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侗民歌起源初探及杂感

北侗民歌起源初探及杂感

北侗民歌起源初探及杂感
北侗民歌起源初探及杂感

北侗民歌起源初探及杂感

刘开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中,因为是没有本民族文字供记载的少数民族,不但民族文史及民间文化的记载都因此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更因无侗族文字的统一记载,而使得南北部侗族方言区语音差别更大。现就据方言区的不同而以南、北部侗族相称谓;简称“南侗”和“北侗”。但不论是南侗和北侗的民间人们,都是酷爱唱歌的。特别是遇上民间礼俗席上或男女青年间谈情说爱时,人们常都以歌代言。由于侗族人都是特爱唱歌的,而且又是唱的很有特色。所以近年来南侗民歌被国家发现后,特给于特别重视和推荐,因而曾唱响欧、美洲等国际午台,并被誉为“天籁之音”。北侗的民间侗歌也独具特色,因而近年来被列为省级保护代表作。就北侗的锦屏县平秋镇,因对侗歌的酷爱和唱出特色,于二00七年5月荣获省文化厅授于“侗歌艺术之乡”的美称。(详见全省艺术之乡命名的有关文件)后来还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青睐, 特对平秋地区的男女玩山情歌和“情伴”贺婚、嫁歌的实况采编后向全国广播。(详见:魅力黔东南. 侗族篇.资料. )所以对整个侗族来说,都共享有“侗乡歌海”的美誉!但情伴贺婚、嫁歌这一礼俗,却是北侗特有的。(详见本集:北侗情伴贺婚、嫁歌的起源、鼎盛、及消亡之我见:暨歌)

如果要问民间侗歌起源于何时?民间爱好者们对它又如何记载而使之世代流传等等?这是无法说清楚的;但如能有民族迁徙史料可查的话,她的起源应在古北侗人迁入安居乐业之后的较长时间段才能形成,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沅水中、上游一带(今清水江下游为沅水,中上游一带,即今清水江,中上游一带的清水江两岸,即今天柱、锦屏地区,往上还含剑河地带。)的侗族先民,就开始受到先进的楚文化影响。秦、汉之际,中央封建王朝己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立郡县。唐、宋时期,更有许多汉人到侗族北部方言区来做官或讲学;曾到锦屏隆里来就任龙标尉的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至今隆里古城内,龙标书院遗迹尚存。从那时起,就开始有“洞蛮长揖乞新诗”的传说。

由于汉文化的传入,使处于“洞林深处”的侗族人远祖们开阔了眼界。更由于侗、汉文化的交流,也必然会影响当地侗族民歌的创作。一般来说,侗族民歌的产生,与这种文化交流的促进是有一定关系的。广大侗乡各种各样大量民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能说明与这种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虽然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年代不能那么准确,但她的起源年代应在“洞蛮长揖乞新诗”的期间萌芽的,因为诗、词、歌、赋等文体,几乎都是形影不离的。而且侗歌及侗语白话的体裁与古七言诗及词、赋等文体极其相似;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睛”等古诗及《阿房宫赋》等古骈文的结构体裁,竟能使北侗民歌及白话等的对偶句体裁,与古

骈文的对偶句结构却如此相似,不禁使我思来想去,最后我认为这应是远祖们”洞蛮长揖乞新诗”的成果,否则,怎能如此相似.(详见:本集中玩山侗歌及白话侗、汉语对译部份。)所以我说:侗歌的起源应从“洞蛮长揖乞新诗”的年代算起。

但“洞蛮长揖乞新诗”的年代,又以何处为起点呢,我认为可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算起;因唐时状元___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约698__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人称王江宁、王龙标,其诗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曾授汜水尉,再迁江宁承,于公元742年因写作《梨花赋》,遭人中伤,被朝廷谪贬至唐时设龙标尉,隶属辰州,时称为龙标的隆里所,今贵州锦屏县隆里为龙标尉。唐时的伟大诗人李白,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标题,写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此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诗遥寄王昌龄。

王昌龄自到贬谪地隆里任龙标尉后,以关心当地群众生活为己任。政通人和,百业振兴,安排随来的文人们与当地文人置办学馆,传播文化知识,不仅当地文化知识日益提高,且使处于四近“洞林深处”今侗族人的远祖们开阔了眼界,也前来学馆加入求学的行列,而且是“学而不厌”的求学态度; 从“洞峦长揖乞新诗”传说的字里行间,便不难得知古代远祖们的求学精神;同时传道、授业、解惑者们也是“诲人不倦”的;否则,“龙标书院”的遗迹也不会流传至今;何况还留有状元桥、状元祠、状元亭、状元墓等等至今仍为人民景仰的古迹!

至此我不禁感慨万千:想到我们华夏文明古国,想到人们笔下常写的“炎黄子孙”一词,近年来始有学者提出:炎黄子孙中还应包含蚩尤的子孙在内;在远古的部落中,蚩尤部落也是一个大部落,多年与黄帝争夺疆土,蚩尤常乘大雾进攻,黄帝发明指南针辨别方向后,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终战败,余部逃往祖国南方深山密林中生活,后代子孙们栖息之地的广大区域,竟被视为“峦荒,”当地的居民也被称为“化外顽民、南蛮。”直到汉代诸葛亮率部南征时,经七擒七纵后才心悦诚服的首领孟获,无疑也属于蚩尤余部的后代,所以说炎黄子孙中也应包含蚩尤的子孙在内才对,我们追认远祖时也不能把蚩尤列外才行,我们中国华夏民族,应追认炎、黄、蚩三位始祖才是符合历史的真实,才算是慎终追远的历史观。

民间传说诸葛亮平蛮后,班师回到泸水河边宿营,晚上曾听到四近传来因战死的野鬼孤魂们号哭索命声,逼得这位汉丞相诸葛亮不得不在泸水河边设坛祭奠.按祭礼的常规是死鬼要杀人偿命,诸葛亮不禁想到:要杀人以祭鬼,这样杀下去冤鬼不是就更增多了吗?这是不行的!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哄鬼”的办法;他叫人拌了大量灰面,用面团捏成人头似的样式,然后画上五官形状,名叫“峦头”,意味着是南峦的头颅,用以祭鬼,并写了一篇祭文,内容有:汝等英灵尚在,祈祷必闻,今随我旌旗,各回本乡,享家人之祭祀,勿为异域怨魂!(详见三国祭泸水汉相班师回目)经这一祭奠后,果然怨鬼宁静。待法事完毕,

这批人头似的大量面团,经用蒸笼蒸熟后,供军营餐食之用,加上供祭奠用的刀头酒肉,经厨房加工后,更可供军营人们吃得不亦乐乎。

至于这批名叫“峦头”的熟面团,大家觉得也很可口,过后有人认为,这种食品,名叫“蛮头”,如此形像名称的食品,难免让人不忍入口咽下,于是另造了一个同音的“馒”字以代之,便成了沿用至今的“馒头”。更利于国人的和睦团结。还有千百年来,因远祖们曾住“洞林深处”,故后代子孙们就称为“洞族”的当今侗族人,也不知因何而经何人倡议,把历代被叫作“洞峦”的洞族人的“洞”字,改换成字义为①无知也②未成器之人曰侗)的“侗”字了,何必要丢掉历史的真实意义呢?不禁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我们国家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姊妹是一家”的今天,又怎能叫我不思前想后,而为我五十多年来,早已收集整理的大量北侗民歌,继续侗语原歌词与汉语对译歌词完成后即将编著成书的《原生态北侗民歌集》,写此“民歌起源初探及杂感”呢!

中国民歌《茉莉花》简谱

中国民歌《茉莉花》简谱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创作背景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作词编曲经过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4]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

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9] ,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民族音乐

一、判断题: 1.在《门外文谈》中阐述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是怎样产生的。 2.劳动创造了一切,但“事实上民歌中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民歌是一综合词,它不包括民谣、小调等短小的抒情成分较重的作品,而不包括长篇和叙事诗在内。 4.我国现见最古老的一部民歌集是《诗经》,它反映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年间的作品、反映的是北方十五个地区繁杂的社会生活。 5.《诗经》共305首歌曲,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有136首。 6.《诗经》中的歌曲多为四字句。 7.《楚辞》是一部南方歌曲集,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九歌》共是一首歌曲组成,这些歌曲是用来祭祀的。 8.《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屈原的,一类是经汉代文人整理的民歌歌词。 9.乐府最早出现在秦代。 10.汉代乐府主要负责音乐人是李延年。 11.《关山月》是汉代边防战士歌曲。 12.《苏武牧羊》这首歌曲产生于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后的三四年。 13.《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的作品。 14.《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15.《满江红》一曲牌是二十世纪中期杨荫浏先生将元代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的曲调与相传岳飞的词《满江红》配在一起而形成一首歌曲。 16.《交城山》是山西民歌。 17.《小白菜》是河北民歌。 18.搬运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个种类。 19.劳动号子在四川叫哨子。 20.《黄杨扁担》是四川民歌。 21.《走绛州》是陕西民歌。 22.《十二莲花》是山东寿张民歌。 23.《小小水车长又长》是安徽安庆民歌。 24.《拔根芦柴花》是江苏江都民歌。 25.《川江船夫号子》共有八段组成。 26.《黄河船夫曲》共两段歌词是分节歌形式的。 27.《清江河》是湖北民歌。 28.劳动号子的节奏基本有三种类型。 29.劳动号子一般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0.劳动号子的音乐材料是采用反复使用、形式简单,较少有装饰和变化。 31.劳动号子的曲式结构受劳动号子的影响。 32.劳动号子的起停是由劳动条件和劳动过程决定的。 33.山歌是一高度成熟而又及为普及的品种。 34.陕北地区的山歌叫“信天游”。 35.山西的山歌叫“山曲”。 36.内蒙汉族地区的山歌叫“牧歌”。 37.四川的山歌叫“神歌”也叫“晨歌”。 38.安徽的山歌叫“慢赶牛”。

畲族山歌

畲 族 山 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歌词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歌词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来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篓里装 千缕万缕千万缕呀 缕缕新茶放清香 姐姐妹妹来采茶呀 青青新茶送城乡 送城乡 哎呀送呀么送城乡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风作曲]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歌舞曲。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 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 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 《采茶舞曲》采自泰顺 2004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直到2000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

(初中音乐教案)《茉莉花》

《茉莉花》 初中音乐教案 课例《茉莉花》 教学内容: 1、民歌及分类。 2、中国民歌《茉莉花》。 3、东北民歌《茉莉花》。 4、江苏民歌《茉莉花》。 5、萨克斯独奏曲《茉莉花》。 6、交响曲《1997天地人》选段。 教学目的: 1、通过总结民歌与生活的关系知道民歌的的种类和特点。感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因素的关系。 2、能用歌声唱出民歌的基本风格和感情。

3、喜欢民歌《茉莉花》,对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歌遗产感到自豪,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能用比较的方法对民歌作初步的评价,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用歌声唱出民歌的基本风格和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民歌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民歌及种类 1、小调 师:同学们:听过叫卖声吗?请你模仿两句。 生:(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曲《卖汤圆》,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两者的关系?

生:(答) ● 师总结并演示幻灯片(一)中的第①②步骤 ①② 小调:民歌体裁之一,又称小曲。产生于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中。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整匀称,内容多以历史传说的咏唱,自然风光的描写,离情别愁的抒发为主。 2、号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歌曲《打麦号子》,并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人们在唱这首歌曲时在做什么? 生:(答) ● 师总结并演示幻灯片(一)中的第③④步骤 ③④ 号子:号子是一种产生于体力劳动,伴随劳动并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的民歌。他的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质朴粗狂,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山歌

师:在歌曲中还有一种与劳动分不开的歌曲叫“山歌”。 ● 师讲述并演示幻灯片(一)中的第⑤⑥步骤 ⑤⑥ 山歌: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的抒情民歌。一般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高亢、嘹亮,内容多以劳动、爱情生活为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和腔等。 4、民歌 ●师总结并演示幻灯片(一)的第⑦⑧步骤 ⑦⑧ 民歌:即民间歌曲。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一般为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到加工,因而具有与人民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生动等特点 ①② ③④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采菱

《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材分析: 歌曲《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菱角)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 (1)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2)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 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有!D.S。 (3)认识反复记号D.S. 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谈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民歌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标志。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它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歌发展的追述及民歌分类的介绍,以传统民歌《茉莉花》为例,对其创作的不同风格和在《图兰朵》中的运用及在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中国民歌;茉莉花;图兰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对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阐述,引出中国民歌的历史渊源 《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3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XX年8月3日,20XX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奏响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的《茉莉花》,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并象征着古老的中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有不同种风格,中国民歌按民族和区域的不同,风格色彩也各不相同 (一)《茉莉花》的版本很多,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中国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 1.中国民歌《茉莉花》。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中,《茉莉花》是传唱甚广的著名同宗民歌之一。然而《茉莉花》又有不同种风格,例如:有江苏茉莉花、河北茉莉花、辽宁茉莉花、东北茉莉花、黑龙江茉莉花、山东茉莉花、青海茉莉花、甘肃茉莉花、河南茉莉花、山西茉莉花等。但是它不是原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每个地方的语言习惯和地理环境都不一样,他们把原来的《茉莉花》与自己当地的民歌结合,这就形成了每个地方自己的“茉莉花”特色。但是,最地道

演唱茉莉花(江苏民歌)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1]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2]。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3]。 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4]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 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 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 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 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 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

民族乐器演奏家简介

民族乐器演奏家简介

笛、箫 1、张维良老师简介 张维良:男、1957年 11月出生。笛子演奏家、 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 笛箫演奏家、教育家。现 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 主任、中国竹笛学会会 长、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 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 音乐委员副主任。 1982 年获全国民族器乐比赛 笛子组第一名;1983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太湖春》获中国音乐学院首届创作比赛一等奖;1987年获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集体一等奖;1988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南韵》获全国第六届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三等奖;1995年CD专辑《箫的世界》获中国金唱片奖;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1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MTV获中央电视台“新光杯”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2年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3年创作的男子独舞《竹梦》音乐获“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出版著作《笛子演奏法》、

堂内录制了个人笛子独奏专辑《惊破梅心》和琴箫专辑《云水吟》、《琴箫引》,被音乐界推崇为精品。 他几度出访日本、美 国、新加坡、朝鲜及 港澳地区,他的名字 多次被编入当代名 人 录······· ·· 3、沈英彪老师简介 1970年生于杭州。从小就 表现出非常的音乐天赋,能熟练演 奏笛子、口琴、二胡、吉他等乐器。 先后师从中国著名笛箫演奏家罗 守诚先生、著名笛箫演奏家陈杭明 先生研习笛箫,并得到中国音乐学 院张维良教授的指点。他演奏的洞 箫音色纯美、韵味隽永、除了继承 了传统的洞箫演奏风格以外,更注 重和发扬洞箫音乐的严谨性。在虚心向老师学习的同时,他还刻苦钻研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天台实验中学王月萍 内容提要: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薄弱,良莠不辨,对祖国璀璨的民族音乐了解肤浅,追求低级的流行小调(流行歌曲),而对祖国的优秀民歌,却生疏了,无亲切感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一代中逐渐销声匿迹,学校是弘扬民族音乐的主阵地,作为音乐教师,怎样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接受民族音乐,通过民族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值得深思与深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弘扬方法 近年来,许多高雅的音乐艺术在学校音乐教学中被庸俗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民族歌曲被流行歌曲所取代,为什么流行歌曲能流行,无非是你唱、他唱,形成一族,形成时尚,学生以回唱为荣。而民族歌曲,你不唱,他不唱,反而让人生疏而陌生,唱民族歌曲反而感到有背时代。久而久之,流行歌曲取代了民族音乐在学生中的地位,成为校园歌曲的主体。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例如:许多学生中对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张口就唱,而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学习兴趣低下。大部分中学生对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民歌,却分辨不出它是出自我国的什么地区,什么民族,甚至连常见的民族乐器也区分不清,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正是由于音乐教学长期以来忽视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果。而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不同风格的民歌及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曲艺及戏曲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怎样重振中华民族之风,唱响民族歌曲,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是人们对于音乐教师的重任。在音乐教育中,如能发挥好民族音乐教学,则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音乐教学 该说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也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可选择播放古今优秀民族乐曲。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欣赏时,教师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认知。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二泉映月?曲名由来,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二泉”的地理方位等。使学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 一、《茉莉花》介绍 《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顾问。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东方淑女的温文尔雅。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东方美的柔情丽质。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其用于歌剧《图兰朵》中,这才使得世界亿万观众,对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风格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多少年来同样的一首乐曲,出现了各种题材、体裁的《茉莉花》。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民族乐器演奏、有带有爵士乐风味的萨克斯风。他们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有的感情饱满热情,有的却情深意切,有的华贵明丽,有的婉转秀丽。但他们都带有浓郁的茉莉花的品质,那就是洁白无暇、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婉转秀丽。音乐中的茉莉花是迷人的,芬芳的,令人向往的。 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结构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分节歌形式,采用五声徵调式音阶。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三、四两个乐句的歌词连在一起,旋律也很难分句断开,在旋律进行上出现1 2 3 ,3 2 1 ,3 5 3这样的走向,虽不能看作是调式的转变,但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很有特点。它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节奏平稳,歌曲匀称细致,优美细腻,委婉动听,富于江南风味。旋律犹如盛开的茉莉花,芳香飘逸。

欣赏 河北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教案 课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 听赏萨克斯独奏《茉莉花》; 教学用具: 钢琴、听觉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歌曲《茉莉花》的演唱,培养学生音乐感觉,增强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且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2、通过欣赏萨克斯独奏《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欣赏,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歌曲的自主演唱,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通过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感受与体验,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其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形象,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培养自主学习歌唱的能力。 2、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对民族音乐作品作出恰当评价。通过听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聆听、感受想像、参与体验教学法、比较欣赏法、探究式学习。 学法引导 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感受,关注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歌曲的学唱,采用自主参与演唱及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来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教室。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一、吹管乐器典型乐器: 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我国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振动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管子、双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排箫、巴乌等。 二、弹拨乐器典型乐器: 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杨琴、三弦、东不拉、热瓦甫。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三、打击乐器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大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四、拉弦乐器典型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高胡。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古琴 阮 笛子 埙 扬琴 中国民族乐器概述 作者:舒泽池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 1、赤郎歌(节选) 女:新打耳环有一对,你托媒人送过来; 当初是讲娶我姐,今下又来娶我妹。 男:新打耳环有一对,我托媒人送过来; 当初我妹是我定,日子来到成夫妻。 女:赤郎担②酒又担鸡,担到亲家察③里排; 赤郎担个公鸡子,问你赤郎怎安排。 男:赤郎担酒又担鸡,担到亲家察里排; 我郎担个大鸡公,刀板④磨利薄薄排。 女:担比⑤担菜行得快,赤郎担菜拿来背; 太⑥你担菜来使⑦力,桌面多来怎安排; 男:主家讨亲量码何,结亲菜蔬办得多; 今布⑧担来使大力,厨头拌了又何多。 女:赤郎送礼作头面,亲家点礼排桌面; 主人受礼连连转,甥歌不分赤郎眠⑨。 男:亲家点礼排桌中,邻酒受肉闹纷纷; 来者当受无论讲,不讲礼数讲成双。 注:①赤郎——取亲时帮助男方送礼的,到女方后要下厨房炒菜,烧饭。②担——挑。③察——住房或家中。④刀板——菜刀。⑤比——肉。⑥太——看。⑦使——用。⑧今布——今天。⑨眠——睡。

2、嫁女歌①(节选) 女:山客嫁女大嫁妆,你做行郎②歌来唱; 爱你歌儿回得着,对乃怀着毛③嫁妆。男:听你歌儿深正是,你乃唱来我回你,山客嫁女回得着,回乃不着不怪你。女:什么头上两个角,什么身上两双足; 什么人察第一宝,女婿拿去做事多。男:牛娘头上一对角,牛娘肚下两双足; 牛是人察第一宝,女婿牵去犁田多。女:晓得什么三角尖,晓得什么歪南山; 晓得什么湾了样,晓得什么手上央。男:新铸犁头三角尖,新铸犁壁歪南山; 新做犁铳湾了样,新做犁拖手上央。女:问你什么两桁梁,问你几人共一行; 问你什么田中使,田乃使了水洋洋。男:新打铁耖二桁梁,十三耖齿共一行; 横耖直耖田中使,田乃耖好水洋洋。女:七不对八事不成,分人骑上摇又惊; 分人骑上团团转,分人爪碎又踏平。男:七又对八就是耙,分人踏上似骑马; 牛拖耙来团团转,田平泥碎全靠耙。

民歌茉莉花的起源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

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民族音乐分类: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资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1、器乐音乐 中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两个类别:独奏和合奏。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 同样,合奏类音乐也可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这五种合奏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2、戏曲音乐 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1)皮黄腔;(2)梆子腔:(3)昆腔;(4)高腔。京剧属于皮黄腔。 3、说唱音乐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说唱音乐很丰富的国家。说唱就是指曲艺中所含的音乐成分。这类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演唱中往往要叙述故事情节。根据初步的调查,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说唱曲种,它们可以划分成八个类别:(1)鼓词;(2)琴书;(3)弹词);(4)渔鼓);5(牌子曲;(6)走唱;(7)杂曲);(8)板咏。 4、民歌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 5、民间舞蹈音乐 中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灯;(5)采茶;等等。 附:新民乐(现代民乐): 概括的说,这种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但是,民乐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乐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方向。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