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备课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备课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备课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备课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教学研究之思

黄海涛

任何的教学论都是相对的教学论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由此我想教育学,或者说教学论,如同世界上一切知识一样,包括地球形成问题,宇宙形成问题,我们人类搞清楚了吗?没有!我们现代的知识,所有探索知识的方向对吗?不一定!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作为地球一员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教育走向何方?中国教学论走向何方?都不确定!怀疑、探究、实事求是、符合规律的想像、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人类只有不断继承前人的优秀的东西,并以此为背景,实事求是的,发现当前的影响人类进步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萌发出新的哲学、科学与艺术,并为后人继承;后人又以此为背景,发现、解决后人生长中的问题,又不断地萌生出、想像出新的哲学、科学与艺术,一代代,一年年,不断的下去……教育或者说教学,我想也隐含在人类发展中不断的变化着。它要不断地适应、融化在变化着的年代、朝代文化中,与各个朝代的哲学、科学与艺术发生着联系,并在其中巩固教育教学自身起头的价值,发挥它应有的育人的作用。

变化着的教学,自然是相对的教学。因为对变化着的教学或偏左或偏右的感觉是教师自我意识的反映。

在现实中,相对的教学一直在寻找唯知识论的教学与唯情感论教学的平衡。众所周知,一个时期或以知识论教学为主流,或以情感论教学为主流,或两者并存,产生了唯知识论的教学论和唯情感论的教学论。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师教学中没有什么教学论,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应该完全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教学论是人们长期总结的结果。教师自己的教学论形成是学习前辈及相关的理论,与自然、实践、学生长期发生碰撞,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而产生的他自己的教学论。夸美纽斯就是与自然、实践、学生长期发生碰撞,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而产生的他自己《大教学论》。

今天,我们研究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就是研究、追求相对的教学,带着怀疑的态度,寻找教与学的一般秩序。因为它们的整合正是在力求寻找唯知识论教学与唯情感论教学的平衡;因为它们的整合正是践行夸美纽斯所说的“如果我们想要找出医治自然的缺点的方法,我们就必须从自然本身去寻找,因为艺术若不模仿自然,它必然什么都做不了。”这句话的内涵;因为它们的整合正是帮助教师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并努力促其在实践中发生碰撞,总结、提升他们自己的教学论。

下面,我讲的内容是我近十年来对此问题思考的片断,我想把它们串联起来,以求给同学们一个整体的印象和一点点启发。希望有愿意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同学,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能与我共同分享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研究的快乐!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新时期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缘由

(一)《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指出:中国社会缺乏创新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1]序言中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规划纲要》[2]序言中也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从《文汇报》上一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创新人才短缺问题。文中指出:“全世界年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的论文超过20篇的世界顶尖大学有20所,美国有16所,而且这些学校都获得过若干项诺贝尔奖;超过12篇的世界一流大学有50所,美国有39所,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获得过诺贝尔奖;2篇以上,6篇以下的世界知名大学有200所,美国有94所。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达到这一标准。”而且我国大陆科学家迄今为止没有一人获诺贝尔奖。2009年8月6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与温总理最后一次见面时,他就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所以,我国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问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之基——物理学只讨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不谈人生的快乐和悲伤。相反,艺术的源泉是人类丰富的想像力,来自人类主观一面,主要以独特的方式表现精神世界。但是它们之间却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凡是前卫性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科学研究,都会探究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追求对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地观察和创新性地描述。”[3]李政道指出: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传统的教育使科学与艺术分离,从事理工学习的人偏重逻辑思维,从事艺术学习的人则偏重形象思维。古往今来,很多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他说:“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和科学。”[4](三)中国教育创新需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

当今世界正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是靠资源、资本,而是靠人的创新能力。比尔盖茨、乔布斯就是典型代表。中国要想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但是,当下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应试理念驱使着人们去进行着制度化教育。学生学习是被迫的学习(重点学数学、语文、英语),教师教书是压迫式的“给答案式”的教育,目的是学生考一个好成绩。致使现实教育“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体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训练,轻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调节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学生在情感与认知发展上的严重失调,进而使学生在思维、个性与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5]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在初中、在高中、在大学、在研究生,都是在给他们一个结果,一个定律,一个答案,然后去背这个定律和答案,然后做题,做大量的作业,而不是自己去发现这个定律,这个答案取得的过程的规律,前人在这个发现规律中思维的过程,方法的过程,如果这个原理性东西不明白,如果很多年后忘了这一定律,孩子长大成人,他也就忘了与这定律有关的所有的东西,也就等于没学。这种“给答案式”的教育,或者干扰学生学好艺术,或者干扰学生学好科学。常此以往,学生欠缺的是创新精神和想像能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反对“给答案”的教育,倡导“研究性”的教育,使教育观念、方法发生变革,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这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内涵

所谓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就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宗旨,把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它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

合;是直觉的理性与理性的直觉的融合;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联合。

通过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培养的创新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李岚清同志在《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一文中指出:“教育创新,我领会主要是培养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关键要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6]

(一)狭义内涵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其狭义内涵是科学学科与艺术学科的结合。

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早在1882年2月16日给利物浦数学爱好者协会的会员作“论科学和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演讲时,就提出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这一论题。他在演讲中说:“一切知识学科可以分为两类:科学和艺术。对于所有的东西来说,单凭推理能力进行研究的东西就归入科学的领域。……所有可以感知的、激起我们情绪的和属于审美能力的东西就归入艺术的领域。因此,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教育的职责首先是为青年提供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养成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其次是分别以科学或艺术的形式或者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给青年提供学科知识。”[7]这里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形式。这一结合形式,根据萨顿的比喻,是整合的中段,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处于塔的中部,虽然有距离,但彼此有了联系。它给学习者提供学科知识,获得理性,使其既凭推理能力探究,又用艺术情感审美表现能力来显现理性,让学习者运用知识,服务于实践,达到知情、知行统一的教育境界。这一阶段,在课程层面强调的是学科渗透。

(二)广义内涵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其广义内涵是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

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反对二元论哲学,指出:“教育应该从人文主义的科目和自然主义的科目这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教育不应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隔离开来,而应把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进行杂交。”[8]杜威先生所说的杂交有融合、整合的意味。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包含有自然科目与人文科目整合的内容。因为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人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9]科学学科与人文的艺术学科的融合阶段,根据萨顿的比喻,是整合的顶点,科学教育与人文的艺术教育交汇在一起,它们之间彼此交互,寻求联系。这一阶段,在课程层面强调的是整合课程。这种整合课程是理想课程。

三、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目的

(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哲学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纲要》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人的全面发展有五个方面:一是体脑结合;二是个性解放;三是身心自由发展;四是道德意志和审美情感全面发展;五是人人成为世界公民。如何实现个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整合,是实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途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的教育实

验。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提供物质、创造价值的人,但只有创造价值的人是不全面的人,只有最终通过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教育,才能实现为了自身的精神生活的生产的教育,这才是“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这才能使人全面发展。它使智育与美育并举,知行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相统一”。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心理学基础,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左右脑的协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967年,为提倡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古德曼教授创立了《零点项目》,1983年,参与该项目的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开始了美国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实验。倡导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的认知方式,倡导科学与艺术对话,从而克服过去只注重逻辑思维与科学教育的片面性。高层次创新人才辈出的哈佛大学,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的哲学理念。这在其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在1998年一次演讲中所体现。他说:“对于优秀的教育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不能用美元衡量的任务。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善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10]所以说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追求真善美统一,探寻教育规律,培养创新人才是它的三大宗旨。

(三)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以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终身学习理论和蔡元培教育思想为教育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是分学科的教育制度。学科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知识增长的结果,在知识由综合走向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历史角度讲,西方15、16世纪之前是“七艺”的教育,造就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辈出,如科学与艺术巨匠达.芬奇等。“七艺”后各学科开始逐渐分化,而使学校的教育学科越来越单一化。但是在科学发展要求由分化走向综合的新的形势下,其刚性和局限性开始显现,制约和束缚了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并导致了各种学科危机,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把两大学科融合,非常适应知识分化走向综合的新的形势,培养的是横跨学科、博学多艺,将不同学术领域打通、能发现学科间的相关性和渗透性的,既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科学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所以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上追求整合课程和整合教学法,以适应科学与艺术两学科的整合。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作用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途径:

1.构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体系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就是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的课业及进程。该课程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要求,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科渗透层面实施。根据布鲁纳教学过程三阶梯理论(即观察感知阶梯——形象描述阶梯——符号概括阶梯),

其课型有三种形式:科学课+科学拓展课课型;科学课+艺术课的课型;艺术预习课+艺术课的课型。幼儿园园本课程结构也有三种形式:一个主题,两节课;或一个主题,一节课;或一个主题,多节课。其课程的特点具有整合性、生成性、情景性。其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生成课程与预置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与预置课程相结合。设计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内容目标。教师可根据本学校文化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开发科学与美术、与音乐、与文学等特色整合课程。

2.遵循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研究性”的教学过程

“明了”这一教学阶段,是指的整个科学教育(理科教育)所要达到的让学生“明了”科学概念、原理等未知的自然规律的目的。即科学教育教学过程。提倡探究、尝试教学,研究性学习。“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13]“表现”这一教学阶段是将人通过明了、迁移这两个阶段而获得的知识、理智或者说是内在素质表露、外显、展示出来,让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和观察到。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因为教学过程要与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相一致,要教学研合一。事怎样研究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研究的法子。教学研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研上教,在研上学。

3.把握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

为避免“拼盘”问题,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时要把握其“整合点”。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是“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它的联系。”[14]“整合点”即迁移点。陶行知先生在论之“教学合一”时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15]“整合点”是教材与生活的“接触点”。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把握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是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教学的关键。教师只要根据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预见到“整合点”;在教学提问、练习、讲解、评价各环节中强调“整合点”;根据学生作业表现反思“整合点”,他的教学就能过程和谐,结构合理,效益凸显。教师只要能明白“整合点”的含义,会上整合课,他的科学课、艺术课都能上好,能全面地提高教学水平。

4.追求精致教育和精致教学,追求学生内涵发展——“思维”的进步

《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出英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遵循“教育是一种精致化的服务”宗旨,追求精致教育和精致教学,追求学生内涵发展——“思维”的进步。思维即行。就是知的起点与果的结束之间的中间的部分。杜威认为,“所谓思维,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与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尝试的某一行动与某一结果彼此之间关联的事实,但是没有发现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我们没有看出联结的详细情形,联结的关键失去了。……我们进行分析,以考察处在中间的东西,以便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16]他所说的处在中间的东西就是指的“知行统一点”。即行,即思维。科学教育是比较重“知”的教育,它要求学生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而艺术教育是比较重“行”的教育,是学生通过运用艺术技能和身体活动来表现自然的教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就是知与行的统一,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理智与实践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即内在的“心智”得到

发展。所以说,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是精致的,质量是高的。

(二)促进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全面发展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主要依赖于创造思维,而直觉思维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是一种非条理的、非理性的思维,受人的右脑的控制;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受人的左脑的控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认为左右脑功能的优势互补,可以使左脑接近右脑的直觉,与此同时,右脑的功能也具有了左脑功能的某些特性,从而形成了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的文化心理机制。这样一来,“语言的思维和直觉的思维之间取得平衡的发展,使人们不仅能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体验到生命情感方面的意义”。受教育主体就是通过这种理性的直觉和直觉的理性所构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实现了从知识向素质、精神的转化。量子之父马克斯?普朗克认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应该具备直觉想象力,他甚至认为科学成果不是依靠推论,而是依靠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想象;就连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直觉表象对于思维是极其重要的,他说如果缺乏一种心理上的画面,思维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种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如同在绘画中的地位一样。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柏克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结果显示,83%的化学家承认他们得益于无意识的直觉。历史发展也证明,天才的创造需要直觉和逻辑理性的通力合作。[11]

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基础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设计的课程,既是科学与艺术整合课程,也是创造教育课程,通过相对科学的实验,以课程及正确的教法为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此发现因变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趋势、发展状况。布鲁纳说:“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让一些问题获得解决,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将无法解决,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12]这种直觉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为什么是这一答案,还需要运用分析的逻辑式的理性思维来验证,使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起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活动,重在表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的理解,是用直觉的、情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人对知识点、生活中常识的理解,而在这种直觉的艺术方式表现(画、写、动作)的过程中,大脑所产生的创造想象会跳跃地寻找到一种既反应知识点又反应学生情感的表达方式,此时这种表现出来的表达方式既是理智的、科学的、规范的、逻辑的,又是情感的、艺术的、直觉的和富有创造的。它是人的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的融合。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与教学,遵循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研究性”的教学过程[11]。通过“表现理性”的教育途径,达到既能显现学生对知识、科学、自然、生活的理解,又能表现出其对自然、生活及社会的情感,既让学生有理智,又让学生有创造。

教学过程: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一、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联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育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过程的探索。

何谓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联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布鲁纳认为,过去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强调通过一步步的推理来得出结论,但他认为这是不完整的思维方式。他说:“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对一些问题获得解决,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将无法解决,或者充其量也只能慢慢解决。这种解决,一旦用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

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1]这种直觉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为什么是这一答案,还需要运用分析的逻辑式的理性思维来验证,使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起来。这说明,人的直觉思维离不开人的分析思维,分析思维离不开直觉思维,它们有互补的作用和关系的。

那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联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哪?是从分析思维到直觉思维的过程。

其图示:↘↗

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

上图所示,学生完整地解决问题及学习的思维过程是从分析思维到直觉思维。在分析思维阶段,学生凭直觉或经验假设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然后一步步的逻辑推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获得对这一问题的事物规律的正确理解,这时的思维是聚合思维,是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黑点代表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事物发展规律,原理性知识,基本概念等;学生在获得对这一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原理性知识正确理解后,运用这一基本概念、原理,发生相类的理想,迁移,来解决和此问题有关的“别”的问题,这个“别”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精神、情感问题,而且,在解决这类情感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是审美直觉的思维,这时的思维是发散思维,是每个学生所呈现出不同答案的思维,也是创造思维。这是完整的、或说是比较正确的思维方式。

王德军在《从逻辑分析到直觉顿悟——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一文中认为:现代思维方式应是从逻辑分析到直觉顿悟。他说: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应该是从逻辑分析到直觉顿悟。从逻辑分析入手,人凭着自己的理性一点一点、一部分一部分地认识自然,人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获得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上的自由。对于中国人来说,依靠逻辑分析的思维方法发展科学,强国富民,显得万分迫切。但也必须认识到人的理性并非万能,理性无法认识无限,对于无限大或无限小,理性都无能为力。因为宇宙在逻辑上不是理性的对象,理性不能对它作分析。这不是因为理性无能,而是因为宇宙是这样的东西,对它作理性分析就陷入逻辑的矛盾。(注: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见《三松堂全集》(第十一卷),第5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人生有限,而宇宙无限,有限不能认识无限(斯宾诺莎语)。因此,人有着认识外在自然的能力,但终极意义上的宇宙自然是人不可认识的,这是人生的二难状态,绝对命运。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要相信科学的真理性、神奇性,主动地去发展科学,但又要认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列宁说,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走向其反面——谬误。科学的顶点是哲学。西方理性的盲点是东方直觉的亮点。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位于哲学(艺术和宗教是哲学的不同形式),理性分析认识不了的东西要让位于审美直觉。冯友兰多次提出:“欧洲的哲学思想将由中国哲学的直觉和体会来予以补充,同时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将由欧洲逻辑和清晰的思维来予以阐明。”(注: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第28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未来世界哲学一定比中国传统哲学更理性一些,比西方传统哲学更神秘一些。只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统一才能造成与整个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注: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见《三松堂全集》(第十一卷),第517页,河

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我认为,这将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2]王德军是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上道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从分析思维到直觉思维的。

那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形式是什莫呢?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形式。

科学教育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而艺术教育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创造能力。两大科目的整合,实际上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联合。

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过程是什麽呢?是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过程。为什麽?

二、真善美统一在教育中的对应关系

在真善美统一的教育引领下,对应其人的发展是知意情的统一,对应其教育形式是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的统一,对应其教学过程是明了——迁移——表现统一的过程。

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和完全交融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统一,许多人进行过研究,康德认为科学探讨的是自然界的真理,宗教反映了人们追求“善”的愿望,而艺术是人们求美的结果。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概括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并认为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离开了真,谈不上善和美;不善,统统也达不到真和美;没有美,真和善就不完全。作为人类传承的教育,也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最高境界。[8]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把“真善美合一”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他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他创作的《育才学校之歌》最后唱道:“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让我们歌颂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

[9]

在这里,真善美统一在教育中有许多对应的关系,试见之。[10]

客观世界————真————善—————美

人的精神活动——知—————意——————情

知识体系———科学———伦理学————美学

教育实践———智育————德育—————美育

教育形式——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

教学过程————明了————迁移————表现

从上图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客观世界有真、善、美三个方面,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知、意、情三个部分,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有科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实践中依次也就有智育、德育、美育。此对应关系依据王国维的教育理想论,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沿袭认识机能的知、情、意的划分,认为精神能力的教育也应该分为三部分:智育、美育、德育。智育是通过科学来传授知识,开发智能,以把握真,其教育形式是科学教育;德育是通过伦理学来加强意志,提高品德,以把握善,其教育形式是道德教育;美育是通过美学来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以把握美,其教育渠道是艺术教育。这里的理论依据可见丰子恺的认识。丰子恺

认为: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从心理上说,就是知情意的发育,而健全的教育就是三者一齐发育,就三者的关系言,“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要目。故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就是情的教育。”[11]依次类推,故道德教育就是善的教育,就是意的教育;故科学教育就是真的教育,就是知的教育。

纵阅大量文献,未见明了、迁移、表现于之真善美统一对应关系之说。但对应图表,其真的教育、知的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科学明了;其善的教育、意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迁移”或“转换”;其美的教育、情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审

美表现”。

三、更进一步: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为什么以上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美术课缺少探究的过程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把教学认识的比较狭隘:一是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而非运用知识,

而非创造知识;二是把教学等同于上“课”,45分钟的“课”,认为一切教学过程一定要在

这是45分钟的课中实现和完成。

笔者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明了的基础上,去

运用知识,而且要创造新的知识;教学过程是以实现教学主题为目标,不只限45分钟的课

上的内容,课前、课中、课后都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要与研究的过程相一致,

进一步认为: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相一致,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就是从举三反一

到举一反三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举三反一即分析思维、纵向思维的过程

学生首先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在

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举三反一的

过程。“举三”就是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分析、判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

众多的资料中选择对问题有关联每部分,加以整理、综合、分析;从众多的资料中,选择对

问题有关联的部分,加以整理、综合、分析;从众多现象中感悟到有作用的一个内容,作为

研究的重点反复对比、实验。“反一”就是在此基础上,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

其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同时,如果有

效,他也就发现了在这一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事物本来的规律。

这个过程也是撰写研究报告的前三个部分的过程。研究报告一般有四个部分:一是问

题部分。该部分要求对人们打算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作出精确的描述。要解释为什么应该进

行该项研究。这部分要有有关课题过去的研究情况,内容常包括对以往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

人员所做出的贡献的概述,以及对这些贡献的适当评价。二是过程部分。就是如何开展的研

究,要写明所需的设备、试验品——如果使用了的话是怎样挑选的,采用了何种统计方法来

评估研究结果的,进行了多少次的观察以及何时进行的等等。三是结果部分。此部分要表述

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有关这一部分的一条原则是将当初提出研究立题有关的一切资料和盘

托出。这个结果就是答案,学生学习研究总结的规律,这个规律、答案对否,别人可以反复

验证。

“举三反一”是纵向思维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入研究,能提高其思维的精确

性。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深度,对问题的看法也更深刻。

(二)举一反三即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的过程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

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学生通过前面总结的规律和答案,对问题有了认识,但如何运用这种认识,要进一步

地显现于解决实际的生活中的问题。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种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就是举一反三的意思。

举一反三这一教学阶段就象研究报告中第四部分讨论那样:在找到事物的规律、答案、方法、经验、结果后,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认识,得出结论。要对研究的结果充分地加以评述,这些结果是否是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手段得来的?是否全面?是否有广泛的适用性?在这一阶段还要指出尚有什么问题未获得解决?此外,还可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举一反三是体现的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他这时要充分联想周围生活、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自己的情感的充分的抒发。

(三)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

空间思维↘↗空间思维

音乐思维→举三反一→整合点→举一反三→音乐思维

语言思维↗↘语言思维

运动思维逻辑思维自我认识思维发散思维运动思维

↓↓↓

明了→迁移→表现

↓↓↓

掌握技能→整合技能→运用技能

↓↓↓

研究的过程→结果→进一步认识结果

解决别问题

1、陶行知先生在1927年1月2日的晓庄师范寅会上发表了《教学做合一》演讲。他说:“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说,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而笔者当下认为:教学研合一。事怎样研究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研究的法子。教学研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研上教,在研上学。在研上教的是先生;在研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研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研便是学。先生拿研来教,乃是真教师学生拿研来说,方是实学。不在研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3、关于精熟学习原理

原理:要达到精熟的水平,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成分技能,然后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所学的技能。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

一、它是自然与人的“心智”之间本质的“联系点”

这里的“自然”是指客观物质世界,人的“心智”是指人通过身体感官作为“管道”,

把“信息从外部世界通过管道引入大脑”,使人“得到智力指导的行动的过程”。(4)科学是揭示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科学教育是培养揭示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人。艺术是人的意识的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艺术教育是人文科目,是按美的规律来培养审美之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具有自然与人的整合的含义,具有自然科目与人文科目的整合含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人们要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5)毛泽东同志这个论述,实际上就是说:人的实践,人的发展要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合于自然发展的规律性。按照这个论述,使自然的科学与人有关,而非无关;使自然科学科目与人文科目有关,而非无关,并努力寻找人的发展与自然客观发展的一致性。

裴斯泰洛齐说:“所谓和大自然相一致,意思是不断地使我们动物本性从属于更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要求——简言之,使肉体从属于心灵。进一步说,由技巧所助长的这一发展进程的每一尝试,都要以大自然本身所获取的生动的和多少带有清晰性的感觉过程为其先决条件。”(6)世界万物都是联系着的。自然与人是联系着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联系着的。自然与人的联系,其联系的“管道”是人的身体感官,通过感官感受自然,引起人的“心智”的反映。身心发展,身心统一就是指的是自然与人的联系性。“身”是身体,是外在、自然的,心是人的心智,是内在、内化的,身心和谐统一发展就是人的身体活动与人的“心智”和谐统一发展,就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自然与内化的统一。但是现实的教学,有些活动是“身”与“心”隔离的。杜威曾对教学中身心隔离现象这样论述:“所谓心智或意识,和活动的身体器官隔离开来。因此,前者被认为是纯粹理智的和认识的因素;后者则被认为是一个不相关的、起干扰作用的物质因素。活动和使我们认识经验意义的承受活动结果的紧密结合被破坏了;结果我们有了两个断片:一方面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另一方面是靠‘精神’活动直接领会的意义。”(7)例如教学“省力的轮子”,其教学就是让孩子知道圆形的轮子会跑而且省力的知识,可是当孩子明白了这一科学知识后,教师确让孩子运用这一知识去手工制作——添贴轮子。手工制作是身体活动,是需要孩子动手操作才能完成作业的,但是此教学身与心的联系点是“圆形轮子会跑、省力”,而不是“陆上交通工具必有轮子”“选择不同材质的圆形充当轮子”。这种教学把学生身体“感官和肌肉的作用视为获得有教育作用的经验的有机参与者,而非作为心灵的外部的进口和出口。”(8)进行这样的教学,孩子的身体活动与孩子的“心智”没有联系,孩子只是机械地动手操作,模仿着老师,死死的、傻傻地劳动着,没有动脑,没有用心,只有身体操作、身体活动,只有身心隔离。此种教学的弊端是严重的,它会使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的坏习惯,以至耽误孩子一生的“心智”发展。

二、它是教与学中的“矛盾点”

教与学中的“矛盾点”主要蕴含在知与情、知与行、求同与求异关系之中。解决了这些矛盾,使知与情、知与行、求同与求异统一,学生其情感能得到升华,思维能得到发展,创造力能得到培养。

1.知与情的统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及学生自身情意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的统一,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等。(9)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它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去完成认识科学的目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艺术教育本身是情感教育,情意活动,它是一种“放松”的活动,是充分表达学生情感的活动,是把学生内化的知识外显出来。杜威说:“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10)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紧与松的统一,是苦工与休闲的统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灵净化,道德崇尚、情感升华。例如教学《声音》中,教师努力使

孩子明白了“声音产生原因”“不同的声音告诉你不同的事情”的内容,但在“辨别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时,几位5岁小男孩就是说老师放的噪音的录音“好听”,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好玩儿!”孩子对噪音的错误认知(认知冲突),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是没有准备的,如何使孩子对噪音与乐音有一正确的辨别与认识,是此活动突如其来的教与学的“矛盾点”,教师抓住这一矛盾点,给全班孩子每人发了4张纸和彩笔,放了四段声音,第一段是抒情钢琴曲《致爱丽丝》,第二段是噪音,第三段是欢快、节奏感强的歌曲《小朋友爱祖国》,第四段是悲哀、伤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孩子分别听这四段不同情感的声音画出自己的感觉。第一段声音放后,孩子们都画出了微笑的小人,第二段声音放后,孩子们有的画小人生气,有的画小人两手堵上了耳朵,第三段声音放后,孩子们大都是画的小人旋转,张着两手跳舞,第四段声音放后,孩子们有的画小人愤怒,有的画小人哭了,掉下眼泪。那几位说噪音好听的孩子,都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别林斯基说:“只有当理智和情感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才可能是正确的。”(11)声音活动,孩子的认识与情感得以统一,理智与感情完全融洽一致,孩子才对噪音与乐音有了正确的判断;而且,全班孩子由开始学科学,被教师提问时的紧张、努力思考的状态,逐渐地沉浸在音乐的情调中,情感自然的、放松的、真实的表达中。

2.知与行的统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根据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行——知——再行——再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3)学生学习、认识事物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知识应用于实际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事物的程度。再知是再行的基础,再行是检验再知的结果。杜威先生说:“所有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虽都承认必须把学得的观念应用于实际,但是,有的时候应用观念的练习还是作为一种方法,使已经学到的知识固定下来,并且获得更多的运用知识的实际技能。这种结果是实在的,不可轻视。但是,应用学得的知识的练习,首先应该具有理智的性质。……思想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以前,缺乏充分的意义和现实性。只有应用才能检验思想,只有通过检验才能使思想具有充分的意义和现实性。”(14)杜威所说的“思想”是指理智的,通过认识内化为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需通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检验。他又说:“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负担。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15)这个种种条件之一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让其在真实与虚拟的情景中促进思维,检验思维。

科学教育是比较重“知”的教育,它要求学生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而艺术教育是比较重“行”的教育,是学生通过运用艺术技能和身体活动来表现自然的教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就是知与行的统一,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理智与实践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即内在的“心智”得到发展。

所谓思维“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16)这种尝试的“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但是没有发现它们是怎样联结的。我们没有看出联结的详细情形;联结的关键失去了。……我们进行分析,以考察处在中间的东西,以便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17)这里所说的“处在中间的东西”,就是指的知行统一点,教师如果看不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就发现不了“处在中间的东西”,就无法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在一起。例如教学《自行车运转的奥秘》,其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了解自行车大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小齿轮运转的原理,但教师设计教案一稿时,并没有发现此课学生“知”与“行”的教学矛盾点,没有发现“行”与“果”的联结,没有把大齿轮带动小齿轮使车轮

运转这一“知与行统一点”去很好的应用在孩子的作业上,而是要求孩子在学了这一知识后,让他们去画一辆自行车,这样必然使孩子“知”与“行”隔离、行与果隔离;然而实际教学由于教师修改了教案,让孩子在懂得自行车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运转原理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街道上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和自行车运转原理一样的,并把这种与自行车运转原理一样的交通工具画到纸上。孩子们都用单色线条画画出了三轮车,画出了演杂技的独轮车,画出了电瓶车、摩托车等,而且在车的下方都强调地画出了大齿轮、链条和小齿轮。孩子这时画的画,并非画的是表面的车——形式,而是画出了孩子的思维。孩子的知与行得以统一,行与果得以统一。

3.求同与求异的统一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共同基础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既是聚合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18)实际上,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因为科学教育是让学生发现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真理,而真理、规律性答案是一个,而非是多个。它要求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求同。1+1=2。而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因为艺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是富有个性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它要求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即求异。1+1=2、3、4、5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实际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是聚合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陶行知先生在论之“教学合一”时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19)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得”“自动”。这里陶行知先生所要说明的,实际是布鲁纳后来所指出的教学“迁移”的概念。(20)这种“迁移”主要反映在孩子的艺术表现“求异”的实践中,统一于孩子的作业中。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通过看看学生的作业本,就能知道教这些学生的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一样,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看看孩子们的艺术作业,就能知道孩子对教师教的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就能知道教师是否寻找到教学中的矛盾点,就能知道孩子是否拥有个性和艺术“求异”、发散、想象、创造的能力。检验孩子作业的标准之一就是看看全班孩子所表现的作业是否一样,如果每个孩子的表现同一主题的作业雷同或一样,说明教学求同与求异统一关系没有把握好。因为“学生作业的目的愈合于人性,或者愈与日常经验所要求的目的相近,学生的知识就愈真实。如果学生活动的目的仅限于数学的特性,学生由此获得的知识就不过是技术性而已。”(21)例如前面举的《自行车运转奥秘》教学例子,教师如果像设计教学方案一稿那样,让孩子在领会了“大齿轮带动小齿轮使车运转”这一知识后,去画一辆自行车,孩子“人性”、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就不会体现和发挥,全班孩子的作业所呈现的都是一辆自行车的形象,不管这些“自行车”是否画的生动、逼真,孩子对“自行车运转奥秘”这一知识就没有很好被检验出来,就没有很好的体现孩子对这一知识理解的真实性。如果孩子画了自行车,教师肯定强调画自行车的比例大小、线条流畅,色彩和谐等内容,孩子所画的自行车只是一种纯粹绘画技能的表现,他只是机械的写生,没有和“自行车运转原理”这一知识挂起钩来。

三、它是课程与生活的“接触点”

杜威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

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的结果好一些,但是学校的教材还是脱离实际的。……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22) 科学教育是让学生去探索自然规律,艺术教育是让学生表现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两学科学生共同发现、表现的主题,人们生活在自然中,科学现象、科学知识蕴含在自然及生活之中。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不但要注意学科与学科、同一科目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更应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接触点。科学教育教材和艺术教育教材它们都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由成人编写的,这种成人编写的教材,往往把科学理智的知识简约化,只写符号、公式,而没有写如何探索这些公式的过程。杜威说:“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从经过简化的科学入门开始。必然的后果是把科学和有意义的经验隔离开来。”(23)科学教育教材和艺术教育教材都是“简化”的现成的知识,运用这些现成的知识进行教学,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景,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难理解这些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特征,孩子的每个年龄段所认知的事物和经验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师作为媒介把教材中的内容、学生生活经验、其年龄认知特点三者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发现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宜孩子理解,贴近孩子生活的教材进行教学。例如教学《转转玩具》,其教学目的是让5岁的孩子了解电影(动画)成像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孩子自己制作“转转玩具”。教学时,教师先给每位孩子一把用泡沫塑料白板下插一小棒的扇子玩具,如一面贴“狮子”形象,另一面贴一些竖线。她连续转动扇子,形成了“狮子”跑到“笼子”里的虚像,希望孩子们能理解视错觉、电影成像原理。然后,她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空白扇子,让其在扇子两面画画,来制作“转转玩具”。结果是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制作出来。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教材违反了5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大大超出了5岁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孩子若设计出转动出现一个画面的玩具,他的脑子里面需有一个完整的画面,一个是画的背景,一个是画的主体,它需合成在一起,然后把这个完整的画面分解开来,把画的背景和画的主体分解。5岁孩子认知发展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时期孩子的思维以表现出符号性特点,思维是直觉的,非逻辑性的,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不能逆转自己的思想过程,无法想象事情如果倒转到原始状态是什么样的。”(24)这就是大部分5岁孩子只看到扇子两面的画,而没法想象这两幅画倒转到一幅画面情景的原因。二是这个教材脱离5岁孩子的实际生活。因为电影动画成像原理这一知识点对5岁的孩子来讲很陌生,平常他们很少注意这一问题。他们只注意观察电影、电视节目表面的画面情节,而不会关注这些画面是怎样产生的知识。孩子如果学的知识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他对这一知识经验必然缺乏,所以学习时注意力不易集中,一定会感到困难。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的问题通过以上的论述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教学论角度很好地认识它,是为了解决综合课程教学的“拼盘”问题。但它更启示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教育中、生活中、哲学中存在的这个点,并努力地研究这个点,预见这个点,强调这个点,反思这个点,使之认识、确定它更准确,更简捷,更自然,以至于更能作用于、奉献与下一代,使他(她)们真正的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反思: 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教学研究的思考和初步认识

一、它使笔者寻找到一种感觉

↘↗

↗↘

只有有了这种感觉,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才能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种感觉,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才能追求内在整合;只有有了这种感觉,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才能实现整合,并能作用于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自然地生长和创新。

二、培养孩子符合规律的想象

三、中国的教学改革只需修正一点点:把课倒过来上

起头的总是好的。在我结束本课之前,我想引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现在就很明白了,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一样自然。……我们的建议是要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要去模仿他们。”

(作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心得体会 【--教师节祝福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促使我们迈 着急促的步伐,进入21世纪。这一世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充满了 拼搏和自信。振兴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 创新人才。因此,这一有着深远意义的任务就落在我们教师的身上。我深感任务重大,所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将实施创新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 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需要人的内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将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李时珍因为从小立下志愿,要为穷人看病解痛,所以,不畏艰难险阻,到各地去采药尝药,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因为,他自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学生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我不对他们泼冷水,而是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未做的事。

许多科学家们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代。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创新教育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但是需注意,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面广而不深入,情节过于简单,思维不深刻,需要引导和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从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但这些创新因素分布广泛,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创新因素蕴含在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我挖掘创新因素是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引伸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而不是想办法让人离开水。 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如在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因素。在讲一篇课文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设想出一些可能性和合理性的答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浅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改进对策(一)

浅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改进对策(一) 摘要:当前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代写论文与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存在突出矛盾。主要是选择机制、培养目标以及艺术人才培养机构的师资力量等三个方面存在深层次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理清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转变培养理念,改革选拔机制,完善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一、影响和制约艺术启蒙教育质量的原因 1.选拔机制不够合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受关注甚少,在学科设置中,基本只是一个“点缀”。受此影响,艺术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长期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相比都有很大折扣,特别是对考生的文化基础课程度要求甚低。以2006年为例,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本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只相当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二表录取分数线的60%。这种过度倾斜的政策,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把学习艺术专长当作一种趋利的工具,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只要在高(中)考前突击学艺术,便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术课考试本身不够规范,使得不少考生及其家长为了“走捷径”,把很多功夫下在了考试以外,而对考生学习成绩本身不够重视。这种选拔机制造成的结果是,师范院校中艺术教育类考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与其他专业人才的起点相差甚远。这种先天不足,使得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在相同的培训时间内,很难达到职业教师的共同要求。 2.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当前艺术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不明确、不全面,从而导致高等院校在培养艺术教育人才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而轻“博”、轻“能”、轻“德”的现象。“博”即知识的广博性。笔者认为,艺术启蒙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艺术鉴赏上,而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教授应处于次之的位置。艺术包罗万象,来源于生活实践,要想全面地感知和理解,必须具有相关的文、史、哲以及必要的几何学、力学等理科知识,用纯“艺术”去理解艺术是办不到的。这就要求艺术教育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但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对人才的要求来看,这方面还明显不足。“能”即施教能力。当前,不少院校混淆了“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概念,前者是以取悦和打动观众为目的,重视某一方面的艺术专长和才能。而后者则承载着艺术启蒙的任务,其受众主体是学生,必须具备通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知识使受众持续地接受信息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艺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该在提高组教施教能力上,即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能够身体力行地表演一些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受众比较深刻地理解把握艺术的内涵。但是,从高校目前考评艺术人才的办法来看,侧重于“演”的部分,而对“讲”的部分的标准、要求普遍偏低,因而使得相当一部分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逻辑分析与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欠缺。“德”即为师之德、为人之德。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而言,更侧重人才能力、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更加强调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德育的教育和养成。这就要求未来的施教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 3.师资力量不强 我国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层次和起点相对较低,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不少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加上艺术教育专业的学术系统以及竞争和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限制了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师资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一是教师来源有限,可选余地较小,学历水平偏低,“近亲繁殖”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教师结构不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 发表时间:2006-3-31 12:53: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 内容摘要:艺术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 1.有接近才能联想 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 2.有相似才能联想 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 3.有对比才能联想 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123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鸡鸣小学:胡昌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 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 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 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只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比较开方不受条条款款所约束、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 的人才,该怎么培养,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育方式和管理体系上的创新。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教书育人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要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我们教师的第一天职。 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学校美育工作计划56782

2013--2014学年学校美育工作计划 章 台 中 学

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美育教育工作继续实践《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精神,在课程改革总目标的指引下,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丰富学生艺术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与效益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二、具体工作 (一)落实新课标精神,加强课题研究 我校在近年来,一直十分重视美育教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指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发挥了艺术教育在育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二)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 在措施上狠抓艺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把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要求教师在熟悉

教材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校长、教研组长与各班主任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组及时查阅,反馈信息,使其更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正常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课,夯实美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三)加大理论学习,提高美育师资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美育教师队伍,就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较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教师队伍。本学期,艺术教师们加强了自身的业务学习,积极参加本科、大专的函授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育人本领。为了鼓励艺术教师进行教学时间的研究,学校也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观摩活动,采她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她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与教学艺术。 (四)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增强艺术育人氛围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标准。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就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就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种交流方式,艺术教育要增加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师生在轻松、愉快的乐声中开始每节的学习与生活,使校园具有健康、高雅的育人环境。为鼓励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热爱思考,充满自信地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形成集体验教育、耐挫教育、特色教育、成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领域的教育形式,将普及型的艺术教育进一步提升。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及门类 专业名称:音乐学 专业代码:120202 所属门类:艺术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胜任在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科研单位、文化艺术机构、中等专业或普通学校、出版业以及影视、广播等艺术部门从事音乐表演、研究、评论、编辑、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1.系统掌握音乐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备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使之具有较强的多元化音乐表演能力; 3.具有独立进行音乐创作与实践以及研究的能力 4.了解并熟悉有关音乐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与方法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和声学、歌曲写作与分析、合唱、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钢琴。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演出实践、音乐采风、社会考查、军事训练、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环节按教学周计算,均不纳入课内总学分(学时)之内。 六、学制、学分及学位 学制:四年 学分:本专业毕业不低于 166学分 学位:艺术学学士 七、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表 集中性实践环节按每周25学时计算。 八、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曾经开展过一次关于创新教育的讨论,世纪之交,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与热点,其影响之深远却远非上次讨论所能比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最强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人的创造性,这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复归人的创造性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是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超越于动物界,创造出一切属于人的本质特性。人既创造了人类自己,同时也创造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一切动物都有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某一物种的活动器官的特定功能就是这一物种的本能,它决定了动物的特殊本质,即它们的活动是以本能和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为特征的。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一定的工具使用(工具的制造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既使自己的技能、意图物化到对象中,又改造了对象。这种在实践之中改造和占有对象的活动,明显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处在能动、主导的地位,是自己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人自己主宰操纵自己的活动,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类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自然规定的限制,突破了人体器官的生物本能的束缚,从而使人具有了超生物学意义的本质。可见,人的本质内在的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它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现实、被动地反映现实,它总是不安分的,力图超出原有的存在,人类活动的这种能动性、创造性,正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行为,社会就会成为僵化不变的存在物。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国资优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主要、最富活力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后又会失去的。”大多数人长大后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创造性,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类后天所接受的“不良学校教育”难逃其咎。所谓“不良学校教育”,即日益远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形式化教育,它包括妨碍受教育者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正是它们不仅创造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个性的形成。这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满足现状,唯唯诺诺,不敢创新,不思创新,不会创新。教育的这种偏失,可以也应该通过教育变革来恢复教育的本真状态——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新来复归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决定的,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学校美育工作实施 方案模板

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坪上书芳小学 .09

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美育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制定如下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文件中的美育工作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使学生处在“立体美”的“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长:张雪琴 副组长:邱晓晖 组员:张秀玉、蔡杏红 三、明确中小学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中小学美育以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

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经过开展美育,使中小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音乐学”专业(音乐艺术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掌握音乐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演艺策划与组织管理能力,了解音乐艺术产业与市场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够从事音乐艺术经营与管理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素质要求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热爱艺术管理事业。 ()熟悉艺术发展基本规律、掌握音乐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熟悉艺术市场的改革现状。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 .知识要求 ()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艺术管理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能力要求 ()具有扎实的音乐艺术管理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备能够在基层从事演出组织、策划管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演唱、演奏能力; ()具备一定的现代化设备进行艺术管理、制作、编辑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具备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手段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具备一定外语及较熟练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交流能力和终身自学能力。 三、主干学科 音乐学

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 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心得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更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禀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

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1)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2)要注意学习,用于实践。 (3)要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4)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2、培养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方法 (1)多看。多看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通过不断的学 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多看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学刊,通过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移植转换成本学科的新成果。多看本学科有关的专著,教材,因为这些教材和专著具有指导作用。 (2)多谈。多谈是一种简捷、快速获取信息的好方法,多与优秀的中高级教师、学者交谈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他们的经验丰富,科研造诣较深,善于把握方向,能全面地看问题。 (3)多听。参与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江川县九溪小学 2015.12

根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制定如下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文件中的美育工作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使学生处在“立体美”的“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长:白帆 副组长:普海玲 组员:汪江华李江红李绍忠李文庆岳红林施绍良瞿淑艳邓维琼汤小润 三、明确中小学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中小学美育以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

美育。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中小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三年度制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名称及代码】 美术教育660210 2.【入学要求】 高中毕业生 3.【学习年限】 三年 4.【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突出,具备较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教学能力,能胜任小学、幼儿园及社会培训机构的美术师资或设计公司及出版机构美术编辑等工作岗位,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5.【职业范围】 序号专业方向就业岗位备注 1 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师 2 幼儿园美术教师 3 青少年艺术培训机构美术教师 6.【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 6.1知识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文学、法律、政治、英语、经济、心理等基础文化知识; (2)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少儿美术教育的知识; (3)掌握少儿美术教学、少儿书法教学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知识; (4)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 6.2技能 (1)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具备良好美术技能;

(2) 具有开展少儿美术教学的能力,初步具备少儿美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能力; (3) 初步具备少儿书法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能力; (4) 具备利用计算机、网络协助教学的能力; (5) 熟悉常用平面设计软件,掌握版式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二维图像设计表达能力; (6) 具有良好美术技能,特别是有良好的的国画与书法临摹及创作能力。 6.3素质 (1) 具有良好的教师专业素质及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2)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 (3) 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6.4职业资格证书 6.5基本技能证书 序号 证书名称 颁证机构 获证建议 1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 级证书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 必考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 必考 3 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证书 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必考 序号 证书名称 颁证机构 获证建议 1 中小学美术教师资格证(笔试) 教育部 推荐 2 产品造型设计设计工程师、平面设计工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 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培训管理中心 推荐 3 图形图像处理操作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推荐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2019年文档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人,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成材。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提供适合创新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是学校“潜在课程”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环境起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兴趣,渲染学校创新氛围的作用。为此,学校要着重校园的建设,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想象的氛围。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领域注意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与文学领域中,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流,提供可以让学生有发挥空间的场所,在数学领域中注意古今结合,东西合璧。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创新教育于一景,一物,一事中。如贴挂科学家画像,装裱激励创造性的名人名言,设置科技橱窗,板报等都可以作为加强创新教育的手段,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要对创新型人才给予充分的肯定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

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坪上书芳小学2014、09

根据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美育得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制定如下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得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文件中得美育工作目标,适应素质教育得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使学生处在“立体美"得“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得顺利实施,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得领导小组,指导美育工作得开展. 组长:张雪琴 副组长:邱晓晖 组员:张秀玉、蔡杏红 三、明确中小学美育得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中小学美育以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得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

育。 2、努力实现美育得“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得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中小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得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得思想,发展美得品格,培育美得情操,形成美得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与生命质量,实现人得全面发展。 (二)美育得内容与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得观察力、感受力与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与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得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得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就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得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得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得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就是相互贯穿,就是学校教育得完整体现。学科教学就是学校工作得中心环节,也就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就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得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得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 方案 1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征求意见稿) 学科门类:文学 二级类:艺术类 专业代码: 660209 英文名称: Music Performance 一、培养目标 突出应用,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2)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操守。 2、文化与身体、心理素质 (1)具有健康的体魄、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体质健康情况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水平。

(3)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专业素质 (1)基本掌握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3)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与潜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基本能力 (1)外语水平达到借助工具书能查阅外文资料。 (2)计算机水平达到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 (3)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 (4)具有初步的管理工作能力和一定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5)基本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三、主干学科 音乐学 四、主要课程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中国音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