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探究{第32课将相和}

课堂探究{第32课将相和}

课堂探究{第32课将相和}
课堂探究{第32课将相和}

一起学课文

1.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

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我的学习】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蔺相如想到了两种可能性及其对策,目的是 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 ,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 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超人。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 2.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给了蔺相如。

【我的学习】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蔺相如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勃然大怒。而是 以“璧上有瑕”为由,在秦王没有戒心的情况下,巧妙地骗回和氏璧,说明了蔺 相如非常机智,能够看透对方心思而随机应变。

3.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我的学习】蔺相如作为小国的一个上大夫,居然敢对秦王说“跟您拼了” 。可 见他毅然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蔺相如以其人 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誓死维护国家的威严。令人敬佩。

4. 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我的学习】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可见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

5.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我的学习】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胸襟博大的品质让廉颇自惭形秽,并主动

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负荆请罪”体现了廉颇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

我的小问题

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了蔺相如什么性格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样 的联系?

【我的学习】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 。 “完璧归赵”刻 画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智慧超群;; “渑池之会”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勇敢无畏、 才智过人; “负荆请罪”高度赞扬了他容忍大度的宽阔胸怀。这三个故事是相对 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其中“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 “渑池之会” 和“完璧归赵”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课文告诉我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 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 精神。

课文结构梳理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 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 道理。 4. 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

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 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以前只是赵国

将相和 教学实录

《将相和》课文简说及教学过程 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7、我们看,廉颇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强烈的不满,不服,他用了一个什么句?(感叹句)对,很明显,感叹句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还用了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哪句是反问句?意思是什么? 8、但廉颇用反问句来说,那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就更强烈,谁来读读这个反问句?抽两个学生对比读。(表扬,他钻到廉颇心里去了。) 9、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段中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廉颇极度的愤慨?(哼)很好,你哼一下,这廉

《将相和》导学案(教师版)

2016学年下学期五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案(老师版)主备人:审核人: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___ 课题: 18 将相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案方法:情感法探讨交流法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司马迁的相关资料 教案时间:2课时 教案过程: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请把每个生字组词写拼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想一想:“将”“相”分别指谁? 4、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5、预习《资料袋》的内容。 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并抄写2遍。 赵王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能耐诸位击缶 鼓瑟推辞拒绝胆怯和氏璧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理直气壮无价之宝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读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 yǔn nuòdǎn qièjù jué gǔ sè ( ) ( ) ( ) ( ) ( ) zhū wèi hé shì bì zhào guó fù jīng qǐng zuì ( ) ( ) ( ) (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 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 一下。 2、板书课题,解释题意:“将”和“相”分别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 3、质疑激趣: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你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 的内容吗?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范文最新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1 / 8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范文最新推荐------------------------------------------------------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3 / 8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将相和》第一课时 柏树小学马洁一、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

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指导字音字形 2、思考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自己概括出小标题 3、解读课题 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 (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 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 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 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 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师:是啊,廉颇多厉害啊!而蔺相如出身低微,轻而易举的就当上了上卿。如果你是廉颇,你能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18《将相和》导学案(教师版)

18《将相和》导学案(教师版)

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__ 家长签名 _________ 日期 ___ 课题: 18 将相和 学习目标 : 1 、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 的 爱国思想 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 1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 情感法 探讨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搜集司马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请把每个生字组词写拼音。 2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 、想一想:“将”“相”分别指谁? 4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016 学年下学期五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 案 老师

5 、预习《资料袋》的内容。 预习检测 1 、读准下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并抄写 2 遍。 赵王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能耐诸位击缶 鼓瑟推辞拒绝胆怯和氏璧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理直气壮无价之宝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 、读拼音,写词语。 zhào j íy ǔn nuòdǎn qi èj ùjuég ǔ s è ( ) () () ( ) () zh ū w èi h éshìb ìzhào gu ó f ùjīng q ǐng zu ì ( ) () ()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 、板书课题,解释题意:“将”和“相”分别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 3 、质疑激趣: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王素丽 教材版本:人教版 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小学五年级 册别: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由来; 3、通过朗读讲解,体会廉颇知错能改和蔺相如顾全大 局的品质,理解“以和为贵”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和人物神态动作,深刻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 能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顾全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四】教学方法:教法:理清脉络明确任务,形式多样内化人物、品 味语言触发感悟。 学法:诵读法、体验法、实践法(教、扶、放) 【五】组织形式:随文批注的集体教学。 【六】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纸、学生自制的帽子和胡子、“荆条”、对联、扇子。 【七】教学设计意图: 《将相和》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负荆请罪”中人物品质著显,精神历久弥新,教学意义深重,所以我将其独立为一个课时,使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染。 教学中,我打算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使学生了解将相矛盾所在,通过回顾前文,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而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就变得丰满而立体起来。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打算让学生想象将相二人的对话,进行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相信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同时,也深化了将相人物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意义上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将相和 导学案

18、《将相和》学讲稿 在中国古代有一段重要的时期,叫战国时期,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当时,我们中原大地上有七个有名的国家:秦、赵、魏、楚、齐、韩、燕。这些国家之间连年战争,特别是被称为“土狼之国”的秦国,今天拉拢这个国家打那个国家,明天拉拢那个国家打这个国家,“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战国时期。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1、读课题,题目中的“将”指的是,“相”指的是,“和”的意思是 “将相和”的意思是 2、读一读资料袋,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3、读一读,写一写。 赵王、和氏璧、召开、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侮辱、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4、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下面的词语。 无价之宝 理屈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理直气壮 绝口不提 同心协力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推辞 缶 二、小组合作,感知大意。 1、分段读文,互相倾听,注意指出问题。 2、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尝试着给每个小故事起一个名字,并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全文,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课时 一、研读故事,探究人物形象。 1、完璧归赵 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他怎样与秦王一步步展开斗争的,结果如何?标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说说自己的体会。 2、渑池之会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拼”,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从上面两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负荆请罪 同学们,你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立即负荆请罪,你对廉颇有了怎样的认识?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获奖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

18、将相和导学案 (2) (1)

南河镇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语文年级五主备人张玲执教人_张玲_学习内容18、将相和课时二课时课型预习、反馈、展示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能耐、堵住、和氏璧、无价之宝、理志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准备诱发】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板书课题:18将相和【我会自学】 1、学生简要介绍自己知道的历史人物。 2、学生齐读题目,并释题。 学习目标: 1、“将”与“相”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会么曾经不和?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3、讨论交流。 4、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将相和课堂实录定稿版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将相和》课堂实录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 (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 生:将相和 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 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 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部编人教《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蔺相如廉颇的语言、行动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划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18将相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写“赵、璧”等9个生字,会认“璧、诺”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允诺”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及反思 不理解的词语作标记! 学习流程: 一. 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20分钟) 1、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2、读一读“资料袋”批画知识点。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3、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 4、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给课后方格中的生字组词。读读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三.合作与探究(10分钟)。 1、互相读字词、合作读课文并对子交流自主学习环节中不懂的问题。 2、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和《》。 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在小组内交流。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4.完成课后第四题。 四. 达标测评:8分钟 1.指名读字组词 2.听写词语 3.抽读课文 五、整理导学案(红笔完善,批改)1分钟 了解时代背景 1.战国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我能通过读、议、演等形式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2. 我能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难点) 学法指导及反思 最好用上关联词语! 蔺相如、廉颇后来怎样了?还想知道《史记》中其它精彩故事吗?课外找来读读吧 要演出人物的特点呀!

将相和人物

廉颇 (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 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魏国。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蔺相如 (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赵王 赵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因公子章的母亲和右效司寇田不礼发生了苟且之事,被赵武灵王囚禁于冷宫中,将太子章给废了,于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赵武灵王怕兄弟俩因权力而残杀,在前295年封赵章为安阳君(安阳君在当时仅次于国王之下,握有赵国近乎一半的土地。)。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秦王 (公元前381-公元前338) 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

《将相和》导学案

《将相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 1. 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用毕生的经历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2. 历史背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故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 即秦、楚、燕、韩、赵、魏、齐,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一、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课文中的字词。 (1)辨字组词。 赵()壁()瑟()距()猪() 赴()璧()琴()拒()诸() (2)读下面的词语,在小组里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心协力高头大马 完璧归赵绝口不提负荆请罪理屈词穷 (3)思考:课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课文是由那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课文中的“将”是指,“相”是指。我给课文中的故事加的小标题分别是: 、和。 二、合作学习 精读课文,共同探究。 2. 人物扫描,捕捉形象。

(1)我喜欢第页“”句至“”。因为所以。 (2)我喜欢课文“”,这段的表达方法,因为,所以。 (3)我喜欢课文中这个人物,因为所以。 4.才艺展示,加深理解。 我们是第小组的同学,下面由我们为大家表演故事“”。5.德育链接,畅谈收获。 三、用中学习 1.读拼音写汉字。 Zhào jíxìng zhào chéng nuòdǎn qiè ( ) ( ) ( ) ( ) Qín sèjīng tiáo zhūwèi héshìbì ( ) ( ) ( ) ( ) 2.成语填空。 完()归赵同心()力理直气() ()口不提负()请罪理()词穷 ()无不克战无不()无()之宝 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1)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2)因回避而不说话。() 3)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4)理亏。() 5)比喻物归原主。() 4.填空。 1)《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的纪传体史书——《》。 这部书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之为“,”。 2)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是为了侮辱赵王。蔺相如机智勇敢地 逼着秦王,因而为赵王挽回了面子,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3)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实质上是由于廉 颇,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 实际上是源于。 【语文天地】 1. 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关的成语。 廉颇——()蔺相如——()

将相和教学设计完整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将相和》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拟写:江丽娜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1、读课题 学习3个多音字 2、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文中的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预设,使学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设: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小学语文:将相和 教案

32* 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1.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