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学会主页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学会主页

简 报

第5期 电子版

学会总部编 (总230期) 2010年05月30日 欢迎访问中国电子学会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6544687.html,/

【 本期目录 】

云计算从理想到实践——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在无锡召开

第十五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暨第十一次“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京召开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在京举行

声频工程分会举办技术交流活动

2010年春季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圆满结束

《电子机械工程丛书》近日出版两本分册

2010中国物联网大会

第十六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

2010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

第六期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师资暨考评员培训班

荣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介绍(一)

中国科协举行学术报告会就热点科学问题发出声音

第六次中国科协论坛在福州开幕

201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京开幕

紧跟技术进步的脚印《技术评论》评出2010年10项方兴未艾的技术(上)

电子机械工程技术专家——周文盛

《电子元件与材料》(月刊)第29卷 第5期 2010年5月 (总第219期)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月刊)第24 卷 第5期 2010 年5 月

《电波科学学报》(双月刊)第25卷 第2期 2010年4月

《电子商务》(月刊)2010年第5期总第125期

《风力发电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零起点学显示器维修技术》

《微分器设计与应用——信号滤波与求导》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与工程应用》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关于申报2010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 正 文 】

云计算从理想到实践

——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2010年度倍受瞩目的IT业界盛会——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于2010年5月21—22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酒店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共同承办,CSDN中国软件开发网与《程序员》杂志、电子工

业出版社协办。大会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本次大会群英荟萃,规模宏大,探讨交流氛围浓厚。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党中央主席严隽琪,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德毅、倪光南、高庆狮、李伯虎、周寿桓、戴皓等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俞忠钰、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汝林、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赵文智、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丁文武、软件服务司副司长郭建兵出席了大会。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汝林,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兼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林润华主持了大会主要日程。

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微软、IBM、Intel、台湾资策会等海内外50多位知名专家、业界领袖发表演讲,交流云计算的最新技术、解决方案和研究成果,分享国内外云计算建设和应用最新实践经验,并进一步探讨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超过3200位政府官员、专家、CIO、CTO、技术经理、科研人员、软件工程师、信息系统运维人员、产品与采购经理等参加本届大会。5月21日全体大会现场座无虚席,5月22日的专题分论坛场场爆满,分享、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大会内容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第一天大会上,吴基传理事长在开场讲话中指出云计算是一个如何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把所有硬件、软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调动现有一切信息资源,通过构架一个新型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各种不同需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化服务。要重视云计算及服务的安全和信任问题,重视标准和互操作问题。严隽琪副委员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中国电子学会举办云计算大会的意义,并指出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衷心希望大会在推进对云计算内涵和发展趋势认识的同时,也要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到生产力的转换,为我们国家创新体系的确立作出独特的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共同努力。娄勤俭副部长在致辞中提醒业界首先要进一步认识云计算的内涵,认识到它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着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其次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加快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再者要避免出现类似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网络泡沫,共同应对云计算带来的信息安全等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毅院士随后为听众深入解析了虚拟化、云安全和标准化等云计算的三个热点问题,并指出云计算的两大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发展得将更快,服务的互联网将向物联网发展。他还精辟地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发言中阐述了云计算实际上是需求和技术推动下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媒体、医疗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等领域都存在很大的机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杰在发言中谈到,云计算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电信运营商在整个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他还宣布中国电信正式启动星云计划,开展云计算试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

院院长黄晓庆在发言中分析了云计算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云计算,不少政府的服务已经在云平台上运作,云计算将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未来会出现类似水厂、电厂那样的信息工厂,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还正式发布了基于开源技术的大云(BC1.0)平台系统。IBM全球副总裁赵维义在发言中认为云计算代表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时代,他论述了虚拟化、自动化、标准化和可扩展性对云计算的重要性。

在“院士专家圆桌讨论”中,倪光南院士强调了虚拟化、海量数据存储、自动化监测管理、绿色节能等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并认为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两个热点将会融合。他还指出,云计算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机会,国家应该加大支持。此外,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云快线CEO 左洪、常春藤云计算产业基金总裁付磊等业界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全面探讨了云计算技术与产业生态系统几个业界关心的问题。

第一天的主会场演讲还有中兴通讯首席架构师罗圣美分析云计算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VMware虚拟化及云平台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Raghu Raghuram讲述从虚拟化到云计算、Dell

全球云计算最高主管John Igoe讲解云计算与现代数据中心,EMC全球高级副总裁、卓越研发集团主席范承工演绎私有云的建设之道,友友新创公司总经理姚宏宇剖析云平台实践,Intel数据中心事业部中国区总监张彤阐述开放式数据中心,而埃森哲CIO Ken Corless的云计算应用实践和百汇数字星空公司CEO刘建华对在线企业理解和实践、台湾资策会副执行长王玮对台湾云计算发展规划的分享,对IT产业人士、广大信息技术主管及IT运维人员大有裨益。同时,埃森哲的资深研究员Allan Alter也首次发布了中国云计算调查报告。

第二天会议由“云存储与虚拟化分论坛”、“云计算核心技术架构分论坛”、“云计算行业应用与创新分论坛”、“云计算平台与应用实践分论坛”、“云计算时代的安全解决方案分论坛”、“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封闭论坛”等6个精心安排的分论坛组成,众多专家学者就云计算最重要的分议题进行深入探讨。除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和深入的六大分论坛之外,本次大会还专门开辟了云计算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和应用展示区,让与会者对云计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通过本次大会的探讨,专家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计算。

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实现模式,使得计算资源成为向大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基础设施,将对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应用产生深刻影响。软件工程方法、网络和端设备的资源配置、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等等,无不因云计算而产生重要变化,改变着信息产业现有业态,催生新型的产业和服务。云计算带给社会计算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计算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感网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将更加有效地提升人类精准地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

力,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结束两天日程后成功闭幕,此次大会将为中国云计算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会总部)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在无锡召开 由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和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EMC’2010/无锡)于2010年在江苏省无锡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及制造部门、企业界代表代表逾90人到会。开幕式由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中安主持。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原主任委员、本次会议主席高攸纲教授在开幕式上,就近20年国内电磁兼容技术及学术活动动态与展望作了发言,大会报告由南京理工大学方大纲教授主持,4篇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为吴雷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高本庆的“计算电磁学应在我国迅速发展”、吕英华的“近人体电磁工程数值建模分析”、孙蓓云的“分层损耗土壤媒质的HEMP环境”。

本次学术会议收到论文90余篇,评出优秀论文8篇。本次会议论文题材更趋广泛,不少论文都能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学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有些论文则是当代信息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特别受到公众关注的问题,更加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代表中依然以中青年人数居多,电磁兼容后继有人,大家感到非常欣慰。(电磁兼容分会)

第十五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

暨第十一次“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京召开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技术分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组委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线电视技术》杂志社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ISBT’2010)暨第十一次“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于2010年5月22—24日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举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广播电视管理、运营、科研、教学、设备生产等部门和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共400余人参加了大会。

5月22日上午举行了ISBT’2010开幕式及颁奖典礼。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刘汝林、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及颁奖典礼,并为获得“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大奖”的许家奇、郑福双;获得“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奖”的郭炎生、钱岳林、邹峰、陈默、张伟、李正本、邓伟、刘菲、刘磊、戴琼海等12位同志颁发了奖杯、获奖证书和奖金。

典礼结束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劲林教授作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介绍”的主题报告;大会特约代表ISBT国际委员SAKAMOTO 先生(日本)介绍了“国际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技术讨论会上,结合中央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

略,围绕“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迎接三网融合挑战”的主题,国家相关部门、企业的专家

在发展规划、网络设计、网络改造、资源整合、业务整合、效益分析、运营保障、设备标准化、

新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作了比较深入地交流和探讨。本届ISBT为来自管理、运营、生产、教学、

科研各行业的代表提供了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科方向的技术交流平台,达到

了举办的初衷,将对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广播电视技术分会) 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在京举行

4月28—29日,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

分会联合举办的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在清华大学近春园举行。

在振动与噪声测试领域,跨学科的学术和技术融合非常重要,本次会议分别邀请了电子测

试领域、仪器仪表领域、振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工作者共102名参会。来自国内科研院所

和大专院校的17位业内权威专家、学者到会并做报告。相关产业的众多工程师也到会参加研讨

并在现场展示了产品。

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创始人、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的“‘云’智慧仪器与‘云’

智慧测试时代”;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郑兆昌教授的“关于机械及结构系统的动态设计问题

与近代科技进步”、北京大学王大钧教授的“结构振动中模态的定性性质”等报告既有深入浅出

的理论分析,也有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见解,与会者感到受益匪浅。在交流研讨中,针对一个

个技术难点,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共收到来稿151篇,录用78篇。

(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

声频工程分会举办技术交流活动

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与中国音响第一网合作,于2010年5月2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

党校静源培训中心主办“相约2010”技术交流活动,电声行业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及

音响爱好者近400人参加了这个活动。

在“相约2010”技术交流活动中,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的秘书长钟厚琼代表主办单

位致欢迎辞,活动特邀8位电声专家分别作了个学术报告。它们分别是:殷艺敏的“建声技术

的发展应用及常见声缺陷场所修整”、程光的“现代扬声器工艺发展及技术难点分析——振膜技

术” 、顾克明的“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3D数字影院”、魏增来的“剧场、剧院音频系统设计概

要”、黄英哲的“音频线材应用技术特点及光纤传输在大型演出的应用”、王齐祥的“功放及数

字功放的发展与研制应用现状”、余长寿的“现时线阵列音响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应用分析”、意

大利专家Maurobigi先生的“先进专业音响用途的声学测量-包括真3d全球体指向性测量”。

这些报告展示了专家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路和优秀的设计效果,让到会的代表很受启

发,有的报告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

活动还安排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互动现场答疑。通过相互交流的活动,大家探讨

了专业灯光与音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音响设计技术的进展,了解了比较先进的专业音响用

途的声学测量技术的新进展,开阔了专业音响从业人员的视野,促进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流与技术进步。 (声频工程分会)2010年春季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圆满结束 中国电子学会于2010年5月22日进行了2010年春季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考试工作。

全国20个省40个院校共1427名考生同时进行了考试,其中报考助理工程师的考生664人,报考初级工程师的考生763人,考试分三场进行。上午进行的是综合知识及实操机考两场考试,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下午进行的是实操现场焊接、调试等实际动手操作考试。考试过程历时一天,全部工作圆满完成。目前,判卷以及后期考生认证工作将陆续进行。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全国统考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认证考试标准、规则日渐成熟规范。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是考查被认证学员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要求,尽量使认证考试与学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逐步接轨,相应的认证培训辅导内容(综合知识、实操动手)正在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电子世界》杂志上进行连载。认证配套工作的逐步完善,使认证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欢迎,并逐步纳入到教学中去。相信随着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本认证证书必将成为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评判依据。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每年举办两次,2010年下半年的认证考试将在2010年11月27日进行。 (学会总部) 《电子机械工程丛书》近日出版两本分册《电子机械工程丛书》继去年出版了《电子设备热设计》分册之后,近日,《丛书》的《电子制造中的电气互联技术》和《电子设备人机工程设计及应用》分册也已相继出版。

电子制造中的电气互联技术是指在电、磁、光、静电、温度、湿度、振动、速度、辐射等己知和未知因素构成的环境中,任何两点(或多点)之间的电气连接制造技术以及相关设计技术。该书通过对电气互联技术概念和主要技术的描述和介绍,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出现代电气互联的知识内涵和体系结构,从而便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士学习。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电气互联技术基本概念、技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等内容概述、互联基板技术、器件级互联与封装技术、PCB级表面组装技术、表面组装工艺、SMT组装系统、整机互联技术、电气互联新工艺等。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人机工程设计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技术上的体现。它从满足人对产品使用性要求出发,使产品的布局、人机界面、环境和组织等方面,能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实现人、机、环境间的协调和整体优化,使人能安全、健康、舒适和高效地进行工作。《电子设备人机工程设计及应用》一书,是根据电子设备的实际需要,在广泛汇集国内外有关人机工程设计资料、数据、研究成果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研究心得整理编著而成,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

特点。

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织编写的《电子机械工程丛书》,一套共八册。该套丛书由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任编委会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委员段宝岩为《丛书》写了“序”。目前,《丛书》的各位作者和编辑部的同志正在积极工作,尽快将《电子设备电磁兼容工程》、《电子设备振动环境适应性设计》、《电子设备防腐蚀设计》、《机电系统的伺服控制技术》、《天线结构》奉献给广大电子机械工程专业人士。 (电子机械工程分会)

● 中国电子学会将于2010年6月29日在北京隆重举办 2010中国物联网大会。本次大会是迄今为止国内物联网方面规格层次最高的物联网千人大会,届时国内核心的物联网领域专家将齐聚一堂,在国内第一次对物联网全行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大会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6544687.html,/special/00094D22/2010wulianwang.html (学会总部)

● 由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电子材料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初步定于2010年10月下旬在西安召开。会议将展示化合物半导体,特别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在材料生长、器件与电路设计、制造工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探讨国际上化合物半导体、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以及固体薄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会议征文现已开始,内容详情请在中国电子学会主页“学会活动”栏目查询: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6544687.html,。(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

● 由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联合主办的2010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拟定于2010年8月16—21日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会议内容:电声技术综述、电声器件、声频信号处理、声频测量和音质评价、电声技术应用、声频工程设计的典型实例、《扩声系统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测量》专题技术研讨交流等。会议征文现已开始,内容详情请在中国电子学会主页“学会活动”栏目查询: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6544687.html,。(声频工程分会)

●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项目办公室承办的第六期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师资暨考评员培训班将于2010年7月25—29日在重庆邮电大学举办。本次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以必要的课堂讲授。学习后由中国电子学会向经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评员资格证书。培训班详情请在中国电子学会主页“学会活动”栏目查询: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6544687.html,。(学会总部)

荣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项目介绍(一)

项目名称:矿井移动通信技术与煤矿用无线通信人员管理系统

矿井移动通信技术与无线通信人员管理系统是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由中电广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开发。系统是井下移动通讯、工业电视、人员定位、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工业以太环网、调度通信系统六网合一的系统。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用户对各子系统的选择与扩展,六网合一使系统的整体造价、工程量、维护量大幅缩减,系统的冗灾性能与可扩展性大幅增强。系统已通过煤炭工业学会组织的专家部级鉴定并获得煤炭工业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统一理论

智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智能科学是信息科学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人工智能的任务是使机器也具有类似于人的智能,因此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防巩固具有巨大的意义。本项成果的创新在于:发现了智能生成的共性核心机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机制主义研究方法,把国际上现有的三大主流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专家系统方法、感知-动作方法)统一起来,建立了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形成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统一途径。

(北京邮电大学) 项目名称:铝电解电容器用中高压高比容电极箔的腐蚀和化成工艺

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主导产品为电容器用高、中、低压阳极箔,阴极箔。公司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铝电解电容器阳极箔腐蚀、化成工艺从源头上解决了国产铝箔蚀孔起始点不均匀、静电容量低和化成过程比容衰减、耐水和性差的问题,是本行业的开拓性发明,原创性强。其生产的HEC牌中高压阳极箔具有腐蚀扩面均匀、静电容量高、优异的机械强度和氧化膜电性能的特点,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高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制造方法

高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又称HG长寿命电极箔)产品属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畴。高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产品达到0.72μF/cm2的高比容,产品具有比容高、机械强度好、电性能稳定、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性能指标高温寿命稳定在5000小时以上。

高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是本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档电解电容器用高压、高比容阳

极铝箔新产品,应用本企业“高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制造方法”、“中高压电极箔三、四级制造方法”等发明专利技术,前处理加预浸蚀改善蚀孔分布均匀性;采用适宜添加剂增加蚀孔发生密度,提高比容。解决了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蚀孔分布均匀性,增大蚀孔密度的技术难题。

项目产品开发成功,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性能的铝电解电容器的国产化,解决了我国高比容高压化成箔依赖进口的问题,并可批量出口。带动了国内外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电子铝箔、铝加工等上游行业的发展,同时对相关化工原材料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铝电解电容器的高性能、长寿命设计提供了基础材料,同时也有利促进了整机产品的小型化和高可靠性。 (江苏中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600V超高压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及其制备和应用

CD13H型超高压高可靠铝电解电容器主要具有超高工作电压(600V)、耐大纹波电流、耐振动性、可靠性高等特点。其主要技术原理是通过开发大分子支链羧酸及其盐作为主溶质的工作电解液,结合优质原辅材料,及相关工艺结构创新,生产出的铝电解电容器具有优异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高压变频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新能源等领域。产品标准参照日本日立公司PH系列产品,设计指导思想先进、技术起点高,研制目标达到当代日本同行的先进水平,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产品通过南通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经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检测和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查新,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国内最高水平。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评价意见: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600V超高工作电压铝电解电容器”为国内首创,是电容器行业的一项突破性发明。

产品的创新点:1.新型电解液的开发。开发的耐高压电解液采用大分子支链羧酸及其盐作为电解液的主溶质(已申请发明专利),既保证电解液的高形成效率,又提高了电解液的闪火电压。添加了能提高电解液闪火电压的添加剂,使闪火电压至少提高了60V。2.开发了高性能的电极箔。高压高比容电极箔化成工艺创新(分电压段,采用不同的化成电流),使得铝箔耐压达到850V以上,化成箔仍具有较好的折曲性能;同时氧化膜呈立方结构,密度均匀,耐压稳定,绝缘性能好。3.对600V超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结构创新。1)采用多对引出线的引出方式,降低电容器的ESR,从而减小损耗,增加耐纹波电流能力;2)采用负极延升技术,增大与铝壳接触面积,降低电容器的热阻,从而减小损耗,增加耐纹波电流能力;3)采用铝壳加固定顶针的无固定剂结构,提高电容器散热效率,增加耐纹波电流能力。(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电子器件衬底材料表面化学机械超精密加工新技术

该项目属于电子器件材料加工领域,应用于武器制造、航空航天、通信、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与产品及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的超精密加工。

本项目对电子器件用材料表面加工精度要求最高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多层铜布线全

局平整化的化学机械超精密加工 (CMP)机理与浆料及关键技术等急待解决的问题获得了多项突破。揭示了CMP的动力学速率控制过程,实现了采用羟胺将CMP抛光液碱性化,使用该碱性抛光液使铜等离子在CMP条件下形成极稳定的水溶络合物及螯合物,与高价金属及非金属性酸性氧化物形成水溶性盐类;确立了碱性介质下以化学作用为主的新技术路线,建立了速率控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SiO2纳米水溶胶高浓度时不凝聚(>40%)、高pH值(大于12.5)时不溶解,同时发明了ULSI多层铜布线、光电器件用蓝宝石及核禁爆专用金属等材料的碱性纳米浆料及新技术,实现了多种电子器件衬底材料的高平整、低粗糙、高洁净及速率可控,成为一项共用性很强的技术。而浆料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4。核心技术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ULSI多层铜布线浆料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天津市专利金奖;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采用该技术加工的衬底片被选为唯一的神五、神六专用集成电路高可靠衬底材料。 (河北工业大学)

项目名称:新型固体照明用全光色同质异晶硅氧基发光材料

本项目属于新材料技术和光电子、半导体照明技术领域。主要通过采取“液相法合成前驱体+固相法烧结后处理工艺”的技术合成路线,成功合成出新型固体照明用全光色同质异晶硅氧基发光材料。

该新型同质异晶硅氧基发光材料完全有别于YAG和TAG复合氧化物发光材料,是一种新型发光材料体系。该材料激发光谱范围较宽,对于芯片的波动范围具有智能调节功能,能够保证LED产品封装的一致性;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材料比重、粒径大小、晶体形貌等指标接近,能够保证LED产品封装的稳定性;能够在可见光范围内创造性地实现同体系发光材料的蓝、绿、黄、橙、红全光色发光;同时还实现单一基质多发射峰功能。创造性地在LED封装中实现光色能量传递,有效提高光转化效率;有效吸收紫外线,提高LED产品的耐老化性能、降低光衰。其中红色发光的硅氧基发光材料,适用于制备高显色指数、低色温的暖白光LED;具有多发射峰的硅氧基发光材料,实现对白光LED的光效、色温、显示指数的精细控制,还大大减少白光LED封装工作中使用发光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另外项目还进行了新型硅氧基发光材料应用技术和应用性能的研究,开发出了适用的封装工艺;进行芯片和发光材料搭配的封装应用软件流程设计,建立了封装数据库,为实验开发提供坚实的预先判断依据,为厂家的技术支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该技术已发表著作1本,发表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它的开发成功突破了日本日亚公司的YAG以及其他发光材料专利的垄断和封锁,形成了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目前该新型发光材料已代替YAG等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白光LED,并在通用照明等众多领域得到推广。公司现已和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845万元。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CMOS工艺全兼容的单层多晶硅嵌入式低功耗闪存芯片

本项目的核心内容是以镇江隆智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多项存储器芯片的专利技术为基础,联合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SMIC)和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和产业化我国首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MOS工艺全兼容的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和一系列相关的IP模块(闪隆-eNVM系列),即350纳米-65纳米CMOS工艺全兼容的单层多晶硅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系列(见图1)。该eNVM芯片及相关技术将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电源管理系统、微处理器、智能卡、RFID和无线通讯等SOC芯片中等。

该项目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半导体芯片项目。项目获得第四届(2009年度)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大奖。该项目的技术成果经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中国侨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荣获2007年中国侨联“自主创新成果奖”。 镇江隆智半导体是中芯国际和上海华虹NEC在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器IP技术上唯一的中国合作伙伴,该技术(闪隆-eNVM系列)已开始分别应用于华虹NEC的350-180纳米的BCD工艺线上,以及中芯国际的180-90纳米CMOS逻辑工艺生产线上。该项目将为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02专项”提供核心的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器IP技术。该项目进入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类“核高基”重大专项(01专项)的终审,评审结果在国家工信部待定。在“核高基”关键存储器IP课题中(8-2C),只有包括隆智在内的三个项目进入工信部终审。经过严格评审和推荐,该项目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立项。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开发和产业化我国首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MOS工艺全兼容的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和一系列相关的IP模块(闪隆-eNVM系列)。

项目重点解决的问题分两个部分: 350-90纳米eNVM芯片的设计、性能的提高、生产工艺的发展和优化、产品的产率提升和市场的快速发展等产业化关键任务; 1.8V低功耗eNVM芯片的研发和65纳米eNVM芯片的可行性研究等。

项目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350-180纳米CMOS工艺全兼容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的设计和晶片生产工艺(联合上海华虹NEC);

2) 180-90纳米CMOS工艺全兼容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的设计和晶片生产工艺(联合中芯国际);

3) 低功耗CMOS工艺全兼容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1.8V)的设计和开发;

4) 65纳米eNVM芯片的可行性研究(联合中芯国际);

5) 其它对该系列芯片在功耗,速度、存储密度、生产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产品升级的相关技术和方案。

项目的系列产品和技术执行的质量标准是国际半导体存储器产品的通用标准。该系列eNVM 芯片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如存储密度、操作电压、功耗、编码/读写速度、可靠性和反复读写次数等,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和应用同国外企业的同类芯片完全兼容,完全可以替代国

外进口的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产品。(镇江隆智半导体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采用超级永久性存储器的高性能低成本高频X-RFID芯片

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被誉为21世纪十大创新技术之一,可广泛用于证卡、防伪、资产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等众多市场领域。2006年6月,十三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RFID芯片设计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符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支持项目,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领域,是当前国家倡导的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产业。

江苏凯路威电子有限公司采用了创始人彭泽忠博士发明的XPM(超级永久可编程存储器)技术和标准的CMOS工艺的射频(RF)设计技术(共获得30多项国际专利),突破了常规RFID 芯片采用的EEPROM存储器和专用的EEPROM工艺,使得X-RFID芯片产品的制造成本、数据保持能力、抗侦破能力和抗篡改能力均优于常规RFID。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证卡、防伪、资产管理、物流、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等众多市场领域。高频X-RFID芯片技术是国际首创,在同类产品中成本最低,是目前全球数据保持能力最长RFID芯片,达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项目在已实现0.18微米CMOS工艺小批量生产高频X-RFID芯片的基础上,研发0.13微米CMOS工艺的高频X-RFID系列芯片并实现产业化。最大限度实现高频X-RFID芯片的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性能,在制造工艺、产品成本、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领先于国际水平。

本项目采用的关键技术内容:国际首创的XPM超级永久性存储器技术、用100%标准CMOS 工艺的射频电路设计技术、X-RFID一次性电子钱包及对其进行减法操作和读取余额的方法、采用新型加密算法的ISO15693的高频RFID芯片设计技术、采用新型的激光切片技术。

本项目主要创新点: 采用彭泽忠博士发明的新型XPM存储器替代常规RFID芯片采用的EEPROM存储器用于ID码和数据存储; 采用标准逻辑CMOS工艺设计制造芯片而不是专用的EEPROM工艺,掩模版和制造工序可以节省三分之一; X-RFID芯片相比同类产品制造成本最低,是全球数据保持能力最长的芯片,其抗侦破能力和抗篡改能力均优于常规RFID。

本项目应用推广情况或市场化和产业化前景:为实现市场的快速开拓和市场可持续发展,公司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包括成品标签、成品卡、半成品标签(“Inlay”)、芯片和采用X-RFID标签的系统集成产品。采用公司直销与代理商分销相结合的方式。

(江苏凯路威电子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溅射靶材制造关键技术

溅射靶材是制造半导体芯片所必需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关键材料,其原理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VD),用高压加速气态离子轰击靶材,使靶材的原子被溅射出,以薄膜的形式沉积到硅片上,最终形成半导体芯片中复杂的配线结构。

溅射靶材具有金属镀膜的均匀性、可控性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领域。随着半

导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溅射靶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溅射靶材已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SR5100型高反压大功率片式整流器流器件系列产品研发

高反压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属新型电子元器件类,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产业。

高反压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如大中小型计算机和其外部设备、广播通讯设备、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军事电子装备等的电源系统。该产品是新一代电子整机的关键配套元器件,广泛使用于消费电子、通信、计算机、节能灯、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医疗电子、汽车电子等行业。据统计,目前市场每年对该产品的年需求量约为5亿只,但绝大部分需进口芯片,国内只进行加工封装。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我公司决定利用现有技术自行研制开发该产品,以替代进口,实现该器件的国产化。

高反压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具有高浪涌电流、大电流、低正向压降、高效低功耗等特点,作为一种高压高速整流器件,它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电子设备电源上。同时由于该产品制作工艺和封装形式多种多样,应用方式灵活,从而使得产品的应用将不断深入。目前,国内市场主要靠大量封装进口芯片解决,每年进口4亿只以上,供应严重依赖于国外,预计到“十一五”末年市场需求可达15亿只以上。天光半导体公司具有多年生产肖特基势垒整流二极管的经验,在国内首先采用NiPt/Si合金肖特基接触势垒的制作技术,背面多层金属化技术、正面NiPt、Ti、TiW、Ti、Ag多层金属化及配套的刻蚀等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经实现系列化、多种规格的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具有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能力。具有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能力。依托公司自有技术和技术和现有基础设施,可以较顺利的实现批量化生产。

由于我公司研发的高反压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有着很强的通用性,投放市场后,备受用户欢迎,在替代进口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性能优势:我公司研制生产的功率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由于具有高浪涌电流、大电流、低正向压降、高效低功耗等特点,稳定性能好、可靠性高。其性能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高可靠、高性能的产品质量在替代进口器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价格优势:我公司研制开发生产的功率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所需原材料大多立足于国内,从开发生产到可靠性试验的全过程产业衔接紧密,与进口产品和以单纯依靠进口芯片进行封装生产的厂家相比,成本较低,价格低廉,这就在市场上形成了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市场优势:从目前国内高反压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件研制生产的总体水平来看,芯片尚处初始阶段,而国内市场对产品需求量,每年以较高的发展速度递增长,再加上政策扶持倾斜力度的介入,为我们形成产业化规模,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环境。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名称:新型铁氧体抗电磁干扰磁芯

项目针对现有技术中铁氧体高频抗干扰性能在使用频率上限、频带宽和成本等问题,研发了新型宽频带抗电磁干扰材料,申请和取得了相关发明专利。该材料具有居里温度高、表面电阻率高、价格优势明显等特点,产品解决了1MHz~200MHz频带上的阻抗特性,并在200MHz~300MHz有良好的抗干扰作用。用其制备的各类电感磁芯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本项目近三年新增销售2.07262亿元,新增利润2001.60万元,新增税收860.50万元(不包括增值税和地方附加税金),创收外汇770.00万美元,经济效益明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项目名称:毫米波器件制造工艺研究

毫米波技术是电子通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项目针对毫米波器件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成品率低等特点,对制造工艺进行了研究,突破了精密机加工、精密打弯、焊接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项目研制的波导管精密打弯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已申请国家专利。扩散焊接技术应用于铜合金毫米波器件的成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已应用在我国首部机载SAR雷达以及其他通讯设备中,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项目名称:厚膜片式保险丝关键技术

厚膜片式保险丝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小型保险丝新品种。本技术发明着眼于一种有效缩短制程,降低制造成本的新型片式保险丝及其制造方法。项目通过对保险丝的关键部分—熔断体层,其浆料的金属成分配比的研究,有效地控制不同产品的熔断特性,工艺步骤简单,结构可靠,比传统保险丝的17道工序,有效缩短制程、降低成本。

项目产品既满足电路保护要求,保护功能好;又满足应用电路对保险丝抗浪涌特性和载流能力的要求;项目选择的熔断体金属材料具有比较稳定的金属特性,产品脉冲衰减系数小,可靠性高;熔断体浆料致密性好,产品熔断特性一致好;产品达到无铅无卤素环保要求。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白光LED面光源模块的封装方法

由线路板、固晶、键合、封装基本胶层等工艺步骤组成。本发明有效地降低了单位面积上的发热量,固晶胶提高背面射光的利用率,基层胶层降低了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比传统LED 光源单位面积光通量小能够克服眩光。

特点:发光效率高、易散热、低眩光、应用方便、自主专利技术、ISO9000认证 、Rohs 认证。 (河北神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协举行学术报告会 就热点科学问题发出声音 5月17日,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了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并主持报告会。有关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全国学会和相关社团的负责同志,部分高校师生,以及部分新闻媒体记者共400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气象学会承办,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农学会和中国预防医学会协办。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近年来,公共卫生安全、转基因技术、全球气候变化、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问题引起了媒体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的认识,代表科技界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发出声音,表明态度,这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责,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据此,中国科协决定举行2010年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邀请了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主任医师等4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防灾减灾、转基因作物、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疫苗免疫等有关社会和科技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与评价,深入地探讨了其成因与机理,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作题为《自然灾害与综合防灾减灾》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近年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巨灾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为沉重的影响。加深对自然灾害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建立政府-企业-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尤其是巨灾防范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史培军教授从自然灾害包括巨灾的定义出发,阐述了其基本特征,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和强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总结了灾害风险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同时,在总结灾害及巨灾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加强综合减灾”和“防范巨灾风险”两大策略以应对自然灾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及其安全性评价》。他指出,转基因育种是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的延伸、发展和新的突破,它与传统育种技术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基因进行转移,不同之处一是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实现更为精准、快速、可控的基因重组和转移,使定向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因而在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性状改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更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年增长率仍然高达7%,总面积达到了 1.34亿公顷,每年

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美国市场70%的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我国多数食用大豆油也是转基因产品),迄今尚未发生具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一贯支持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8年国家正式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又将生物育种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历经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独立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的整体水平已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水稻、棉花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进入国际前列。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作《关于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争论与质疑》的报告。他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在分析气候变化事实,探究气候变化机理,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总体上升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很可能是1950年以来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关于气候变化科学争论和质疑的焦点和科学不确定性问题,主要集中在近百年气候变化观测事实证据的完备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因子作用的相对贡献大小、气候模式和利用模式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可靠性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自2009年11月以来,国外媒体陆续“披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表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多处评估内容不实、论据不牢或引用文献不正规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集中在个别论据的可靠性方面,并不能推翻其主要评估结论,不会从根本上影响IPCC及其评估报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不足以影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和合作行动。客观来看,对气候变化的科学争论是正常的。对于气候变化及其成因与影响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之争,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才能解决或减少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不能否认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艰巨性和现实性。

最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主任医师作题为《中国疫苗免疫现况与挑战》的报告。梁晓峰主任医师在报告中回顾了我国开展免疫工作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前景,以及免疫工作在保障国民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免疫规划全面展开以来,疫苗在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据估算,疫苗针对的儿童传染病减少了3亿多人的发病,减少疫苗针对传染病死亡400多万人。2008年,国家免疫规划进行了扩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疫苗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经达到将5岁以下儿童 HBsAg流行率降到<1%的目标,乙肝疫苗的接种减少了大约1600万~2000万的HBsAg携带者。我国开展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不仅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而且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人群大规模接种工作,使甲流疫苗在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扩大乙肝疫苗接种范围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流动人口和

薄弱地区的免疫预防工作仍然面临挑战。对于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EV71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在中国的使用还需要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开展流行病学、成本效益分析和收集监测数据。同时要开展结合疫苗、联合疫苗的研发和使用。要提高社会对免疫预防的关注度,还要消除公众对疫苗安全性信任的疑问。

报告会上,四位专家分别就听众、新闻媒体和网民关心的防灾减灾、转基因作物、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疫苗免疫等问题作了解释和回答。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第六次中国科协论坛在福州开幕

近年来,传统医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希望用现代科学认识传统医学,基于现代的技术方法研究和发展传统医学。在此大背景下,5月1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第六次中国科协论坛——科学理解传统医学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任本次论坛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任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林志彬教授任本次论坛首席科学家。

来自海内外知名的中医药及藏、蒙、维等传统医学专家、学者共计40余人出席了论坛。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顺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国际联络部部长张建生,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鄢萍,福州市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雷成才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韩启德院士在开幕式书面致辞中指出,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采用了与西方医学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它的发展绝不能死守着几部传统经典医书自我封闭和陶醉。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经验来看,实现自主创新是传统医学自身发展的关键。

科学理解传统医学,就是要运用科学方法验证传统医学成功的治疗经验,将传统医学融入到现代医学之中。在完整保留传统医学特色的同时,完成传统医药向现代医药的转变。传统医药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支撑发展,解决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问题,提高传统医疗服务能力和传统医药产业技术水平。

在为期3天的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论坛的主题“传承创新,和谐发展”,针对传统医学与科学技术现代化,传统医学发展模式,传统医学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传统医学的立法,传统医学的挑战、机遇和对策等内容,采用主题报告加讨论的形式,交流并讨论传统医学的应用和发展,并提出建议。

专家们认为,包括了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鉴于开展传统医学现代研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应以不同的思维

方式、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突破制约传统医学发展的相关问题,针对传统医学的应用和发展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让传统医学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201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京开幕

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第十届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于5月15日上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在此后的一周时间里,全国各地将同期举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了科技活动周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为“科技列车巴中行”科技服务队代表授旗;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代表科技活动周组委会致辞;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代表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宣布2010年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开幕。开幕式由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主持。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北京市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的领导同志和来自首都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和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近1000人出席了科技活动周开幕式。

与会领导在开幕式上为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代表颁发了奖牌和荣誉证书,并为接受“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和“计算机教室”捐赠的四川巴中、甘肃玉树等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代表授牌。

开幕式后,刘延东国务委员和万钢同志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志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在首都博物馆北广场举办的群众性科技示范活动,对参加活动的科普志愿者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今年科技活动周组织了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科技惠及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等四个系列的重要科技活动。本次科技活动周有关部门组织了近百项大型活动,全国各地将举办1500多项大型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历届最多的一次。各地各部门除了举办大型活动外,还将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同期策划启动一系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充分体现了科技活动周在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摘自科技部网站)

紧跟技术进步的脚印

《技术评论》评出2010年10项方兴未艾的技术(上) 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10 项可能改变世界面貌的新兴技术。今年,榜上有名的包括实时搜索、社会化电视、绿色水泥等等,其中有些技术可能刚刚“小荷才露尖尖角”,比如“双效抗体”等;另外一些技术已经成为业界人士脑海中的热门词汇,比如云计算。无论如何,这些技术必将会在2010年的世界“搅动一池春水”,有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1.实时搜索——社交网络正刷新搜寻信息的方式

时下,以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实时网络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正是基于网民对新兴资讯速度和实时性的更高要求,搜索引擎领域应需而动,“实时搜索(Real Time Search)”概念应运而生。以谷歌为代表的国外搜索巨头相继推出了相应服务。

谷歌表示,网络上每天都会产生出超过10亿条的即时信息,而此前着重于“历史搜索”的技术难以及时捕获最新信息。鉴于此,谷歌1月1日推出了“实时搜索”服务,力争在海量信息中,为用户提供某个时刻他最需要的信息,用户不仅可以获得来自各类社交博客、微博和新闻报道的第一手咨询,还能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来按需搜索,网络环境也因此变得更便捷、简单。

微软公司搜索技术中心的负责人肖恩?萨切特则认为“实时搜索”这种说法太局限,他表示,微软公司的“必应”搜索服务不仅可以从社交网站过滤出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而且也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扩展,最终,通过人们键入的关键字,“必应”将会为人们提供一对一的交流。

2.社会化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

虽然近年来实时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诸如冬奥运和格莱美音乐颁奖典礼等重大事件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出现了比之前更多的新闻和评论。电视业正在慢慢复苏,这或许可以归结于一些新的“观看”方式的诞生: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使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来传输文本、发送推特信息、实时提供明星的绯闻逸事等。

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的特邀科学家玛丽-乔斯?蒙特佩蒂已经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研究“社会化电视”(Social TV)——把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社会化网络”和更加被动的传统电视收视习惯进行无缝连接。这样做的目标是:使看电视成为不同地方的观众们能够相互分享和讨论,并且让每个观众能更快地找到他们想要看的节目。

蒙特佩蒂希望将不同的通讯系统连接在一起,尤其是将手机和宽带服务连接在一起,来创造一种优雅的用户体验。她正在同英国电信(BT)公司着手研发这套系统,BT向英国和爱尔兰的1500万人(其中一半是数字电视的订户)提供宽带连接服务。

去年年底,蒙特佩蒂展示了一套非常有趣的系统原型:一个中央数据库将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的视频集中在一起,让社交网络的用户分享特定的数据,然后将视频传送到用户的电视机上,让用户能够通过手机发送评论并且对电视节目进行评级。这种应用程序也让用户告诉网络,他们希望什么程序出现在其电视上。

例如,如果用户的某个朋友向他推荐了某个视频,用户也同意接受,这个视频将会在某个指定的时间出现在用户的电视屏幕上。除了考虑到商业因素外,蒙特佩蒂也希望社会化电视网站帮助相距遥远的朋友和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今年2月,蒙特佩蒂的团队向BT公司提交了该系统的精简版本。BT公司大学战略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杰夫?帕特摩尔说,这样的一套系统可能将于今年横空出世。蒙特佩蒂正急切等着美国部署社会化电视网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