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一章 导论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
一、相关问题:
文艺学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位置:基础理论
文艺学的相关学科:哲学、语言学
文艺学与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批评理论)
国内的文艺学传统与国外的文艺学传统

马列文论范围的界定:
马、恩的经典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苏理论家的探讨:两个阶段
西马
文艺政策:政党的、国家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与影响
中国的情况
西马的情况
二、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文艺学作为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必然的。
2.从文艺理论的学习而言: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论述、在俄国与苏联的发挥、在中国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
3.从文科学生的理论素养而言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
特征:
1.在一些主要问题上,都是把文学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中,从宏观上把握。(反映论的文学观)
文学是什么: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政治
经济基础对文学(作家的思想与创作方法)的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与十九世纪文学研究方法的密切关系,其时代性与局限性
2.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对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重要影响。阶级性问题,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工具论的文学观)
功利性的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特定视角的关系,功利性文学观的局限性。不同时期对文学的地位的不同。
3.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人本主义的文学观)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
主要贡献:
a) 充分肯定了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命题,如典型问题、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作家世界观的超越问题、文学的倾向性问题等等。
b) 历史主义的观点。美学的与历史的:
c) 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什么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d)

意识形态批判。
e) 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
四、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a)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 对内部研究的忽视。(人的研究)
c) 对现实主义之外的文学创作的忽视与误解。
d) 20世纪苏俄与中国文学理论家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片面理解甚至歪曲。
e) 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学的发展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a) 历史与辨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意义、局限性与具体结论。
b)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c) 解放思想,结合实际,积极思考。
d) 阅读原典。
e) 学术研究。(讲坛马克思主义)

思考题:1.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试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特征及其贡献。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与命题
《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一、手稿的写作及公开发表
1.写作:1844年4月?8月。残篇《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
2.发表:1932年。。
伯恩施坦:犹太人,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恩格斯的财产执行人,著作执行人。
最初出版者为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他们在导言中称此文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3.发表的背景:
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许多现实的困境,列宁道路与斯大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问题,议会道路问题。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与证据的缺乏。(西方马克思主义:匈牙利卢卡奇、德国赫尔施、意大利葛兰西)
《历史与阶级意义》一书于1923年出版。
核心观点:物化理论,商品拜物教。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是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中。
4.手稿与卢卡奇思想的互证: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是研究问题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的克服、人化自然、人的全面发展。
5.《手稿》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影响:
(1)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大趋势:
A 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实践,引入现实政治的努力。
B 以“西马”为代表的从哲学、文化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

主义学术化的努力。
(2)“西马”对手稿的推崇:
“新的福音书”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从“两个马克思”到“一个马克思”
从人的异化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3)社会主义阵营对《手稿》从拒绝到认同:
A:关于手稿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成熟作品的争论:黑格主义?人性论问题、人本主义观点。
B:50年代以后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对马克思的误读、实践中的失误
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人的价值,特别是个人的价值的忽视
庸俗社会学(经济决定论)倾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C:现实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繁荣、社会主义的教条化

二、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与命题:
1.劳动:
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
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而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肉体需要做为一种强制:本能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盲目的)被动的、不自由的、重复的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精神性的、有意识的、自由的
2.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规定性)
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人的本质的两面性
意义: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理论的意义: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
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A“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
B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观的目的、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感性显现)(P20引文)
美与艺术的人文内涵,美的本质怀人的本质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命题的适用于条件。

4.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5.异化:
A:德文原意:(G:entfremdung E: estranged):主体经过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已的东西。
B:黑格尔:
理念展开的过程就是异化及其克服的过程。
C:费尔巴哈: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从自身分离出动加以神化,使之成为人们必须顶礼膜拜的上帝,并把自己置于这个异已的力量之下。
D:马克思:资本主义条件下

工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被揭露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的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E: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物化的普遍存在:所有方面,所有人。
物化意味着人与整个社会存在的对立。
物化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物化与幸福感。
6.异化劳动:
A:异化劳动意味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
B.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
科层制问题
C: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
D:人同人的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
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
7.社会化的感觉(官)
A:审美的条件: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B:感觉的限度与社会人的感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C:人的感觉的丰富性来源于实践。
D: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E:现实功利性(异化)使人处于麻木的状态。(感觉革命)

三、《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1、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看,《手稿》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努力,这一观点为解决美学与艺术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A.实践论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近代哲学的立足点及其误区:
二元论、理性主义 纯思辩性(抽象性)
人与自然的对立、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悖逆、远离现实人生
马克思主义有两个基本点:一方面

,是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强调也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即把事物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强调人类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另一方面,则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
B.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对象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被人化的自然,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人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与理解自然的。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人的社会性:非自然性,非个体性。
人的感觉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审美关系的确立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C.实践论美学:
美与美的本质的论争。
实践论美学的立足点。
美是主客体的统一;实践,社会性。
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
自然美问题;本质论的局限性;生产劳动与艺术活动的区别
2.《手稿》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继承了席勒以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进行社会批判的理论立场,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审美主义理论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
A.“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席勒: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游戏冲动
“现在,国家与社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
(2)手稿的立足点:人的自由与解放、人本主义立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革命的目的,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B.法兰克夫学派的批判理论:
感觉的革命
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
感性力量:对异化处境的发现与反抗
先锋艺术的否定性与超越性
审美主义在20世纪的普遍性。

思考题:
1.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
3.试述《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
添加时间:2009-11-24




一、本文讲解:
二、本文涉及的主要观点:
1.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A.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从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社会存在: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地理环境(这些生活条件都是历史地继承下来的,而且还要作为人的生活的历史条件延续下去产。)
人的意识:思想、观念、情感(AFFECTION)。(是不是所有的心理内容,包括不包括潜意识)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

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问题:人的物质性存在除了社会存在外,应不应该考虑生理存在。
B. 消灭一种思想观念,必须消灭这思想观念存在的现实条件。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批判在西方哲学中的含义:清理、分析、辨别、研究。
革命: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问题:存在不存在没有理论作引导的实践活动?理论在变革社会现实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革命发生的前提是什么。(毛的观点: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西马”的审美革命与马克思观点的矛盾的原因: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现实环境。
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C.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原因:“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思想的阶级基础
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受统治阶级支配。“那些没有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上升的革命阶级思想可能超越本阶级的狭隘性。
思想问题的复杂性
D.不同艺术风格的物质基础:
三个城市的不同对三个画家的影响:
需要、分工、教育条件作为社会历史对作家的影响。
背景资料:
拉斐尔:文艺复兴三大师之一。诗一般的绘画语言,古典主义的突出代表。较早试行工作室制度的画家。
《西斯庭教母》一个平民化的圣母形象。
《雅典学院》对柏拉图主义的提倡
提香:威尼斯画派,师从乔尔乔内。色彩运用的大师,表现的是惊人的美丽。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三、本文中的一些观点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启发: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的观点,为解决许多艺术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A.19世纪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其理论支撑(用文学去表现时代)
文艺研究,特别是艺术史研究领域文化、历史、社会视角的引入。
斯塔尔夫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
丹纳《艺术哲学》
B.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终受经济基础的支配。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工 创作的物质手段 作品的存在方式与流通形式
D.文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美学风格 流派 题材 人物 思想内容
E.社会学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个流派。
社会学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对立

社会学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对立
F.文学研究中庸俗社会学倾向。
文学问题的复杂性。再现与表现 主观与客观 理想与现实
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2.“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为后人揭露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及人们克服这种控制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A.“弗洛依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潜意识的社会根源:社会的 历史的 文化的 政治的
B.解构主义的逻辑。
罗各斯、 理性、本质、原意、主题、一致性、精英
C.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序言》《导言》的主要观点
《序言》《导言》对文艺学研究的启发与影响


一、对本文的理解:
1.写作与发表:
《序言》写于1859年1月,同年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一起
在柏林出版。《导言》写于1857年9月,1902年在马克思的文稿中被发现,1903年首次在柏林出版。
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如关于立法的基础。
2.《序言》的主要观点
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框架。

(文学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的关系)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2)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3)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或快或慢”的含义:文化结构的复复杂性与特殊性。
(4)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5)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基础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6)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的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社会的变革与人的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激进主义的批判。

3.《导言》的主要观点: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
(1)一种艺术的产生,总是与特定的物质条件、特定的生活条件相关的。
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
器具、服饰、工具 交往方式、言语方式、情感方式
作品存在

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
史诗 戏剧 传奇 长篇小说 影视艺术
(2)一定的物质条件是通过由此形成的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而影响艺术生产的。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艺术的基础。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或母胎。
原始思维(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
拟人化与拟物化,非理性,原逻辑,(不同事物之间、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原因与结果。表象与实体)
希腊的神话与希腊社会发展状况的关系
(3)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
诗歌、神话、绘画、音乐
(4)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稳关系。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二、马克思《序言》《导言》对文艺学研究的启发与影响
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研究
A.文学有意识形性
文学的性质问题的多种看法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文学的文化特性
文学的政治特性
文学的现实性
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功利性:对意识形态性的自觉、服务(揭露)政治、反映(改造)现实
对立的观念:文学的个(体)性、表现性(心理)、超功利性、审美性(形式)、语言性
B.意识形态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1) 20世纪文学理论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拒绝
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的区别
形式主义文本研究的出发点:语言、形式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研究对意识形态的重新开放
对政治、文化、宗教的关注
(3) 评价:
形式主义研究的合理性 文化研究的缺陷
文学文化研究是在新的水平上展开的。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艺术生产问题:
A.艺术作为生产活动的一面曾经在长时间里被忽视。
艺术这一概念的沿化与发展:自由的艺术与机械艺术、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处境、西方十九世纪关于艺术的理解(艺术被界定为纯粹的精神活动“艺术至上”)
B. 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
艺术与劳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生产的物质基础
C.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形式:
艺术活动物质性
艺术的商品性
艺术市场
知识产权
物质成本(机器、原材料、包装、设计)
艺术品的流通成本
艺术品的消费方式

艺术品作为投资手段
商品属性与艺术品本质属性的对立
D.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活动的精神性
艺术价值评判的复杂性
过分强调艺术的生产性是片面的。
3.艺术思维问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关于两种思维方式的争论
人的思维模型:感知??分析、形象??抽象
个别与一般
感性与理性
形象思维问题提出的意义(毛的一封信)
大脑的两个区域
(2)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性
想象性
情感性
艺术个性
审美性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区分的相对性:
大脑分工的相对性
形象思维的逻辑性:感觉的逻辑性(通过语言);情感的逻辑性;想象的逻辑性(夸张、比喻等)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区别
抽象思维的形象性
(4)艺术活动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理念的感性显现,中介性概念

思考题:1.试分析艺术生产活动与一般生产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2.马克思《序言》《导言》对文艺学研究有那些启发与影响。

第五章 致裴迪南·拉萨尔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问题。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两个概念的内涵。
一、有关两篇通信的背景资料:
1.写作时间:
马恩到拉萨尔的信分别写于1859年4月19日和1859年5月18日。讨论的是拉萨尔的剧本《弗兰兹·冯·济金根》。最先于1922年发表于德文版的拉萨尔《书信文稿遗集》第3卷。
2.拉萨尔与其剧作《济金根》
斐迪南?拉萨尔:摇摆于资产阶级政党与工人政党之间的一个人物。机会主义者。曾经与马、恩有过私人交往,1963年决裂。
3.历史上的济金根:
德国16世纪的一个骑士。1522年建立贵族联盟,向当时的特利选侯大主教宣战,谋求以武力铲除封建割据,建立一个贵族民主制基础上的统一的德国,因无人声援,以失败而告终。
4.马、恩与拉萨尔分岐的关键:
分岐的关键在于谁应该成为德国民主革命与民族统一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还是无产阶级);谁会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济金根失失败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策略上的失误还是具有必然性。如何对待农民战争。
二、对本文的解读:
1.马恩对拉萨尔剧作的艺术评价:
马:A:结构和情节:在这方面,它比德国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
感性方面:在第一遍时,它强烈感动了我。
B:应该把韵文安排得更艺术一些。(我却认为它是一个优点)
在性格描写方面看不到特殊的东西。胡登一味地表现得兴高采列,济金根也太抽象了。
恩:A:情节与技巧

的安排和戏剧性让我吃惊;
B:韵律的自由不适合上演。
道白太长,不适合上演。
(P223)在这里我最喜欢济金根和皇帝之间、教皇使节和特利尔大主教之间的几场戏……
马、恩对拉萨尔剧作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评价:
马:您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1848-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冲突。
济金根的覆来不是由于他的狡诈??借骑士纷争的形式而不是打起反对皇权公开向诸侯宣战的旗帜,他的覆来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的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
他实际上是一个唐?吉诃德,只不过是被历史认可的唐?吉诃德。
他们完全象1830年的波兰贵族一样,一方面使自己变成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又在实际上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
贵族代表不应当占据全部注意力,农民与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应当作为背景。
恩:官方分子差不多被您写得淋漓尽致了,但是我认为非官方的平民分子和农民分子,以及他们的随这而来的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
没有把进入高潮的农民运动哪怕作为背景加以表现。
由于您把农民运动放到了次要地位,所以也就忽视了在济金根命运中真正的悲剧因素。
贵族的国民革命只有同城市和农民结盟,特别是同后者结盟,才能实现。据我看来,悲剧的因素正在于:同结成聪明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贵族的政策必然是无足轻重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时,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垮台。……这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2.于如何塑造人物(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马: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当成了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恩:您的济金根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成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但是还应该通过剧情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相反地,使那些论证性的辩论成为不必要的东西。
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只上的意义。然而这是次要的事情,我提到它们仅仅是为了使您看到,我在您的剧本的形式方面也用过一些心思而已。
三、在两封文艺通信中马恩提出与文艺有关的重要命题的深刻内涵:
1.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
A:马、恩对拉萨尔的批评主要是批评他没有真实地表现出济金

根领导的骑士暴动这一事件的历史真象。
没有揭示出其失败的真正原因
没有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的历史背景
B.表现历史的真实是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
(1)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必然结论
(2)文艺承担的历史使命:
探求真理,引导人民(启蒙)
鼓舞同志,打击敌人(战斗)
C.艺术真实应当与历史真实统一。
美学的与历史的标准相统一作为评价文学的最高标准
艺术真实的含义
必然性与偶然性
本质性与现象
虚构与摹仿
艺术标准与历史标准
D.这一艺术原则的相对性:
对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艺术与历史的真实
通过历史来指涉现实历史剧问题
关于戏说历史
2.现实主义人物塑造:“席勒式”
A.“席勒式” 与“莎士比亚化”的内涵:
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当成了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 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只上的意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记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席勒式的内涵为:席勒式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从观念出发,或者为一般而寻找特殊,把具体的艺术形象作为主观观念的图解和说明;或者抛开具体形象的塑造,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念的倾向。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严格地从现实生活出发,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再现现实。它要求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去刻划人物。
B.席勒式创作方法可能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危害:
图解历史
曲解历史
人物形象仓白
过于骄情
3.“莎士比亚化”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对现实主义艺术而言,能否达到这一要求,不仅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作家艺术创造能力的试金石。
(1)现实主义艺术的感染力来自其人物形象的鲜明与细节的真实感人。
(2)生动地描写与叙述是小说创作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
D.这一原则的相对性
(1)莎士比亚的相对性:它只代表一种风格

(2)关于恶劣的个性化。
“只有那种近来在我们的艺术中十分流行的拙劣的细节描写手法,那种对偶然性人物的既空空洞洞,又非本质的特征不厌其烦地去描写,在我这样一个主要是受古代文艺及其光辉的作品所哺育而获得艺术观的人看来,对于这个剧本是完全不适用的。”
“您完全正确地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自作聪明,并且是垂死挣扎的模仿文学的一个本质标记。”
(3)对观念的表达以及追求表达的主观性是现代艺术的

一个突出特征。
(4)关于非情节化小说与限制叙事。
3.悲剧问题
A.恩格斯的悲剧观
B.如何理解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
反动阶级的悲剧:一些开明人物,无力回天
新生阶级的悲剧:不合时宜
悲剧与观照问题的立足点:观众与主人公之间的价值认同(同在一个价值体系内。最后引起的是严峻人思考(理解)
在价值体系之下
在价值体系之上
C.悲剧种种: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社会历史悲剧
小人物的悲剧

思考题:1.什么是艺术真实?什么是历史真实?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什么是莎士比亚化?什么是席勒式的创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这两个概念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确立了什么样的创作原则?

第六章 致敏娜·考茨基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文学的倾向性问题。
典型人物问题。



一、背景材料:
1.关于这封信:
是对敏?考茨基1885年10月15日来信的复信。写于1885年11月26日。
1885年夏天,敏?考茨基到伦敦儿子那里,与恩格斯结识,随后将自己1884年的小说《旧人与新人》寄结恩格斯。恩格斯写信对小说进行了评价。
2.敏?考茨基:(1837-1912)
卡尔?考茨基(第二国际领导人)的母亲,曾为演员,后成为进步作家。3、关于《旧人与新人》
敏?考茨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1884年发表。
爱莎:一个同情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先是在维也纳的贵族与阶级圈中生活,因感倦,随与其父亲学生助手阿尔诺德等人参加宣传发动盐场工人的运动。在他们的活动被警察干涉时,工人起来抗议罢工,造成劳资对立。罢工结束后,阿诺尔德等人在矿坑塌方时为救工友牺牲。爱莎于是到美洲。
4.时代背景:
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之间,工人运动高涨,工人政党发展迅速。小资产阶级的介入。
二、信的内容:
1.对敏?考茨基小说的赞扬:
您在本书中盐场工人的描写,就象在《斯蒂凡》里对农民的描写一样出色。对维也纳社交界的描写大部分也是很好的。
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刻画出来了。第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
2.批评:
(阿尔诺德)这个人确实太完无缺了……如果作者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那是不好的,而据我看来,您在这里多少犯了这种毛病。……在阿尔诺德身上,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
3.原因:
您认为需要在这本书中公开表明您的立场,在全世界面前证明您的信念。
4.倾向性问题:
A.我决不

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具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现代那些写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都是有倾向的作家。
B.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C.作家不必要把他所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D.如果一部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的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提出任何解决的办法,甚至作者有时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主要理论命题及其指导意义:
1.关于典型人物的有关论述,继承与发展的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有关思想,对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从古希腊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典型??共性的代名词。
从理念的分有到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古典主义:抓住人性中普遍、永恒的东西。
“青年人的浮动急躁,容易受外在事物的影响,欲望多变,说话海阔天空,不肯听批评;中年人精神平稳,经常想往上爬,,好钻营;老年人贪财好利,抱怨现在,一味夸说当年。”
(18世纪)
B.黑格尔的典型理论:
思维的过程:
第一阶段:感性的、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诸多特质的集合。
第二阶段:共相、普遍性??诸多特质的同一。
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一般性蕴含在个别性之中。
黑格尔《美学》中关于理想人物性格的界定:
(1) 整体性(丰富性),人物性格是具有各种属性的整体。
荷马所写的英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
阿咯琉斯:他有年轻人的力量,又有其他一些品质。他爱他的母亲,也爱他的女俘。他勇敢、暴躁,又尊敬老人、信任仆人,忠实朋友。他愤恨敌人,又心肠很软。
(2) 特殊性。明确的个性、定性。
“格具某种特殊的情致,作为基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来引起某种确定的目的、决定和动作。”
“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同时使人物“有余地地可以向多个方面流露他的性格。”
(3) 坚定性。
“一个真正的人物性格必须具备勇气和力量,去对现实起意志,去掌握现实。”
艺术要清洗外在事物,使其符合灵魂,表现理想;把外在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C.恩格斯的典型人物:
(1)典型人物应当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具

有生活的真实性。(具体时间、具体空间、具体的人)真实性是第一位的。
(2)典型人物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个性即非一般性、独一无二性。
(3)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反对恶劣的个性化(极端的、不可解释的、没有根据有、不合情理的。
D.对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1) 是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现实主义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树立了一个标尺,对2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建构产生了的十分深刻的影响。
以写人物为主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人物性格的塑造)是第一位的。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内容
E.现代主义小说从两个方面对典型人物理论的突破。
如何写人物
写不写人物
2.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述,批判了文学创作中的概念化倾向,同时也为避免文学批评中的“左倾”错误提供了理论根据。
A.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要让作品本身,让生活本身去说话,而不必要把自己的主观见解硬塞给读者,更不能用主观愿望去任意剪裁现实,扭曲现实。
B.文学批评不应当要求作家成为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不能简单地用是否表达了政治立场、观点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政治立场观点而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对文革文学的反思:对文学的政治要求??文学批评??创作
文革文学的严重失真:
无性的文学。爱情成了一个禁区。英雄人物没有感情生活。
人物语言:
故事情节:
三十年代以来的革命文学的自身的幼稚与失误:概念的演绎:历史的概念化。知识分子的改造、兵民是胜利之本。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
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书写历史的努力。
C.对倾向性的再反思。
绝对的倾向性与相对的无倾向性
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适用范围

思考题:
1.恩格斯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倾向性的?这些观点有什么现实的启发意义?
2.试分析典型这一概念在西方的发展过程。
3.分析恩格斯典型人物观的内容。

第七章 致玛·哈克奈斯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现实主义的胜利问题。
一、背景资料:
1.写作日期:
原稿没有日期。从哈克奈斯1888年4月5日的回信推测,应为1888年4月初。
2.发表时间:1932年(草稿)
3.关于哈克奈斯:
资料不详。进步女作家。50年代出生,牧师家庭,无神论者,倾向社会主义运动,对经济学感感兴趣。其笔名约翰?劳就是英国一个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字。同情英国贫民生活,参加过到“贫民区去的知识分子运动,居住、研究贫民生活。参加过

社会民主联盟机关刊物《正义》周刊的编辑。除《城市姑娘》外,还创作过《失业者》、《布洛队长》等小说,同时写过一些关于工人生活与女工生活状况的报道。
19世纪90年代中期迁居澳大利亚,不知所终。
4.关于《城市姑娘》
《城市姑娘??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
主要人物:
缝纫女工 耐丽 伦敦东头夏绿蒂公寓
绅士 阿瑟?格兰特 东西头之间一家妇婴医院的会计主任。“工人之友”。
乔治 看门人,耐丽的男友。
住在伦敦东头夏绿蒂公寓里的耐丽是一家裁缝铺的缝纫女工。她羡慕伦敦西头,希望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穿好的,吃好的”,“靠在沙发上看看小说,拿起小勺一口一口喝着咖啡,有人侍候她穿皮鞋”,关心的是自己帽子上的新羽毛和未婚夫的小手套。
一个绅士,自称工人之友的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格兰特先生走进了她的生活,给她带来了希望。(看戏??贵夫人的感觉)有一个退伍军人乔治发狂地爱着她,但她还是选择了前者。耐丽委身于格兰特,并怀孕后,才知道格兰物质是一个有夫之夫,而且对她的感情也是虚伪的。她生下儿子,被哥哥和父亲赶出家门。这时,“救世军”收容了她,走投无路的耐丽与看门人乔治结了婚,婴儿也夭折了。
5.时代背景:
英国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了另一个高潮。1886、1887、1888、1889连续四次示威、罢工。1889年,伦敦东头码头工人联合罢工,使秦唔士河码头陷于瘫痪,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工人的支持。

二、《致玛?哈克奈斯》一文的主要内容:
1.对哈克奈斯的赞扬:
艺术价值:
(德文译者)几乎不得不逐字逐句地翻译,因为任何省略或试图改动都只能损害原作的价值。
真正艺术家的勇气:
(1)对庸人的傲慢的冒犯。这种勇气不仅表现在您敢于冒犯傲慢的庸人们而对救世军所做的处理上,这些庸人们也许从您的小说中第一次知道救世军为什么竟对人民群众发生这样大的影响。
(2)如实叙述一个陈旧的故事:而且还主要表现在您把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勾引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作为全书中心时所使用的朴实无华的手法。
您觉得您有把握叙述一个老故事,因此您如实地叙述了它,使它变成了一个新故事。
平庸的作家会觉得需要用一大堆生造的情节和曲意的修饰来掩盖这种他们认为是平凡的结构,然而他们终究还是逃不脱被人看穿的命运。
(3)人物的典型性:格兰特先生是一个杰作。
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

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对哈克奈斯的批评:
(1)工人消极、外在动力、对1887年来讲的不真实:
在《城市姑娘》中,工人阶级是以消极群众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无力自助,甚至没有试图作出自助的努力,想使这样的工人阶级摆脱贫困而麻木的一切企图都是来自外面、上面。如果这是对1800年前后或1810年前后,即圣西门和罗伯特?欧文的时代的恰如其分的描写,那么,在1887年,在一个有幸参加了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大部分斗争差不多50年之久的人看来,就不可能恰如其分了。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极度的努力??半自觉的或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有权在现实主义领域内要求占有一席之地。
(2)重申了对倾向性的看法:
并非要求作者写一部“倾向性”小说或者是“社会主义小说”:
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小说,一部象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性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
我决不是这个意思。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3)现实主义的胜利:
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
3.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1)巴尔扎克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
巴尔扎克的小说,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让人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所有的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还要多。
他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以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2)巴尔扎克对自己的超越:
对贵族的同情:
巴尔扎克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对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充满同情。
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副攻之下逐渐屈服,或者被这种暴发废户所肢解;描写了贵妇人(她们在婚姻上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嫁人的方式是完全相适应的)怎样让位给为了金钱或衣着而给自己的丈夫戴绿帽子的资产阶级妇女。
对共和党人的描写:他经常毫不掩饰地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那时(1830-1836)的确是人民群众的代表。
(3)现实主义的胜利:

这样,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三、《致玛?哈克奈斯》一文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文学创作原则的提出,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促使作家在一个更加阔的历史、现实背景中去捕捉社会的深层本质,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
(1)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精神: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与现实,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有一个可以被认识与把握的发展方向。
创作原则:细节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应当透过社会现象,去把握历史规律,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与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一个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反映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中的社会历史本质的环境。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背景,它或者为人物的行为、思想、性格提供前提,或者是对典型人物体现的生活本质的补充。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层次的要求。
(3)理论贡献:
A 促使作家去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增强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历史感、现实感,加大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容量。
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去展开自己的故事,人物命运与现实与历史交融,具有史诗感。暴风骤雨、红旗谱、东方、万山红遍、李自成、白鹿原、子夜、茶馆
B 增强了现实主义作家的历史使命感、现任感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增加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把握历史规律、思考人物命运、探索人类生存的问题与前景
悲剧性主题,作家自觉承担起使命,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C 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4)实践中的失误:
有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片面理解的倾向(在历史规律这样的大叙事中,人的私人化的一面,生活中偶然性的一面,历史中丰富的一面被排除掉了。)
有使这一创作原则独尊的倾向。

2.通过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分析,深刻阐释了巴尔扎克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高度肯定了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创作的成就,确立了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恩格斯的批评对巴尔扎克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
恩格斯的批评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
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对待一位伟大的作家。
巴尔扎克自身的政治上的保守性及其弱点。
恩格斯在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中坚持了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统一的原则。
在文学批评上,从思想到方法的示范性。
要求作家揭示社会的客观规律。
要求作品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
要求作品要有严肃的主题,涉及重大的题材。
对作家的创作的尊重
3.“现实主义的胜利”“现实主义作家的勇气”这些理论命题,揭示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深层内核,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指示出了正确的道路。
现实主义作家需要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
写出现实的本来面貌是需要勇气的。
社会主义的文学要不要写现实的黑暗面
现实主义作家应当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尽量抛弃自己的主观偏见。
现实主义作家必须克服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主观的介入,尤其是克服自己的偏见。
政治偏见
宗教偏见
文化偏见
民族偏见

思考题:
1.什么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文学创作原则的提出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2.为什么恩格斯讲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第八章 《 致保尔·恩斯特》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对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方法的批判。
一、背景材料:
1.写作时间:1890年6月5 日。
恩斯特:(1866-1933)德国政论家,作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左翼的“青年派”领袖,无政府主义者。文学上曾主张唯美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2.写作目的:
给保尔?恩斯特的回信。保尔与当时的奥地利政论家、作家马果尔、巴尔等人就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中表现的妇女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马果尔撰文对易卜生进行攻击,恩斯特在回击马果尔的文章中,在强调妇女的概念与环境与遗传等因素相关时,有明显的把唯物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被巴尔抓住把柄,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丑化,认为妇女问题是一个抽象的性别问题。恩斯特给恩格斯写信,请求声援,被恩格斯拒绝,并以此信对恩斯特提出了批评。
二、通信的主要内容:
1.总的观点:
至于谈到您用唯物主义方法处理问题的尝试,那末,首先我必须说明:如果不用唯物主义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面。
2.恩斯特错误的关键:
您把整个挪威和那

里发生的一切都归入小市民阶层的范畴,接着又毫不迟疑把您对德国小市民阶层的看法硬加在这一挪威小市民身上。
挪威问题的特殊性:
这样一来就有两个事实使您寸步难行。
挪威的自由主义宪法。
近二十年来文学的繁荣。
3.德国市民阶层的特点及其成因:
(1)德国小市民阶层是遭到了失败的革命的产物,是被打断了和延缓了的发展的产物。
(2)三十年战争,
(3)德国的小市民阶层并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一幅夸张到了极点的漫画,是一种退化。
4.挪威的情况:
在挪威的小农和小资产阶级中间稍稍掺杂着一些中产阶级(大至和17世纪的英法两国的情形一样),这在好几个世纪以来都是正常的社会状态。
(1)挪威没有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2)这个国家由于它的隔离状态和自然条件而落后,
(3)最近的工业化的萌芽。
(4)挪威农民从来不是农奴而其小资产阶级是农民之子。
(5)挪威的妇女。
5.对抽象的妇女观的嘲讽。

二、主要启示:
1.对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批判
A.什么是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

唯物 唯心
主观 ? ~~
客观 ? ~~
形而上学 (逻辑推演、绝对化、体系)
辩证法


唯物论: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中,坚持把物质的原因,坚持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素,作为最终的因素,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机械唯物论:(1)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社会物质条件作为唯一的原因,而排斥其它原因的(如文化的、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等原因)的思想方法(2)在运用过程中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对象的方法。重点是把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从群体的角度(时代、民族、阶级)把握对象。
庸俗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把社会学作为唯一的方法,排斥其它的研究角度。如: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人的生物性、生理性角度。(2)生搬硬套。
B.恩斯特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方法。
C.通信的直接影响:
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曾经泛滥成灾。
生搬硬套的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使用:社会发展模型与各个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东西方问题的不可通约性 阶级性质与社会历史作用
庸俗社会学与机械唯物论在心理学中的使用:巴甫洛夫、社会历史学派
文学中的机械唯物论:文学史的解释(直接原因与最终原因)
文学中的庸俗社会学: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募仿说、阶级性、政治性、文化属性、宗教属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研究对庸俗社会学与机械唯物论的批判。

D.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这种方法?
充分认识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文学现象的解释:作家、流派、风格(个体的原因外在的原因)
从既成的理论出发还是从问题本身出发。

2.于妇女问题??抽象的人性等
人的抽象性与人的具体性。
阶级性与普遍的人性
阶级性与人的个性
性别政治、种族政治与政权政治
女性主义在西方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Sisterhood的解体。第三世界妇女概念、黑人妇女的觉醒。
1990年,在美国俄核俄州召开的全美妇女学联合会第13次年会上,一批有色人种代表离开会议,以示抗议。她们认为,该组织只为白人女性说话,提出要妹妹建立一个第三世界女性组织。
贝尔.胡克斯(bell.hooks)认为,走出家庭,争取社会工作这样的要求只是白人女性的话题,对黑人女性没有什么意义。
本质主义面临的危机。从本质论到构成论:女权主义者目标的虚妄性(以男性的目标要求女性),女性特特征的界定来源于男性的反面(补充)、两性的差异的相对性,共处问题(男女混装)。
“第一个具体的女人都有与其它女人不同的经验,因此,广义上的女性经验是不成立的。女性不是一个有用的女性主义概念。坚持追求女性权力就会在实际上堕入男权个人主义的怪圈。”赖利《西方女性主义评介》p11


思考题:
什么是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文学研究中有怎样的表现?


第九章 《致瓦·博尔吉乌斯》
添加时间:2009-11-24




教学重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一、 课文讲解:
1.经济关系
A.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条件下)的方式。
B.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在我看来,(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统治方式与技术 国家形态与技术 法的形式与技术
C.这种关系(经济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一社,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地理
过去的生产关系
过去生产关系存在的条件
D.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种族的差异作为一种客观条件
种族歧视与种族优越感
种族与民族

2.技术与需要的关系:
技术在很在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科学与技术概念的区别
技术不一定建立在准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需要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军事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