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世界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既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从现代化进程中可以看出,各国的起步和前进步伐是参差不齐的,但总体上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席卷全球、影响深远的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过程。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总体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代化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首要组成部分,经济的现代化使世界各地的生产连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为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只有政治民主化才能建立制度化的法律秩序,增强社会的公平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现代化带动社会阶层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增强社会流动性,使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弹性,可以避免大的社会冲突,使社会保持适度的整合。此外,现代化的发展还使传统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平等、效益、公平、法制、诚信等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总之,现代化是一种高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变迁形式,是社会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纵观历史,世界现代化进程发端于西欧,是伴随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所聚积的强大内动力而兴起

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是西欧最早启动现代化的国家,并且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西欧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明,现代化并不囿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彰显出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或多元性。

西欧现代化的主要条件——政治上,王权的削弱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行政上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经济整合和民族整合,使社会的协调性大大提高,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开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产生了广大的技术需求,从而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科技革命提供理论基础,而人文科学方面则沉重打击了中世纪的基督神学和经院哲学,使人们从神学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逐渐抛弃了形而上学的抽象演绎方法,代之以实证分析和理性的方法。还有社会结构的多元性,西欧封建社会普遍实行封土制,整个社会中的权力相对分散,而社会等级层次也较多,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一结构式的社会僵化、封闭,增强了社会机体的适应性。多种要素的相互交织为西欧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提及现代化,不得不说三次科技革命,是科技革命成就了现代化抑或现代化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程呢?我想说科技革命推动了现代化,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是以第一次革命为先导,由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双重推动而产生整体性社会变革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非生命能源替代生物性能源,实现以机器大生产的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是指现代化在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越出西方

文明的核心地区向其他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与扩散的过程。这次工业革命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和钢铁。由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于应用带动的电气化革命使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上一次革命。第三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是一次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变革的大浪潮,也是新兴工业化对非工业化世界的一次全球性大冲击。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综上,可见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工具的更新、经验和技巧的改进就可以满足社会变迁。但是,工业社会是一个以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社会。科技带动生产力呈阶段性发展,世界经济因此出现周期性的繁荣。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已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代化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将人类历史推进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快车道,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但由于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启动时间、发展程度各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这种不平衡主要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程度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出现的控制和反控制、依附和反依附。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增强自身实力开展国际合作,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

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并征求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制定规则的优势,一再为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上升设置障碍。旧的政治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扭转。但置身于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无论大国小国都顺应了时势的发展,在潮流中积极争取。

面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我国一直都积极参与,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的姿态加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前景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前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下和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证券市场的规和健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证券市场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的、基础性的部分。一个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规健康、功能完备的证券市场的建立,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学术界对证券市场国际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角度来理解:“所谓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借款人和投资者都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买卖的证券既可以是市场所在国发行的证券,也可以是外国发行的证券”,还有学者从资本国际流动的角度来定义:“所谓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奖金在国际上自由流动,即证券的发行、证券的投资证券交易和证券市场超越国境,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以上定义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侧面,但都必须不够完整,也有欠准确。 实际上,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证券市场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投资者的参与,也包含证券中介机构作为媒介所提供的服务,同时证券监管当局也要适应国际化的趋势调整监管策略。此外,证券

市场的国际化是个双向的过程,它既有一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又有世界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走进本国证券商场即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的问题。 鉴于此,可以认为,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市场主体能够不受国界的限制,使证券资本实现跨国自由流动,从而能够使整个的国际证券市场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世界证券市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含义:第一,证券发行的国际化,即一方面本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一定的规则下在外国的证券市场上发行本国的证券;另一方面外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在本国的证券市场上发行其证券,这也可以称之为融资的国际化。 第二,证券交易的国际化,即本国的投资者、投资机构可以走出国门投资于国外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同时国外的投资者、投资机构也可以进入本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和交易,这也可以称为投资的国际化。 第三,证券商及中介机构业务的国际化,即允许本国证券经营者以及从事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在完善自我的情况下可以走出国门从事境外证券业务,同时国外的类似的证券服务机构可以进入本国参与证券业务。 第四,证券监管国际化,即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并且通过国际间证券监管机构的协调共同完善对证券市场的管理。总的来说,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从静态上讲实现了

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指标1、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据预测,今后十年北京GDP增长速度年均约9%,到2010年北京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参考其它城市的国际化历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标准值至少为10000美元。 指标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北京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10%,到2010年北京市三产比重预测值为62%。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考虑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速度的关系,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 指标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随着中国加入WTO,“十五”期间净出口负数有增大的趋势,但开放程度的加深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空间。从其它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指标4、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增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根据GDP增长速度和目前其它国际化都市的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 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自际化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指标5、人文发展指数(HDI)。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所采用的人大发展综合指标,它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以此构建人文发展指数,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其中长寿根据预期寿命测定;教育成就根据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数)和大、中、小学的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数)组合得到;生活标准则根据人均GDP测定。HDI指标小于0.5视为低水平,在0.5―0.8之间为中水平。大于0.8为高水平。据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北京HDI 指标已达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韩国、新加坡之前;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感想

读《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有感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董正华编著的,这本书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先后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注意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争鸣,科学技术进步,世俗化与宗教复兴,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由来与新趋势等比较专门的问题。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去读的,它有许多优点。首先,这本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的治学风格。本书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的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这本书的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那种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的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 并且这本书的出版目标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此书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因为它迄今完全没有涉及非洲和大洋洲国家。那里的发展变化,无论对当地民众还是对现代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南亚次大陆各国丰富多彩的现代变革,此书也基本没有述评。这些都是明显的缺憾。往大处说,对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迄今仍然是未竟的事业。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几十亿人口一起涌上越来越拥挤不堪的现代化快车道,结局究竟如何,仍然难以预料。这势必影响到对既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处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和经验得失,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也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以下则是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人类在进行现代化演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1840年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让我们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这些技术,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反省。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花了30年时间解决了日本的基本崛起,当然崛起的核心是由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发了大财,日本才彻底崛起。日本崛起用了很短时间,明治维新是在学习西方。中日甲午战争后,以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其失败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度的问题。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 在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还是保持传统,但这样的斗争根本没有推翻满清的体制。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军事层面,什么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根本要在思想制度层面解决。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是我党在革命后的一种总结,五四运动的本质就是“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追寻了170年历史中的最具分水岭意义的一个事件。它彻底地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开启了又一个现代的中国。今天中国的逻辑就是从“五四运动”演绎而来的。 1949年后,我们基本上是全盘的苏联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150多个项目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另一个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在文革中期还有一个三线工厂,就是我们把苏联援助的这些项目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复制。

(完整版)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历史是历史,不会改变。改变的是写历史的人的心态和看历史的人的心境。拂去尘埃,看到的也许是不一样的历史。 对于殖民地,国人的观点总认为是资本主义强盗,帝国主义者压迫,奴役第三世界国家的铁证,我们的历史中写满的都是西方国家在我们的第三世界兄弟国家里面为非作歹,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我们的历史书上面写到的是黑奴贸易的血腥,写到的是亚洲革命风暴的残酷镇压,而作为中国人,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很多的鸦片情节,圆明园情节,毕竟对于每个珍视祖国荣誉的中国人而言,那都是这个民族永恒的伤痛。我也相信在众多的曾经在外族践踏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心中也有这一段不堪历史的伤痕。殖民的进程确实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意识形态怎么样去解读而发生丝毫的改变,沉淀在历史长河里面的是岁月的精髓,历久弥新,恒久不变。马克思在其经典哲学里面提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项重要手段。不同的角度解读的历史也许会有天差地别的。我不否认我们的教科书对我们的历史作出了合乎逻辑的解读,但从史学的观点来看,从解读历史的真实面目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历史不应该是书上的泛泛,我们要做的是透过铅字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解读历史,解构历史。 对于殖民地问题,我们眼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国或者是一域,这样的话我们就容易范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评价殖民地及其由此发展而来的殖民化,应该是站在整个世界的角度,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前进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认为,殖民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问题。 第一,对于西方而言,殖民运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对此做出解释。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对殖民地国家

关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保持特色与创新;中药特色如何与国际接轨等。针对上述众多的矛盾,理清思路和制订完整、清晰、循序渐进的工作实施方案尤显重要。中药现代化研究首先要从概念上理顺,建议在概念上把传统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现代植物药研发加以区别,更有利于我国中草药事业的发展。在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管理与资源开发同等重要。基础研究应予重视,而应用研究更需要考虑,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划双方投入比例,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课题。低层次重复、模仿、炒作概念的所谓“创新”,都应严格控制。我国财力有限,创新应以解决目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务实要落实于中药现代化过程的各个方面。中药现代化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技术保障条件,而中药国际化又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价值实现方式,既不能相互割裂又不能简单混淆,它们有各自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定位,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把握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整合资源 目前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我们面临多种思考:①中医药理论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药内涵的研究进展缓慢;②失去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的开发与应用,导致药效降低、副作用增大;③作为邻国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其传统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对我国传统药的国际地位构成威胁;④多年来,中医药突破性的研究有限,从而导致某些人对传统药的作用持怀疑态度;⑤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继承、发扬面临严峻考验。上述诸多原因,迫使我们通过《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使中医药重新走向辉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对此相继出台多种支持政策并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无疑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我国可用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杯水车薪难于面面俱到。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如何发展、具体实施措施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好决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作者对《中药现代化实施战略》的理解,认为既要通过其具体实施,使目前基础中医药得到升华,又要努力让更多的世人接受中医药。中药概念涵盖面很宽(包括新研复方药、传统中成药、饮片、现代制剂、保健品、成分药等),对其研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只能结合实际逐步推进。另外,中药现代化研究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以下是作者的一些理解和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尤其在创新与管理方面)的想法与认识,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 理清思路,求真务实,抓好关键问题 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中药资源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与前景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与前景 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过去十年来,国际证券市场突飞猛进,急速发展。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累计额年平均增长12.34%,而全球GDP 年平均增长3.37%,国际贸易额年平均增长6.34%。 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资本市场,资金开始大范围地跨过边界自由流动,各类债券和股票的国际发行与交易数额快速上升。整个9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发行的股票增长了近6倍。1975年,主要发达国家债券与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间;1998年,此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各国该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几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国际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蓬勃发展。债券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风险和收益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行为差异逐渐减小,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复杂的财务管理技巧,根据其信用、流动性、预付款风险等的差异,在不同货币计值的不同债券之间进行大量的"结构性交易",导致各国债券价格互动性放大,价格水平日趋一致。 海外证券衍生交易的市场规模快速提高。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进行大量的海外资产衍生证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从事日经225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有部分马来西亚的

衍生证券交易;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对象则包括了布雷迪债券和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和印尼盾等多种货币计值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在席卷全球的证券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悄然启动。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关管理部门对于B股市场的总交易额实行额度限制,超过300万美元的B股交易,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1993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即H股。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称为N股。境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设外汇帐户,筹集的外汇必须存入外汇指定银行。 进入2000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 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债券市场,我国对于构成对外债务的国际债券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经过授权的10个国际商业信贷窗口机构和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发行债券融资,其他部门可以委托10个窗口单位代为发行债券,或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特别批准后自行发债。债券发行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批准开设外汇帐户,存入指定银行。

世界现代化进程课件总结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专题选讲) 第一讲现代化引论 一“现代化”是什么? “现代”(MODERN)通常指“现在的”,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单从时间上讲,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现代”所指内容不同,所以具有相对性。 把某个时代称为MODERN ,据认为最早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称当时为“MODERN”以区别于以前的“中世纪”(MEDIEVAL,MIDDLE AGES)。 “传统”与“现代” “现代”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被赋予了表述事物的属性或特性的含义。人们用“现代的”和“传统的”来表述事物的不同特性,它们相对而存在。两种特性的区别是动态的。一种属性今天是“现代”的,可能到明天就变成了“传统” 的。仅仅从时间上看不能确定什么是“现代”的。“现在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现代的”,而可能是“传统的”。 “现代”与“传统”不是绝对割裂或截然对立的,它们是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环节。现代是从传统中发展演进而来的。 何谓“现代化”——它的内涵 科学研究要进行概念或范畴的界定。我们要对“现代”和“现代化” (modernization)作必要的界定。它们是什么内涵呢? 欧洲中世纪以后人们用“现代”一词来指称他们那个时代。但在现代化研究中所讲的“现代”,却有所不同,它主要指的是西方进入工业化以来的时期。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什么具体内容,现在人们有不同理解。 人们容易认为它就是所谓“四个现代化”,或是认为它就是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赶超先进国家的进程,或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是非 1页

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整体变化的进程 对“现代化”的内容的恰当理解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整体性变化,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所有方面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但只是说明从“传统”到“现代”还是不能明确地说明“现代化”的内涵。因为“传统”和“现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含义不同。 现在通常所说的“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内涵,指近代以来以来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迁,即工业文明兴起并逐步取代农业文明而成为主导性的文明形态的进程,它由欧洲开始而波及世界范围,是人类社会自十八世纪发生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变革。 在这种语境下,工业社会前的事物或属性就是“传统的”,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而形成的事物或属性就是“现代的”。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物质基础。但现代化包含着社会诸方面的整体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旧有的一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将决定其去留,不能适应者将被淘汰,或经过改造而融入现代,实现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 一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就成为“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其经济基础是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再生性生物能源,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社会生活较为封闭保守,社会发展变化相对缓慢等。 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其特点是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高,广泛利用非生物性能源,经济快速增长,行政管理科层制度化,劳动分工细、专门化程度高,社会流动性大,生活都市化,社会发展变化加速等。 2页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钱乘旦 现代化的缘起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结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做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 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缘起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 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 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

大庆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实现程度与差距分析

大庆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实现程度与差距分析 赵俊平张建华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与建设,大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东北亚腹地重要影响的石油石化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大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度进一步强化,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进而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内在趋势和世界城市体系进一步调整的外在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大庆进入以科学发展为实质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发展阶段,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全体市民的共同愿望与强烈要求。为此,大庆各界人士在兴奋之余,也在冷静思考,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内涵是什么,衡量指标及其标准是什么,大庆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程度怎么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解决。本文主要回答目前大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实现程度问题。 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评价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程度有一套评价指标,每个指标都有一个参考标准值。关于指标体系,不同的研究者选择的指标可能不同,有的指标分的比较细,有的分的粗一

些,但核心指标差别不大。本文中大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单个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是在参考现有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初级阶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庆实际分析确定的。(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体系和核心指标体系两部分组成。城市现代化指标是基础指标,是实现城市国际化的物质保障,是城市功能的内在体现,包括城市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科技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6个二级指标;城市国际关联效应指标是核心指标,它表示城市国际化程度,是城市功能的外在体现,包括城市经贸国际化、城市金融国际化和城市交流国际化3个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城市教育科技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环境现代化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化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之一;城市社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活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 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 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已经历了如下 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 的首要任务。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 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 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 109页、132页、439页。)。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总任务之一。因此,当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 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 投资总额达588余亿元。“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升到57%。这 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唯一的建设目标是不够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上便提出过:“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 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 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Word文档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 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现代化肇始于西欧。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 1. 英国 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英国革命历时50年,其间政体四变,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分析英国政治民主的特点:通过立法提高议会的权威来制约王权,在议会内部则实施分权制衡,并以两院制和两党制防止议会专权,搭起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但英国革命忽视平等,保障的仅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人民大众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编者按“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 果亦丰。但“拒绝”还是“融入”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 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化与双赢的全球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锐生现代化这个概念首先包含 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是走出传统社会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现代化不能摆脱全球化 。当今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助推器”还是“ 陷阱”?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吗?我们的回 答是:能够。所以我们做出迎接全球化的选择,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之所以这 样回答,第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拒绝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除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 别无选择。第二,因为我们认为,全球化尽管已经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但 仍然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一种双赢局面——这对双方(主导者与后起的参与者)都 会是有利的。 中国现代化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求的,就是芄淮 此 娜 蚧 ? “双赢说”的对立面是“陷阱说”。此说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并不是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就越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创造财富和加快进 步,但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全球化是通过世界范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而这一调整的 主体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以利益必然集中到这些公司手里。根据美国政策研究所的 估算,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加起来 还要多。该所的计算表明: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受益)之外,受到全球 化的伤害或者被全球化所忽视。又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在全世界的发展中 国家中不超过20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 但是毕竟还有受益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全球化,并从中得到好 处。在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下,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有的地区经济状况得到改 善,有的地区却没有。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从1987年到1998年,亚洲地区(尽管当时已经

中国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认识传统 正文:一、对现代化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十六世纪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有过如下描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市民社会的健全和发展,现代文明在全世界的确立以及人的独立性的确立等。①在我看来,马恩的论述是中肯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过程,而非仅仅发生在某个单独的领域之中。换句话说,各个领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经济领域体现为市场的急速扩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参与的日益扩大、公共权力的权责统一,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文化领域是科技的长足进步和文化权利的平等带来的文化大众化,在社会领域则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界线的清晰化、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以及道德的日益世俗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是真实可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现代化的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区别于以往社会的主要标志。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者看来,现代化是一个革命、复杂、系统、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是进步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现代社会具有相似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大部分源于西方社会。②比如,理性化、个人主义、权利、平等与自由意识,这些大部分都来自西方社会,但如今被当成现代化的因素并且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化在定义的时候就有西方中心的倾向,这一点是明显的但也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西方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始终在近现代国际社会上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一点也可以从“依附理论”也可以看出来。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产生了一个病态社会,应该弱化国家权威、重视个人自由,并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性。而再现代化理论则认为,由于现代化的创新性,工业社会将风险社会取代,而为了解决风险问题必须利用各种亚群体和个体进行“毁灭性创造”,即再现代化。③这两个新现代化理论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这两者的批判性认识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无论如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现代化随着自身的发展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外部的环境问题、内部的理论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化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定要前进,但前进的路必定是曲折的——当然,曲折的程度对于不同模式下的国家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将在后文论及。 二、对中国非内源性现代化的认识。 前一部分主要说明现代化的系统性、同质性以及曲折性。 然而,现代化的同质性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都是一样的。正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因为既然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那么现代化就无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又导致其自身的多种性,并最终导致其对现代化影响程度的差异。 对于现代化起步较晚的中国,其现代化之路也免不了要受传统社会的影响,并且相比于其他国家,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之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不可能自发产生。“内源性的现代化难以在中国产生”④,这正是由中国传统社会决定的。 从经济上看,中国古代没有土地私有制,土地是以国有或者说王有的形式存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结果是,由于广大农民不能拥有作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因此不得不受制于土地所有者而未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此造成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这样,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到了近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也没 ①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3页。 ②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6-17页。 ③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5、37页 ④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48页。

国际化进程Word版

第四节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企业由单纯的国内经营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价值链在国际范围内延伸的过程。 一、跨国企业生产价值链(西北10) (一)跨国企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生产经营,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它利益集团(员工、顾客、供应商等)创造价值。 企业创造价值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相同但有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其总和即是工程企业的价值链,每一项经营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环节。

价值链可分为主要活动: 1.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 2.制造经营 3.销售 4. 售后服务 5.人力资源管理 6.技术开发 7.财务管理 (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提出的,指的是企业组织根据行业的要求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之上,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 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资源

不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上(核心资源上) 计算机、精密仪器行业中(iphone销售一空)机械制造行业 日用消费品行业 诺基亚当初认为iphone太贵且未能通过抗摔测试,够不成威胁。但他们没有想到,如果把手机做的特别贵,一般人就舍不得摔了。 生产、销售、品牌 掌控价值链格兰仕:成本链包办全球 格兰仕处处抢占制高点的战略运用,非常娴熟 1.形象宣传先入为主 格兰仕没有采用大规模的形象广告宣传,而采用引导方式,在全国400多家报纸、电视上设专栏,介绍微波炉的知识、菜谱、消费指南等,并借以塑造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

他们编写出世界上微波炉菜谱最多的微波炉使用大全及菜谱900例,并印制几百万张微波炉菜谱光碟免费送给消费者。用格兰仕公司总经理梁庆德的话说,别人是在用轰炸式的广告来强占市场,而格兰仕则是在用知识和文化来培育市场,二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差别可想而知。 2.成本方面处处领先 当微波炉逐渐进入消费者家庭时,成本就成为其关键制高点。格兰仕总是比对手更早进入下一个低价位,抢先占领市场制高点。格兰仕的发展速度是异常迅速的,1993年销量为1万台,1994年10万台,1995年销量达25万台,市场占有率为 25.1%,成为全国第一,到1998年,总产量达315万台,内销213万台,市场占有率为61.43%。规模每上一个台阶,就大幅下调价格,其明确目标是消灭散兵游勇。当其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损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

企业组织能力与国际化进程

企业组织能力与国际化进程 摘要:的国际化进程是本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的过程,本文在对国际化进程阶段论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的国际化进程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各层次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相应的组织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受该组织能力的直接影响。这种组织能力的观点对于我国在新经济环境中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组织能力;竞争优势;国际化进程;阶段理论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之下,国内的生存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越来越紧密,如何进行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竞争将成为我国今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进程阶段论 阶段理论是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北欧学者在对瑞典4家制造进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将的海外经营活动分成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进行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制造。这种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涉足国际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的学习道路来解释国际化的渐进式阶段发展。市场知识可以分为经营的一般性知识和具体市场运作知识,后者只能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获得和积累,是决定在本国之外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市场知识的积累导致了国际化阶段发展的渐进性。同时,这些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概念来解释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的海外市场拓展次序是依据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的。选择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的市场知识更易获得,的经营活动更易获得成功。 笔者认为,将阶段理论作为对现今国际化的一般性解释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观性的。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国际化经营活动的规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第一,这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相对落后的信息环境使获取和积累海外运作的知识有很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渐进的阶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国际化进程的阶段理论是基于对中小型的国际化发展的调查和研究,以中小相对有限的市场知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为前提,它在解释其他类型的国际化活动时,其适用性会明显下降;第三,这种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

世界现代化的开端

第一节:世界现代化的开端 一.现代化的起始时间 现代化最初是从西欧开始的,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却存在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①视1500年前后为现代化的起点;②视文艺复兴为现代化的起点;③视工业革命为现代化的起点。 下面先分析第一种观点即视1500年前后为现代化的起点 依据之一:支持此观点的学者对比了1500年之前与之后的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和外部关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与差异。 1500年之前―― 政治领域,仍处于诸侯交战的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经济领域,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不活跃; 意识形态领域,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不但禁锢思想,而且束缚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导致社会缺乏活力; 对外关系领域,总体上仍较封闭,仅存在与亚洲的少量奢侈品贸易 1500年之后――

政治领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兴起,王权专制强化; 经济领域,工商业逐渐兴起,为全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意识形态领域,封建宗教神学不断受到强力挑战,新的文明意识正在显现; 对外关系领域,殖民者的海外探险与扩张不断满足着西欧对财富的渴求,也获得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大量新信息,改变了西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依据之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1500前后的两三百年间继发生,对现代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500年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就开始了海外探险; 1487年,迪亚士;1.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非洲东岸; 此前,但丁的<神曲>问世――这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始。不少巨星活跃在这一时期,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1519年~1522年,麦哲伦利用帆船,完成人类第

现代化会计的发展及国际化研究

现代化会计的发展及国际化研究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国际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针对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的现状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创造即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这也是现代化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从现代化会计及会计国际化的概述入手,分析了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并进一步对现代化会计与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现代化会计及会计国际化概述 1.现代化会计 现代化会计是以传统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托,以当前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在实际会计处理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被广泛应用的会计准则,而此会计准则不仅与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相协调,而且在会计处理时具有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本特征,其不仅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而且在实际会计处理中也能够满足当前各种需求。 2.会计国际化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

也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而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会计国际化的需求愈加迫切。但对于会计国际化没有确切的定义,通常是指会计实务从一国的范围走向国际,从而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的会计实务、准则和理论,使其具有同一性。这样会计的国别差异则会缩小,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投融资经济行为的开展。 二、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1.国际经济后果 (1)会计国际化是国际上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程序的一次重新洗牌,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置,这就使原有的国际资本市场结构被打破,在全球范围内,资本会进行重新配置,向能够降低筹资者信息纰漏成本的国家流通,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制度实现趋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会对国际贸易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其成本和利润核算都会出现变化,所以不可避免会导致倾销和反倾销诉讼的增加,从而对全球的贸易结构带来严重的影响。 (2)目前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导致在会计国际化过程,关于会计标准的制定发达国家具有主导权,而发展中国家则需按照发达国家基于自己经济发展环境所指定 的经济计量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国际化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系带来较大的影响。 2.国内经济后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