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史:在规范中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是推出了证券交易所,那时,“姓社姓资”的问题还在争论,此刻出现了一个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重要的日子,1986年9月26日,这天出现了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开张——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

为中国证券市场打下地基的是一帮美国留学生和他们鼓捣出来的“联办”(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1989年3月,在这几位留学生积极地发动下,一个名为“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准政府机构成立,简称“联办”,其前身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联办”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发起者,参与设计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直接设计、创建并管理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并于1992年下半年参与设计国务院监管证券市场的职能机构———中国证监会。到目前为止股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从品种来说,20年前只有2家公司股票进行交易,如今上市公司已近1700家,规模也越来越大,上百亿规模的IPO屡见不鲜。除了股票,已有权证、基金、可转债等多样化的品种,此外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品种也将要推出。在近20年中,经历了无数风雨的中国股市在规范中进一步成长,已经与20年前,品种单一,成交量仅几万的股市不可同日而语。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股市还很年轻,仍属于弱式有效市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因为中国股市是在不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诞生的,一开始就带着太多的政府色彩,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管理经验的积累,中国股市必将在规范中进一步成长。

本文将从中国股市股指走势上的七个阶段,进行阐述中国股市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各个阶段主要事件的描述,温故知新,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中国股市诞生

1.1:中国股市前传

1.2:中国股市诞生

二、第一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0.12-1992.11)

2.1:时间起至

2.2:暴涨暴跌,忽上忽下成为股市初期常态

2.2.12.2.1:股市开市后的狂热

2.2.2:深市绝密救市,挽救了股市

2.2.3:1992年沪市取消涨停板制度后股市急剧升温

2.3:回归理性,舆论调控和行政扩容给股市降温

2.4:本阶段内发生的重要事件

2.4.1:8?10事件险些葬送股市

2.4.2:证监会的成立

三、第二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2.11-1994.07)

3.1:时间起至

3.2:本轮牛市爆发的原因

3.3:银根紧缩导致股市走弱,四大政策救市无果

3.3.1:宏观调控是行情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3.3.2:四大政策救市无果

3.4:在熊市下的“购并行情”

四、第三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4.07-1995.05)

4.1:时间起至

4.2:本轮牛市形成的原因,八月行情”爆发

4.3:跑赢大市的浦东板块

4.4:消息面的不确定困扰市场走势

4.5:迎接“仪化”的大盘股行情

五:第四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5.05-1996.01)5.1:时间起至

5.2:3.27国债事件

5.2.1:国债期货起因

5.2.2:3.27宣告国债期货夭折

5.3:5.18行情成为经典一瞬

5.3.1:巨额成交量推动股指攀升

5.3.2:5.18行情启示

5.3:大盘股革命风起云涌

六、第五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6.01-1997.05)

6.1:时间起至

6.2:高价绩优股主导,低价股窜为辅

6.2.1;低价股狂欢有理

6.2.2:高价绩优股行情

6.3:行情发展受到外界干预

6.3.1:地方政府干预

6.3.2:中央采取调控对策

6.4:行情结束于市场过度投机

6.5:弱市中的重组炒作

6.5.1:重组板块行情演绎的几个阶

6.5.2重组板块的特点

七、第六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9.05-2001.06)

7.1:时间起至

7.2:5.19”行情,网络概念股强劲喷发

7.2.1:5.19行情发生的背景

7.2.2:5.19行情的特点

7.2.3:5.19行情的结束

7.3:2000点,跨世纪之作

7.3.1:成就2000点的背景

7.3.2:快慢结合,行情三步走摆平2000点

7.4:国有股减持,使2245点为牛熊分界线

7.4.1: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7.4.2: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7.4.3:管理层对国有股减持的表态

7.5:6.24井喷彰显民心所向

7.6:QFII试水大陆

7.7:9.13行情

八、第七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2005.06-??)

8.1:第七阶段时间起至

8.2:股改亮剑,G板块成为热点

8.3:股市入市:A股看着H股眼色行事

8.4:震动全球的“2?27”

8.5:被偷袭的“5?30”

8.6:蓝筹泡破6124点

九、08年展望

9.1股市基本面依然向好

9.1.1:上市公司业绩仍将持续增长

9.1.2: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最根本的支持。

9.1.3人民币升值促使股市向牛

9.2:资金面不宽裕将是影响股市走强的主要因素

附录1:中国证券发展史要闻

附录2: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历年调整一览

一、中国股市诞生

1.1、中国股市前传

中国股市开始比较规范运行是从1991年开始的,此前的一段历史,我们就暂时称之为股市前传吧。在股市之前的铺垫中,可圈可点的事情有:

1984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

1984年11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600651)在南京西路1806号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投资者蜂拥而至。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股票只有2家,飞乐音响公司总股本50万元,延中实业公司总股本500万元,总共只有550万元。开市第一天交易到16时30分收盘,共成交股票1540股(当时为50元1股,现在的77000股),成交金额85280元。

1.2:中国股市诞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8家,挂牌企业有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爱使股份、延中实业、飞乐股份、飞乐音响、申华电工和真空电子。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非营利性的会员制事业法人。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常设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组织公平的集中竞价交易,即时公布交易行情,办理股票和公司债券的上市、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事务,对证券交易实行实时监控,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等。上交所采用的是先进的计算机自动交易系统,成交价格由计算机自动撮合,实行电子无纸化交易,股票以数据的形式存放于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的电子账户内,股票的买卖由计算机自动划转。1997年投入使用的上海交易大厦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设有交易席位3200多个,与国内几十个证券交易中心实施计算机联网,整个交易系统的计算机报价竞价终端达6000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向世界一流的证券交易所迈进。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且当日开业,为保险起见,前面加一“试”,又叫试营业。1991年7月3日,举行正式开业典礼。后来,深圳也把1990年12月1日当作开业纪念日。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和深原野。

它也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实行会员制的事业法人。它的领导体制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同,是由会员大会、理事会、总经理三个环节组成。组织公平的集中竞价交易,即时公布交易行情,办理股票和公司债券的上市、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事务,对证券交易实行实时监控,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等。深交所的发展目标是用15~20年的时间,进入国际主要证券市场行列,成为国际知名的证券市场。

1999年12月5日,STAQ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通典礼。这样,加上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开业。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诞生。

二、第一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0.12-1992.11)

2.1:时间起至

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历时两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

2.2:暴涨暴跌,忽上忽下成为股市初期常态

2.2.1:股市开市后的狂热

股市刚刚建立,市场规模过小。沪有老8股;深有老5股。后来发展到十几只、几十只股票。股市暴涨暴跌,忽上忽下,成为常态。1990年年初,深圳市开始升温。11月达到峰值。从5月25日到6月27日,时间1个月,20个交易日,深圳老5股涨疯了。例如:深发展100%,万科380%,原野210%,金田210%,安达380%。

面对开市以后的狂热,深圳管理曾采取了一系列平抑措施,主要包括:股价交易限制政策,规定委托买卖的价格,不得高于或低于上一个营业收市价的10%。后来又将涨跌幅的幅度收缩为5%;紧接着,又规定每天升幅,不得超过上日收盘价的1%,降幅不得高于5%。在到后来,规定股价涨停板幅度从1%下调为0.5%,而跌停板仍为5%。

在印花税方面,从规定卖出者需缴纳股票市价金额6%的印花税;在年终分红中,分红

所得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部分,需缴纳10%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到调整为,印花税对买卖双方开征6%。这几乎等于说,股市只许跌,不许涨。

2.2.2:深市绝密救市,挽救了股市

也许是物极必反,也许是政府出台的措施最终起作用了,市场的积蓄的能量终于走到了极限,12月24日开始,深发展股价开始下滑,其他个股也开始出现下跌趋势。于是,指数开始下行。至此,市场由牛转熊。到1991年8月,已连续下跌9个月之久,总市值已抹去七八亿之多,市场一片恐慌,股市崩盘在即。

面对如此困境,深圳是政府开展了惊心动魄的“绝密救市”行动。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深发展举足轻重,在整个深市的起落中有强大的能量。要救市,就必须稳住龙头股,龙头股稳住了,大势才能稳定。如果集中资金救市,那么2亿元资金不算太弱,但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调到。

9月7日起,“救市”资金开始介入深发展,以每天5000手的频率吃进。在深发展的带动下,连锁效应发生,到10月上旬,初“原野”外,深圳股市全面冲出谷底。政府托市,政策救市获得成功。

2.2.3:1992年沪市取消涨停板制度后股市急剧升温

涨停板制度和早期股票价格供求关系有关,例如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上市仅8个品种,能流通的面值不足8千万,造成1991年供求严重失衡,股价空涨。到了1992年,沪市陆续安排21只新股上市,扩容率为200%以上。害怕股价供求失衡,担心空涨,还实行了严格的涨跌幅制度。但实践表明,这些措施仍不能适应股市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适当时机开放股价,已是当务之急。

从1992年2月5日起,管理层态度谨慎,采取小步快走,逐步开放股价的措施,经过前期的试验,股价开始平稳,涨跌也较为有序。但是到了1992年5月21日,管理层决定全面开放上海股市股票价格。市场和管理层经受了一场“洗礼”,也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成为历史性的一天,饱受涨幅控制的上市新股突然爆发行情,成倍上涨。前段处于盘整中的老牛股也牛性大发,大幅上扬。指数冲天而起,创出单日涨幅之最。不久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结束此论行情。

2.3:回归理性,舆论调控和行政扩容给股市降温

由于交易制度的变革,导致了股市如此波澜壮阔的巨大起伏,管理层虽然对股价放开有所准备,但未料到市场回如此迅猛,如此狂热,是极不理性的投机表现,不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抑制投资行为,成为必然。于是管理层开始动用舆论调控和行政扩容来达到给股市降温的目的。

首先管理层在各大证券报上刊登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四大措施。但是,市场人气仍没有散,投机热情仍没减。

接着,采取行政扩容,新股发行呈几何级数进行。第一批7只,第二批多达32只,第三批、第四批又接连推出。一级市场在短时间内就吸纳数10亿资金。而且是刚发行完毕,不几日即上市。当时,这属于连珠炮式的大规模扩容,给市场以警示。人们明白了:管理层不希望股市暴涨。

市场开始对管理层的措施有了反应,应声下跌,到了8月10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心理大关,拉开狂泻的序幕。12日,沪市崩溃,最低跌倒590点,收市时虽然拉升到781点,但是三天暴跌跌幅已达22.30%。市场元气大伤,熊气弥漫。

管理层见跌得有些过头,便开始采取挽救策略,开始组织机构入市托盘。但人们心存迷

惑,大市仍按惯性下滑,一直跌破400点到386点才止住。

2.4:本阶段内发生的重要事件

2.4.1:8?10事件险些葬送股市

上海证券市场自从诞生以来,市场曾现单边上行状态,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变暴涨的局面。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上交所成立一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兴业房产。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直不愿意让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应求。另一方面,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到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龙头的重要性,也具体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与上交所截然相反的是深交所,疯抢股票抽签表,酿成“8?10”风波,险些葬送股市。

“8?10”事件起因于: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场的宠儿,如何公平公正地发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由于每张身份证可花100元买一张抽签表,不仅全国各地大量的身份证寄往深圳,据说上百万外地人涌入了这个常住人口只有60万的城市,各售表机构门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队。到了8月9日早上,排队人数可能已达100万,当天晚上9时,500万张抽签表售完。未获得抽签表的人群目睹了种种不公正和腐败行为后涌向市政府。午夜12时后,警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到处是石块、汽水瓶、催泪瓦斯、水炮、电棍,汽车、商店被烧被砸,混战持续了4个小时。事后调查,至少有10万张以上的抽签表被内部藏留私买,涉及金融系统干部职工4,000多人。

因为“8?10”事件,深圳市场是够得上“关门”条件的,尽管深圳市场没有关门,却从此元气大伤,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与上海竞争。“8?10”事件也引发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却没有让上交所循规蹈矩,他们反而趁着上海的改革开放大肆发展,直至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才让上交所领略了什么叫“关门”。

2.4.2:证监会的成立

“8?10”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紧急做出反应,决定成立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由此,产生了由13个部位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另成立中国证监会,负责日常监督和决定执行。

于是证监会于当年10月26日成立。

三、第二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2.11-1994.07)

3.1:时间起至

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此番行情是在空方能量宣泄完毕,市场跌无可跌的情况下爆发的,从386点到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

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伴随着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扩容,致使股市从93年2月16日的最高点1558点,跌至94年7月29日的最低点325点,17个月的时间内最大下跌幅度达-80%

3.2:本轮牛市爆发的原因

本轮牛市的发动原因在于1992年11月17日,沪市创出393点新低,氯碱化工跌破发行价,市场已跌无可跌的情况下启动的,此时多方在空方能量已宣泄完毕的状态下新一轮行

情迅速爆发,400、500、600点,三个整数关一次被冲破,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在1993年2月16日,创下上证指数的历史巅峰—1558点后结束此番行情。也许是1558点太辉煌,此后1996年年底,1997年5月和1998年6月,市场跃跃欲试,虽然已是兵临城下,但最终没有拿下。

3.3:银根紧缩导致股市走弱,四大政策救市无果

3.3.1:宏观调控是行情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3年,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而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资金紧张。究其根源是几年来,宏观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各地乱集资、乱摊派、乱发各种名目的内部股、法人股,信贷资金不能流向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相反,却大量云集房地产、外汇、期货和股票市场。针对此种状况,政府决定痛下决心,坚决治理,理所当然会对这种混乱的金融秩序造成震动,违规资金必须撤离。从此意义上说,这时对股市是利空。

7月3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布第八号令公布,任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新行长一上任,就开始从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开始。7月13日,央行和财政部分别决定,再次调高人民币存贷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并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之后,开放国债期货交易,公布50亿发行额度等等一系列的整顿措施。从长远来看,整顿金融秩序,是利好,但从眼下说,资金紧了,要出逃,股市自然没有好脸色。而且对沪深这两个典型的资金推动型市场来说,银根紧缩,股市就够哆嗦;反过来,银根一宽松,股市就冒泡,就膨胀走牛。

在实行紧缩的政策后,堵塞了国有资金源源不断涌入股市的渠道,但由于当时又不存在其他合法资金入市,诸如投资基金等,所以,这批资金一撤,明显起了抽资作用,这样到了1993年12月26日,沪市创出1558高点后,从此就一蹶不振。

3.3.2:四大政策救市无果

1994年承上一年经济紧缩、股市低迷之势,整个市场无精打采。管理层为活跃市场,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上半年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政策”,又称作“四不政策”救市,归纳一下,就是四条:

第一:国有股、法人股年内不上市。

第二,股票转让收益所得税年内不征收。

第三,55亿新股发行额度相当部分要推迟到明年上市。

第四,积极建立投资基金组织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对于上述“四大政策”,开始,股市给了政策一点面子。沪市单日成交超过50亿,股指劲升70点,市场高潮迭起,行情再旺。深市也出现强劲反弹之势,综合指数上涨,成交金额放大。不过,这段活跃的行情仍是短暂的。这些利好消息起码显示了管理层想活跃市场的决心,但并没有实质解开投资者的疑惑,市场积弱难返,稍稍表示了一下后仍然我行我素,沿下降通道滑行。

3.4:在熊市下的“购并行情”

从眼下说,资金紧了,要出逃,股市自然就没有好脸色。在这偏紧的市场运行环境,使有限的资金寻找突破口,寻找炒作题材。

突破口在那里?在购并之战。购并风潮是从宝安欲做延中第一大股东开始的,当时,各方普遍认为,“宝延风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标志着一个新阶段。不管是股份制改造,

还是股市发展,都真刀真枪干起来,有点市场化的影子。由于延中股票的飙升效应,沪市整个并购板块被恶炒,其他股票黯然失色。当时市场已无业绩优劣之别,只有题材、热门股。“一花独放百花杀”,股市行情成了“延中行情”,成了“购并行情”。

四、第三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4.07-1995.05)

4.1:时间起至

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一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4.2:“八月行情”爆发带动股市走强

八月行情的导火索,是政府的“三大救市政策”。该三大政策是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就稳定和发展股市做出的决策,其具体内容为:

第一,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

第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

第三,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加上此前的“四不政策”,也开始被市场认为是利好因素。于是,股市终于汇集成一股强劲上升洪流。由此,熊市思维不敌奔牛走势,大势反转已成各方共识。此论行情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33点至700点,个股全线普涨,不管盘大盘小,低价高价,见股就买,买了就涨的地步。成交量持续放大,至8月末突破777大关。连当时的超级大盘股如马钢、上海石化都有惊人的涨幅。

第二阶段,是700点至1052点。此时个股已有明显变化,暴涨的主要是上海本地股,异地股只是偶尔活跃下作为陪衬,大盘股不涨反跌。由于开始杀入的资金,是非专业投资机构,他们并没有什么长期投资打算。因此,在第二阶段时便撤离股市,造成后续资金紧张。

八月行情从技术上说,是股票长期超跌以后,在市场积蓄的内在需求的集中大爆发。在行情的第二阶段,基本面平淡无奇,但由于市场惯性,仍有不断杀入的外围资金,把大盘从777点推向1052点。

从政策上说,八月行情的直接导因是政策利好。主流机构只是顺水推舟,利用并放大政策,玩了一票,做了一波。最后,终因机构大户获利退出,盘整日久,于是大盘一触即溃。

4.3:跑赢大市的浦东板块

八月行情爆发后,在超跌后形成的普涨,看不出股票质地。在700点以后的“浦东概念”突起狂飙,才能看出市场追求高成长的真谛。要是行情向纵深发展,只有挖掘能够带动人心,凝聚资金的炒作概念。浦东概念横空出世,独领风骚,当之无愧地担任了这一重任。

例如,1994年8月24日,沪市大盘剧烈波动、马钢内部职工股上市,金杯效益不尽人意,由于受到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大盘走软。在此情景下,浦东概念依然交投活跃。尤其是陆家嘴,有朦胧题材,独领风骚,仍有7.25%的升幅。

8月29日,在大盘继续整理的态势下,还是浦东股尽显风流。金桥、陆家嘴、外高桥(又称(“二桥一嘴”),全日交投旺盛,每只个股的成交金额,均在3亿以上,占据前三名。

他们与资金流向,再加上排行榜第五名的东方明珠一起,总计成交金额达13.36亿元,占据当日沪市总量的36%。

最为神勇的是,“外高桥”除权后立即大幅填权,从而引发了“浦东板块”强劲上冲。正式以此为动力,沪市大盘才终于打破在,700点徘徊两周的僵局,一举在、冲破被市场公认为强阻力线的777点。

在此示范之下,东方明珠、浦东金桥、浦东强生、陆家嘴等浦东板块紧紧跟上。完全可以说,沪市能够一鼓作气,攻破777点和800点两大关口,主要是由于浦东板块领涨。

4.4:消息面的不确定困扰市场走势

时间很快进入9月份,作为当时股市具有定海神针效应的马钢股份、上海石化等指标股连续走阴。这表明,8月份进场的主力,已安然退出,护盘任务业已完成。特别是10月1日国庆节以后,仅有三个交易日,但走势诡异,结局如戏剧化,沪指再次下跌至777点以下。

这段下跌行情行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消息面上纷纷攘攘、真假难辨的传言。例如:有的说,8月以来的过江资金和外资已全部撤出;又说,某大证券公司要求其分公司全面出货;还有的说,交易制度要由T+0改为T+1等等之类的小道消息之外,就连正规传媒中的消息也存在混乱问题,让投资自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好。最典型的一例,是关于基金是否入市的报道。11月8日,星期二,中证报有板有眼的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即将入市。这以消息一出来,造就了当日行情跳空高开30多点,成交金额近44亿。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1月15日,又是一个消息见诸报端:保险基金没有进入股市的打算;即使有,近期也难以实现;起码要等《证券法》出台以后。这也就是说,基金入市,仍为“画饼”。这来回一捣鼓,把股市弄得够呛。

这是因为由于当前证券市场存在信息不规范问题,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使众多投资者、尤其是异地的中小投资者伤痕累累,大盘难以走强。

4.5:迎接“仪化”的大盘股行情

进入1995年,在5.18行情前,3、4月份爆发的“仪化”行情是95年以来最强劲的一轮行情。随着4月中旬“仪化”上市,行情随之结束。

在1995年上半年,低价大盘股启动,有两层市场背景:

第一,大盘股普遍处在1994年的低值区域,与处在均值之上的一、二线股相比,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因为,一二线股已经在前几波行情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充足的空间与弹性。而股市中“价值回归”的内在逻辑,必然寻找到低价股担当这一角色。

第二,迎接仪征化纤2亿流通盘上市,必须或只有启动低价大盘股才能顺利完成发行任务,是以申银等18家承销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当时股市低迷,如何让仪化上市并能获利出局,更是一个大问题。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当时的主力为了迎接仪化上市,费尽心思,玩起了一整套“起轿、抬轿、颠轿”的把戏。并在仪化上市后,上演了“摔轿、砸轿”一幕。

为了迎接仪化上市,主力吸筹大盘股马钢股份、上海石化达半年之久,终于,随着一纸仪化上市公告书,马钢、石化扬眉吐气,大幅攀升。大有1994年8月333点主力进场后的那种恢弘气势。据沪市周K线显示,沪市强势整理已有7周。

因为,仪化筹码大多数在机构手中,仪化如何开盘,变得十分关键。若低开,则会有一个“挺举”过程,能带动大盘上升;若高开,获利盘涌出,那将会葬送大盘。于是,为了迎接仪化上市,主力选在在上海石化、马钢股份上同时动手。

据统计,沪市1995年4月初的第一周,成交股数最多的为石化(1.27亿)和马钢(0.64亿),两者合计近2亿股,占股市A股成交的近20%。

在涨幅上,马钢和石化分别占第一(涨幅27.61%)和第三(涨幅22.78%)。从现在看来,主力之所以拉台马钢和石化只不过是为了仪化上市前的捧场前奏而已。果然,到了4月11日(星期二),仪征化纤隆重登场。以2.90元开盘,一路冲高狂拉,逆市而上,最高至3.75元,收报3.42元。比起2.68元的发行价,仍有27.61%的升幅。当天换手率超过60%。

与仪化走势相反,马钢、石化同日落幅分别达12.68%和11.52%,排名沪市跌幅榜首。到此,应该说,仪化上市的攻坚战已告一段落,完成了该轮“仪化”炒作行情。

五:第四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5.05-1996.01)5.1:时间起至

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成为中国股市发展史上的经典瞬间。

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短暂牛市过后,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轮行情条件具备。

5.2:3.27国债事件

在新一轮行情启动前,不能不提的是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

5.2.1:国债期货起因

国债期货起源于1993年10月2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同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向全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1994年10月以后,人民银行提高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贴补,国库券也同样进行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在市场上多空双方对峙的焦点始终是围绕对“327”国债品种到期价格的预测,1992年3年期国库券到期的基础价格已经确定为128.5元,但到期的预测价格还受到保值贴补率和是否加息的影响,市场对此看法不一,多空双方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导致国债期货市场行情火爆。

1995年2月327合约的价格一直在147.80元—148.30元徘徊。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百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一直在“327”品种上与万国联手做空的辽国发突然倒戈,改做多头。“327”国债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10分钟后共涨了3.77元。327国债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个亿。按照它的持仓量和现行价位,一旦到期交割,它将要拿出60亿元资金。

毫无疑问,万国没有这个能力。其负责人管金生铤而走险,当日16时22分13秒突然发难,砸出1056万口(每口面值20000元人民币的国债)卖单,把价位从151.30打到147.50元,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这个行动令整个市场都目瞪口呆,若以收盘时的价格来计算,这一天做多的机构,包括像辽国发这样空翻多的机构都将血本无归,而万国不仅能够摆脱掉危机,并且还可以赚到42亿元。

5.2.2:3.27宣告国债期货夭折

当天夜里11点,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正式下令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异常,是无效的,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

过此次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无奈地划上了句号。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同年9月20日,国家监察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都公布了对“327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决定说,“这次事件是一起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控制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公司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1996年4月,万国不得不与它当年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申银证券公司合并。

5.3:5.18行情成为经典一瞬

5.3.1:巨额成交量推动股指攀升

“3.27”国债期货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市场仍是动荡不安,5月18日,各大证券传媒,权一个调,在头版刊登证监会紧急通知:国债期货试点即日暂停。

当天,沪市以跳空158.92点的741.81点高开,接连越过600点、700点整数关,最后报收76351点,日升幅高达30.99%。这时继1994年8月1日以来的最大单日升幅。全日成交量83.60亿元,这与前一日(星期三)相比,整整增加了54.36倍。(考虑到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行T+1交割制度,这个量已让人瞠目结舌。)个股方面,中山火炬、西藏明珠分别上涨69%和61%,其他个股均全线上扬。

5月19日(星期五),沪市承昨日升势继续上行,在98亿巨量配合下成功越过800点大关,并以当日最高855.81点报收,较昨日上扬92点,日升幅为12%。当日,多空双方在777点和831点附近几度开展争夺,但是,多方凭市场人气毫不退让,占据上风。从成交量看,主力机构已全部入市,特别势前期被扎空的机构的入市更为迫切;众多散户见大盘回档不深,又纷纷杀回。

5月22日(星期一),沪市出现震荡行情,先扬后抑终见盘升,成交量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43亿元,创1995年1月1日实行T+1以来日成交量新高。

值得一体的势,在经历连续两日大幅扬升之后,浦东板块出现回档整理,900点关口出现拉锯战。从严格意义上说,5.18行情就是这三天,也只有这三天。在这短短的三天内,上证指数在巨额成交量推动下,大步攀升至897点,上涨了315点。展现出一副不可多见的股市奇观。

再次基础上,伴随着政策面的另一奇观也出现在世人眼前,5月23日(星期二),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了三点:主要是一条硬的:1995年股票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要根据市场情况,严格掌握发行进度,分期分批安排,控制节奏,均衡上市。此消息一出,市场应声而下,沪深股市深幅回落。两地指数均下挫约16%,成交量较前日减少三成多。空方借题发挥跳低拉出长阴。宣告5.18行情结束的同时,意味这市场再次陷入弱市局面。

5.3.2:5.18行情启示

5.18行情爆发的突然性,给人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是通过总结下5.18行情显现的几个特点,还是可以给人不少启示。

第一个,从资金流向看,炒作热点火爆、最活跃的是新股板块。如沪市四只新股,成交7.7亿元;深市的三只新股,成交1.8亿元,都是涨幅最大,成交最密集的。原因是,新股五套牢盘压力之忧。

第二个,主力操盘迹象清晰。如5.18这天开盘后,大盘股马钢被几笔单子拉上3元价位,上涨90%,随后该股便由最高价3.40元砸到最低价1.92元。而就是在这个回落中,主力利用这一震荡行情趁机买入新股板块以及浦东股、低价大盘股等。

5.3:大盘股革命风起云涌

如果抛开5.18这种因政策性点燃的“井喷行情”以外,真正成为1995年行情和亮点的,是大盘股革命。该轮行情是巨额游资发动的这轮行情气势非凡,正是主力顺势而为,独树一帜的又一杰作。

大盘股不在是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先是以渤海化工上市为导火索,续之仪征化纤成为领袖。受其感染,石化、马钢、金杯、北人、昆机等难兄难弟,都在7、8月份火爆一把,热浪一个接一个,不断创造新高。例如:仪化在5月23日的927点时。最高才4.48元,在7月19日700点时,最高竟达到5.10元。该行情最明显的特征是大盘股已经被全部消灭。

回顾大盘股革命历程,鲜明的体现了热点轮换、物极必反的道理。大盘股革命在金杯、青啤等上市后一路走熊,人们开始敬而远之,与此同时,“四小龙”和“四大天王”的赚钱神话愈演愈烈,这种行情发展到极端,就开始走向它的反面。

六、第五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6.01-1997.05)

6.1:时间起至

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在深发展等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形成本次行情的根本原因为:一是1993年至1996年年初,几年大熊市,令整个市场跌得面目全非,所有的股票都深具投资价值。二是数次减息,令社会有大量的资金。就是说,闲钱热钱太多了。

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

6.2:高价绩优股主导,低价股窜为辅

6.2.1;低价股狂欢有理

1996年,大牛市刚开始,步伐比较乱,没有多少人悟出它的“牛”气。牛市从3月份启动,到5月1日央行减息,告一小段落。此论领涨的,主要是绩优股板块,如长虹、海尔、陆家嘴、深发展、深科技。但这时候,这些股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价低。

5月回调,然后继续上涨。这时候的题材是,沪炒上证30板块,深炒九七香港回归概念。这时一个明显特点时,深市终于像模像样,并与沪市分庭抗礼。等到绩优股从低价涨到中价后,便稍稍休息。但是,这个板块做出了表率,打开了上升空间。主要时轮涨的作用,一些基本没动的三线股开始上涨。

在此阶段,低价股上涨的特征,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股价全面低企。这种低企,既包括股价的全面下调,也包括平均成交价格的地位徘徊。

二是市场节奏变得缓慢,反应显得迟钝和犹豫。比如,对股市的利好消息的激情相对减弱,不会见风就是雨。因此,一般的技术性反弹力度比较小。

三是股市在调整时保持低调,过后还会有一段较长的恢复期。

在这个恢复期里,股价仍会保持一种相对的低价。他要等待一批新的和老的绩优成长股

出现,以此激发人气。这时热点板块不明显,杂乱无章。这一点最鲜明的便现在1996年低价股革命之后的狂跌;然后,1997年上半年高价绩优股卷土重来,扬眉吐气的日子。

6.2.2:高价绩优股行情

1996年年底,两个大跳空缺口龇牙咧嘴,既是压力,又是诱惑。多方以绩优股为大旗,一步一步将其蚕食鲸吞。市场很快补齐1996年年底大跌的缺口,然后以45度斜率扶摇直上,连拉14根周阳线,从年初914点摸到6月最高1510点。绩优股拾起低价股的接力棒,让行情显得更加名正言顺,“价值回归”,成为1997年最撩拨人心的口号,“高价股革命”大摇橄榄枝。

高价绩优股的行情,作为一个完整阶段实际上是从1996年3月份启动,到1997年5月结束。以长虹、海尔、爱建、深发展、深科技等为代表,并直接带动沪深指数向上攀升。这实际13个月、横跨两个年头的行情,市真正意义的牛市行情。这轮行情,可以粗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6年年初512先涨到894点;然后,回档调整到752点,然后,到达12月的1258点。高价绩优股率先走出了强劲上升行情,带动人气,连创新高。沪市长虹、陆家嘴,深市深发展、深科技风头最劲。作为板块轮涨,同时,高价绩优股自身也需要调整,三线低价股风云突起,接过接力棒,上演牛市行情的另一幅景观。

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年初至当年5月。1996年12月中旬,由于外力的强劲干预,整个行情被迫中断,实际上也是顺势调整。经过此番调整,加上管理层强调理性投资,加上20倍市盈率概念,又加上直接惹祸的是三线垃圾股,于是,高价绩优股顺理成章,开始了第二轮气势磅礴的上扬。

6.3:行情发展受到外界干预

6.3.1:地方政府干预

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由于巨大利益的诱惑,也由于市场内在竞争的冲动,1996年中期,曾经爆发了一场沪深两地市场谁强谁弱的大战论。

沪深两地市政府、证交易所竭尽全力,搞活市场,这时因为时两地政府把股指与金融中心挂起钩来,似乎谁的股市涨得快,谁就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于是,从市府到银行到交易所到一些券商到一些上市公司到当地证券媒体,几乎公开共谋如何把股市搞上去。过去,两地交易所的税收和形象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扶持帮助股市也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此大张旗鼓地直接干预股市还是头一遭。

6.3.2:中央采取调控对策

面对沪深之争,最后,还是中央大手一挥,从印花税、领导权和舆论导向上出发,把事情给解决了。

首先对股票管理费和印花税收入提成做了调整。1993年之前,印花税全部归沪深两地,之后是地方与中央七三开,1998年改为中央88%,地方12%,从2002年起,中央是97%,地方3%。

其次,为了进一步规范两市,1997年7月2日,国务院决定将上交所和深交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交易所正副总经理由证监会直接任命,正副理事长由证监会提名,理事会选举产生。

再次,在舆论导向上,随着1996年10月深沪行情的再度大爆发,从10月22日起,中国证监会开始连续发布多道通知和评论,警告市场方方面面不要从事融资交易,严禁操纵市

场,查处机构违规事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并在前一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破例宣读。代表两地交易所立场的《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利令智昏,竟然忽视了这篇重要社论,没有及时转载。北京本来就对这两家报纸厌恶之至,便让两名副总编停职检查,且停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定报刊资格一个月。牺牲一个副总编不要紧,这是媒体经常有的事,可是后者是要断证券报的财路,没了指定信息披露的垄断权,两家报纸就得关门。从此,两家证券报开始乖乖地跟着证监会的指挥棒转。

6.4:行情结束于市场过度投机

由于市场过度投机气氛越来越浓,泡沫成分增多,市场风险骤然加大。例如:5月9日到5月13日,三个交易中,深成指涨了近800点,上证指数涨了100多点。一些绩差股的甚至亏损的股票也拉涨停。特别是5月12日,沪深两市有近百只股票涨停,而且大多数是业绩较差的低价股。

针对过渡投机,管理层终于在997年5月以后,再次加大了监管力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把股票交易印花税,从3%调高至5%。印花税调高后,国家在二级市场上的税收收入增加。这部分钱便从股市上彻底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级市场的资金供应量。调高印花税,有利于遏制短线过度投机,使交易者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尤其使坐庄机构的对倒成本大大增加。

其二,宣布1997年股票发行额度为300亿元。这个额度可跨年度使用,但是,这个天文数字,能不给人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吗?而此时此刻宣布额度,也明确表达了管理层的用心。

其三,出台一系列规定,主要是发布“戒严令”:禁止银行资金和国有企业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与此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新闻舆论导向严格管理等,一系列法律、行政手段相续出台,多管齐下,导致股市全面调整。

在管理层的出台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两市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1997年5月16日,沪市跳低108点开盘,跌幅7.6%;深市跳低460点,跌幅8.1%。深发展跌停,深科技跌停,四川长虹跌7.14%,两地近200家股票以跌停开盘。自此,从1996年年初启动,走到1997年5月16日,历时一年半,第一轮牛市行情,宣告结束。

6.5:弱市中的重组炒作

96年低价股、97年高价股都炒作了,现在重组开始变戏法般的出现了。当然重组有真有假,鱼龙混杂。它确彰显了资本市场的一个鲜明主题:重组是鲜活的,也是永恒的。

先是科技股大涨。清华同方、天大天财云中漫步,做出榜样。接下来,重组的故事,就是和高科技联姻。在资产重组的案例中,不难发现重组方大多为高科技企业。具统计,1998年1月到5月底,涨幅最大的、是与高科技重组的一些股票,其原因是与其他高科技板块的比较效应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科技板块,不仅给自身所具有的板块拓展了上升空间,而且给资产重估板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6.5.1:重组板块行情演绎的几个阶

第一阶段的上扬,实际上从1997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到1998年上半年达到高潮。这时候,还组的是一些个股较为活跃,整体上没形成气候。

第二阶段,则是资产重组以板块的形式崛起,并瓦解了1997年5月两地指数形成的下降通道,带动大盘上涨。这主要是1998年3月至6月的事。

第三阶段,是1998年8月18日至11月18日,重组板块开始分化。却又业绩和题材的,领先大盘反弹,而一些虚张声势的个股则萎靡不振。

第四阶段,是1998年11月下旬至年底,该板块已经有了一轮行情,从事件延续和空间涨幅上,都已够了意思,所以,出货的出货,跳水的跳水。最为整体板块,资产重组行情开始走向尾声。

6.5.2重组板块的特点

重组板块股票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走势迅猛涨幅惊人,整个板块表现一副“酷”劲,表现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一是股价大幅上扬。上市公司经资产重组,以新的产业、新的经营思想、新的发展态势出现在市场上。公司内在价值,重现凸现激起了市场投资者强烈的投资欲望,所取样板股股价,从1997年脱离底部区域开始启动,至1998年4月初,走势远远强于大盘,涨幅惊人。例如:8假资产重组公司股票,平均涨幅达到290%,为同期大盘平均涨幅的近10倍。

二是交投极为活跃。在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影响下,资产重组个股受到关注和追捧,表现为成交量剧增、换手充分。从纵向比较,1997年重组个股的平均换手率为719%,明显高于1996年425%和1995年255%的水平。除中远发展一家上市公司外。除1997年的换手率较1996年有所下降之外,大多数个股换手率翻番。从横向比较,在1997年大盘换手率低于1996年、1995年份的情况下,资产重组个股在1997年与1995、1996两面相比,却有更充分的换手。这两年大盘与重组股换手率高低的转换,进一步表明,资产重组厉害、管用,对个股活跃性有重大影响。

三是上扬持续事件较长。从股价启动事件算起,样板股沿着上升轨道不断攀升延续时间较长,大多在半年以上。较早的中远发展、粤海发展和联合实业,在1996年年底、1997年年初就开始启动,到1998年年中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而且其股价走势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嘉丰股份、联农股份等股票,从1997年7月初开始启动,到1998年上半年,也半年有余。以往“三无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购并,对股价影响的时间,则显得较短暂,一般持续事件不超过两个月。

四是上扬阶段性较为明显。资产重组个股股价的扬升,加上换手率的提高,不是呈直线上升的,而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仅从市场行情看,这种阶段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重组公布前的朦胧期,重组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公布期,重组公布后的定位期。

七、第六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9.05-2001.06)

7.1:第六阶段时间起至

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了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

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7.2:5.19”行情,网络概念股强劲喷发

1999年5月19 日至2001年6月14日。此次走牛俗称“5.19”行情。在5.19行情中,最可圈可点,拍案称奇的,是闪亮登场的网络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络概念属于信息产业,隶属于高科技板块,或是高科技中信息产业的细化。是此次行情中最杰出的创造,最别具一格的炒作,最朦胧而又最实在的题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留下了深思和回味的余地。

7.2.1:5.19行情发生的背景

5.19行情是在1998年境内筹资比1997年减少了484亿元的背景下,在管理层推出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政策建议后启动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为国企改革提供资金支持。随后两年新股发行与上市总量的快速增长,表明股市的筹资功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但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股市的行情不是靠上市公司业绩的推动,而是靠政策、靠资金,因此"恢复性行情"的观点难以成立。股市存在的股市"三高一低"(高指数、高股价、高市盈率,低业绩)现象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改变股市"三高一低"的现象,应该提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高度来认识,因为我们股市"政策型"、"资金推动型"的行情,已经使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淡化了"上市公司业绩是股市生命线"的根本观念,市场的过度投机又造成了一种活跃的表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7.2.2:5.19行情的特点

5.19行情至今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一是行情爆发得非常突然,上涨过程极为猛烈,短期内巨大的涨幅释放的财富效应十分显著;一是在大幅上涨以后得到管理层"恢复性行情"的高度评价,是极为罕见的。时间过去了四年,行情爆发的一些背景因素也慢慢为人知晓,虽然有利用政策和资金人为制造牛市的感觉,但是相对于两年以后国有股减持对股市造成的巨大冲击而言,5.19在政策推动的同时,也有市场本身调整较为充分,经济增长和资金宽裕,乃至海外网络科技股热潮影响等合理的上涨理由,因此还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此番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了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

其次,从技术分析来看:5.19行情使96年以来的牛市行情得以延续,形成持续5年以上的大牛市,而5.19也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5.19行情的出现对深沪股市以后的走势研判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几乎所有的趋势分析都需要首先对这轮行情的性质和意义给出明确的判断以后才有可能预测未来的走势。

第三,5.19行情形成的财富效应应该说是仅次于96年的牛市行情,即使2001年股市创出历史新高的市场氛围都没有形成太好的财富效应,原因就在于96年行情中在极短的时间里多数个股都有80%以上的涨幅,并且其中震荡较小,交易成本很低。随着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大盘指标股比重越来越大,指数上涨中的虚涨成分越来越重,投资者能够得到的实际获利也越来越小,很难再形成5.19那样的财富效应,这或许是投资者一直眷念5.19的根本原因吧。

7.2.3:5.19行情结束

1999年6月22日,在1993年2月6日创下的最高点1,558点的6年后,上证指数被顺利突破,并在其后两天上冲至1,705点,深沪两市放出历史天量,成交额833亿元。创出天量天价之后,股指大幅回调,1999年的“5?19”行情在此结束。

一年后的2000年7月份,上证指数还是突破了2,000点,11月23日,又创下2,125点新高。但比起指数来,当年最富戏剧性的是一只名为亿安科技的股票冲上了一百元。这只股票原名深锦兴,1999年6月亿安集团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后,更名为亿安科技,这只流通股仅有3,529万股的小盘,业务范围涉及数码科技、网络工程、生物工程、电子通讯、电动汽车、新能源和纳米技术等等,几乎把当年的全球高科技概念一网打尽。

7.3:2000点,跨世纪之作

纵观2000全年行情,年初,网络科技股,年中,国企大盘股的崛起、资产重组股的全

面开发,直至次新科技股的短暂辉煌,蓝筹股的群起相应。

7.3.1:成就2000点的背景

2000年2000点,人们终于梦想成真,从管理层到投资者,从机构到散户,大家视乎有一个共同的目标,2000年2000点不见不散,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和愿望。

从客观环境下,进入2000年,股市所处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向好。国民经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重要转机,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前进。这为股市的健康发展们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市场自身来看,进入2000年,股市的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管理层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市场发展的举措,也产生了较大反响。

从资金流向看,进入2000年,股市的进场资金出现单边上扬走势。仅上半年,沪深两市机构入市步伐明显加快,新增开户4.5万户,是个人开户的2倍。以每个机构入市资金1000万计算,增量资金达4500亿之巨。资金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宽松。

从炒作热点看,年初,高科技板块打开市场上扬空间;春节过后,市场相续启动国企大盘、西部概念、资产重组散发板块,使市场出现板块轮动、百花齐放的投资热点和炒作局面。从炒作主力看,首先,以基金为主题的主力,其主攻方向是高科技板块。同时新的增量资金杀进来,主要围剿国企大盘股为代表的中低价股。这部分资金,主要以券商、三类企业等为代表。从市场运行看,当时表现为长庄操作,稳步攀升。

7.3.2:快慢结合,行情三步走摆平2000点

2000年过2000点,在全球股市中一枝独秀,行情自身走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1月1日至5月15日。元旦开盘后,就是狂飙突进,连续一周的急速拉升;接着,是春节前后的逼空上涨,加上热点板块的积极酝酿,是年初行情的主要特征。

2000年元旦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在电子商务网络股的带动下,以1368.69点高开,经过一轮调整后,1月中旬就展开了牛气冲天的第二波行情。在持续收阳、快速拉升的逼空行情之后,又演化为2月份春节前后,更加疯狂的磅礴之势。在这一阶段,上海梅林。综艺股份率先吹响了冲锋号。一大批新经济时代的代表,也首先引起了市场的注意。此后,以马钢股份为首的国企大盘股,发起了低价股的革命。这对场外资金的吸引,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号召力。

第二阶段:5月16日至9月25日。前期演化而来的逼空上涨,改为慢牛行情。虽然,成交量没有继续放大,但是,绩优股、生物医药、油气股、入世概念股争奇斗艳,热点板块不断涌现,给大盘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第三阶段:9月26日至年底。经历了8月下旬和9月初的深度调整,大盘上涨的劲小了。但是,进入10月以后,有消息说,创业板暂缓,“狼”暂时不来。在此背景下,资金无拘无束,继续将大盘推向高点。此间,市场热点频繁转换,以车轮战的态势推高股指。11月23日,大盘创出了年内历史新高2125.72点。

7.4:国有股减持,2245点为牛熊分界线

7.4.1: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国有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中划分,在中国股市建立之初,为了怕国有资产流失,规定国有股份不能流通。粗算一下,国有股加上法人股,非流通股要占总股本的2/3。精确言之,11年积累的国有股存量到2001年6月30日已达到1,786.06亿股,占8,943.63亿存量总股本的42.23%。

股份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这是谁都想得到的事。最早使用变通隐蔽的办法是把国有股悄悄地释放出来,混入流通市场,但这样做不规范,也不能大规模地干。后来,1994年“陆家嘴”以2.90元/股的价格按1∶2的比例向个人股东出让国家股,并且自己也回购了一部分国家股,接着有些公司也尝试这么做,但大多被制止了。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国家拥有股份的公司(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缴社保基金。这份文件是在财政部主导下产生的,标志着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对证券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

7.4.2: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随着股市的暴跌,证监会表示要暂停新股上市,此时,大家已开始看出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对待国有股减持的不同态度,新股发行暂停,恐怕只是证监会的单方面决定而已。果然,财政部官员8月下旬对记者表示,不论股市走势如何,减持政策都不会有大的调整,不要指望政府会停止国有股减持来救市,这是行不通的。这种拒绝和市场沟通协调的霸道行为再度引起股市大跌,到9月底,上证指数1,800点被击穿,突破了人们的心理底线。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7.4.3:管理层对国有股减持的态度

面对如此悲惨的局面,中国证监会的修正观点占了上风,中国证监会在10月22日晚9∶00宣布,暂停《减持办法》的第五条关于“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的规定。《减持办法》是财政部牵头五部委签报国务院同意的,这次又由中国证监会会同各部委来办,主动权的转移很明显。不过,中国证监会代替国务院宣布暂停,似乎后者仍想留有余地,或者说不想给公众留下出尔反尔的印象。毕竟,流通股绝大多数是中国老百姓的钱,要霸王硬上弓,可要承受社会稳定的风险。

10月23日,在此消息刺激下,两市个股几乎全线涨停,上证指数又反弹到1,670点,但很快又往1,500点滑去。中国股市的牛市结束,宣布国有股减持及留下的阴影只是直接原因之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充满着操纵欺诈,积重难返,而上述两个方面的最大受害者是中小投资者。

7.5:6.24井喷彰显民心所向

股市自从进入2002年以来,行情跌宕起伏和管理层的国有股减持政策无不相关,2002年伊始,管理层又开始试验国有股减持办法,在1月28日公布阶段性方案后,大盘随之报以狂泻6.33%点予以响应,创下1999年7月1日以来单日跌幅最大。深成指跌193.96点,跌幅6.70%。

证监会见市场反应如此激烈,赶忙为市场打起,忙说,这时一个供各方讨论的阶段性方案。在舆论上,三大证券报一起出面,为市场打气,强调要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再次背景下,成就了6.24井喷行情。

2002年6月24日,股市又以此爆发井喷行情。沪深大盘暴涨9.25%,几乎涨停,95%以上个股涨停。沪市当天成交金额532亿元。6月25日,最高摸到1748点,便成绝唱。

7.6:QFII试水大陆

2002年11月8日,管理层赶在中共16大召开之日,宣布出台QFII,并于12月1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当日证监会公布了QFII相关申请表格式及内容,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QFII交易实施细则,QFII实施全面启动。

对于国内来说,QFII政策出台的利好消息并没有给中国股市带来上涨的想象空间,相反,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义词,由于国内A股、B股的市盈率远高于H 股,诺A、B、H股接轨,则意味着中国股市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此外人们还有一个联想是既然QFII来了,那么,QDII还会远吗?这又是造成股市走弱的原因之一。

对国外机构投资者来说,由于进入门槛比较高,资金汇出也不容易,以及A股市场还不成熟等原因,都表示将暂时却步于QFII门前。

此一时彼一时,事件转眼到了2003年6月,老外开始看好沪深股市,符合QFII资格的机构开始集体登陆,瑞银华宝和野村证券作为首批“螃蟹”,正式登陆大陆。截止2006年9月12日,证监会批准的QFII机构已达45家,外汇局已批准40家QFII的投资额度,总计78.45亿美元。此时,QFII机构看好中国A股的理由是:

一是:H股涨了有一倍多,B股都能涨80%之多,现也应该轮到A股涨的时候了;

二是:现在世界上没有那一个经济体有中国那么强盛,能够连续这么多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

三是:人民币存在巨大的升值潜力,相对美元来说,A股的平均价格连一个美元都不到,价格便宜。

7.7:9.13行情

2004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会议中,在涉及证券市场的时候层表示要,抓紧落实“国九条”,(《国务院关于推荐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感到“股市有救了”,是亿万投资者,是整个资本市场。支撑市场井喷的,正是“三句话”中发出的明确的“救市”信号。市场对此激情燃烧,越千三,过千四,瞅千五,沪市从9.14开始的行情,5个交易日,从1266点到1463点,大涨200点。再到9月24日达到最高点,上摸1496点。

9.13行情的市场意义在于,这时从2002年6月2245点下跌以来,多方对大盘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以此拯救。严格上说,这是典型的政策使然,然而在井喷之后,继续下跌。直到2005年6月6号的998点。

八、第七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2005.06-??)

8.1:第七阶段时间起至

牛市(2005年6月6日至?)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新一轮行情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在丁亥年A股在上升通道上出现剧烈的震荡,尽管指数一度从2728点冲至6124点,但也有2·27、5·30这样的全线跌停日以及年末蓝筹泡沫破灭引发的中期深幅调整。

8.2:股改亮剑,G板块成为热点

股改的目的,最终就是要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消除制度赋予非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利的现象继续发生。

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幕,终于在2005年5月拉开了。4月29日晚,五一前夕,证监会突

然公布通知,宣布惊天举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5月9日,“四大金刚”(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金牛能源)盛装出场。标志着中国股市已经向破解股市“头号难题,”迈出了第一步。

G股热点板块可以说是从12.6行情开始的,期间,沪市过千三、越千四、踏千五、冲千六、戳千七,所有冲击整数关口的都与股改热点有关的各个支撑而形成的。

8.3:股市入市:A股看着H股眼色行事

2006年以来,对沪深大盘更有引导作用的,是香港H股。3月中旬以来,中国人寿、交行、建行等国有企业蓝筹大涨,一锤定音,由此引发A股相关股票上涨。例如:3月23日再上千三,就是上海石化和仪征化纤的H股在午后直线拉升,接着,才是A股市场“两化”飞舞。

从深层次原因看,随着众多QFII大规模地进入A股市场,企持仓品种的投资理念,往往与其在港股市场上的理念相同。

最典型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最能分享经济增长收益的房地产股、银行股和资源股,都是当时A股和H股市场上的绝对龙头。香港股市有长江实业。恒基地产、东亚银行等,还有累计表现出色的中国移动、中石油、交行、建行、中国铝业和中国人寿等;而A股的代表品种完全与之对应。

8.4:震动全球的“2·27”行情

2007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初十。在民间,这天被称为“石头节”,习俗是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但就是这一天,大盘像一个从悬崖上滚落的巨石,沪深股市遭遇十年来最大跌幅,沪指跌幅接近9%,深指几乎跌停,800多只个股达到10%跌停限制位,A股市值一日蒸发逾万亿。至今,这场新年股灾仍没有被找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市场人士各方专家在事后评论2·27时,几乎均称:“大跌是市场本身的调整需要。”彼时,沪指已经由2005年6月6日的最低998点涨至3000点附近,涨幅超过200%。

“很多人在经历了一年零八个月的大牛市后,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大跌,什么是壮士断腕割肉。”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博客)说,2·27宛如6月一场大雪,使人们清醒过来。

“牛市继续,大跌正是抄底的好时候。”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度》栏目编导连线财经评论家水皮时,得到这样的答复。

第二天,《人民日报》第六版左下角出现了关于股市暴跌的“豆腐块”小文章,文章称此次下跌是股市的“倒春寒”。

但这个“倒春寒”迅速席卷了全球股市。香港股市迅速做出反应:当天恒生指数单日最大跌幅超过465点。紧接着,欧洲股市出现全线下跌,跌幅最高达2.64%。当晚,在美国股市开盘后,即开始了触目惊心的暴跌过程,道琼斯指数跌幅为3.29%三大股指的下跌幅度均为“9·11”以来的最大跌幅。全世界股市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值随着股指的暴跌而灰飞烟灭。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随即在《财经》杂志撰文指出,全球股票市场已达峰值,未来数月将不断波动,但无法创造新高。

中国股市的发展显然超出了谢国忠的预料,后市行情验证了“唱多派”的论调,2·27这天,A股这头快牛,只不过是打了个趔趄,2007年K线图上的这个最大的阴线,很快被淹没在后面的簇簇阳线之中。

8.5:被偷袭的“5·30”

2007年5月30日,是中国证券发展史上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凌晨2点,一条重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中国股市发展史

中国股市历史详述 股市的诞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的气息和不破不立的激情,但是同时各种新潮思想也随时要应付相应的政治风险。 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构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佩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的那20个研究生。他们在1984年写的一篇“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引爆金融界。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直接引发了当时的股份制热潮。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 飞乐当时得天时地利人和,在1984年7月,上海颁布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飞乐抓住这一次机会,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第一张上市公司股票 就这样,“小飞乐”承担起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曾于1984年公开发行“飞乐音响”股票)开设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部诞生,产生了股票交易。 ●这一阶段,涉及到两个重要人物 黄贵显(静安分公司经理,后更名为静安证券营业部)

主导“飞乐音响”股票的发行,在1986年9月静安营业部开设交易柜台批准成立,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真正意义上出现了股票交易 黄贵显在静安证券交易部 秦其斌(前飞乐音响董事长) 一个很有想法也很果断的人,跟吴邦国关系很要好,在领导下面自然得做出点成绩来啊,1984年上半年,他便提出了股份制的构想,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 秦其斌在接受采访 量变到质变:由于后续股票交易的火爆,已经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公司开始发行股票,为了规范化,同时加深金融改革,大的背景是改革开放-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以当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有上证综合指数,俗称“沪指”。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请注意:目前所讲的深指全称为“深证成分股指数”,并不是指“深证综合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国际上证券交易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两种: ●口头竞价 ●电子计算机交易系统 尽管上交所的交易规则中规定的是口头竞价和计算机交易两种方式,其实“宝”全部押在电子计算机交易上。可以讲,这是一种极大胆的、跨越式的发展,因为当时连最简单、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9页word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的犹豫和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的“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

201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轨道。2019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1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9年9月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知识讲解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以上证综指走势为例) 分上中下三篇发至经济观察木泉投资原创文章 上证综指于1991年7月15日首次发布,其样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因此其对中国股票市场有非常好的代表性。下面以上证综指自发布以来的收盘价为载体,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1)1990-1992年10月:初步实验,股市第一次起落 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坚持改革开主、发展市场经济(含股票市场)的观点,国内开始进行股票市场试点开放,国内掀起一轮投资热,股票价格的逐渐上涨也使得上证综指从90多点涨至400多点。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大盘从616.99点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这也是上证指数首次突破千点大关。此后仅仅3天时间,各只股票价格都呈现一飞冲天的走势,平均涨幅为570%。其中,5只新股更狂升2500%至3000%。最终上证指数暴涨至1300多点。 但由于这一年有30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深圳“810事件”也加速了上证综指的下跌。“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8·10事件”。上海股市受深圳“8·10”风波影响,上证指数从8月10日的964点暴跌到8月12日的781点,跌幅达19%。暴跌五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398点,几乎打回原形。 (2)1992年10月-1994年6月:股市第二次起落 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新兴的投资基金开始得到政府支持,上市投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从1980年第一次股票发行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股票市场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上世纪80年代;第二阶段股票市场的规和发展阶段(1998——2001);第三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与创新阶段(2002——)。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市的起源 中国股票交易开始于19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朝末年,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些商业组织开始采用股份的形式,出现了股票,但数量极为有限,未形成集中的股票市场。1888年一些外商在组织了“股票客工会”,专门从事外国股票的交易业务,这是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股票交易市场。等到了1902年清政府将其改组为“众业公司”,除继续从事外国的股票交易外,也经营外商在华设立各公司的股票。国的股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但发行量很小,也不规。1986年美国证券代表团来,我国将一标准的股票飞乐音响,赠送给美方。这股票作为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展出。 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规,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我国股票市场取得的成就 沪、深股票市场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却走过了西方股票市场近百年的成长过程,其成长之快和成绩之卓著是令人瞩目的。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沪、深股票市场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有效地支持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目标不清、职责不明、产权不清而存在诸多问题。而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改造,而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很好办法。由于国家财政负担着科、教、文、卫、体、国防等多项开支,国家投资将不再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发行股票上市是国有企业筹资的最佳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国有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并可以减少国有企业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盈利水平。配股权的使用也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断提供资金来源。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由于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报道,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起到了广告宣传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感。另外,改制上市后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呈多元化,产权明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置于广大股东、职工、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经营活动更加规。在沪、深股票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为原国有独资企业。 硬件设施建设居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初期,投资者买卖股票还不得不到大中城市才行,股票的交割,过户也需等待几天时间,很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现如今中国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成绩。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股票市场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1990——1992),1990年上交所成立,尽管当时规模有限,但标志着中国的股票市场进入了从小柜台到大市场的新时期。第二阶段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1993——2001),该阶段股票市场大起大落,政府行为成为股市最主要影响,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建设步入新阶段。第三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与创新阶段(2002——),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股票市场制度,并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制度。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股市功能导向存在误差,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缺乏联系。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存在问题,投资者往往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只采取短线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对股市的未来预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主要看参与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这使得股票市场的投资能力弱化,出现投机行为过度的现象。另外,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手段也较为单一。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到股市十有八九是赔钱的,群众对股市明显缺乏信心。 二、“政策市”成为股市发展制约因素,企业“圈钱”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市始终跟着政府的发展思路而不断变化,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与西方较为成熟的股市相比差异明显。另外,企业通过上市“圈钱”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类似“银广夏”等事件对股民信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行为也伤害了众多的中小股民。 三、股市内部环境有待改善,制度建设急需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内部环境急需改善,相关制度也急需建立和完善,因为依靠法律制度保护股票市场的发展才是正路,行政干预过多只会影响股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四、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股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股权流动性差。激励机制不合理,激励手段落后。股票市场的未来展望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 摘要:从1980年第一次股票发行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 有近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的调整和规范时期。在这二十余年中,我国股票市场可以说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发展壮大和不断完善的,股票市场的复兴和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股票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充分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才能有效地稳定和调控股票市场,好的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正文 一、中国股市的起源 中国股票交易开始于19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朝末年,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些商业组织开始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了股票,但数量极为有限,未形成集中的股票市场。1888年一些外商在上海组织了“股票客工会”,专门从事外国股票的交易业务,这是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股票交易市场。等到了1902年清政府将其改组为“上海众业公司”,除继续从事外国的股票交易外,也经营外商在华设立各公司的股票。国的股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但发行量很小,也不规范。1986年美国证券代表团来北京,我国将一张标准的股票飞乐音响,赠送给美方。这张股票作为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展出。 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1、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我国主要发生以下一些事件:1984 年11 月14 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1986 年11 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一股飞乐音响的股票。1987-09-27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1991年7月11日,

美国百年股票市场历史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最有典型意义的,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我们对西方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以美国为主,基本也可以窥得西方现代股票投资和股票投资理论发展的全豹。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 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马里兰州和费城的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上和美国纽约交易所都相差无几。与其他交易所不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庞氏(Ponze)骗局式的融资,这帮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与其他交易所竞争中胜出。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从交易品种上看,当时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种是商品、联邦政府债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也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1790年,当时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规模发行债券直接导致了证券市场的活跃。最早进行活跃交易的美国股票是1791年发行的纽约银行和美国银行股票,1830年诞生了第一只铁路股票,1850年铁路股票已达到38只。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军费融资,证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股票发行也迅速增加。1860---1870年,铁路股票在美国大量上市,出现了铁路股票泡沫,使美国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化,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为主,19世纪的后几十年股票市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尔街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美国股票市场几乎纯粹是一个投机市场,华尔街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当时美国政府的腐败也助长了当时股票市场的操纵和掠夺。这一时期,美国两次试图建立中央银行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美国的商业信奉“最少干预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格言,“这种情况(没有政府管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是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发展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交易中,政治和金融投机关系密切。纽约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联邦财政部长助理威廉·杜尔,热衷于利用政府官员的地位操纵股票,成为美国以后200多年股市操纵者们的鼻祖,当时政府官员利用自身权力从证券市场牟利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股票交易所历史上的近一个世纪里,股票价格并非定期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的文章倒是泛滥成灾,且一般都是不实的报道,股票操纵者的拿手好戏就是制造消息……为了规避风险,一些投资者只投资于其他较为安全的领域。”垄断股票、对倒(matchsale)成交的情况非常普遍,“早期的纽约市场只能为拥有足够资本和闲暇时间来投机股票的交易商提供一个赌博场地”。当时的华尔街有很多专以股市操纵为职业的所谓“强盗式的资本家(robberbarons)”,如丹尼尔·得鲁、范德比尔特、杰·古尔德等,这些人公然通过垄断上市公司股票、操纵股票交易价格、甚至贿赂法官改变规则等为自己牟利。华尔街信奉的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达尔文思想,中小投资者根本没有得到保护。 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操纵现象严重的市场。 二、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

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的状况及相关改善意见 摘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制度性建设日趋完善。但股票市场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性仍较为明显。2007年股票市场看似迎来了发展契机,股权分置改革初具效力,但2008年随后进入蛰伏期,股市发展陷入困境。 关键词:中国股票市场产生问题改善意见 引言 中国证券市场也开始摸索到投资银行的经营之路。目前,我们国的投资银行尚不成熟。我们老是喊着口号,要和国外投资银行竞争。事实上,我们的投行和国外的投行之间的差距, 并不在市场的占有率方面,而是在控机制、执行能力和职业操守上。我们的很多投行,没有业务定位,没有控制度,可以一个人说了算。我国投行现有的一些制度是从借鉴过来的,仍很不完善。 一、中国股市在逆境中产生和混乱的局面 中国的证券市场的产生不是某个天才的智慧成果,也不是大家有意为之而生,而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者自发推动而起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开始真正是在当年的。 1988年,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这就是后来让无数股民爱恨交织的深发展(发展银行,股票交易代码为000001), 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发展银行是1987 年初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决定,在特区筹建的第一家股份制、区域性、综合性银行,采取向社会发行50万股(面值20元)的人民币股票,17万股(面值100 元)的港币优先股股票,筹资人民币1000万元,港币1700万元,作为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当然,更早些时候,还有金杯汽车发行股票,但那还不算是规的形式。 后来,大家开始交易股票,发现买股票不仅可以分红,而且还可以从买卖股票中赚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几支股票分红的比例很高,而且还有送股和配股,加上股票的价格在涨,所以投资收益率相当可观。在1988年,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使得股票的柜台交易成为可能,当时的交易场面非常火爆。这就是中国的证券市场最早期的状况。 然而,事态很快出人意料地发生了逆转。炒股票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狂热, 很多人都不去上班了,天天去关注股市。那时候,交易还都是通过人工写牌来报价,写在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的一块大的白色牌子上面。每天发放200个号,大家排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研究一、股票市场的概述二、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三、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四、我国股票市场的趋势分析一、股票市场概述(一)股票的种类 1.股票的概念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股东作为其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其实质是公司的产权证明书。 2.股票的特征权利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永久性 1998-2009A 股发行股本状况 0.275 0.294 0.314 0.283 0.285 0.296 0.307 0.329 0.258 0.280 0.359 0.685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亿股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A股总发行股本A股流通股本流通股占比 1998-2009B股发行股本状况 0.940 0.892 0.882 0.956 0.946 0.945 0.959 0.961 0.988 0.992 0.993 0.947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亿股年份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B股总发行股本B股流通股本流通股占比 3.股票的种类(1)按照股东权利和义务不同分为:普通股票和优先股股票(2)按照票面是否记载投资者姓名分为: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3)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4)按照股票发行范围和交易币种不同分为: A股、B股、H股、N股、S股 1991-2009年A股和H股发行量比较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亿股 A 股 H股 1991-2009年A股和H股筹资额比较 0.0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8000.00 900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亿元 A 股 H股(二)股票的发行与流通 1.股票的发行(1)股票发行市场概念股票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是股票发行者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投资者出售新股票所形成的市场。(2)股票的承销股票承销商凭借其在股票市场上的信誉和营业网点,在规定的发行有效期限内将股票销售出去,这一过程称为股票承销。分为代销和包销。(3)股票的发行方式按募集对象划分,可分为公募发行与私募发行按销售主体不同,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按发行价格的不同,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与溢价发行除上述几种发行方式之外,还存在一种增资发行的方式2.股票的流通(1)股票交易市场概念股票交易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是投资者之间买卖已发行股票的场所。二级市场通常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柜台交易OTC)(2)股票交易程序开户、委托、成交、结算和交收(三)股票价格指数 1.股票价格指数概念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衡量股票市场上股价综合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一种动态相对数,其基本功能是用平均值的变化来描述股票市场股价的动态。股价指数的作用,在于反映平均股价的涨跌,也就是反映股票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股市的风向标:股价指数股价指数一般分为“股价综合指数”与“股价成份指数”。股价综合指数与股价成份指数都反映股价的加权平均,但是它们选择的股票不同,加权的权重不同。股价综合指数是按每只股票总股本(总股数)加权的股价加权平均。 股价成份指数是先选择一部分股票,称它们为成份股,然后再按成份股流通

中国股票发展史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

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简介

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简介 一、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我国股市的30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30年,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可以长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30年,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股票市场萌芽及最初探索阶段(1978-1991) 1986年11月14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时,向来宾赠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爱股,行情,资讯)公司股票,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股票发行创“新纪元” 1984—1986年,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辽宁等地的部分集体和国有中小企业纷纷开始股份制试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如广东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北京天桥百货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上海延中实业等公司还公开发行了股票。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前期股份制试点的成绩做出肯定,允许继续试点并提出了规范性意见。从此政府逐渐加大对股份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股份公司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设立和运作,股票发行更加规范,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发行数量也越来越多。上海、深圳出现了股票的公开柜台交易,沈阳、武汉、成都等地也出现了股票的公开交易或场外交易。成立了一批专门从事股票发行、转让或交易相关业务的证券公司,从而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1987年1月,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国营企业。该公司股票的发行,拉开了国营大中型企业股份制试点的序幕,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截至1990年底,我国共有4750家企业发行了各种形式的股票,共筹资42.01亿元。其中,公开发行股票筹资17.39亿元,非公开发行筹资24.62亿元。 2、股票交易由“暗”转“明” 1984年11月18日,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发行不久,一些持有者即开始了自发的股票转让,这就是股票的私下交易。股票的私下交易广泛地存在于公开柜台交易之前的深沪两地。由于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缺乏市场化的价格、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股票的私下交易存在着较多的投机和欺诈成分。 为解决股票的流通问题,1986年,上海试办了股票的公开柜台交易。1986年9月26日,“飞乐音响”与“延中实业”两只股票率先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部柜台交易。为规范股票柜台交易,198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出台了《证券柜台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股票必须在经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柜台转让,同时放开了股票交易价格。随后,上海的股票交易柜台和股票交易数量均有所增加,到1990年,上海已有16 个证券交易柜台和40多个证券交易代理点。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金融工程学》课程结课论文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 05305 丹 [摘要]:从1980年第一次股票发行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有近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的调整和规时期。在这二十余年中,我国股票市场可以说是在发展中规、在规中发展,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发展壮大和不断完善的,股票市场的复兴和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充分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才能有效地稳定和调控股票市场,好的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中国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的结合,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八十年代是股票市场的初步发展时期。九十年初期到1998年前后是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尤其是2001之后,制度缺陷导致了股票市场的长期低迷,但从制度变迁来说,这也就是股票市场走上市场化道路的开始。 一、80年代:初步发展及其问题 其一、股票市场的初步发展。改革开放使很多曾经被计划经济所消灭的东西纷纷重新出现在中国,各种思想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经验价值观的束缚而在试错性改革思维模式的支持下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空间。这种环境为股票市场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即产权制度的变迁,逐渐产生了发展股票市场的需要。 对改革派来说,虽然对政府所倡导的“公有制主导地位”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国有产权的相对低效率问题却大都有着相似的认识。对于大多数改革者来说,在实现公共产权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培育真正市场化的经济主体问题上也就几乎形成他们的共识。尤其在国有银行制度下信贷并没有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时候,经济学家在渐进过程对股份制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认知。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不堪重负的巨额财政补贴也使政府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替代国有银行、促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由于“没有一个初步形成的股票市场,市场融资不能成为基本的融资方式,社会资本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配置”。正是基于股票市场对于解决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资金困难的问题、降低国有银行信用风险方面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之认识,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股票市场的发展问题。可贵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股票市场也持肯定态度。他的开明态度,加上变迁初期较为开放的思想,曾经在中国存在过然后又被认为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而被消灭的股票终于重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1983年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首次公开招股:1984年5月市沙井镇万丰村党支部书记强恩在村里的支委会上提出了发动村民参股兴建工业村的大胆设想,这都是自计划经济以来股份经济思想在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