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修改稿-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

修改稿-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

修改稿-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
修改稿-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王欢柴松刘慧杰姜娇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12-17至2013-12-1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65例,测量术后第一天及术后一周的眼位,并且对52例患者进行3~12月的随访,测量眼位回退量,分析影响眼位回退的相关因素。结果:6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第一周的眼位较术后第一天的眼位已有明显回退,回退了大约1.78个PD。52例随访患者远期眼位明显回退,且眼位回退量均数为7.654±6.7574PD。其中术前有近立体视患者较无近立体视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大,集合不足型的患者较基本型患者术后眼位回退量大,术后第一天眼位内隐斜的患者较外隐斜的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大,且发现术后第一天眼位与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之间呈线性相关(r=0.324,P =0.019)。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与术后第一天眼位、术前有无近立体视、斜视类型有关,与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斜视度大小、术前有无同时视、手术麻醉方式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等无关。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指导项目(20130519)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柴松,刘慧杰、姜娇为在读研究生),050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王欢),066600;

通讯作者:柴松,Email:chai_s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5971267.html,

关键字:间歇性外斜视;斜视矫正;斜视类型;近立体视;眼位回退;斜视度;斜视术后。

图书分类号:R246.82。

Abstract :Objective:Analys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ye position return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Methods:To measure the eye position of 65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who had received the surgery since 2012-12 to 2013-12 at first day and one week after surgery. 52 of 65 patients ware followed up for 3-13 months, the amount of the eye position return was measured and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eye position was found returned 1.78PD at the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in the 65 patients.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mean amount of regression was approximately 7.654±6.7574PD in the 52 patients. The mean amount of regression in the patients preoperative who had no near stereoscopic was found less than the patients who had near stereoscopic. The patients with lack of collection type regressed more than in the patients with basic type. The eye position returned more in the patients with esophoria than in the patients with exotropia at first day after surgery.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in eye position between the first day and long-term.Conclusions:The amount of eye position return in the intermittent exotropia patients was found correlated with the eye position at the first day, preoperative near stereoscopic, type of exotropia, and no relationship with age, sex, family history, age of onset,

refractive status, length of eye, strabismus angle, binocular visual, anesthesia, operation method.

Key words:Intermittent exotropia; Type of exotropia; Eye position return; Near stereopsis

间歇性外斜视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是中高度的外隐斜,在精神不集中、疲劳和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转变成显性外斜视,相对于高加索人,亚洲人的患病率更高[1-2],约占外斜视中的80%。在美国[2]一个10万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小于19岁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率约为 1.0%。目前,手术仍然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眼位回退,而影响眼位回退的因素也不确定。我们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总结分析眼位回退的情况,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指导手术,提高远期正位率。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连续收集2012-12至2013-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5例,男性38人(58.5%),女性27人(41.5%),年龄5~44岁,平均17.8±10.2岁。

二、观察项目

对患者的性别、就诊年龄及发病年龄、既往史及家族史等进行采

集。详细记录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球运动、同视机、三棱镜、Titmus 近立体视、眼轴长度及眼底照相等。

三、手术方式及手术量选择

基本型:选择双外直肌后徙或者一只眼的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集合不足型:选择以内直肌缩短为主加外直肌后徙(本研究中没有分开过强型的患者)。根据看远和看近的斜视度,按外直肌后徙lmm矫正2-3△,内直肌缩短1mm矫正4~5△,单眼一截一退大约矫正8~10△设计手术;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年龄、屈光状态、双眼视功能情况。所有手术均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

四、术后随访

术后一天、第一周、三个月及以上复查,三棱镜检查视近视远的斜视度数,并复查同视机检查和Titmus近立体视。

五、评价标准

眼位矫正结果评价参照中华眼科分会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96年制定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正位,包括完全正位、含隐斜及小度数偏斜(≤8△);轻度欠矫或过矫(>8△);明显欠矫或过矫(≥15△ )。有效:既包括正位,欠矫15△及过矫10△。以最后一次复查时33cm和6m三棱镜中和法测得的斜视度为远期眼位,术后眼位回退量=最后一次记录斜视度-术后第一天斜视度。

六、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认为P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临床特征

65例患者中基本型的患者39人(60%),其余均为集合不足型26人(40%),外展过强型0人。

二、术后眼位回退

6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第一天及第一周的眼位,两者采用配对t检验,发现两组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4,既术后第一周的眼位较术后第一天的眼位已有明显回退,回退了大约1.78个PD。

65例患者中52例接受3月~13月的随访,以最后一次复查时的眼位为术后远期眼位,52例随访的患者手术后远期眼位与第一天眼位,两者采用配对t检验,发现两均数有统计学意义,t=8.168,P=0.000,眼位明显回退,且眼位回退量呈正态性分布(P=0.200),其均数为

7.654±6.7574PD.(P =0.000)。

三、可能影响眼位回退的因素分析

1、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对远期眼位回退量的影响

将5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依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分成2组,其中无近立体视者20人(38.4%),有近立体视者32人(61.5%)。无近立体视组远期眼位回退量均数为4.650,有近立体视组远期眼位回退量为9.531,两组比较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有统计学差异(t=-6.284,

P =0.010),其中术前有近立体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大。

2、斜视类型对远期眼位回退量的影响

将5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依斜视类型分成两组,其中基本型33人(63.5%),集合不足型19人(36.5%),未见分开过强型。基本型患者远期眼位回退量均数为5.406PD,集合不足型患者远期眼位回退量均数为11.250PD,两组患者比较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有统计学差异(t=-3.318,P =0.002),其中集合不足型的患者术后眼位回退量大。

3、术后第一天眼位对术后眼位回退量的影响

检查52例患者术后第一天的眼位情况,其中内隐斜者18人(+1~+10PD),外隐斜者28人(-1~-14PD),无误差矫正为6人。内隐斜组远期眼位回退量均数为11. 444PD,外隐斜组眼位回退量均数为5.143PD。两组远期眼位回退量有统计学差异(t=3.225,P =0.002)。也就是术后第一天眼位内隐斜的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大。

4、术后第一天眼位与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的线性关系

5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第一天眼位平均-1.442PD,术后最终眼位回退量7.645PD,两者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r=0.324,P =0.01)。既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的回退量与术后第一天眼位成线性相关。

5、其他因素对远期眼位回退量的影响

同时分析了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斜视度大小、术前有无同时视、手术麻醉方式以及不同手术

方式等因素,均未发现影响远期眼位的回退。

讨论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满意而稳定的眼位以及双眼视功能。但是,多数间歇性外斜视在行矫正手术后远期常有不同程度欠矫现象,而术后眼位回退是远期欠矫的主要原因。Hae Jin Kim[3]等报道21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2年随访观察,正位者128例(59%),欠矫者84例(39%)。Yang M[4]等在1228例患者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中报道,经过平均7.8?±?3.7个月的随访,正位率80.5% ,欠矫率14.7%,过矫率4.8%。甘晓玲[5]等报告188例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随访观察至术后3年正位者137例(72.87%),欠矫者50例(26.60%),过矫者1例(0.53%)。任艳红[6]等报告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眼位回退量为10.22±5.04PD。本研究中65例患者术后第一周的眼位较术后第一天的眼位已有明显回退,回退了大约1.78个PD;65例患者中52例接受3月~13月的随访,手术后远期眼位较第一天眼位回退量为7.654±6.7574PD。

眼位回退目前认为受多因素影响,但仍不明确,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曹荣[7]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观察中报道术后远期眼位与手术量及术前有无双眼视功能有关,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关。任艳红[6]对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报道中发现;术后远期眼位只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关,而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均无关。Wang L[8]、吴柄东[9]、陈娟[10]等对于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远期正位率的研究中发现在手术远期正位率上

非主导眼的一退一截手术效果明显要好于双眼外直肌后退手术。相反,何芳[11]等在对8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中发现,双眼外直肌等量退后手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正位率优于行单眼外直肌退后加内直肌缩短术。而在Yang X[12]和满滕滕[13]的研究中发现,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在比较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的眼位回退量的研究中,国内国外的很多专家[14-17]都认为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效果差,术后的正位率低,欠矫率高,术后的双眼视恢复也差。换句话说,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治疗后眼位更易回退。陈娟[18]等在对不同类型的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中报道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和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3个月时的手术正位率分别为92.59%(25/27)、84.85%(28/33)和73.33%(11/18)。即术后3个月,其集合不足型正位率相对较少。葛志红[19]等的临床研究中也发现集合不足型术后正位率低于外展过强型和基本型。集合不足型的患者视近斜视度大于视远10△以上,视近时双眼的调节辐辏本就是加强的,相较而言,集合不足型患者的调节异常更重,那其回退量大就可以理解。而且集合不足型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视远视近的斜视度数差距越大,其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差。

在关于双眼视功能方面的研究中任艳红[6] 、曹荣[7]等报道术前有双眼同时视功能与术后远期正位率有关。术前有双眼同时视功能者术

后远期正位率高,欠矫率低;而术前无双眼同时视功能者术后远期正位率低,欠矫率高。国内外许多研究的结果显示无论是远立体视还是近立体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近立体视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和提高[20-22]。

在我们的研究中分析了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斜视度大小、术前有无同时视、手术麻醉方式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等因素,均未发现影响远期眼位的回退。而患者术后远期眼位的回退量与术后第一天眼位、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及斜视类型有关。术前有近立体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较术前无近立体视患者大。集合不足型的患者术后眼位回退量较基本型患者大。术后第一天眼位内隐斜的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较外隐斜的患者大。

对于术前有近立体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回退量较术前无近立体视患者大,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类似的报道。双眼视的发育是从双眼单视、融合视、至立体视依次获得,而斜视患者失去双眼视是从最高级的立体视开始。斜视术后的患者近立体视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对于术前没有近立体视的患者,术后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近立体视,从双眼视功能上来说其实是质的飞跃。而术前有近立体视的患者,术后近立体视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只是量的改变。因此,对于重新获得近立体视的患者来说,质变后的眼位控制能力可能更强,眼位回退量反而小。

任艳红[6]的研究中间歇性外斜视远期眼位与术后第一天眼位有关,术后第一天过矫≥10△组远期正位率最高。本研究中同样发现术

后第一天眼位与远期眼位间成线性相关,但是术后第一天的眼位过矫的患者较欠矫患者远期眼位回退量也大。

远期眼位的回退在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中普遍存在,因此,很多学者提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近期过矫可以获得满意的远期效果。赵堪兴[23]教授提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近期过矫10Δ左右可以获得满意的远期,Scott等[24]认为术后应该过矫4~14,Arda H [25]等在对双外直肌后退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6个月随访观察中得出结论,早期过矫10-20Δ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加大手术量的设计被认为可以阻止一定程度的眼位回退[26]。Kim H[27]在447例小于35个棱镜度的患者采用双外直肌后退手术时,加大手术量的设计1.0-1.5mm,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怎样避免大角度的过矫,尤其在年龄较小的儿童怎样避免过矫对双眼视觉发育的影响是关键问题,也应适当考虑患者的斜视类型及双眼视功能等。

参考文献

1 Nusz KJ, Mohney BG, Diehl NN. The course of intermittent exotropia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J]. Ophthalmology, 2006, 113(7): 154–1158.

2 Govindan M, Mohney BG, Diehl NN et al. Incidence and types of childhood exotrop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Ophthalmology, 2005, 112(1): 104-108.

3 Kim HJ, Choi DG. Clinical analysis of childhood intermittent exotropia with surgical success at postoperative 2 years[J]. Acta Ophthalmol,2016,94(2):85-9.

Acta Ophthalmol2016 vol.94;No.2:85-9

Clinical analysis of childhood intermittent exotropia with surgical success at postoperative 2 years

Kim HJ. Choi DG

4 Yang M, Chen J, Shen 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 Large Sample Study in South China[J].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95(5).

5 甘晓玲,郭静秋,刘海华.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欠矫[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3, 11(4):160-163.

6 任艳红,赵堪兴,陈霞,等.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 27(5):489-492.

7曹嵘.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12, 39(8):23-25.

8 Wang L, Wu Q, Kong X, Li Z. Comparison of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and unilateral recession resection for basic

type intermittentexotropia in children[J]. Br J Ophthalmol. 2013

Jul;97(7):870-3.

9 吴柄东,唐敏,喻丽,等. 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

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J]. 中国现代医

生, 2015.53(33) :79-82.

·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

[期刊论文]吴柄东唐敏喻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53卷33期79-82

10陈娟;陈志钧;梅芳;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

的疗效比较[J]. 眼科新进展, 2015, 35(10):85-88.

11 何芳;谭华霞;宋伟琼,等.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 2014, 22(06): 48-50.

12 Yang X, Man TT, Tian QX. Long-term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vs unilateral recession-resection forintermittent exotropia[J]. Int J Ophthalmol, 2014, 18;7(6):1043-7.

Int J Ophthalmol 2014 No.6 V ol.7 1043-7

Long-term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vs unilateral recession-resection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Yang X;Man TT;Tian QX;Zhao GQ;Kong QL;Meng Y;Gao Y;Ning MZ.

13 满滕滕,杨先,田巧霞,等. 不同方式直肌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的观察[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 04:86-88.

·不同方式直肌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的观察

14孙卫锋,对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 29(3):269-271.

15 张朋利,陈俊娥,孙则红,等.94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临床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7, 15(2): 78-80.

16 Kushner BJ. Surgical pearl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xotropia[J]. Am Orthopt J, 1992, 42(1): 65-71.

17 韩明磊,刘桂香,牟丽丽.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及手术方式探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 45(2): 127-129.

18 陈娟,陈志钧,梅芳.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斜视矫正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7(1):138-140.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斜视矫正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19葛志红,张丽萍. 间歇性外斜视8 6 例手术疗效临床分析[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2):29-30.

·间歇性外斜视86例手术疗效临床分析

20 赵淑静,王利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

能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 31(9): 1119-1122.

21 Feng X, Zhang X, Jia Y. Improvement in fusion and stereopsis following surgery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J].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 2015, 52(1):52-7.

22 华文娟,顾永辉,徐丹丹. 双眼视觉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变化及手术效果相关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 2015,15(04):124-126.

双眼视觉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变化及手术效果相关研究

[期刊论文]华文娟顾永辉徐丹丹

23 赵堪兴.斜视矫正术设计的思考[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07—509.

24 Scott W E,Keech R,MashAJ.The postoperative results and stability of exodeviations[J].Arch Ophthalmol,1981, 99:1814-1818.

25 Arda H, Atalay HT, Orge FH. Augmented surgical amounts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to prevent recurrence[J]. Indian J Ophthalmol. 2014, 62(11):1056-1059.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4 No.11V ol.62 1056-1059

Augmented surgical amounts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to prevent recurrence.

Arda H;Atalay HT;Orge FH.

26 Yadav AR, Sen PA, Bhattad KR. Comment on: Augmented surgical amounts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to prevent recurrence[J]. Indian J Ophthalmol. 2015, 63(4):358-359.

27 Kim H, Yang HK, Hwang JM. Long-Term Surgical Outcomes of Augme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in Children WithIntermittent Exotropia[J]. Am J Ophthalmol. 2016, 163:7-11.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6 V ol.163 7-11

Long-Term Surgical Outcomes of Augme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in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Hyuna Kim;Hee Kyung Yang;Jeong-Min Hwang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非手术治疗法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间歇性外斜视并不是一种 非常严重的疾病,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法有生理复现法、障碍阅读法、手指指鼻法、斜视遮盖疗法、配镜治疗法等。生理复现法为让患者将右手食指放在两眼的正前方并注视远处的光点,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两个

指影,然后注视手指,光点变得模糊不清,再将手指前后移动,光点一会儿靠拢一会儿分开,此方法适用于开散功能过强而出现外斜视的患者或者幅奏功能不全而出现外斜视者。障碍阅读法为将一条木条放在患者双眼和书本之间,如果患者阅读时同时用双眼,则木条为双影如果单眼看,则木条会遮住书籍,患者没办法阅读,患者可以注视读物,然后再眺望远方,反复尝试,有助于治疗外斜视。 *第二,手术治疗法 除了上述非手术治疗法,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还有哪些?手术治疗法。斜视手术治疗法的目的是矫正斜视,使双眼视轴平行,建立正常的视网膜,以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年龄6岁以上且斜视角恒定或非调节性斜视或先天性斜视或异常视网膜对 应或斜视角大或无全麻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者可以施行手术。间歇性斜视、调节性斜视、后天性斜视、小度数斜视、正常视网膜对应者最好等时机成熟后再施行手术。 间歇性并不是一种难治疗的疾病。间歇性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除了上述所列举的方法以外,患者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的建议选择做过桥处理或欠桥处理。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 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二,眼球发育异常。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

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三,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

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09T14:03:47.7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刘学智 [导读] 对创伤骨科类疾病而言,手术是做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疼痛是术后最普遍的症状。 河北省涞水县医院河北保定 074100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本人所在医院收治的224例创伤骨科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主诉情况分为疼痛组(n=89)与非疼痛组(n=13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疼痛组患者平均年龄较低、女性、性格外向、高学历、心理状态不佳、体位不当,治疗过程中牵引、外固定等,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知识缺乏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疼痛组(P<0.05),但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及骨折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得出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体位、治疗中的因素以及医护人员自身因素(P<0.05)。结论: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较多,应注意对这些因素的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以改善患预后状况。 关键词:创伤骨科;术后疼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创伤骨科类疾病而言,手术是做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疼痛是术后最普遍的症状,一旦术后出现剧烈的疼痛,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以及生活质量。据相关研究表现,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采取舒适护理能有效地降低疼痛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本人所在医院收治的224例创伤骨科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情况分为疼痛组(n=89)与非疼痛组(n=135)。疼痛组:男性24例,女性65例;年龄24~62岁,平均42.1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包括中专)30例,专科及以上44例。非疼痛组:男性92例,女性43例;年龄26~75岁,平均56.3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包括中专)60例,专科及以上39例。 1.1疼痛评价标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价。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9分,剧烈疼痛为10分。 2疼痛原因分析 2.1与创伤无关的因素 (1)年龄因素。患者的年龄可以影响疼痛的感受与判断,一般老年患者对疼痛耐受性相对较高,主诉疼痛机会少。(2)性别方面。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男性疼痛程度高于女性。(3)性格因素。性格外向者主诉疼痛的机会较多,较性格内向者更易表达疼痛,一般早期接受镇痛治疗。而性格内向者易被忽视。(4)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疼痛的认知能力相对较高,易于主诉疼痛;相对来讲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主诉较弱。(5)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是多元化的,神经质、焦虑、其他人的暗示和患者本身的注意力等,均可引起其对疼痛的关注度,是导致疼痛主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2.2与创伤相关的因素 (1)创伤及手术是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疼痛多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早期,一般是1~3d,此后疼痛程度逐日递减,此期可对患者疼痛进行临床评估,并做出相对应的处理。(2)伤后或术后体位是影响疼痛的另一重要因素,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体位要求较严格,常需将关节安置特殊体位,加之患者对此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不易及时表达疼痛主诉,使之成为造成疼痛及不适的主要因素。(3)治疗过程中的因素影响,如牵引、外固定,护理过程中的肢体摆放、翻身等,可致伤肢的位置、角度异常;甚至固定过紧及由此所致的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受损、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均是诱发疼痛、疼痛不缓解或加重的重要原因。(4)医护人员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对镇痛药物认知不足、对疼痛评估知识的缺乏及对疼痛治疗的态度上,均可导致疼痛处理不得当,导致疼痛。 3对术后疼痛的处理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不但会造成患者身心痛苦,而且也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使得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大,会造成机体各个系统出现相关变化,术后疼痛导致的内脏反应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主要是疼痛造成自主神经活动出现异常状况。此外,由于炎性介质以及致痛等介质的异常释放,不仅会加剧原发病灶的缺血、低氧以及水肿等,而且还会造成机体中激素以及酶系统代谢过程出现异常,蛋白质合成路径受阻或变得缓慢,分解速度加快,对伤口的尽早愈合极为不利。此外,疼痛会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以及恐慌等方面的不良心理,对机体的康复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外有研究表明:44%的患者术后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仅21%的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感到满意。 可以看出,术后疼痛控制并未被每位医护工作人员关注,在方法以及措施等方面,尚需进行改进。因此,对于疼痛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能够很好地提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不仅会受到性格、心理情绪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环境、教育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多因素影响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以及态度,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受伤类别准确评估疼痛,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效的镇痛治疗。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护理工作,特别是创伤后早期的患者,要加强对各种治疗措施及伤肢伤情的观察,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基础上,通过药物及心理行为的积极干预,在动态发展中有效处理疼痛,以免延误病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较多,应注意对这些因素的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参考文献 [1]朱玉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8):56-57. [2]曲雅丽,周秀珍,柴素英,等.护理干预对缓解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1):35-36.[3]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1-224.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 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前言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外斜视的一种常见类型,斜弱视门诊的的见病,其是介于隐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日常生活中可在融合功能作用下达到控制正常眼位,但是患儿在精力不集中、生病、疲劳、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阅读等情况下时可将斜视显现出来。患儿在户外活动时常常习惯性闭起一只眼睛,有畏光症状,但其机理尚未研究明白,有学者提出是由于亮光影响融合性集合幅度,单眼以消除复视。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一般情况下不伴有明显的屈光异常,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不存在必然的联系。7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6],亚洲人群的患病率约为白种人的两倍[7]。人的立体视发育在出生后的3~ 4个月开始[7- 10],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至6岁发病,发病年龄相对比较晚,患儿视皮质中枢立体视觉功能早期已经开始发育,因此患儿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比较健全,

眼位能控制正位时, 多表现出良好的立体视觉,但其立体视觉往往是不健全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如不及时矫治,最后双眼融合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斜视会逐渐演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最终导致视皮层知觉系统的紊乱,久而久之视网膜抑制暗点及视网膜异常对应逐渐形成,最终使双眼单视遭到破坏,最终丧失了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矫正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1]。在临床工作中国内外医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实施手术时机的选择,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 9- 10] ,也有部分学者选择晚期手术。Pratt-Jahnson[4]等认为,低年龄时期手术,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建立可能性大;王春霞等[2]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认为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并建议≥20PD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赫雨时[8]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应在隐性斜视发展为显性斜视的早期。儿童的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年龄小越小,在其视觉发育敏感期手术,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3]。赵德宣[1] 认为年龄越小术后获得功能治愈越高,形成双眼视觉率越高。曾利和郝更生[ 2] 报道,以年龄大于4 岁,斜视度大于20△,抑制性暗点的出现,远近立

间歇性外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20200518172818)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间歇性外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视轴常常分开,当看远时, 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而看近视时可保持正位,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隐斜。 二病因其发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时,不能 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三临床表现间歇性外斜视常常发生于儿童的早期,最初仅在看远时发生,随着病情进展,间歇性 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看近时亦可发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的显斜期,常于疲倦、 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在视觉未成熟儿童可有暂时性复视,很快即发生抑制,并有异常视网膜对应。 常见症状是畏光,在户外日光下常常闭合一眼,其原因不明,估计患者在户外看远处目标,无近处物体刺激以使两眼集合,亮的日光闪烁了视网膜,干扰了融合。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合并有A-V综合征,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视,如分离性上斜视等。 四检查1.应做所有斜视项目的检查,特别注意对具有诊断意义斜角测定,如看远时偏斜角,最好 令患者注视>6米远处目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不同。测量时要矫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调节。若间歇性外斜视仅是在看远时出现,并且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在15△,应做遮盖试验:一眼遮盖30~45分钟,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必须保持分离状态,即一眼去掉遮盖时,另一眼必须通用遮眼板挡住,打开时用三棱镜匀替遮盖试验迅速测量看近斜度,然后再查看远斜度,不让患者有融合机会,将其结果与遮盖前的斜度相比较。 2.测量上转及下转的偏斜度,确定有无A-V综合征。 3.测量向左侧及向右侧注视时斜角,是否有任何侧位的非同性问题。从定义上讲,侧位非共同性是指外斜患者向两侧看时,偏斜度比第一眼位偏斜度小20%。临床实践证明,有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很容易手术过矫,并造成内科V征。检查立体视锐度:患者在隐斜期,也必须测量其立体视,如立体 视不正常,说明间歇期显斜所引起立体视下降,数月内立体视继续下降,则有力说明是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 五诊断1.外斜位的间歇出现及斜视度的变化为本病突出的特征。就诊时或者手术前因为紧张始终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 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

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目的探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X(T)达到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比较双侧外 直肌后退术(BLR-rec)和单侧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两种术式的效果,为临床决定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基本型X(T)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对66例斜视度在-25~-50PD的基本型IX(T)随机分组行BLR-rec和R&R,收集术前Newcastle评分、远近Worth4点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IXTQ);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眼位;术前、术后6个月远立体视(OPTEC6500视功能分析 仪,Functional Visual Analyzer,FVA;Frisby Davis Distance,FD2)、近立体(Frisby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手术方式。 术后6个月视远斜视角≤-8PD并且≤+4PD为眼位正位;斜视角>+4PD为过矫、>-8PD为欠矫,功能治愈是指眼位正位和立体视功能均恢复正常。分析生活质量、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获得最佳手术时机的截断点和最佳手术方式。 结果13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84例,手术正位率为63.6%;欠矫44例,欠矫率为33.3%;过矫4例,过矫率为3.0%;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远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系数b=-0.093);术前33厘米Worth4点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系数 b=0.725),而术前33厘米Worth 4点灯ROC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眼位在0~+10PD的7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术后眼位对FVA 远立体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36,P=0.045);术后FVA远立体视影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治疗及护理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治疗及护理 疼痛是许多病人以及几乎所有术后病人都要遇到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疼痛的病生理和疼痛治疗认识的提高,疼痛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疼痛是人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的理性因素、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手术本身是一种组织损伤,手术损伤能使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病理反应,表现为病人感觉上和情绪上的一种不愉快。术后虽常规间断给予病人镇痛药,但大约75%的病人仍处在中、重度疼痛,术后疼痛对病人的病理、生理会产生多方的不良影响,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的相关因素之一。 1术后疼痛对病人产生多方的不良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围手术期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急性疼痛,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释放一系列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增加,并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1.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疼痛常导致病人呼吸功能减退,延缓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常引起了肌张力增加,病人的通气功能降低,肺顺应性降低,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肺不张。尤其是腹部手术和胸腔手术的病人极为明显。病人惧怕伤口疼痛限制咳嗽功能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而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1.3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到水平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质、脂质代谢增强,易使术后病人发生负氮平衡,不利机体恢复。 1.4对胃肠道泌尿系统的影响 疼痛引起交感神经性兴奋,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张力,使病人

2016年护理资格考点:以下影响疼痛的因素重点

1.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疼痛的因素: ( B ) A.个人经历 B.肥胖 C.疲乏 D.社会文化背景 2.胃肠道中起消化作用的最主要的消化液是 ( B ) A.胃液 B.胰液 C.肠液 D.唾液 E.胆汁 3.在倾听病人说话时,不妥的行为是: ( B ) A.全神贯注地听 B.及时评论病人所谈内容 C.保持目光接触 D.适宜的距离 4.用于限制患者坐起的约束方法是 ( E ) A.加床栏 B.约束腕部 C.约束踝部 D.固定双膝 E.固定肩部 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症状 ( C ) A.运动障碍 B.感觉障碍 C.癫痫发作 D.呼吸障碍 E.心肌损害 6.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体征是: ( C ) A.转移性右下腹痛 B.恶心、呕吐 C.右下腹固定压痛 D.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7.患者长期仰卧时,最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是 ( C ) A.枕部 B.足跟 C.骶尾部 D.髂前上棘 E.肩胛部 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清标本应带冰在下列几小时内运送至实验室 ( D ) A.2小时 B.4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72小时 9.下列哪种药物可以对抗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的毒蕈碱样症状: ( A ) A.阿托品 B.纳络酮 C.解磷定 D.氯磷定 10.在护理活动中,应以下列哪一项为中心: ( D ) A.以完成的护理工作内容为中心 B.以医院管理的重点任务为中心 C.以维护医护人员的利益为中心 D.以护理的服务对象为中心 11.维生素A、D缺乏常致: ( A ) A.夜盲症、佝偻病 B.佝偻病、脚气病 C.干眼症、坏血病 D.脚气病、坏血病 12.膀胱冲洗的目的不包括: ( C ) A.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B.治疗某些膀胱疾病 C.辅助诊断某些膀胱疾病 D.防止膀胱内血块形成 13.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前3天内禁食 ( D ) A.牛奶 B.豆腐 C.淀粉类食物 D.猪肝 E.高热量饮食 14.下列哪项不是罗伊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 ( A ) A.心理功能 B.自我概念 C.角色功能 D.互相依赖 15.口臭患者应选择的漱口液是 ( B ) A.1%~4%碳酸氢钠溶液 B.1%~3%过氧化氢溶液 C.0.1%醋酸溶液 D.2%~3%硼酸溶液 E.0.02%呋喃西林溶液 16.尿毒症最常见的病因是 ( B ) A.原发性高血压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盂肾炎 D.肾动脉硬化 E.红斑狼疮性肾炎

亢晓丽教授专访《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5971267.html,/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编者按:斜视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对患儿的视功能、外观、心理等都会造成影响,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亢晓丽教授在多宝视协办的《儿童视力早期筛查与儿童眼病早期干预》培训班上,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就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斜视发病率约1%-3%,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斜视,它既影响美观又易导致弱视的形成,甚至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双眼单视功能的形成和发育。幼儿时期调节、辐辏、融合功能发育正处于旺盛阶段,而且建立双眼视觉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活动一般要经过5年左右才能巩固,因而在视觉发育过程中,任何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诸如视力障碍性眼病,屈光不正等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视功能发育失衡或影响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生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 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其手术时机不同。 (一)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6 个月之内发生的内斜,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1)矫正屈光不正。在散瞳充分麻痹睫状肌下验光,显示真正屈光状态。判断是否有调节因素,尤其是否有远视眼的存在。虽然理论上先天性内斜与调节无关,但一般伴发轻度或中度远视,对调节产生一定影响,治疗时应该排除此干扰因素,可配戴眼镜一段时间,一般3-6个月,此时需要观察斜视度数的变化,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2)若有弱视,用遮盖法治疗弱视。如患儿为单眼恒定性内斜,另一眼为弱视状态,其治疗应该使两眼视力相近;(3)手术治疗: 治疗弱视的开始年龄越早,越容易恢复双眼视觉。手术时机一般2岁之内,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先天内斜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甚至可使视功能终生受损,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可提前到6个月或1岁。 (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治疗手段也不同。如调节性内斜视只需戴眼镜,不需要手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需要戴镜联合手术治疗。非调节手术治疗的指证包括:(1)斜视度数稳定;(2)斜视角度大于15△个;(3)双眼视力平衡。 共同性内斜视治疗注意事项 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以下方面:(1)屈光矫正时需儿科医生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度数,而非验光师;(2)弱视治疗要规范。如单眼视力差,需要单眼矫正视力。包括遮盖,压抑,视觉训练等。视觉训练为辅助作用,可促进视力恢复速度。药物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未得到大规模应用;(3)手术时机的选择,儿童内斜视比间歇性外斜视功能损害严重,超过视觉发育阶段,仅能有外观的矫正,视功能难以恢复。一些医生因为儿童检查不配合,斜视度数无法准确测出,往往推迟手术,可能错过手术时机。所以,儿科医生需要有丰富经验,经过多次检查,如果斜视度数稳定则进行手术治疗,而残留的斜视度数可二期手术矫正。术后视功能无法恢复者,可辅助视功能训练,如有弱视,同时进行弱视训练。

疼痛的原因

影响疼痛的因素 疼痛(pain)的概念疼痛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是病人最为痛苦的感受,是不舒适的最高表现形式。疼痛是由于个体的身心防御功能被破坏所致。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护理,则将对病人身体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的后果。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对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历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无疑这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受,而且也总是令人不快的一种情绪上的感受。” 疼痛包含两重意思:痛觉和痛反应。 痛觉是个体的主观反应,是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很难加以确切形容。与其他体表感觉如触、压、温、冷等感觉相比较,痛觉的特点在于它含有丰富的情感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病人可表现为痛苦、焦虑、紧张、恐惧等。如亲人的逝去引起忧郁、伤心和悲痛。 痛反应是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即由伤害性刺激导致的具有保护性的反射活动。如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海、肌肉收缩及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 疼痛的原因 1、温度刺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接触体表后均会损伤组织, 使受伤的组织释放组胺等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

痛。如高温一起的灼伤或低温导致的冻伤。 2、化学刺激强酸、强碱等化学性刺激,不仅直接刺激游离的 神经末梢,造成疼痛,同时受损的组织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再次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疼痛加剧。 3、机械损伤刀割、针刺、碰撞、挤压、手术、身体组织受牵 拉、肌肉受压等,均可是局部组织受损,刺激痛觉神经末梢 引起疼痛。大部分物理性损伤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淤血 都可促使组织释放致痛物质,从而加剧疼痛并使疼痛的时间 延长。

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临床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十分有效的控制,探讨护理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与地位。病人术后疼痛多是在麻醉作用消失,感觉开始恢复,刀口疼痛逐渐加深,尤其以手术当天和夜间最为强烈。护理术后疼痛病人,必须掌握术后疼痛的原因,才能减轻疼痛。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其他伤害高于工伤,农村高于城市,夜间高于白天,由此可见,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原因、个性、情感以及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对疼痛产生感觉影响。所有的人都害怕疼痛,所有人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忍受疼痛,所有人都经历过疼痛并被它所困扰。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当中,有30%至50%是由于承受过大精神压力所导致。尤其夜间疼痛常常难以控制,术后疼痛治疗除了镇痛泵,肌注药物等方法外,也应注意其他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术后疼痛的因素: 1.外科手术的部位,手术性质。 2.切口的深度。 3.精神状态。 4.术后并发症。 5.麻醉用药。 6.大多数手术白天做的,到晚上麻药消退了。 认识术后疼痛的因素,正确处理就能消除必不可少。轻度疼痛,病人能忍受,一般行为上不表现;中度疼痛,病人出现呻吟,面部表情痛苦,重度疼痛可出现辗转不安,出汗,甚至休克,随着疼痛时间延长,疼痛的行为反应可以减弱或消失。 术后疼痛的护理: 1、心理护理:有效沟通,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尊重其对疼痛的反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支持病人,减轻心理负担,多与病人说

话以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感觉温暖,可减轻疼痛。 2、药物止痛:了解药物的性质,不良反应,对诊断不明的疼痛不可用吗啡类以免掩盖病情,成瘾药物尽量不用。 3、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安静休息,好的睡眠可减轻疼痛。 4、减少疼痛刺激:护士在操作,治疗,检查动作应轻柔,减少疼痛刺激,保持舒适体位。如更换床单、导尿、尿道口抹洗时护理技术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帮助,使其保持舒适体位,减少疼痛刺激 5、体位护理:腹部手术可取半卧位,可减少腹部伤口的张力,减轻疼痛,以利伤口愈合,肢体手术可抬高患肢,以减轻疼痛,肿胀。 6、引流管的护理: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瓶,长度适宜,利于病人翻身,不宜过长过短,翻身时会有牵拉伤口,引起疼痛,甚至拖出。 7、分散注意力: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8、对症处理:针对病人发生疼痛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止痛。对术后有轻度疼痛的病人,能够进食可给予口服去痛片或颠茄合剂等药物,一般疼痛者在排除腹部并发症后给予解痉类及度冷丁等药物,以镇痛解痉,对呼吸抑制也较小。疼痛剧烈时可根据病人全身状况增加药量。当病人因咳潄,咳痰引起伤口疼痛时,指导病人用手按住伤口,可减轻疼痛,当肠蠕动引起腹部牵拉痛时不要使强烈的镇痛剂,可给肠蠕动剂促进排气。 严重的术后疼痛可导致病人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组织修复慢,延长住院时间,护士注意自我调节,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向家属讲明心身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支持、体贴、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因此有效地消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术后病人的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术后病人的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术后病人的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痛觉与其他普通感觉不同,是机体受到各种伤害刺激后产生的主观感受,且无客观的定性定量标准。疼痛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术后病人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这种疼痛与手术创伤的大小、侵袭内脏器官的强度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有紧密关系。护士充分了解病人术后疼痛原因及镇痛方法,有助于应用正确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对病人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病人康复。 1 术后疼痛的类型 1.1 切口创伤疼痛开胸和开腹手术后及切口创伤程度稍大一些的肾脏手术都可造成很强的切口创伤痛。因手术切口离横膈太近,虽然术后患者处于安静休息的状态,但由于持续的呼吸运动,牵拉切口创伤引起切口痛。这种疼痛的特点是切口离横膈愈近愈受呼吸运动的影响,疼痛也愈强。尤其是深呼吸、咳嗽及翻身时切口创伤受到大幅度牵引而产生更强烈的疼痛。 1. 2 躯体深部疼痛股骨关节置换术或再建术后,常因脊髓反射造成的大腿股四头肌等深部肌肉的痉挛性收缩,可引起强烈的疼痛,挛缩性疼痛常与切口创伤痛同时发作,疼痛频繁发作时难以忍受,脊柱、其它大关节及直肠术后可发生此类疼痛。 1. 3 内脏疼痛手术过程中,内脏器官的伤害性感受器对平滑肌痉挛、缺血、内脏牵拉、炎症产生反应,结果使胃肠道运动被反射性地抑制了,由这种反射性抑制造成的疼痛称手术后内脏痛。内脏痛的定位不明确,呈给散性。由于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的传入纤细在脊髓水平汇合,因此内脏痛可引起相应皮肤的牵涉痛。 1. 4 外伤性肢体疼痛急性创伤后的疼痛源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形成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多见于四肢外伤伴肌腱或血管损伤、骨折等,疼痛分为厚发性和继发性,厚发性痛觉产生在损伤组织局部,而继发性痛觉产生于损伤组织周围未受损伤的皮肤。还有一较为特殊的疼痛是截肢术后的幻肢疼痛。 1. 5 患者术后心因性疼痛,患者术前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术后疼痛可增强,术后的心理性疼痛主要由恐惧感、异常细心、孤立无助感等因素造成。 [TPb1.tif,BP] 2 护理对策护士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给予及时、恰当的处理,进行有效的镇痛,能够降低疼痛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提高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主要方法如下: 2.1 创造整洁、舒适、安静的环境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尽可能降低一切噪声。白天可用窗帘防止光线照射,夜晚尽可能关灯或开地灯。如用手电筒不能直接照射病人的头部,应用墙壁反射光观察。根据病情、气温调节病房温度,使病人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安心休养[1]。 2.2 保持舒适的体位头面部、腹部手术后病人可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增加床垫的柔软度及厚度,减轻压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病人仅做占5~10min心要谈话,可使病人的镇痛效果持续28h[2]。关心、体贴病人,待其热情、和蔼,尊重其人格,耐心听取病人主诉。理解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如哭泣、呻吟等,确认其痛苦、有的放矢天地解除病人困扰。使其情绪稳定、坚定信心,消除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减轻紧张与焦虑。使病人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状态。 2.4 创造良好的氛围,请性格开朗、乐观的病人在病室中与其[LL]他病人交流,谈彼

怎样治疗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 【治疗措施】 1.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有明显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者,为保证视网膜清晰像,应该全部矫正;外科伴有近视乾,应该全矫;外斜伴有远视者,矫正远视将减低调节性集合,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矫还是部分矫正,要完全取决于远视程度、患者年龄和AC/A 比值,通常小于+ 2.00D婴幼儿,可不予矫正,较大患者为避免屈光性疲劳,矫正远视通常是必要的。年老人有外斜伴老视眼,调节减弱,如有远视,需要矫正,可以给最小度数以利于看近。 2.负球镜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做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开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合不足,刺激其调节性集合,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方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方法治疗,常引起视力疲劳。 3.三棱镜及遮盖疗法底向内三棱镜可加强双眼中心凹刺激,约有1/2~1/3偏斜可用三棱镜刺激融合得到矫正,最近有人提出在间歇性外斜视初期,遮盖为一良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疗,大约40%患者其显斜(看远)可以变为隐斜。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大部分时间为外隐斜,显斜次数不多,偏斜度不大,不主张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对竭生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目前还有争论。有人主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Lyle认为由于多数间歇性外斜视看远融合力良好,有双眼视,2~3岁或10岁以后手术结果几乎相同,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主张对视力未成熟婴幼儿,为避免手术过矫,主张延缓手术,用负球镜加强融合,交替遮盖预防抑制发生,若融合功能迅速恶化,或斜角稳定时要考虑手术。 手术指征由融合控制情况,斜角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生后不久外斜而没有间歇性外斜视,要尽快手术;赫雨时认为遮盖测量斜视度大于20△以上者;Jampolsky谓15△以上;Hiles主张大于20△以上的偏斜,有明显的显斜成分和视觉失代偿者。从手术对视网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为了消除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可以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抑制,手术最好时机是在尚未发展成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之前,手术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年龄愈小,手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机率愈高,而大多数成年人术后即使眼位得到矫正,亦不能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临床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并不容易,如果年龄太小,检查不合作,手术量不易掌握,使再手术率增高。认

疼痛的机制

疼痛的机制 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对疼痛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较权威的有致痛释放学说、神经调节理论和闸门控制理论。 1.致痛释放学说 该学说认为刺激作用于机体达一定程度时,机体组织受损,释放致痛物质,如组胶、缓激肤、5-短色胶、乙酸胆碱、H+等,作用于痛觉感受器。这些痛觉感受器存在于游离的神经末梢和细纤维组织中,分布在皮下及深部组织的小动脉周围,产生痛觉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入脊髓,随后沿脊髓丘脑束和脊髓网状束传人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引起痛觉。 2.神经调节理论 该理论则认为神经调节剂或影响神经冲动传导的物质,是疼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些物质存在于躯体感受器、脊髓后角的神经末梢及脊髓丘脑束的感受器中。它们可分为两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神经递质可通过两个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传递电冲动,它包括P物质、血清素和前列腺素。而神经调质包括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并调整或改变疼痛刺激的传送,但不直接通过突触间隙传送神经信号。人们认为它们是通过增加或降低特定神经递质的作用而间接地起作用。神经调质包括内啡肤、力啡肤和缓激肤。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考虑选择可影响神经调节剂的药物。 3.闸门控制理论 已知神经系统中无特定的疼痛中枢。该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闸门装置可对疼痛冲动进行控制甚至阻断。闸门装置位于脊髓后角、丘脑和边缘叶系统的实体浆细胞中。疼痛冲动敞开时可顺利穿行,而当闸门关闭时就会被阻断。因此如何关闭闸门是疼痛干预的重点闸门的开闭由感觉神经元和大脑下行控制纤维这两者活动的平衡来协调。当A-σ和C 神经元起主要作用时,它们释放P物质有助于冲动通过闸门装置,个体就会感觉到疼痛。 当机械感受器、较粗的快速A-?神经元的作用为主时,会释放起抑制作用的神经递:闭闸门装置,个体就不觉得疼痛。按摩可刺激机械感受器,因而有助于缓解疼痛。即冲动上传到大脑,大脑皮质中枢也可调节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如:生的天然止痛药一一一内啡肤,可沿下行神经通路释放,通过阻滞P物质的释放而关|装置。促进内啡肤释放的方法有分散注意力、心理咨询和运动等。 感知疼痛即个体对疼痛的意识。疼痛刺激经由脊髓上传到丘脑和中脑。在丘脑,疼痛信递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躯体感觉皮质区和副皮质区(两者都位于顶叶)、额叶和系统。躯体感觉皮质区可辨别疼痛的位置和强度,而副皮质区决定个体对疼痛的感前认为边缘叶系统中有控制情绪特别是焦虑情绪的细胞。因此,边缘叶系统在疼痛的应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神经传导的末端,个体在高级脑中枢的作用下而感到疼痛。 人意识到疼痛时,一个复杂的反应就启动了。因此对疼痛的感知是心理因素、认知因经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使个体意识和了解疼痛,从而作出反应。

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关键词】术后疼痛 【摘要】疼痛是手术病人常见的症状,如何有效地治疗和控制术后疼痛,它将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首先对疼痛要有正确的评估:(1)口述分级评分法(VAS);(2)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RS);(3)疼痛时间的评估。护理中要改变对疼痛的观念,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如害怕药物成瘾及药物副作用,对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等。做到积极、有效的用药镇痛及各种辅助治疗,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术后的健康宣教工作,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有效的减轻疼痛。 【关键词】术后疼痛;评估;护理 疼痛是手术病人常见的症状,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近年来,镇痛泵的使用较广泛,但由于缺乏对疼痛程度的正确评估,有时会延长止痛药物泵入的时间。 1 疼痛的评估 疼痛的评估就是基于对疼痛本质的相信,使用可靠方法并了解一些有关疼痛的问题,对病人的疼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1.1 影响正确评估的因素 1.1.1 病人因素一般来说,年长者较年幼者更能耐受疼痛,性格外向者对疼痛的主诉会更多一些;文化程度高的病人通常能更清楚地表达疼痛的程度。手术种类、病人的情绪以及病人过去的经历等对疼痛的评估均会产生影响。 1.1.2 护士因素在很多医院,对疼痛的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只在病人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地予以处理。这样就会导致病人主诉和护士评估不一致。 1.2 疼痛程度评估 1.2.1 口述分级评分法(VRS)[1]病人描述自身疼痛的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每级相差1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此法比较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临床上对外科术后病人口述疼痛程度分级:无痛,病人咳嗽时,切口无痛;轻度疼痛,轻度可忍受的疼痛,病人能正常生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咳嗽时感到切口轻度疼痛,但仍能有效地咳嗽;中度疼痛,中度持续疼痛,睡眠受干扰,需用镇痛药,不敢咳嗽,怕振动引起切口疼痛;重度疼痛,持续剧烈

辅导精华:影响疼痛的因素

辅导精华:影响疼痛的因素 人体所能感受到的引起疼痛的最小刺激称为疼痛阈限。疼痛阈限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性质、同样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个体的不同疼痛反应。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年龄一般认为老年人疼痛阈限提高,对疼痛不太敏感。表现为得病后虽然主诉不多,但病情却比较严重,护理时应引起重视。但有时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也会增强,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儿童对疼痛的原因不能正确理解,疼痛体验会激起恐惧和愤怒情绪。婴幼儿常不能很好地表达疼痛感受,护士对他们的疼痛反应也应充分关注。 (2)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人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有所不同。在推崇勇敢和忍耐精神的文化氛围中,人更善于耐受疼痛。病人的文化教养也会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方式。 (3)个人的经历曾反复经受疼痛折磨的人会对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对疼痛的敏感性会增强。他人的疼痛经历也对人有一定作用,如手术病人的疼痛会对同病室将要做相同手术的病人带来恐惧心理,增强敏感性。 (4)注意力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对疼痛的感觉。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件事时,痛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松弛疗法等就是通过转移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5)情绪情绪可以改变病人对疼痛的反应,积极的情绪可以减轻疼痛,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如恐惧、焦虑、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常使疼痛加剧,而疼痛加剧又会使情绪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反之,愉快和信心常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受。 (6)个人心理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可影响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性格外向和稳定的人,疼痛阈限较高,耐受性较强;内向和较神经质的人,对疼痛较敏感,易受其他疼痛者的暗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