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社会生活的胡化现象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动乱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前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内迁,在黄河流域与北方汉族杂居共处。并各自在中原建立了存在时间或长或短的政权,出于维护本民族政权的考虑,各民族努力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使得北方汉族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受到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尤其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吸取其精华,并融会贯通,促进了中原汉族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多层次的文化。对以后社会的发展有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中原汉族社会生活

曹魏、西晋在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即进入了纷繁复杂的南北朝对立时期。尤其是在五胡十六国,北方黄河流域战争不断,人民相继迁徙流亡,无形之中,使得各个民族加快了相互融合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种文化双向传播,相互吸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即兼收并蓄,交融汇合,又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下面就社会风俗、乐舞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展开论述,了解一下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这一时期中原文化的“胡化”现象。

一、社会风俗方面中原汉族的变化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有过五十二年(265—517)的短暂统一外,另外的三百年战乱频仍,使得各民族杂居相处更加趋势化。在战乱的环境下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其内容首先是在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其次才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对文化内涵的吸收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中原汉族充分的吸收了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精华,使得自身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一)服饰器物方面

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在先秦时期已有交往。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开始将塞北少数民族的服饰引入中原。而两汉时期,伴随着双方交流的加深,又有不少胡物传入中原。东汉灵帝时“好胡服、胡帐、胡坐······京都贵戚皆竞之。”

[1](五行志)不过当时这些物品也只局限于少数汉族统治阶级使用,还没有十分的普及到下层群众。到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夷夏观念,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器物开始大规模的进入百姓之家。

中原汉族的服饰吸收了少数民族众多的的服饰内容,使得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样式。如流行的服饰样式貂蝉,就源于少数民族。“貂蝉,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取其清虚识变也。”[2](舆服第一·貂

蝉)还有冠饰的变化,《搭耳帽》:“本胡服,以韦为之,以羔毛络缝。······其名爪牙帽子,盖军戎之服也。”搭耳帽本是少数民族,经过改变成为军队的帽子。而“靴鞋”之类,亦是胡人之物。“靴者,盖古西服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黄皮闲居之服。”[3](靴笏)北朝时鲜卑人多着靴,《北史·武帝纪》下“平齐之役,见军士有跣行者,帝亲脱靴以赐之”。而当时卖靴也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魏书·徒何慕容永传》“(慕容)暐即为苻坚所并,永徙于长安。家贫,夫妻常卖靴于市。”

到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使用的越来越多。“泰康中,以毡为絔头及络带袴口。”“夫毡毛产于胡,而天下以为絔头、带身、袴口。”因为使用的太过于普遍,加上当时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所以百姓相戏曰:“中国必为胡所破。”因为“胡既三制之矣,能无败乎。”[4](卷27 舆服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杂居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衣冠逐渐的全用胡服。流行于当时的有长帽、短靴、袄子、羃离等等。各种胡服,中国尚之。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及全用胡服。”[5](卷一)“幅巾传于汉魏,羃离起自齐隋,幞头始于周朝,巾子创于武德,胡服靴衫,岂可辄施于古象。”[6](卷 2 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朱紫玄黄,各任所好。”[7](卷45 舆服志)中国的服饰变化兴于十六国,盛于北朝,从中国北方开始,逐渐向中国南方推进,延至隋唐,大局粗定。朱熹曾言:“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衮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礼,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8](卷91 礼八·杂礼)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进行,草原民族的器物在中原地区得到汉族民众的广泛使用。尤其是胡床的使用,在魏晋时期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魏文帝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胡床,外出打猎也携带作为休息之用。《三国志》卷十六《魏书·苏则传》载,苏则“从行猎,拔,失鹿,帝大怒,距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裴潜在任兖州刺史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以显示自己的为官清廉。西晋时期,胡床为各个阶层所使用,甚至抢劫之人也是用胡床。陆机在去洛阳途中,经由会稽郡时,戴若思坐在胡床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4](卷69在戴若思传)

除了胡床之外,还有很多的器物传入中原,为人们所喜爱。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势力更盛,无论胡汉,使用胡物更加普遍。

(二)饮食方面。中原本是农耕地区,人民虽然不废牲畜,但是畜牧业仅仅是副产业。生活所需的资料以农作物为主体,畜产仅其补助农业,决不能容许大量的耕地变为牧地,使之妨碍于农作物的生产。自魏晋以来,以农耕为基本产业的中原地区,逐渐的

渗入北方畜牧业的势力。中原生活的方式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由以食粟为主,转而向以乳肉为主。[9](P44)

众所周知, “食肉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 史称:“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毛毛,其性能寒。”[10](卷49 晁错传)而汉民族传统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 大批北方游牧民族入

居中原以及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使汉族人民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至十六国北朝, 随着胡汉民族的长期杂居, 饮酪慢慢在北方汉族社会普及开来, 并直接影响了宫廷和贵族们的饮食, 酪浆成为时尚饮品。潘岳《闲居赋》中有“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典型的是王肃改变原来的饮茶食鱼的生活习惯而逐步适应北方的饮食。《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有记载: “( 王) 肃初入国, 不食羊肉及酪浆, 常饭鲫鱼羹, 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后, 肃与高祖殿会, 食羊肉酪粥甚多。”《齐民要术》卷六养羊第五十七记载了“作酪法”“作干酪法”“作漉酪法”等技术,说明乳酪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

除此之外, 胡饼和胡饭也为汉族人所钟爱, 《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载: “王长文, 州辟别驾, 阳狂不诣, 举州追求, 乃于成都市见, 蹲地啮胡饼。”东晋名士王羲之亦是“坦腹东床啮胡饼”。再《艺文类聚》引梁吴均《饼说》载: “宋公至长安, 得姚泓时故太官丞程季者, 了了人也。公曰:‘今日之食, 何者最先? ’季曰: ‘仲秋御景, 离蝉欲静, 燮燮晓风, 凄凄夜冷。臣当此景, 唯能吃饼’。”可见, 胡饼在当时的饮食中之地位,胡饼已成为人们所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另外还有羌煮、胡豉、胡椒酒、生羊烩等各种副食也为中原人士喜爱。胡食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自泰始起来,中国尚之”。[11](卷一四)

(三)婚姻风俗方面。魏晋时期,胡汉广泛通婚,汉族的婚姻习俗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胡风特色。如入帐交拜、催妆、跨马鞍、戏弄女婿等,基本上都是受北朝胡人习俗的影响而来的。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卷四《贬误》载:“今士大夫家婚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聘北道记》云:‘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余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至新妇登车乃止,今催妆是也,以竹杖打女婿为戏,乃有大委顿者,江德澡记此为异,明南朝无此礼。”这表明入帐交拜、催妆、新妇乘鞍、戏弄女婿等婚礼仪式都是北朝的风俗。

“‘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说的就是催妆之事,只是发展到唐代,

大呼小叫的野蛮行为变成了吟咏催妆诗的文雅之举。如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召作催妆诗》: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诗中的“百子帐”又名“穹庐”、“青庐”,是新郎新娘交拜的地方。青庐,即用青布做的帐子,亦为穹庐、百子帐。《梁书·河南传》:“鲜卑、吐谷浑有屋宇杂以百子帐,即穹庐也。”及至唐以后,入帐交拜,演化为拜堂之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堂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是“弄女婿”,是指男方迎亲时,女家亲友相聚,以口头的甚至动手的方式来戏弄新郎,此种习俗在北朝颇为盛行。《北史》卷十四《齐文宣皇后李氏传》附“段昭仪传”载有:“段昭仪,韶妹也。婚夕,韶妻元氏为俗弄女婿法戏文宣,文宣衔之。”

新妇乘鞍的婚俗也自北朝时兴起,主要是取其“吉祥、平安”之喻意。“婚姻之礼,坐女于马鞍之侧,或谓北人尚乘鞍马之意。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稳,同载者也。”[12](卷上·婚姻之礼)由于这些婚礼习俗有美好的喻意,被中原地区的人们乐于接受,至唐时依然盛行。此种种婚俗,“近代婚嫁,有幛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13](卷五·花烛)

二、乐舞艺术方面

魏晋时期,在艺术方面,“华戎兼采”[14](卷14音乐志中)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精华,胡歌、胡乐、胡舞等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的色彩。并出现了很多擅长吹奏的大家。“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玉善琵琶,尤发新声”。[4](卷23 乐志)

当时流行的胡乐主要有箜篌、琵琶、胡笛等。虽然胡乐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中原,但真正的流行是在魏晋时期。

箜篌。为当时人所喜欢。北魏高阳王元雍有一个叫徐月华的美人善于弹箜篌,“能为《明君出塞》之曲歌,闻者莫不动容”。永安年间,嫁给卫将军原士康为侧室。住宅接近青阳门,“徐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行路听者,俄而成市”。[15] (卷3 城南) 足见其曲艺之高超,亦表明时人对此乐有很高的欣赏力。《北齐书》卷二十二《卢文伟传附孙询祖传》记载,卢宗道任南营州刺史,“尝于晋阳置酒,宾游满座。中书舍人马士达目其弹箜篌女妓云:‘手甚纤素。’宗道即以此婢遗士达,士达固辞,宗道便命家人将解其腕,士达不得已而受之”。在晋阳官宦人家有专门弹箜篌的女妓,说明当时箜篌已经非

常流行,而且是黄河流域民众喜爱的乐曲。

琵琶。《释名》曰:“琵琶,本胡中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16](卷583 乐部二十一琵琶)从匈奴传入黄河流域。北齐时,琵琶极为盛行,举国上下皆弹琵琶。高澄“尝令章永兴马上弹琵琶,奏十余曲,试使文略写之,遂得八”。尔朱文略“弹琵琶,吹横笛,谣咏倦极,便卧唱挽歌”,[17](卷48尔朱荣传附子文略传)显现了鲜卑族的风貌。齐后主“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17](卷八后主纪)魏成武帝时,祖珽为中书侍郎,“又自解弹琵琶,能为新曲,招城市年少,歌者为娱。”[17](卷47 祖莹附传子珽传)因为琵琶盛行,为当时人所钟爱,所以当时很多人以此为途径,进入仕途。北齐人曹僧奴及其子曹妙达“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17](卷92 恩倖传·齐诸宦者传附胡小儿传)

胡笛。在西晋时期,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以适应内地音乐演奏的需要。黄河流域善于吹笛的人史书多有记载。石崇的家伎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17](卷33 石苞传附石崇传)向秀在《思旧赋》序文中称“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廖亮”。在赋文中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表达了自己的心迹。显然,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乐器已经融入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器具。

胡乐在北方十分盛行,“西凉鼙舞、清乐等,一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14](卷14 音乐志中)而且在江南地区,音乐也受到影响,“有西、伦羌胡诸乐舞,······并列于宫廷,歌词多淫哇不典正。”[18](乐志)隋统一之后,文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炀帝时又改为九部乐。至唐时设置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康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其中燕乐和西凉乐,大多源于北朝的胡汉混合乐。唐诗中对胡乐的盛行也做过生动的描述。如元稹《法曲》云:女为胡妇学胡装,伎进胡音务胡乐。王建《凉州行》: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随着胡乐的传入,周边的少数民族的舞蹈也逐渐的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的生活。曹植会跳胡舞。曹植在接见邯郸淳时,“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非小说数千言讫”。[19](卷21 魏书·王粲传附邯郸淳传)可见,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接触,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为曹魏政权上层所接受。晋傅玄《猿猴赋》曰:“或低眩而择飒,或抵掌而胡舞。”此句虽是赞美猿猴的舞蹈姿势,也表明傅玄看过胡舞。北齐的魏收也是“好声乐,善胡舞”。[20](卷37 魏收传)在黄河流域本土化的胡舞后来也流传到江南地区,梁元帝《春夜看妓诗》有“燕姬戏小堂,胡舞开春閤”之句。

三、文学语言

汉族在语言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精华,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曾添了新鲜的色彩。

十六国北朝时期,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所以当时学习胡语成为一种风尚。而鲜卑语的学习更是时髦之举。高欢可以兼说汉语和鲜卑语,“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20](卷21高乾附昂传)这也说明当时的北齐军人能够听懂鲜卑语和汉语。又“齐朝有一士大夫,常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业。’吾时俛而不答。”

[21](卷1 孝子篇)由此可知,在北朝通晓鲜卑语可以“以投天隙”,作为入仕的途径。《北齐书》载:“祖考微以解鲜卑语,得免罪,复参相府。”通晓鲜卑语可以作为一种救生的方法。另据史载:天和四年,······周武帝躬趋殿下,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几无人对者,藏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殿庭众僚,咸喜斯酬。敕语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独超群友,报朕此言,可非健人耶。’。[22](释法藏传)《颜氏家训·音辞篇》指出:“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此说明北方汉族语言中杂有“胡虏”之音。在隋朝末年,鲜卑人陆法言著有《切韵》,以当时洛阳音为主音,酌收古音以及其他地方音,建立了汉语的韵母系统,为唐宋韵书的始祖。

当时,除能解鲜卑语之外,还能书写。庾信《哀江南赋》: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胡书即文字。而且庾元威在《论书》中称“白体有胡书”。

在文学方面。因为南北长期对峙,北方汉族主要吸收了入主中原的五胡文化,北朝以来的大量乐章歌辞,“其曲亦多可汗之辞”。[7](卷29 音乐志)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乐府广题》记载,此民歌是东魏时敕勒人斛律金奉高欢之命而唱,《乐府诗集》称“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语,故其长短不齐。”其气势雄浑,声调铿锵,对以后隋唐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胡歌质朴刚劲,与六朝的艳曲骈文迥然不同。《隋书·文学传叙》: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辞义贞刚,重手气质。《乐府诗集》称“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唐诗正是汲取其特点,尤其是雄浑的边塞诗,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处于和平和战争交替的状态,北方的少数民族凭借其优

势的生存方式,频繁的进入黄河流域,扩大了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交流的范围,提高了交流的程度,使中原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精华,在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出现了文化多元的现象,对中原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崔豹.古今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马缟.中华古今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6]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0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苏鹗.苏氏演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3]封演.封氏见闻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6]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7]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2]释道宣.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浅论美国会计文化环境及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浅论美国会计文化环境及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对会计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直接而又深刻,文化环境从多角度推动会计文化的不断发展。而不同的会计文化对各国会计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由于各种观念和习俗、科教、民族性格、思维结构,塑造了美国的会计文化。主要体现在: 1、强调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推崇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因此,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使用者而非整个国家的需要。其会计规范侧重于考虑其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利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提出"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把投资者和信贷者的信息需要放在了最为显要的地位,而国家或政府的需要则没有明确提及,应该说,这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结果一方面使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能够更能激发会计人员的热情,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但是这样也使得美国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空隙较大,存在一系列问题。 2、权距的大小。 美国是一个权距较小的社会,集权程度较低,分权较为普遍,上、下级之间协商共事,管理理论的重心在雇员,而非管理者。这样,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由民间机构来承担,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每一条准则的制定都需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这样制定出来的准则不但内容比较完善,也容易为各方所接受和执行。虽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国会授权的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但自成立以来,它一直把行使这种权利限制在监督作用上,准许并鼓励民间职业团体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保持主导地位。 3、阴柔或阳刚。 美国是典型的阳刚社会,人们崇尚财富、竞争、成就。这表现在会计管理体制上,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各种团体甚至个人都会发表意见,最后准则的制定是各方争论、利益均衡的结果。在会计职业上,强调专业权威性,会计职业界敢于为行业利益与各方作斗争,对象甚至是政府机构,因而会计职业界的社会地位较高;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倾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公允和相关,并偏向乐观,勇于创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国家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或控制会计的有效性明显降低。 4、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 规避不确定性是指文化成员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状况的感知态度。如果一个社会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许多法律和规则来规范和维持人们的信仰和行为,而且社会成员也有这种需求,以据之减少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情况。如果一个社会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弱,则相反。因此,在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的社会里,其会计制度往往比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弱的社会来得详细具体。美国人的冒险、开拓精神众所周知,其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相对较弱。这反映在会计上就是美国会计准则并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留有选择的余地。美国会计比较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不是像一样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文化环境的影响,对美国会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与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制度因素等构成了美国会计的外部环境,与其他内部环境一道影响着美国会计,不断促进美国会计的发展。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杨税务中学教学案 (7 )年级课题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班级1----6姓名李颖 课标及中考要求 一、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二、理解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课 堂 小 记 重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难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学法指导启发谈话、比较法 预习提示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导学达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小活动)对照对比一下P36面的三张图片。仔细观察,三位藏族同胞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穿藏袍的方式有何不同。 让学生能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 (引入)通过上面的图片,我们注意到了,人们的着装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我国,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使到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而自然环境的差异又使到我国许多的地方都各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下面,我们这节课 就来大致了解一下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课件板书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提问: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关于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 学生阅读回答 地方文化所包括的方面很多,为简易起见,课本就民居、服饰和饮食三个方面讲述。 课件板书一、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课件情境 想一想与说一说: 你知道我国其他地方的住房、穿着还有饮食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下面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 学生自由回答让学生看图讲述,课件里的三张图片各是什么。找几个认得图片中的事物的学生发言讲述。 课件板书(一)传统民居 课件情境: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四幅来自我国内蒙古、新疆、陕西和江南水乡的民居的图片,注意对比不同地方的民居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情境:小活动:与同桌一起仔细观察说说、想想、找找,下列的民居都用了什么材料来建造住在里面是冷是热通风好不好 学生细细观察图片,通过讨论的形式去自己解答问题。 学生回答:让学生相互补充,逐幅图讨论讲述解答。 小结 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衣着往往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课件板书:(二)传统服饰 课件情境:下列各张图片人们都穿戴了什么他(她)们的衣着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让学生与同桌一起逐幅图观察议论回答,并相互补充。 [来源:学*科*网] 课件板书:(三)传统饮食 课件情境: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我们本地没有生产的特色食品吗学生回答:学生观看图片讲述。 课件情境: 1、内蒙古的草原饮食文化 2、甘肃兰州的农牧饮食文化 3、有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凉茶 4、广东潮汕地区的功夫茶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影响经典案例

看肯德基家乡鸡商场沉浮 商海沉浮,事事难料。1973年9月,香港市场的肯德基公司突然宣布多间家乡鸡快餐店停业,只剩下四间还在勉强支持。 肯德基家乡鸡的采用当地鸡种,但其喂养方式仍是美国式的。用鱼肉喂养出来的鸡破坏了中国鸡的特有口味。另外家乡鸡的价格对于一般市民来说有点承受不了。 在美国,顾客一般是驾车到快餐店,买了食物回家吃。因此,在店内是通常不设座的。在中国香港市场的肯德基公司仍然采取不设座位的服务方式。 为了取得肯德基家乡鸡首次在香港推出的成功,肯德基公司配合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在新闻媒体上大做广告,采用该公司的世界性宣传口号“好味到舔手指”。 凭着广告攻势和新鲜劲儿,肯德基家乡鸡还是火红了一阵子,很多人都乐于一试,一时间也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3个月后,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到1975年2月,首批进入香港的美国肯德基连锁店集团全军覆没。 在世界各地拥有数千家连锁店的肯德基为什么惟独在香港遭受如此厄运呢?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是中国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决定了肯德基的惨败。 10年后,肯德基带着对中国文化的一定了解卷土重来,并大幅度调整了营销策略。广告宣传方面低调,市场定价符合当地消费,市场定位于16岁至39岁之间的人。1986年,肯德基家乡鸡新老分店的总数在香港为716家,占世界各地分店总数的十分之一强,成为香港快餐业中,与麦当劳、汉堡包皇、必胜客薄饼并称四大快餐连锁店。 分析: 1. 肯德基公司70年代为什么会在香港全军覆没?80年代该公司为什么又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1、鸡的口味和价格不符合香港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2、在店内是通常不设座的方式不符合香港市场的就餐习惯。 3、在世界其他地方行得通的广告词“好味到舔手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容易被接受。舔手指被视为肮脏的行为,味道再好也不会去舔手指。人们对这种

浅谈对会计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会计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会计文化的认识 摘要:在会计实践活动中,会计文化用无形的观念和有形的制度影响着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本文探讨了对会计文化的由来、定义、特征和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会计文化特征功能 一、会计文化的由来 对会计文化的认识离不开对文化的认识,《韦氏新大学词典》对文化的概念是:“文化是包括思想、言谈、行动和人工制品在内的人类行为的综合形式,并依存于人们学习知识和向世世代代传授的能力”。 我国学者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而广义文化是指经济、政治等。 学者张汝伦对中外文化研究后认为,文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全部生活方式;(2)思想、感情、信仰的方式;(3)个人从别的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4)积累起来的学习;(5)伦理道德、价值标准;(6)历史积淀;(7)行为方式;(8)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 劳秦汉在《会计文化学概论》中认为,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发端于1985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会计与文化专题研究会,而国内其他学者一般认为关于会计文化的研究开始于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举办的会计文化研讨会。国内学者刘开瑞于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在他的研究论文《会计文化初探》中提出了“会计文化”的概念。目前对会计文化的研究,通过CNKI检索,至2012年11月底,以会计文化为主题的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已有600多篇,而在2005年以前不到90篇。会计文化的热度很高,但会计文化体系构建仍在探讨当中。 二、会计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同样关于会计文化的定义也有多种,不同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概括国内会计学者关于会计文化的界定,主要有: 刘开瑞(1990)概括了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它由三部分组成:(1)会计物质文化,即会计的产品、形象等,如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形象等;(2)会计制度文化,即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的准则;(3)会计精神文化,即会计人员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等。把源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并结合会计本身特点,适应会计需要而形成的会计文化,重新灌输到每一个会计人员,用来统一他们的行为,就能创造出一种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组织规范,使组织成员在相互作用下,发生同化,最终取得会计管理的良好效益。 毛伯林(1993)给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从长期中外会计实践中创造形成的,为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它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体现民族特色,从而增进会计活力,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功能。 于玉林(1994)对会计文化的表述是“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会计文化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 易玄(1997)将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应该是一种社会组织文化,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多层面、多元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社会学、自然学、经济学等相融合的边缘文化体系;它是具有历史性、国际性、规范性、综合性的社会组织文化体系。” 黄东光(2001)提出:“所谓会计文化,即是为促进社会经济、社会人员等方面全面发展,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环境、知识系统、价值体系、管理制度、教育方式等的总和。” 殷勤凡(2005)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会计主管倡导下形成的并为全体会计员工共同认可、信奉、实践和传承的精神财富的集合,由核心层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和显现观的诚信、独立、客观、公正、谨慎、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会计规则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7415437.html,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会计规则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萧言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文化作为区别不同民族成员的集体心理模式,对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和美国为中西文化代表,以Hofstede - Gray 框架为出发点,分别从会计稳健性、财务披露的保密程度和会计准则国际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会计规则的影响,并得出启示。 关键词:文化差异会计规则 一、Hofstede - Gray 框架理论概述 Hofstede ( 1980)在调查66个国家的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个国家层面的文化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刚柔性。基于此,Gray ( 1988)提出了会计亚文化的四个维度,即职业导向与法律监管、统一性与灵活性、保守主义与乐观主义、保密与透明,将国家文化与会计亚文化的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基于上述Hofstede - Gray 框架理论,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在国家文化层面,相对中国,美国的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权利距离较小,不确定性规避等级较低。在会计文化上,美国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倾向于较少的政府干预,强调自我管制能力,对大量的专业判断更易容忍。 二、文化差异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指对不确定的经济业务应持谨慎的态度处理,其结果是合理低估收入和资产,合理高估费用和负债。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为例。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FASB在90年代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中有7成准则涉及公允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FASB将公允价值全面融入新发布的15个准则中。这表明美国对公允价值的 使用力度再次加大。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则显一波三折,从1997年至今先后经历了从“提倡、“回避”,再到新准则谨慎应用三个阶段。尽管如此,我国新会计要求企业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这实质上强调了历史成本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难以确定衡量标准,其应用能够给企业带来操纵利润的空间。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使用情况,显示了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谨慎态度。中美在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维度与稳健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验证了Gray 的“会计—文化”的理论假设。 三、文化差异对财务披露的影响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3)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教学重点】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祖冲之和圆周率。 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 1.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2.汉代以来的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我们这节课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和历史地位各是什么? 2.科学家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3.钟繇、胡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各是什么? 4.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什么?有何特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节以及补充图片《贾思勰种植农作物》,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 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平怎样? 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牛耕法,能够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3.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表明作者怎样的精神?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贾思勰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5.《齐民要术》有何影响?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家祖冲之”一节以及补充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小组活动并思考回答: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瓦解,人们热衷于寻找重新统一和治国的理论。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得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促使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以至兵家都应时而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时从政治斗争到思想理论斗争的许多主张,都与儒家名教相悖逆。早在曹操与袁绍等联兵反对董卓时,二人在论如何夺取胜利时曹操提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所谓“智力”,指人的才能,“道”乃指由人制订的适时而变的各类政策方针。曹操认为在群雄逐鹿中要取得胜利,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他多次下令主张“唯才是举”,不仅“盗嫂受金(者)……吾得而用之”,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本纪》),皆可录用。清谈名士嵇康不仅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还公开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鲍敬言从老庄任自然的思想出发,针对儒家所谓“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说,揭示国家、君臣以及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是暴力和征服的结果,也是压迫、贫苦和战争的根源。鲍氏对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讲的“无君而庶民定,无巨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社法,束缚下民”(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卷四十六阮籍《大人先生传》),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无君论”(《抱朴子·外篇》卷四十八《诘鲍篇》),反对国家、君臣、政治制度的存在。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算起,到鲍敬言所处的两晋之际,已有约550年的历史。鲍氏对封建专制之核心君权的彻底否定,尽管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他在理论上的勇气,反对政治压迫的实质,以及在思想意识上趋向自觉的精神,都是值得赞许的。 与“无君论’思想相辉映的,乃是“神灭论”和“笑道论”。从西晋阮瞻的“无鬼论”,到刘宋范晔的“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再到范缜的“神灭论”,北周甄鸾的“笑道论”,均针对欺骗人民的佛道教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神仙鬼神之说。特别是范缜的《神灭论》把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推向顶峰,它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的趋向自觉,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上述对封建统治理论的核心名教禁锢的突破,以及对封建统治政权核心君权的否定,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人们思想的一次相对解放,从而促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向自觉趋向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最深,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及其思想观念,最能说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自觉趋向程度。东晋葛洪曾生动地描绘了两晋南方妇女的社会生活,说她们离开织机,走出厨房,拜亲访友,周游城邑,游戏佛寺,观赏渔猎,登山临水,出境庆吊,途中有说有笑,有时甚至举杯痛饮,引吭高歌(《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这里所表现的妇女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地位,似乎同男子没有多大区别。北朝妇人主持家务,参予政治活动,以及反映妇女地位提高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显然是鲜卑习俗对北朝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它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这股历史主流对当时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少数民族风俗的习染,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掌握文化的机会,因而当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歌星以及深通儒家经典的女文人学士。她们写下了诗、赋、谏、铭、颂、书流传于后世。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两晋妇女有文集者计12人,共40卷;十六国前秦妇女有诗文集者1人,共1卷;南朝妇女有文集者计7人,共39卷,1人注书7卷。此外,有姓无名,标某氏撰文集者计37人,共106卷,其中应有一部分为妇女所作。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并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因而其思想观念也趋向自觉,从而妇女出外游学,步入仕途,从军,自由选夫等为封建伦理纲常所不容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出现。上述妇女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