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类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医药方面:观察工具的改变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如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细菌、病毒、病原体等),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不知道微生物有什么作用,它们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于是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以及杀死液体中的细菌.

后来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症、霍乱、白喉、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地被征服了.然而细菌也有抗药性,直到今天,人们还和细菌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我今你退的斗争.

食品工业:人们通过观察知道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农、林业方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水稻开的花很小很小,因此进行杂交工作必须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们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是解决21世纪全球粮食问题的法宝.

土壤的改良和净化:土壤中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与土壤的肥力有关,有的能把生物尸体分解为植物需要的营养,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许许多多小圆球好似根瘤菌,根瘤菌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同时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自身的营养.因此人们吧豆科植物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厂.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节约由于生产氮肥需要的电力以及减少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建设中,一些农业微生物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种植豆科植物、草,增加肥力,绿化黄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在对根瘤菌进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一种控制根瘤菌数量的遗传基因密码,这将使在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要施肥的作物成为可能.

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已成为重疴沉疾,而土壤污染带给水果、粮食、蔬菜的污染以及对人类造成的污染是不可低估的净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发挥作用.

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只叫多利的绵羊在苏格兰诞生了.为了培育多利,研究人员首先从一只母羊体内取出一个卵细胞,出去它的细胞核随后把一只6岁成年的母羊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这个去核的卵细胞,最后把这个卵细胞移植到第三只羊的子宫里.5个月后多利诞生了.它和那只提供细胞核的6岁成年母羊在遗传上是相同的,多利是那只羊的克隆.

克隆是人们生产具有所需性状生物的先进技术.克隆技术的成功使人们培养人体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复成为可能.

污水和垃圾处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还扮演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的处理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依靠微生物除臭,污水和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主要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微电子技术:显微技术还促进课微电子仪器的研制.美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电动马达,这种微型马达的直径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这种马达,将来人们

大约可以制造大批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担负运输和清除有害物质的额工作.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B.电子C.质子D.中子 3.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 4.下列氢原子的各种模型图中,正确的是( )。 5.我们知道,银河系很大,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而分子直径很小,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 6.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

7.10 nm的铁粉比铁粉末的熔点降低33 ℃,即从1 526.5 ℃降为1 493.5 ℃,纳米金粉则比金粉末熔点降低了27 ℃。金属粒子越小熔点下降越显著。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纳米金属粒子具有__________特性。 综合应用 8.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9.(福建厦门中考)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这一发现说明( )。 A.分子是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可分的D.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10.下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和质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 B.石墨很软,金刚石很硬,是因为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不同造成的 C.要减轻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应减少SO2的排放 D.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11.下列物理学家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分子 B.道尔顿——中子 C.汤姆孙——分子 D.卢瑟福——原子 12.天晴扫地后,阳光照射进屋子,形成光柱,我们可观察到光柱中有许多很小的微粒在飘动,这些微粒是分子、原子还是其他? 13.三峡水库蓄水线到100 m时,总库容量近4×109m3。已知1 g食盐含有1.03×1022个盐分子,若1 g食盐均匀分散到蓄水线到100 m时的三峡水库中,则1 cm3的水中含有多少个盐分子? 14.我们经常见到池塘中的荷叶上滚动着水珠。这些水珠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当雨水或雾水在荷叶上时,由于水受自身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水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把落在上面的尘土污泥粘吸就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荷叶的自洁效应”。为什么荷叶会有这种“自洁效应”呢?这要用纳米技术去解释,原来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第十一章 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材分析 科学内容: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1.本章内容结构图如下所示: 2.本章要求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在呈现物理知识的同时,将人类探索微观、宇宙的过程展现出来,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习物理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的难点是对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人类探索微观和探索宇宙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从中感受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的过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 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 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图16-1-2 类型二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A.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计算机芯片的体积将更小 B.纳米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C.纳米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D.纳米材料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易错辨析]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nm=10-9m,纳米材料是指把物质的尺度加工到纳米尺度,让物质的物理特性或化学性能与大尺度相比发生变异而获得的材料。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在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中,汤姆孙最先发现了_______,卢瑟福接着发现了________,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__。 2.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__组成的。 3.2019年以来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以下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PM2.5原子质子原子核 B.PM2.5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质子PM2.5 D.原子质子原子核PM2.5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再分的

浅谈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结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微信课堂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 关键词:微信;微信互动课堂;公众平台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除具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这就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微信概述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用户数量自从微信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二)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二、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 (一)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具备以下优点。 1.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QQ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3亿客户的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平台(不一定非得通过移动设备,固定设备也可以完成这一过程),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二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 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 图16-1-2 类型二 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

11.1 走进微观教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本章教材在呈现物理知识的同时,将人类探索微观、宇宙的过程展现出来,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习物理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本章共3节: 1.第1节“走进微观”,介绍了自然的尺度,物质的组成,以及微观粒子,为分子动理论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主要讲述了分子动理论和物质中的分子状态,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3.第3节“探索宇宙”,主要从探索的历程、浩瀚的星空、幻想与追求三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4)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中模型方法的运用.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历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人类探索微观和探索宇宙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从中感受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的过程.【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3课时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第三节探索宇宙…………………………………………………………1课时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数据对比、类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宏观物质的尺度有大体的了解,原子的构成以模型法为主,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微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微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北京市海淀区北航附中陆明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学生群体微博的使用率逐渐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微博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尤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微博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因此,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需要进一步探讨微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搭建微博教学平台、探索微博教学模式、尝试教学中的微合作和微评价三个维度入手来进行研究,以期对教育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价值;应用策略;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博客、微博等便捷交流沟通方式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尤其是微博自2010年出现以来,每年的微博用户都以非凡的速度在增长,到2013年8月微博注册用户已达五亿之多,可以说微博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它以最简单的形式存在,不会占用人们过多的时间,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能够学到知识,开阔视野,结交朋友,获取资讯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政府、企业、名人等不同群体也开通了微博,这使得微博成为人们了解动态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微博仿佛已经成为一把“万能的钥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尝试探索以微博为媒介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微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交流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实现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教师积极而创新型的开展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从而为实现和谐、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而服务。 微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积极的情绪反应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倾向,兴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精选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提供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示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一、微博的内涵 新浪微博是目前全中国最主流,最具人气,当前最火爆的微博产品。能够用一句话随意记录生活,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但是微博的发言字数是有限制的,目前来说,短微博只能限制在140字左右,其中可以加图或者视频。因其字数的限制,使得所承载的信息精简集中,同时微博平台使得发布和共享信息都非常方便。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络新闻或是记者的报导在很多种情况下是滞后于微博的,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易被修改,或是弄假。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偏向于理论性的,较为干涩,枯燥的学科。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在此情况下,教师为赢得学生的广泛喜爱,而一味的迎合学生。其中,更多的则是频繁的揭露和抨击社会弊端,向学生传授一些野史消息,消极的认识当前社会现象,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屑一顾。这样,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被学生认为是敢讲真话。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 2.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自身的发展蓝图,认清自我发展的未来结构。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关注与学生成绩的多少,而忽略了本质上的教育需求。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表现不积极。普遍兴趣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使思政教育不能顺利进行。学生对纯粹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表现出的不积极状态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在学生拒绝接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时,就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平台 目前,微博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微博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而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14-2 微观世界的结构

第二节微观世界的结构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张常林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物理学史和科技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心,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知道物理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探索,以便了解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怎样构成。在古代,人们已经对物质世界的构成提出过许多设想。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质子、中子、夸克的发现,粒子家族的组成。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他们感受探索的乐趣。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对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结合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将纳米技术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学生在化学课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寻找答案、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 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宇宙之美——璀璨星空”、阴极射线管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4)了解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了解原子核能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到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形成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揭开研究微观世界序幕的三大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二、放射性的发现三、电子的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 1.阴极射线的发现及其本性的争论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发现阴极射线2.德国学派:波动格尔斯坦(Goldstein),赫兹(Hertz)、勒纳德(Lenard)实验表明,从铝窗发出的射线和放电管内的射线具有相同的性质,即它们都能激发荧光,都可被磁铁偏转等等。这个发现使勒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实验成果。他进一步证明了阴极射线有某些化学效应,例如使照相底片感光、使空气变成臭氧、使气体电离导电等等。还发现射线在气体中散射,散射随气体的密度而增加;射线对不同物体的穿透本领不同,吸收率和物体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勒纳证明了阴极射线即使在真空中也带负电,还发现阴极射线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磁场中偏转的程度不同。勒纳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 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了解,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成为以后电子论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勒纳关于阴极射线可存在于放电管外的这一发现,开辟了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它促进了对其它远未弄清的类似射线源的研究。鉴于勒纳的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它的开创性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学派:粒子流克鲁克斯(Crookes)、汤姆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克鲁克斯为了搞清楚阴极 射线究竟是什么,他制作了各种形状的阴极射线管,并进行了很多实验,其中有一个现象使他异常激动。他在1879年英国的一次物理学讨论会上演示了他的这一最新发现玻璃管中是高度稀薄的空气,带负电的阴极产生阴极射线,一个用薄云母片制成的十字放在射线的途中,射线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现了形状清晰的十字形,这是十字形云母片投下的影子。影子的形状证明了荧光是由于阴极沿直线发射出的某种东西引起的,而薄云母片把它们挡住了。这些都是在场的物理学家们早就知道的。就在这时,克鲁克斯爵士拿起一块马蹄形磁铁跨置在管子的中部,奇迹出现了,十字形的阴影发生了偏移!克鲁克斯爵士得意地说:“由此可见,阴极射线根本不是光线,而是一种带电的原子。否则,它们怎么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呢? ”阴极射线不是光线而是带电粒子!在座的科学家们都震惊了。 X射线的发现19世纪末,阴极射线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德国的维尔芝堡大学,治学严谨的伦琴(1845-1923)教授,也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用黑的厚纸板把阴极射线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1米以外的荧光屏在闪光,而这绝不是阴极射线,因阴极射线穿不透玻璃,只能行进几厘米远。他取来各种不同的物品,包括书本、木板、铝片等等,放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发现不同的物品效果很不一样。1895年12月22日,他邀请夫人来到实验室,用他夫人的手拍下了第一张人手X射线照片1895年12月28日,他以通信方式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题为《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1896年内,关于X射线论文1000余篇。X射线发现三个月维也纳医院首次对人体拍照。1901年,伦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他是当之无愧的。 1880年,哥尔茨坦(德)1887年,克鲁克斯(英)1890年,古茨彼德(美1895年,斯密士(英) “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恩科斯 1880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就注意到阴极射线管壁上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辐射,使管外的荧光屏发光,由于哥尔茨坦一心要证明阴极射线的以太说,他认为荧光屏发出这样一种特殊的荧光,正是以太说的一个证据。他到此也就心满意足了,没有想进一步追查根源,当然也就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1895年前,很多人就已经知道照相底片不能存放在阴极射线装置旁边,否则有可能变黑。例如,英国牛津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斯密士(F.Smith),他发现保存在盒中的底片变黑了,这个盒子就搁在克鲁克斯放电管附近。他只是叫助手把底片放到别的地方保存,而没有认真追究原因。1887年,克鲁克斯(W. Crookes)也曾发现过类似现象。他把变黑的底片退还厂家,认为是底片质量有问题。1894

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与途径

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与途径 1.形成自己预期的职业库 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世界的信息浩如烟海,根本搞不清应该从哪儿入手,更谈不上如何进行了。如果有一个探索范围,则会容易很多。通过前面单元的自我探索可以帮助个人初步形成一个探索的范围。自我探索中的兴趣、性格探索,每一部分最后有相应适合的职业出现。此外,每个人还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它们也列出来。这样就获得了一个职业清单,看看这些职业有什么共同点,就可能启发你想到更多值得探索的职业。结合你的能力和价值观再次从职业清单中进行筛选,最终就得到你预期的职业库。简单举例说,一位大家小A 期待做商业方面的工作,但是具体选择什么工作因其对社会还不太了解,就难以决定。性格探索的结果是他适合做人力资源管理者、咨询顾问、教师等,兴趣探索的结果是他应该做社工、教师、培训人员等,能力探索的结果是他可以做教育、销售、客户服务等工作,价值观探索的结果是他期待做服务、自由职业、护理等工作。从小A职业探索得出的各种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出现的频次最高;社工、客户服务、服务、护理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明显体现了帮助他人的特点。所以最适合小A的职业首先具有与人打交道、帮助他人的特点,其次还有沟通性、商业性等特点,由此他可以列出或搜索一些符合这些特点的职业,比如培训、咨询顾问、客户服务等,进行详细调查。 研究表明:在做决策时,太多的信息容易让人迷失,反而拿不定主意;而过少的信息又起不到让当事人了解客观事实的作用。所以,在形成预期职业库的时候,库的大小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有适当的平衡,通常4-6个职业的调查是比较适中的。在信息探索过程中,抛开自己固有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容易获得客观的信息。 2.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 工作信息探索的方法有很多,依据一定的规律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从近至远的探索。所谓近和远,是指信息与探索者的距离。通常近的信息比较丰富,远的信息更为深入;近的信息较易获得,远的信息则需要更多的投人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了解。所以,从近至远的探索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图1列举了从近到远获取信息的一些方式。 非正式评估是探索者有意无意得到的对某个信息的最初评估。正式评估是指各种正式的职业测评,如兴趣测评等。通常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提供给大家免费的相关测评,社会上的职业测评机构也提供收费的服务,大家在选择测评时应注意该测评的信效度是否合格。印刷或视听媒体的范围比较广泛,报纸、杂志、电视、书籍都有可能提供职业信息,比如《21世纪》、《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央二台《劳动·就业》栏目以及一些传记文学等。电脑资讯

11.1走进微观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走进微观 课时:1 课型:新授课执笔: 宋变丽审核:刘兆坤授课日期: 【学习目标】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能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3、了解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由大致的数量级及概念。 4、大致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认识到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5、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6、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一)自然的尺度 阅读课本P214,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和最近的距离是多少?[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6034487.html,] (二)物质的组成[来源:学+科+网Z+X+X+K] 阅读课本P215内容,了解人类探寻物质组成的历程 1、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 2、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 3、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A.Avogadro,1776~1856)最早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 (三)微观粒子 【想一想】分子已经很小了,那么它是不是可以再分呢? 通过阅读课本P216---218,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微观世界的科学发现 19世纪初 1897年

1909年 20世纪初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中叶[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6034487.html,][来源:学科网] 看图10-13,了解粒子的空间尺度 (四)探索的历程 阅读课本224页-228页,请完成下列问题: 1、古代人们主要靠什么来认识宇宙? 2、什么是“地心说”?谈谈你对地心说的看法。 3、说一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浩瀚的星空 1. 阅读课本226页内容,回答: ①太阳系的结构 ②银河系及宇宙的结构 (六)幻想与追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你理想中未来的宇宙会是什么样的? 三、达标测评 1、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微观世界领域不懈地探索着。下列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A.分子夸克质子电子 B.分子原子核质子夸克[来源:学.科.网Z.X.X.K] C.原子核电子质子分子 D.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来源:学科网] 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C.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 D.分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 3、如图1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

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博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微博,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E时代网络媒体信息泛滥导致各种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弥漫在受众周围,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往往无所适从。大学生思想相对并不成熟,对于各种信息的选择做不到细致甄别,有的甚至全盘接收,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认知和思想的偏差。怎样有效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微博因其具有的自媒体性和互动性,在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构建了一条畅通的渠道。通过微博的自媒体特性,大学生及时发布自己的各项思想认识动态、生活学业中的疑惑、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等,便于微博另一头的教育者了解情况;同时,通过微博的互动性,教育者可以对大学生发布的微博进行简短的回复或评论,帮助大学生摆脱思想或生活困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微博,根据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的总规模达到4.2亿人,较2011年底增加了644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3.5%,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2年11月)》显示,学生手机网民在总体手机网民中的比例高于学生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表明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另外,在众多手机应用中,我国使用手机微博的网民数大幅增加,其“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渐成为手机端的主流应用”。微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手机设备的移动性,以及微博自身的信息传播碎片化和交流沟通的便捷性。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大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通过浏览转发微博的方式最快的获取周围人的活动信息,增强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并通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微信互动课堂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结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微信课堂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 关键词:微信;微信互动课堂;公众平台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除具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这就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微信概述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用户数量自从微信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二)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二、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 (一)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具备以下优点。 1.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QQ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3亿客户的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

从微观世界探究物质实在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物理例文.doc

从微观世界探究物质实在及由此引发的思 考,物理- 从微观世界探究物质实在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口李林洋??(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中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根本目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从作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到如今逐步发展并完善;从基本的现象的描述和思辫性的猜测到系统的严密实验和物理学科学体系;物理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且将不断地深入下去,然对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物 1、原质。??关键词:原子论;以太;光子;相对论;对称??????? 子论的发展??古希腊德漠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的结构问题,提出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德漠克利特对于物质原子论的观点仅仅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猜测,对于这一猜想的发展是Newton原子论与科学粒子说。Newton定义了质量并把原子作为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同一度量单位.Dalton通过气压测量和分压定律,发现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系数与气体元素的重量成比例,提出元素原子量概念。1832年”离子”的发现,动摇了法拉第对Dalton原子论的信仰。法拉第在1845年11月8日提出”磁场”概念,后来提出”电场,,和重力场等一般的11场”概念。他提出了力心原子模型:原子由力心与力线构成,力心是有质量而无广延的几何

点。他将力心非物质化,将力线物质化,构成他的原子模型,法拉第第一次否定以太,波粒二象性思想开始萌发。然而,真正发现原子却是在1908年,Rutherford通过计数器计数了氦核的个数,看到光屏上显示的a粒子径迹,首次证明原子的存在。之后才开始对 1911年5月E.Rutherford在(((a和p于原子结构的探索。?? 粒子被物质散射和原子结构》中,提出原子由带正电的核与周围的电子组成的。1912年NielsBohr用量子论解释原子核外的电子环及电子的分布,提出电子定态轨道和电子在轨道间上跃迁两个假设,合理地说明了电子眼电子轨道旋转却不会陨落到原子核上。因此Rutherford原子有核结构又成为Rutherofrd-Bohr原子结构。Rutherford在1927命名中子,并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956年”板田模型”:强子(重子与介子)应由质子、中子、超子及它们的反粒子组成,在解释重子的一些性质和预言新重子方面,遇到了困难。1963年M.Gellmann和Zweig为说明多重态结构根据SU(3)群理论,提出了强子由二种夸克组成的”夸克模型,’(上夸克u、下夸克d、奇夸克s).1967年,S.Weinberg和S.Glashow提出电一弱相互作用统一想法,同时预言第四种夸克,丁肇中和R.Richter发现了J仲粒子,证实第四种夸克(聚夸克)存在。1974年S.We inberg和 A.Salam在上述发现基础上提出电一弱和强作用大 2、以太论统一的预言,同时提出著名的强子组成”标准模型”。?? 17世纪的R.迪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的发展?? 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他某种力学性质。在迪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17世纪的迪卡儿认为:物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