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

教育学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

1.多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2.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政治经济制度对于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在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者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以传递

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成熟

3.环境

4.学校教育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积极

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对于身心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的规范

2.学校教育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

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

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对于人类地位的提升

1.对于人类价值的提升

2.对于人的潜力的发掘

3.对于人的力量的发挥3.对于人的个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

理想3.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在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的人(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市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程分类

1.按课程功能(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

2.按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

4.按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5.教育阶段(幼儿园课程、小学、初中、高中)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身心发展,个体需要,兴趣,个性差异)

2.社会的研究(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

3.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4.课时安排

5.课程课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

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式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掌握教师所讲,便于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

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

据学科的课程地位,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各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

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内容的基础性

3.适应我国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适用性

4.合理的逻辑性和心理顺序

5.兼顾多学科之间

的衔接

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

教学所包含的方面(含义)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士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

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实践

3.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

4.循序渐进

5.因材施教

6.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实验法.5练习法6.演示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考察与评定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备课的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计划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进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组织形式

1.胳臂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制

4.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性策略

4.综合型策略

德育的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

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

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

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期的仿真政策.理想性和现实性)

2.疏导原则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余其他学科教育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

2.体谅模式(相互关心的氛围教师的表率)

3.社会模仿模式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班主任专断,缺乏活力,学生参与度低)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准则

4.成员之间的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1.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

班风

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领导影响力,领导方式)

3.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任课教师的作用、班级团队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相关文档