三)儒教文化 (5) 1.儒教文化体现 (5) 2.作者对儒教的态度 (6) 三、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 (6) (一)三教合一思想 (6) (二)形成原因 (7) 1.文化因素 (7) 2.思想因素 (7) 3.政治经济因素 (8)

一、导论 谈到选题理由说来话长,记得小时候一直喜欢看得便是西游记,对大家很热衷的琼瑶剧从来不感兴趣。西游记的电视剧每逢遇上绝不错过,不过总是断断续续地看,现在回顾脑海里仍有很多画面和剧情。看了那么多遍电视最近终于拾起了原著,从头看起。了解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展现的情节,但是也存留了很多疑问,比如说里面体现的各种宗教文化。其实,初次阅读主要是关注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然后发现里面的宗教语言成为了深入理解本著作的重要障碍。一百回里基本上每一回都与宗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于是我决心通过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一下与西游记有关的佛、道、儒,想看看宗教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西游记中展现的,吴承恩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执笔于宗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宗教观点。这便是写作的缘由,通过了解这些宗教也会进一步理解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每个人物特征。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历来,文人墨客对西游记宗教主题的探究都不绝如缕,西游记本身作为一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第一回便烙下了宗教的色彩。读西游会发现里面佛道儒三种宗教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嘉靖时代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也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一)佛教文化 1.佛教文化体现 佛教文化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便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大乘佛教高于中国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从 1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提纲) 《西游记》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彩夺目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奇幻与奇趣。 一、奇特瑰丽的幻想 1、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饱蘸奇幻,游戏笔墨,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超凡入世的英雄形象。 3、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并在奇幻的描写中显出常情常理,折射出世态人情。 4、源于作者开放无拘的艺术思维。 二、诙谐玩世的奇趣 1、《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 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 ②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 2、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 3、神情、人性与自然情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

的动物特征的描绘。 4、《西游记》的童真童趣有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就是幻,一就是趣;而不就是一般的幻,就是奇幻,不就是一般的趣,就是奇趣。 奇特瑰丽的幻想 一、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有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神号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的龙宫;“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西天。流沙河县八百里浑波涌浪,

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游记 论文

论《西游记》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小说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吴承恩不愧为一大才子,他依靠奇特的想象及语言天赋使《西游记》呈现出了独特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中诙谐幽默的特点更是可圈可点。明代陈元之《<西游记>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滑稽之雄”。所谓诙谐,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主要指语言;而滑稽,则主要指可笑的行为和动作;幽默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还有着更深的思想内涵。 其语言上的诙谐幽默主要表现在:俗语的运用、脱口而出的妙语、起名暗含深意和对话生动有趣等方面。 一、大量俗语的运用 《西游记》是作者在几百年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编纂而成的。它包含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在语言上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语质朴、生动。 俗语是一个很宽泛的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西游记中大量俗语的运用不仅使原本枯燥、玄奥的佛学变得通俗,也使原本严肃的佛学道义变得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效果。 (一)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不仅生动活泼、含蓄风趣。还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大多歇后语都具有戏谑、讽刺的意味,这也有助于表达感情,表现喜恶。 如:(六十七回中)行者笑道:“老官,你估不出人来,我自小结实,‘都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这一句运用了“秀”和“锈”的同音表明火眼金睛能够辨别真假,显示了孙悟空的自信。 (二)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如:(1)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这广为流传句话表现出了一种民间朴素的智慧。再智慧的僧人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也会比不上一个乡野村夫质朴的智慧。这句谚语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民间的智慧,也具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 (2)孙悟空大闹天空时曾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简单易懂却寓意丰富,不仅表现出了孙悟空对天庭的不满,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和自负性格,也表明玉皇大帝不能唯才是用、心胸狭窄。 二、妙言趣语,脱口而出,没有定则。 《西游记》中的许多语言都是随性而发、随境而发的,虽然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却能表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仅十分风趣诙谐,又能幽人一默,使人在捧腹一笑后又觉别有深意。 (1)作品经常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随意穿插一些对话,这些对话不仅能表现出 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又十分欢快活泼。 例如:第三十二回,有个日值功曹来报信,说是前面有一伙毒魔狠怪,吓得唐僧魂飞魄散。孙悟空却满不在乎地与功曹所变樵子开玩笑,讨论妖魔既要吃他们,不知怎么吃法,说什么蒸着吃,“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樵子道:“和尚不要调嘴。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僧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哩。”行者道:“发几个昏么?”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作者:————————————————————————————————日期: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提纲)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彩夺目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奇幻和奇趣。 一、奇特瑰丽的幻想 1、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饱蘸奇幻,游戏笔墨,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超凡入世的英雄形象。 3、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并在奇幻的描写中显出常情常理,折射出世态人情。 4、源于作者开放无拘的艺术思维。 二、诙谐玩世的奇趣 1、《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 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 ②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 2、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 3、神情、人性和自然情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人物形

象的动物特征的描绘。 4、《西游记》的童真童趣有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 奇特瑰丽的幻想 一、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有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神号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的龙宫;“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西天。流沙河县八百里浑波涌浪,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火焰山

西游人物文化内涵分析上

西游记人物文化内涵揭秘上作者徐善福 神话是好玩的哲学,西游神话是人类登峰造极的哲学。神话故事的魅力在于,逗你微笑的时侯,智慧的种子也在你心中悄然播下,不经意间,她会发芽开花,开满心田,而且再也不会凋谢!送你一朵芬芳的西游小花,伴你走过风雨人生。 西游记是一部人生诗史。以神话故事形式,真实地讲述人生社会历程,精神人格完善路径,生存斗争智慧,以及人际交往合作艺术。她包罗万象,内含人生真谛,三教文化,历史典故,人情世故,传统习俗等文化内涵。西游记是人生教科书,生命导航图,是人生大百科全书,是华夏藏宝图,是人类文明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西游故事时间上从宇宙形成,空间上从花果山的石猴写起,体现了寻根问道,天人合一,大宇宙时空概念,与天地大道相往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情怀。花果山暗示因果,人猿悟空表示因缘,唐僧是人果表因果,都是传达了文化教化理念,一个讲怎么做事,一个讲怎么做人。悟空的形象,拿着金箍棒,金箍棒核心在箍,规矩之意,主动守规矩,则如意自在快乐安全。拿在手里指控制行为,放在耳里,不听是非;火眼金睛,不看诱惑,也暗示不要贪心眼红;脑门上有个箍表示莫胡思乱想;悟空,表示看明白无形的东西,象人生社会精神思想等,这样就有了智慧,还表示无杂念,内心清静,清静是佛,烦恼是魔,都是表法传道说人生。 我们世俗的人都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识都是假的,因为被世俗社会洗了脑,思想不纯正,标准错了,意识到的都是假像,人的第七识,又叫神识,也叫莫那识能看真相,莫那识已告诉世人,不要相信六识。那么,怎样得神识,就是全面通达三教三圣的思想智慧,开通法眼,“法通”胜“神通”“灵通”,法通自得神通灵通。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2019年浅论《西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浅论《西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内容摘要:《西游记》中的讽刺,无论是用对比、重复的手法来对恪守佛家教义和封建礼教唐僧的迂腐、荒唐的讽刺嘲弄,还是用夸张、幽默、象征的手法对天国、地府、佛土,以及九个人间国度的丑恶的人情事态的讽刺揶揄,都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以 及对丑恶的现实人生的批判和否定,同时,以哲理的角度反映着人类 对真善美的执意追求,反映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造着自然和社会,为实现人类向往的目标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关键词:西游记讽刺手法 Contentabstract:Whenitestothesatiricwritingtechniquesinajou rneytotheWest,itdeeplyrepresentstheauthor'scynicalfeelingof distrustandcriticalandnegatetheuglyrealitylife,whetherusing thewaysofcontrastandrepetitiontosatirizetheMonkTang'sdoltis handflimflam,whoalwaysobservestheteachingsofBuddhaandthefeu dalcodeofethicsorusingthewaysofinflation,humourandsymboliza tiontosatirizeuglythewaysoftheworldinheaven,inhell,andninep aradisesonearth.Alltogether,itindicatesthepletepursuitofint egrationoftruth-seeking,moral-establishingandartistryinteac hingandthepeople'ssubjectiveactivitytotransformnatureandsoc ietycontinuouslyandtofightforrealizingthegoalswhichpeoplewa nttofindbasedonthephilosophyangle.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010中文李红梅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变化多端的神怪世界。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运用了讽刺和批判语言展示,让读者读后不禁开怀大笑,拍手称快。独特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巧妙的艺术结构,构成了流传于世的《西游记》。 [关键词]《西游记》独特的人物形象讽刺写法艺术结构 一、独特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等神话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他们既有我们现实中人的体现,又有动物之本的结合。作品将他们的社会性和神话性,人性与动物性结合并融为一体。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笔墨用的最多的一个人物,他本是从石头蹦出来的猴子,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变成神猴,具有猴子的勇敢、聪明、正义感、喜欢斗争等特性。他能七十二变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遇到不平喜欢打抱不平。天上的神权统治是人间的影射,天上最高统治者玉帝,孙悟空却不把他放在眼里,自称“齐天大圣”,无视天庭的宫律。在封建时期,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不可侵犯的,也不能逾越的,孙悟空却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表现出来反抗精神,否定了等级观念,要求打破旧封建思想。

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总是积极乐观,他从不胆小怕事,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如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用三味真火烧得头晕眼花直到昏倒;在与蜈蚣精斗法时被金光刺得睁不开眼睛;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三打白骨精等充分体现了孙悟空遇到困难从不退缩,依然斗智斗勇。一听到有妖怪唐僧害怕,八戒心惊,只有悟空高兴,认为又有好玩的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魔为乐事。人走夜路多了也会出事,悟空也不例外,在平顶山,唐僧、八戒、沙僧被妖怪捉了去,他孤身奋战,曾两次被捉住,但他从不认输。则通过自己的智慧降服妖怪,解救出师傅。 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领袖,却是个糊涂虫,被妖怪陷害多次还分不清人与妖。孙悟空却不同,他不仅有太上老君丹炉中炼制而成的火眼金睛,能辨别人与妖,更为重要的是他分得清敌友,他憎恨一切害人的妖怪,遇到妖怪绝不放过。在乌鸡国,他扫荡妖魔扶正义,为乌鸡国国王报了冤仇,也主动除了妖。在车迟国,孙悟空主动扶贫济困,解救被压迫的和尚。过火焰山时,他不光把火焰山的火焰扇灭,他还多扇了几扇,希望火焰山上能长出粮食和树木,由此看出他具有一颗菩萨心肠。因此,在读此书时,我总是把书中的妖魔鬼怪想象为现实生活中吃人不眨眼的官僚,希望出现一个像悟空一样好打抱不平的英雄,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平民。总总事例表明悟空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他上天入地,七十二变幻,几乎无人能及,是强者中的强者。西经路上,为实现取经的目标,他一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在取经路上,他始终走在第一,随时侦查周围环境,具有较高的责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