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

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

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

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

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

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

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

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三、土壤养分的移动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了解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

二、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复合胶体的构造。

第二节土壤胶体的特性

一、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二、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第三节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性能的类型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教学要求: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了解土壤胶体的结构。

第三章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

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

四、土壤缓冲性能:缓冲性能的概念及其机制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第二节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反应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

第四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成土过程

三、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

第三节土壤分布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二、土壤区域性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成土因素与过程;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了解土壤分类的方法。

实验五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学时)

野外观察2个以上的土壤剖面,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肥力特点等内部性状在外部形态的反映。描述各层次的形态特征。

第五章土壤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培肥

一、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

第二节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土壤资源

一、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及评价的内容

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和原则,评价方法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要求:掌握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源与开发利用。了解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

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二、必需元素的分组

三、必需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

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第二节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

二、最小养分律

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

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二、作物营养临界期

三、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第四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动态

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第五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

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

教学要点:掌握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应用报酬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

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第七章氮肥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

一、氮的生理功能及氮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二、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

三、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品质间的关系

四、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

第二节土壤氮素的营养状况

一、土壤中氮的形态与有效性

二、土壤氮的转化

三、土壤氮的供应性能

第三节常见氮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化学氮肥的分类

二、常用氮肥的特性与施用

第四节提高氮肥肥效主要途径

一、氮肥肥效的分析方法

二、提高氮肥肥效的主要途径

教学要点:掌握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土壤氮的矿化与生物固定;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概念与过程;铵态氮肥与尿素的特性与施用;氮肥利用率的概念、

测定方法及主要提高途径。了解土壤有机氮-无机氮间的平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氮肥有效施用的原理与技术。

第八章磷肥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磷素营养

一、磷的生理功能

二、植物对磷的吸收形态与吸收机制

三、磷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第二节土壤磷素状况

一、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

三、土壤有效磷的概念与测定方法

四、影响土壤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化学磷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化学磷肥的制造原理

二、化学磷肥的分类

三、常用磷肥的性质与施用

第四节磷肥合理分配与施用的原则

一、根据轮作制分配磷肥

二、根据作物需要分配磷肥

三、根据土壤条件分配和施用磷肥

教学要点:重点掌握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有效磷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化学磷肥的制造方法与分类;合理分配磷肥应考虑的原则。了解不同土壤限制磷有效性的差异及其与磷肥分配的关系。

第九章钾肥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钾素营养

一、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存在方式及生理功能

二、钾对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三、钾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第二节土壤钾素状况

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分组与有效性

二、钾在土壤中的转化

三、影响土壤钾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钾肥的种类

二、常用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三、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教学要求:掌握钾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机制;土壤钾的分组及有效性;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了解土壤钾不同组分间的关系。

第十章微量元素肥料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作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一、微量元素主要生理功能

二、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危害及症状

三、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

第二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

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二、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微量元素肥料

一、微量元素肥料的分类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

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了解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十一章复合肥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复合肥料的基本概念

一、复合肥料的概念

二、复合肥料养分含量表示方法

三、复合肥料的制造原理

四、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缺点

第二节复合肥料的性质与施用

一、复合肥料的种类

二、常用复合肥料的特性与施用

第三节混合肥料施用的配制原理

一、混合肥料养分配的确定途径

二、混合肥料原料用量的计算

教学要点:掌握复合肥料的概念及养分含量表示方法;复合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制造原理。了解混合肥料原料用量的计算方法。

第十二章有机肥料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有机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一、有机肥料养分供应的特点

二、有机肥料在土壤培肥中的作用

三、有机肥料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中的作用

第二节发展有机肥料的途径

一、农家肥的合理利用

二、秸杆还田的意义与方法

三、城市垃圾的利用问题

教学要点:掌握有机肥的特点与作用;发展有机肥的途径。了解不同有机肥机制原理。

六、考核方式与说明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为闭卷。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为比较偏僻的名次解释,太简单的没有发。第二部分为突然学填空题。最后是重点推荐的大题资料。 第一部分 2-10、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2-11、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2-14、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2-22、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2-2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3-1、土壤腐殖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称为腐植质。 3-2、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 3-4、有机质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 3-5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

4-1、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 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4-2、交换性阳离子:能互相交换的阳离子就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4-3、离子的解吸过程:吸附的离子从胶体表面转移到溶液去的过程。 4-4、离子的吸附过程:离子从溶液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 4-5、永久电荷:指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格中的同晶替代作用所产生的剩余负电荷。这种负电荷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 4-7、土壤胶体吸收交换性能:一部分被吸附的离子,可以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现象。 4-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4-9、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简称CEC。 4-10、阴离子配位体交换吸附: 指阴离子取代氧化物表面羟基而被吸附的过程。 6-1、土壤养分:就是指这些主要靠土壤提供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11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 被动吸收 最小养分律 拮抗作用 协助作用 叶部营养 厩肥 扩散 微量元素 有益元素 复合肥料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沤肥 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 反硝化作用 氮肥利用率 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 绿肥 陪补离子效应 潜性酸度 岩石的物理风化 养分的截获 永久负电荷 种肥 追肥 二、填空题 1 ?李比西提出的三大学说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 16 种;其中大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 种;微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_______ 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与NH 4+因带同种电荷且 相同,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 5 ?作物吸收氮的形态主要为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6 ?环境反应偏 _____ 性时,有利于根系对阳离子的吸收; 环境反应偏 ____ 性时, 有利 于根系对阴离子的吸收。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CEC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关系密切;CEC 大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 子多,CEC 小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 离子多。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某兀素是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兀素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绿肥作物种植方式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0.植物生长的盛期蒸腾作用 ______________ ,离子向根部迁移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的阳离子代换量 硝化作用 长效N 肥 闭蓄态磷 有机肥料 生物固氮 化学固定 生物固定 饼肥 化成复合肥 基肥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一、名词解释 肥料 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 主动吸收 质流 维茨效应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 堆肥 阳离子交换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六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六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15分) 1、氮的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率。。 2.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与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3.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4.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二、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 1、土壤的基本组成物质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绿肥除具有一般有机肥的作用外,还具有生物改土、生物固氮、生物覆盖等特殊作用。 3、土壤腐殖质由胡敏酸、胡敏素、和富里酸三部分组成 4、常见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北方土壤富含 钙 5、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包括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涨缩性和可塑性,影响着土壤的耕性 6、常用磷肥按其溶解度可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三种类型 7、作物缺钾的症状一般最先在_ 老叶上 _表现出症状,水稻缺钾的主要症状是下部叶片出现褐色斑点。 三、判断题。(各2分,共10分) 1、土壤矿物质是指土壤中所有无机物的总合。(√) 2、溶解作用属于物理风化的一种方式。(×) 3、当植物根系的吸水力小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力时,土壤水分就能被植物利用。(×) 4、碱性土不一定是碱化土,而碱化土肯定是碱性土(√) 5、烟草“花叶病”是由于缺少铁引起的。(×) 四、选择题(各2分,共20分) 1、属于原生矿物的有【 A 】 A 白云母 B 高岭石 C 伊利石 D 蒙脱石 2、石英属于【 B 】 A 砂岩 B 花岗岩 C 石灰岩 D 板岩 3、高岭石是【 A 】黏土矿物 A 1:1型 B 2:1型 C 1:2型 D 2:2型 4、黏土中砂粒含量占土壤颗粒重量组成的【 C 】 A 0%~30% B 0%~40% C 0%~55% D 10%~55%

土壤肥料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1 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P3 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P37 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P37 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P41 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P41 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P54 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P69 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P70 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P82 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P92 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P95 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P112 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 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P115 填空 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P3 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P3 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P11 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19 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P30 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P36 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 P44 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P65 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P67 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P68 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P70 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P74 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P75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 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 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料学试题题库

2010年土壤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2、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放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3、主动吸收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4、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5、有效钾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6、复合肥料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7、同晶替代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8、旱作农业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不采用灌溉种植植物的农业,也称集水农业。 9、矿化度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克数。 10、硝化作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11、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铜、钼、铁等元素,作为肥料使用的微量物质。 1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13、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以及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 14、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5、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6、土壤团粒结构体直径在0.25~ 10mm的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是良好的土壤结构。 1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 18、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 19、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2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收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 21、土壤容量----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 22、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23、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4、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25、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质数量。 26、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27、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PH的变化而变化。 28、质流----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29、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30、叶面肥:喷施在叶子上的液体肥料。 二、填空 1.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0.01毫米。 2.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的运动和气态水的运动两种。 3.按照生成方式,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子层。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 土壤容量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肥料学复习参考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注:带*的为重点中的重点)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狭义上的定义: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3.土壤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假定土粒为圆球形的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 *4.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5.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 6.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7.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8.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9.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 10.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11.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2.土壤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13.土壤潜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吸附的的H+、Al3+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4.土壤缓冲性: 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15.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6.生理碱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阴离子比阳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阳离子过剩,生成相应碱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碱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碱性肥料。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0.0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矿物质化腐殖质化) 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0%) 砂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砂土,粗粉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壤土,黏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黏土。(50%30%30%) 单项选择题: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B)。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蛭石是(A)。A 次生矿物 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A)。A 强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 50%以上 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B)。B 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D)。D 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B 腐殖酸 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B CO2和H2O等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A 比黏土矿物强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D)。D 吸附能力强 问答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有哪些类? 答: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2)含水的铁、铝和硅等氧化物类,(3)层状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大多数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铝氧片和硅氧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有机质组成及状态。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些什么影响? 答: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答: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有机肥料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环境pH的变化而变化。 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一般用pH来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法定单位为:mmol?kg-1。 土壤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Na+与全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课程标准.doc

| 《土壤肥料》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农学类专业 课程性质:农学类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土壤肥料》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 课程总计72学时 ,其中理论课52学时 ,实验实习14 ,习题课6学时。 三、课程性质地位 《土壤肥料》是农业院校农林及资环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加强《土壤肥料》的课程建设 ,提高《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农林毕业生及学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预修课程:《化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桥梁作用和地位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的原则 ,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组织 ,与农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体现夯基础、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与发展相互协调 ,强化学用结合 ,融入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的内涵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在教与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

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自主学习和实训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农业大学教学规范、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为基本教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需注意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考虑变化性、加强创新性。应根据学科发展情况、教学要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及时补充、修改、编写授课教案 ,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 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 框架设计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总体、章节和课时三个层次进行教案编制。课时按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2学时)教案编制 ,教学中适当融入学科的新知识、新业务等前沿内容。建议注意教学反馈意见和教学结果资料的积累 ,并进行分析总结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调查、课程结束考试等环节对学生状况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 2、教学实施 应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配合word格式讲稿和PPT格式幻灯片使用。使用时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性质和知识基础以及上课条件选用不同的形式。建议选择具有多媒体上课条件的教室使用PPT格式 ,word格式可供参考。建议不同的教师制作根据教学内容的word文档制作PPT文本。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最新知识和信息酌情调整。在教学实施中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精讲、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及讨论式、小组研究式教学综合应用。讲授教学、多媒体、讨论教学结合。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陇东学院200 —— 200 学年第 学期 专业 土壤肥料学 课程模拟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肥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 3、腐殖化过程: 4、限制因子律: 5、氮肥利用率: 6、土壤容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土壤由 、 、 、 和 5种物质组成。 2、土壤养分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分为 、 和 ;根据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 、 、 和 。 3、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 、 和 3种途径。 4、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 5、 、 和 三种元素被称为“肥料三要素”。 6、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 和 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7、土壤的固磷机制主要有四种 、 、 、 。 8、磷肥按溶解性大小可分为 、 、 3类。 9、土壤中的胶结物质主要有 和 。 10、土壤水分类型有 、 、 和 。 11、速效性钾包括 和 两部分。 12、土壤胶体具有 、 、 等特性。 1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 和 两种。 14、施肥方式包括 、 和 这三个环节。 15、氮肥按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可分为 氮肥、 氮肥和 氮肥三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 ) 2、不同有机质的腐殖质化系数都是相同的。 ( ) 3、硫酸铵为生理碱性肥料,硝酸钠为生理酸性肥料。 ( ) 4、土壤全磷量是指土壤中的所有形态磷的总量,土壤有效磷是指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 ( ) 5、作物只能够吸收利用表层土壤的水分。 ( ) 6、马铃薯、糖用甜菜与烟草等是喜钾作物,但不是忌氯作物,向其施用钾肥时可用氯化钾。 ( ) 7、施用少量石灰就可以大幅度地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 ) 8、作物缺钾时,通常新叶叶尖和边缘发黄,进而变褐,渐次枯萎。 ( ) 9、土壤有机质大部分不与矿质土壤颗粒结合,独立存在于土壤中。 ( ) 10、一般农业土壤表层含氮量为0.05%~0.3%, ( ) 11、有机胶体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比无机胶体要高。 ( ) 12、在酸性条件下,锌的有效性很高。 ( ) 四、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 。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C 、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 、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 …………………………装…………………………………钉…………………………………线…………………………… 专 业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密…………………………………封…………………………………线……………………………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 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 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 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 4.作物产量生理学 5.植物营养生态学 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7.植物土壤营养 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间生物方法 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接近于生产条件 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 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 2.模拟研究方法 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 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 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 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 其它:p166-167 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

2014土壤肥料学习题

土壤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剖面 4.潜在肥力有效肥力 5.矿物 6.同晶置换 7.土壤腐殖质 8.矿质化作用 9. 土壤质地 10.土壤容重 11.腐殖化系数 12.土壤三相比13.土壤粒级 14.土壤热容量 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6. 永久负电荷17.钙化过程 18.土壤总孔度19.土壤孔性20.土壤呼吸21.田间持水量22.土体构造23.土壤结构性24.委蔫系数25.相对含水量26.土水势27.土壤水吸力28.当量孔径29.膜状水3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1.土壤水的再分布32.扩散系数33.土壤热容量34.土壤导热率35.风化作用36.母质37.土链38.地质大循环39.生物小循环40.物理风化41.化学风化42.潜育化过程43.粘化过程44.土壤发生层45.土体构型46.硅铝铁率47.土壤风化系数48.比表面49.盐基饱和度50.交换性酸51.水解性酸52.总碱度53.碱化度54.缓冲容量55.反硝化作用56.诊断层57.土壤背景值58.环境容量59.土壤污染60土壤退化 二、 62.硅酸盐矿物的结晶构造分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与矿物性质有什么关系? 63.1∶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代表矿物是什么矿物?这一类矿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64.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6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66.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67.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8.简述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 69. 阐述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体? 70. 改良不良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有哪些? 71. 阐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72.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73. 不良土壤质地如何进行改良? 74. 调节土壤温度常用的措施有哪些? 75.1:1与2:1型矿物的性质? 76.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77.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西大2017版】[1132 ]《土壤肥料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1:[论述题] 1、简述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3、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有什么影响? 4、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有哪些?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有哪些? 6、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为何说土壤形成是两者矛盾统一的结果? 参考答案: 1、简述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答: (1)影响种子发芽。(2)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3)影响微生物活性与有毒物质的产生。(4)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5)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答: (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3、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有什么影响? 答;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特征:(1)砂质土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粒很多而粘粒很少,粒间孔隙大,含水少,保水性弱,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少,保肥能力弱,养分容易流失;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升降快。(2)粘质土土壤中粘粒含量高而砂粒含量低,粒间孔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更为狭小,蓄水性好,通气往往不畅;矿质养分丰富,且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较小。(3)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之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 4、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盐基饱和度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加而增高;(2)土壤空气中CO2分压石灰性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愈大,土壤溶液的pH愈大;(3)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的pH一般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4)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淹水或施有机肥促对土壤的pH有明显的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有哪些? 答: (1)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性。①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可以植物提供多种营养成分。②土壤有机质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的迟效养分释放。③土壤中的一些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与有机质络合后不但移动性增强,而且可以减少土壤固定。6、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为何说土壤形成是两者矛盾统一的结果? 答: 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地球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