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物化”形象解读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物化”形象解读

“物化”一词作为审美创造中的一种入思范

式,在理论上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实践上是古代文人们期冀达到的审美境界。文人们如果想要通过诗词文委婉含蓄地传达意愿,就需将主体的身与心通过艺术的手段移情于大自然中的某种客体,移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苏轼作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在诗、词、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

因而在审美上能够达到一种

“通境”。物化视角到了他这里有了新的发展,而他笔下的物化形象的丰富多彩更是影响了后世文人对物象内涵的继承。前、后《赤壁赋》或笔力舒缓流畅,或心境崎岖艰难,但每篇文赋的结尾都达到了一种

物我合一的精神超脱。文赋中的物化形象变换闪烁的背后,隐含的正是苏轼一生中儒释道思想的复杂交缠。

一、从“庄周梦蝶”到“身与竹化”

物化概念最早发源于《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老子从哲学理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道”为万物之恒长,若能坚守“道法自然”,那么本体与万物将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即“物化”

。正式明确“物化”这一概念则是在《庄子·齐物论》中,也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具体的物化形象———

蝴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直观能够领悟到的是

庄子“齐万物,等生死”的宇宙观,“魂交”与“形接”并存。但问题有三:

首先,“物化”一词究竟如何解释。笔者最认同的是今人陈鼓应的阐释:

“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1]

在庄子看

来,梦与醒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也就是“梦觉合一”。庄子将蝴蝶这个审美客体物化为审美主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物化”形象解读

靳莹晖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苏轼笔下的诗词文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的

“物化”传统直接承袭“庄周梦蝶”之典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象。在经过“身与竹化”理论的发展后,这些物化形象本身的内涵得到了深化与开阔。物化形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就是儒释道相互缠绕的思想渊源。在《前后赤壁赋》两篇文赋中,苏轼的精神物象———水与月、山与鹤所隐含的或萧散旷达的禅悦倾向、或高蹈于道的精神超越,都是苏轼复杂深沉的人生观与哲学观所结成的文化景象。

关键词:赤壁赋;物化形象;禅悦;道家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8)06-0012-04

收稿日期:2018-02-2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类课程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2017jyxm0952)作者简介:靳莹晖(1995—),女,河南鹤壁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艺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33卷第06期圆园18年06月

Vol.33熏No.06

Jun .熏2018

DOI:10.16069/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6562978.html,ki.51-1610/g4.2018.06.002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