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作者:荣倩雯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而会话含义指的是透过语言形式表达的字面意义,根据语境和相关知识,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义。格赖斯认为,违反合作原则的任何一个准则都能产生会话含义。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都以语言运用为研究对象。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21-02

自1962年创立言语行为理论后,言外之意成了言语行为的代名词。(Austin,1962:33)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老师的方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Levinson,1983:392)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塞尔认为间接言语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为会话原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到的方法。

一、语言的间接性

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常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间接地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赛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Searle,1969:25)

塞尔指出,实施言语行为时最简单的情况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确切地表达出了其字面意义。但更多情况下是通过间接表达方式实现说话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就是间接言语行为。(何兆熊, 2000:21)例如:(1)Father: Linda, somebody is at door. Linda: I’m washing my hair.(2)Father: Mary, somebody is at the door. Mary: I’m watching the baseball match.

从Linda和Mary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们都明白父亲“somebody is at door”的言外之意,就是让她们去开门。然而,Linda正在洗头,无法开门。而Mary正在看喜爱的电视节目,不愿

走开。但为了父亲的面子,她们均使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让父亲推断出女儿的间接拒绝。再看这个例子:Husband: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Wife: Okay,but I veto I-C-E-C-R-E-A-M-S.

夫妻双方不想让孩子知道她们谈话的内容,就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妻子不想让丈夫给孩子买冰淇淋,但在孩子的面前,她又担心孩子听到冰淇淋会闹着要个不停,于是她就变换了表达方式,不直接说出冰淇淋。vote足以让丈夫知道她的想法,又巧妙地让孩子听不懂妈妈的言外之意。

以上两组例句均采用间接的回答方式。例(1)采用了间接的否定方式,而例(2)则采用了排除第三者的间接表达方式。就表面意义而言,例(1)中两个人所说的话之间似乎没有联系,但在言外行为或者交际行为这个更深的层次上,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是有联系的,因而我们就能理解对话的含义。

二、会话含义

词句常会被人们利用来表达与字面所述不尽相同的含蓄内容。会话含义理论是由格赖斯在1976年提出。格赖斯认为: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默契,一种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中的合作原则。(Grice,1981:236)合作原则分为四个准则:(1)质量准则;(2)数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会话含义指的是因说话人遵守或违反某项准则而由听话人结合语境所推导出的超出话语本身意义的另一层意义。

日常生活中,话语的实际意义有时与字面内容背道而驰,这里有背景文化因素,亦有会话场景的限制,及至会话人主观选择的因素。但这种情况丝毫不影响相互沟通程序及目的的顺利实施和圆满达成。因为,隐含意图照样在谈话各方中间通行无阻。说话人表面上是违反合作原则,但在深层次上还是遵守了合作原则,虽然不排除有些约定俗成的成分在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从一些对话中观察这样的现象。例如:(1)A: I am out of petrol.B: 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2)A: Where does C live? B: Somewhere in the south of France.(3)A: Mrs X is an old bag. B: The weather has been quite deli ghtful this summer, hasn’t it?

(1)中B违反了“相关准则”,但暗含了在加油站能买到汽油,这样汽车就可以正常行驶了,不会影响行程。这样的信息在语境中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并不需要对方再加入其他的因素去分析。(2)中B违反了“数量准则”,但这样的回答会给对方一种暗示他并不知道C的确切地址,而不是用他不知道这样直白的回答来表达。(3)中B违反了“相关准则”,但是委婉地表示A不应该背后谈论别人。从(2)和(3)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听者是在积极主动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根据双方共知的语境推导出蕴涵的意义。(何自然, 1992:10)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回答的一方谈论的也是同一话题,但是他会谈论似乎无关的多余的内容,似乎说者无意,但听者一定是有心的,彼此间有着会话的默契。请看这个例子:A: How is Cgetting with his job in the bank? B: Oh quite well; he likes his colleagues and hasn’t been to prison yet.

作为对A的回答,quite well已基本足够了,但B又说了以下两句,提供了似乎毫无必要的信息。这样,A可推导出B的会话含义:要么C易被工作之便所诱惑,干出不法之事,要么C的同僚属于不良之辈。

三、结束语

在交际时,正确理解和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我们不但能够了解到说话人本来的所指含义, 还能了解到他(她)话语中潜在的含义,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过程。

【参考文献】

[1]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32-35.

[2]Grice,H.P.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Cole(ed.)[M].1981:236.

[3]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379-431.

[4]Searle,J.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22-26.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摘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4.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14.

[7]徐盛恒.“语用推理”[J].外语学刊,1991,1:1-7.

责任编辑:武聪

通过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提高听力水平

通过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提高听力水平 1 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是美国 语言学家John Searle 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换句话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真实意图[1]。例如: (1) 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 (2) He is coming. 这两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只按照字面意义 和句子形式去理解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或陈述一个事实,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人的不同意图,这两个句子的所表达的意义远不止询问或告知,还可以是“请求”、“命令”或“警告”“威胁”“描述”。由此可见,要理解会话含义仅靠字面意义是不够的,因此在听力中会给听者造成理解话语的障碍。 2 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2.1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对“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 间接言语行为,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听话者能很容易从语句的字面意思理解到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 (1)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2)I 'd rather you didn 't do it any more. (3)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light. (4)Do you know what time it is? 2.2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不是按习惯就可以推断出句子的言外之意,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 意思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而且很不固定, 说话者的话语意义要通过语境和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推断出来。例如: (1) The kitchen is in a little bit mass. 如果是妻子对丈夫说的话,那它所表达的不是“厨房有点乱”这一事实,隐含的意思是请求丈夫打扫一下,因此妻子期待丈夫的反应不是同意她的说法而是行动起来。由此可见,在识别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时,听话者往往通过语境等语外因素做一番推理。塞尔(1975)认为: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说 话人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信息, 加上听话人一方的一般推理和和推断能力, 说话人与听话人所交流的要比说话人实际说出

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商务交际

论文摘要: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商务会话中常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是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课程,对商务英语的教学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会话含义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即ESP的一个分支,其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此时的西方语言学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67年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作的三次学术报告中指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合作原则是由四条准则构成的:量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质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evantmaxim)——要有关联,即话语要切题。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大多遵守的规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请看下面的例子: A:What do you intend to do today? B: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 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表面上同A的问话毫无关系的话作为回应。这是B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只说她头痛,从而让A明白,她今天不打算做任何事情。只要略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会话含义是人们日常会话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通常人们在口语交往过程中所表达的意义有两种:一是说话人所说句子的字面意义;一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如果谈话的参与者都有把话继续下去的愿望,那么听话人就得借助谈话人的常识、共有知识及推理能力来作语用分析,以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他人成功地进行交易,为达此目的谈判者在会话过程中必然遵循合作的原则。在商务口语交际中,由于受当时的交际环境、交际心态、交际对象以及交际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说话人常常会用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进行交流。如果商务人员能够运用一定的会话含义方面的理论,就可以透过对方话语的字里行间推导出其“会话含义”,以领会对方言外之意,使商务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以下拟就商务英语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予以探讨,以期对商务英语教学及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 (一)违反数量准则 请看以下对话: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Vs.Utterance Meaning): 1)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4)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 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可分为四类:基本条件(essential conditions)、命题内容条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s)、预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和真诚条件(sincerityconditions)。 五.会话原则

直接与间接

从语用、语义方面看间接与直接 摘要:间接语言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辞格、间接语言行为以及会话含义体现出来。而直接语言强调的是简明畅达。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英语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表达则倾向于直接明快。本文将会着重从语用、语义两个层次分析研究语言的间接性。 关键词:直接语言间接语言语用语义表达方式 The study of Indirect Speech and Direct Speech in Pragmatic Function and Semantic Abstract:Indirect speech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languag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by polite speech, rhetoric,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But direct speech emphasizes concision and fluency.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inguistic family, so English tends to indirection and euphemism, Chinese is direct and smooth. This thesis will incline to study the indirection of language from two aspects—Pragmatic Function and Semantic. Key words:direct speech indirect speech pragmatic function semantic the style of expression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与商务往来也日益增多。而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有共知的前提,才可能推导出说话人的含义,否则便会导致歧义。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意,即“言外之意”(implicature)。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tn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间接语言现象的表达方式 间接语言现象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体现出来:礼貌语言、辞格、间接语言行为以及会话含义。【1】 1、礼貌语言(polite speech)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获得一个目的的一种方式。礼貌程度与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利奇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需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如: (1)Pass me the salt. (2)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显然,以上两句中的(2)比(1)显得更得体、更礼貌。(2)句具有双重功能,它形式上是询问有无能力,而实际上是间接的请求,使听话人多了一份选择。 在某些语言表达领域,汉语比英语更注重礼貌原则,如汉语中有一套较为复杂的敬称与谦称词汇系统以及一套自己的等级式的称谓系统。

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

论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 1、引言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在我们的话语交际里,间接言语行为普遍存在,并大大超过直接的言 语行为( JacobL.Mey: 2001)。间接言语行为是相对于直接言语行为而言的。所谓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话语直接表达言外行为。相反,间接言语 行为就是话语和言外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说话者不会直接表达他们 的意图( Yan Huang,2007 )。而Brown 和Levison. 又把它看作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所以,本文将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功能进行简要 分析。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众所周知,奥斯汀率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语言不应该仅仅被用来告知或描述某个事情,而是应该用来行事的。后来,在奥 斯汀基础上,赛尔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 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语行为的情况。也就是说, 说话者往往不会直接说出他们的意图,而是采用另一种言语行为拐弯抹 角的去表达(贾敏,2011) 。 总体来讲,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两类,即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对而言,前者理解起来比后者更容易,因 为它完全可以从形式或者字面意思上理解。而后者必须依赖语境,需要 依靠双方的共有知识和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推 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比规约性更间接。

3、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功能间接言语行为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间接言语的使用通常都是出于礼貌的目的(Yan Huang, 2007) 。由于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那么,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礼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礼貌,维护对方的面子,有利于使交际顺利的进行下去。 目前来看,关于礼貌一共有四种理论模式,包括‘社会准则'模式、‘会话'模式、‘面子理论'模式以及‘会话合同' 模式。就这四种模式而言,最具影响力且最全面的是Brown 和Levison 的经典的面子理论( Yan Huang, 2007 )。面子在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观念,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会尽力维护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从而使交际顺利地完成。礼貌是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它有助于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贾丽媛,刘陈艳,2011) 。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种社会交往,当面对他人的邀请、请求或建议,而我们又想拒绝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怎样表达才不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而间接言语行为刚好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3.1 提出或拒绝请求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想要提出或者拒绝某人的请求的时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言语行为都可以。而考虑到面子的因素,我们通常倾向于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实现我们的交际意图。 我们通常采用疑问的句式来提出请求,比如:明天早上七点钟能来接我吗?这种句式对听者来说会显得有礼貌主要是由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询问,而实际上它也是一个请求。所以听话者就有选择的机会,既可以给出肯定回答,也可以给出否定回答。而说话者即使被拒绝,也不

会话含义与交际意图

会话含义与交际意图 Abstract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Grice归纳的会话含义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很有说服力。后继学者虽然对此多有质疑,但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同交际意图的表达和识别密切相关.本文就交际意图与会话含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会话含义的产生及推导机制出发,对会话含义的基本特征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规约意义交际意图 一、会话含意 人们用言语交际是为了传达某种交际意图,即用话语表达一定的意义。语言学理论认为,为了保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交际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也有人把话语表达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话语的自然意义指人们能按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话语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在特定的场合下人们意欲表达某种交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涉及到交际和交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在此基础上Grice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为了配合会话含意理论,Grice首先提出了“合作原则”,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合作原则”包括: (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对象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少于或超出交际对象所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不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应切题,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能避而不答或答非所问;(4)方式准则:为了表达清楚明白,必须做到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罗嗦;要井井有条、避免杂乱。 不过,Grice还认为,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并不是不能违反准则,有时说话人会不讲究表面上是否遵守准则,甚至有时为了表达自己意欲表达的言下之意,说话人会故意在表面上违反这些准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Grice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的推导是在听话人认定说话人遵守合作原则的情况下,结合语境,对违反准则的话语进行推理,弄清说话人在会话中赖以保持合作的言下之意,也就是弄清所说的话语足以使会话得以继续下去的“特殊含意”。如:A: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B: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例中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表面上同A的问话毫无关系的话作为回应。这里B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只说他要做作业,从而让A明白,他不能去。 请再看下例对话:A:Is there any shopping to do?B:We'll be away for most of the weekend.对话中B想通过“周末不在家”的信息来回应A的问题,这又是一个违反关系准则的例子,他可能想通过这句话向A传达他的意图:不用到商店买东西了。但A是不是一定能推断出B的这一意图呢?即使A以“周末不在家”作为前提进行推理,他也不能确定B是否想到商店买东西,因为B的话语中存在以下种种隐含意义:a.If we are away for the weekend,we won't need food.b.If we are away for the weekend,we won't be able to go shopping.c.If we don't go shopping,we won't have food on our return.那么这里的会话含意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会话含意理论,我们似乎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话含意理论只能说明“会话含意”的“可推导性”,并不能说明它是怎样被推导出来的,为什么听话人只能做一种推导,而不能做别的推导。

第六章语用学

第六章语用学 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 一、语用 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一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二、语言环境 语言交际环境简称语境。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既可以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也可以包括言语外部的时间、空间等自然和社会环境。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广义的语境。 三、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兴起 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bnap)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提出的。 第二节交际原则 一、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P.H.Grice)提出来的。 格赖斯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实际上有时说话人故意或者被迫违反某些合作原则,这使听话人可能会上当受骗,可能知道对方不愿意合作,也可能透过话语的字面意思领会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即会话含意。 (二)合作原则的内容 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 1.真实准则 真实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说假话或缺乏根据的话。 2.适量准则 适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含有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重复罗嗦。 3.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 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具体而言就是: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 二、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的提出 在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之后,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会话原则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就提出了"礼貌原则"。他认为:"Grice在解释会话含义时和Searle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时都提到礼貌是他们分析中省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认为研究间接言语行为最有希望的途径就是扩大Grice对会话含义所作出的概括,使它除了合作原则之外,还包括其他的原则,特别要包括礼貌原则。 (二)礼貌原则的内容 礼貌原则不等同于礼貌语言,如"你(您)好"、"谢谢"、"对不起"和"再见"等,这些只是最常用的表达最普遍的人际关系的惯用语,从总体上看,礼貌原则是以"利他"作为特征的。

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作者:荣倩雯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而会话含义指的是透过语言形式表达的字面意义,根据语境和相关知识,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义。格赖斯认为,违反合作原则的任何一个准则都能产生会话含义。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都以语言运用为研究对象。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21-02 自1962年创立言语行为理论后,言外之意成了言语行为的代名词。(Austin,1962:33)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老师的方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Levinson,1983:392)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塞尔认为间接言语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为会话原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到的方法。 一、语言的间接性 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常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间接地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赛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Searle,1969:25) 塞尔指出,实施言语行为时最简单的情况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确切地表达出了其字面意义。但更多情况下是通过间接表达方式实现说话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就是间接言语行为。(何兆熊, 2000:21)例如:(1)Father: Linda, somebody is at door. Linda: I’m washing my hair.(2)Father: Mary, somebody is at the door. Mary: I’m watching the baseball match. 从Linda和Mary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们都明白父亲“somebody is at door”的言外之意,就是让她们去开门。然而,Linda正在洗头,无法开门。而Mary正在看喜爱的电视节目,不愿 走开。但为了父亲的面子,她们均使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让父亲推断出女儿的间接拒绝。再看这个例子:Husband: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Wife: Okay,but I veto I-C-E-C-R-E-A-M-S. 夫妻双方不想让孩子知道她们谈话的内容,就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妻子不想让丈夫给孩子买冰淇淋,但在孩子的面前,她又担心孩子听到冰淇淋会闹着要个不停,于是她就变换了表达方式,不直接说出冰淇淋。vote足以让丈夫知道她的想法,又巧妙地让孩子听不懂妈妈的言外之意。

言语交际艺术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语言言语言语交际 台湾学者沈谦:“中华民族有两项绝活一一美食和美辞。”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例(1)餐厅。啤酒杯里发现了苍蝇。 例(2)今天下雨 一方面,语言产生于言语,是从言语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反过来有制约言语 二、区分“言语”和“语言”的意义。 很多时候是用“语言”笼统地指两者。英语中两者的写法却完全不同。语言是language,言语是speech。区分两者就使人们明白了语言是社会的,具有稳定性,数量也有限。而言语是个人的,不如语言稳定和有规律,在数量上也显得庞杂。 三、言语交际及其特点. 言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特点: (一)及时性。(体现在它的1、同步性2、突发性3、连续性) (二)暂留性。 (三)现场性。(1、接收对象的特定性。2、特定时空的制约性。场景氛围的现实性。)(四)综合性。 第二节言语交际是一种行为 一、言语交际与社会发展 言语交际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是人们彼此之间需求而产生的. 二、言语行为 英国学者奥斯汀首创“言语行为”理论。当人们每说一句话的时候,一般总涉及三种不同的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也有译为表现行为、非表现行为、收言后果行为等。) 言内行为:说出有意义话语的行为。 言外行为:说话者想通过说话实施某种行为。言后行为:说出的话对听话者或其他人产生影响从而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 三、言语交际行为的动机 首先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如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表达情感的需要等。)其次是为了追求更大利益的获得。 因为你有些什么想要,所以你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第三节言语交际是一个过程 一、言语交际过程的一般图式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 语法学家通常把句子分作陈述、疑问、惊叹、祈使4项,仿佛这既是句子形式的分类,又是句子语用的分类。语用学家主张把句子的形式分类和语用分类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有丰富的蕴涵。例如: ①谁知道?(教师问学生)=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语用:测试) ②谁知道?(回答调查人员)=没有人知道(此事奥秘)。(语用:否定) ③(追忆某事)谁知道!(后来又发生这样的事)(语用:惊讶) 上面三个句子的“谁知道”在形式上都是疑问,但是①的语用是测试,②是否定,③是惊讶。在情境上,①是课堂提问;②是回答查询;③是自我回忆。从这种角度去看句子,可以看出句子不仅表示一个意思,而且也是代表说话人的一种行为,称为“语言行为”。 言语行为里的成事动词 言语行为的研究者往往特别注意语言中的“成事动词”,因为它们的语用的力量特别明显。例如:“我把此书献给教过我的老师们。”这里的“献” 即是成事动词,因为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献”的动作已经完成了。又如司令员对士兵说:“我命令你们向正前方射击”和法官在法 庭上说:“我宣判你有罪”,两句中的“命令”和“宣判”都是成事动词。其他的例子如(图一) 图一 这类句子的语法形式有如下的特点:①主语为第一人称。②时间为瞬息。③受事者为 第二人称。④句子是肯定语气。 言语行为的类型 “言语行为”这个概念是奥斯汀的遗著(1962)和塞尔勒的著作(1969)中提出来的, 他们把语言行为分为4种主要类型,不过他们提出的术语没有确立。 ①发声的行为。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这是属于物理性质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 ②表示蕴涵的行为。即紧接物理性行为的心理行为,即紧接字面意义的蕴涵意义;诸 如允诺、申述、祈求、命令、建议等。 ③收效的行为。劝告──听从了劝告;警告──认识了危险;引诱──接受了诱惑;欺骗──受了欺骗;等等。收效的行为特别说明句子的力量。 ④提出命题的行为。例如宣布发现一个新星;预测将有地震;重述某哲学家的论点等。 上述4类的区分不是很严密的。例如示意类的“命令”也可以发展为“命令──接受命令”,即从②类归到③类;相反,警告不听,欺骗不遂,③类也就变②类。至于④类“提出命题的

浅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浅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的论 文 语言文化论文

论文关健词:言语行为理论价值缺憾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语言具有了三种功能描:描述世界,创造世界与心智加工,纠正了传统的语言单一功能,进一步明确了语言的重要性。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述评,并对该理论的价值与缺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引言 austin与seade的言语行为理论,和grice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一起促进了语用学的研究,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如 leech(1981, 1983)t.evinson (1980, 1983 ),顾曰国(1989,1994),陈海庆、张绍杰(2001),张绍杰(1994),辛斌(1995),段开成(1988),束定芳(1989),苗兴伟(1999),扬清(1989)等等。本文作者也参考了国内外多方面研究成果,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述评,分析指出其应用价值和哲学意义,并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缺憾与不足。 二、austin(1911一1960)与searle(1932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9154441.html,”‘”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理解的话,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任何一种语言里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都是无穷的,但人们运用这无穷的话语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二)austin对表述句与施为句的区分 austin指出(1962),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

[浅析,间接,言语,其他论文文档]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交际教学 论文摘要:间接地使用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称之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并给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和间接交际的策略。 只要对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稍加观察,便可以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拐弯抹角”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们经过综合的论述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对英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不了解,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语言的错误或语用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英语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和间接交际的策略。 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家奥斯汀(J. L. Austin )。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可能在同时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illo-cu}t} on})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语用研究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同说话人的意图一致。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 R.Searle)1969年在他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一书中从根本上修订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间接言语行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一种是表面的,另一种是蕴含的。如:当说Can youpass me the salt?这句话时,说话人表面上在实施“询问”听话人(给他)递盐的能力这个言外行为,但其话语真正的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是在“请求”听话人(给他)把盐递过来,这个“请求”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而提出的。正如塞尔所说的那样,说话人是通过实施“询问”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言外行为“请求”。 间接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是:说话人在说出的一句话里表示了一层意思的同时怎么会又表示另外的意思?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到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的?从说话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如何产生这类语句的问题;而从听话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如何理解这类语句的问题。对于如何判断一句话的间接言外行为,何兆熊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习语论(idiom theory ),另一种是推理论(inferencetheor y ) 。 Searle是个推理派,他认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也就是说,Searle的解决办法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

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章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一〕理论背景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由西方的学者建立和开展起来的。语用学的很多根本观点都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的意义理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语用学〞这一专业术语和符号学三分说,这是语用学研究的开端。继莫里斯之后,语用学的研究走出了纯理论的设想阶段,获得了重大的开展:首先,美国哲学家奥斯汀在1955年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当时的逻辑实证主义发起了挑战。接着,美国语言学家赛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继承、修正、开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接着,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的哈佛大学的讲座演讲会上,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那么〞及其包含的四条准那么:量准那么、质准那么、关系准那么和方式准那么。哲学家们的建树为语用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根底和框架。1977年,?语用学杂志?的出版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正式得到了成认。 〔二〕会话含义理论的内容 关于语用学研究课题有很多方面,而其中语用原那么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研究课题。格赖斯1967年提出“合作原那么〞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怎样互相合作以及如何理解表达者的话语意图。会话含义理论自其提出到如今已经有30多年了,在这段时间中,会话含义理论经历了“创立——修补——重构〞三个阶段,从古典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开展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古典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古典的会话含义理论主要包括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利奇的礼貌原那么。格赖斯在1957年的?意义?一文中正式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这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在这里格赖斯紧紧抓住了言语交际行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际的过程总是和交际意图分不开的。作为一种语用推理,自然语言有时侯会比逻辑语言多出了一部分的“含义〞,这部分“含义〞不是由语义或者句法规那么决定,而是由会话原那么所决定。为了将这一点解释清楚,格赖斯在1967年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讲座上,提出了“合作原那么〞与“会话含义〞两个重要概念。 1..“合作原那么〞指的是要尽量使你的话语在发出时可以符合你当时所参与的交谈的共同目的或方向,接着,格赖斯仿效哲学家康德在范畴表中把范畴体系划分为“量〞、“质〞、“关系〞、“方式〞的做法,提出了四个相应的准那么以及相关的次准那么。这四个相应的准那么是: 1.量的准那么: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所说的话应该包含当前交谈目的 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尽量不要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那么:指的是我们所说的话应该力求真实尤其是不要说那些虚 假的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那么:指的是在关系范畴下,只能提出一个准那么,也就是说 我们所说的话应该是相关的。 4.方式准那么:说的是我们应该明晰明了的说出所要说的话,尤其应该 防止晦涩、歧义的产生,语言要简炼、有条理。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教学要求与目的: 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 第一节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要讲求交际效果,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话语的表现风格不同,要切合语境,表达得体 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 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 二、语用研究的范围 语用学是一门对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句法学、语义学、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 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一、语境的类型 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语境大致分为两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1)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是狭义语境(2)言外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是广义语境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1、言内语境的作用: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2、言外语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和句子的非命题,解释特殊词义和句子,解释不但超过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 三、语境和词语所指 1、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 (1)指示词语: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 (2)指示意义: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指示意义都要借助语境来确定 2、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 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2、礼貌原则:是人类交际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与人会话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做到“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

语用学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主要有哪些理论?P14 定义:语用学,即语言使用的实用学。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特别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准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1)今天是星期天。 句子的字面意义:一个判断,说话人说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第一天。 话语的语境意义: ①妻子对伏案工作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建议他好好休息。 ②妻子对答应星期天帮她作家务活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提醒丈夫快去作家务。 ③想去春游的儿子对让他在家复习的妈妈说此语,意思是请求或建议他妈妈带她去玩或者同意他去玩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8-9 对于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学者有明显不同的看法。我们赞同D种看法:语言学是由语言系统研究(音系学、词法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言使用研究(语用学)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语言的使用。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A、纯语用学: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 B、描写语用学:对一种语言与情景结合而出现的种种用法加以描写,即描写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C、应用语用学:与应用语言学诸方面结合的研究,特别是外语教学、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用对比研究。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教材22 定义: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语境就是任何与语言形式出现相关的环境要素构成的集合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 P18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 语用学者有人译作“指示词语”,有人译作“指别”。我们认为应译为“指示词语及其功能”才比较确切。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 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见教材第39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