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品原文(俞平伯)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干,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

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

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我们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既不当鲁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或者说“有”是有的,只因无可比拟形容那“有”的光景;故从表面看,与“没有”似不生分别。若定要我再说得具体些:譬如东风初劲时,直上高翔的纸鸢,牵线的那人儿自然远得很了,知她是哪一家呢?但凭那鸢尾一缕飘绵的彩线,便容易揣知下面的人寰中,必有微红的一双素手,卷起轻绡的广袖,牢担荷小纸鸢儿的命根的。飘翔岂不是东风的力,又岂不是纸鸢的含德;但其根株却将另有所寄。请问,这和纸鸢的省悟与否有何关系?故我们不能认笑是非有,也不能认朦胧即是笑。我们定应当如此说,朦胧里胎孕着一个如花的幻笑,和朦胧又互相混融着的;因它本来是淡极了,淡极了这么一个。

漫题那些纷烦的话,船儿已将泊在灯火的丛中去了。对岸有盏跳动的汽油灯,佩弦便硬说它远不如微黄的灯火。我简直没法和他分证那是非。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担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象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我们那船不禁也依傍短柳的腰肢,欹侧地歇了。游客们的大船,歌女们的艇子,靠着。唱的拉着嗓子;听的歪着头,斜着眼,有的甚至于跳过她们的船头。如那时有严重些的声音,必然说:“这哪里是什么旖旎风光!”咱们真是不知道,只模糊地觉着在秦淮河船上板起方正的脸是怪不好意思的。咱们本是在旅馆里,为什么不早早入睡,掂着牙儿,领略那“卧后清宵细细长”;而偏这样急急忙忙跑到河上来无聊浪荡?还说那时的话,从杨柳枝的乱鬓里所得的境界,照规矩,外带三分风华的。况且今宵此地,动荡着有灯火的明姿。况且今宵此地,又是圆月欲缺未缺,欲上未上的黄昏时候。叮当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喳喳嚷嚷的一片,分不出谁是谁,分不出那儿是那儿,只有整个的繁喧来把我们包填。仿佛都抢着说笑,这儿夜夜尽是如此的,不过初上城的乡下老是第一次呢。真是乡下人,真是第一次。

穿花蝴蝶样的小艇子多到不和我们相干。货郎担式的船,曾以一瓶汽水之故而拢近来,这是真的。至于她们呢,即使偶然灯影相偎而切掠过去,也无非瞧见我们微红的脸罢了,不见得有什么别的。可是,夸口早哩!--来了,竟向我们来了!不但是近,且拢着了。船头傍着,船尾也傍着;这不但是拢着,且并着了。厮并着倒还不很要紧,且有人扑冬地跨上我们的船头了。这岂不大吃一惊!幸而来的不是姑娘们,还好。(她们正冷冰冰地在那船头上。)来人年纪并不大,神气倒怪狡猾,把一扣破烂的手折,摊在我们眼前,让细瞧那些戏目,好好儿点个唱。他说:“先生,这是小意思。”诸君,读者,怎么办?

好,自命为超然派的来看榜样!两船挨着,灯光愈皎,见佩弦的脸又红起来了。那时的我是否也这样?这当转问他。(我希望我的镜子不要过于给我下不去。)老是红着脸终久不能打发人家走路的,所以想个法子在当时是很必要。说来也好笑,我的老调是一味的默,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决不”。如今都已使尽了。佩弦便进了一步,他嫌我的方术太冷漠了,又未必中用,摆脱纠缠的正当道路惟有辩解。好吗!听他说:“你不知道?这事我们是不能做的。”这是诸辩解中最简洁,最漂亮的一个。可惜他所说的“不知道?”来人倒真有些“不知道!”辜负了这二十分聪明的反语。他想得有理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因这“为什么?”佩弦又有进一层的曲解。那知道更坏事,竟只博得那些船上人的一哂而去。他们平常虽不以聪明名家,但今晚却又怪聪明,如洞彻我们

的肺肝一样的。这故事即我情愿讲给诸君听,怕有人未必愿意哩。“算了罢,就是这样算了罢;”恕我不再写下了,以外的让他自己说。

叙述只是如此,其实那时连翩而来的,我记得至少也有三五次。我们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打发走路。但走的是走了,来的还正来。我们可以使它们走,我们不能禁止它们来。我们虽不轻被摇撼,但已有一点杌陧了。况且小艇上总载去一半的失望和一半的轻蔑,在桨声里仿佛狠狠地说,“都是呆子,都是吝啬鬼!”还有我们的船家(姑娘们卖个唱,他可以赚几个子的佣金。)眼看她们一个一个的去远了,呆呆的蹲踞着,怪无聊赖似的。碰着了这种外缘,无怒亦无哀,惟有一种情意的紧张,使我们从颓弛中体会出挣扎来。这味道倒许很真切的,只恐怕不易为倦鸦似的人们所喜。

曾游过秦淮河的到底乖些。佩弦告船家:“我们多给你酒钱,把船摇开,别让他们来噜苏。”自此以后,桨声复响,还我以平静了,我们俩又渐渐无拘无束舒服起来,又滔滔不断地来谈谈方才的经过。今儿是算怎么一回事?我们齐声说,欲的胎动无可疑的。正如水见波痕轻婉已极,与未波时究不相类。微醉的我们,洪醉的他们,深浅虽不同,却同为一醉。接着来了第二问,既自认有欲的微炎,为什么艇子来时又羞涩地躲了呢?在这儿,答语参差着。佩弦说他的是一种暗味的道德意味,我说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我只背诵岂君的几句诗给佩弦听,望他曲喻我的心胸。可恨他今天似乎有些发钝,反而追着问我。

前面已是复成桥。青溪之东,暗碧的树梢上面微耀着一桁的清光。我们的船就缚在枯柳桩边待月。其时河心里晃荡着的,河岸头歇泊着的各式灯船,望去,少说点也有十廿来只。惟不觉繁喧,只添我们以幽甜。虽同是灯船,虽同是秦淮,虽同是我们;却是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况且月儿将上了。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秾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

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我们已打桨而徐归了。归途的感念,这一个黄昏里,心和境的交萦互染,其繁密殊超我们的言说。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实在把事情说得太嫌简单,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实有的只是浑然之感。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至少于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凡上所叙,请读者们只看作我归来后,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若所谓“当时之感”,我决不敢望诸君能在此中窥得。即我自己虽正在这儿执笔构思,实在也无从重新体验出那时的情景。说老实话,我所有的只是忆。我告诸君的只是忆中的秦淮夜泛。至于说到那“当时之感”,这应当去请教当时的我。而他久飞升了,无所存在。……

凉月凉风之下,我们背着秦淮河走去,悄默是当然的事了。如回头,河中的繁灯想定是依然。我们却早已走得远,“灯火未阑人散”;佩弦,诸君,我记得这就是在南京四日的酣嬉,将分手时的前夜。

一九二三,八,二二,北京。[6]

作品赏析

此作,1923年8月22日写于北京,选自《杂拌儿》。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文章中表现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但是山水声色之乐,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结果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又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们常常说,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文学作品的题材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文艺也才能百花齐放。这些是很对的,但是,如果读者深入一步考察的话,还会发现,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由

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写得却是各呈异彩。俞平伯是首次来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则是重游,因此,那文章一开头,就大为不同。“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这突如其来的两句,一下子就把这位初来者的欣悦并略带惊奇的心情勾勒出来了。而那位重游者,在文章的开头,却只是比较平直的段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比如“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这“挤着”、“挨着”、“抹着”,很有生活实感,写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特别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坐在小船上看风光,殊不知这一叶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风光,每一个赏灯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风光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情与思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了。同是写船出大中桥,来到秦淮河最为繁华的地方,朱自清写来从容舒徐,在俞平伯笔下,却是奇峰突起:“船儿俏俏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色彩更为浓烈,更突显出这位初来者的惊奇与欣喜。

俞平伯是谙熟古典小说词曲的,因此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他把这些文艺样式的用词融汇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或错杂,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气和丰采。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话。”这一段颇像古典词曲的句式,用在这儿,却也显得自然而风趣。“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默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不过同是些女人们,你能认识那一个面庞?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旦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像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整整这么一段,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有着一种诗词的韵律美。从它的句式和韵律来看,这一段如同一段散曲,作者在这些地方是着意经营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后不协调,

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风采,增加了读者许多兴味,这些地方都是得力于作者古典文学修养的深厚。

俞平伯:闲言

俞平伯:闲言 俞仄伯:忙言 非有忙也,有忙岂难失哉?有了,算几个才孬呢?或谓:暇非忙,解铃借仗系铃人,而黑否多失。 妇忙者何也?没必要也,试少言之,没必要云云而竟云云了也。全国岂有必者乎?岂有必云云必不成如彼者乎?岂有必如彼必不成云云者乎?岂有非阿谀不成者乎?……究竟念没有没那是怎样一归事也。” 于是以六合之严,而所有都忙境也;林总之衰而所有都忙情也。虱其忙者是曰忙人,忙人说确当曰忙话。——那名字有点王麻子弛小泉的风骚。没有年夜孬。雅曰“忙言忙语”,然孔两妇子有《论语》,其弟子子路亦然,以前另有过《语丝》,那语字排止也没有年夜稳当。况乎“食没有语,寝没有言”,尔说的皆是呓语哩,那年初,安失遇人而语,言罢了矣。 言者何?无言也。红莲寺的贤人先尔说过了。昔年读到“知者没有言,言者没有知”,颇怪《品德》五千言从那里去的。“予欲无言”,以是皆说国师私伪制五经。

他有此能耐乎,否信之极矣! 再查贝叶式的“我俗”,“言;无言;无言,言也。”疏曰:“无言然后言,知无否言则有否言,知续无否言,则年夜有,特有否言也。”擅哉,擅哉,樱桃小心只说“杀千刀”,一星期之辛劳不成惜么? 试引齐章——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没有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妇何言哉,四时止焉,百物熟焉,妇何言哉!” 此从章氏《广论语骈枝》说,鲁论之文殆云云也。圣则吾不克不及,乃自比于地,恐无此荒诞的孔子。 “万物静不雅都得意,四时佳废取人异”正在六合之间者毕矣。何否说,何不成说;何须说,何须没有说。五千言没有算长,无法嫩子已当以本人为知者,以是咬它没有倒。凡圣贤典文均仔细做忙言读过,则地人欢欣。 可怜而否则,它一变而为极重繁重的叙统,只要尔的话能传,载,负荷,尔一变而亦为叙统,要无尽的灰子灰孙去传载负荷,这便曲手完结,曲手搁屁哉!话只要那一个说法,非云云不成的,却被尔说了;这终您呢?如彼,固然没有止,

冯文炳简介

冯文炳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冯文炳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冯文炳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废名生平简介 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

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俞平伯的几篇散文

俞平伯的几篇散文 导读:《清河坊》 本文作于1925年10月的北京,收于《燕知草》集。如行云流水的文字无妨多情的依恋,作者是收集花果藏在怀中的人,“只缘曾系乌篷船,野水无情亦耐看”,又是“淡如水,茫茫无羁泊的依恋”,那么这样可以离开的独立是洒脱的情操。 文中人物仿佛是古诗文里的青衫书生和仕女,素手的仕女同兰心的诗人雅步坊市,夕阳光里,街灯影里,处处可以成美成诗。那是俞平伯,他的妻子莹环,他的表妹娴小姐,正当青春盛年和人事的“窝逸”,在现代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老市井间徘徊笑语。 杭州的“风虽小,雨却豪纵贯了的”,正表现了作者同时具有的缠绵与豪情。文中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同心人相聚的喜悦,“千金一刻是正在醉梦之中央。我们的脚步踏在土泥或石上,我们的语笑颤荡在空气中,这是何等的切实可喜。直到一切已暗淡渺茫,回首有凄悱的颜色”。“同步于北京的巷陌,定会觉得异样;脚下的尘土,比棉花还软得多哩。在这样的软尘中,留下的踪迹更加靠不住了”,可以感到俞平伯对生活细腻准确的观察。虽然看似抱怨“破烂的大街,荒寒的小胡同,时闻瑟缩的枯叶打抖,尖厉的担儿吆喝,沉吟的车轱辘的话语,一灯初上,四座无言”,却也有情意的寄寓。 文中处处见出委婉而入骨三分的感触,“一幅飘零的图画影子,烟也似的晃荡在我眼下”。“若我们未曾在那边徘徊,未曾在那边笑语”;所用的罕见的词语,“大地河山”,“兰因絮果”,“飘零的

游子”与“西风下的黄叶”,“憔悴的女儿”与“枯干了的红莲花瓣”,这是典型的中国诗人气质,令人想起古代的秦观、纳兰容若一等人。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是杭州千年历史的市肆,茶坊酒肆,瓦舍勾栏,钱塘人家的市井情调,留着南宋余韵。繁热的人笑,湖滨的清雅,同是人间的可爱。市井表面的喧阗透着无事忙、真闲散。清末民初的时候,清河坊百年老店仍盛,那些古井,小巷,滴着春雨的屋檐,种种的吃食,为红尘民生的世俗风情所薰,这正是作者文中所说“对于万有的趣味”。 《芝田留梦记》 《芝田留梦记》写于1925年2月20日的北京,作者并注明1924年11月20日在杭州湖上成梦。作者于1924年11月27日又有《芝田留梦行》古诗,写的也是同样的事:在旧家荒圃的盛会上重逢往年倾倒的佳人。 俞平伯自称逢人说梦的痴人,又撰有《古槐梦遇》一书记梦。《芝田留梦》一诗一文虽恍惚说是记梦,但如此明晰详细的细节显然是现实的情景,不像他别的说梦之文只数十字,则留梦云云是托辞。芝田是古诗中仙人种灵芝的地方,意喻优美灵秀之地。 此文是俞平伯令人惊艳之作,干净流畅的白话语言,处处嵌以精粹贴切的文言字词,作者深思至情的风度,文中素衣玄鬓的梦里人,深至地结合中国古典与现代的审美情致,其神韵之美不逊于古典诗文。 《留梦记》开端写江南风光意绪,既有诗人的委婉又有志士的悲凉。湖居的清闲,湖居的凄恻,都与他的岳父许氏有关,许氏在雷锋

丰子恺生平简介

丰子恺生平简介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学《千

家诗》,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朱自清的散文更显得纯真朴实,俞平伯则更为清幽恬淡。俞文意境更广,更高,冷清苦涩,逸远闲静,有中文古典的美感,是幽人的清华明净世界。 如《西湖的六月十八夜》(1925)的夜景: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桨,画舫在孤月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说,湖心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圆月下响着。 又如《城站》(1925)里杭州伊人住家的小巷,有着“清净的紫泥巷陌”。 俞平伯多写冬,写雪,写月,写冰雪,写水,写雨,笔下的这些情景都有逸趣。但他写艳美不好,如《芝田留梦记》一文写春秋佳日,所谓“紫蝶黄蜂”,“酣醉杂熏”,纤巧微薄,像是从三流词曲中套来的陈词滥调,既无神趣,也没有朴实的生气。 俞评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句至“明”而且“清”,认为“清明”的原因在于简:“单刀直入,简之喻也,百发百中,亦简之喻……若矢之所向唯在于鹄,一发如破,三发以至百发如之,于是射者掷弓,观者叫绝,皆大欢喜。何则,眼目清凉也。知有此清凉世界而后可与言文矣”。 这里有一个要素,就是“准确”,这种不误发、不拖泥带水

的“准确”可以将心物联结,心得安闲,世界清晰,这和前章所述“思想之美”“明澈的理性”也是相关的。清凉境界在好的古人诗文中常可见到,但明人小品之后就似乎失传了,在新文学里,却在俞平伯这里以现代人的方式有一个再现。 眼目清凉可以见微。从俞文中可以看出他对天气和节气的敏感,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敏感(从俞平伯的有些札记的鳞爪中看,他对历法节气是有心得的),如《赋得早春》(1933):“今天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讯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娴雅出之,而弦外微音动人惆怅。过了新年,人人就得着一种温柔秘密的消息,也不知从那儿得着的,要写它出来,也怕不容易吧。”又如《槐屋梦遇》二一:“春分大雪后,寒严,中夜昏沉,窝中瑟缩,忽耳傍有轹釜声,怪之,醒而闻啼鸟。寒冷遮不住春的路。” 见微之二是于有形之美虽如针芥之微也有体察。如《槐痕》(1935):“君不见槐榆皆多青虫,人行荫下,衣上每有一点绿,殆槐之痕也。” 见微之三是见已发之气未成之象。如《元旦试笔》(1934),叹神州有限之膏腴,填四海无穷之欲壑,菁华已竭,褰裳去之,民尽为丐,有洪水覆舟之虑,国运之危,如暗雨危楼,临窗灯火,“而三条煞气,一抹罡风,围着蜃楼打旋。你觉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赏析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 析 导读: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

在十字街头徘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这两篇散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整个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坛只在十字

街头徘徊。”(《中国新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当可印证这一点。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又是那么朴直,不加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有人说朱自清是“如其人”。他的“风华从朴素出,幽默从忠厚出,腴厚从平淡出”,这是很中肯的评论。而俞平伯作,喜欢在

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介

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介 浙江才俊,古往今来,可谓浩瀚无涯,仅以天下著名的观看“浙江潮”盛地的海宁而言,以其一地之狭,就曾涌出过学术大家王国维、军事天才蒋百里、诗哲徐志摩等众多名流,其中以兄弟论,则有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吴其昌、吴世昌两兄弟。 海宁“二吴”皆读书种子,其弟吴世昌在世时曾说:“如果说吾兄吴其昌肚里有两百本书,那我的肚子里就只有一百本书了。”那么,吴其昌肚子里究竟有多少书? 北大夏晓虹女士在读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时,“见梁氏晚年讲学清华,文稿常由吴氏记录整理,并撰有《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及绝笔之作《梁启超》。吴氏扶病为其师做传,交稿一月即遽归道山”。这里的所谓“吴氏”,就是指吴其昌,他当年曾是梁启超的弟子。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五岁知书,十岁能文,乡里称为神童”,十七岁时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从唐文治先生,研究经学及宋明理学,以博闻强记、才思敏捷,与王蘧常、唐兰被称为“国专三杰”。吴其昌毕业后赴广西容县,担任中学国文教员,后转至天津充西席。后来,他得知北京清华学校开办有国学研究院,随即报名应考,竟以第二名考中(第一名是河南人的刘盼遂,后来第二届的第一名是河南人谢国桢,第二名则是浙江人的刘节,当时遂流传有“河南出状元,浙江出榜眼”的佳话)。

1925年9月9日,清华国学研究院举行开学典礼,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任导师,其中梁启超负责诸子、中国佛教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与中国文学诸学科。由于吴其昌此前已撰有《明道程子年谱》、《伊川程子年谱》、《朱子著述考》、《朱子全集辑佚》等初稿,并择定以“宋代学术史”为研究题目,遂由梁启超担任其指导教授。除专题研究之外,吴其昌还选修了王国维开设的“古史新证”、“《尚书》”、“古金文字”等课程,后予以整理成书。其时梁启超主讲的科目是“中国文化史”与“读书法及读书示例”,吴其昌听课之余,并充任梁启超的记录。其间,吴其昌还与几位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了“实学社”,并创办了《实学》月刊,以“发皇学术、整理国故”为宗旨,该刊共出版有六期,每期均有吴其昌的文章。 吴其昌追随梁启超、王国维多年,对导师一片敦诚。当时面临天下鼎革的局势,他曾和同学谢国桢等力劝王国维剪去辫子,以免成为祸端,但被王国维婉拒。而在王国维自沉的前夜,他和同乡赵万里还在王国维家中叙谈,岂知第二天得知王国维投湖的噩耗,吴其昌是最早赶赴颐和园奔丧的王国维弟子,当时他“不禁大恸”,与相继赶来的清华师生相互“唏嘘不置”。此后,在王国维逝世的周年,他还撰写了《王观堂先生学术》、《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等。至于梁启超,他更是与之情如父子,当时他还曾住在梁宅协助梁启超处理文案,后来又在梁启超的举荐下受聘于南开大学,在预科教授文史,从此走上大学讲坛。1929年1月梁启超病逝后,吴其昌曾代表清华研究院全体同学在其墓前致辞,所谓“师家北苑,门植繁李。率尔叩门,必蒙召趋,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简介: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 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 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 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养媳陈氏春君,1881年与妻陈春君圆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 —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文/葛玮华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 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朱 自清运用的盛词.如“淡淡“、“富富丽丽“,“郁丛丛…?、“阴森森”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秦淮河在夜幕来临后的情景.其修辞作用主要是增强形象性、绘画美。同时他还善于化静为动,将寻常词语艺术化。如?…任你人影的恤恤.歌声的扰扰,总像隔普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普”。这里“绿”字.是将色彩词动词化.即用一“绿“字则境界全出。又如写歌妓船上伙计兜揽生意卖唱的动作.他用“腻字说:“那人还腻着不走“。用一“腻?…字简洁生动.非常富有表现力。而俞平伯文中却用“纠缠“一词。可见词语锤炼不同.语言风格有别。 而俞平伯在词语选用上刻意创新.文白交融,许多双音词语是临时组合,凝练形象.雕琢典雅。其形容性、动词性和名词性词语都这样描写.如用…?倩笑“、“幻笑“等写笑容;用?…怯热”、“绮恨”、明姿”等写情态和感情;用“绮思“、…哲思“等写思想活动;用“蹲踞、“颓驰“、.?萦喧…?、“蓬腾“等写动作行为。同时也大量使用现成的文学语言中的同素词、近文词,如“风华”、“年华“、“韶华“等准确恰切。在文中也大量穿插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甚至把与人交谈的内容也写了进去,如“先生.这是小意思““算了罢.就是这样算了罢“.“我们多给你酒钱.把船摇开.别让他们来哆嗦?…等等.让人感觉真实、贴切.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距离。所以,朱自清和俞平伯在用词上虽然有所不同.却各有千秋。 二 在句式选用上.朱自清非常讲究新颖…别致,给读者留下独特的印象。他尽量将判断、议论、说明性的“是…字句“在”字句等转换成描写句,这自然要用较多的形容描绘的艺术性短语来构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鲁迅 1.鲁迅简介 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 《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如:学过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 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 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 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 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 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成立于北京 地位: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阵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 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 ?作品: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文《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 作 散文:被称为“冰心体” 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练简洁之长。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

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 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思想艺术异同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散文史地位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7018088.html,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作者:周立权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4期 俞平伯是近代红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去世前九个月,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下称“辞典”)“红学人物”一条“主要收列红学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家”,“也收录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的简况”。[1]俞平伯名列其中,当属前一类。《辞典》出版在二十世纪末期,近代红学发展到此时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中收录的近代早期红学家多已过世,可以说《辞典》中的描述,在揭示他们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评论,多少也反映出“盖棺论定”后对他们在红学史上贡献、地位的基本看法,而对于俞平伯来说,尽管《辞典》未能录其卒年,这一点也应该是适用的。 据俞平伯自己的说法,他的《红楼梦》研究是在胡适《红楼梦考证》出来以后才开始进行的,而且与顾颉刚有莫大关联。在与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过程中,俞氏对胡适的观点应该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这些有俞、顾两人的通信为证。[2]因为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与顾氏也 有重要关联(所以《辞典》会把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三人定为近代新红学之创始人),而如此一来,俞氏的研究受到胡适的影响是很自然的,《辞典》将坚持“自传说”视为俞氏基本红学观点,[3]而这正是胡适《红楼梦考证》的一个基本看法,可视为受胡适影响的最好例证。但 是俞氏的研究又并不尽是依循胡适而来,这一点顾颉刚早已看到,他对俞、胡各自著作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分,认为胡适侧重的是作者、续者以及本子的“历史”,俞氏关注的则是作者、续者的“态度”,[4]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俞氏的自我认识,在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书”这一点上,俞平伯显然比胡适更为自觉,所以在“考证”“校勘”《红楼梦》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批评”,[5]此处批评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而这一点在《红楼梦辨》一书中确实有具体的实践。俞氏之所以会有此种认识并能加以实践,与他本人对诗词等文学门类有相当的兴趣不无关联,而早先在与傅斯年“剧谈《红楼梦》”过程中,傅氏以“文学的眼光”批评《红楼梦》,而且“时有妙论”,则给了他实际的启示。[6]俞氏曾经又试图和顾颉刚合办一《红楼梦》研究月刊,其中重要的一个版即是刊登“用文学的眼光作批评”的红学研究文章,[7]凡此之类,均可见文学视角下的《红楼梦》研究于俞平伯是早有意识的,这与胡适仅仅从事“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不尽相同。 不过尽管俞平伯注重从文学角度批评《红楼梦》,他的实际研究依然是以“自传说”为基本前提的,《辞典》中所引其“《红楼梦》是为情场忏悔而作的”“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等观点,[8]都是以曹雪芹本人为依托而得出的结论,而且在遇到有明显矛盾的地方,如大观园地点问题,俞氏则试图以“传世钞本纷多”,或自己“历史眼光太浓厚”为说,来弥合这种矛盾现象,他甚至也能够直接从《红楼梦》是“小说”出发,认为其所记不全是信史,不必处处坐实,但此时他终究未能直接对“自传说”提出质疑,[9]可见“自传说”的重大影响。俞平伯明确对“自传说”提出质疑是在建国以后,他认为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传有着不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失去小说所以为小说的意义”;“处处粘合真人真事,小说恐怕不好写,更不能写得这样好”;“若处处都是真的,即无所谓‘真事隐’”,[10]然而随即俞平伯的研究

德清简介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2个乡,户籍人口43万。 德清因濒临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德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还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德清历史悠久,有着良渚文化的遗迹和古代防风文化的传说。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中国最美湿地”下渚湖和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古镇。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304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随着宁杭铁路的开通和内河航道的改善,我们进入了全新的“高铁时代”和“港口时代”,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德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8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县域经济列百强县(市)42位(浙江省第17位),获得了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世博之星?中国(长三角)最具活力民营经济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全国首个新农村建设气象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省首批教育强县、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4.3亿元,增长9.6%,财政总收入55.7亿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570元,分别增长10.2%和10.8%。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和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3+X”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先进装备制造被确定为省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数控装备制造、涂装行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生物医药被确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省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装饰建材被确定为省装饰建材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复合新型建材被确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通用航空和地理信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认定为省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联合国地理信息国际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我县。重点打造以“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建设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3830”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获得“中国青虾之乡”荣誉称号,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休闲旅游、港航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以“裸心谷”等“洋家乐”为代表的“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临杭物流园区、德泰多功能港区等大物流、大港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省政府批复的省级金融后台基地,并成功列入第三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中国钢琴音乐谷”列入省首批2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被评为全省首批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省旅游经济强县、省金融创新示范县。

俞平伯:《致死者》序

俞平伯:《致死者》序 婚姻是恋的坟墓。但“有情人成了眷属”,毕竟是一句讨喜欢的话。其实呢,恋爱算是怎么一回事,也令人不 甚明白;我想,不是不近于猫儿打架的。——然则,人生的回味儿也未见其佳。 失恋是什么呢?总不是什么好顽的罢。轻微一点的还好,只当无端害了一场热病;重一点的就有点“要命”了。在发痴发热者的心中,恋好比一块黄金,生命是一片鹅毛罢。局外人呢,以为人命关天,岂不吓杀我也! 局中与局外也只是比较的说法。这儿有一个酒徒,一个赌棍。一杯在手的时分,酒徒总是馋涎欲滴的;到了“三缺一”的当儿,那位麻雀迷的先生该跳脚了,而喝着酒的朋友,正慢条斯理吃他的盐水落花生,“不忙!不忙!”自然,他是局外人哟,忙什么? 所谓当事人的心,亦只偶现在某一桩事上,在某一刹那间而已,跳出了这圈儿,谁都要哑然失笑的。所谓真 的了解,不但不存于人我之间,就是许多“我”的中间也未必存在。对于从前顽过的把戏,一例的觉着淡远轻微而 渺茫。不但对于这桩事和同事的人感到疏远,在回忆的镜中,自己的影子也有点“面熟陌生”呢。这一回事谁都鲁 莽地干过,谁都不曾仔细明白过,此其所以“天鹅绒”也欤! VG君此作是情书,“据题说”还是致死者的情书,这自然是很妙的。虽哲理的发挥也很多,大体总是局中人言;惟结尾一转,弦外微音,却令人悠然意远。至文笔文情,亦臻佳境。以我的偏见,是可读的一本小书。 我近来真懒于动笔,连写封信也懒,朋友们都知道的。文章更加做不出来了,不待言。所以这样的胡言,也 算是序罢。希望不曾讨VG君的骂。但是,假如这书是我做的,我却不喜欢有搭足架子的文章来替我吹哩。不论 VG君怎样想,我反正就这么着自己宽解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七日,中暑头痛之日。

德清简介 侧重文化

德清简介侧重文化 德清,一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传承古防风文化的江南秀城,一个有着“全国文明县城”、“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千年小上海”等众多头衔的魅力之城,一座“山水秀美、富庶现代”的江南水乡城市。名山、湿地、古镇,山青、水清、人亲,这既是德清的人文历史特质,更是德清的宝贵资源与财富。如今,与沪杭特别是邻居杭州的零距离对接,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卧城”德清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地产的代表企业保利置业来到了这里,她的到来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那么,保利置业人以“地产承载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在这次“浙江之行”的道路上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想象力和惊喜呢? 山水毓秀、特产丰富、民风淳厚、人文荟萃、素享盛名。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名山之胜。 德清,坐落在长三角腹地,杭嘉湖平原之腰的城市,是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防风文化的故里,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县区陆域面积936平方公里,人口约43万。是杭州都市经济圈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环杭州湾产业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德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临环太湖经济圈。距杭州市区仅15分钟车程,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与杭州接壤,现有11条公路中的7条连通杭州;规划中的杭州二绕穿越德清,把杭州、德清、海宁、绍兴、萧山、富阳、临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环绕杭州、串起德清及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黄金通道。除陆路和水路外,杭宁城际高铁使德清与杭州无缝连接,规划中的杭州地铁,为德清预留了连接口。德清正从公路、铁路、水路全面融入大杭州交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德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八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首批小康县、浙江省首批信息化试点县、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浙江省教育强县行列,并被省委、省政府规划为全省首批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市)之一。自古宜居之地,自然与时尚在这里交融共生。 德清之魅在山、在水,在人文 “中国湿地之乡”、“中国青瓷之源”、“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赋予德清这样的称谓可谓名副其实,她是江南的福地,生活的原乡。作为中国近代文明启蒙地,人杰地灵的德清孕育了诸如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唐代诗人孟郊、一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等等这些国学大师…… 德清更是宜居城市、生态城市。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莫干山,是德清城市名片上跳动着的最具吸引力的字符。莫干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以竹、云、泉“三胜”和清、凉、景、静“四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山麓不远处有莫干湖,又称“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相呼应,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物华天宝。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承载,德清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人文古城,一百多年的岁月浸润,莫干山绝不仅仅是休闲消暑胜地,江南水乡的秀美宜居,丝茶瓷器的文化盛典,海派时尚的山林复兴,都不足以涵盖德清之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