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2.维萨里: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的水平

结构

3.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

组织分为21种

4.虎克: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5.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6.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8.文特尔:对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它仅有

480个基因

9.桑格:测得了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0.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

心的方法

11.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12.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

糖体和线粒体

13.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4.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模型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成结构构成

15.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6.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7.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18.斯帕兰扎尼:做了鹰吞装有肉块的金属笼的实验

1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

2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种物质

21.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22.萨姆纳:提取出纯酶

23.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4.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25.萨克斯:发现叶绿体

26.恩格尔曼:做了水绵与好氧细菌的实验

27.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或小白鼠呼吸而变

得污浊的空气

28.英格豪斯: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且有绿叶,普利

斯特利的实验才会成功

29.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30.萨克斯:做了遮掉一半绿叶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

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31.鲁宾、卡门:用同位素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气来自水

32.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

的途径

33.斯图尔德:做了胡萝卜组织培养的实验

34.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基因,并提出

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5.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36.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

37.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38.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39.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0.沃森、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1.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

42.查哥夫:提供A=T,G=C的信息

43.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

44.薛定谔: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

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

45.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46.伽莫夫:提出三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

47.克里克:第一个用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

1个氨基酸

48.尼伦伯格、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49.缪勒: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

数大大增加

50.拉马克: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51.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

节。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

52.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

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提出稳态的概念

53.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

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54.斯他林、贝利斯:假设并证明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

肠黏膜会产生促胰液素

55.肯德尔:提取出甲状腺激素

56.平卡斯、张明觉:发明了可抑制妇女排卵的口服避孕

57.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像下面

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58.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

片传递给下部

59.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

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60.温特: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

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

61.马世骏: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62.高斯:做了统计草履虫数量的实验

63.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湖泊的能量流动进行

了定量分析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专题集训(附参考答案)

课题: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专题集训(1)编号:周【考纲要求】 获取信息的能力(II):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学习过程】 考点一: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有哪些实验可以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简要说明?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是CO2,放出的是O2? 3、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确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

4、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并证明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5、有哪些实验通过追踪原子转移路径进一步探明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与产物间具体关系? 考点二:基因的发现及与染色体关系的确立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基因的相关知识,阐述以下问题】 1、基因的前身 2、基因的命名 3、基因在哪? 4、基因是什么? 考点三生长素的发现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思考有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阐述以下问题】 1、达尔文的实验初衷是什么?他是如何设计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给后来的科学家什么启发?

2、詹森实验的目的和结论是什么?这个实验是否完美? 3、比较拜尔的实验与达尔文和詹森的实验的异同,他又得出了什么结论? 4、温特的实验灵感来源于哪?综合以上实验,如何重新解释植物的向光性?【达标检测】 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通过把绿色叶片曝光和遮光处理进行对照——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溶液 4、下列有关科学家对近代遗传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用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 B.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沃森与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破译了遗传密码子 D.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詹森认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温特的实验证明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6、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①英格豪斯的实验说明绿色植物只有绿叶能在光下发生光合作用 ②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③罗伯特森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④魏斯曼通过大量的观察推理和分析预见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⑤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通过实验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⑥温特发现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A.①②④⑥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 7、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并证实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链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8、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了IAA(吲哚乙酸),然后又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A.人体有合成IAA的酶,植物也有 B.人体的肾脏有合成IAA的能力 C.IAA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生长 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 9、下列有关生物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B.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 D.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建构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精品】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汇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高考考纲要求: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事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CDAB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 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BCDA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汇总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 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二、石器和弓箭 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 2、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 3、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1、农业生产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畜耕的发明和应用。 3、畜耕是三个地区和国家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 二、天文学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doc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科学技术概论英文名称—— 学分:2分总学时:32学时 开课专业: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各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职校学生的选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职校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熟悉历史上科学发明家的思想与实践,以及历史的经验,受到启迪,从而增强进行科学活动的自觉性;了解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性,以便于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和技术及其演变史,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人类的历史;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继承科学研究史上的优良传统和学习杰出科学发明家的高贵品质。 二、预修课程:无 三、课程内容、要求和建议学时分配 导论 一、科学 科学的的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的著名奖项 二、技术 技术的概念技术的分类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 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六、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七、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象形文字太阳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金字塔 二、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阴历数学成就楔形文字手工业 三、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数学成就医学成就佛教农业生产手工业 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 古希腊自然哲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技术 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古罗马的科学古罗马的技术

三、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学科 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二、古代中国的三大技术 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 三、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1、唐代是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开花时期 2、宋代完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被称为数学家的时代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 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沿着独特的路线发展的时期结束了。 第五章近代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一、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的停滞 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的复苏 1、科学活动的重新开展 2、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复苏 三、文艺复兴和XX改革 第二节科学革命的突破 一、哥白尼革命 二、认识人体的结构 第三节经典力学的奠基 一、开普勒为天空立法 二、斯台文对力学的研究 三、伽得略的研究 四、关于碰撞的研究 第四节微积分的诞生 一、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二、微积分的诞生 第五节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牛顿力学的伟大意义 第六节近代科学方法的确立 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笛卡尔创立数学演绎法伽得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惠更斯强调假说的作用莱布尼兹符号技巧的运用牛顿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三章工业革命 第一节英国的技术革命 纺织技术钢铁产业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蒸汽技术革命 第二节法国产业革命的兴衰 技术的移植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科学中心的第二次转移 第三节德国的崛起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30、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科学的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贝利斯: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了解即可): 46、张明觉: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科技史复习资料总结

科学技术史 知识要点(Version2.0) 刘思宇版本1~20题 注:有黄色标记时,其他可以忽略,也可自己选择重点记忆 1.科学的定义、技术的定义,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①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②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③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经验的总结。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本质,就在于她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为人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之所在。 2.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①学习科技史,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③~,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④~,有助于我们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第一章

3.列举古代技术发端的三大标志。简述这三大标志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及三大标志性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p7) ①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创造文字。 ②这三个技术分别标志着古代人类经过百万年的进化和劳动,已经全面掌握了迄今为止现代技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领域的萌芽知识。 打造石器:工具的制造应用使人类区别于动物,并使人类活动的空间大大扩展。人类努力发明设计新工具。探索新的原材料。 人工取火:能源 文字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促使古代印刷术、造纸术、近代电话、电报及现代互联网等无数重要科技的产生,推动了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并使科学技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进步。 ③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三个最基本的领域,古代人学会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和创造文字,表明人类在其改造自然的初期就已经建立者三大技术的最原始的雏形。 4.简述原始宗教和原始科学之间的关系。(p9) 宗教是科学没有诞生的时代人类处理自身同自然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当人们祈求神给予这种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失败且认识到天律不变时,他们就踏入了科学之门。宗教也就成了当人类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而借以把握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同点:都是在解决人世间的因果关系及世界本源,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天体的运行与上帝无关——分子生物学——进化论(上帝位置逐渐下降)。物理学等科学兴起,如今多用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 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 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 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 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 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 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 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 必修本第一册 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P3) 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P32) 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 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 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P45)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 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P53)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 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 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 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 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的假说。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 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 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 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 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 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